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50: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人文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是人类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从而变成主体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言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再高明的命题手仅以试卷也考不出人们的人文精神,因为人的精神在纸上是“答”不出来的。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生长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的农民,虽然没有读过正式的人文课程,但是源于长期的社会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往往表现出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引申到企业中就是一种道德观、价值观的体现。
如何在企业中大力培植员工正确的道德教育观,倡导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和人生理想等人文精神,是体现企业文化深厚底蕴的关键。
一、加强道德教育
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最理想的成就是所谓的“三不朽”,即为“立德、立功、立言”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成就。中华文化推崇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自强不息是讲自力之道,厚德载物是讲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归宿,二者讲的都是从道德上立人,以人之德性来包容天地万物。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积极意义。一个人格地下、道德品质恶劣的人,无论如何是难以给社会创造财富、做出贡献的。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道德沦丧现象,使整个社会对“堂堂正正做人”的呼声日益强烈。作为社会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如、大肆侵吞国有资产以及一些企业管理者“一年大展宏图,二年唯利是图,三年一塌糊涂”等。因此,企业人文精神建设首先应围绕道德建设来进行。在企业管理中,应提倡“百行德为先”的思想,通过领导者的道德人格力量去影响人、带动人、鼓舞人,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对企业职工,应加强道德自律教育,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说,就是强化“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如果企业能够从这些具体的、员工易于接受的东西人手进行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培养出一代富有社会道德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二、倡导爱岗敬业精神
所谓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执着的追求与热爱,让人生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所谓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岗位,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有不同的作用,没有什么重要与次要之分,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和睦相处、共同奋斗才能完成各项工作。敬业与爱岗密不可分。为形成人人爱岗敬业的局面,有必I要引入“刚柔相济”、“严爱相容融”的管理理念。首先,建立刚性的管理制度。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决定了人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是难以办好的。其次,营造宽松融洽的环境。一个企业只有刚性、理性的制度,缺乏人性化、人情味的东西也是不行的,应当融入“爱”的管理理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就是对企业员工关心爱护,为员工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员工发展空间的创造,以及财富的合理分配等。企业通过爱与和谐的氛围将员工凝聚起来,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就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感的树立和奉献价值观的形成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没有奉献观的人是难以尽其社会责任的,反之亦然。在企业中之所以要提倡加强奉献观教育,是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的发展进步总是或多或少地以个体的牺牲为代价。在改革过程中,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根本一致的前提下,矛盾并没有消除,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有时还比较激烈,而为了维护整体利益又必然要求个人利益作出牺牲。同时,我们所提倡的奉献观应建立在重视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从总体上看,个人完善和社会完善是互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和奉献价值观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因此,一方面应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尊重个人的利益也就是尊重主体的需求意识,从而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应摆正集体功利与个人功利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大河无水小河干”与“小河有水大河满”的关系。只有在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相互满足互动中,企业职工才能进发持久的创造热情,才能意识到企业的兴衰与个人前途息息相关,才能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课程 职业化
[作者简介]李哲(1971- ),女,河北安国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艺学、教育学。(河北 石家庄 05008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课题“高职人文素质课程职业化建设探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D02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19-02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与扩张后,走到了提升优化的节点。这一节点上,自觉地深化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升级的关键,而内涵建设的重点之一在于高职文化建设与探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周建松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中讲到:“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建设上下功夫。” 2011年第二届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高职院校代表提出高职文化要实现三个对接:高职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对接、高职文化与行业文化的对接、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会各位代表普遍达成共识:企业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服务的需求主体,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校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
一、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建构思路
高职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人文素质课程建设,而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职业化建设则是实现高职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践探索活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怎样服务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呢?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企业人”。同时,它还肩负着和其他普通本科教育相同的任务,那就是首先培养学生成人。所以高职教育整体教育目标的完成,必须在进行职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施以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职业(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共同作用,使受教育者不仅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职业或企业小环境独具的文化素质、健全的人格(身心素质),还具有通观全局、自我发展、灵活应变的综合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基于此,我们把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职业人。
根据教育目标,高职人文素质课程职业化建设呈现出一个金字塔结构,自下而上分成三大模块,底部是通识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社会文化素质。中部是专识模块,主要针对某一职业或行业,培养特定职业所需的精神及文化素质。上层是特识模块,专为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设置,将特定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和课堂,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
二、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三大模块的作用及内容建构
(一)通识模块――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社会文化素质
根据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目标,参照2007年我国劳动部制定颁布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体系,形素质教育课程的通识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以提借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的,以实践练习为主的应用能力训练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提升学生自我心理素质及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具体包括三大项:第一大项是人际交往或合作时的心理调控技巧练习、人际交往中的礼仪练习等。心理训练内容的引入将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以适应环境要求。第二大项是人际交往或合作时所需要的技巧练习,主要涉及倾听练习、口语表达技巧练习、沟通模式及技巧练习,让学生能将心中所想自由准确地表达,做到巧表达,巧沟通。这些练习,将有力地推动学生与别人的交流与合作,为工作的顺畅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三大项是信息采集与处理技巧练习,主要涉及信息采集技术与技巧、信息的筛选技术与技巧、信息的整合技术与技巧。本项练习主要涉及书面及电子信息,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采集筛选及整合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未来工作中高效地处理信息提供支持。
第二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设置目的在于浸润中国文化传统,滋养学生人文精神,增加学生社会文化素养。为了避免这一部分过于泛化,课程内容设计将以各个历史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为载体,融中国社会发展各阶段的历史内容、代表性的作家或思想家的思想于一体,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寄托在蕴含了丰富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中。
(二)专识模块――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化,社会人文素质职业化
一、文化认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
企业是国家肌体的细胞。实现“中国梦”,对于企业来说,也就是在“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前提下,追求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市场价值。企业的稳步持续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国家经济基础,文化建设和文化认同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古人云,“上下同欲,无往而不胜”。“欲”,就是价值观、终极目标和愿景。上下同欲,也就是从上到下价值观、终极目标和愿景的文化一致认同。
“文化认同识人,能力匹配用人,系统培养育人,愿景融合留人”是贵阳卷烟厂始终不渝的人力资源理念。近年来,企业不断引进不同层次人才,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后续力量。文化认同首先从新员工进厂抓起。因为如果新员工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与企业文化不相符,不但不能产生1+1>2的效应,反而会带来内耗。新员工进入新环境开始新的工作,心理压力或如林黛玉初进贾府,“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林黛玉因为与贾府文化格格不入而落落寡合,最终抑郁而亡。当今的年轻人自然比林黛玉开朗自信,但如果不能适应企业文化,也可能会跳槽离去,从而造成企业人才流失,增加企业招聘成本。实施有效的企业文化培训,使新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从而鼓舞员工牢记员工的职责和使命,以负责任、重执行、求卓越的态度优质完成本职工作,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这即是企业文化认同的第一站。一位大学生进厂时认为当工人没有发展空间,大有“小马乍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的感觉。但他经过入职培训走进现代化车间,便有了企业文化认同感,顿悟今日之贵烟乃是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舞台,即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与企业成为生命的共同体。文化认同,以感恩之心对待自己赖以生存的企业,能够不断激发出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与创造力。在新形势下,引导企业全员一致的文化认同,毫无疑义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建筑师”,是基础,是关键。只有所有员工都能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本企业的重要性,才能打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上下同欲,企业全员一致的文化认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每一个人都从我做起,才能实现“中国梦”。
二、文化认同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引导
既然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的是“建筑师”的角色,要修建一座精品大楼,就必须让建筑师认识到自己在建筑过程中的责任和重要性。企业文化建设是人的思想领域的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是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志。企业文化建设旨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正能量。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求生存、谋发展、抓机遇、迎挑战,就必须构建社会认可、员工认同的先进企业文化,并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丰富文化内容,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员工自身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发展中获得健康持久的生命力。
贵州中烟总结了多年来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科学而艺术地提炼了企业的理念、核心价值、使命、愿景等,建构了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贵州中烟的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内核,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方向并规范着员工的思想行为。作为一个具有近七十年历史沉淀和优良传统文化的老厂,为实现“中国梦”,贵阳卷烟厂明确提出把牢固树立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构建先进企业文化的核心目标,提出了“做最受尊重的烟草企业”的愿景,把“提升生活品位,成就社会和谐”作为自己的责任,以“报效国家、回馈社会、成就员工”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通过全厂上下的努力,在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正确处理行业与社会、行业与政府、行业和员工的利益关系,提高“做精产品”的能力,按时、保质生产出符合标准、为消费者认同的卷烟产品,创建行业优秀卷烟工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一份丰厚的物质基础,是贵阳卷烟厂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同时,把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即文化认同,放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前沿。
三、人文环境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与自然环境相对,人文环境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企业人文环境是指内部的隐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企业灵魂。能够称得上企业灵魂的则是一种和谐、融洽、健康、富有生机的人文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中,企业的领导与被领导、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融洽;也只有这样的人文环境才能激发职工的敬业爱厂精神,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归宿感和企业凝聚力。
(1)一个企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是由两个矛盾形成的一大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方式中偏硬性的手段,而文化建设则是偏软性的手段。但是归根结底来说,硬性的制度再强硬,也难以毫无差池地管理好企业所有的事务。而人力资源又是企业最灵活、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必须要靠文化建设作为柔性管理手段来辅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用企业的营业思想、建设方向等精神意识去俘获员工的内心,让他们在精神上支持企业的发展。
(2)企业为文化建设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铺平道路,指明方向,是企业发展道路上永不熄灭的明灯。企业的文化建设各具特色,正因为具有特色的文化建设,各企业之间才会有大相径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如果将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那么文化建设就相当于此人的大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当于此人的手脚四肢,头脑指挥着手脚四肢,四肢在头脑的支配下,接受命令去改造世界。头脑和四肢必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出此人真正的实力,头脑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说文化建设是指引企业一切行动的基地。
二、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注意事项
(1)首先企业必须打造一个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为管理企业上上下下全体工作人员的硬性体制,企业必须树立起标杆,然后要求所有人员按照这个标杆去行动、去工作。硬性的管理体系是帮助企业打造现代化管理模式的重要工具。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完善,能够捕捉到员工日常在企业中工作的各个方面,对所有的行为都作出硬性的标准与规范,引导企业的建设向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2)注重用文化建设方向去引导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尤其要注重人文精神的贯彻。文化建设是企业的精神根基所在,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大力重视人文精神的贯彻落实。人文精神是企业对员工关心、爱护有加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具备伟襟的重要体现。员工是企业的基础组成部分,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照顾和爱护,时刻关注员工的自身利益,经常拜访家属,增加对员工的关心。综上所述,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人力资源管理与其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只有将二者的关系真正弄明白,在贯彻一个的基础上发展另一个,才能够帮助企业建成现代哈有实力的
三、结语
摘 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深化背景下,企业对人本管理越来越重视,对人本的诉求越来越多。基于人本思想下,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文化以确保企业健康经济发展,保障企业相关者权益,笔者结合自身对人本思想和企业文化的认识,提出从人文环境、制度体系和物质文化三层面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文化。
关键词 人本思想 内部控制 企业文化
企业为加强内部控制实施,将人本思想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实践中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充分考虑企业相关者权益,建设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
一、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人文环境建设
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人文环境建设不仅有外在展示,也有内质提升。这就要求企业内部控制人文环境建设中,要坚持人本思想,在员工共同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综合素质培养建设方面下功夫,坚持“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原则,促进企业有序发展。
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形成自上而下的价值观,培育企业内部以人为本、积极向上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作用,以奋勇开拓的企业氛围培养员工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奠基石,对企业文化的实施有重要支配作用,是整个企业员工观念意识的外化表现,是企业员工实践活动的外在体现;企业道德作为企业约束员工行为的手段,应以诚信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加强企业员工对诚信的深刻认识,将诚信作为企业的行为规范,将诚信作为企业价值取向,将诚信作为企业品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融合开展,结合考虑企业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提高员工思想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为企业员工办好事、办实事,做好对企业员工的引导、帮助工作。
二、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
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是企业正常运营管理的基础条件,但是企业制度具有刚性特点,很可能由于制度的不合理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最终失去工作积极性、创新性。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人本思想和制度的有机结合,基于人本思想的企业文化,改善对员工的管理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员工对企业制度的认同感,培养员工的企业归属感,通过对企业员工人文关怀、人文关爱、人性理解和人格尊重,实现企业内部人和共事,员工热爱工作,促进企业有序发展。
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要以人为本,尊重企业文化管理,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实施为企业长远发展服务的原则,调动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要综合考虑员工承受力、素质和能力,基于企业员工的诉求反应,科学规范员工行为,最大限度考虑员工利益,服务于企业管理目的,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企业日常管理中,有计划的将企业目标、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灌输于员工,充分发挥企业示范效应,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将企业思想、企业制度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根发芽,以思想指导行动,最终实现企业员工自我管理。
三、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物质文化建设
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物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表层和硬件,是企业物质环境文化,可以体现为企业实体物质环境建设、企业实物资产控制、企业信息化控制。企业物质文化建设要以其文化内涵对员工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促进员工健康发展,培养员工正确价值观,养成员工主体性和创造性。
企业实体物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实施的活动载体,是企业内部控制可视化环境,如企业建筑物的统一规划设计、企业构筑物的统一布局,企业内部传播设施,企业标识制作设计,企业现代化设施设置,企业内部环境的美化绿化,企业内部陈设布置,企业人文内部环境,为员工创设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企业实物资产控制,企业资产调拨制度设立,在保障资产安全完整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存量资产的作用,对新进公物仓库实物资产进行维修整合,合理调剂闲置资产;在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下,以规范的资产转让程序,对资产进行合理管理处置,对有使用价值的资产采取公开拍卖形式回收利用,剥离不良资产,挖掘资产潜在效益,确保资产转让合规;建立企业实物资产规范工作程序,严格控制资产管理处置关,合理使用资产,提升企业实物资产的使用效率;企业信息化控制要加强信息化资产的管理,安排专人负责信息化资产的维护安装,尤其要关注企业相关信息软件的应用,提升企业软件的有效性,严格控制企业管理误差行为,并行行驶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活动。
人本思想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以人本思想和企业文化为基础,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手段,以二者的综合力量为主线,凝聚企业力量,助推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洋晖,人本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管空间,2013(5).
引言
我国如今对于城市发展有巨大的需求,对于不少城市来说,由于各个产业的发展空间不足所以建设新城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由于我国城市的存在历史悠久,所以新城区的建筑风格需要参考实际的传统人文结构才能够达到最好的建设效果,体现城市的文化,也能够让市民更好的适应。本文针对新城区建筑风格与本区域传统人文结构的关系做出浅析。
新城区建筑风格与本区域传统人文结构的特点
向来注重城市建设与传统人文相结合的建筑方式,可以说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温床,新城区的建筑风格需要结合本区域传统人文结构,而这就要求人们能够明确新城区建筑风格与本区域传统人文结构的特点,以便做出更好的改善方案。
1.二者以历史相关联
城市历史悠久,对于不少城市来说历史留存于旧城区的建筑风格之中,融入于人文建筑之中,可以说在新城区建设的时候,由于需要保留城市文化的需求,所以新城区与本区域传统风格大多以历史作为联系,这样才能够体现城市良好风貌。
2.建筑风格体现人文特点
城市建设新城区的目的是为了缓解旧城区巨大的交通和住房压力,需要将居民迁往新城区,所以可以说建设新城区需要考虑到实际人员居住的效果怎么样。而在建设新城区的时候建筑风格如果能够体现本区域传统人文结构的关系特点,就能够提升人员居住舒适度。而考虑人文特点的建筑风格也是新城区建设的特点之一。
3.注重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
以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使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其城区建设与实际地理条件相结合,协调各方矛盾才能够保证城区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在新城区建设的时候,考虑传统人文结构的情况之下还需要注重实际情况的发展,不能够一味只考虑传统情况的模仿。
新城区建筑风格与本区域传统人文结构的缺陷
对于我国实际新城区建设之中,可以说依然存在不少缺陷。特别是由于无法充分考虑到传统人文结构的特点而导致的新城区与旧城区衔接不当也是十分常见的。为了给新城区建设风格带来更好的建议,有必要明确建设之中存在的缺陷。
1.新城区建筑风格过于鲜明
由于不少新城区建设时急求高科技或者是新技术的融入,没有考虑到本区域传统人文结构实际情况,因此很容易导致新城区与旧城区的发展脱节,这是新城区建设的明显弊端,也是很容易导致新城区发展不全面的一大原因。
2.传统人文结构需要简化
新城区建设如果只考虑新兴建设方式容易给城市发展带来阻碍,同样的如果只考虑传统人文方面也容易造成城市发展的停滞。因此在新城区建设之中,需要适当简化传统人文结构,只取用适用于新城区建设的部分,避免造成新城区的发展过于滞后,容易给城市发展带来不好影响。
新城区建筑风格与本区域传统人文结构的改善
新城区建筑风格向来有结合新旧特点的需求,尤其在于考虑本区域传统人文结构的方面,要想为解决新旧特点矛盾或者是发展新城区使用效果做出改善,就有必要针对于我国新城区建筑之中存在的不足做出一定的提升。
1.建设新城区时保留传统风格特点
由于我国城市大多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发展历史比较悠久,所以为了保证城市文化的延续,在建设新城区,选择新城区建筑风格的时候需要保留一定的传统风格特点,避免因为发展新城而失去长久以来的历史风格特点,尤其需要考虑本区域传统人文结构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
2.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要想改善我国新城区与本区域旧城区之间存在的矛盾,为了避免出现新旧脱节的困扰阻碍我国城市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保证新城区入住人员的利益也需要考虑到旧城区以传统方式生活的居民的生活出行怎么样。换句话说,在建设新城区的时候需要融入适当的传统人文结构特点,这样才能够保证新旧人员与企业的发展。
3.新城区建设考虑发展可行性
如今我国时下新城区建设是以更好的城市发展为目的的,所以需要考虑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不能够只注重眼前利益,需要保留传统人文结构之中适用于长时间发展的特点,并且注重城市建设的硬件设施,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城市新城区之中的人员与企业发展得到保障。
结 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新路向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的加剧,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需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心理素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一词,在汉语词典上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特质和文化素质,它所体现的是主体对世界的关系,是对人自身价值和生存意义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从广义来说,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所谓人文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边缘状态。表现在: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规划或被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没有突出“人文精神”。其次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注重了内容的广泛性,但人文内涵尚不够突出。再次,多年来,高职院校一直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片面重视职业技能培养,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这种忽视人文教育的状况只会使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最终失去教育的意义。另外,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表现在基本的文史哲、日常人文、艺术知识及欣赏水平的缺乏;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差;法律知识淡薄;缺乏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对未来的生活信心不足,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
三、拓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向
由于受近代西方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及教育过于功利性的影响,教育偏颇,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失。要改变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就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转变教育理念,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拓展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向。
首先,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夯实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中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与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所以,大力开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和高职院校工作实际为基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很多人误以为高职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技能,事实上这忽视了教育的本质。高职院校在传授给学生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高职院校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需确定具体、细化的教学改革措施,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动力机制研究等多方面入手,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一整套在专业教育中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再次,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拓宽人文素质培养途径。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课程是各类教育活动的核心,集中反映了教育的特性和功能。加强高职学校的职业人文教育,要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拓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开展读书活动,举办系列讲座,搞好学生社团活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还可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名优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最后,建设活跃第二课堂,完善职业人文素质评价机制。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讲座、文化讲评、知识竞赛等活动,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举办人文、社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性讲座和演讲。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人文教育。此外,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要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要完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失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