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49: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经济来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
农村问题是农民,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村富则国家安定。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小康社会、和谐农村的建立。因此,开展马溪乡农村经济调查,为发展马溪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找准工作切入点,是此次工作的目的。
马溪乡基本情况
马溪乡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城北部,距施秉县城48公里,距遵义地区余庆县城19公里,东与白垛乡、南与牛大场镇相交,西与余庆县白泥镇毗邻,北与镇远县大地乡、石阡县坪山乡接壤。马溪乡怀抱九龙山,北靠佛顶山,位于省级旅游景区杉木河上游,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雨量1080㎜,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有红豆杉、榉木、水青杠等国家保护珍稀树种和五步蛇、石螃等珍稀动物。全乡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909亩,其中稻田5088亩,旱地1821亩,林地面积213227亩,占总面积的79%。地属山区,高山林立、岩容发达,东北方较高,最高海拔为1869.3米,西南方偏低,最低海拔为656米。全乡辖5个村76个村民组,110个自然寨,2087户,8140人,居住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全乡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油菜、烤烟,是典型的农业、林业乡。
马溪乡农村经济现状
马溪乡现有人口8140人,其中男4397人,女3643人,劳动力5138人占总人口的63.1%,20__年已外出务工1791人占总人口的22%、占劳动力的34.9%。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有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烤烟和水稻种植。烤烟生产主要分部在北部的塘头、茶元两村,20__年和20__年烤烟产值分别为108万元、157.21万元。水稻种植主要是西面的马溪村和中部王家坪村、九龙村。畜牧养殖方面,中部和东面的九龙村、茶元村,以饲养山养为主,西面的马溪村以喂养母猪和生猪为主。20__年马溪乡人均纯收入为1486元,20__年为人均纯收入为1806元。五个村均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是典型的空壳村。
此次农村经济调查,我们从全乡随机抽取了112户,占总户数的5.4%,调查人口为508人,占总人口的6.24%。调查人口中,20__年人均现金毛收入为4881.5元,其主要经济来源有畜牧养殖、外出打工、种植烤烟等经济农作物、经商、粮食生产、其它,它们分别占毛收入的35.6%、32.64%、13.82%、5.57%、4.18%、8.6%。20__年人均支出为3744.1元,其主要支出对象为生活支出、生产投入、建房、酒席、购置农机和车辆、医疗、教育,它们分别占支出的32.97%、18.86%、14.51%、10.88%、8.62%、7.03%、7%。20__年人均粮食产量为637.7公斤。
调查发现
一、马溪乡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不稳定。由于畜牧养殖和外出打工分别占农民人均现金毛收入的35.6%、32.64%,一但畜牧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当年农民的现金收入。如20__年受国际金融和猪流感事件的影响,马溪乡生猪出栏价格从20__年的8元/斤降至20__年上半年的4元/斤,仔猪出栏价格从20__年的18元/斤降至20__年上半年的5元/斤。由于生猪、仔猪出栏价格降幅过大,且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因此养殖户20__年上半年养殖越多亏损越大,部分养殖户不得不放弃养殖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也不得不大量削减养殖数量,只保留部分母猪。外出务工收入20__年上半年呈下降趋势。据49.1%的外出务工家庭反映,外出务工子女20__年上半年汇款回家的很少,没有活干,工厂时常停工,主要还是受国际金融的冲击。
二、人患大病、大牲畜生病死亡、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仍是导致农民反贫的主要原因。调查中10人认为家中有人长期生病或大牲畜生病死亡是导致家庭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8.9%;6人认为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是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5.4%;3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过高是导致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2.7%。
三、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和落后。调查中13人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占调查人口的11.6%。20__年至20__年上半年,马溪乡新建成的水利沟渠共计5.8千米,目前马溪乡农田水利沟渠待建和需维修的仍有175.5千米。耕地多是小梯田或斜坡,面积小不利于机械作业,仍属于牛马农耕生产。
四、农村交通落后。虽然全乡5个村基本实现了通村公路,但路况差,目前连五级乡村公路标准都还没有达到,客运车辆不能通行,只能通行普通农用车辆,路况十分恶劣,24公里的通乡村公路就要花1.5小时才能走完,20__年到20__年上半年没有整个乡村公路投入的维修资金不到10000元。76个村民组仍有21个组没有通公路,农民生产生活仍是靠肩挑马驮运输。
五、农民缺乏先进的劳动技能。调查中有28人建议政府加强对农民先进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占调查人数的34%。目前,马溪乡有在册一户一技能人数为592人,占总人口的7.3%,但多是以普通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如生猪养殖户中,真正掌握先进生猪养殖生产管理技术且能长期发展并赚钱不足10户,而大多数仍是传统养殖模式,不善于学习和接受别人先进的养殖模式,一但生猪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生产就出现亏本。
六、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20__年马溪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__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马溪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
,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
七、乡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投入不足,养殖协会没有发挥作用。马溪是以保护青山绿水,发展畜牧养殖和生态农业为目标,以开发森林探险游观光游为思路的乡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马溪乡林业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的30%以上,林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 20__年马溪乡全面开始了天然林禁伐,从那时起在保护青山绿水方面,政府采取了许多行政措施,如控制砍伐指标减少数量,加大打击乱砍滥伐力度,在森林防火上下功夫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青山绿水是保住了,但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没了。如何实施“东羊西猪”大力发展畜牧业,如何搞特色养殖、种植,创建生态农业,使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重新得到稳定的收入,本世纪以来几届乡党委、政府以资金扶持少数养殖户,组织部分养殖户学习培训先进养殖技术,积极开展畜牧疫情春防、秋防等服务,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乡政府本身就属吃饭财政,没有财政收入,在对畜牧业养殖发展、生态农业的创建投入上也是杯水车薪。20__至20__年由于得到省直机关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马溪乡在畜牧养殖业投入上共投入了33.9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养殖户的圈舍和购买优良品种,而其它年份却没有对畜牧养殖业的直接投入,20__年也没有这方面的资金,且在特种养殖、种植上政府几乎没有资金投入。马溪乡现有养猪协会一个,但多年来协会没有后续资金投入,协会会员没有开展活动,整个协会没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形同虚设。
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一、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观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乡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抽出时间下村进行调查研究,到周围县市调查了解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农村市场信息需求,经过分析研究后用来指导农村农业的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网络,加强对农民教育,使其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观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市场经济观,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讯、信息大通畅,农产品大流通。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家底是乡党委、政府必须提前做好的工作,要派人提前做好乡项目库的建立,做好5年或10年乡项目建设规划,平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支持,充分发挥了当前“一事一议”项目的作用,做到施实一个,高质量完成一个,管理好一个,使其长期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后期管护上要引导村、组建立管护的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旅游业的开发联系起来,为将来旅游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三、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是其农业增产,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乡党委、政府一要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报务;二要花钱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乡村,分期分批的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三要培养领头雁,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四是要结合实际,发展市场需求的商品。如利用马溪茶元、塘头村高海拔气候特点,在夏季大量种植冷凉蔬菜。
四、建立农村稳定的信贷体系、互助组织,带动农村全面富裕,鼓励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在鼓励现有农村信贷服务的同时,政府要教育好农民,要学会用明天的钱、用别人的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看准一个项目就应当大胆的把握时机尝试一个项目;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并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递增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服务,为暂时存在困难且又是好项目的农户解决燃眉之急,渡过难关。要调动农民自身的潜力,指导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养猪专业合作社、养羊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或者是农民专业协会,让这些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它的协作、互助作用,同时在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合理进行土地留转,一是解决土地荒芜问题,二是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土地,真正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农村政策不配套。我国经济发展是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一条道路。如今,正是工业反哺农业,而对农村农业的政策仅限于粮食补贴一项上,不能在大规模范围上对农村经济形成大力推动。
1、市场供求信息不平衡。农村地区,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交通状况等一系列限制,与外部交流少,导致市场信息失衡,不能有效把握市场时机,错过发展良机。
2、农村市场缺乏有效竞争的主体。农村地区,很多东西都是依旧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下,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更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不能使有效资源最大化利用。没有竞争,不能激发创新和改革生产力的进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3、农村基层管理队伍素质欠缺。农村地区,基层管理队伍不大,其管理水平与素质也有待提升,多数为村中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现代化科技能力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从领导方面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带领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发展。
4、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村民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日常开支庞大。除了用于子女教育上,家用电器,住房条件都有很大需求,而这也是不菲的支出。
5、农村地区人口的总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由于受地理条件、交通水平的限制,视野不开阔,缺乏冒险精神,顾忌比较大,难以全副身心对新事物投入。另外,接受高新科技能力差,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科技生产力带来的方便,科技转化率比较低,致使先进科技与农业发展脱节,农业发展缓慢,基本上维持着原有水平和管理模式。
二、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首先应当明确如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指导思想以及目标任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贯穿经济发展始终,从而统揽“农村农业农民”三大问题的工作。把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本目标。把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大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眼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体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相适应的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体制,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可依靠的体制。使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更加完善健全,农村基层管理组织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保障制度更加完备,经济文化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性不断增强。其次,要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念,不断推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进一步转型,逐步改变农业方面对现代化资源利用的情况,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农村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使所有资源功效得到最大化发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改善及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努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村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村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走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科技贡献率,把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不断地增强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利用率,将产品增收从加大成本方面向加大现代化科技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化发展方式跨越。
2、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让村民更多的了解相关知识,进行科学化的发展经济,永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有一个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科技文化水平,从而可以逐步缩小与现代化的差距,带领村民找到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会对现代化科技进行运用,增强科技转化率,了解发展的大方向和外界经济发展水平,横向纵向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进行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政策;农村经济发展;机制;路径
一、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1.农村政策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受到“以粮为纲”政策的影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在一段时期里只有种植业。建国之初,我国农村产业部门主要是农业,当时的工商业还没有得到发展,基本上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业和小商贩等。我国农业一直是以种植业为主,所以粮食是我国的主要农产品。当时林业和畜牧业等还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提供生活所需的工业、副业规模不大。在建国后的20年里,我国农业仍然占据了重要地位,第二、第三产业没有太大的变化。国家虽然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因为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发挥不出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在实施农业政策改革后,重新制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才打破了原来种植业的单一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微观运行模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从此开启了农村商品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在城乡消费结构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所生产的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的质量日益提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1997年我国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创造的产值占据了农村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进步。在我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后,农村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说:第二产业已经变成农村发展中的主要产业,第一产业所占据的劳动力和产值都有所降低,第三产业占据了较多的劳动力等等。
2.农业政策的产权激励作用。自从我党废除了制度,确定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逐渐发挥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农民可以自由制定生产经营规划,在确定农民拥有30年甚至50年的稳定不变的土地经营权以后,再次强调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独立经营权。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农民就会像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参与者一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产活动中,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为目标,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自己的生产技术、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这一切都是农民自主自愿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有效的农业机制使整个农业经济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1.取消农业税对土地利用率产生的影响。仅从区域层面的变化来看,农业减税制度可以促进耕种面积的增加。农民不用在担负税费的情况下进行耕种,大大提高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保护耕地资源以及提高耕地使用率的积极作用。如果国家所征收的农业税费较高,农民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这种方式只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效果,随着农民负担的增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而会下降,反而会降低耕地的使用率。
站在农民的角度来看,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农业税费制度改革是通过耕种者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税费会对农民的生产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农业税费体制的变化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经济收益。随着土地自主经营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产情况就决定了其经济收益,同时农业税费制度改革给农民的土地使用情况带来更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会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在农业税费减免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为了能获得最佳的经营收益,他们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生产方法。所以说,农业税费制度的变化会带来土地资源使用情况的变化,比如: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规模以及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要素搭配等土地使用情况的变化。
2.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在农业税取消以后,财政转移会成为各地区乡镇行政单位的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很明显,这笔资金完全无法支付农村各地区的公共支出,所以会让农村财政开支出现较大的缺口。本来各级县乡行政单位就经常遇到资金不足的状况,他们甚至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支付村级干部的工资以及村级行政单位的公共花费。在资金如此短缺的情况下,一部分农村地区还出现了无人愿意出任村干部的情况。由于缺乏基本的经济保障,大部分村级干部的工作热情明显不高,因此也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我国在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太过落后的情况,政府在单方面取消了农业税后,导致当地财政和村集体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村集体的公共开支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
三、结束语
针对农村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和路径做简要分析,并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希望为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党在制定农业政策的过程中,要在鼓励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指导群众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搭配,要注意到各项政策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老龄化 老年人权益保障 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据民政部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截至2009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714亿,比上年增长了4.53%,占总人口的12.5%,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亿,比上年增长了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人口学词典》对老龄化的定义,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已超过老龄化国际标准7%的水平。与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不同的是,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人口多,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青壮年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将更大。但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经济基础较弱,在此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权益保障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
二、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未富先老”,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严重
根据老龄委提供的相关数据,我国城乡老年人口人均收入比例为4.7:1,高于一般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3.22:1)。目前,我国城乡贫困老年人约有1010万人,其中城镇150万,农村860万,城镇老年人贫困发展率为2.5%,农村约为8.5%,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相当于城镇的3倍以上。没有经济权,就没有发言权,农村老年人缺乏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在许多应得利益面前被“边缘化”。在农村,有经济来源的老人子女争着赡养,无经济来源的老人却无人问津的现象屡见不鲜。贫贱家庭百事衰,农村老年人贫困是引起家庭财产纠纷、赡养纠纷等致使其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子女对赡养义务缺乏正确认识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这种义务是基于亲权关系而产生的,一般情况不能解除。按说子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为人之子女却以各种借口不尽赡养义务、失去劳动能力又缺乏养老保障的老人得不到子女赡养甚至遭受暴力的情形。有的子女以分家不公为由不赡养;有的子女以不继承财产为由不赡养;有的以不帮子女照看晚辈为由不赡养;有的以父母再婚为由不赡养,致使老人生活无着,困苦不堪。在大部分农村家庭,所谓赡养老人也仅限于经济上的供养,认为给老人生活费就算尽了赡养义务,而忽视了老人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
3、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目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表现出弱化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核心化。“421结构家庭”呈增多趋势,这种倒金字塔式的家庭模式,使处在塔尖的子女不堪重负。二是青壮年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农村老人长期与子女分居,使得家庭和亲属网络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的资源减少,导致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不稳定、精神生活困乏及医疗保障问题难于解决。三是传统尊老敬老爱老观念淡化,重幼轻老、重葬轻养、儿媳重父母轻公婆现象突出。现在竞争异常剧烈,青年夫妇往往把精力和财力向子女倾斜,难于顾及老人。代际之间不和谐,以少欺老、恃强凌弱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4、农村老年人的财产权和婚姻权经常受到侵犯
农村老人早出晚归,辛苦一辈子积攒下来的钱经常以分家、继承等形式被子女侵占。有的子女见利忘义、自私自利,根本不尊重老年人的财产自由处分权。有的老人将全部积蓄用于子女婚嫁,却遭儿媳白眼相待。此外,老年人也有自己的感情需要,比年青人更需要伴侣之间的情感交流,相互支持。尽管我国新《婚姻法》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然而在现实中,老年人再婚除了承受世俗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外,更多的是遭受子女的反对和压制,甚至有的子女以老人再婚为由不尽赡养义务。许多老年人怕再婚引起家庭不和谐而忍受煎熬。
5、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维权意识淡薄
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与其他国家实施的相关法律相比,其内容比较单一,涉及领域较窄,不能涵盖老年人全部权益,且没有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及《继承法》等相关法律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相结合的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立法体系,可操作性较弱,其内容多为原则性规定,失于空泛,难于衡量条款内容实施效果。各地区制定的大部分保障老年人权益的相关政策,在广大农村地区也缺乏有效实施,流于形式。农村老年人身为弱势群体,或孤苦无依,或知识匮乏,或行动不便,或怕家丑外扬,面对侵权行为,大多数只会选择忍辱负重,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6、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建立集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老年人救济制度等为一体的生活保障体系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根本对策。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特征仍然明显,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绝大部分农村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保障项目少、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这样的保障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需求,不能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保障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思考和建议
1、发展农村经济,为保障农村老年人权益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建设是推动社会建设和解决包括老龄化在内的一切社会问题的经济性活动。农村经济是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友好型老龄社会的物质基础。针对目前农村实际,发展农村经济主要要提高农业经营效用和比较效用水平,提高闲置农田的利用率,激活农村土地的保障能力。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发展农村经济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应积极探索适应各地区农村特色的发展模式。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物质财富积累,才能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实现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及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的统筹兼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为保障老年人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
一是要修改完善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与《婚姻法》、《继承法》等相关法律形成完整的体系,注重其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可操作性、结果的可衡量性。并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司法保护和法律服务工作,依法惩处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二是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和老年人法律援助等制度,并提高老年人对现有政策制度的认知程度,简化可以享受的所有待遇的申领程序,鼓励他们积极申领他们应享受的待遇。三是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增强敬老爱老助老的法制观念。
3、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营造尊老敬老助老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敬老助老养老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二是要在广大农村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创建敬老文明镇、村活动,表彰尊老敬老先进典型,用榜样力量影响激励。通过评选“敬老孝星”,张贴“赡养红榜”,设立“孝敬父母奖”等形式来推动敬老助老养老风气的形成。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曝光、警示不养老的反面典型。四是在农村提倡和推广签订“赡养协议书”,并将精神慰藉的内容明文列入,增强人们家庭养老的责任感,督促人们全面履行家庭养老的义务。
4、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各种社会组织也开始关注老人,在保障老年人权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可以组织志愿者、支教队等到农村开展知识讲座加强赡养老人道德教育,增强子女的孝心。支持各种社会组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农村老年协会作为老年人基层组织,其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将老年人组织起来形成老年人权益维护队,走街入户,开展老年人维权活动;并从资金、政策上大力支持协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让老年人发挥余热,帮助老年人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减少疾病,增强自我养老的能力。
5、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基于现实国情,从实际出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是多向度、多层次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级推进,建立起灵活务实的多元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发展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要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政府要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强社区建设,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努力建设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农村老年人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兴办多层次、多样化、多档次的老年人福利院、护理院、疗养院、老年公寓等,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健身等多方面的服务,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对于发展相对欠佳的中西部广大农村,政府要根据地区经济状况、物价水平、消费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有保障,保障其公平、公正地享有受养权、就医权、参与权等基本权益。切忌盲目攀比,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晓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赡养义务的有关问题详解(一)(二)[J].山西老年,2007(7、8).
[2] 杨冠明: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EB/OL].http://省略/ReadNews.asp?NewsID=348.
[3] 曾庆敏:《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应予以修正[J].法学杂志,2004(5).
[4] 张向阳、张志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J].乡音,2007(11).
[5] 丁金胜: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6] 绍兴华:农村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2007(5).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农村经济;社会新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46-1
1 全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通过深入调查,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村级班子过硬
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村,都有一个善谋事、肯干事、能成事的村级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并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越快,班子战斗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越强,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越高。
1.2 发展路子选得准
发展好的村虽然情况千差万别,但都能紧密结合本地的资源和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各具特色的发展规划,选准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和项目。
1.3 资源条件比较好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村,大多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而资源相对匮乏、没有特色产业的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几乎空白,基本都是空壳村。
1.4 发展环境较宽松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开了领域,给农村改革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进一步调动了农村干部群众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1.5 村级财务管得严
在调查中发现凡是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他们在千方百计拓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渠道的同时,狠抓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三资制度,坚持开源节流不动摇,使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增多。
2 全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我市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分别为土地经营型、资本运营型、资源开发型、兴办企业型、服务创收型。
2.1 土地经营型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走依法利用经营土地资源之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政策,进行正确的引导、扶持。合理兴建群众生活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二、三产业设施,增加集体收入;地处偏远的资源,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
2.2 资本运营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房产等设施,要采取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盘活,使村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
2.3 资源开发型
要从分开发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由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他资金参股进行开发,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最终还是增加村集体收入。
2.4 兴办企业型
鼓励具备能力的村兴办企业,通过开发合作等进行市场化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
2.5 服务创收型
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实体,围绕村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有偿社会化服务。如可采取入股合作分红形式。就是要引导村集体以资金注入、资产入股等方式带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合作社产业项目建设。要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可以土地、房产等资产入股,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以上就是我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全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多年来我市各村立足本地资源条件优势,创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茂军,许相慧,李桂芬.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及措施[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6).
[2] 黄莉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富民强村步伐[J].江苏农村经济,2011,(01).
[3] 彭海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江苏农村经济,2011,(01).
[4] 王德祥,张建忠.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5] 龚欣一.新时期城中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困境与突破[J].法制与社会,2011,(08).
[6] 步芬清.推进股份合作制发展村集体经济[J].江苏农村经济,2011,(04).
[7] 洪猛,黄诗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8] 郑有贵.如何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滞缓难题[J].村委主任,2011,(14).
[9] 齐力,梅林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条件、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J].南方农村,2009,(01).
[10] 高富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的转型——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11] 张贵龙.创新农村镇级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J].上海农村经济,2012,(08).
[12] 张平.为新农村建设助力——浅谈土地整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国土资源通讯,2006,(05).
[13] 高伟.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J].南方经济,2002,(08).
[14] 黄诗铭.发展壮大城郊型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J].福建农业,2005,(09).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也日渐严重。伴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逐渐成为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如今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障制度在农村的发展。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旨在促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进入21世纪,中国便正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中国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传统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变迁等社会现实,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我国农村公共福利产品供给不公、农村养老机制发育不全等问题使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保证农村老年人福利供给,解决农村养老困境,便成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口特征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的10%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827.4万人,占总人口的7.10%。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到本世纪20年代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30年,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从文化水平看,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当前农村老人中未接受过教育的占5l%,小学文化占34.7%,初中文化占5.3%,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0.2%。从家庭结构看,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数,占农村家庭户比重的22.02%;其中单身老人户所占比重为2.36%;一对老年夫妇户所占比重为2.26%,隔代老年户所占比重为0.46%。
由于近年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种,即老人自己的劳动收人以及子女供养。从劳动就业状况看,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为65.85%,其中男性劳动参与率高达76.32%,60岁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4.06%。在老人的经济来源中,劳动收入所占比重为46.8%;子女供养所占比重为29.3%,社会保险和救助只占老人经济来源的3.2%。
在养老福利产品供给方面,政府没有对农村老人提供其它福利供给支持,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2006年底参与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有537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06%,领取养老金的仅有35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 06%,领取养老金的仅有355万人,占农村老年人人口的6.6%,除居住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村老年人难以享受到养老金保障。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传统上我国农村的养老一般以家庭养老为主,农村的家庭发挥着照顾老年人的衣食起居和进行精神抚慰这两个最重要的养老功能。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决定必须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比如,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家庭规模缩小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的矛盾等越来越突出。
1.家庭养老保障机制呈弱化趋势。由于农村中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变迁,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首先是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如今,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土地的流转价格越来越低,在有些地方,经营土地甚至成了农民的绝对负担。其次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负担加大。如今我国的家庭出现了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型”,也就是一个小孩要抚养六个老人。像这样的家庭结构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只能使老年人生活贫困,年轻人不堪重负。最后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剩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导致农村的老年人无依无靠。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第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脱离实际。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在农村几乎是一个模式、一种制度。第二,制度设计有缺陷。一是缴费方式问题,完全依靠个人缴费,缺乏财政投人和政策倾斜。二是基金管理和运营间题,基金管理一般以县级管理为主,管理手段落后,没有统一的、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严重滞后。1992年12月推行《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来,到2003年末,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5427万人。并且,当前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制绝大部分只涉及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关注很少。
3.社区养老机制薄弱。第一,从整体上讲,老年服务体系不健全,仍属空档。最具有代表性的敬老院不仅不普及,而且现有的许多还只是供参观用的“展品”。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等没有建立,甚至许多农村还根本没有这种意识,一切都还由家庭承担。这种服务体系很难满足农村老年人和“空巢老人”的生活要求。第二,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保护。先行农村社区建立程序不明确,既没有专门机构,也没有形成制度,使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监督不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由于子女的不孝导致的赡养案件日渐增多,致使农村“空巢老人”的权益得不到维护。
三、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制约农村养老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收人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人,壮大农民经济实力,减轻农民负担,才能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2.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随着农村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未来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将越来越困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在农村建立养老社会保障的原则:一是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保障人民晚年的基本生活为宗旨;二是由国家制度作保证,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带有一定的制度强制性;三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和国家政策扶持相结合。
3做好制度和政策的宣传工作。农民对新出台的政策规定一般不会主动地关心,这就有赖于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今后,我们应该主动地将所有的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而不是被动地等他们加人,这样才体现社会保障的强制性和福利性。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脱贫,解决对策;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
(一)、贫困生比例逐年增加,贫困生群体迅速扩大: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家庭积极困难的学生,从目前全国平均状况来看,一般将学生每月生活费低于一百五十元的确定为“贫困生”,低于九十元定义为“特困生”。随着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总数每年持续上升。贫困生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群体,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趋严重。
(二)、贫困生结构复杂,成因多样化:
通过对某学院的在校贫困生的调查表明,75%以上的贫困生来自农村,其中偏远山区的占59%,城市下岗职工子女占15%。近年来,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下岗,家庭收入急剧下降,城市贫困生逐年增加。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父母年迈,体弱多病,生病欠债,家庭无力承担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也列入贫困生的行列。
(三)、贫困生引发的问题严重:
贫困生问题不仅仅只是贫困生本人的问题,也是一个家庭乃至全社会的问题。经济上的拮据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这部分学生因为经济上的重负,心理上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许多学生变得自卑、抑郁和孤僻。而这些问题,又进一步造成学生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贫困,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学习、生活条件受限,精神压力大的情况下,学习感到困难,也因为四处兼职打工而耽误学习,久而久之,成为高校中的“双困生”。
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心理上产生焦虑情绪,对未来悲观迷茫,觉得前途无望,改变了他们对当前社会的态度看法,对社会持悲观、否定甚至极端的观点。
而这些贫困生的家庭为负担子女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许多家庭已经负债累累,生活难于维持。不少家长因此难以安心工作和生产。
二、贫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家庭:
1.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缺乏劳动技能:据调查,我国农村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比率最高,达42。8%,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9.1%,文盲率为8.3%。相比之下,城市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为23.8%,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65.4%,文盲率仅为4.6%。由此可见,农村人口主要由仅受过初中或者小学教育,甚至文盲的弱势群体构成。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素质低,基本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对现代科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差,只懂得粮食生产,不懂得经济作物的生产,低价出售原材料,不懂得深加工。因此家庭收入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成员来到城市打工,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干粗重、技术含量低的劳动,报酬微薄,难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状况。
2.家庭人口负担重,子女多:在我国农村,规模较大的家庭,多为三代或者三代以上人共同居住,家庭劳动力比例低,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的成本大,家庭教育和医疗支出高;还有一些农村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把大量精力和资金用在超生子女上导致家庭规模增大,许多农村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兄弟姐妹较多,并且又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就读,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
(二)、城市家庭:
城镇下岗人员家庭,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除了自身的日常开销以外,子女上大学的费用无疑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三)、突发事件的影响,丧失经济来源:
家庭出现婚变、父母一方过世、下岗、车祸、地震、洪水等意外,都会使得原本经济尚可的家庭陷入巨大的危机中。当家庭成员患病,特别是大病时,整个家庭都将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只能听天由命,任由疾病折磨。部分家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家庭主要成员死亡、残疾、丧失劳动力或者离家出走,只剩下没有劳动力或者只有部分劳动力的成员。家庭经济来源单一,自然难以支付高昂的学费;
(四)、高校扩招,学费高昂:
近年来,由于全国高校实行并轨招生,大学生需要缴纳学费,贫困生问题随之而来。一个学生一年的学费平均在五千元左右,生活费每月按五百元计算,一年至少需要六千元,这样一年下来,需要一万元的支出。对于一些生活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根本无力承担;
三,贫困大学生的“脱贫”政策:
(一)、关心贫困生,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准确自我定位:
针对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要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自己,正确面对贫困的现实,让学生意识到“贫困不是我的错”、“贫困只是暂时的”、“我一定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贫困的现状”。学生认识到贫困是自己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和宝贵经历,在磨难中,使自己变得坚强、勇敢,更加开朗、成熟,让学生客观、正确的认清现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
(二)、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许多资助政策,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不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力度。高校也建立了“奖、勤、助、贷、补、减、免”等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得到最起码的经济保障完成学业,这样也消除了大学生因经济愿意而导致的焦虑心理;作为高校教师,可以鼓励贫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兼职工作,比如利用自己的专业做家教,既可以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缓解经济上的压力,还能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增强学生的自力、自强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关心,良好的集体氛围可以引导同学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在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才会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其他人,让贫困大学生不会感觉被歧视。
(四)、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整个社会、高校,不仅要重视贫困生生活上的“脱贫”,更要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上的“脱贫”。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可以减轻贫困生心理贫困,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辅导,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贫困学生的心理现状,从而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