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09:49: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篇(1)

关键词 贫困山区 初中学校 职前职教 渗透职教因素

贫困山区初中在经过“普九”攻坚之后,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为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不少农村中学仍然遵循着“应试教育”模式,以中考指挥棒为指导,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只重视少数所谓的重点班、重点生而忽视了绝大部分的学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升学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使更多的学生因学无所获、学无所用,对学习没有兴趣。而产生厌学心理,并由厌学走向辍学。即使勉强留下来的学生也无心上学,只是等着拿初中毕业证,成为隐性辍学学生。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两基”成果的巩固,最终使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依然得不到提高,农民没能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从而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摆脱贫困山区初中目前的局面,必须创新教育模式。

我校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一所边远的山区中学,1992年被确定为县综合改革实验学校,开始探索农村办学的新模式。特别是1995年12月,我校在承担广西壮族自治区“世行贷款‘贫困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因素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任务之后,便进行了在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的课题实验探索。我校开展了初三分流、学科渗透、“绿证”班级、成普教结合等职教渗透改革实验。经过多年的课题攻关和实践,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逐步从升学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办学新模式,学校开始展露勃勃生机。1996年至2007年我校的中考成绩一直保持在融水县各初中学校的前列。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毕业回乡后,很多都成为农村的劳动技术骨干,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从我校实践经验来看,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采用初三分流式、学科渗透式、课外选修式、职校联办式等多种形式。

(一)初三分流式

初三分流式就是到了初三年级,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个人意愿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将学生分流成为升学预备班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升学预备班以升学为目标,强化文化课的教学,为学生能考上高级中学打下坚实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则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合理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加大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和职业性选修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两门适用技术和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适当降低文化课难度及要求,改变文化课授课和考试的方法。如对于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学的英语课程,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的学生只要求学会简单的日常英语对话和能说出一些常用生活物品的英语名称。考试也可采用笔试、面试、会话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即初中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合格的“绿色证书”。

(二)学科渗透式

学科渗透式就是各学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文化课教学中找准渗透点,适时渗透职业教育因素,把一些基本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意识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教育内容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科渗透式的重点放在初一、初二年级,渗透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地理、生物等科目。基础教育阶段仍是以文化课“双基”教学为主,渗透职教因素是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渗透的职教内容要坚持适用性原则,即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课外选修式

课外选修式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完成文化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特长培训班学习,比如体育班、书法班、音乐舞蹈班、工艺雕刻班、摄影绘画班、电脑影像处理班、武术班,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有利于对特长生的保护,有利于不同潜质的学生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校办学的吸引力。

学校可以安排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作为特长生专门的活动课时间,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职业技能。

学校鼓励有技术专长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外职教渗透活动,发挥教师优势,开设技能培训班。学校对开班教师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并对工作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四)职校联办式

职校联办式就是与高一级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让高一级职校提前介入初中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通过与上一级职校联合办学,农村初中学校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解决初中学校缺乏技术教师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升入上一级职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广泛的就业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课程,特别有利于准备外出打工的学生;也有利于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的稳定。这是一个双赢的办学方式。

篇(2)

关键词: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原则;新体系;特点

作者简介:孙玲霞(1981-),女,汉族,湖北人,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06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9-0038-03

一、建立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原则

(一)社会适应原则。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功能的发挥总是受制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节。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规格、层次由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定。脱离了这种需要,或因人才培养不足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或因人才培养过剩、结构失调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种不适应的结果,既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会导致教育自身的萎缩。这在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是有着深刻的教训的。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直接服务农民和农业的科技人才缺乏的原因,不是我们培养的人才数量少,而是以升入高一级学校为教育目的的教育体系脱离了农村社会实际。要改变这种教育与社会需要不协调的恶性循环,惟一的办法就是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

首先要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根据地方的产业结构、经济类型、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等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层次。其次,要与农业生产特点相适应。农业技术教育具有与工业技术教育完全不同的特点,因此不能照搬一般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再次,要与农民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应,充分考虑农民的文化程度、职业需求和对科技的需要。

(二)整体性与协调性原则。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我国目前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使各个部分协调起来的机制,导致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打破以学校教育为惟一形式的传统教育模式,改变只有学历教育才是教育的错误观念,树立现代大教育观,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整体性与协调性原则,要求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内部必须处理好各类别、各层次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完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建设,形成具有权威性、有效性和系统性的网络体系。

(三)多样性与灵活性原则。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要有统一性,这是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反映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共性,包括基本的教育方式、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立法等。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更要讲究多样性和灵活性。多样性反映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地区差异,反映的是各地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个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农业基础、资源、产业结构、文化传统、农民素质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决定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具有多样性和高度的灵活性。

四川乐山教委在农村教育改革实践中提出了“短平快”的农村成人教育优化模式,是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典型表述。“短”主要指教学时间要短,科技传播时间要短;“平”就是强调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与农民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不能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能脱离农民的接受水平;“快”是指科技信息捕捉的速度要快,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要快,学员把所学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见效要快。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适应了科技革命的需要,它的核心在于把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到生产者的手中,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果现代科学技术没有相应的传播、推广体系,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就面临难以迅速推广的困境。随着技术陈旧周期的加速,甚至在一项技术尚未面世之前,就可能被淘汰。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与僵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无关系。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市场经济可以概括为“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不稳定性不断加剧”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和资金密集型经济在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在生产投入的各种要素中,科学技术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适应这一要求,除了加快科技开发外,最重要的是科技转化。“不稳定性加剧”是指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表现在农业上就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适应了世界产业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也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过去,我们曾一度追求农民教育的“正规化”,如举办全日制的扫盲班,需要几百个学时,脱离实际,结果越办越萎缩。由于农民文化教育没有同学习技术相结合,在脱盲后又大量复盲,单纯的扫盲教育也并不能改变农民的贫困状态。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走出“只有拿文凭的教育才叫教育”的误区,采取灵活性的职业教育方式,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短平快”的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上强调了培育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和教育服务功能的整体性。

二、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框架

综观各国的农业现代化历程,都是伴随着农业科技水平、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实现的。在这一条历史长河中,各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也都经历了一个由单纯注重推广普及功能到强调推广普及、疏导转移、陶冶净化等多功能并重的演变过程。与之相对应,在培养目标上,也实现了一个由培养传统农业技术人员到培养现代农民转变的过程。要实现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目标,就需要按照新的理念,结合中国农村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构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新体系。合理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规格和类型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反映。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考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考虑农业科技大发展与应用趋势,同时要考虑农民对教育的需要趋势。由此出发参照有关的研究,笔者提出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框架(如图1)

新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样化特点。只有实现多样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才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并覆盖尽可能多的农民群体。长期以来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主要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只在学校中进行,或者说主要不是在学校中进行,而应当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综合发挥作用的格局。在本文中把学校教育作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正式教育,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非正式教育。

正式教育,包括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其中有学历教育,也有资格证书教育。

非正式教育,主要包括农业推广教育和农民在各种学习型组织中所受到的教育。其中农业推广教育,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对农民的示范教育和培训,也包括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示范。

农村中的学习型组织,是未来需要大力发展的方面。它包括学习型的家庭、学习型的企业、学习型的机构、学习型的团体等等。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农村中就发展起不少的学习型组织。陶行知等人发起的平民读书处,曾有过较大的影响。后来陶行知总结出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是一种促进学习型家庭形成的良好方法。今天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有的地方成立的村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青年读书会,以及各种职业协会等组织,不仅有效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也促进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交流。

(二)多层次特点。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需求,并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层次。就现实而言,我国目前有三个农民教育层次:

一是农民的初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包括农村初中教育中渗入职教因素、乡镇农民技术学校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开展的农民绿色培训、推广机构进行的科技培训等。

二是农民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农业中专学校、农民中专等。在这些学校中,既有正规的学历教育,例如农村职高和农业中专对适龄青少年的教育,也有资格证书教育,例如对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的资格认证教育。

三是农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教育领域,它主要依托高等农林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函授、夜校、自学考试、资格认证等教育。目前的农林高校中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尚属于学历教育,对农民开放的程度有限,然而民办高校的兴起则为农民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较多的机会。

(三)多渠道特点。从受教育的方式来看,多样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包括了多种途径,如函授、面授、远程教育等;从办学主体看,有公办、民办、企业和农民自发组织的教育等各种形式;从教育的性质看,有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也有系统的学历教育,既包括参观示范,也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科技信息传播。通过各种形式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对尽可能多的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家骥等.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P142-164.

[2]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中国农业教育结构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0年,第5期.

篇(3)

关键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21-2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第一位,并指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总理强调:“只有职业教育才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点也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落实十七大报告、调整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突破口。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资源零散,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都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政府投入、教育部门经办、全日制的学历教育,离“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诸如管理体制上统筹乏力、办学体制单一等体制性的障碍,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培训体系。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尚没有根本改变。当前,各地的职业教育在条块分割的部门管理(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等)中得不到多方面的帮助,反而受到多方面体制与掣肘,农村职业教育分别要归属教育、农业、劳动、工会、人事等10多个主管部门管理或钳制,致使专业和培训项目重复设置、资源统筹难、设备闲置或老化、有限的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形不成合力和优势。教育部门只管培养,无法与用工单位结合;劳动部门只管考证,实质是为了收钱;其他部门通常是旧体制行政所属关系的延续,主要是为了养活编制内的“人口”,这种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行业企业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很多地方面临着一方面是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另一方面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断弱化的两相矛盾的局面。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资源流失严重,在企业中建立农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也还没有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企业如果不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就不会有大的发展。除此之外,缺乏足够优惠的政策吸引民办资本进入农村职教,也是目前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一大体制。民营资金是否能进入职教,关键看进入的门槛有多高,或者干脆不设门槛。要继续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村职教,政策上要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保证他们有一定利润,增强吸引力。除了民营资本准入方面缺乏吸引力外,农村职业教育分属教育、民政、劳动等部门多头管理,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等,也都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破解的困境。

在当前农民教育与农民培训方面,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手段,没有形成一套农民教育和培训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管理体系,使得农民教育和培训不能以一个系统的工程予以落实。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和培训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保证农民教育和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2 整合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方针,政府要制定职业教育长期发展规划,加大主导、统筹力度,逐步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2.1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和向农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制订近、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

整合教育部门、农业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科技部门以及扶贫办等在农村的教育培训资源,改变过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运作方式。尽快出台便于人才流动的优惠政策,鼓励高校尤其是农科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和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农村职业教育。在职教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及时增加教师编制并划拨相应的经费,对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给予补助。

2.2 行政管理部门应宏观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组织教育专家、行业专家和相关人员

在深入调查研究全市职业教育需求和资源的基础上,解决全市职业教育存在的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公办与民办存在不正当竞争的问题,把职业教育统一划转到教育部门。整合职教资源,确定职业学校的布点、数量以及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配比、发展速度等,积极建设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完善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2.3 改善培训管理,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认真搞好多领域、多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逐步形成以乡镇为主体、以县市区为重点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工作中要采取各部门广泛参与、农民自愿参加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牵头、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的培训工作格局。可通过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专项基金等途径,采取培训券的方式,使农民凭券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培训机构,增强培训实效性。

2.4 必须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出发,构建新形势下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我国国情,当前可以考虑把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重点是培养为第二、三产业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第二种类型:经济中等发达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这类地区产业结构目前仍是第一、二、三产业并重,但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化阶段。这类农村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重点是培养服务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人才,适度培养高层次人才。第三种类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目前仍是以第一产业为主,重点是培养面向第一产业的专门人才和对农民进行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基础教育。

2.5 改革办学形式,拓展生源渠道,扩大办学规模

继续搞好联合办学;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要集中人、财、物力办好拳头骨干专业,努力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同时要努力形成集团化办学;认真搞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谋求高中阶段的整体发展;积极扶持发展民办农村职业学校。

2.6 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村教育结构

根据农村教育的区域性、分散性和辐射性特点,协同各省(区、市)高等院校,依托现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建立省、地农村教育综合培训中心作为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省、地农村教育培训基地示范、辐射和带动县乡村的职业教育中心和城乡文化技术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

2.7 要建立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农民终身教育和培训的体系

满足科技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对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追求。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和其他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机制,积极发展综合初中、综合高中,使农民极其子女,能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不同教育类别和层次上有多次选择机会。

2.8 多元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鼓励各类社会办学机构参与培训,组织动员各类培训机构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

加快农业职教资源改革与调整的力度,以“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形式,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积极统筹相关职业学校,用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科学地进行区域功能定位,将农业教育的功能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保证人才培养和为农村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

2.9 依据市场机制构建农民职业教育新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条件的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产业化

要在农村大力培养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各种有偿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大力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又做大做强了职业教育本身,对于当地经济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必将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2.10 充分利用农广校办学形式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服务

农广校办学的优势在于其招生办学的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进行正规的学历教育,又可以进行短期的技术技能培训,而且服务对象具有开放性,因此农广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要克服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重视正规学历教育而忽视技术技能的教育和培训的弊端,调整办学思路,树立农广校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服务的观念,充分利用农广校灵活办学的优势,根据地方潜在的和现实劳动力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办学,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贴近实际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需要。

2.11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同时也探索出一些别具特色、效果显著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模式

在办学形式上,加强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进行学历教育,有规划分步骤地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领路人。同时,定期吸收农民参加专业进修,为农民开设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大专专科课程,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主动与锦江区三圣乡华新村培训中心接洽,利用城区职业学校的师资和资源优势,开办了该村首届农民工艺插花培训班,花农们均对培训的效果感到满意。四川省什邡县用现有职业中学的资金建立职业中心,使10万农民接受了职业技术培训。

2.12 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本地区城市化进程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拓展农民“绿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开展旅游、环保、服务以及加工制造等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农转工”、“农转居”和小城镇建设转非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使之就地培训,尽快实现就业,从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2.13 结合农村富余转移,探索多种有效的劳动力培训方式方法

(1)政策支持,农民自主参与。主要是由区县、乡镇政府补贴大部分或全部培训费用,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把农民转移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了农民的技术能力和工作能力。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积极举办家政培训班,乡政府承担培训费用,使本乡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多名学员找到了工作。

(3)发挥企业优势,搞好劳动力的“对接”。许多乡镇把引进企业的用工与农民转移培训结合起来,提高了转移培训的针对性,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

(4)发挥乡镇办学机构和重点企业的办学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逐步形成一批农民转移培训的示范基地。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雕塑艺术学校为当地和全国培训了一批石材雕刻和加工人员,进一步提高了石材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石材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李景潮.浅谈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教育周刊,2008-6-4.

[2] 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7-7-7.

[3] 周兢.农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8,(4).

篇(4)

1.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转移了一部分到第二、三产业,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业劳动力比重过大的格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1.1数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据互助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2000年互助县总人口为36.97万人,其中农业户人口34.55万人,在农业户人口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达18.51万人,占全县农业户人口的53.6%,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净增4.32万人,十年间,年均递增2.7%。

1.1.2人多地少,形成劳动力大量剩余

由于农村人口的增长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地的耕地面积也相应逐年减少。据互助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全县总人口为36.97万人,年未耕地面积104.03万亩,人均为2.81亩。虽然土地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宜农面积少,旱涝保收田地更少,人均旱涝保收面积只有0.67亩。同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十年时间,全县共增加人口9.06万人,耕地面积减少0.76万亩。由于耕地减少,人口增加,如果按照我国现阶段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5亩耕地(按国际惯例,3亩旱地等同于1亩旱涝保收田地)的能力计算,只需要11万农业劳动力就足够了,扣除在农村和城镇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大约还有8.9万农村剩余劳动力。

1.1.3文化素质低,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互助县第五次人口普查汇总结果表明,2000年该县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合计为283763人,文盲人口73211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25.80%。其中,15岁至59岁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0853人、小学文化程度144090人,初中文化程度92644人,高中文化程度20119人,大、中专文化程度4148人。由之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中低文化层次的人数居多,总体素质差。从人口经济学来看,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依次对劳动人口素质有一个由低到高的需求。互助县农村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数比重太低,文盲、半文盲人数偏高,它一方面使得农业科技推广举步维艰,仍维持着旧的劳动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影响到产业结构和类型的调整,成为农业内部与非农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素质障碍,从而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1.1.4生育潜力大,今后较长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增长趋势

现阶段农村人口的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总和生育率均高于城镇。农村人口增长快,随之未来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就多,生育潜力就大,据推算,今后十年该县农村每年出生人口平均在5500人左右,除去死亡人口,每年将平均净增人口约2458人。这预示着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在本世纪初呈增长趋势,如果考虑到今后十年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可能比我们现在估计的还要多。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中,农村将始终受到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困扰。

1.2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曾出现过高速度,但是现阶段由于各地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景气,机构改制和人员的裁减,使得一部分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又回流到农村。从深层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和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适应转移的要求所致。

1.2.1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目前,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各企业单位均有一定的加快,但是企业效益并不十分理想。由于企业的效益不好,自然在吸纳劳动力的容量上受到了限制。近几年来,互助县每年新就业的人员一年比一年多,但是待业和下岗的人员仍是有增无减。据该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该县2000年不在业人口合计为11730人,其中:失业人口1147人,失业率为1.49%。可见,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就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快,企业效益好,安排的就业人员就多,反之就少。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就企业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想消纳很多的待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显得力不从心。

1.2.2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难以适应转移的要求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该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素质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无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才,高中文化甚少,初中、小学文化居多,文盲、半文盲比重大。这些剩余劳动力中的很多人由于文化素质低,既难以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又难以接受国民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现今农村大多数地方仍停留在建国以来传统的耕作模式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

1.2.3乡镇企业的发展远不能容纳就业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在该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起到了主要作用,现全县有3.39万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从事非农业劳动。但是,由于多年积累下来的供求失衡,以及影响经济稳定的一些因素交叉作用,使得本身比较脆弱的乡镇企业首当其冲地步入了困境。同时,因连锁反映,农村其他形式非农产业的发展,如个体、私营工商业等也受到牵连。近几年来,农村非农产业企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在逐年缩小,使得现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得不“积压”在农村这个田地里。

1.3劳务输出初见成效,但问题仍很突出

互助县作为省定贫困县因其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内部就业机会少且工资率低等原因,一直是青海省劳务输出重点县之一。据互助县劳动就业局的监测统计,2003年劳务输出人数达95018人,占其劳动力总人数的51.27℅。(见表1)劳务输出人数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我们调研中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资料来源:互助县劳动就业局劳务输出统计相关年份数据

1.3.1剩余劳动力文化科学技能素质较低

请再看下面一组调研统计资料:

外出打工者的文化教育情况统计表表2

文盲小学肄业小学毕业初中肄业初中毕业高中肄业高中毕业大专及以上

人数36406144749226

占样本比例数12.33℅13.70℅20.89℅15.07℅25.34℅3.08℅7.53℅2.05℅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外出打工者职业分布情况统计表表3

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制造业商业餐饮服务业娱乐业其他职业

人数1410391337458

占样本比例数5.88℅43.38℅3.78℅5.46℅15.55℅1.68℅24.37℅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外出打工者月收入情况统计表表4

200以下201-300301-400401-500501-600601-700701以上

人数527949361435

占样本比例数21.85℅33.19℅20.59℅15.13℅5.88℅1.26℅2.10℅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从调研统计资料来看,互助县外出打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绝大多数(87.33℅),这就决定外出人员只从事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种(如从事建筑业的外出打工者占43.38℅),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只求能干活,难求合理的报酬(月收入300元以下占55.04℅)。

1.3.2出外打工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由于劳务输出无序分散,自发性强,上当被骗现象时有发生。没有法律的保障造成与用人单位的不平等性,工资讨要受到一定困难,给待外出者造成了恐惧心理。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在获得劳动报酬上,有的工种实行计时工资,有的为计件工资。在建筑工地做杂工的工资一般在每月1000元左右,有一定技术的每月1500元。而大部分工地每月只预付农民工500元到700元,有的每周只预付100元,有的按工作量支付工资的50%到70%。工头们多向工人承诺,剩余的工资到年底一并发给,好让农民工有“一大笔过年费”。可是到了年底,工头们又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拖欠工资,致使许多农民工到了要回家过年的时候,手里握着欠条无处拿钱,空等一场。

1.4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

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主要得益于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农村工作和生活前所接受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实际上他们一旦进人农村工作和生活。这种教育就基本上与他们脱离.而离开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农村劳动力的再教育,主要是通过农村成人教育来完成的。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如何?在问及“村里有没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时,在被访问的364户家庭中,4.3%的家庭认为“经常搞,主要是文化教育”,2.6%的家庭认为“经常搞,主要是技术教育”,两者合计共有6.9%的家庭认为村里经常对农民进行文化或技术教育;20.6%的家庭认为村里针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很少搞”;60%的家庭认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是“做样子”;49.4%的家庭认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从未搞过”(见表5)。这表明基层组织对农民的教育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将这项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来抓。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六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而这项工作的开展显然不到位。

基层组织对农民进行教育的现状表5

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很少搞做样子从未搞过

人数1698121840

占样本比例数4.3℅2.6℅20.6℅60℅12.4℅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在问及有没有必要进行这些教育时,村民给予了非常肯定的回答。在被访问的364户家庭中,88.46%的家庭认为“非常必要”,只有6.59%的家庭认为“没有必要”。农民非常渴望能够接受多种形式的教育,也非常希望有关部门与单位送科技下乡,传授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

农民对技术教育的态度表6

认为没必要有必要但无力支付费用农活忙、家庭拖累没时间有必要无处培训其他因素

人数24261306123

占样本比例数6.59℅71.70℅8.24℅16.76℅8.24℅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分析以上原因,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和农村劳动力转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瓶颈,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2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从业人员素质低将会影响到劳务输出的总量和务工收入。据我们调查结果表明,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年收入为9226元,比无技术的外出打工的高出2787元。可见,专业化、技术技能型外出人员不仅就业稳定性好,而且收入相对较高,为此必须加大对输出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

2.1加大输出人员培训的任务

2.1.1开展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各级政府,尤其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统筹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来开展。引导性培训要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

2.1.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例如可开展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

2.2推进输出人员培训的具体措施

2.2.1加强组织领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教育投资的能力越来越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的发展、坚持以深化改革为重点,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保证“三个增长”目标的实现,以适应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需求急剧扩张的局面,缓解职业教育的供求矛盾。

2.2.2加大培训的资金投入

加大政府对农村贫因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覆盖范围,把更多的农民和农民子女纳入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中去。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而我国的适龄儿童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现实国情决定了农村的经济状况连农村自身的基础教育问题都难以解决,乡政府和村组织哪里还有钱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呢?尽管我国现阶段已经决定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主要由县级政府负责,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格局基本没有变,乡级财政承担不起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局面很难保证不会在县级政府重演,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也很难落实到位。因此,必须改革农村教育投资体制,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教育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加强政府统筹,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加强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投资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个人、团体、基金组织等向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促进民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的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单靠政府这一教育投资主体不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技术教育需求,同时,我国也有不少民间资本欲投资于民办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建立私立学校或教育公司,扩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供给.再加上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有愿望也有能力支付更多的教育费用,以满足他们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需求。因此,政府在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投资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各种民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将过去哪种政府单一投资主体转变为多元化地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主体。

2.2.3改变传统职业技术教育观念,树立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化的观念

正式教育可以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我们常说的教育,往往局限于正规教育,即按照明确的目的、严密的计划和严格的章程将受教育者组织起来并进行教育培训。实际上,随着社会形式的不断发展,非正规教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非正规教育是指任何在正规教育系统以外所进行的,为人们中的特定类型、成人及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例如,农村推广和农民培训计划、成人识字计划,在正规教育系统以外所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有关卫生、营养、计划生育、合作团体等各种社区教学计划。非正式教育指个人从自身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环境中锻炼、学习和提高的一种教育过程。或者说是从日常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娱乐中,从家人和朋友的榜样和态度中,从旅游、读报和看书中,或通过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和电影,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态度和见识的终生过程.谈到发展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认为仅指正规职业教育,还应该包括非正式职业教育和非正式职业教育。实际上,非正规职业教育和非正式职业教育更适合农民和城市新移民的受教育要求.效果更为理想。因此,从其种程度上讲,国家不仅要投资正规职业教育,促进正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要重视非正规职业教育和非正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投资。因为在适当的条件下,对社区职业教育,或者说对非正规的职业教育和非正式职业教育进行投资更为廉价,效果更好。

2.2.4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劳动预备制度是国家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后备军,促进青年劳动者就业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项新型培训就业制度。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

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转移就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用人单位招收农村劳动力,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对用人单位因特殊需要招用技术性较强,但尚未参加培训的特殊职业(工种)的人员,可在报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之后,先招收后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后再上岗。

2.2.5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

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派遣)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约定双方责任和权益,实现培训与输出(派遣)的良性互动。对培训机构与输出(派遣)机构的合作,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制订鼓励措施,加强业务指导。

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使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阵地。充实农村普通中学职业培训和就业训练的课程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村初高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新增劳动力培训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各类职业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和培训规模,积极开展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成人学校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成人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城市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要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选拔出优秀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开发出适合于农村需要的廉价的乡土教师,派人专门负责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研究,才能将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落到实处,使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做得既认真踏实,又富有地方特色。质量和效益是农民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则是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2.2.6推进农民工培训就业一体化

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以订单、定点和定向培训为重点,引导和鼓励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派遣)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实行培训与输出互动,促进学员就业转移。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实行培训就业资源共享利用,逐步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领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要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数据库,探索组建农民工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化。鼓励部门、单位和社会组建专业劳务输出机构和劳务开发公司,加强劳务输出网络建设,规范劳务市场管理。各级农业和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托行业优势,建立劳务输出协作网,定期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为基层农民工培训就业提供信息指导服务。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要密切合作,主动配合并发挥各自积极作用,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就业的一条龙服务工作。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农村就业增长非农化以及流动性日益明显。作为城市劳动力结构的必要补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还将继续存在,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量和流速应该在有效调节的基础上得到相应控制。总体原因主要是由农村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因此,要走城乡统筹就业的发展之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补充城镇劳动力的形式更完善,必须经过市场和政策的调节和引导。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开发智能和技能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通过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将农村职业培训与户籍制度改革配套实施,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通行证,从而调动农村劳动力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当然,“谁用人谁培训”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外来农民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相应抬高对其进城务工的“素质门槛”,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可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培训,减少盲目流动。

参考文献

[1]胡永科.中国西部概览•青海.民族出版社

[2]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扶贫开发规划2003-2010.互助县政府

[3]刘克崮.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管理世界.2003(05)

[4]李涛.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转移.内部文摘.2003(16)

[5]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千方百计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文章.华柯天下/2004年5月22

[6]刘鸿渊.农村收入现状:制度与思路.经济体制改革.2003,(05)

[7]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朱智文.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10]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2

[11]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7

篇(5)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互动

近些年来,人们发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直接且密切的联系,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为此,必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区域经济,以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职业技术教育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比于普通的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其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脚步。职业技术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给社会尤其是当地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提供大批的高技能人才。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现职业技术教育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如电子领域、信息领域、生物领域、服务领域等。此外,职业技术教育还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强专业性及技术性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

第二,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职业技术教育所拥有的师资队伍往往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其还有先进的设备,储备了大量的最新信息,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及智力支持。如职业技术教育可将其科研成果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当中,或与企业合作进行职工技能培训等活动,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企业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进行,提高了当地的人文水平,丰富了当地的文化活动,改善了当地的人文结构。此外,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可发现,要想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实究根结底还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只有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新设备新技术才能真正应用于企业的活动当中。职业技术教育则可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成为企业劳动者再培训的重要场所。

(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职业技术教育进步的基础,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以及教学目标方面也必然会做出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进步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扩大。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于人才和技术的需求量也就越多,这就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的就业及发展。通常来说,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越好,其可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而经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学生其就业机会也会不断增加,为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不断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不管是要进行改革还是进一步发展,其在进行设备的更新、校舍的扩建、专业设置的改变等方面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若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佳,其很难给予职业技术教育足够的投入,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及发展就很难实现,自然教育质量也就难以提高。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对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就做出相应调整。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更为迅速。为此,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就必须着眼于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在设置专业时需具一定的预见性,既要顺应当地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又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及新专业的更新周期。

第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现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一线生产人员,而且更需要相应的组织人员及管理人员,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还要求职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就需改善其教育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增强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为主。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现状

虽说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就贵州省当地而言,其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还存在很大问题,导致当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一)职业技术教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贵州省的职业技术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为止已有3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现贵州省的独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达30所,所涉行业包括电力、化工、交通、电子、航天等。办学层次多为大专,也有中职及高职,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仅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至2020年,贵州省的技能型人才问题需达90万人,其中高层次技能人才所占比例需达27.78%。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要达到此目标还是比较困难的。

(二)职业技术教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的专业能力及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虽然贵州省近些年来不断扩招生源、增设专业课程,但其仍以授予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模式较为陈旧,针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还比较少,再加上缺乏与地方政府、企业及各单位的沟通,故其还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降低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成果难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就目前而言,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有很多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但其转化率较低,大量科研成果被闲置,难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不能紧密联系实际应用,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研发地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正确处理产学研的关系,一直以来,贵州省职业技术教育的“产”、“学”、“研”都是独立的,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未能正确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服务作用,依然坚持传统的办学模式,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沟通甚少,甚至与企业生产脱节,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四)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提供支持

现贵州省政府、企业及各单位等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了解还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并未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各项资源。有些企业或单位虽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但也只是形式,并未真正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此外,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很多地区给予职业技术教育经济支持很少,导致职业技术教育规模难以扩大、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措施

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技术教育只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体现其价值,而区域只有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无论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还是政府,亦或是企业和单位,都必须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

(一)改善教育模式,改变教育目标

为能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应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以企业职业需求为方向,重建教学体系,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进行专业的设置、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活动的开展时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以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建设提供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员,从而加快贵州省的城镇化进程。

(二)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培养“三师型”师资队伍

要想为经济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就需一支具有强专业能力及技术能力的师资队伍,即“三师型”师资队伍。“三师型”师资队伍是指将学校教师、企业技师及科研导师合为一体的教师模式。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不但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也就是集“理论”、“实践”、“科研”为一体。近些年来,贵州省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虽有所提高,但仍缺乏“三位一体”的师资力量。为此,可与相关企业合作,让教师深入企业从事管理或技术类工作,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可聘请企业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调整师资结构。

(三)倡导产学研合作

未能充分进行产学研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最主要原因,为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产业化,就必须倡导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需要学校与企业及各单位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同担。通过产学研合作,不但可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且还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同时还能为学校培养专业性人才提供最新、最灵动的信息,有利于改善学校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

现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其要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还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这就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改善培养模式、改变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了解当地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利用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深入企业研究其真正需要的人才类型,从而为社会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的高职业技术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的联系,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区域的经济及人文水平。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为能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但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做出改变,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还要求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各单位给予经济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振超.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D].燕山大学,2010.

[2]张远康.湖南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张术.谈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区域经济互动[J].现代企业教育,2014(08).

[4]杜雪莲.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若干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1(12).

篇(6)

关键词:贵州省;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战略;路径

作者简介:王锋(1972-),男,贵州德江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侯长林(1962-),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和高等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1-0066-04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贫困对象的脱贫能力,是现阶段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路径和现实选择。如何选择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与路径是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关键。因此,认真探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和路径,发挥职业教育整合人、财、物等扶贫开发资源的功能,促进贫困对象的公平发展,对现阶段提高精准脱贫成效,推动全面脱贫攻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和路径的内涵

战略就是作为组织对自身发展中的重大和全局性事项进行的谋划和方案。具体来说就是组织对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进行的全局性策划和指导。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战略指运用职业教育和相关反贫困理论,通过实施精准的职业教育,实现差别化贫困对象的脱贫能力整体提升,从而促进区域性整w脱贫致富的谋划和方案。路径是指通向某个目标的道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路径就是指如何实施精准的职业技术教育手段,让贫困对象接受精准的职业教育形式和内容,实现整体脱贫致富的方法和途径。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贫困对象的识别有待加强

从当前来看,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的面较大,对贫困对象识别的精准程度还不够。目前,对职业教育贫困对象的识别主要是依靠基层扶贫开发办公室统一的家庭贫困情况登记认定,就读中高职职业院校的学生到校后只要提供学生家庭贫困认定申请表,学生所在基层单位盖章认定,学校就按照相关补贴标准申报补助。对就读职业院校的贫困对象则通过各类培训,让其接受职业技能提升训练。实际上,在认定过程中,对于规定贫困区域内外真正贫困对象的数量以及相互之间的贫困类别、贫困原因、脱贫能力、接受培训教育情况、适合的帮扶措施等信息不准确,使脱贫帮扶措施过于笼统化,缺乏针对性,影响了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举措有待改进

从当前来看,虽然全国各地探索并构建了“奖、补、贷结合的学费奖助模式”、“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职业院校能力提升模式”等,扶贫开发由“输血式”逐渐向“造血式”转变,但是,在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贫困对象的脱贫意识不强,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扶贫开发方式未能有机结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就业帮扶等举措还缺乏精准性等问题,尤其是新形势下,如何从系统性、科学性、精准性、公平性、效益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措施还有待细化和完善。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扶贫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使其顺利就业,从而能够创业致富,摆脱贫困。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教育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最为紧密,因此,职业教育培训理论上应该要把教育培训的超前性、导向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既要注意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组织教学内容,又要注意灌输先进科技知识与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但是,不少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时,未深入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市场充分调研,只重视职业教育规模而不管市场就业形势,许多学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对学生的二次就业和后续发展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势必造成生产和市场两者之间的相互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岗位需求,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从而最终影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成效。

三、贵州省职业教育扶贫战略选择

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战略必须立足自身实际,着眼于凸显职业教育脱贫功能,通过职业教育的整合功能,实现人、财、物等要素有机集聚,在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公平性的基础上,不断追求脱贫成效。从贵州省来说,当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构建与选择。

(一)非均衡发展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1]

非均衡发展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是指对不同贫困条件和脱贫能力的贫困对象,实施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措施和扶贫支持,通过部分贫困地区或部分贫困对象率先脱贫进而带动整体脱贫的发展战略。

实施非均衡发展反贫困的职业教育战略,是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但是,这种战略必须要高度重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优势,针对不同的贫困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和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进行差异化的职业技术教育,才能确保此项战略选择取得实效。

针对贵州省贫困区域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对象文化素质差异大等现状,实施非均衡发展反贫困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要结合贵州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全省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的发展机遇,对不同贫困对象开展分类培训教育。即对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和年龄偏大,不愿意外出就业的贫困对象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帮扶等培养新型农民,促进这部分贫困对象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后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或者到附近的农业园区就业而迅速脱贫。对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贫困对象,开展烹调技术、旅游服务以及民族文化挖掘传承等第三产业的培训,鼓励贫困对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脱贫致富。对家庭贫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的青壮年贫困对象可以结合当地工业园区各类企业用工要求,开展各类技能型工人短期培训,使其迅速走上岗位实现脱贫。对家庭贫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的初中毕业生开展中职职业教育,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提高职业能力。对家庭贫困程度低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一点的中职和高中毕业生,鼓励进行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系统性培养学习,使之成为就业创业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在自身脱贫致富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二)城乡统筹互动式脱贫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城乡统筹互动式脱贫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是指打破城乡分割、分离、分立的状态,加大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通过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城乡职业教育互动,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差距,降低农村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成本,促进城乡居民接受职业教育机会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脱贫能力差距,从而协调推进城乡整体脱贫的发展战略。

实施统筹互动式脱贫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既体现职业教育扶贫的公平性,也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性。但是,这种战略必须要着力加强城乡统筹,要把面向城市和农村的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农村产业需求、人口密度、文化教育程度等指标科学配置和合理调度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和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成本相对均衡,才能确保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贵州省由于城乡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导致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十分明显。当前,一定要根据《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在抓好地州市职业院校和县级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建设的同时,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乡村依托现有的中小学建设农民夜校,并充分利用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扶贫中的人才、知识、技术和信息等优势,整合相关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定点帮扶、就地培训等形式,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资源互补,提高教育资源共享化的程度,解决目前职业教育投资短缺和教育投资效率普遍偏低的两大难题。同时,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树立优化、高效的意识,对新增职业教育建设项目和设施,要全面考虑资源配置后的社共享化程度,尽可能加大共享面,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增强其反贫困功能和成效。

(三)效益引导式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

效益引导式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就是通过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的技能素质提升和就业创业、产业布局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效益上实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使职业技术教育反贫困的功能和效益达到最大化、持续化的发展战略。

实施效益引导式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精准脱贫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战略必须以现有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和资源优势为基础,充分考虑贫困对象的需求现状,特别是要认真处理好贫因人群与环境双边恶性循环的关系,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作为切入点,以产业扶贫开发为支撑,促进互动互补,才能确保既调动贫困农民的积极性,又促进产业和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贵州省来说,低于全国贫困线以下人口数量所占比重大,多数贫困对象长期面对贫脊的土地,恶劣的生态环境,封闭的自然条件,造成这部分人贫困程度深,甚至部分贫困对象对战胜贫困已经丧失斗志,缺乏信心,加之部分贫困对象受传统多子多福等影响,形成部分地区贫因人群与环境的双边恶性循环关系。人口环境承载力相对过剩,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的情况下,劳动力就业更加艰难,导致贫困升级。因此,必须要结合贫困对象的现实需求,围绕本地现有产业优势,选择技术程度低、培训时间短,就业需求大,效益较好的工种,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使其尽快上岗就业,尽快提高收入实现脱贫。

四、贵州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贫困对象分类识别系统,全面实施精准扶贫

当前,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首先要针对贫困对象的贫困类别、贫困原因、脱贫能力、接受培训教育情况、适合的帮扶措施等信息不准确的问题,按照精准贫困对象标准,由扶贫部门牵头,建立省、县、乡三级贫困对象分类识别系统,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着力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民政等部门资助帮扶贫困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贫困补助、培训就业等有关信息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的各类资助、培训等信息进行并网监控管理,准确掌握每一户贫困家庭实时贫困和接受职业教育的状态,确保贫困对象识别不错位、不遗漏。职业院校要建立贫困学生的识别机制,进一步甄别贫困对象和贫困程度、贫困原因等,配套制定具有针对性资助和培训措施,防止贫困对象享受扶贫权利和义务的不均等,从而确保各类贫困对象脱贫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构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开展技能培训

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脱贫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构建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并进一步规范行业劳动准入制度,鼓励各用人单位根据各类岗位的准入条件,优先录用既取得学历文凭,又获得各类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的高中职毕业生就业[2],提高贫困对象增收致富能力,带动部分贫困对象改变过去“等、靠、要”的不良习惯,主动接受各类技能培训,真正实现职教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职业教育脱贫成效。从贵州省来看,要在现有高职院校36所,中职学校262所(其中技工学校33所)和相关培训机构的基础上,加强中高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着力推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快速转型,构建以应用本科为龙头、高职专科为核心、中职教育为重点、其他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吸引行业企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实现职业教育和扶贫开发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分类分层的中高职学历教育和各种职业技能短期培训有机结合,为各类贫困对象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

(三)完善职业教育扶贫联动机制,形成扶贫工作合力

为保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必须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扶贫管理机构,加强对同行业的指导与统筹,强化同级各行业、各部门职业教育扶贫开发资源的整合,加强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使用、监督和评价的统筹,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通过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内容和要求,细化工作措施,加强对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落实。加快出台相关激励措施,构建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机制,共同担当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同时,对按时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且完成质量较好的各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给予各种奖励,尤其是对认识到位,积极参与扶贫工作,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不断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贫困对象要给予重奖,带动其他贫困对象积极谋求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全员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扶贫工作合力,有效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四)增加职业教育扶贫经费投入,确保扶贫工作成效

针对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拨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等问题,要建立政府为主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切实履行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定职责,在认真落实《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职业院校校舍建设标准》、《职业教育专业设备配备标准》等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建立金融、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通过信贷、资助等多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拓宽职业教育融资渠道,提高职业教育整合资源谋求发展能力,破解职业教育经费瓶颈问题。从贵州省来说,要在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政策规定基础上,加大《贵州省职业教育工作条例》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加快落实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并逐步提高贵州省贫困线标准,加大扶贫资金向职业院校倾斜和奖励力度,不断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扩大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的服务能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五)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实施产教联合扶贫

职业教育是地方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贫困对象就业脱贫提供了机会,也就是说,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际上离不开地方产业的发展。没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职业教育将是无水之舟,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将是无水之鱼,要实现根本性脱贫也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推动职业教育精史銎豆ぷ鳎必须大力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贫困对象提供就业脱贫机会。同时,要推动职业教育瞄准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对贫困对象针对性地开展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培训,促进产教联合扶贫。从贵州省来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围绕全省的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态等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能源产业、资源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业和战略性新产业等优势产业,带动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拓宽脱贫渠道。同时,着力引导职业院校围绕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确保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六)加强职业院校内部管理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要提高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对象识别、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资助措施、就业帮扶、跟踪调整的“六精准”,才能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效。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着力加强内部管理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一方面,要构建政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通过组建职业院校理事会,制定职业院校办学章程,吸引行业企业负责人进入职业院校理事会,形成职业教育办学合力。另一方面,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分类培养考核机制,完善兼职教师分类管理办法,建立择优引进或招考兼职教师的制度,吸引校外优秀兼职教师到职业院校授课。逐步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加大青年教师下企业(或基地)实践锻炼力度,合作培养一批双师素质能力和实践教学胜任力强的专任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职业技能 飞机液压附件修理工 培训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05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has raise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 new heigh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 necessary and urgent task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introduces the training package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project has strong advantages, can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effective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working process and the occupation skill,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has a good effect. In this paper, the specific "aircraft hydraulic accessories repair work training package", the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nalysis, and ultimately build a suitable for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training package training system.

Keywords vocational skills; Aircraft Hydraulic Accessory Repairman; training package

1 当前职业教育中使用培训包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为了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各个国家都逐渐地重视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加快对于职业教育方式的发展。我国也已经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始终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执行标准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缺乏兼具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标准,使得相当多的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位和相应的执行办法。其次,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方面没有结合实际的岗位进行分析和规划,同时理论化比较严重,在实践教学方面比较缺乏,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不合理。再者,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企业的参与比较少,积极性和动力不足,校企合作、工作岗位与实际所学相结合等还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企业为学校所提供的一些条件难以满足学校方面的需求,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正规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学习,使得教育教学脱离实际需求,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最后,职业院校尚未将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作为主导思想,不能够依照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去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使得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面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教学质量比较差,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实际需求不相符。目前,我国为了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将培训包建设引入职业教育之中。①

2 培训包建设的具体应用

根据天津市“职业培训包”项目开发工作要求,通过调查天津市当前飞机液压附件修理工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任务、新技术应用等情况,分析研究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与目前天津市航空产业生产实际需求的差异,作为“飞机液压附件修理工培训包”职业标准开发的全面参考依据。同时,Y合目前社会培训实际,分析每一项技能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能力项目要求和能力标准要求,分析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水准,为职业培训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1 培训包的职业标准和培训标准获取

为了清楚地了解到飞机液压附件修理工职业培训包的职业标准和培训标准,对天津地区的航空企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家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来了解具体情况,主要调查方法如下:

(1)典型调查:从天津市航空行业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通过研究个别典型,来认识同类企业的一般属性和规律。

(2)重点调查:通过对飞机液压附件修理职业岗位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调查,特别是对从业年限超过5年的的技术工人进行重点调查,来了解飞机液压附件修理职业岗位的总体需求和要求。

(3)抽样调查:根据企业规模和岗位从业人员情况,随机抽样提取调查对象,原则上飞机液压附件修理职业岗位操作人员抽样比例不低于10%,其中岗位操作人员低于10人的,抽样分数不少于2份。

2.2 培训包中的能力体系

培训包中的能力标准是由行业所决定的,用来满足行业的技能需求,在确定能力标准之前,对能力领域进行分析。②一个职业的能力领域是对从事该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反映,而每个能力标准都包含着一定的能力领域,其中又包含着不同的能力单元,分别描述了相关行业的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会牵涉到与具体的工作相关的各方面,并且规定了在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引用标准。例如飞机液压附件修理工初级资格的职业标准和培训标准,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3 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这一部分主要是建立在具体的操作技能的基础之上,对于工作岗位中所需要掌握的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标准。理论知识指的是在执行工作中所需要的提供有效方式的相关知识。所需要的技能操作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被转化为实际工作中所应用到的具体技能。③通过对这个能力卧的学习,接受培训的人要掌握初级飞机液压附件维修工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需的技能主要有:(1)自用试验设备的调整、定检、定校及维护保养。(2)选择、使用和维护常用的工、夹、量具。(3)按液压附件的安装工艺规程、图纸和技术要求,安装导管和简单附件。(4)排除多余物,确保油液清洁度及液压油在飞机上的使用要求。(5)看懂一般液压系统原理图、附件的安装图和安装试验技术条件。(6)产品质量缺陷的鉴别。(7)看懂一般产品工艺规程及技术条件。(8)本工种工作过程中所需的一般计算和测量。(9)钳工的简单操作技能。(10)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装具的使用。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有:(1)试验设备的分类、型号、操作程序及保养方法。(2)常用工、夹、量具名称、规格、用途和使用、维护保养方法。(3)常用量具的各类、精度等级及使用保养方法。(4)常用航空材料及辅助材料的牌号、名称及用途。(5)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知识。(6)一般质量缺陷的鉴别方法。(7)飞机主要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用。(8)液压系统折功用及主要附件的名称和用途。(9)系统导管和主要附件在飞机上一般的分布位置及固定情况。(10)本系统安装实验的通用技术要求。(11)系统导管与安装前启封检查的注意事项,以及对多余物和液压油清洁度的各种要求。(12)工作中所需的物理、化学、数学的初步知识。(13)钳工、电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的初步知识。(14)安全操作规程和生产班组管理有关知识。

2.4 培训包中的资格体系

(1)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在培训包中,飞机液压附件维修培训包含了初级、中级、高级等三个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每个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都包括资格概述、取得资格之后的就业方向和职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内容。

(2)职业资格的晋升。在职业资格的晋升方面,初级资格的飞机液压附件维修工需要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知识,中级的则需要具备初级资格,而且还需掌握中级资格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 我国培训包培训体系建设

(1)建立能力标准,完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开始注重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具体需求,在培训包课程开发中,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需要我们彰显培训包能力标准体系中的关键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构建。④在实际的操作之中,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和行业的具体需求出发,通过对行业信息的调查、对以后劳动力素质需求以及行业的发展前景预测,将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紧密结合起来,成立专业的部门进行能力标准的调研,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形成灵活的长效机制,从而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中各方面的培训工作,使得课程更具实践性,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2)促进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重视实践。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在职业院校的发展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深入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要注重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主进行能力标准开发,行业企业则在这一过程中提供实践的场地,可以将真实的工作场景展现在培训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在保证劳动力素质的同时也实现了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3)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科学地开发培训内容。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职业院校的自利得到了解放,可以在建立统一标准的保障下,借鉴经验,将自利下放给学校和教师,构建出一个灵活开放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在实际的课程开发中,根据具体的工作需要和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培训内容,选择灵活的方式,根据具体的培训课程和岗位标准选择不同的培训地点,利用顶岗实习等防暑进行培训,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建立起全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注释

① 张美娜,顾威.探索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培训包建设[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2-64.

② 李茹.“职业培训包”功能分析与基本框架搭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