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50: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区域经济的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必要性
1.服务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于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综合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特别受到人才这一根本性因素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状况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来提供,其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及相应的服务来解决。因此,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或行业举办的地方性院校,具有服务区域经济的责任,必须通过服务区域经济等方式做出相应的回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以尽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显示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
2.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既然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属于地方院校,其办学资源基本上由地方政府或行业提供,那么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就不得不受区域经济状况的制约。就某种意义上而言,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各区域高职院校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发展好的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而发展慢的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滞后。由此表明,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3.服务区域经济是一项多赢的善举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所需人才和智力、技术支持,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区域企业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区域企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办学要素支持,为教职工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有利的条件,为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比如,区域企业能够提供得天独厚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宽阔的毕业生就业平台;又如,高职院校能够得到企业教学设施的支持或办学经费资助,教师可以得到业务的锻炼和提高及经验的积累,从而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再如,学生可以在比较好的实训环境下提高专业技能等。因此,服务区域经济,不仅是一种投入,更是一种产出,于区域、企业和高职院校各方均有利,是一项多赢的善举。总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和功能所在,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志。
(二)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服务等独特优势,能够不断提供区域经济发展所亟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和社会服务,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具有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可能性。高职院校只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科学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积极性与创造性,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可行的。因此,高职院校既要有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责任感,又要有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信心。
二、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根本点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包含丰富的内容,其根本点在于:
(一)培养区域经济所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的人才
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高职院校的职责和独特优势之一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培养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根本点,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或优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为改善、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智力支持。由此,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认真研究所在区域经济的状况、特点、发展变化趋势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趋势,以此为依据,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和适用性,使所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
(二)为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区域经济在建设和发展中,必然遇到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有序性、顺畅性、高效性。因此,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有效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区域经济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必须依靠多方的力量“齐心协力”来解决,仅依靠区域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目前我国2.8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自己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科研、技术等力量较为薄弱。高职院校积聚着相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比较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环境,能够为解决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起着相对独特的作用,做出特殊的贡献。由此,高职院校还必须把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又一关键点。高职院校应加强产学研的结合,重视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应搭建为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的平台,加强与区域企业的沟通,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区域的企业和社会服务。
三、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思路与路径
(一)发挥高职院校的独特优势
服务区域经济必须解决“怎么服务”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性质、功能和特点决定其必须通过独特优势为区域经济服务。其优势主要包括培养区域经济所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训基层劳动者,提升劳动者素质;提供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咨询决策服务;提供课题攻关、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领域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只有发挥这些优势,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需要,实现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
(二)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产业特点开
设相关专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要“吃透”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深入研究其产业特点、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趋势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向,依此设置相关专业,努力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对接,使所开设的专业具有适应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使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以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笔者所在的学院根据“要将泉州建成现代化工贸港口旅游城市”的城市建设发展定位,针对泉州急需大量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状况,开设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为泉州培养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人才;针对泉州支柱产业之一———服装业的发展急需大批服装设计、服装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的实际,开设服装设计多个方向的专业;针对泉州大量印刷企业急需印刷专业人才的状况,开设印刷技术专业;根据泉州商品流通业发达,市场活跃,商务形式不断创新而欠缺大量商务经纪和人才的状况开设商务经纪和人才专业;针对泉州汽车营销的发展趋势,开设汽车营销方向的专业等,使每个专业都符合泉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产业特点,为泉州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促进泉州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起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依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发展趋势,加强对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状况和特点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深入调查相关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分析相关专业的职业岗位特点、素质要求和培养方式,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能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相衔接,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能服务于区域经济需要的“适用、好用”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
(三)积极向企业推荐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存在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供求不对称的矛盾。供求接口衔接不够到位,一方面是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为输送毕业生而焦虑,影响区域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满足度。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之一就是高职院校积极向企业推荐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笔者所在的学院极为重视向泉州的企业推荐专业人才,成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与企业沟通联系,向企业推荐毕业生等工作;参访企业、邀请企业座谈、媒体宣传、网络沟通、人际交流等方式,了解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积极向企业推荐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力疏通渠道,每年召开4次大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活动,邀请上百家企业到校设点选才,搭建企业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平台,既帮助企业选择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受到用人企业的欢迎和肯定,抽样调查满意率达92%以上;也为毕业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和提高就业岗位提供机遇,每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收到“企业、学院、毕业生三有利”的效果。
(四)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从根本上说,区域企业劳动者素质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区域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素质的培训和提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受培训资源、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区域企业这一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职院校开展业务培训来满足,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区域经济服务。高职院校要发挥培训基层劳动者的优势,主动与区域的劳动主管部门、行业及企业沟通,积极开展多项目、多层级、多形式的业务培训,以弥补企业培训资源的不足,帮助企业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企业提升整体素质和效益。笔者所在的学院针对泉州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营企业第二次创业急需大规模培训企业员工、提高员工素质的状况,与财政部门、劳动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九牧王公司等知名民营企业开展财政直补培训员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有效促进受训的员工提高业务素质、职业适应力和劳动效率,收到“一石多鸟”之效。
(五)开展课题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建立相应的科技研究机制,提升科技研究能力和水平,注重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开展院校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合作,积极申报区域的科研课题,主动承接横向课题,开展科研、咨询和技术服务,为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尽力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遇到的问题,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革新,为企业提高实力和效益而服务。
(六)实行职教集团运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1.1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区域经济中的区位概念淡化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聚集经济优势以及空间优势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互联网不断的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区位因素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正在被削弱,区位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内涵。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在是简单的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更多的则是要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的贡献。而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和生产很多时候都需要网络技术来推动,一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正在不断涌现,网络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等等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和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对于区位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能够在全球任何领域开展,这一特征使得传统的区位选择条件正在被淡化,互谅网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大。另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和对外交流都比较顺畅,这使得企业原先的区域优势被削弱。企业通过内网,可以将各个部门之间很好的协调企业,沟通也更加的便利,办事的效率更高。企业通过外网,通过自身的网站能够获得订单,对大量的外部分散的交易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向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技术支撑,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经济活动跨国界、跨区域变得更加的容易,区位的概念逐渐被淡化。
1.2互联网下区域经济的范围被重新的界定
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其发展的基本理论,最著名的有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另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所提出的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等。在传统的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区域被看作是一个二维的地里坐标,这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情况相互的联系,传统积极生产过程中更加的看重有形的物质。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区域经济的范围和以往大大的不同。首先是因为资源的概念被大大的扩展,各种要素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一些要素,如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新的经济要素如知识、信息被更加的突出,新的经济要素的流动通过网络空间成本大大降低。网络世界没有地域和国界的差别,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区域经济的边界也早就超过了二维的地里空间,区域经济地域范围的界定越来越困难,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开放性和动态化的一些特点,这使得传统经济范围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各种经济要素的集聚和组合的方式,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以更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区位的概念。
2.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2.1互联网的发展大大的拓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
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信息通信,这属于高新技术的范畴,高新技术有着很好的创新性,并且有着产业链长、渗透性强以及关联度高等一些特点。高新技术的这些特点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成为了目前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极大的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制造、创意产业和远程教育产业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中重要增长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仅是要求技术创新,同时还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这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逐渐向着信息服务等一些高端领域进行发展,逐步的减少对于能源的消耗和依赖,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2.2互联网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推动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同时还有效的改造了产业,使得产业结构出现了大调整,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区域经济的结构。使得区域经济向着产业结构高级化、消费结构服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自身的产品进行设计、研发和销售,同时还能够更加便捷的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促进资源和信息流的整合,从而使得企业发展的效率大大的提升。互谅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少,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向着新经济结构的区域汇集,在很大程度改变了区域产业的生产结构,使得区域经济的经济结构更加的区域高级化。3.3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在网络时代区域空间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物流成本的花费也会越来越少,这使得区域之间的沟通可以更加的便利。加上网络技术的推动,创造力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些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之需要建立网页就可以获得大企业一样的发展机会,这对于处在地域偏远的中小企业来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区域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有效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3.小结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
在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彼此相通的,它们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双方联系密不可分,在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虽然起到决定作用,但区域文化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滞后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一个相对创新发达的区域文化往往是与繁盛的区域经济同在的,因此不能离开区域文化去谈区域经济,也不能在脱离区域经济的基础上促进区域文化的独立发展。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内涵
文化这个词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来说,文化不单单是一种文学艺术,更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是在社会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独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界限。而文化的功能则是旨在教育人的方面,指导人们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观念。而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根本保障,精神文化是整个文化发展过程实现的前提条件。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文化是指在一定范围或者区域内,因为地理特征等因素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总和。区域文化的起源仍在于被一贯理解为民族意识、社会现象的文化阶层,区域文化的形成则是多方面相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环境因素对区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各个不同的区域中,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区域经济的地理文化特色特别明显。其次,历史政治因素对区域文化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原有区域文化的特征迁移,还有可能原来旧的区域文化,从而形成新的区域文化,这表现在实例中最明显的便是中国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大迁移。再次,工商业影响因素保障着区域文化的物质文化,比如一个工商活动发达的区域内经济发展容易形成一种独特的工商业文化传统,从而进行适当的扩散和推广,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全国发展下去。
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1.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区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区域经济产生智力和精神上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新的概念,在经济与价值观的需求中,文化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住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正确的经济价值观,能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与文化观念的完美融合,并进行持续不断的协调的发展。纵观我国历史传统,可以看出很多历史传统文化对区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很多区域文化仍保留历史传统文化的色彩。在表现在实例中便是著名的“燕赵文化”,其文化精髓中积极宣传以人为本、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这些思想和文化经过历史的冲刷经久不衰,长时间地保留了下来。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区域文化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为社会和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尤其是近年来,知识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在知识经济发展进程中,要想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区域文化的创新精神有关。
2.区域文化影响区域间经济的融合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社会群体成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在原则上是超越一切个人和团体而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这种文化形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昭示了其稳定性,在以后的区域发展中用独特的文化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以及思维方式,甚至是行为、观念、道德等因素,长此以往,人们遵循这个约定的文化,以区域文化来标榜自己的行为,于是形成带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文化模式,并用来向外界展示自身独特的文化模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区域内人们认可了自身的区域文化之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外界其他的区域文化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这种抵触心理会对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阻碍各区域间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各区域间的正常发展。
3.区域文化之间的差别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来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区域文化的影响。根据我国社会历史情况,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是经济。贸易往来频繁的发达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相应的思想也比较开放,这些地理特点、文化特点以及创新意识都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形成自身的区域文化,而这个区域文化的形成更进一步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相对的,中西部地区则落后很多,其地理环境较为恶劣,自然资源贫乏,于是形成的区域文化接纳性较小,在经济发展中有一定的封闭性,缺乏充分的创新意识,甚至还对外来区域文化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不能适当的开拓创新,拒绝经济文化交流,这种区域文化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甚至还会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这种封闭的区域文化也体现在西部及偏远地区,这些地区形成自身相对排外的区域文化,其思维和价值观也较为落后。
4.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形式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区域文化还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这种无形的资产能为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无形资产更像是文化产业,而它在经济发展中可以适当的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另外,区域文化还能作为吸引外资的一项重要手段用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表现在实例中最具典型的便是具有旅游资源的风景区,他们为了吸引游客,最终寻找投资方,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这些都是区域文化这个无形资产的魅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在世界文化产业比重中占据一定的可观比例,这些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文化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此种经济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好。
三、结束语
总之,区域文化对区域的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清晰地明确他们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能更加完善的协调两者的关系,实现区域文化和区域经的共同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在区域发展中不断提升区域文化的比重,加大区域文化的产业的发展,如此才能在提升区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区域经济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祥,李宗录.试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5(12)
[2]朱洁婷.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初探――以如皋市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3]黄朝流.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企业研究,2014(3)
[4]吴义能.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5]高文香.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职业圈,2007(14)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因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关键所在,也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也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样应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担负起其神圣的历史使命。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培训人的职业能力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其关键就在于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是何关系,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前途和命运。2004年6月,教育部等7部委在江苏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强调,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要有新高度,工作要上新水平,努力开拓新局面。在谈到发展职业教育认识要有新高度时则指出,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工作,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呼唤职业教育大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必须依靠职业教育……。这给我们进一步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真正落实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从全局出发,大局着眼,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这个整体中考虑,确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的意识。无论是从构建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是从培养、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看,都要求我们应该将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密切联系起来,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度,与之形成一个紧密的统一体,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二、区域职教共同体是新经济条件下区域职教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创新
教育单位作为社会的一种专司教育职能的专门机构,其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按一定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定规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二是教育过程本身以及教育实现的结果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并得到一种需要的满足和人生的享受。从上述意义出发,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社会目的性职能和个体目的性职能。在现实社会中,各级各类教育单位(主要是指学校)在上述两个共同职能的前提下无疑有着各自具体的相对独特的职能。从这一概念分类来看,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是社会目的。然而问题是:(1)职业教育不能也无法无视教育的个体。(2)职业教育的社会目的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往往不可能达到相当的吻合,因而其社会目的也就往往难以现实化、彻底化和终极化。由此,在当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的条件下,既有的职业教育单位(即各级各类有明显专业取向的职业学校)难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需要,因而在现实的
职业教育领域,一种由数个职业学校联结而成的超学校教育组织形态也因此悄然出现。从国际教育视野范围来看,类似的教育组织形态早已存在。这种由数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育单位组合而成的教育功能性组织机构就是所谓的教育共同体。
在教育社会学中,教育共同体的概念主要地是使用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教育组织体系内部一些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组合。如学生的组合、教师的组合、教师与学生的组合,还有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学生的组合。我们认为系统内部的概念是完全可以借用在同质系统构成的较大的系统中,这时教育共同体就可以用来指整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育部门、机构、单位的组合。本文所述的区域职教共同体就是指职业教育领域中的这种教育共同体,指的是某一经济区域中的这种教育共同体。
区域职教共同体的建立不但在理论上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符合教育理论的基本逻辑,在实践上也是符合教育的现实运行和发展的。它的出现,是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区域职教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和作用的需要。三、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教育是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影响促进着教育的运行和发展,这在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直接和明显,也尤为现实和具体。职业教育的特点,从其出发点和目的来讲,都是直接地具体地指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在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区域职业教育最现实的明确的任务,因而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可从两者固有的内在联系和关系的特点上得以体现。
从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方面看,由于区域职业教育总是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来设置的(这不仅包括各种不同专业特点的学校的设置,而且还包括各学校专业的设置,甚至课程的设置),因此可以这么说,区域的职业教育只有这么做,也应当这么做,才有生存、发展的良好条件和空间。这尤其是在基于义务教育基础上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今天,更是如此。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即学生的毕业和就业问题,正是这种直接的密切相互制约关系的一个明证。特别是在地方经济和地方块状经济相对发展和明显的地区,这种区域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相对依赖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有些地方,职业教育几乎就是按照所谓的“订单式”方式来设置和安排的,这种模式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可以认为是区域职业教育良性运行和稳妥发展的一个现实范式。实际上,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在区域非国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职业教育几乎自始至终与区域经济的运行发展一体地联系在一起。企业办学校,行业办学校自不用说,即使是独立的职业教育,其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设置、师资的来源、师资队伍的结构、教学的途径和方式、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及教学见习、毕业实习直至学生的毕业考核、毕业分配也往往与具体的企业相联系、相挂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区域职业教育运行和发展的一个具体规律性的特征,两者之间确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内涵。
当然,与区域职业教育相对直接和具体地依附于区域经济的同时,区域经济也现实地直接地以区域职业教育为一定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其后续人才的培养、储备上,既有人才的培训、提高上,还表现在企业与区域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上,创造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上,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应用上,甚至表现在区域经济的格局、品质和品位上,区域经济的开发程度、文明程度和文化内涵上。
作为区域职业教育功能和效能的组合体,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正是从上述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而且由于区域职教共同体的组织特点、智能特点、机制特点、运作特点等,使得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具有社会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
社会性:主要是指区域职教共同体较之单个的区域职业教育机构有着明显的社会组织上的特征,即它是以一种具有明显社会化特征的社会组织形式参与经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之中的。
全面性:区域职教共同体是由区域内众多的职业教育机构组成的,因而它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或相对具有明显特征的专业系统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生联系,而是以各种专业的整体组成来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生联系,因而具有全面性。
直接性:区域职教共同体从其职能上看,除了协调各职业教育机构统筹各职业教育单位的资源以外,还能整合各职业教育机构的需要,代表各职业教育机构直接与区域经济社会沟通,起着一种直接的中介作用。
效能性:区域的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由于其毕竟是教育机构,因此其主要效能还是培养人,通过培养人为区域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服务,因而它的效能最直接和现实地落实在人才的培养上。而区域职教共同体它本身是一个专司教学职能的机构,它的效能可以超越这一点,在关联区域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这种社会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的关系,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逐步形成、巩固和持续发展。
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形成有着十分现实和具体的客观基础,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和创造力的激励,同时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因而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
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巩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需要双方在上述客观的基础上,不断地积极互动才能实现。这种互动不仅仅表现在频率上、距离上、幅度上,还表现在关联的深度上。
关键词:经济;金融;区域协调发展
一、促进区域金融和经济平衡发展的主要问题
1.提出区域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分析区域经济之所以能够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区域金融较为庞大的规模,使得其发展更具稳健性;第二,由于区域经济能够依托金融体系的作用,使得区域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为深远。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同时又互相联系,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正在进行新的金融体系转变过程中,那么在一些利益和竞争的驱动下,就会出现新的金融机构和工具,最终提高我国经济的金融总资产。虽然,金融经济的转变带来了一些机遇,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管理能力的低下和金融工具的创新软弱,这可能会导致金融并发症的风险出现。
2.构建金融体系,服务区域经济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区域内不同规模的区域市场陆续出现。从我国新出现的商业银行以及非商业性银行的现状来看,其发展在地域和规模上,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区域发展。各种规模的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分配比例,大银行及金融机构分布规模大,但是不集中,而中等银行及金融机构没有区域特色,唯一能够为金融服务的中小型银行又太少。因此,为了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不违反中央银行的经济政策范围内,可以按照安全、盈利和流动的三原则,在大经济区域内,进行金融机构的合理安排,并最终形成有效的金融体系。
3.加强区域资金的负债比例统一管理
为了紧跟市场经济的步伐,金融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现代的以银行为导向的金融体系正在取代传统的以计划为主的金融体系。在我国银行是主要的融资形式。2000年1月1日,国务院下达文件,要求中国银行取消强制性的指令计划,实行新的信贷体系:“计划指导、比例调节、自求平衡、间接调控”。在对金融进行宏观调控时,比例管理能够使区域性的资金投放增多,同时促进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的时间,存贷款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央行所下达的比例指标也存在着运行不均衡的现象。因此,在对基层银行进行管理时,不能以简单的思维去核定,而要对整个系统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为了使得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就要严格按照上面的方式进行。
4.在区域信贷原则执行的基础上培养新型经济增长点
通过国家对区域的发展政策引导,对贷款做出正确的指导,能够合理有效利用信贷资金,这就要求本区域内的中央银行,要把握好信贷原则,并同时使得经济出现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国企改革正是热潮,而对国企进行战略性的改革则是一个重难点。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氛围下,对于国企的改革不仅仅要注重资产,而且要把握好国企的金融信贷这个重要点。从金陵石化、仪征化纤、扬子石化以及南化公司进行的跨部门和跨地区之间的“强强联合”组建的石化产业集团公司的腾飞,也深深印证了这一点。对国有资产进行区域性的重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增强其整体性,可以使得区域经济进入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使得区域经济得到发展。由于区域国有资产加快重组步伐,则会进一步使得经济增长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进而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二、使得区域金融和经济能够平衡发展的建议
1.在不同行政区应该设置“七大金融区”和“七大经济区”的人民银行
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经济发展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缩小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割据局面,在全国建立生产市场,建立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经济体系,这是我国改革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国家对于全国性市场的建立是持有积极、主动和鼓励的态度,提出一定要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从而使得跨地区的资金、物资、人才、商品和劳动力等得到自由的流通。市场经济可以协助区域的协调发展,使得运用资源要素更加便利,而资金要素又是所有资源要素中最为基础的,又是极为稀缺的。然而对资金要素起决定作用的是现代化的金融行为,它对区域的分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使得金融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这样,两者就可以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联合的相互关系,在近期特定的金融经济环境下, 跨省区市人民银行的设置应与旨在协调地区发展的跨省区市经济区域“七大经济区”相一致。
2.培育具有多层次、多规模的“双重经济中心”
金融体系的构建需要符合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分工,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资本要素的产生,且能充分发挥本区域的优势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加快区域经济水平发展的步伐,调整产业结构,对于区域经济的扩散具有一定的作用。由于我国在对金融经济进行接轨,这样可以促进金融规模和结构按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去对不同层次和区域的差异性配置。与此相适应,将会出现一些符合金融结构发展特点的金融中心的出现。当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搭配起来时,那么就会出现强强联合的现象,发挥最大能量。区域经济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辐射和扩散作用会在更大规模和水平上对区域经济金融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可以进一步使得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步伐更加稳健、快速和协调。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重难点就是对不同层次和结构特点的区域性的金融中心的培育,同时也不能放松对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区域经济中心的培育,这是我们必须要引起足够关注的问题。对于“双重经济中心”的培育,则是我们下一个世纪要努力的方向。
3.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区域发展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本要素的制约,然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把握好金融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表述:第一,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具有一定的调整结构的作用,充分利用现存的信贷分布存在不平衡情况,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二,金融在区域资本的产生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聚合功效,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壮大具有促进作用。虽然,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金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并不是在所有地区金融的发展特点和作用都是一样的,它也会根据地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反应出不同的特点。由于金融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存在着不均衡性,因此,区域金融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形式及层次,其主要表现:按不同的划分方式划分出了三种区域金融,一种是按金融的功能划分,一种是按和经济区的相关区域划分,另一种则是按照借贷资金运行的区域化联系程度划分。在对金融区进行跨行政设置央行时,应当着重考虑上述所有内容。在对跨省区的央行的分行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再对各个金融区做出具体的次级金融区域的划分。从而对我国以及省市的中央银行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控,这样对区域的金融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覃成林,张华,毛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判断标准与评价方法[J].经济体制改革,2011(04).
[2]李林,丁艺,.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作用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1(05).
[3]杨涛.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J].上海金融,2010(12).
[4]张丹华.论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08).
[5]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02).
关键词:网络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经济调控
只有互联网技术得到充分发展,通信网络经济才能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撑,由于通信网络经济的出现,传统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都发生了前所未的变化,同时对人们的文化意识与生活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通信网络经济必然会导致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将会彻底颠覆人们意识中的传统经济意识,出现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充分发挥通信网络经济的作用,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摆在当前工作人员面前的主要任务。
一、信息通信技术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分析
空间布局、区域产业、就业等三个方面的结构当中,信息网络的作用不容小视。创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包括下面二种做法:一种是外延式,一种内涵式。外延式指的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信息服务业、通讯产品、市场调压得到了充分发展。内涵化指的是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生产型功能逐步弱化,但关于信息的应用、公共关系策划等得到了明显增强。因此企业要想收到较好的运行效益,主要有下面这些方面的表现:第一,农业生产逐步实现集约化与科学化,在农业生产中大力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最新科学技术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第二,传统工业也逐步引进最新科学技术,应用信息化科技手段,更新当前技术设施,保证技术设备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利用上述有效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最新科技信息,创建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才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第三,第三产业逐步实现多元化。第四,积极发展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其他产业发展。
二、通信网络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帮助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
利用网络经济形式可以改变当前企业经营模式,为传统企业生产经营注入新的活力。通信网络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部分企业当前已经拥有了企业内部网与外联网,使企业享受的网络服务越来越多,不但改变了资金流与信息流,而且企业利用网络技术的引入可以大力推出新产品,使产品研发与应用加快了速度。在企业内部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即时的沟通,同时依托网络,企业也可以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可以及时掌握丰富的市场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帮助企业实现了创新
通信网络经济的发展导致企业内部经营方式出现变化,利用引入内部信息网络,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不再适用,而转变为当前的水平网络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效率,企业由此着力于开发部门的投资,精简了管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使企业管理变得简单易行,企业内部管理全部实现了系统化与网络化,提高了管理效率。网络发展也促使企业的生产方式与制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引入计算机,当前的物资产品也拥有了计算机软件特点,同时利用计算机有效控制产品生产过程。由于计算机的引入,使很多企业的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批量生产已成为现实。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这种特点也使得当前市场越来越透明,大量企业逐步进入价格上的竞争,笔者认为如果只重视生产速度的加快,那么在市场竞争中不会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只有利用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提高企业的创造价值才能使企业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
3.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通信网络经济有着方便快捷的特点,而且网络当前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因此不同地区的竞争成为可能。通信网络经济主要依靠数字化信息的传播,是一种不具备具体形态的知识。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地区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及时获得世界经济发展状态,原来消息落后地区可以利用网络直接与消息发达地区实现对话。通信网络经济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不需投入过多的资本,因此信息产业不会拥有浓厚的资金优势,同时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也有限。因此区域经济利用网络技术使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拥有的信息相同,相互间的竞争更为合理,可以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取得一定的发展。
三、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优势完成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最近几年,信息通讯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创建了有利机会。研究我国外部经济环境发现,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自内涵方面开展研究发现,只有具备充足的信息支持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通信技术的作用可以帮助偏远及落后地区经济实现发展。笔者对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包括更大的范围,甚至可以进入世界范围内,而且在不断调整过程中,不同区域经济可以重新整合。通信技术可以使不同区域产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可以在深入研究区域地理位置与资源分布的情况下做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的网络信息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只有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才能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个性化。自当前研究可以看出,通信技术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区域经济借助通信技术可以得到迅猛发展,甚至有的经济领域在充分利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可以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只有认真对待通信技术及其设备的引入工作,努力开发通信技术当中包含的丰富信息,区域政府在此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利用政策的调整保证通信技术的健康发展,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网络环境下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1.使区域经济与整体经济有机联系在一起
通信网络经济与区域经济结合在一起,使区域经济与外界经济加强了联系,有利于区域经济依据全球经济的发展眼光看问题,保证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再有,通信网络经济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与企业实现联合,有利于借助企业的生产规模推动经济发展。利用通信网络经济企业的运行机制更加多样化,不但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当前市场竞争,而且也可以及时引进先进的运行机制,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在市场中得到快速发展。
2.通信网络经济推动了改革创新
随着通信网络经济的发展,政府体制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现状,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同时也有利于社会进步。信息在生产力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信息也处于不断更新过程中,而且随着网络经济进入社会政治当中,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网络经济发展必然会要求政府行政管理与时俱进,帮助政府及时转变职能,在监管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防止发生各种行为,可以保证区域经济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持续性发展。通信网络经济将区域经济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在文化教育改革与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通信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经济已不适应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只有及时转变观念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利用通信网络可以及时发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确定经济发展的核心,制订与当地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战略方针,才能使区域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本文主要论述了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策略,希望对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童玉芬.人口、Y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析视角探析[J].人口学刊,2014(06).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正在加速,区域经济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的新趋势。随着区域经济开发实践内容的日益丰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主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简单的以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为主的静态研究转向为以发展过程和内在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动态研究,具体表现在越来重视区域内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作用规律。伴随着这种转变,人们对区域物流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区域协同化则是区域物流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趋势。本文试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入手,分析现代区域物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如何构建现代区域物流体系,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协同发展模式,谈点个人的认识。
一、构建现代区域物流体系的重要意义
1.区域经济发展与竞争的迫切需要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物流发展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市场作用范围逐步扩大,呈现出区域国家全球的局面。这使得每个企业、地区以及国家都置身于国际市场大循环之中,通过各种经济纽带紧密连接而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企业间紧密的联系、依存性产生了供应链现象,即“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众多企业间、供应链间的竞争则共同构成了区域竞争。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加剧了地区间竞争,也凸现出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的战略意义。
2.物流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系统的形成,能促使以最优的速度、时间、组合实现商品生产、消费的转移,最大限度地节省流通费用。作为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物流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经济的拉动和激活作用。现代物流的发展成为影响地区供应链体系之间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不容忽视的方面。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的有机连接,加速社会再生产过程,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构成现代供应链、价值链管理的载体和基础,直接影响着地区生产、销售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决定着地区商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益,影响着消费者的满意度,进而涉及到企业以及地区的经济核心竞争力。只有在现代物流服务的支持下,区域经济活动才能够满足信息与商品的全球性快速流动和增长,才能够满足全球化资源竞争的需要。加强区域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振兴区域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国内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区域特征,如“泛珠江三角”经济联盟就是典型经济聚集区域,这种典型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经济聚集吸引、辐射、扩散的中心,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3.区域物流协同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整体物流效率的提高,无法单凭企业力量而实现,而需要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包括供应链协作、物流共同化等协同方式的物流协同已经成为现代物流运作的重要趋势。而且就整个物流产业而言,随着物流规模和物流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流产业日益朝着专业化、社会化;功能和服务的系统化、业务运作的网络化、管理手段与设备的自动化、区域上的全球化等方向发展。而产业内部的联合与合作,即物流企业间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则是满足物流产业衔接性、服务性、整合性、协同性的重要手段。
4.提升区域经济整体水平、强化城市联系的需要
区域物流一体化,则意味着突破行政区域划分的市场壁垒,打破条块分割,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可能促进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强化城市联系,优化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这就更需要各方、各层面区域物流协同,调整区域内部各经济聚集点--经济聚集带--经济腹地等关联体系的内部结构,构建科学的区域物流体系,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
二、现代区域物流系统理论分析
区域物流系统是在一定经济区域范围内,为有效达成以低物流成本向顾客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的系统,是所在区域内众多物流环节和物流运作的各组成要素在物流运作机制的综合作用下,提高物流效率,获取物流利润为核心目标的区域性物流综合体系。构建区域物流体系的目的就是为有效达成在区域内所有企业在涉及物流活动的各个物流环节和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1.区域物流理论体系的构成
物流产业的特点决定了现代物流经济在空间层面上的运作和演化,涵盖了经济区域内资源开发、商品生产、成品运输和仓储直至废弃、回收的整个社会经济循环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现代物流这一新兴的管理技术和经济组织形式,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扩展,区域内、区际间的物流经济运行的关联也不断增强。由此,现代区域协同物流理论体系主要应由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构成,是区域协同物流理论体系的重要研究内容。
2.区域物流体系的空间表现
区域物流体系空间层次可划分为:物流基本聚集形式;物流网络;物流经济圈三个层次。作为区域物流体系中的物流经济圈,应至少存在一个或多个物流经济发达且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物流中心城市和物流经济带,这是物流经济圈发展的核心和增长极。与物流中心城市和物流经济带相连的周边地区,则通过物流通道实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融合性和互补性,构成区域物流经济的一体化关系。作为物流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联合体,物流圈的形成是区域物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物流圈的发展,则体现了物流经济活动由原始均衡状态到区域差距性分化,再到缓和差距的物流经济高级化均质过程。
三、“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规划与构建设想
1.建立“泛珠三角”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的技术程序。根据上述区域物流系统理论分析,结合泛珠三角”区域实际,“泛珠三角”区域物流系统发展规划的技术程序可参照图1所示进行。
2.引入先进理念,制订“泛珠三角”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现代区域物流是从整个物流系统的总出发,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完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从系统总体优化出发,系统整合现有条件和资源,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局限,按照“大物流”的思路进行物流的整体规划,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物流系统战略功能的重构。
3.结合“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特点和区位特点进行总体规划。依据区域经济学的原理,“泛珠三角”区域各省会主要城市定位于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并围绕定位进行总体规划。
4.突出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的产业政策、市场管理法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等在物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协调。
图1、区域物流规划技术流程图
四、“泛珠三角”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
1.“泛珠三角”区域物流圈
“泛珠三角”区域物流圈,应是以各省省会城市和香港、澳门特区为物流中心城市,依据各省、区地理分布、交通运输网络形成的物流通道,联结而成的物流网络体系。如图2所示。
图2、“泛珠三区域”物流圈示意图
2.“泛珠三角”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与运作
区域经济的调控治理,一般是以行政区域为基础。“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应在“泛珠三角9+2”框架协议下,尽快成立区域内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协调小组,建立协调会议制度。具体应由区域各级政府的综合部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由商务部及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信息、财政、税收、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吸收相关协会参加,形成区域内物流发展部门协调制度,研究区域内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区域物流的发展,构建现代区域物流体系。
所建成的区域物流系统,在功能层面上应保证区域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物流作业能力,具备高效的运输、保管、包装、搬运和物流信息等功能要素;在消费层面上应保证本经济区域内商品流通及其它物流服务的供应与各类消费者物流需求的吻合;在产业层面上涉及物流产业规模数量等组织构成,物流产业服务领域范围、水平等因素,应保证经济区域内物流服务力量;在资源层面上应保证区域内、区际间,为实现物资时空转移所直接或间接所消耗的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性和整合性。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其具体目的应在于运用物流链管理的方法解决单一企业以外的各种物流问题,以实现区域或更大范围的物流合理化。
“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的建设,通过各方各层面协作,形成高效、畅通、网络化的区域物流体系,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现代物流服务支持。随着物流经济和物流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发展区域化、协同化趋势日益受到重视,物流合理化从最初的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发展为供应链整体的物流合理化和整个区域内物流活动的合理化。
作者单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 J.鲍尔索克斯,戴维J.克劳斯著;林国龙等译. 供应链过程一体化[J].物流管理,1999.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