时间:2023-09-26 09:50: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农产品的需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引言
农产品是我国居民生活必需的产品,在城乡居民消费中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向来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给和需求都得到显著提高。随之引致的农产品物流供给和物流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如何协调农产品物流供给和物流需求均衡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农产品物流提供者来说,对农产品物流需求进行合理预测,是保证农产品物流供给满足需求的重要手段,是维持农产品物流供求均衡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合理地预测农产品的物流需求,也能促进农产品社会物流维持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农产品物流需求预测的关键因素
从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协调性等多方面来看,农产品物流需求规模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农产品产量、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结构、科技发展水平等。单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农产品物流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它除了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农产品消费和使用、农产品生产等各类微观因素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不断调整,农产品的物流需求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极大的关联。由此,利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对我国农产品的物流需求进行预测,是具有可行性的。
在衡量农产品物流需求时,本文采用农产品物流需求规模的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总量,是农产品生产决策过程中必须明晰的首要指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及与农产品物流需求的联系,本文设置了可以反映农产品物流需求规模的指标。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选择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产品产量两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农产品产量则反映了农产品的供给水平,是衡量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消费经济层面上,选择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和农产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两个指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是我国消费规模的体现,而农产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则反映了农产品消费在整个消费市场中的地位,也是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重要衡量指标。在物流运输层面上,选择农产品物流总额、总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和社会物流总额四个指标。农产品物流需求的预测实质上就是对量的变化趋势的一个把握,可用物流量或物流额来反映,而农产品物流总额正是农产品需求量的重要衡量指标;总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和社会物流总额是对我国运输总体水平的把握,反映了我国物流经济增长的情况。在运输方式层面上,选择铁路农产品运输量指标。在目前我国区域内和区域间农产品运输方式上以铁路最为普遍,因此采用这种方式的农产品运输量指标。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预测实的证分析
1.样本说明
本文选取我国历年的农产品物流数据样本,对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进行预测,选取样本的时间序列为2003年至2012年。各指标定义如下:Y表示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总额(单位:亿元),X1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X2表示我国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X3表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单位:元),X4表示农产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单位:%),X5表示我国总货运量(单位:万吨),X6表示我国货运周转量(单位:亿吨・公里),X7表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单位:亿元),X8表示我国铁路农产品运输量(单位:万吨)。以上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物流年鉴》和国研网统计数据库。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部分数据无法获取,故采用如下方法间接计算得到:农产品的物流总额=同时期农产品的商品产值-农业生产者直接通过集市贸易售-居民消费农产品总额。
以上指标的数据如表1所示。
2.数据处理
由于上述指标单位不一,无法进行指标间的比较或整合,因此通过归一化方法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设第j个指标的第i个数据为xij,第j个指标所有数据中的最大值为maxxij,最小值为minxij,考虑到以上所有指标都为正向指标,因此归一化方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 (1)
其中,x*ij为xij的无量纲化结果。
3.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实证分析
为了对我国农产品的物流需求进行较为精确地预测,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SPSS软件进行仿真试验,得到神经网络体系图如图1所示。发现当隐层的神经元数目值为6时,该仿真结果是最能确保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的。因此,本文选取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为8个神经元,隐层为6个神经元,输入层为1个神经元 ?
■
图1 神经网络体系图
利用SPSS软件,可以得到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中的各个参数,结果如表2所示 ?
图2给出了由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模拟预测效果,由图可知,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得到的历年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总额与农产品实际物流需求总额在二维坐标内基本能维持在45%线上,也就是说,该模型的模拟效果是比较好的。图3给出了由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模拟结果的误差值,由图可知,大部分数据的预测误差值能维持在300以内。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总额的基数庞大,因此图2所有的误差值相对是很小的,这也表明了由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模拟精度较高。
■
图2 BP神经网络模型学习得到的模拟结果
■
图3 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结果的误差值
将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得到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量化比较:
ei=(yi*-yi)/yi (2)
其中,ei为相对误差,yi为实际值,yi*为预测值。每年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2的结果可知,除了2003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的预测相对误差较高(5.9911%)以外,其余年份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的预测相对误差均在-2%和2%,即相对误差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我们认为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模拟的结果是较为理想的。
因为上述模拟结果的误差控制在较小范围,模拟精度较高,因此可以根据该模型对未来我国农产品的物流需求水平进行预测。笔者预测了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我国农产品的物流需求总额,具体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2013年~2015年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总额预测
■
由预测结果可知,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在2012年以后的未来三年内还将持续保持稳定的增长,三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9%。由此可见,短期内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增长状况仍然是良好的,这也就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上的支持。国内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应把握农产品物流市场日益壮大的统特征,不断引领全国农产品物流全面发展;中小物流企业应及时抓住机遇,不断拓宽业务范围,争取增加农产品物流服务半径,提高农产品物流能力,满足农产品物流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结论与评价
本文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情况,从宏观经济、消费经济、物流运输量和运输方式四个层面提取了能够反映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的定量指标。然后,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以我国农产品物流相关数据为样本,对农产品物流需求的数据进行模拟,并对未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进行预测。通过比较2003~2012年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原始数据与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数据可知,由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的数据精度较高,因此该方法可用于对未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根据本文对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预测结果,至少在短期内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增长状况仍然是良好的,这也就为农产品物流市场的拓展提供了经验上的支持。因此,国内规模以上物流企业以及中小型物流企业都应充分把握这个时机,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能力,满足农产品物流日益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候媛彬,杜京义,汪梅.神经网络[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农产品进口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农产品进口激增,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扩大。澳大利亚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双方的农产品贸易模式以中国的进口为主。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额在2001年~2003年比较平稳,变化不是很大,仅仅是在2003年有所降低;2004年,中国的进口额从2003年的12.79亿美元激增至24.64亿美元,增长率达到了92.61%,增长了将近一倍;此后三年中国的进口额略微有所降低,但是也都维持在23亿美元以上。与进口相比,中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农产品额较小,但是增长势头要超过进口。出口额在2004年首次突破2亿美元大关,在2006年更是突破了3亿美元,达到了3.67亿美元。
尽管出口发展势头要快于进口的发展,但是由于进口的基数比较大,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产品的贸易逆差还是非常大。逆差的最大值出现在2004年,达到了22.29亿美元,由于进口量的微量减少,2005年以及2006年的逆差值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维持在20亿美元左右。
不可否认,澳大利亚农产品的强竞争力可以部分解释澳大利亚对中国在农产品上的顺差。但是主导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深入分析,以往的研究,不论是计算贸易指数(刘李峰、刘合光,2006;凌振春,2006)还是用GTAP进行模拟(杨军、黄季、仇焕广,2005;周曙东、吴强、胡冰川、崔奇峰,2006),都粗略地认为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太大,并没有真正深入分析深层的原因。本文使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研究究竟是什么因素主导着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额变化。
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简介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简称CMS模型)是用来反映一国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作用程度的模型,其基本假设是:如果竞争力保持不变,那么随着时间的变化,一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应当保持不变。
给出如下假定:
M(1):国家A在第一个时期农产品进口额;M(2):国家A在第二个时期农产品进口额;Mi(1):国家A在第一个时期进口商品i的值;Mi(2):国家A在第二个时期进口商品i的值;m:在两个时期内世界总进口增长的百分比;mi:在两个时期内商品i在国家A进口增长的百分比。
则对于总体农产品有:
M(2)-M(1)=mM(1)+[M(2)-M(1)-mM(1)] (1)
对于具体农产品i,有:
Mi(2)-Mi(1)=miMi(1)+[Mi(2)-Mi(1)-miMi(1)] (2)
将(1)(2)两式结合,可以得到:
M(2)-M(1)=Mi(2)-miMi(1)=miMi(1)+[Mi(2)-Mi(1)-miMi(1)]
=mMi(1)(mi-m)M(1)+[Mi(2)-Mi(1)-miM(1)]
=mM(1)+(mi-m)Mi(1)+[Mi(2)-Mi(1)-miM(1)](3)
(3)式是恒定市场份额分析的基本公式,把一国的进口变动分解为三个部分:
1.需求效应(市场规模效应)
mM(1)反映了需求效应(市场规模效应)。该项主要考虑的是世界总进口增长率对某一国家的进口的影响,即一国进口的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世界进口的一般增长造成的。也可以这样理解,需求效应是假定某一出口国在整个世界贸易量中维持原有市场份额,世界贸易量的变化对该出口国出口数量的影响。
2.结构效应(商品构成效应)
(mi-m)Mi(1)反映了结构效应(商品构成效应)。此项表明了该时期商品构成发生变化对于两国(地区)之间贸易额变化的影响。商品构成反映出口国的贸易出口结构能否适应进口国的进口需求结构。
3.竞争力效应
[Mi(2)-Mi(1)-miMi(1)]反映了竞争力效应。能够说明出口国在特定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如果该项为正,说明出口国的产品竞争力加强。
三、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额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将用2001年~2006年的实证数据对影响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先将2001年~2006年分为三个时期:将2001年~2002年称为1期,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处于加入WTO的过渡阶段;将2003年~2004年称为2期,这段时间澳大利亚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从而导致了各种农产品的大幅减产;将2005年~2006称为3期,这个期间中澳之间已经开始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使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三个时期分别进行考察,考察的商品主要是中国从澳大利亚大量进口的04章谷物及其制品、21章生皮及未硝毛皮、26章纺织纤维,剩下的农产品都归为“其他”。
注:本文的农产品统计口径选择的是SITC Rev.3产品分类,包括:0类(00章~09章)、1类(11章~12章)、2类(21章~23章,26章~29章)以及4类(41章~43章)。
数据来源:UN Comtrade,经整理计算得到
1.需求效应分析
(1)需求效应对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额波动的影响
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与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额的关系来研究两国之间的需求效应。考察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以及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额(如图),可以发现两者基本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澳大利亚生产和出口的农产品符合中国对于农产品的进口需求。
选择1991年~2006年的数据,以中国从世界进口的农产品总额对数值lnXw作为解释变量,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农产品额对数值lnXA作为被解释变量,用最小二乘法对以下方程进行估计:
1nXA=C+α1nXW+ε
选用Eviews3.0对该方程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2。
数据来源:UN Comtrade,经整理计算得到
lnXW非常显著,能够以很高的概率(几乎100%)通过显著性假设检验。方程的调整后R2为0.766029,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方程的F值也非常显著。lnXW的系数为0.420349,表明中国总体农产品进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农产品就增加0.420349个百分点。结果表明,中国从世界的农产品总进口额是影响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额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需求效应对于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农产品贸易额的变化有着重要并且显著的影响。
(2)需求效应对进口额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从农产品贸易整体看来,需求效应在三个时期中增加了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并且贡献度比较大。需求效应在绝对额上对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有着正向的影响:在三个时期,需求效应分别使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进口增加了0.82亿美元、2.24亿美元以及3.10亿美元;需求效应在前两个时期对双方贸易额变化的贡献度均为正值,分别达到了268.30%和17.42%,在3期为-337.98%为负值,这是因为在3期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额下降了,负值表明需求效应与贸易总额的变化相反,也就是说,需求效应使得双方的贸易额增加了。需求因素的贡献度在1期和3期均超过了200%,说明需求效应解释了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很大一部分,在2期之所以贡献度较小,是因为2003年澳大利亚遭遇了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得各种农产品的产量有所减少,降低了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需求。
从各个农产品来看,需求效应都增加了中国对04章、21章以及26章其他农产品的进口。在1期,需求效应解释了26章进口增长的131.15%,由于26章占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一半以上,因此即使在其余农产品进口增长首要因素非需求效应的条件下,需求效应还是解释了整体农产品进口增长额的268.30%;在2期,需求效应对于农产品进口增长的贡献度较小,理由同前述(澳大利亚由于2期遭受自然灾害而大幅减产);在3期,需求效应的解释力度也较强,只是由于竞争力效应更加明显,因此需求效应的影响力只能排在第二位。
2.结构效应分析
在1期,总体看来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中国的农产品进口需求结构不是非常适应,结构相应使得双方贸易额减少,贡献度为-70.00%,结构效应使中国对04章和21章的进口减少,然而对26章以及其他农产品的进口增加了。在2期,在需求效应影响力度急剧下降的条件下,结构效应解释了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的很大一部分,这表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中国的农产品进口需求结构有所调整,两者逐渐相互适应。结构效应使得各个农产品的进口均有所增加,04章的进口增加更是有103.34%为结构效应所解释。在3期,总体看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结构的符合程度又有所下降,结构效应使得中国进口有所下降,但是并非主导因素。从各个农产品来看,结构效应使得中国对除26章以外所有农产品的进口减少,其中04章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效应,但是21章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确是竞争力效应所致;结构效应仅是增加了中国对26章的进口,并且所起的作用比较大,占到了412.64%。
3.竞争力效应分析
在1期,竞争力效应使得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额有所减少,贡献度为-98.30%,表明澳大利亚总体农产品比较优势有所下降。竞争力效应增加了中国对澳大利亚在04章上的进口,这从上一章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可以找到答案:在这个时期,澳大利亚在04章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上升了;澳大利亚在剩余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有所下降,因而竞争力效应使得21章、26章以及其他农产品的中国进口额。
对于2期,澳大利亚农产品竞争力有所增强,但是对于中国农产品进口额的增加解释力度不大,这个时期澳大利亚主要受到自然灾害的困扰,主导两国农产品贸易额变化的因素为结构效应并非竞争力效应,澳大利亚在04章和26章商品的比较优势有所下降,在其他农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有所上升,因而竞争力效应使得中国减少了04章和26章的进口,增加了其余农产品的进口。既然澳大利亚在04章和26章商品的比较优势有所下降,为什么整体农产品比较优势有所上升呢?这主要是因为竞争力效应对于04章和26章的影响十分有限,在两种商品上的贡献度仅仅分别为-0.82%和-0.52%,因此在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微幅下降并不能阻止澳大利亚农产品整体优势的上升。
对于3期,竞争力效应占据了主导的地位,随着澳大利亚农产品的竞争力下降,竞争力效应使得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农产品额有所下降。总体看来,竞争力效应解释了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额减少的342.25%。从各种具体的产品来看,除了04章之外,澳大利亚在其余农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均有所下降,并且下降的幅度比较大,竞争力效应贡献度的绝对值基本上都超过了200%,26章的贡献度绝对值更是高达854.33%。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使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需求效应对于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还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需求的影响。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稳定增长,并且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可以预见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产品进口的需求还是会不断增加,这为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虽然澳大利亚农产品比较优势很强,但是实证结果表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竞争优势总体上看有减弱的趋势,因此竞争力效应使得中国的进口额减少。即使是在澳大利亚整体竞争力上升的2期,竞争力效应不占主导地位,从而使得竞争力效应带来的进口上升对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总体影响不是很大。这也说明,静态上看澳大利亚在许多农产品上都占据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动态看来这些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却在不断的减弱,这就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提供了一定的机会。总体看来,结构效应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这说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结构相符程度如何对于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影响并不是很大。虽然影响程度并不是很大,但是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结构逐渐适应了中国的农产品进口需求结构,还是有助于中国从澳大利亚以合理的价格获取优质的农产品,增进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杨 军 黄季 仇焕广:建立中国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2]周曙东 吴 强 胡冰川 崔奇峰: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经济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6
[3]刘李峰 刘合光: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5
[4]凌振春: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11
[5]帅传敏 程国强 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2003.1
关健词: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集群;移动网络推广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55-03
一、延安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在电子商务日益成熟的大趋势下,延安农产品企业如何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如何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如何开创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并快速通过网络将企业向外推广已成为现实。延安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始逐步利用这新型商务模式,初步运用网络这一特殊平台,建立网络营销模式,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为了进一步利用电子商务,延安当地农产品公司联合进行聘请电子商务专业人士,向企业员工传授电子商务最基本的网上运营方式,也聘请资深网络营销专家,进行现场指导。通过调查,延安市区有十五家农产品加工公司,主要借助于陕北特产网、阿里巴巴、淘宝网来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网上销售。
二、当前延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1.延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未能实现网上供求对接。陕北特产网信息平台,主要负责延安市、榆林市以及各个县区的农业信息的,但所的信息重复率高,导致信息资源出现过度冗余。对于有些偏远地区受到当地互联网未能普及的限制,种植户的应用网络知识缺乏,商务平台产品供求信息不对接,很容易形成农产品的供应偏紧或滞销现象。而对于网络普及率广泛的区域,初步实现了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运营,但每个市场信息更新缓慢,供求信息不仅不能及时更新而且所更新的信息基本脱离整个流通环节,使供求信息不能及时对接,所以目前延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不能实现有效网上供求对接。
2.延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分销渠道未能改变传统销售方式。图1显示,通过对目前延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和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分析,现有的B2B,B2C交易模式,缺少了中间服务环节,在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知识、技术等方面的服帐潜夭豢缮俚耐络交易的主要环节。而对于延安农产品的生产商而言,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推广与运营,只是仅仅增加了批发商的分销渠道而未能改变传统销售方式。对于流通渠道而言,也缺少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中间枢纽和农产品集聚服务平台。
3.延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策略滞后。延安农产品主要电子商务平台是陕北特产网销售网站,网页主要是通过榆林和延安的当地文化风情与旅游信息相结合来推广陕北农产品,脱离了产品的销售的本质信息,不能塑造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知名品牌。现今电子商务销售网站的日益剧增,各大销售平台的竞争日益即激烈,拥有广阔的终端消费者 [1],各大平台每日更新的信息量巨大,也给消费者广阔的选择渠道,而延安农产品依然延续传统的销售渠道,无法实现客户更快捷、更便利的购物渠道。
4.延安农产品物流配送方式还不够健全。现阶段,针对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方式还远远不够健全,延安农产品大部分属于干果,种类多,但农产品仍然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存在着包装难、装卸难、运输难、仓储难等问题[2]。延安物流公司对农产品与其他工业产品的配送方式都采取同样的配送制度,同等计价的运输费用。另外,由于物流体系的不完整性,使物流公司在配送农产品会相对与工业产品无形中增加一部分运输成本,但增加的这部分成本最终还是会被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致使农产品买家看到的销售价格相对优惠,但运输费用的增加,形成最终较高的购物费用。
三、延安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延安农产品产业链本身具有复杂性。由于农产品具有种类多、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产业链长的特点,因此农产品电子商务可覆盖的潜在环节要比工业品电子商务复杂许多。任何一种农产品,由于通过不同环节时产品加工方式和产品需求类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使得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该产品消费的进出端口。而相比工业产品的产业链而言,农产品产业链有多个末端产品和多个消费出口,因此农产品在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过程中,供需衔接较为复杂。
2.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对于延安农产品市场而言,一端连接着农产品种植的“小农户”,另一端连接着我国农产品的“大市场”。对于小农户而言,既是产品的生产商,又是批发商,小农户面临着“产品滞销、渠道不畅”的困境,导致了“谷贱伤农”的现象。然而,作为我国农产品“大市场”而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农产品信息网,不断更新农产品供求信息,随时都有大量农产品需求的订单信息更新,但又时常会出现一系列产品供不应求的现状,无法满足大订单客户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向农村全面渗透,延安的小农户必须要高度融入开放的市场化和信息化的体系中,使“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信息能够全面有效对接,真正使小农户在大市场中充分发展。
3.延安当地各大生产厂商未能形成有效联盟。据初步统计,延安当地从市、县、乡镇、村,大小农产品种植户有上千家,但各厂商之间都是独立存在,每个厂商都在不断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快速销售,封闭与其他厂商进行信息交流,每个厂商都有着自行摸索的农产品商业模式和网络推广模式。尽管延安当地政府不断组织市区的13家农产品生产公司,进行紧密合作交流,鼓励市区厂商形成有效联盟来共同开创独特的延安农产品电子商务新市场,但是力度不大,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虽然有几家厂商进行联盟,但对于电子商务这个具有巨大潜能的商务平台,必须要借助各大厂商的全部人力、物力,形成全面而有效的统一战线,合作共赢,这也充分体现了延安各大厂商形成有效联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延安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
1.加强延安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来塑造知名品牌。电子商务交易中买卖双方通过网络交流,农产品的质量是网络交易中的最关键的因素。卖家如何控制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成为有效发展延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重要手段。建议当地政府加强管理各大企业的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实现生产形式多样化,种类多样化,包装多样化,并结合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延安当地旅游文化,来塑造产品的形象,来打造延安圣地品牌,也可以把当地市区的小型公司进行合并运营,这样容易融资,积聚财力、物力、财力、制定合理的生产目标,提升产品质量和标准化,使延安市场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市场,极力塑造延安农产品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
2.优化现阶段延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下页图2所示,是对现有延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后的平台。由于现阶段延安当地农户对网络营销的认识还不高,农户获取和了解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信息较难,获取成本也比较高,在整个农产品信息平台中,必须添加政府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和延安农产品集散中心,让其一端连接农户、农产品生产商,另一端连接农产品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样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中间服务提供商,实现直接从农户到消费者大信息传递,有效降低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有效整合电子商务平台的各大农产品的销售平台,共享农产品供求信息,使信息的获取更快捷、标准,有效地对农产品市场做规划安排。农业部门可以根据本年度种植面积、产量、销量做量化分析,对广大种植户进行宏观指导,把农户的产品、产量、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对于当地农产品知名品牌,可以联合互联网,在网上建立自己农产品的官方知名网站,塑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官网,提升自己的信用度,赢取更多客户的信任和青睐。
3.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来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延安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信息化的建设,快速实现使货物的信息流在供应链条中从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到消费者之间有效传递,并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管理信息的便捷性和准确性,来建设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 [3]。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农产品种植户和生产商而言,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是引导种植户合理种植、生产商合理生产加工的P键,也是供应链中各个流通环节快速流通的关键,要有效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最大化地开启延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潜在功能,请专业人事,建立一个安全、快捷、全方位、高度标准化的农产品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 [4],加快信息化的建设,使延安农产品快速而高效地流通于全球农产品市场中。
4.开展延安农产品移动网络推广方式。现如今,各销售网站的移动客户端伴随着智能手机应运而生,使电子商务实现了移动电子商务的新模式。目前,农产品移动网站通过移动平台营销方法主要有APP应用程序、移动广告、移动搜索引擎优化、二维码互动营销等。APP应用和APIA应用的价值是可以广泛向全球用户传递大量产品信息,而移动搜索引擎优化有助于销售网站的排名靠前,延安农产品移动网站也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营销手段进行广泛推广。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在现阶段是一种发展最快、前景较好的营销模式,对于延安农产品销售企业,可以通过O2O模式,记录农产品在种植户的种植、培育、生长周期、成熟过程,以及可以快速了解农产品的种类、加工生产过程、价格、配送服务等信息。实现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开展O2O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物流金融;农产品物流;宿州砀山梨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物流金融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在物流供应链中,运用金融工具为物流产业提供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农产品物流金融是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和业务创新,为需要资金的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运输、储存和管理等活动而提供的融资活动,它是现代农产品物流与资金流的有效融合[1],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从宏观层面来看,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农产品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供给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为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业务风险、提高利润来源,营造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
宿州市地处皖北,是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城市之一,以砀山梨为代表的水果产业是其农业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砀山梨也是皖北地区特色农产品和水果产业的一个重要品牌和形象。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对促进水果产业发展、构建科学的物流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金融需求分析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将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宿州作为中原经济区在皖北的重要城市之一也确立了在“十二五”期间“促进服务业大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发展和建设现代物流”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领域的投资力度也将不断加大,对金融机构而言有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1.1 农产品物流基本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
宿州是皖北乃至全国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随着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市场全国化格局的形成,新型农产品物流形态的不断发展,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成为近年农产品物流发展基本方向,也将产生巨额的资金需求。宿州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西南片区、符离和蒿沟等三个区域大型物流基地的建设”,重点建设“光彩大市场物流园、市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宿州现代粮食产业园等物流园区……”。据测算,仅上述几个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投资额将高达数亿元。与此同时,宿州市现有两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即砀山惠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皖北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也急需升级改造。以砀山惠丰市场为例,截至2012年1~11月底累计交易量为342 625吨,累计交易额为
76 724.4万元[2],承担着皖北乃至周边地区大部分果蔬的流通,其交易量和成交额分别以平均每年10%和30%的速度增长。但因其物流功能不全、市场总体布局和规划有待完善[3],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农产品交易和物流的需求,其升级改造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1.2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金融需求
在农产品物流技术及设施设备不断更新升级的背景下,现代化是农产品物流的必然选择,也必然产生投资需求。冷链物流是当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方向,但构建冷链物流体系投资大、周期长,传统的农业企业和物流企业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来建立。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是导致农产品物流损耗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皖北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步伐缓慢,以砀山梨为例,其年产量达110万吨,但其冷库库容量仅5万吨,冷藏运输车辆更是屈指可数,显然难以满足其储运的需要。因此,大批现代化物流技术及设施设备的更新需求也为金融机构的介入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
1.3 农产品的新兴交易模式催生金融服务需求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了砀山梨等农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平台。这种新兴的交易模式的深入发展,在提升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信贷资金支持的金融需求的同时,也必然会催生网上支付、结算、转账等一系列衍生金融服务需求。此外,国家推行的“农超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模式,将会推动农产品连锁经营等农产品物流形态的蓬勃发展,在产生大量资金需求的同时,也将产生大量的资金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4]。
2 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对策
2.1 积极创新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是发展农产品物流银行[5]。农产品物流银行实际上是质押贷款业务的一种,只不过客户用于抵押的东西不再是不动产,而是价格波动幅度小、变现能力强、抗跌性好的农副产品。发展农产品物流银行业务不仅扩大了现代农产品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困扰中小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加快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开展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有效的运作模式。
二是创新和开发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传统的资金贷款业务对象拓展到符合条件的农产品物流企业;依托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推出供应链融资产品,为入驻企业提供配套金融服务;针对新型农产品物流形态,如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衍生出来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是发展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的融资租赁。大型专业化物流设施设备(如冷链设备、专业化仓储设备等)资金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往往成为了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使物流企业将融资和租赁合二为一,缩短建设周期,迅速扩大规模,并以此减少现金流的压力、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对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引导物流主体积极参与农产品物流金融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需要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积极参与。政府和金融部门应当出台政策,引导和鼓励一些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物流服务能力的大中型物流企业主动开发和提供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成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引领者。同时,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产品物流参与主体。砀山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农户为中心的直销型物流模式、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为中心的联营物流模式、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平台物流模式和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化物流模式[6],在此基础上可以支持培育果蔬经纪人、专业合作社、批发商等中介组织,完善“农户+合作协会”、“农户+经纪人”等模式的合作机制,并在整合分散的物流主体资源的基础上来组建农产品物流协会。通过搭建农产品物流协会平台,有利于农产品物流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农产品物流过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作充分的了解和监控,以实现其与合作伙伴、客户以及监管机构协同作业的信息化,从而间接方便银行对农产品物流的监管。
2.3 完善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保障机制
在制度层面,国家应当不断完善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具体操作层面,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产品物流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可以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对农产品物流的支持力度,可以采取贴息或免息贷款等方式,探索股份制合作开发运作物流园区的模式,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拓展业务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通过农产品物流协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方合作来建立健全信用机制和信用评估体系,制定信用标准,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对其历史经营记录、资质状况、信用状况与经营能力进行掌控,对企业进行信用分级。金融机构在立项环节也要强化价格风险的评估,在做好农产品市场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营销、授信和贷后管理策略,确保信贷资产质量安全。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新型农产品物流业态的研究,对与其合作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风险如何有效防范等进行综合权衡。
参考文献:
[1] 黄志平. 物流金融在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应用探究[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56-57.
[2] 砀山县农产品惠丰批发市场. 砀山县农产品惠丰批发市场信息[EB/OL]. (2012-12-20)[2013-02-30]. http:///xxgkweb/showGKcontent.aspx?xxnr_id=150973.
[3] 刘峥. 宿州砀山梨物流发展现状及组织模式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2):103.
[4] 刘献良,孙立刚. 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的金融机遇研究[J]. 农村金融研究,2012(2):72.
关键词:需求交叉弹性;农产品;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2202
长期以来,造成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很多,原因除了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难以按照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信息及时、灵活地安排和组织生产与经营活动外,最重要是面临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较大。若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途径是稳定地提高农产品价格,农业发展政策中最重要的是农产品价格政策。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交换价格的不合理性是导致资源配置状况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决定的。在我国,不同地区农产品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虽然有很大区别,但从总体上看,这个数值普遍偏高。农产品之间的需求价格弹性居高不下,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发展中都面临的问题,即传统农业向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转化阶段,和向专业化、现代化的商品农业发展阶段都面临的问题,但在我国特别突出,曾引起农业部的高度重视,造成的影响也颇为深重。
1 需求的交叉弹性
农产品的需求量受相关商品的价格影响相当大,因此有必要在上述需求弹性的基础上引进需求的交叉弹性的概念。假定其它的因素(如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的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于消费者生活的重要意义等等)都不发生变化,仅仅研究一种商品(譬如说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和它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假定农产品X的需求量QX是它的相关农产品Y的价格PY的函数,便得出下列需求的交叉弹性的表达式:eXY=dQX/QXdPY/PY=dQXdPY·PYQX,这里的eXY则称为当农产品Y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的农产品X的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简称为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交叉弹性有正有负,当它为正时,一般是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的需求交叉弹性;当它为负时,一般是某种农产品的互补品的需求交叉弹性。这里我们所分析的两种农产品属于前一种类型,也就是说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值。
2 农产品需求交叉弹性的理论模型
2.1 农产品需求交叉弹性
由于我们只研究农产品之间的替代效应,因此这里得出的弹性的数值都是正的。根据前面关于弹性的性质,替代程度越大的两种农产品,他们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2.2 较高的农产品需求交叉弹性会对农民产生的影响
当Y的价格降低或者提高一个很小的量的时候,会引起农产品X的需求量很大的一个变动;反过来也成立,即当农产品X的价格降低或者减小一个很小的幅度时,也会引起农产品Y的需求量的一个很大变动。这里,后一种情况的图样暂时没有给出。在同一个地区范围内,这一弹性较高会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起到相反作用,甚至有可能在总体上产生负面效应。我们来举个例子看一下:假设在中国的湖北省水稻主产区同时生产早稻和晚稻两种可替代性相当强的粮食作物,我们来分析对晚稻进行财政补贴使之降价后会出现的情况。用QX,PX分别表示早稻的需求量和价格,用QY、PY分别表示晚稻的需求量和价格,对晚稻也就是农产品Y实行财政上的补贴后即得到下图。
图1 早晚稻的需求量和价格比较图中,①为两种农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②为早稻(农产品X)的单一的需求曲线,③为晚稻(农产品Y)的单一的需求曲线。由于早稻和晚稻同属需求弹性较低的农产品,价格变化不会引起自身需求量的多大变化,因此①和②均比较陡峭。阴影部分代表财政补贴。当对晚稻实施财政补贴之后,晚稻的价格从PY1降到PY2,则在③上,早稻的需求量迅速由QX1降为QX2,但是早稻的价格不会因此改变,还是PX1。在③上,晚稻的价格由PY1下降为PY2以后,其需求量相应地由QY1上升到QY2。现在来看一看这样变化后这一地区(假设农产品只有早稻和晚稻)农民的总体利益是否增加了:首先,种植晚稻的农民收入由PY1·QY1变为PY2·QY2(这里暂不考虑其他成本),我们发现,后者比前者略小,如果没有财政补贴,种植晚稻的农民的利益是受损的;其次,种植早稻的农民收入由PX1·QX1直接下降为PX1·QX2,这个下降是极为明显的,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要使这一地区总体上从财政补贴带来的收益中获益,财政补贴的阴影部分必须很大,才能弥补早稻和晚稻农民的损失。但是由于财政补贴只针对晚稻农民,所以整体上看这个措施是不划算的。
3 对我国部分省市农产品需求交叉弹性的考察
3.1 需求交叉弹性的考察
笔者重点对我国辽宁、山西、浙江、安徽、湖北等五省的主要粮食品种分别进行需求交叉弹性分析。选取浙江省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来说,受需求减小的影响,2007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减少142.8万亩,比上年下降139%,而同期由于农业补贴、丰产丰收和农业税费微调等原因全省的小麦平均价格仅下降了2.58%,通过对这一时期水稻播种面积减少和小麦价格降低的相关性估计,认为这两种变化的相关系数在77%以上。根据需求交叉弹性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的需求交叉弹性的值大致为13.9%2.58%×77%≈4.15。
利用类似的方法,对辽宁省也选取两种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大豆进行考察,得出这两种农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6.25;对山西省的两种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进行考察,得出这两种农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10.13;对湖北省的三种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玉米进行考察,得出这三种农产品的平均需求交叉弹性为8.56(根据两两需求价格弹性的和除以3计算得出);对安徽省六大粮食作物小麦、双季稻、中稻、玉米、大豆、甘薯进行考察,得出这六种农产品的平均需求交叉弹性为9.07(计算方法是:先两两计算需求价格弹性,用六个弹性相加除以六得出)。比较上述五个省份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数据,浙江省最小,其余四省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辽宁、湖北、安徽、山西。
3.2 从考察中得出的结论
在上述考察中,笔者认为靠近东部省份,其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较低,而位于中西部的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则普遍偏高。其中山西省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其需求交叉弹性竟然达到10.13,也就是说当地小麦价格降低1个百分点,将会相应引起玉米的销售量减少10个百分点,继而玉米的播种面积和玉米种植户的收入也会减少至少10个百分点。这是山西省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的重要原因之一,山西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收入长期低迷的农民转移至工矿行业,使需求交叉弹性更加高起。中部省份如湖北、安徽则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这一弹性居高不下。但是,即使是浙江省,其4.15的需求交叉弹性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偏高。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弹性都小于1。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总体上偏高,并且东中西部的数据还很不平衡。
4 原因探析
4.1 发展中国家农产品需求交叉弹性普遍偏高的原因
农产品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偏高,使得农民面临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增大,意味着农民在决定生产某一农产品时风险增加,对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个很沉重的打击。并非是巧合,除了我国以外,其他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巴西和非洲大多数国家的农产品需求交叉弹性都比较大。发展中国家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种类单一,且种植面大,耕作农民多,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受到严重打压。但也存在很多间接原因,主要有:
(1)发展中国家农业中,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存,但是,传统农业占绝对优势地位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典型特征,传统农业部门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组织、土地制度和耕作技术;
(2)发展中国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比较薄弱,如在中国西部农村有很多地方甚至夜晚从未使用过电灯照明;
(3)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大量文化素质较低的农业人口的存在,他们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墨守成规,从不去挖掘其他农产品的潜在收益,也没有从农村转移出去的想法;
(4)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土地相对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使农业成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过剩,地租水平较高而劳动力的报酬很低,使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低落,也间接导致了农产品之间需求交叉弹性的居高不下。
4.2 我国农产品需求交叉弹性偏高的主要原因
以上是就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需求交叉弹性偏高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来看,笔者认为其偏高的原因就地区而言不尽相同,但都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农业历来是深受不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经济上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的生产部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价格波动幅度又极大。在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价格会剧升,按理对农民是有好处的,但是由于农村人口过于庞大,我国农产品首先要满足自给性消费,剩余产品才会进入市场交易。在欠收的情况下,农民可能不会有剩余产品出售,因而产量下降、价格上升对农民而言是没有多大收益的;在丰收的情况下,剩余产品过多,价格会剧降,丰收后农民依然处于贫困。这对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很大打击,遏制了其进行农业方面的创新能力,也间接造成品种单一和农产品需求交叉弹性的偏高。
(2)在中国农村,由于公共基础薄弱和教育水平的滞后,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农民生产观念受传统影响很大,缺乏商业敏锐性,没有脱贫的要求。在资金和技术缺乏时如此,即使有了资金和技术也不会合理利用。因此他们的生产往往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甚至有可能以行政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其需求交叉弹性偏高是理所当然的。
(3)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教育水平低和农产品品种单一的情况下,中国乡镇政府机构是带动农村脱贫致富,引导农民改进生产观念,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强农村教育程度,合理利用资金和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等的中坚力量。这就要加强地方政府自身的建设,尤其是提高执政水平,完善监督机制,现象,使乡镇政府机构真正变成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机构。
4.3 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原因
这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产业;钻石体系;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建模
农产品物流产业是以满足人们的农产品物流多样化需求为依据,而进行的一切生产性和经营性组织的集合,是集农产品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产品物流设施和农产品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业域。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因素作用的复杂问题,其中大量因素难以量化。本文试借鉴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和钻石理论,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影响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通过有关方面专家的判断、打分,构造判断矩阵,然后对判断矩阵的各层次进行单排序计量和一致性检验,从而得到制约因素各个指标的权重,得出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1、构建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钻石体系”。按照迈克尔・波特“产业竞争力理论”和“钻石理论”,资源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支持,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政府的作用,机遇因素等6大要素互动形成了“钻石”架构,将影响到企业和产业在某个地理环境下能否产生出持续创新、不断进步的能力。据此,构建影响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钻石体系”,如图1所示。(图1)
2、建立影响因素结构层次模型,绘制结构层级表。采用德尔菲法分别邀请相关专家对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诊断。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拟定意见征询表、确定征询对象。从研究目标出发,选定了长期从事农产品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经营、农产品物流教育与研究等20位资深专家代表,为其发放意见征询表,并对意见进行反复征询,最后找出影响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共有15个。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专家建议,可以把制约因素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即目标层(A);影响因素;中间层,即准则层(B);方案层(C1-C15)。(图2)
3、构造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各层判断矩阵。通过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确定本层次中与其相关元素的重要性排序及相对权值,此步骤主要运用专家打分法来确定两两元素之间的权重cij,主观性较强。c=(cij),i=1,2,…n,j=1,2,…n,cij=ci/cj即:
符合一致性检验要求。
同理,对B层-C层判断矩阵求解,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均符合一致性检验要求。
5、对计算结果进行单排序及总排序,得出权重结果。对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得知符合要求。(表1)
二、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从单排序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六大类因素对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需求状况(0.352)、政府因素(0.257)、资源要素(0.136)、企业策略结构竞争(0.086)、市场机遇(0.062)。由总排序计算结果可知,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影响程度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列的顺序应是:政府投入、城市化水平、居民农产品物流消费水平、农产品物流企业市场化水平、农产品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消费观念、农产品物流相关产业发展、奥运会等农产品物流赛事、科技水平、农产品物流企业竞争状况、农产品物流延伸业发展、自然资源、加入WTO、农产品物流边缘产业发展。由以上分析得知,政府投入、城市化水平、居民农产品物流消费水平、农产品物流企业市场化水平以及农产品物流人力资源是影响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目前,与农产品物流产业发达的国家比较起来,河北省政府在农产品物流产业方面的投入不足,农产品物流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很低。此外,资金投入的结构不合理,资金来源单一化,这样一方面使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缺乏资金,另一方面也使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产业缺乏竞争;二是政府的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培育若干个具有导向性、规模化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支持各类农产品物流企业所有者自主的行业自律组织,逐步将一些不适合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服务标准的制定、行业准入的资格认定等,形成科学规范的行业自律机制,推动各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此外,政府主管部门要经常且及时地制定和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优先发展领域的指导性意见,加快农产品物流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以从宏观上指导、引导和协调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各国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同样,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培育农产品物流市场、刺激高质量农产品消费也需要城市化提供人口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来支持。城市化水平低下抑制了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使农产品物流服务供给不足。因此,若想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必须加大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力度。
3、积极引导高质量农产品消费。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群众农产品物流的支撑,没有大众消费需求的拉动,农产品物流产业不可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家庭生活水平,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赤贫,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20%~39%为富裕状态;20%以下为极其富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伟认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农产品物流消费支出的真正活跃至少要到富裕状态的时期。也就是说,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农产品物流消费才可能在消费需求当中明显地活跃起来。从河北目前收入水平看,给农产品物流产业的支持不是很充分。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河北人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国民农产品物流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为中国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孕育出了巨大的市场。但目前人们的农产品物流消费意识不强,农产品物流消费的总体水平普遍不高,现实的需求状况还达不到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当前,拉动农产品物流消费是促进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最好方式,特别是加强农村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居民农产品物流消费,培养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强大的创新力,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将成为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4、促进物流企业市场化。企业是一项产业的主体,它的市场化水平、经营水平直接决定着该产业能否健康发展。河北农产品物流市场化的时间非常短,整体产业化水平比较低,市场机制在农产品物流产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难以贯通,市场配置各类农产品物流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发挥,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限制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现有的农产品物流经营实体经营内容单一,经营方式落后,服务品牌、服务营销意识薄弱,所有这些因素直接限制了最终的农产品消费,影响了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壮大。因此,要营造适合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产业的发展,鼓励农产品物流相关产业、延伸产业以及边缘产业的发展。
5、积极培育农产品物流产业人才。农产品物流经营人才缺乏使得很多农产品物流产业项目无法开发,只能停留在单一的低级产业层次上,所以要积极培养高级农产品物流产业人才。农产品物流市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是进一步培育和拓展河北农产品物流市场、不断满足农产品物流消费者的农产品物流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目前,河北农产品物流市场急需一批既懂农产品物流又熟悉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农产品物流经营管理专门人才,可以通过组织并鼓励农产品物流经营单位的有关人员岗位培训、在职培训,招聘引进一些非农产品物流部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到农产品物流经营单位从事农产品物流的经营管理工作,以及通过有关农产品物流院校设立农产品物流经营管理专业,或与财经类大学合作开展农产品物流MBA系列课程等途径,集中培养适应河北农产品物流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主要从事农产品物流市场经营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作者单位:1.河北农业大学;2.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石桥,陈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流通现代化[J].中国流通经济,2008.6.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主体 营销观念 市场主体
农产品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1.农业产业环境的变化要求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开放与发展,我国农业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得买方对能否得到健康、安全、营养、卫生农产品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趋势不可避免。如何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成为我国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中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是促进上述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完善能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降低农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效益。
2.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及特点要求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
与工业产品和一般的消费品不同,农产品不论是直接用于消费的还是作为工业生产原料,其可使用程度及使用效果都受农产品保质期的影响,尤其是鲜活农产品更是具有易腐易变、保鲜期短的特点,这就对农产品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保质、保鲜、卫生、安全、快捷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建立和完善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以满足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特殊要求,这不仅能有效地满足农产品购买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也能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整体成本。
3.物流服务业竞争的趋势要求发展专业化物流体系
物流是指通过有效地安排商品的仓储、管理和转移,使商品在需要的时间到达需要的地点的一切经营活动。物流的主要职能是将产品由其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地,从而创造地点效用。它包括产品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信息传递及规划生产水平和存货水平等相关内容。
我国的物流服务业起步较晚,物流主体处于规模小、数量多、专业化水平不高、价格竞争激烈的状态。物流服务业竞争的趋势是集成化、规模化、专业化,物流主体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拥有的能力和资源,准确地选择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才能尽快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
农产品物流是整个物流体系中的一个细分市场,它是指农产品实体从其生产地或加工地转移到消费地的一切活动,涉及农产品的挑选、存储、装卸、运输、分拨、包装等环节以及其中的一切增值活动。现代农产品物流还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农产品品种流向的确定等相关内容。结构优化的农产品布局是合理组织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规范有序的农产品流向是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前提。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低下,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巨大,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升高。因此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关注农产品的增值和保值成为有关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物流主体可以选择的有发展前途的细分市场之一。
二、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形式及特点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有多种表现形式[1],不同物流形式的物流主体对物流服务满足农产品所有者的需求及控制能力的关注程度是不相同的。
1.自营物流形式
自营物流是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自己组建的物流组织,属于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的内部机构,其主要优势是能够满足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在农产品物流上的时间、空间的要求。同时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对自营物流机构的控制能力较强。但自营物流机构存在着资金有限、成本较高、抗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的缺陷。
2.农业生产者与企业联合组建的物流形式
农业生产者与企业联合组建的物流组织有三种方式:其一是农业生产者与运销企业联合;其二是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其三是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采购商的联合。
联合组建的物流形式能够把工作重点限定在为联合体成员提供物流服务的范围内,有一定的针对性,能有效降低联合体内各方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整体效率,但由于联合体中各方对物流的要求不同,对物流环节的控制力不均衡,导致整体服务水平的下降和协调管理成本的上升。
3.第三方物流形式
第三方物流是指独立的物流机构主体接受农业生产者及农产品经营各方的委托,为其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组织形式。这种物流方式由于能集中配送、专业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因而能大大降低了整体物流的成本,并能够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但由于目前第三方物流主体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领域的需求了解较少,所以其提供的服务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恰恰增加农业生产经营者在物流过程中的成本。
三、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培育
现有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导致物流不能完全满足不同要求的农产品的运输需求;加工能力、保鲜、防虫、低温、烘干、防潮等技术落后制约着农产品物流的质量;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和流程具有盲目性;交通网络的欠发达影响了农产品物流的通达广度与深度;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产品物流的适配性不强等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有清晰的思路,首先要明确的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政府所关注的应该是制定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府在改善宏观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同时也应在不同时期为微观物流主体的成长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或引导,因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完善程度最终还是体现在微观物流主体能否成长为成熟的物流主体。
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农产品物流形式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必然的、阶段性的反映,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规模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必然成为物流服务的主流。因此在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和培养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主体,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营销主体。
第三方农产品物流营销主体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从营销的角度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有利于引导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主体应从营销的角度,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物流市场进行细分,结合物流服务业的需求变化趋势和自身拥有的资源及战略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并为自己的目标市场提供合适的物流服务。
2.从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调配企业资源
我国生活消费的农产品主要以鲜货鲜销形式为主,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多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必要的冷藏设备、保鲜、防虫、低温、烘干、防潮、合理包装(防污染、防腐烂、防损耗、增加附加值――包装标准化、礼品化、系列化)和管理技术等,致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品质难以保证,损失很大,增加了委托方的物流成本,这显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产品物流的需求。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主体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合理地调整、配置企业的设备、设施及技术人员,加强对农产品物流过程的监控,以期为委托方提供满意的服务。
3.从竞争的角度强化物流服务的特色
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农产品物流主体要生存、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主动地、有计划、有节奏地强化自身的服务特色,有目的地实施差异化竞争。如加强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发;加强对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及生产;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正确引导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和流程,真正实现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优,别人做不到的我能做到,别人能做到的,我能更快更好地做到。
第三方农产品物流营销主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它能积极主动地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解决农产品物流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在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过程中,尤其是培育初期,政府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不但在形式上要有所引导,而且在规模上也要作必要的筹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