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09:49: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篇(1)

(一)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指的是某个独特产品或服务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为完成目标而做出的一次性努力。通过一套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指导、利用各项资源是项目管理的特点,从而达到资源在时间、质量、复杂和唯一以及费用上合理的分配,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制定一系列的方法、辅助手段、原则和技巧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项目管理能有效的对进度和资源进行调整,以确保项目的时效性,项目管理具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控制项目的作用,为整个项目的运作提供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项目工作者的积极性,项目管理同时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项目中不稳定的因素带来的风险。

(二)旅游建设项目管理与模式创建

旅游的项目管理理论正如同其他行业,都拥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项目管理,分别是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其中基层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项目任务进行实施,同时也要分配和计划工作;中层管理的作用是为了针对一些项目内部的管理问题,是为了监督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连带处理项目中的事物所产生的矛盾;然而较为重要的高层管理主要是处理与外界的关系,首要是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项目所在地的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的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是项目建设的最高策划层。现今,各地的旅游项目当中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外资企业或是民营企业对项目的建设投入资金的,应当按照外资或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当中所起到的用途和构成,创建出良好的旅游管理模式。

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加强对项目的评估工作

项目评估工作是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在项目的准备阶段要进行具体的预测,对项目的可行性展开评估,旅游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采取严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将数据文件提交给专家组或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审议,这有利于旅游项目可以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充分发挥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旅游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就是对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管理,旅游项目管理的进度是指活动执行的排序、计划、时间的安排;成本管理是针对项目执行中的费用,包括预算成本和控制成本。质量管理体现在对项目质量的要求,如按照IS09000进行质量评价和提高。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是对项目执行的质量实行总的考核,评定项目实际成果与目标效果的差异度。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前,要设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否造成影响,有利于项目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序进行。

(二)完善项目管理理论体制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旅游项目都是在政府部门对外界招商引资所进行开发管理的,而投资主体在开发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实际利益,从而导致景区项目的建设混乱,破坏性的开发和浪费旅游资源。在管理项目理论上,要宏观考虑旅游项目的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监督力度,突出旅游项目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保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开发。在许多城市与县城中,都出现旅游局局长身兼其它管理部门领导的情况,他们都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而兼任相关部门的领导职位。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也在职权管理上存在纰漏。因此,可以更改以往的旅游管理模式,设立旅游行业的审制体系,从政府部门和旅游局中抽取一部分人员组成旅游业务的主管部门,并突出其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旅游项目方案进行评议和研究,保证旅游景点方案的可行性,提高景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信息化手段实施项目管理

特别是针对一些大或是特大的旅游项目建设,当建设项目进行到实施阶段时,需要尽量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设项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大可引进建设行业中工程项目的先进管理系统,其中的核心手段是对整个项目开发所存在的三项目标实施更加优化的管理,同时也对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费用、质量和进度这三者的统一管理,从而建立起具有个性化需求的项目管理综合体系。通过设立一个以表格、图形、数据为基础项目数据库,对实施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比如对建设成本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实现建设费用的动态管理。创建灵活的,依照实施项目的发展规律,从而进行协调的、系统化的层次分解,作为对组织中项目实施过程的一个较为清晰的工作目标。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图文处理手段等工具,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理论过程中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系统化。

三、结语

篇(2)

一、项目背景

黄山区地处黄山北麓,是华东“四名”(上海名城、杭州名湖、苏州名园、黄山名山)国际旅游线的重要一极,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集散地和休闲度假中心。是集名山、胜水、茂林、幽谷、奇洞、飞瀑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区,每年游客量达150多万人次。仙源镇距离黄山区城区6公里,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历史古迹纵多,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仙源镇也是一个农业大镇,是黄山区蔬菜花卉主产区。

随着全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不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而更加提倡参与性和体验性,因此产生了很多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园区。观光农业就是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旅游农业发展的模式。仙源镇龙山千亩蔬菜基地位于103省道边,拥有500亩钢管大棚蔬菜基地、50亩花卉苗木基地和30亩大棚葡萄园,非常适合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并以此为契机发展现代农业项目,不仅有利于做大做强黄山区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丰富黄山区旅游项目的需要。黄山区的旅游项目多以自然风光为主,很少有参与体验性项目,特别是农业体验性项目没有。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游客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增加了黄山区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2、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的需求。休闲观光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3、是建设现代化蔬菜基地的需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设施装备的集成应用、提升集成配套生产技术水平、示范辐射联动,达到一流的生产水平、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流的生产效益,使龙山蔬菜基地成为我区高效生态农业的核心区。通过展示农业成果、普及农业知识、弘扬农耕文化、传播农业文明,成为我区教育实践的科普区。

4、是仙源镇旅游兴镇的需要。“旅游兴镇”是仙源镇党委、政府的战略决策。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开发高质量的体验性、参与性、多样性现代农业旅游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产品和独特性卖点,推动全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项目区的现有基础条件

1、龙山千亩蔬菜基地地位于103省道旁,麻川河沿岸,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生态优美。

2、基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现水、电、机耕路、生产用房基本配套;大棚设施齐全,拥有550多亩钢管大棚设施和5亩连栋温室。

3、基地现有蔬菜、花卉、苗木、果木等产业,品种较为丰富,一年四季产品不断,可满足游客周年观光、体验生活的需要。

4、基地从09年开始摸索发展农业旅游模式,近二年到基地采摘或体验农业生产的游客约有2000多人,且多为铜陵、芜湖等外地游客。

四、项目建设内容

主要是在龙山千亩蔬菜基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个集生产、示范、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集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科学管理示范运作、观光了解农业生产,互动参与农事劳作、农产品采摘、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基地的布局:

1、以连栋温室为核心的新奇特生产区:主要生产新奇特蔬菜;

2、以葡萄园为核心果蔬采摘区:主要体验采摘樱桃番茄、葡萄为主;

3、花卉区:以观赏花卉为主。

4、生产区:以钢管大棚为主的蔬菜生产区。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完善。按照现代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旅游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2、引进新的园艺设施装备。改造连栋温室,新增加温、通风设备,基地配套全部喷、滴灌设备。

3、科普文化长廊建设:沿主干道建设拱型科普文化长廊,制作相关的农业知识及黄山区和仙源镇的文化历史知识展板。沿途建设一些石椅、石桌。

4、农产品销售店。主要以销售本基地生产的蔬菜花卉水果为主,兼营其他旅游商品。

5、附属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大门、停车场、厕所、管理房、休息亭等建设。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项目投资估算

1、基础设施建设:30万元;

2、园艺设施装备:20万元;

3、科普文化长廊建设:30万元;

4、农产品销售店:20万元;

5、附属设施建设:30万元;

1-5项合计共130万元;

(二)资金筹措

镇、村自筹80万元,申请贵单位资金扶持50万元。

六、效益分析

1、黄山区每年平均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以上,保守估计园区每年将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每人在园区消费50元计算(包括特色产品和休闲娱乐),一年旅游收入将达到500万元。

篇(3)

旅游产品不断升级,区域旅游特色逐步鲜明。全市共有成规模、较规范的旅游景区(点)42处,其中皇城相府和王莽岭为国家4a级景区,9个2a级景区,7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a级景区和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名列全省第一。以来,我市旅游公路建设投资达到2.6亿元,新建旅游专线20条,全市旅游公路累计达到28条,总里程达到318公里。目前,以市区为中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连接各大景区的旅游公路环线网络已经形成,极大地改善了旅游景区通达条件和便捷程度。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效应明显。作为全国围棋发源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8月,我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围棋文化节,围棋文化节的举办充分展示了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示了的时代风采和独特魅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条件;拍摄了电视《康熙大帝》、《关中女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赵树理》、《铁血长平》、《红窗花、白雪花》有效地提高了旅游地的知名度。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出台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随后,相继出台了《市旅游文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思路、政策和措施等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为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环境保障。8月出台的《市服务业发展大纲》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又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业18个重点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来培育发展。

(二)拓宽民间融资渠道

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鼓励和倡导全社会举办旅游业,一是鼓励资源型企业将旅游业作为接替产业,由地下向地面发展。提出了一矿一业的发展思路。兰花集团开发王莽岭景区,三八煤矿开发珏山景区,竹林山煤矿开发蟒河景区,市煤运公司开发棋子山景区,晋煤集团王台矿开发丹朱岭景区。二是加大文化旅游业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导外地和民间资金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河南客商孙先生投资4000万元,承包经营柳氏民居,沁水白云洞由个人投资开发,历山风景区被省城客商孟翠萍承包经营,陵川县凤凰欢乐谷景区由北京亿信通开发建设。

(四)突出重点项目管理。,山西省把服务业作为四大攻坚产业之一,而且放在第一位,其中旅游产业是作为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在山西省服务业18个领域1+10项目中,我市皇城相府和王莽岭作为重点项目拟列入其中。在省建立旅游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项目库时,我市14个旅游项目,争取全部纳入该项目库,可为我市旅游文化产业争取更多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的完善,完成旅游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截止到上半年,共审批、核准、备案旅游项目13个,其中省审批、备案9个,为项目建设投融资打下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在政府主导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措施下,我市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之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观念陈旧,认识还不太到位。我市许多地方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源,不是资金,而是观念。各级、各部门普遍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业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缺乏对旅游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紧迫性、必要性的高度认识。

(二)宣传促销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市游客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均呈较大幅度增长,但多数是来自周边省市的游客,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游客和境外游客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我们下一步在巩固原有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境外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优化游客结构,增加旅游收入。

(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多数景区的主要收入来自门票,旅游与文化还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没有对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没有培育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相关产业,没有形成以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产业链。游客在我市停留时间短,人均花费不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四)开发与保护的问题。我市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在对丰富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有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部门旅游景点的开发管理涉及到文物、旅游、林业等多个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现象。如何妥善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还需要加大综合协调的力度。

四、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

虽然,我市旅游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但总体来说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还不够强,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客源输出多输入少,景区知名度不高,难以融入山西主要旅游线及中原旅游经济圈,旅游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还有很大的潜力。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包括王莽岭、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观挂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锡崖沟。全市地处黄土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带之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是太行山风光的典型代表;又如蟒河旅游风景区,是以保护猕猴和亚热带植被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山西动植物资源宝库之美誉;珏山风景区,则有晋魏河山第一奇、小华山,小武当之美称;而大峡谷则是喀斯特地貌的著名自然遗产。近年来,我省初步形成了晋北佛教文化、晋中晋商文化、晋南黄河根祖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区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其中,尤以晋商文化的迅速崛起为典型代表。与全省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业发展特点相比,风光独特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独树一帜,恰好弥补了全省旅游资源的缺憾和不足。据专家论证:旅游必然成为全省继三大文化旅游品牌之后,以自然风光独占鳌头、沁河古城堡独具特色的第四大旅游区。

其次,拥有客源市场优势。与中原一大批诸如郑州、洛阳、新乡、安阳、焦作等具有极大潜在客源群体的大中城市紧相毗邻;第三,拥有旅游交通环境优势。已拥有或即将拥有侯月铁路、郑太铁路和晋焦高速公路、晋长高速公路、晋侯高速公路、晋洛高速公路等一批重要旅游交通设施。

第三、发展旅游业时不我待。河南已经抢先一步,利用我市的自然资源,做成了知名景点。我市必须奋起直追,加大发展服务业力度。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周边地区如焦作、济源、洛阳、开封等市的旅游业迅猛成形有目共睹。这些城市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然类风光景观的迅速崛起。云台山、小浪底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仔细分析,这些自然类旅游品牌的景观主体绝大多数在境内。而的自然风光绝不逊色于她们,丰厚的人文景观更具市场吸引力。为此我们将以特有的太行山水风情为灵魂,以青莲寺、炎帝文化、长平古战场及沁河流域古城堡群为文化内涵,以棋子山、王莽岭、珏山、舜王坪、蟒河、太行山大峡谷为舞台,打造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品牌。争创出我省继三大文化旅游品牌之后,以自然风光独占鳌头的第四张王牌,构建旅游业美好的明天。

五、几点建议

根据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力,我们认为,在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文化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来抓,在规划土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于大力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要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一是根据财力状况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逐年适当增加投入,引导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培育、项目示范等。二是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文化发展基金,作为导向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文化产业的贷款贴息,扶持重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带动社会资金注入。

篇(4)

项目名称:清源高新科技园“农家乐”旅游项目

项目单位:凉州区旅游局

项目建设单位:凉州区清源镇人民政府

一、旅游概况

凉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四凉古都”之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于海内外。全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有“金盆养鱼”之称。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旅游业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始终围绕建设旅游大区这一总体目标,坚持走先导性产业──主导性产业──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路子,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归属祖国见证地”等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了适应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需求的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旅游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性行业。

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气候特殊,形成了沙漠、绿洲、浅山、高峰四大自然景观区,为发展沙漠探险、滑翔、休闲、高山攀援、雪峰寻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其独特的干旱气候,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有可供游览观光和研究的古建筑群、古遗址等文物景点多处,馆藏文物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汉简、汉代木雕、铜奔马、西夏碑、西夏文书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稀世珍宝,百塔寺、天梯山、文庙、雷台、海藏寺、古钟楼等名胜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重要的景点。近年来,以感受大漠风光、戈壁绿洲为主的沙漠特色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渠路林田、大棚种植、特色养殖等相配套的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已逐步替代城镇居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初具规模,现已形成以体验农家生活,观赏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新的旅游景观。

民俗风情浓郁,文化生活丰富。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仅××××年上半年投资万元,开发建设了众多的旅游景点,使我区旅游基础设施大大改善,现已开放南城门楼、文庙、百塔寺、天梯山石窟、沙漠公园等旅游景点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旅游接待能力增强,全区现有三星级旅游涉外宾馆家,定点饭店多家,国际旅行社家,国内旅行社家,旅游定点商店家,医院家,风味小吃市场个,从业人员多人。版权所有

二、项目概况

凉州是一个农业大区,自古就是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围绕农业生产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河西志》中曾有“凉州畜牧甲天下”的记载。汉代开辟河西四郡后,推行了“徙民实边”和屯田制,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大片草原牧场变成了肥沃良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一度出现了“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的繁荣景象。魏晋时期,凉州出产的葡萄、皇献梨已成为贡品。隋唐时期,由于开通了西域商道,中外商旅往返跋涉于沟通中西亚直达欧洲的丝绸之路上,商业的发达、需求的增长,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史书记载“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明清时期,由于采取了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措施,使农业经济重新起步,为今后凉州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凉州区清源镇位于城东公里,南临东河乡、武南镇,西接清水乡,北部毗邻双树乡,东与长城乡接壤。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凉古公路横贯全境。水、电、热资源丰富,为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王庄村已定为全区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并列为城东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的景点之一。清源镇占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生态示范园区万亩,荒滩地亩。辖区内有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户,万人,人均收入元。××××年,园区内共修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座,玉米制种亩,占园区总面积的,建立无公害辣椒地膜高垄栽培示范面积亩,小麦新品种展示面积亩,观赏加工型金盏花面积亩,黑小麦面积亩。建成高标准小康住宅户,暖棚养殖圈舍个,牛存栏头,羊存栏万只。有沙枣、梭梭、花棒、柠条、红柳、国槐、新疆杨、芍药、丁香等多种沙生苗木、风景树种和多种花卉品种。支柱产业以制种、苗木、日光温棚、规模养殖为主,逐步建成了高科技生态农业、酿酒葡萄种植、林木育苗、肉类蔬菜供应、休闲、娱乐、餐饮、旅游为一体的小城镇。镇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狼墩滩汉墓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延寿寺,旅游景点处——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沙漠公园,为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经过慎密的调研和细致的分析,拟选址在清源镇东侧王庄、蔡寨、发展、清泉、新地等村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

三、项目的必要性

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回归自然,走近农家生活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现有的日光温室等农业设施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既可充分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一处体验农家生活、返朴归真的旅游场所,还能更好地展示凉州农业、农村建设中取得的先进成果,符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⒉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是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清源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全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全乡特色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受到乡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利用现有的农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清源镇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⒊是清源镇农民快速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清源镇作为全区的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城东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的旅游资源之一,目前,农业生产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再利用现有设施农业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业,既能够解决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还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一个一举两得的项目。

四、项目的可行性

⒈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项目地理位置优越。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变的越来越具有个性化,对旅游的认识也从赏玩名山大川、文物古迹转向绿色消费、健康旅游,并逐步趋向于频繁,特别是城市近郊范围,已成为城镇居民首选的旅游地。在农村做一天农民,忙农活、吃农饭、习农事,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势必会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⒉当地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条件基本具备。

清源镇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已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兴起,正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况且当地居民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旅游产业积极性很高,农家乐旅游项目开发切合当地实际,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项目开发完全可行。

⒊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凉古公路旅游线趋于成熟,旅游客源较为丰富。

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内有旅游景区(点)处,其中凉古公路旅游线上如沙漠公园、神州野生动物园、延寿寺、张清古槐等旅游景区(点)已成为凉州旅游中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点),每年都有大量旅游者慕名而来,具有一定旅游客源市场。该项目开发建设后,必然会充实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功能,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以互补形式成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不可缺少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第三章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规划

一、景区划分原则

根据景区资源特色及功能要求划分。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

集中开发建设,统一管理,充分抓住经济效益。

二、景区规划

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规划总面积约平方公里,根据地理特点及功能作用,划分为八个功能区。即:中心服务区、花卉苗木观赏区、旅游购物区、时令蔬菜种植区、畜牧养殖区、葡萄种植区、治沙成果展示区、民俗饮食区。

(一)中心服务区

中心服务区以王庄村小康住宅为主,它应具备优美的环境,较完善的基础建设和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地形平坦,易于建设等特点。

近期主要工作:

()将王庄村新建的小康住宅挑选套改造建设为“农家乐”住宿餐饮娱乐设施,其中按比例设有旅馆、商店、餐厅、舞厅等。

()王庄村西北角新建一个占地平方米的停车场。

()建立游客中心所,占地面积平方米。

(二)花卉苗木观赏区

花卉苗木观赏区以王庄村西北角区林业种苗基地为主,面积平方公里,是本旅游区的主体景区,可以现有沙生苗木、风景树种和花卉品种为主,发挥制种育苗方面的优势,既可以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供游人观赏、采摘,献给游人一份劳动的喜悦。

(三)、旅游购物区

旅游购物区以蔡寨村为主,规划建设为销售当地民间手工艺品、土特农副产品的旅游购物场所。

(四)、时令蔬菜种植区

时令蔬菜种植区以发展村大棚种植为主,突出蔬菜种植的反季节性,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可观赏、采摘、习农的农家乐旅游地。

(五)、畜牧养殖区

畜牧养殖区以清泉村为主,突出规模养牛、规模养羊、规模养猪及特种动物的规模化养殖。

()建立游客中心所,占地面积平方米。

()新建一个占地平方米的停车场。

(六)、葡萄种植区

葡萄种植区以新地村为主,主要展示酿酒葡萄和各类可食用葡萄的种植规模,为游客提供一个观赏、品尝、采摘葡萄的场所。区内还可设立部分野营点,用帐篷木屋来接待游人,并可进行篝火晚会。

(七)、治沙成果展示区

此区位于清源镇东北部,凉古公路北侧,为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远期开发的项目,重点放在展示清源人民治沙以来取得的成果,引导人们爱护沙生动植物,爱护环境的实物教育上来。

(八)、民俗饮食区

凉古公路两侧建设为民俗饮食区,以现有餐馆、农舍为基础,以沙漠羊肉为品牌,以民俗风情为主线,突出乡情、乡味、乡土、绿色、传统农家食品特色。

()从现有餐馆、农舍挑选套改造建设为“农家乐”餐饮点。

()沿途村组路口各修建交通车候车站。共个。

第四章环境容量及游人规模测算

为了使景区中各种景观永久利用,必须有效地保护现有生态农业景观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有效地控制游人数量,做好环境容量估算,为开展旅游提供科学依据。

一、环境容量估算

⒈面积测算法

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可游栖空间为实际面积的,约平方公里。以每位游客平方米计算,日容量为人。每年旅游日以天计算,年容量为万人。

⒉线路测算法

以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主游览路线长度为依据。全区游览主干线长公里,取单位规模指数每人米,计算环境日容量为人。全年旅游日以天计算,年容量为万人。

二、客源市场分析

凉州区的国内旅游近年来出现了迅速发展的趋势,游客数量成倍增长。年达多万人次,较年增长了,高于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游客数量在本省名列第五。

对凉州区及周边居民来说,旅游目的地一般为近郊旅游景点,出行周期随节假日变化较大,消费重点多集中在饮食、娱乐等方面。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必然会吸引部分人前来此旅游观光。

另外,从旅行社外联情况看,近年凉州区旅行社接待的多日游的游客很少,接待一日游的游客年均多万人次。来凉州区旅游的外地游客多是过境客,在凉州区的停留时间短,消费重点主要集中在饮食、住宿、观光和交通等方面。消费额在元左右,对接待设施和服务要求较高。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将极大的丰富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功能,延长这部分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的时间,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旅游综合收入。

三、游人规模测算

近年,沙漠公园和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旅游知名度游乐极大地提高,且这几年兴起的生态旅游热、沙漠旅游热,和人们崇尚自然、回归大自然热,都给了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风以及大庄科乡一次开发的绝好机会。

同时,对于本地的游客来说,对于现有古迹都已参观游览过,现在正转入回归自然之中,尤其是青年人更加追求自然和热爱自然,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必定是他们游览追求的目标。

本地居民市场一般可分成如下几个层次:

青少年市场:其旅游者一般热衷于农业观光项目的探奇性、娱乐性、品尝性、习作性等内容。

中老年市场:旅游者热衷于观光、文化、品尝、健身、购物等内容。

专业市场:旅游者热衷于科研、文化、书画、采风、购物等内容。

商贸市场;旅游者热衷于购物、产品加工、品尝、度假等内容。

外来旅游者市场:通常热衷于民情、民俗、购物、品尝等内容。

二、项目客源预测

近年来,凉州区旅游行业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稳步递增,旅游客源结构以国内旅客为主,旅游方式以散客与团队并重,逗留天数为—天,旅游动机以休闲娱乐、朝圣、度假、考察等为主,以××××年为例,××××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万人次,如果其中有的旅游者途经清源镇并停留下来参与“农家乐”旅游活动,每年将为清源镇带来万人次的客源。

从旅游时间和市场选择趋势而言,双休日为当地和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了一至二日游的机会。以××××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凉州区接待旅游人次为例分析,接待旅游者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居多,由此可看出区域内、省内短途旅游已逐步成为当地和周边地区居民重点选择的目标,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说明随着“五一”、“十一”等中长假“黄金旅游周”的规范化和区域化发展,凉州的客源市场的发展也逐步扩大。若全武威市万人口有前来清源镇参与“农家乐”旅游,预计每年将有万人次来清源镇旅游观光。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农家乐”旅游项目潜在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第五章各类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一、交通规划

⒈各功能区之间的主要道路建设成为三级公路,公路路面宽米,达到能通行大客车的标准,总长度约为公里。

⒉为方便游人游览,购置旅游中巴车辆,定点定线运输游客,沿途建立主要候车站个。

二、接待设施规划

服务接待是旅游开发重点项目,投资大,但管理好,收益也大。

⒈改造建设家庭旅馆套,占地平方米,改造建设旅游商店所,占地平方米,餐厅、舞厅等服务设施套,占地平方米。

⒉修建停车场处,总面积在平方米。

⒊在王庄村、林业种苗基地、发展村、清泉、新地村村边建三个公共厕所,方便游人。

⒋为节约能源,防止污水污染环境,在小康住宅新建个沼气池,消纳污水。

三、供电、供水规划

在王庄村安装一个变压器,并通向村内各服务点,送电入户。

景区内饮水水源充足,规划中安装净化水装置,来提供游人及村民的饮用水。

五、排污水规划

污水排放必须经净化后排到自然中,以保护环境。所以在小康住宅新建个沼气池,集中处理游人及村民排放的污水。

第六章环境保护规划

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各种景观资源,必须坚持以保护环境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行依法治园。

以《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法规作为治园根本,并制定相应的景区管理办法和处罚条例。乡镇派出所负责景区内治安管理,以制止破坏及违法行为的发生。版权所有

一、林

加强林木资源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每年要在园区内栽植一批苗木树种,从绿化美景角度出发,形成布局合理的绿化带,提高林木的观赏价值。

二、水

随着旅游者的进入,水资源保护就更加重要,因为水可以使景区变得更有灵气。应特别注意小康住宅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置,必须达到国家净化标准后方可排放。

四、固体废物

旅游垃圾是许多景区都头痛的问题,也是旅游区的主要污染源。建立一系列的宣传措施,教育游人注意爱护环境。制定处罚条例,进行强制性管理。设置清洁队,负责景区内的清洁工作。

在边远地区中设立一个垃圾消纳场,对固体垃圾进行统一处理。

五、粪便

在各景区内建立六个厕所,大的服务设施内也要建立厕所,并建两个生化、氧化塘,对人类的粪便进行分解处理。

第七章分期规划

由于资金短缺,所以只有采用分期逐年投资、滚动发展的原则。先进行景观、服务设施等项的投入,待其知名度、可游度增大并取得一定的效益后,再加大投资并利用积累资金滚动发展,从而使旅游景区逐步完善。

一、第一期工程(××××年月—××××年月)

()改造建设好家庭旅馆的服务设备。

()改造建设好沿途民俗餐馆、旅游商店。

()改造建设各旅游区游客中心。

()加宽进入景区及景区内公路,近期可仍用砂石路面。

()建成园中厕所。

()平整两处停车场(中心区一个、清泉村一个)。

()饮用水净化装置。

()污水处理(沼气池)装置。

(沿凉古公路设置大型宣传广告牌块、旅游区内每米设置导识牌、警示牌块,共块。

()整修日光温棚间、整修动物饲养圈舍个。

二、第二期工程(××××年月—年月)

()修建米宽沥青公路。

()中心区的服务接待设施(包括宾馆餐厅、舞厅)。

()中心区度假村。

()建成四到五个正规停车场。

()继续完善饮用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装置。

()完善电力及通讯设备。

()修建其他人文景观。

第八章投资概算

投资概算为—年中的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投资。它根据《建设工程概算定额》,参照有关林业、旅游经济指标及武威地区实际造价,进行投资估算。

“农家乐”旅游景区建设是一项投资周期短,但收益显著的事业。前期由于资金紧缺,所以,一期工程为××××年月到××××年月一年,投资额为万元;二期工程为××××年月到年月年一年半,投资额为万元。总计投资额为万元。其中:修建农家庭院万元,修建停车场万元,硬化村内道路万元,整修日光温棚万元,设置各种指示牌万元,购置配套设施设备万元,人员培训费万元,宣传费用万元,不可预见费万元。

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项目投资估算表

⒈装修农家庭院座,占地平方米,其中:每座占地面积平方米,房屋各间,为砖混结构,四合院式,院地面积平方米。

第四章资金来源及实施步骤

一、资金来源

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清源镇人民政府补助万元,清源镇村自筹万元,当地村民自筹万元,以工代资万元。

二、项目实施步骤

项目建设期为二年半,分二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年月—××××年月):完成项目工程图纸设计、日光温棚整修等工作;

第二阶段(××××年月—××××年月):完成小康住宅、停车场修建、村内道路硬化等工作、

第三阶段(××××年月—××××年月):完成相关设施各种指示牌设置、配套设施设备购置、人员业务培训等工作。

第五章项目效益评估及分析

一、经济指标

⒈预测方法

经过比较选择,本建议书选用预见性较强的旅游人次增长预测和游客人均消费增长预测结合的预测方法。

计算公式:

×

×

×

—本项目规划期末年旅游人次

—本项目规划期初年旅游人次

—本项目规划期末年游客人均消费额

—本项目规划期初年游客人均消费额

—规划期内旅游人次消费年增长率

—规划期内游客人均消费年增长率

—本项目各规划期末年旅游直接收入

()预测发展指标

根据《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对全省“十五”期间和—年国内旅游人次增长率分别确定为—和—,入境旅游人次增长率预测分别确定为—和—;鉴于凉州区“九五”期间旅游总人次年均增长率及“九五”初期旅游人次基数较低使增长率较高;也充分考虑到“十五”期间凉州区旅游开发将加大力度等基本情况,将本项目规划期间(××××年—年)旅游总人次的增长率确定为。

凉州区“九五”期间游客人均消费在元左右,人均消费年增长率为,鉴于国内游客收入正在不断增长和凉州旅游产品开发将拉长游客逗留时间,也考虑到入境旅游人次目前较低及规划期间必将有较大增长等情况,将本景区规划期间(××××年—年)旅游人均消费的增长率确定为。

二、经济效益分析

()旅游收入

项目××××年月建成,当年即产生效益,按平均每天接待人,平均接待天数天计算,旅游者可发生以下消费,预计年收入可达万元。

、餐饮娱乐收入,按每人元计算,人×天×元=万元;

、自采花卉、蔬菜,习农等活动,按每人每次元计算,人×天×元=万元;

、农产品如花卉、蔬菜现场出售,预计收入万元;

、旅游商品、农家小吃出售,预计收入万元;

()成本费用,共计万元。

固定成本万元:

、管理费用,按收入计,年费用万元;

、年折旧及维修费(按固定资产万元计)万元。折旧匀限年;

、水、电、暖费(包括灌溉、绿化、用水)万元;

、年利息按计算,年利息万元。

可变成本万元:

、人工工资,按每人每年万元计,除去经营者本人,雇佣人工人,年费用万元;

、其他日用低值易耗品、原材料成本费,年费用万元。

()营业税

参考服务行业税率计征,年交税万元。

()营业利润年均为万元。

()投资利润率为%。

()投资利税率%。

()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营业额-可变成本-税金×%

--×%%

以上是××××年盈亏平衡计算,当盈亏平衡点<%时,该项目产生效益。

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出现盈余年份—出现盈余当年资金偿还额出现盈余当年收益总额-年

项目规划期间效益估算表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该项目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投资回收期短,产生效益快。

三、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凉州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各项接待设施和功能,又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交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六章综合评价及结论

⒈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旅游产业的要求及武威市凉州区旅游产业规划要求,具有较高的旅游观光价值,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篇(5)

【关键词】 陕西;旅游业;融资问题;途径

一、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概况

旅游业被称之为“无烟工业”,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是陕西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2007年,陕西旅游产业各项经济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部分重大考核目标超额完成任务。旅游总收入达到504.1亿元,接待旅游者总数达到8138.1万人次,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9.4%。其中陕西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23.1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6.1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801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458亿元,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1]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足,旅游点的景观建设薄弱,很多景区和娱乐设施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状态,影响了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陕西文物资源居全国首位,旅游资源居全国第三,但旅游收入在2007年只居全国第十二,旅游业发展水平同其资源优势相比差距还很大。

二、陕西省旅游产业融投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旅游产品规模小结构单一开发层次低品牌形象不够突出和景区管理体制不顺等因素外,比较突出的就是对旅游业的投入不足,一方面表现在政府在旅游项目建设引导性投资、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和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开发市场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资金对旅游业的大规模投入。[2]一般来说旅游业融资的渠道无非有两种:一是依靠其内部积累,二是依靠外部资金流入。陕西许多地方的旅游资源企业也还是刚刚起步,内部自我积累能力相对来说还十分有限,所以着眼点是企业的外源融资。此外,缺乏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优惠政策不配套,开放程度不高,未形成稳定的市场和规模,难以吸引资金投入。旅游资源密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不改善,不能利用和借助各种资金来源,旅游开发就走不出投资短缺的阴影。

目前,陕西地区旅游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具有国际影响的经典旅游线路,但总的来说全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对旅游业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而旅游业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不仅是陕西省旅游业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而旅游资源又相对丰富的西部地区,都面临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和风景区其他经营性项目投资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也反映了旅游融投资在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1、基础设施建设

(1)旅游交通组合。游客对旅游交通组合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准时、安全、舒适。陕西部分交通基础设施薄弱,道路质量不高,部分景点“进不去,出不来”;再有交通管理不规范,主要路段阻塞率较高。西安如此,陕西其他县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就更加薄弱了。交通设施相对落后,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障碍。

(2)旅游居住组合。陕西旅游居住条件,随着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有了较大改善,建成了许多家高档次的宾馆,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陕西旅游居住场所同景点文化氛围没能很好的溶为一体,一些景区景点的居住还没能达到“整洁”与“便利”的基本要求。旅游居住缺乏特色。

(3)旅游饮食组合。饮食缺乏创新,卫生令人担忧。旅游者对饮食组合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想通过“吃”来领略一下异域文化风情。但陕西旅游饮食组合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饮食场所设施简陋,不卫生,服务差。另一方面就是饮食缺乏创新,大多数属于家庭的手工制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2、旅游产品开发与销售

陕西省旅游产品总体上表现为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产品开发层次较低。基于这些问题,在《陕西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着力打造“关中历史文化游,秦岭中央国家公园,沿黄风情游,陕北红色旅游,巴山汉水生态游,都市休闲游”六大主题板块,对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进行创新,发挥古文化优势,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深层次开发旅游产品,注重开发旅游精品路线。[3]这种“大手笔、大产出、大影响、大人流”的开发模式,必然也伴随着旅游开发的大投入。

在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展销会、推荐会、公众展示、业内交流等传统宣传模式推广陕西方式的同时,也要借鉴国际化和专业化理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定有创新精神的宣传促销计划。而不管是采用网络媒体进行旅游宣传营销,还是用传统举办手段推介促销活动,都需要专项促销经费,来为提高旅游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作保障。

3、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市场规范化管理

陕西省旅游环境欠佳,旅游资源环保意识不强。一些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空气污染,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各种固体废弃物到处成灾,环境恶化。如华山风景名胜区,2008年“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人数再创新高,同时垃圾污染剧增,期间每天派300多名清洁人员清理垃圾。有些旅游景点环境乱差,有些旅游景点到处摆摊设点,兜售商品,出现宰客现象,有些大搞封建迷信。旅游市场混乱的治理离不开资金投入。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旅游业市场管理和环境保护投入十分有限,旅游单靠财政拨款和门票收入很难完成自我造血功能。秦始皇兵马俑作为震惊世界的第奇迹,引起世人关注,然而对秦始皇陵极为丰富和弥足珍贵的地下文物的挖掘进展非常缓慢,除了技术条件制约之外,资金紧缺是重要原因。

总之,陕西省旅游业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部分上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陕西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要从偏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一般利用转变到依托文物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人文优势,实现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休闲度假一体化发展的轨道上来。而以当前陕西省每年向旅游产业的投入情况来看,尚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解决陕西旅游产业的融投资问题迫在眉睫。而资金筹措问题能否解决,是旅游业能否加速发展的关键一环。

三、陕西旅游产业发展的融投资现状

陕西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其旅游产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但是,伴随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投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等,如表1。

129.2476亿元;5000万元―1亿元的项目17项,投资额11.91593亿元;1000万元―5000万元的10项,投资额5.79135亿元。2007年重点招商项目44个;2006年有40旅游重点投资项目,总投资额115亿元;2005年,陕西文化旅游项目280个,总投资额154.5亿元。预计今后几年全省开发建设的项目将达到500多个,总投资额接近800亿元。[4]虽然近几年陕西旅游的总体收入不断攀升,但经过利润分配后,留下来用于旅游再开发的自有资金相对很少;另外,旅游收入在不同的旅游部门、旅游区域、旅游景点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平衡性,处于旅游开发阶段的旅游区县或旅游企业收入少,但待开发的旅游项目所需的资金数量大。这样旅游企业本身所拥有的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这就需要向社会融资,发挥旅游融资巨大的杠杆效应。

目前的融资渠道主要有:

一是国家对旅游业的投入。国家财政资金对旅游业的投资具有广阔的源泉和稳固的基础,今后仍是旅游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二是银行信贷资金。银行一般分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前者为各类企业提供商业性贷款,后者主要为特定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5]银行信贷资金由居民储蓄和单位存款等经常性的资金源泉构成,贷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适合各类企业的多种资金需要。

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主要有投资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等。[6]

四是民间资金。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的节余资金,可以对旅游业进行投资,形成民间资金渠道。

五是旅游企业自留资金。

这些融资渠道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陕西旅游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资金需求量也就加大,旅游投资风险跟着增加。陕西大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政府投资无力,民间投资难;而银行信贷对旅游企业来说风险较大,限制条件多,融资数额有限,银行也会因风险大回避旅游企业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门槛又相对较高。这就需要优化融资结构,使旅游企业资金构成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

四、陕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可融资渠道分析

1、吸纳直接投资

国家每年都会给旅游业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用于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政府对旅游业的财政投入虽有限,但很必要。旅游资源属于公共产品,通过市场作用无法做到保护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只能由政府来做,既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和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在陕西旅游资源开发规模和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也要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7]可设立国家专项基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此外,加强政府在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整体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旅游人才培养、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

由于旅游收入在不同的旅游部门、旅游区域、旅游景点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平衡性,所以旅游企业可以吸引其他有闲置资金部门的投入,这样的旅游法人单位出资方式灵活多样,投资者可以用现金、厂房、机器设备、材料物资或无形资产等作价出资。对陕西省一些旅游欠发达地区或是刚处在起步阶段的旅游企业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筹资方式。旅游筹资企业可以先确定筹资数量,再做一些必要的宣传,来寻找投资单位,经过双方具体协商后签署投资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责,共享投资利润。

2、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是开发商主要的融资渠道,融资速度较快,成本相对较低。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旅游企业(开发商)可先请专家对其所拥有的资产进行量化评估,增加其信用度;旅游企业(开发商)可以使用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权、未来门票或其他收费权等资产作为抵押,尽可能打破银行的回避机制。

3、引进民营资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投资方式出现多样化。只要引资条件好,前景广阔,预期收益丰厚,人们还是很乐意把闲暇资金投入旅游行业。对旅游融资企业来说,虽然社会上的民营资金数量有限,但是投资人数多,市场广阔。

旅游投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投资非常大、收益比较长、回收投资的速度比较慢、前期投资成本高,要吸引投资商或旅游开发商,就要精心策划互利的商业运作模式和赢利结构。在对投资商们进行一定的资信调查和实力经验审核后,采用招标的方式确定最终的开发商,与他们签订开发合同,让他们来开发旅游资源,再让他们在一定期限内经营、运作、管理,让他们收回投资。合同期满后,再无偿将其开发的旅游资源归还招商者所有。以这种“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来鼓励全社会投资旅游业。

4、项目融资

这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一种融资方式。项目承办人为项目筹资和经营成立一家公司,项目公司承担贷款,以项目公司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还款来源,项目公司的资产作为贷款安全的保障。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设立为若干项目,并制作单个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准备招商材料。依据招商材料,开发商可以向境内外的社会资金进行招商,其中可采用独资、合资、股权合作、经营合作、项目开发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陕西省在近几年的旅游大项开发中,也多采用这种融资方式,可进一步发展、完善。

5、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它是一种以融资为主要目的租赁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承租企业按照租赁合同在租赁资产寿命的大部分时间内可以使用资产,即在租赁期间内对租赁资产拥有实际控制权,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为企业自有资产进行管理。[8]由于设立门槛大幅度降低,包括商业银行在内金融机构亦可直接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新融资租赁企业将大批兴起。 融资租赁是世界上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在我国发展迅猛,租赁产品渗透至各行业,作为新的融资渠道、产品营销方式等,融资租赁受到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业的关注。旅游交通工具和旅游景区的游览设施、娱乐设施都可采用融资租赁的形式。如旅游景区缆车需求融资租赁、旅游企业对旅游汽车公司的融资租赁。

6、上市融资

旅游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符合一定的条件时可以上市,发行债券,公开向社会募股集资。[9]陕西省有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还处于开发阶段,而目前资源开发类旅游企业较难直接上市。可以通过将收入转移到宾馆、餐饮、纪念品、旅游娱乐设备等项目包装为基础的企业。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是陕西省国资委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虽是省政府授权投资机构和资本运营机构,资金来源稳定,但内部的运营机制仍存在很多问题。目前,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开发的大项目比较多,2006―2010年将要完成投资23亿元,数额较大。[10]如果公司能积极上市,可凭借对旅游资源独特的垄断控制,走联合发展道路,以迅速募集股金,集中大量资本从事大规模开发经营,不但能够解决开发中的融资问题,而且有利于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使其真正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7、海外融资

海外融资的渠道主要由4个方面:国际商业银行、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外国政府和国际资本市场。[11]陕西省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也应抓住国际资金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条件,加大资本运作和招商力度,通过国际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股票筹资、国际债券、引进外资和国际租赁等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开发本省旅游资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等。结合本身的资源优势和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吸引外资来陕投资。

五、结语

旅游业作为陕西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国内外知名度也日益增加。但同时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资金投入、市场开发、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同国外旅游业发达地区,乃至我国其他一些省份,旅游业发展相差很远。其中资金投入是关键因素,它是旅游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由于旅游投资具有投资大、收益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使旅游融资困难,加大了旅游投入的不足。大量新项目的开发,单靠政府或景区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旅游融资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转变到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社会资金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旅游企业的多元化、强投入、高起点、快发展上来。

另外,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受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诸如,旅游消费的季节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等,会使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出现极大的不平衡性。为了满足正常的企业经营需要,旅游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开展融投资活动。

【参考文献】

[1]董宪民.陕西导游\[M\].陕西: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15.

[2]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8-01-23.

[3]杨敏,段九利.旅游财务管理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7-108.

[4]王俊鸿,季哲文.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22.

[5]马海波,章尚正.安徽省旅游资源开发融投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0)129.

[6]Patterson, T. M.,Niccolucci V.,Marchettini N. Adap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Province of Siena, Ital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J\]. J Environ Manage. 2008, 86(2) 407-418.

[7]杜平.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与商业机遇\[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35.

[8]刘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探析―已融资租赁等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08(24)101.

[9]宗良,林琳.仍将继续攀升―全球风险投资发展与展望\[J\].国际经贸,2001(1).

篇(6)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风土人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生态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将为我国农村,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贫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农副产品及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江西省瑞金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极大带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人,2010年全市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高达1.2亿元,旅游收入增幅达147%。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这就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可能性。另外部分农民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出售纪念品等方式也达到增收目的。湖北红安市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生态家园”名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极大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农宅出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9654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首次超过城质的提高。乡村旅游把城市新信息、新理念带入农村,这对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及乡村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影响。由于乡村旅游从业的需要,一方面,使得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很多农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很多村民自觉学习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农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江西瑞金密溪村发展乡村旅游5年多以来,呈现出村风纯朴、民心顺畅的精神风貌,2010年还被评为江西省先进文明村。四是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使得乡村保护旅游资源成为一种必然,一方面增强了广大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了乡村环境、生态及文化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乡村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乡村旅游与乡村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乡村旅游发展,给农村带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乡村旅游,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经济实力,促进了农村产业链的延长。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年均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或间接提供350个就业岗位,为1000个家庭带来经济收入。二是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这就为农民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三是加快了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助于增加农村资金的投入及其政策上的扶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农民和农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此外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城乡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乡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乡村旅游项目一体化建设,加快了乡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2)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贫困地区农村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各种培训班,增强农民技能,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增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由于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这样就有利于改变“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三三昌“资源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既发展了农村经济,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达到“双赢”的发展格局。三是推进了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据中国社会科三三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统计数据测算,旅游产业对苎旦相关产业的拉动贡献率一般为1:4,乡村旅游直接三或间接地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使产业彼此协调发展,“共生共荣”。四是促进了人和人之问的和谐。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城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越来越频繁,旅游使人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问、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

二、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性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乡村,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还较为滞后,尤其在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接待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接待能力有待加强目前,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资金不足,乡村旅游业发展必备的服务条件及其基础设施还处于较低水平,据国家旅游局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有79.2%的乡村旅游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即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的道路、通讯、接待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到位,尤其是从干线公路到各乡村景点的公路连接不畅,交通状况亟待改善,影响了乡村的全面发展。如江西赣南A市的云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紫云省级森林公园、定南文化古村落乡村自然人文景观,由于地处偏远乡村,交通不便,虽然乡村资源富足,但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综合接待能力明显滞后,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以笔者调查的江西定南客家土楼为例,该景区在“五一”、“国庆”等长假期问,游客数量剧增,许多游客在白天观看完景区后,由于景区客房数量有限,所以不得不回县城住宿,然后第二天继续回景区观光,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以致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及其综合的边际效益呈递减之势。

(2)乡村旅游内容不够丰富,乡土特色有待凸显目前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缺乏较完备的发展思路和具体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总体还处于自发性发展态势,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盲目性,结果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特色。吃住固然是游客的基本需求,而参与、体验、感悟、教育活动则是丰富旅游内容和留住旅游者的关键。当前乡村旅游活动内容雷同单一,许多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景区还未完全做到“吃在农家,玩在农家,乐在农家”,很多游客走马观花,仅仅只是在农家吃吃饭、打打扑克、玩玩麻将,乡村旅游活动内容重复单调,结果导致乡村旅游者的重游率普遍下降。发展乡村旅游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重点就是保留乡土特色,切勿舍本求末。保持乡村的原始风貌以及乡村的风土人情,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目前很多贫困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商业意味过浓,以致许多地方在特色民俗资源的保留和开发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3)乡村旅游缺乏规划,资源保护有待完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全国2172个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目前还有83.6%的贫困地区没有制定完整的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仅有16.4%的贫困地区做过乡村旅游规划,但都缺乏操作性强的乡村旅游规划。由于缺乏规划引导,个别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还存在无序、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的现象,项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一是自然衰败。大自然的发展变化影响旅游资源的变化,使之受到破坏,这就造成旅游资源的自然衰败。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年久失修,已失去原有风貌。如江西省赣南A市B乡的谢氏古宅、王氏古屋、高洋村徐家大院等古建筑、古名居,由于年久失修,风吹雨淋,致使这些人文古迹侵蚀严重。二是人为破坏。乡村旅游资源由于地处偏远,村民素质较低,乱扔垃圾现象随处可见,村民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紧邻古宅乱搭乱建民房,使得古宅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此外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消费产生的无机垃圾,旅游社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等,都将对乡村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数量和结构上都不符合旅游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尤其在知识结构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据国家旅游局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占到83%,高中文化程度的:21.7%,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量的5.3%,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笔者对江西赣南A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得知,目前江西赣南A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高中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到总量的67.8%。由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不仅影响乡村旅游整体服务水平,而且严重制约乡村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一是在经营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现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够规范,难以形成较好的经营思路,同时经营者往往把大部分投资都投入到主体建筑,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盲目扩大经营规模,简单地复制,而不愿意在培育经营特色、提高服务质量上投入更多资金。二是促销意识浅薄。在组织客源上,虽然经营户的市场促销意识有了一定加强,但仅局限于周边区域,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三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众多村落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但经营户没有做好挖掘包装这篇大文章,难以满足游客对民俗文化探秘的需求。

三、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选择性

乡村旅游应以农村为载体,以农业为依托,把环境、生态、民俗、文化很好地融合一起,成为一种深度体验旅游。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突出乡村地方特色,走协调化、特色化、品牌化、制度化、机制化于一体的道路,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合理布局,凸显特色,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协调化、乡土化乡村旅游开发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避免乡村旅游市场竞争的无序性,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协同农、林、水等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本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风格等方面提出规范化要求,避免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的重复与雷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协调指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力加强各部门之问的协调合作,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即保护政策、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等方面,促使乡村旅游发展走规范化、协调化之路,从而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率,以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之中。我们知道旅游消费实质是一种文化消费,因此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的亮点是让旅游者亲身体验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深切体会乡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和毕尔巴鄂大学人类学教授比德罗•希尔先生认为,“开发乡村旅游,必须了解乡村的文化,在推广时不能把其真实、本质的东西改变了”。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应注重民俗化、乡土化,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较浓的田园乡土特色,尽量保持其乡村的原汁原味,避免过于城市化、商业化倾向。

(2)整合营销,智力支持,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品牌化、规范化乡村旅游要在政府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改变“小、弱、散、差”的局面。其一,乡村旅游景点可根据自身特点状况,统一整合产品、统一编排线路、统一包装形象、统一拓展市场,尽量减少重复建设,形成便捷的旅游网络,实现市场共享、品牌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其二,要转变“酒好不怕巷子深”经营观念,改变被动等客上门的经营模式,采取多种营销的方法和手段,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到周边地区促销,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社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三,要把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购物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以丰富乡村旅游活动内容,提高乡村旅游参与性和体验性,满足游客对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及乡土文化的多种需求性。其四,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整体接待水平。首先要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只有优秀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才能创造出奇特的产品构思、先进的服务创意、科学的管理经验。当前乡村旅游难以吸引高层次管理参与开发和管理,可以通过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以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可以有计划地把一些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选送到高等院校和旅游发达地区学习,以加快本土化人才的培养,也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研、学”互动纽带或组建专家智囊团,“借脑引智、借脑生财”,以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促使乡村旅游发展步人品牌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篇(7)

生态旅游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迅速在我国落地生根,得到了政府、企业及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也日益受到旅游者的追捧。但过于快速的发展使得人们没有时间认真去思考和理解生态旅游,甚至好多地方对生态旅游存在误区和认识偏差,这种误区不同程度地给一些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损害,同时大量涌来的游客对生态旅游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超出了环境容量,这种压力主要是环境破坏和能源消耗上。而进入21世纪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低碳”这一词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低碳旅游作为旅游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而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旅游发展形式,它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旅游观念、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低碳旅游的提出为生态旅游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以低碳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旅游区发展,探讨生态旅游区低碳发展途径,为解决目前北京生态旅游区面临的困境,以及北京生态旅游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依据。

一、生态旅游区界定

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理解未被统一,但生态旅游的自然性、环保性、科普性、可持续性得到了学术界的共识。根据生态旅游概念及作用,把生态旅游区界定为:以生态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来吸引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区域,目的是让人们回归自然,培养生态保护意识,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北京多样的地形地貌条件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载体,北京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北京生态旅游区主要集中在山区,由山、水、天象、生物四大要素构成,涵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及水利风景区等。

二、北京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北京作为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它具有庞大的旅游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生态旅游区,使得旅游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北京又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能源严重依赖外部。突破能源和资源的束缚,转变抵消的能源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迫在眉睫。低碳理念的产生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为解决如上问题提供新的途径,也为生态旅游区实现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旅游业碳排放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人数的增加而逐年上升,也对自然资源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海平升也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发展低碳旅游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2012年,北京旅游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5%,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全年旅游总人数达2.31亿人次,入境过夜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644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7%,旅游产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起重要作用。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逐步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两年,我国出台了两个重要的政策,一个是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另一个是“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推进生态旅游”,这预示着我们迎来了生态旅游大发展的时代。因此,发展低碳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了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并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4类区域。其中,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以及房山和昌平的山区部分(后加入)。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资源保证地,是构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区域。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

生态涵养发展区内分布着北京地区近80%的动植物资源和覆盖率高达65%的森林植被,拥有丰富且种类繁多的生态旅游资源,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风景区、湿地公园等绝大多数都分布在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同时作为旅游区,通过低碳旅游区建设,让人们了解什么是低碳,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从而构建和谐、可持续区域。因此,生态旅游区落实低碳理念、发展低碳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解决目前生态旅游困境的有效途径

近20年,北京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已具备一定规模。就拿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例,1985年北京市首个自然保护区――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批建以来,至今共有20处国家级、市级、区县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建成,总面积达1142.258km2,占国土总面积的7%。但由于人们对生态旅游认识不够充分,受利益的驱动进行盲目模仿或过度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指导,管理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以及大量游客的涌入对旅游区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能源消耗大、固体废弃物增多、破坏环境,不同程度地给旅游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损害和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必然影响吸引力,旅游区运行不乐观。另外,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吸引游客,引进大量项目,大多项目是高耗能的,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效果,也对景区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低碳旅游是在旅游过程中每个环节(即吃住行游购乐)都要求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能够有效防止或降低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项目、旅游商品、娱乐设施等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对资源和能源造成浪费,还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为实现旅游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依托生态旅游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低碳环保教育,从而强化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功能,丰富其内涵,对低碳理念的传播也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是解决当前生态旅游困境的重要途径。

(四)为生态旅游区发展提供可量化依据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量化的旅游,它可以计算出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能利用购买绿色电力或植树进行“碳补偿”。如一次1200km的航空旅行,会产生166.8kg的二氧化碳,如果要进行碳补偿,则需要种植2棵树木。因此,随着碳排放定量分析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能够为生态旅游区构建和评价提供可量化的依据,促使旅游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更好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降低生态旅游区能源消耗,为生态旅游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北京生态旅游区发展现状及问题

北京地区的生态旅游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中末开始开展的,八达岭长城、十三陵等风景名胜区开发较早(1982年)。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市建立了近80家各类生态旅游区,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科研考察、教学实习、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主要场所。其中自然保护区20个(包括森林类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365k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森林公园共21处,总面积约757km2;地质遗迹保护区8处,其中国家地质公园3处、市级地质公园2处、地质遗迹保护区3处,总面积713.27k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3%;风景名胜区共26处,其中国家级2处、市级8处、区县级16处,总面积为2224.2km2。从分布来看,这些生态旅游区主要分布在山区,与西部山区相比,北部山区各类生态旅游区数量相对多而分散。

北京是开展生态旅游较早的地区之一,开发力度较大,由于开发时间较早,缺乏规划的科学指导,生态旅游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到位,包括旅游界、部分区县和部门、部分景区及企业仍存在对生态旅游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影响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2)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承受能力受到威胁,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污染严重;(3)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旅游区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上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还导致各部门权责不明;(4)资金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导致保护站点建设数量少质量差、保护专用设备缺乏、保护手段落后;(5)环保教育设施薄弱,达不到游客需求;(6)旅游基础设施的生态兼容性较差等。

四、发展途径与建议

(一)减少旅游交通排放是关键

旅游六要素中,“行”即旅游交通,是碳排放量最多的环节。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会因交通工具的不同有较大差异,如飞机的碳排放量远高于汽车和火车。北京的生态旅游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离城区较远,随着北京私家车数量的猛增,自驾游逐步成为时尚,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减少旅游交通碳排放是关键,应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完善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网络,提升远郊旅游公交的综合服务水平,让游客享受到方便而舒适的旅游体验;鼓励人们多采用火车、公交车等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在生态旅游区内禁止私家车行驶,一律使用环保交通具出行,如环保车、自行车等,从而减少景区内的碳排放。

(二)加强住宿和饮食方面的节能减排力度

由于离市区较远,观光游览的游客通常很难当天返回,在生态旅游区内的停留时间普遍为2-3天,由此产生的住宿和餐饮方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不可忽视。通常,游客在出游期间,尤其是住星级宾馆,水、电、气等使用量明显高于平日,这对生态旅游区环境和能源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应加强生态旅游区内的饭店的管理,政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它们实行节能减排目标,推出优惠政策或补贴政策鼓励已有的饭店或新建的饭店向“绿色旅游饭店”标准或节能环保型饭店转变,加大生态旅游区环保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支持采用绿色经营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水平。

(三)通过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来实现跨越发展

低碳旅游景区的构建除了理念创新,还需要技术创新,低碳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成果应用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实现低碳化,是实现低碳景区的关键手段。低碳经济发展中,碳减排、碳储存、碳转化需要更高的技术,新能源的应用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在旅游方面,需要低碳技术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改造。运用减碳技术,对饭店、旅游景区的高能耗、高排放领域设备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在星级酒店研制使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低碳或零碳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大力采用太阳能供暖、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旅游建筑需要运用低碳技术营建“绿色建筑”、“低碳建筑”。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应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政府可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政策的制定,加快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和能力建设;通过建立低碳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国内外智力资源向北京汇聚,联合攻关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等,实现低碳旅游景区跨越式发展。

(四)发挥生态旅游区的科普功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科普教育,人们到生态旅游区除了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原生态文化、释放心情等之外,还要进行环保方面的科学教育和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因此,生态旅游区构建中强化科普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应以提高人们节能减排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为目的,以科普馆或博物馆或科普展厅建设为载体,传播和宣传低碳相关知识和生态科学知识。指示牌、标识牌、旅游线路和旅游道路、环保厕所和环保垃圾桶、旅游商品等的设计都要体现低碳环保内涵。

(五)启动低碳认证制度,并建立评价体系

在旅游景区、酒店的设计和建造时必须进行生态评估,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这是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旅游景区实施低碳旅游认证有助于真正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防止对低碳旅游概念的滥用,进而规范旅游市场。目前国际上旅游认证项目分为大众旅游、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三种,而低碳旅游认证体系的建立尚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借鉴绿色环球21标准体系、ISO14001认证等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相关认证标准,制定适宜我国低碳旅游业发展的认证体系。根据一定的规范与标准,对低碳旅游企业、服务和产品,尤其关注个体或特定地点的旅游经营与运作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确保当地居民获益进行审核,并提出改进意见,完善低碳旅游的合理化管理及运行。

(六)制定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建立低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