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50: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汽车大势已然如此,不必多言;新能源汽车能否奋力一搏,实现所谓弯道超车,确实寄托了从官方到民间的很多期待。毕竟,新能源汽车还是新事物,综合差距尚未充分拉开,我们还有机会。
但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脱颖而出,又是一项综合体系能力的比拼,制约因素很多。笔者想探讨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品牌竞争力――我们如何塑造新能源汽车品牌。
环境的洞察是找到解决方案的起点,我们先借用颇为流行的“生态思维”来梳理一下当前的生存发展环境。
互联网浪潮之下,人类生存的整体图景都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不是天气变了,而是气候生态变了。生态学理论中有一个核心概念:生态位,讲的就是生物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享受特定生存资源、拥有生存优势的特定位置。
生态位的形成避免了生物之间的恶性竞争,保证了万千物种的共同发展和欣欣向荣。以往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态位系统”,各得其所,适者生存。生态位的核心点是特定时空环境中形成的功能价值链。
但是,互联网风暴之下,特定时空环境下的生态位突然进入无远弗届的数字生活空间,彼此稳定的生态位环境和资源系统发生了突变,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正处于激烈的进化过程中。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何占位、卡位甚至创位,形成自己发展的最优生态位,成为在这场大变局中最紧迫的事情。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品牌塑造,当然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新能源汽车产业本身就属于市场导入阶段,品牌生态位也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如何对自身的品牌理想生态位未雨绸缪、早画蓝图是当然之举。
推进品牌先行占位策略其实也是现代整合营销的核心观念,品牌整合营销强调关系比交易更重要,所谓关系就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认知认同关系,一切市场交易都是为了强化品牌背后的社会信任资产,如此,企业才能基业常青;互联网营销思维也流行一句话,先圈用户、后做产品,虽极端了点,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如何打造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生态位,如何缔结与众多利益相关者理想关系生态,我们当然还需要方法论层面的思考。笔者建议,可以从品牌建设的品质、品位、品级三个维度展开――其一,品质技术的人文化呈现。鉴于目前阶段汽车产品的特殊性,技术与品质当然是产品的核心要素支撑,厂家如何建立公众对产品品牌的认知与信任,需要从全球资源整合、核心技术及研发过程、质量管控体系、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发掘出故事化、细节化、人文化的亮点,从工程师、设计师等人格角色上多借力,让技术品质可感,从事实叙事走向价值呈现。另外,也可考虑在技术、服务体验、私人订制等方面向公众开放。
其二,标杆人群的品位代言。当下,公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是有疑惑的,针对新能源汽车品牌也是陌生的,厂家需要典型消费者形象的代言,需要符号化人群引领。其实品牌不只是属于厂家,成功的品牌更属于消费者,厂家需要找到从价值观、生活方式、收入、社会地位与车型相匹配的人群,进行社群化运营,让潜在消费者有参与感和共鸣感。
感觉上,新能源车主更适合从价值观营销来切入。一句话,大家一起玩,用标杆人群通过娱乐化、公益化等方式来撬动卷入更多人群。
第三,未来产品市场的品级定位。尽管同属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传统汽车重在城际交通,新能源汽车重在城区代步)。
关键词:绿色经济;企业管理改革;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对我国企业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低碳节能的大趋势直接冲击了我国传统高能耗的产业,也给绿色生态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如何应对来自于国际化背景下的挑战,降低能源消耗,已经成为电力,冶金,建筑,化工,汽车等传统高能耗产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发展绿色经济的趋势也促进了新兴行业和商业模式及新能源的发展,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创造了新的机遇。作为民族汽车品牌的代表,比亚迪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4年,比亚迪第一台纯电动私家车走向了市场,标志着我国国产纯电动汽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今,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新格局,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纯电动汽车将会走向市场,取代传统的以石油为动力的汽车。2014年,比亚迪汽车定下了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的目标,在以低碳效应为目标的指导下,比亚迪新能源车运用的铁电池技术在安全性,低成本,使用寿命,绿色环保及制造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为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高技术。笔者根据比亚迪汽车的绿色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探讨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改革,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
一、绿色经济的概述
1.绿色经济的概念。所谓绿色经济,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的排放,实现绿色健康的经济与生活,企业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与新能源开发等多种途径尽可能的降低煤炭,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达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现,绿色经济也称之为低碳经济,其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是人类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
2.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对于全球任意一个国家而言,发展绿色经济不仅仅只是应对气候环境的变化或承担国际责任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强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健康绿色生活,通过降低排放该站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及科技投入的比重不断加重,将会使得人工劳动力的投入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产品结构会由以往的生产资料为主变为消费资料为主,汽车产业就是其中的代表。如今,绿色经济已经是全球公认的发展方向,每个企业都无法避免,绿色经济不仅仅是新材料新能源的使用,还需要结合制造业的优势,将绿色经济发展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结合起来,才能顺应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
3.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
3.1适应政策要求。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新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也在向那些新兴产业及具有资源环境价值的企业倾斜,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鼓励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2006年,政府通过绿色采购的方式直接开始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是政府的要求,是实现产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行为为我国企业的绿色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3.2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属于粗放型生产模式,到21世纪初期仍然有很多企业的经营观念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一方面是由于绿色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资大,回报不确定所带来的高风险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在绿色产品的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我国绿色标准检验技术不完善,检验体系不健全,使得很多企业存在机会主义,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社会上受到很多的限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讲,绿色贸易壁垒意味着更多的被动和不利,由于缺乏主动权和支配权,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常常十分被动,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打破贸易壁垒是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3.3适应市场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和国际市场绿色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能成为影响人们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各种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例,购买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我国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环境。
二、绿色企业战略的内容
企业的绿色发展不是单纯的降低能源消耗,而是全方位的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生产与绿色经营,企业绿色战略管理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文化战略。绿色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并遵守的,符合企业自身条件,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的看法和观念的综合,绿色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企业,社会和职工为一体的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绿色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由外层企业物质文化,内层企业精神文化和中层企业制度文化共同组成。
2.绿色生产战略。绿色生产又称为低碳生产或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指的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和效率,通过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及管理理念从源头控制污染,减少或者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轻甚至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3.绿色产品战略。绿色产品是相对于传统高污染,不可回收的产品而言的,绿色产品指的是生产过程及产品本身具有节能,节水,低污染或无污染,可降解,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的一类产品,也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绿色产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以低污染或无污染为要求的产品,一般绿色产品的包装上会印有产品质量检测和环境检测的象征,环境标志又称为绿色标志,相当于是企业的绿色身份证。
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改革策略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企业绿色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进行管理改革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融资等多种渠道为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做后盾。加大对技术和设备的资金投入,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企业绿色经济转型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抓重点项目,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生产力,依靠科技手段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统一。目前,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与资金的不足,在创新低碳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除了一些新兴产业之外一般的企业绿色水平仍然比较低,在绿色经济转型改革的过程中要依托社会中的人才和软环境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技术改革,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绿色产品。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在企业能源的利用方面,企业要逐渐的淘汰掉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消耗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等低碳可再生能源来代替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在利用新能源的基础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3.搭建创新型平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创新转型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坎坷,因此,为了让企业能够顺利的实现绿色经济的转型,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支持企业创新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企业内部也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保护力度,鼓励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鼓励创新型人才不断探索,坚持公关,乐于奉献,要让创新型人才有一个能沉下心来进行创新研究的环境,能够让他们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进行研究和创新,最大程度的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企业进行绿色改革与转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进行引导,促进企业内部进行产业转型,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将政策向具有发展前景,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小企业进行倾斜,如降低新兴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可以通过政府贴息政策实行无息贷款,与此同时,要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建立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制定税收激励政策,引导各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形成绿色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引入创投基金,鼓励产业基金的发展,如市政债权,价格补贴性的转移支付等,从而促进低碳科技型企业发展。
四、构建绿色管理体系
1.构建绿色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树立绿色价值观是企业实现绿色管理改革的关键,绿色企业文化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倡导并教育员工,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只有将绿色经营理念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中才能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改革提供精神支持和企业的凝聚力,使绿色管理深入到员工的意识之中,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2.实施绿色战略。实施绿色战略需要企业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建立企业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的目标,通过制定稳定,持续的战略规划充分协调利用政策,资源和环境等各种有利条件,保证企业中长期绿色发展的后劲。
3.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指的是企业要跳出生产环节的局限,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阶段都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绿色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一方面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的沟通,从绿色需求的调查,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原材料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环节综合考虑,是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化,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横向合作,获得资源环境与企业经济效益双重丰收,达到供应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实施绿色理财。绿色财务室一个新的分支,绿色财务的核算要将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变化考虑在内,预先发现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起到预警作用。企业实施绿色理财时通过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效益和损失进行科学计量和控制,一促进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理财将企业的先进流量包,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绿色化,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正确的发展信息,进而指导企业经营者实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五、结语
总之,在当前绿色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应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主动承担起自身和社会的责任,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进行企业绿色产业改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霄;孟科学;;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2年02期.17-20.
于是,颁奖礼成为了一个“行为艺术”:几乎所有的颁奖者在此之前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获奖公司的产品――in、KK唱吧、JUJUS次元……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即便知道了,也不是这些产品的使用者。
在这样的场景下,我和我的同龄人们都有了一种焦虑感,我突然想到了“潮流”这个词。
什么是潮流,它如何被发现,谁是潮流的驱动者,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成为潮流的一部分。
1835年,英国青年托克维尔远赴美国考察监狱制度,结果,他在新英格兰地区的乡镇发现了“潮流”。
他观察到,新大陆的乡镇比英国乡镇更自由,其自身的一切事务都可以独立自决,而只在各乡镇的共享利益上服从于上级的州政府。在托克维尔看来,美国的乡镇自由体现了人民学说,当民主制度渗透到人们的习俗、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时候,新的潮流就出现了,他因此写出《论美国的民主》一书。
Iva在硅谷已经生活了21年。移民之前,她是沈阳一家幼儿园的音乐老师,对商业一窍不通。10几年前,硅谷热起来,房价涨得厉害,她做起了房屋,这些年,她发现,到硅谷参观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便索性做起了另外一个生意:每年接待十来批次的企业家代表团。
“他们中有一些人,每年都会来。”Iva渐渐地瞧出了一些门道,“提出来去参观的公司都会不一样,最早去的是IBM的车库和雅虎公司,后来去谷歌、亚马逊、eBay,乔布斯去世后,苹果成了必去之地,去年点名最多的是Facebook和Twitter,今年呢,他们要去看Uber、Airbnb、斯坦福医学院、谷歌无人汽车和机器人以及新能源实验室。”
Iva报出来的一长溜名单,串在一起,应该就是新技术的潮流轨迹。
有的时候,潮流比我们想象的隐藏得还要深。
潮流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驱动它迭代前行的,要么是新的制度,要么是新的技术,要么是新的审美。几乎所有的潮流,在一开始都是破坏性的,而且是“创造性的破坏”,所以,它总是给当时的人们一种不适感,终而被不适感所征服。
潮流还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在它生成、流传、繁荣以及衰落的过程中,秩序重构,英雄辈出,得意与失落并时发生,几乎所有的新潮流英雄都是之前的反潮流者,而旧潮流中的势力很少有能够脱胎换骨者。
潮流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模特拒绝穿皮草,是一种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在城市里骑自行车上下班或开一辆混合动力的新能源汽车,则应是基于环保的价值观,让耗能越来越少,让排放越来越低,让环境越来越好,这样能促进整个社会趋向良性发展的事物,在何时何地,都是潮流的所在。“潮流,触手可及”,由价值观引发的时尚,则体现了社会某一时期的公共认同。
在今天,很多人为潮流所焦虑,就如同上周一的那场颁奖礼所出现的场景一样。
一、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工作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是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行业的研发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去进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项目成员的选择以及确定相应的工作职责。新能源项目研发的核心岗位主要包含核心、管理以及技术岗位研。不同的岗位资料分析以及资料的收集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方式进行。在进行工作分析的时候,主要就是分析该工作开展的目的以及研究制定相关的人员构架,明确具体的工作范围,调查资质。新能源项目的研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工作分析问题,研发作为创新技术的开始,创新技术由于其模糊性以及难以量化性,在进行岗位的制定就需要责任到人,明确具体的分工,降低权利的集合范围以及空白。新能源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分析对于促进整个新能源项目的有效发展以及立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众所周知,工作分析的方式主要包含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面谈法、现场观察法、关键事件分析法、问卷法等等。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优缺点,在实际的运用当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症下药。内部标杆法就是通过模仿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通过对于参照物的详细了解以及研究,将自身的产品服务等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筛选,最后达到改良的效果。新能源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前存留的资料或者信息根本就无法满足当前的技术发展需要,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数据资料来进行新能源项目建设分析,无法形成良好的参考依据,所以使用内部标杆法的同时依旧需要参考其他的信息资料。
二、新能源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1)员工招聘。
新能源项目建设首先就需要涉及到组织的组件,人员的选择以及招聘方面,在选择方式的时候就需要充分了解各个方法的特点以及使用的层面,经过详细的了解以及评析之后才能够使用合适的方式进行项目组成员的招聘在。另外在进行新能源项目人员招聘的时候一定需要充分了解该人才的特点以及能力是否适合新能源项目的发展,包括心理素质、情感素质。当然选择经验丰富的员工进入公司能够更快的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年轻人对于新能源项目的优势就在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例如宝洁公司就非常注重应届生培养计划,每年招聘需求的80%来自校园招聘,并在其中选拔担起重任。招聘方式的选择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不同的企业在不同时期使用人才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特点的岗位选择特定技术人员对于整个项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能源项目更是如此。
2)员工使用。
企业在员工选择方面并不一定要择优入取,只需要选择适合项目发展或者新能源研究的人才。合适的人才并不就是全面性的人才,术业有专攻,新能源项目建设的人才需要的就是在某一领域能力突出或者经验丰富的人才。人才才进入到公司后,能够很快的适应项目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快速的融入到整个团队建设当中,促进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完成。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专才,在分配资源、制定计划、安排工作都是其必备的技能。在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管理者很难一步到位在合适的岗位配置最合适的人才,所以公司的管理者在完成招聘的任务后,要对员工继续进行考察。系员工的培训入职是在培训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良好的关照能够让员工降低陌生感,通过“传、帮、带”的辅导形式,在了解员工个性的同时安排合适的岗位,可以促进人才的使用效率。
3)绩效考核制度。
首先需要成立公司级项目管理办公室绩效考核委员会,主要的构成人员包括公司总裁、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立项所在事业部总经理等等。该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于项目进行审核监督,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该项目的核心主要还是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一名。其次就是成立事业部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新能源项目建设肯定需要各个事业部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才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所以事业部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主要就是针对于事业部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其人员的选择必须要交由人力资源进行备案。事业部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对公司绩效考核委员会负责,负责审核监督事业部内绩效考核的执行和投诉处理等事宜。事业部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常设机构为事业部人事部门,负责事业部非总裁直管员工个人绩效考核工作的组织和监督、个人绩效考核成绩的整理统计、等级评定工作。最后就是完善相应的程序建设,各个层级的领导对于其直接下属负责并且进行考核,需要做到全面性的分析评价。
4)团队激励。
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完成需要整个团队团结一致,所以进行员工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使用物质激励、知识激励、责任激励等。在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中,尽管有着合理的监督,但是各个员工以及部门所表现的工作状态是有着明显差异的,所以在不同的时期选择优秀的团队或者个人进行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在团队建设初期,由于各个工作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或者分析,模糊性很强。这个时候项目的负责人就需要告诉整个团队关于项目建设的构想、蓝图,明确整个团队的目标以及未来的思路。当新能源项目进行后,各成员都清楚了自己的团队角色,制定阶段工作计划,此时,团队成员具有主人翁意识的责任感。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项目问题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例如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这个时期也是矛盾多发期。项目的负责人应该以团队合作为基本理念,正视团队问题的存在,让团队的成员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来,只有让整个团队都参与到其中,才能够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三、总结
关键词:电力营销;绿色营销;方法
引言
绿色营销主要是指代企业将环保观念深入到营销之中,充分体现其环保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崇尚消费者展开绿色消费,而后以该理念为核心展开对应的企业营销与经营工作开展,满足实际绿色需求。该营销理念是对传统营销观念的一种突破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较大的对消费刺激做限制,更加崇尚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消费观。而企业在达到消费者诉求的同时,也需要符合与环保标准相匹配,能够有序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在营销中不能产生有损社会利益的行为,同时对待顾客的看法也产生转变。将顾客视为更具有多需求的人来看待,人的需求需要有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区别,其中追求环境也是一种内在需求。因此,要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让企业营销生发出更多的内容。准确来说绿色营销是全球环保思想日益鼎盛下出现的产物,同时也成为了全球较为潮流的营销理念。
一、我国电力绿色营销的价值与可行性
电力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品,开展绿色电力的具体操作属性无法为消费者所深知。在具体情况中,不同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源所形成的电力,在消费者使用中是没有感悟到其差异性的。而实质性在电力绿色营销中是主张采用节能与新能源,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促使企业长足持续发展。在中国范围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运用上,企业自身经过的长期的发展经验积累,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然而与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思想上相比,仍旧存在局限性与滞后性,这与我国发展较晚产生的技术与理念差异有关。同时在政策环境方面也对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缺乏较好的环境支持。因此,开展电力绿色营销显得尤为必要,让社会对环保有更深的认识。
消费者的诉求是绿色电力需求发展的最大动力,电力公司在相关绿色电价项目开展上进行了一定量的市场调查,从而来反馈民众对于绿色电力发展的观点意见。绿色电力营销可以达到可再生电力与普通型电力之间差价通过自愿购买者承担,从而来防止因为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展每次都需要做全网范围内电价的调整,进而有效的降低了电力交易所消耗的成本。因为差价的具体核定也需要通过用户具体价格意愿调查来定,差价越低用户实际的认购意愿会更强烈,同时市场潜力也就更大;差价越大则会导致用户认购意愿越弱,从而整体市场潜力也相对减少,进而导致竞争性状态的呈现,有助于再生能源发电厂商进行其运作成本的压低。绿色电力营销则是在传统电力体制结构下进行更为灵活的操作方式,不会对原有电力价格构成太大的冲击,但是会对电力市场做更为细致的区分,将电价结构变得更为多样化与贴合市场需求。可以将普通用户与特殊用户做差异性对待,同时也让再生电力与常规电力差价由用户愿意支付来做最终的协商决定。
电力公司绿色电价项目能够有效成功,是在于产品合理设计、有效市场营销、环境条件、媒体与政府之间的高效协作一起完成的。产品合理设计可以有效的满足消费者对实际电力的需求,能有效的让绿色电力具有更强的市场吸引力,通过不同绿色电力组合与合适差价、简要协议与便于支付的方式来达到最终电力消费行为的完成。而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企业通过电力绿色营销的概念去牟取更高的经济利润,从而让消费者无法对该行为真假做有效辨别。因此需要具有较高信誉且独立的机构来达到绿色电力认证工作或者对绿色电力业务做每年定期的审计,由此来达到更好的市场消费者的信任,促进绿色电力项目的有序推进。
二、电力营销中引入绿色营销理念的建议
电力企业进行绿色产业构建的理念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政府需要更进一步的鼓励电力企业做绿色电力产品的提供,对于高于普通电力水平的绿色电力差价需要赋予电力公司一定的自主定价权利,这部分差价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据市场环境效益所定,反应了市场真实的需求与绿色电力供给状况。要避免该差价定价所构成的电力价格稳定性波动,要确保普通用户不受到该类电价制定的影响,同时依据用户情况做用户自愿选择,如果用户不愿意购买,不可以做强行要求,要确保价格的合理性,能够被广泛的接纳。要鼓励电网依据实际用户状况做绿色电力供应商的投标选择,同时保证招投标的规范制度,从而确保电力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让用户从中受益。需要通过具有较高公众信誉度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做电力公司绿色电力业务项目的监督方,对相关绿色电力标志做好认真,同时要监督市场中绿色电力产品销售符合相关标志标准,要对其财务情况做定期的生机,其中尤其需要针对绿色电力业务展开审计工作。相关监督标准需要由政府、电力公司、电力厂商、消费者各方面做共同性的协商决定,将有关利益群体做充分的召集集合性商议协调。同时需要通过授权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利益代表委员会,依据情况做相P标准的研发制定,通过多次的公开意见征集来达到最终标准的审核通过。该方式可以有效的让绿色电力交易呈现出更为清晰透明的运作状态,让用户由此具有更高的信心,保持绿色电力市场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结束语
当下可以充分的运用低热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展开电力产品的利用开发,从而有效的减少电力生产中所产生的高污染与高消耗,减少电力生产对环境构成的破坏,有效的达到更好的二次能源运用,将其转化为绿色电力产品更适宜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绿色营销实现的前提是倡导绿色消费的推广,在绿色产品与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之上,绿色营销才能有效的促使电力企业经营得到更深入的绿色性变革。绿色营销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更是要落实到深层的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变中,让用户实际从中获得价值,而不仅仅是概念宣传提升经济利润的手段,要让用户对绿色电力产业的发展有更强的信心与支持度,从而促进电力产业更好的改革与可持续性发展,为人们提供更节能环保的电力能源供应,保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优化整个人类社会的消费观、生产模式与价值观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岩.企业绿色营销研究[J].现代营销,2016,(2):55-56.DOI:10.3969/j.issn.1009-2994.2016.02.039.
关键词:对接产业链;新能源;营销专业
一、“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模式下建设营销专业的思考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鼓励各地、各行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实行多种形式的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也提到,要拓展高等学校发展空间,增强高等学校为行业服务的能力,建立教育和产业的互动机制。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纷纷探索专业和产业间的合作模式与方式,试图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对接,创新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从而在满足产业链发展的同时,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湖南理工职院正在积极尝试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营销专业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希望能参与对接,在对接中成长和成熟,找到一个适合营销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案。
(一)围绕新能源建设营销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1.学院对接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文化彰校”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以光伏光热等新能源专业为龙头,以煤矿开采技术等传统能源专业为基础的能源特色高校,主要开设有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光伏材料加工及应用技术等能源专业,其中光伏发电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学院本着“对接能源产业,打造职教先锋”的理念,和兴业太阳能、江西晶科等诸多能源企业尤其是光伏企业保持着紧密地联系,切实地开展了产教研的一体化教学。
学院成功地营造了非常浓厚的“新能源”氛围,全院师生对新能源特色津津乐道,充满了期待。学院加大了能源特色的宣传力度,并建成了湖南省首家太阳能科技馆,成功举办了省级骨干教师新能源应用技术的培训。学院力争实现能源之校,营销专业必然需要向能源靠拢,为能源行业提供优秀的营销人才。
2.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一直以来,营销专业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力求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销专业校企合作通常都是选取零售企业来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其合作过程比较短,因此,不能实现深度合作。而学院现在与很多能源企业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为营销专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能有效地解决深度合作的困难――与能源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创新合作方式。
(二)围绕新能源建设营销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1.学院搭建了平台
构建了对接光伏产业链的专业群,包括:光伏发电技术、光伏材料加工、光伏建筑、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等专业。这为围绕新能源建设营销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资源。
2.企业乐于参与
从对省内外几家大型的能源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企业较为倾向于与学校合作,参与人才的培养。因为校企合作不仅能够获得政府和行业的支持,而且相应地履行了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进而提高了企业的形象和美誉度,扩大了知名度。
3.学生就业范围更宽广
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局限于零售行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B2B企业顾客的经验。那么,对接能源产业链,面向能源企业顾客营销,学生将逐步地转向组织市场,在历练中收获宝贵的经验,使其择业范围更为宽广。
二、对接能源产业的营销专业建设举措
(一)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课程设置
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目标”的导向来修订。具体来说,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理论知识与营销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对接能源产业,工与学相结合”,从而实现“省专业技能抽考全部合格;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基于此,本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专门开设了能源基础课程和相关的实习实训。比如,光伏概论、合同能源管理、光伏企业认识与实践、光伏行业认识与实践等课程,以便学生大致了解能源产业和行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能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二)校内外实习实训项目
通过对企业、学生和同类院校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练能力非常重视;二是学生在参与实习实践后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了迅速地提升;三是其它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比例较高。因此,我们特意加强了实践的训练力度,强化了实践的意识。在实践操练中,保持了课堂演练和课内实训的方式方法,并有力地推行社会实践与生产性实习,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具备实习实践的合格证书,进一步地强化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
生产性实习是充分利用学生较为漫长的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锻炼,提前体验职业人的社会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更深切地掌握了企业的运营原理知识,还能通过亲身经历明晰每个岗位的任务、职责和权力,通过与自身的对照比较,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以便于在学校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此外,生产性实习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生产性实习是社会实践的延伸,也是对现有实习实训方式的补充。
营销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项目主要有:
(三)深化校企合作方式方法
1.充分了解能源企业
能源企业参观和调研是校企合作迈出的第一步。营销专业多次组织专任教师到省内外的大中型能源企业调研,了解能源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方法、生产运作流程和产品成型与用途,虚心地向企业领导请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点和素养要求,诚恳地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并一起为能源产品的市场拓展出谋划策。
同时,省内外的能源企业邀请学生代表参观,向同学们展示企业的太阳能屋顶、太阳能背景墙等高科技的产品,让学生感受到领先的科技水平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学生们对能源企业和产品形成了直观的印象,对企业产生了较高的兴趣。
2.大胆尝试与能源企业的深度合作
为了进一步推进对接能源产业的工作,营销专业做出了大胆地尝试,组织学生赴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进行生产性实习,全面地体验企业文化和工作内容。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共组织了65名学生参加,此次实习为期两个月。主要的实习目的有三点:一是获得真切的职业感受,认知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的流水线生产的工作特点、技能要求等;二是组织生产管理现场教学,了解光伏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知识;三是理解企业文化,尤其是价值观认同,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次实习比较成功,但是也暴露了几个问题。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带队的教师和生产管理现场教学的教师太少,无法实现手把手教学,以致进入工作状态较慢。第二,学生怕吃苦。第三,家长不理解学校的生产性实习制度,不予配合。第四,个别学生不满意安排的工作岗位,企业很为难。
对此,营销专业专门作了总结,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潜移默化地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第一,正确认识实习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都要统一认识,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技能的一个必要途径,是进入社会的过渡期,对学生的就业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第二,对接能源产业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大规模的学生实习,其中出现始料不及的问题,导致学生和企业都措手不及,那么可以慢慢让双方适应。先挑选一批优秀的学生到能源企业实习,然后再扩大实习人数,效果会更好。第三,有效激励。对表现优秀的实习生一定要给予激励,一方面树立典范和学习榜样,另一方面,激励后进生奋发图强。同时,采用表彰会的形式表扬优秀生,再次表明学院和专业对生产性实习的重视。第四,从新生抓起。学生入校时,辅导员、专任教师和学长们向他们传递对接能源产业的生产性实习的信息,让他们统一认识、端正态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吸取了上次合作的经验和教训,营销专业拟再次组织学生赴能源企业实习。本次实习的企业为浙江省内的一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在大二和大三学生中挑选30名优秀学生到企业实习,期望能够打开一个良好的合作局面,让学生和企业双方满意,进而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合作企业。
3.企业与专业的合作更为紧密
营销专业还聘请了省内一家能源企业的经理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并积极筹备吸纳一批能源企业资深员工作为兼职教师。时机成熟时,营销专业将选派一部分教师到能源企业锻炼,学习相关知识和搜集案例为教学之用。同时,教师在下企业的过程中,会给员工做一定的职业培训,并鼓励员工在校接受继续教育。
目前,营销专业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5月份,几家能源企业的人事经理亲临学院为营销专业的学生举办了“企业文化进班级”的讲座。会上,他们介绍了太阳能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公司的规模状况、管理制度,和大家共同分享了人生感悟,并提出希望学院能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融入到教学和班级建设中,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学生在校、企之间的“零过渡”。
4.开发能源行业案例库
实现与能源产业的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至关重要。营销专业正着手开发能源行业的营销与管理案例,以方便教学。我们拟通过老师和学生在生产性实习实训中搜集的丰富素材,通过能源企业主动提供相关原始素材,在此基础上,营销团队经过加工、整理和提炼,编写出符合营销专业教学的案例库。
参考文献:
[1] 黄慧化.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探索[J].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 申晓伟.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
策略[J].职业时空,2013,(6).
[3] 楼世洲.专业对接产业,人才服务企业[J].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1,(12).
收稿日期:2015-03-25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身经营、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包括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等。同时,企业文化还是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沉淀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文化主要包含三点,第一,企业物质文化,包括企业内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文化标识等;第二,企业行为文化,包括企业的目标、制度、文化活动等;第三,企业的精神文化,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及企业道德等。作为一个大型企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规划,包括其核心价值体系、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的品牌标识等。
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价值观和经营哲学,很难被竞争对手与其它企业所模仿,因此,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性。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支撑,企业将很难做大,员工只看重薪资待遇,一旦遇到困难企业内部就会缺乏凝聚力,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双管齐下,提高企业在顾客中的认可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战略的指南针,企业经营战略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前提与信念的基础之上。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对企业管理所产生的具体功能决定了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企业管理已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发展到了“文化管理”阶段,未来企业竞争的根本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的沟通、协调功能可以积极地、有效地防止减弱企业组织行为僵化,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可使松散的结构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使其在庞大的机构和快速反应能力之间平衡。在知识经济时代独特的组织能力,不仅反应出静态的制度,更能体现组织过程和功能,从而与竞争力产生一种更为直接和动态的联系,这种不具有模仿性的联系,正是独特的企业文化整合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对策———以三峡集团为例
(一)塑造个性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激励作用发挥如何,很大程度在于企业个性发掘是否成功。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许多企业将企业精神定为“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拼搏”,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一种格式化的组合,不能表达企业文化的特征和个性。企业文化个性的塑造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突出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三峡集团选择“我们是三峡”作为文化宣言,发扬“科学民主、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三峡精神,企业文化建设的使命为“建设三峡、开发长江、奉献清洁能源、共建美好家园”,其发展愿景是“建设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集团。”此外,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应在认真分析研究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既要体现企业特征,又为全体员工和社会所接受的价值观,三峡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奉献、担当、创新、和谐。首先,三峡集团的伟大使命和宏伟目标要求员工必须弘扬甘于奉献的精神,无论外部环境和社会价值如何多变,员工都应无怨无悔的选择这份事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务实低调、公正廉洁的三峡品质;其次,勇于担当是三峡员工的集体性格,三峡集团担负着落实国家能源战略的历史责任,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政治责任,促进地方经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责任,肩负着实现企业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的愿景目标,唯有担当,才能成就;再次,开拓创新是三峡企业的发展动力,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实现卓越的动力,要以开放而自信的心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最后,幸福和谐是三峡人的一致追求,三峡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发展保障员工能够体面工作、幸福生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畅通员工职业成长通道,推进企业民主管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内部公平正义,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的和谐。
(二)树立企业文化形象
企业文化形象是把企业的精神传递给社会和公众,从而塑造企业的个性,显示企业的精神,使社会及公众产生认同感,在市场竞争中谋取有利地位和有效空间,营造最佳的企业运作环境,以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国际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三峡集团推行的视觉识别系统(VisualIdentity)是以集团标识、公司名称、标准字、标准色等基础要素为核心,通过平面设计的手法,将企业理念视觉化、形象化后形成的对外传播系统,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当前国际化、集团化发展的新趋势,2013年版《VI手册》对集团公司的标识、标准字体、标准色等作了适当调整,并对其使用原则、组合规范作出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各部门、各单位。三峡集团要求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统一集团形象标识工作,明确专人负责《VI手册》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按照《VI手册》确定的使用原则、设计标准和制作风格,规范使用集团标识及其各种组合,重点突出“中国三峡”品牌的宣传。塑造和维护“中国三峡”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工作
1.采用宣讲和培训的方式
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企业文化规划》后,为加强集团文化的宣传,促进文化理念落地,集团公司特别组织相关企业文化讲师进行培训,学习集团文化理念,针对集团企业文化、三峡精神、集团VI管理和中粮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经验组织了学习,促使员工对集团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体系和集团VI系统有更加系统的理解,领会三峡企业精神内涵,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开展多种活动进行宣传贯彻
公司组织学习《员工行为规范》,以“三峡文化大家谈”为主题开展企业文化座谈活动,请员工以自身对集团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体系、员工行为规范的理解和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忠诚、敬业、勤勉、廉洁”的职业操守落实到工作岗位和员工行为中去,提高员工职业化素养。公司还组织员工开展企业文化知识答卷活动和“三峡文化大家谈”征文等系列活动,从而保证企业文化理念在员工中潜移默化。
3.运用多种宣传载体
在文化理念宣传贯彻过程中,以网络为渠道,通过电子邮件、通讯软件等形式,开展自主开放式的学习,拓宽学习渠道,及时快速地传递共享集团企业文化理念宣传贯彻学习资料。结合公司实际,企业内部通过电子显示屏宣传公司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展示公司员工传承三峡精神、践行集团文化理念的实际行动;以张贴画、电子显示屏等多种途径,在办公楼显著位置广泛传播和展示集团文化理念,营造出浓厚的学习宣传贯彻氛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