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09:49: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篇(1)

    自 2003 年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学生毕业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教育部在每年各类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和文件中,都着重强调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援助工作。就高校而言,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对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我们面向浙江工业大学等浙江省内 10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存在就业困难的人数比例占 42. 7%。可见,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重点从就业认知和就业现状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就业认知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所持的就业态度,还包括大学生对理想工作地和行业的选择期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有 75. 8% 的就业困难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超过五成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常。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论是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都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内其他县市,这与高校生源来源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浙江省经济活跃的态势相关。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显着差异。在行业选择方面,无论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首选的三个行业方向依次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但是,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的比例仅为非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比例的二分之一。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观念和基层就业心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为改善和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就业现状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在求职准备和求职实践中的实际状况,通过比较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差异,从中可以找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的优势和弱势。在职业规划目标方面,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仅有三成的就业困难学生表示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非就业困难学生中有一半以上了解,甚至非常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可见,对职业规划目标的了解程度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实状况,对职业规划目标的定位和了解越清晰越符合自身的状况,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要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但要做到知己,还要做到知彼。即除了对自我职业目标的明确定位外,还要了解专业、职场状况,抓住有利时机为自己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在问卷调查中,将近一半的就业困难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就业困难群体中对职场了解甚至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人数比例的二分之一。对专业了解和职场了解的欠缺,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空间。

    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并非单因素作用的结果,也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并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将这诸种因素归为四类主要矛盾,以此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就业形势的开放性与就业观念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随着经济转型的基本完成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保持开放性特征。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影响人才流动的各种因素公开透明。即便如此,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对就业地域的盲目热衷、对基层就业的盲目排斥,造成了就业观念的盲目封闭。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生理、心理、学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持过分消极态度。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将就业困难归因于外在就业形势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屡屡受挫。同时,狭隘的就业地域选择和行业选择观念,更加剧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弱势地位,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优势群体越强、弱势群体越弱的“马太效应”。

    人才需求的时效性与人才供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作为根植现实、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全球经济生命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的需求成为人才流动的航标。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复杂的、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发展中某一元素的微弱变化也将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急剧变迁,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变迁的“蝴蝶效应”。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和办学体制的相对滞后性,自然暴露出人才培养的诸多弊端。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无法抓住人才需求的时效性特征,“因师资设专业”、“发展容易上马专业”等现象比比皆是。这种闭门造车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人才供给的相对滞后性,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客观因素。

    就业能力培养的弱习得性与就业能力运用的强实践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和产业机构的升级,对实用型、服务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时普遍存在有知识、缺能力的现象,这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尤其突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存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了解,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对目标职业环境不了解的“三不了解”状况。因而,在大学阶段片面关注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而学生最缺少的是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实践性的就业能力,正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所最欠缺的能力,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关键因素。

    求职竞争的高风险性与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缺乏对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而难以给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在求职过程中简单地以他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由此产生了盲目攀比心理和依赖心理,造成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有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因主观上求职态度消极、求职竞争能力较弱和客观上求职时机不利等现实因素,造成求职竞争中的屡屡受挫,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和出现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心理失衡和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求职竞争中低承受性的具体表现,显然不适应人才竞争的高风险特征,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内生因素。

    二。

    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和成因分析,初步掌握了该群体的系统结构。为了帮助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系统状态,挖掘该群体的就业优势,创造可能的就业机遇,克服就业弱势,规避可能的就业威胁,我们提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策略。

    尽管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并不占有普遍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但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优势,为该群体的顺利就业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从群体属性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本质上仍然属于大学生群体,尽管在就业观念、就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状况,但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与此同时,他们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非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总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这几个方面的优点,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在如此良好的就业体制和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只要善于把握政策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文化素养等优势,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就业前景。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主要体现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作为享有人力资本优势资源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虽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拥有学历优势和政策保护优势,但是在外界赋予的优势外衣保护之下,大学生若一味地把自己禁锢在象牙塔中,只偏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的习得,只注重个性的过分张扬而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注重自我感觉的过分良好而忽视社会的现实需求,便很难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群体内部就业竞争力加大; 地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传统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在外部竞争环境的威胁面前,大学生若不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将直接沦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困难一族。这说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要想在就业市场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群体优势,敢于、勇于面对就业市场上的各种威胁。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的封闭性、就业能力的弱实践性、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这些劣势遇到外部环境的不理想,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陷入最不利的就业境地。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尤其是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和帮扶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适时调适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SWOT分析;志愿服务;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参加志愿者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学习和工作上的成功与不足,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大学生来说,志愿者实践是他们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渠道。用人单位大多喜欢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同时也对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和任职资格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将来顺利择业、成功就业十分重要。

1 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育体系日益完善,高校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报告,2010—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630万,660万,680万,699万。相比较2000年的107万高校毕业生,2013年毕业生已经达到2000年的七倍左右。从数据中不难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不得不抛弃“天之骄子”的身份,而需要直接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里一个意义重大的特殊群体,不仅受教育水平高,而且也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人才。然而,就是这样的优秀群体,在就业方面竟然会是那么尴尬。究竟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被置于如此尴尬之境地?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使用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

1.2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Strengths)

专业知识的大量积累是大学毕业生的最大优势,同社会上其他人员相比,大学毕业生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知识面较宽且全面,又有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对事物较有领悟力,有些东西一点即通,所以能得到社会的欢迎。

1.3 大学生就业的劣势

大学生在校学的知识偏重理论方面,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很多大学严进宽出,许多学生自律意识差,大学几年,只是为了得到文凭而已,自身没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4 大学生就业的机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的浪潮下,对人才的需求定然增加。此外,现如今大学生和企业用人单位有了一定的自,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规范化。

1.5 大学生的就业威胁(Threats)

就业人数陡增,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加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此外还有研究生向下挤占大学毕业生位置。就业人口过剩出现,而就业市场容量并没有增加,使得劳动力就业市场不堪重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2 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影响

基于SWOT分析,大学生需要改进自身素质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从而在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就业所需素质可以抽象为四个方面: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大学生心理素质;动手实践能力。这四项大学生就业素质构成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系,也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四项基本素质。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人生价值观的提升、心理素质的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有深远的影响。

2.1 大学生志愿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运用的能力

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平台,反复实践所学知识技能,熟悉业务。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发现问题,学习新技能。大学生也在志愿者服务中发现自己专业学习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优势之处加以强化。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2.2 志愿者服务有利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塑造

大学生作为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也使大学生人生价值中的社会价值得到提升。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培养理想人格、塑造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宗旨和内容要求志愿者要以自愿和奉献的精神参加社会服务活动,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项高尚的社会道德实践,它引导大学生摒弃金钱至上和贪图享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它以社会公益为基点,不计报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引导大学生抵御唯利是图、等个人主义思想腐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是崇尚科学,善于思考,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群体。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大学生,使他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实用化。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也摧残和侵蚀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出现了道德的滑坡,有的开始感到茫然、疑虑、紧张、压抑、空虚,从而造成信仰危机,这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也有利于大学生塑造职业道德。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前的一次“演习”,是其自觉提升个人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廉洁自律精神的平台

2.4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它包括科学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生产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形式多样,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大学生在艰苦锻炼中和切实实践中成才,同时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锻炼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地充实、完善和提高,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一蓉.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同轨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2 赵弘.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提升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1).

3于晃,朱相远.青年志愿者与大学生就业[J].北京观察,2009 (3).

4卓汉容,谭建光.中国社会志愿服务转型的探讨[J].江海学刊,2001 (3).

作者简介:

篇(3)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610万新高,预计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继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2010年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在严峻的现实条件下,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成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就业的关键。

就业能力需求水平因学历、岗位不同而存在差异

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知识要素、技能要素和态度要素。具体而言,知识要素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包括科学思维技能、自我控制技能、管理技能、理解交流技能和操作技能等;态度要素包括个人特征、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在就业能力所包含的各方面中,企业对研究生的能力需求水平除个别项外,均高于本科生。这说明企业认为研究生比本科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各方面更有竞争优势,因此对高学历人才有着更高的期望,对其能力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

企业普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是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必须扎实掌握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优秀的意志品质是完成工作的先决条件,不因学历不同而有差别。企业对管理类与研发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有所差异,这说明不同专业背景或不同工作性质的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也不同。

企业、教师、学生对就业能力认知存在差异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上,企业和高校均认为“责任感”是最重要的要素,学生则认为最重要的是“自信心”。企业、高校和学生在最重要的就业能力要素上看法基本一致,只是次序略有不同。研究发现,实习经历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产生影响,进而就会影响到企业和学生对就业能力重要性看法的差异大小。分析表明,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越长,越容易了解企业更为看重哪些个人素质。

此外,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大小也会影响学生和企业间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多设置与实际专业能力提升相结合的课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建立规范的实习制度,推动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增加对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信息,明确能力提升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重视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对就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日益突出,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校或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培养效果。虽然毕业生就业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是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因此,在评判高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考察其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我就业,而且可以带动他人就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创业除了应考察是否拥有商业机会和资源优势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拥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团队,大学生本身的人力资源素质将是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因此,高等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就业意识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需要综合研究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满足就业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调研设计出既符合专业发展规律又满足市场需要的各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按照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的分类体系将培养目标转化为能力标准,培养效果也应以能力标准的达成作为衡量标志。

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学生就业能力测量指标体系,通过应用性工具的开发,一方面帮助高校评价和跟踪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不断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分析自身优劣势,帮助学生和用人单位实现双向匹配。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采集和工作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人才服务机构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收集有效岗位需求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定期向大学生人才市场。明确的市场需求信号不仅能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而且将有效引导教育部门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教育部门应根据大学生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设计时要有市场需求导向,而目前很大的问题是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清晰的表达,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缺乏有力的人才规划和信息,没有明确的市场信号就很难指导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以培养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我就业,而且可以带动他人就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创业除了应考察自己是否拥有商业机会和资源优势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拥有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团队,大学生本身的人力资源素质将是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因此,高等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就业意识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篇(4)

关键词:社会工作;大学生;就业辅导

一般来说,当社会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而这个数值上升到15%—50%时,社会就处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而有统计数据表明,在2004年时,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就已经超过了15%,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当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意味着社会中有更多的人员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来说,是一个实质性的进步.但是,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且随着每年毕业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挑动人们敏感神经的社会问题.深究这个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脱节问题,也有大学生的本身能力问题,更与近几年低迷的国际经济现状有关.然而,无论是哪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还是要解决.于是许多大学开始在学校中就对学生们进行就业辅导工作,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社会工作介入,那么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呢?

1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其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以更好的姿态进入社会,不会毕业就失业,因此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就业辅导有重要意义.

1.1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

根据权威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有699万高校应届毕业生,而到了2014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727万,因此,2014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在浩大的求职大军中,除了这新增的七百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还包括了七百多万中专、职业高中、职业技校以及初中、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因此可以估算每年需要就业的学生超过了千万.并且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因素,就业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有必要导入社会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

1.2社会的用人需要

在了解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时,有人做过这样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写道: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缺乏“社会经验”是自己难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三成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能力的欠缺造成自己难以找到工作,另外还有两成的学生认为是求职技巧的欠缺是最让他们头痛的问题.当然,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的想法.同样有一份报告作了详细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能力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然后还有自我表达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在这些能力的要求上,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求职者最欠缺的就是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另外,也有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最大的劣势.同样,也有观点认为是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群体所表现出的能力素质并不是很满意,不论是缺乏工作经验还是欠缺各种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都被用人单位视为大学生的最大短板.因此,将社会工作导入大学生的就业辅导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一劣势.

1.3纠正大学生不合理的求职心理

在很长一段时期,大学生都被看作是“天之骄子”,找工作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生们“物以稀为贵”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于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大学生不能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一事实,出现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求职心理,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负攀高.有些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评估自己的实力,在不了解就业形势的情况下,盲目自信,认为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好高骛远的思想,往往使求职者失去理性的判断思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况.并且,这一类学生因为自尊心较强,如果不能找到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工作,就会出现情绪波动问题.第二,盲目从众.与自负攀高的学生相比,这一部分人也是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只不过他们是不够自信.他们认为就业形势严峻,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是不错的事情,甚至有时故意放低姿态,去应聘一份在常人眼中远远不需要太高能力的工作.这一部分学生除了自信心不够之外,还有就是盲目从众,不能正确的估量自己的能力和就业形势,导致出现大材小用的情况,造成人才浪费.第三,依赖心理.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拥有家庭优势,能够凭借一些“关系”找到一份工作,对于自身的实力和就业形势不了解,完全依赖家庭.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关,有些家庭的独生子女缺乏自我独立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敢于拼搏的精神,因此毕业之后,这一部分学生大多选择依赖外力.

2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应用

2.1社会工作对学生个体帮助

社会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领域,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社会上的老弱贫者,预防一些由于经济困难引起的社会问题等,主要作用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将社会工作导入大学生就业辅导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的主要应用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正如前文所说,大学生就业群体在就业中都有一些不合理的心理认知,而社会工作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对自身缺乏足够的认识是这些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而错误的自我认识正是由于缺少专业的指导方法,因此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加强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首先是自己对自我能力的了解和肯定,既不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这样,学生才能对自身实力有一个起码的了解,这样在求职过程中,才能做到理性行动;其次是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求职就是一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见面会,因此如何让别人了解并认可自己,也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一项求职技巧;最后,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做到实事求是,并且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因此,社会工作能够通过大量的辅导工作,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自我剖析,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工作奋斗目标;第二,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古人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但是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大多数都有“临渴掘井”之感,也就是在进行求职之前,对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只是在毕业之后,盲目从众或者依赖外力.因此,如何制定一份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中不可缺少的一张人生蓝图.职业规划又称作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测定和分析,根据自己的优势、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综合安排,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最佳的奋斗目标.因此,针对大学生就业中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问题,社会工作的及时介入能够在就业辅导中,帮助学生弥补这重要的一环,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奋斗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意识的按照职业规划上的步骤进行努力,这会使他们的目标变得非常明确,这对于学生们的未来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一项工作.第三,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援助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对于众多的就业信息不能够进行正确筛选,因为自我准备不足和缺乏求职经验,大多数关注的就业信息都比较单一,而且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也是比较狭窄.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中以后改变学生们传统的就业理念,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爱好进行职业信息的选择,因此社会工作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能够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工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讲解,增加学生的维权意识.因为,大多数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因此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利益上的损害.所以,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

2.2社会工作可以协调各方社会资源

社会工作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在上文中提到的社会工作对学生的个体帮助,就包含了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而社区工作相较于前两种形式,调动的社会资源会更多.因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除了学生自身之外,还包括了许多社会因素,比如经济环境、用人单位的限制还有学校的专业设置等,因此,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形式就能够有效的联系这些利益方,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帮助学生缓解就业难问题.比如用人单位的限制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用人单位依旧还存在性别歧视问题,所以在这一方面,社区工作就能够发挥作用.宣传就业政策,转变用人单位的错误观念,为女性求职者争取公平待遇.又比如,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表示,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对于这一块不能充耳不闻,而是应该积极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大众化的教育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依然庞大,就业困难的情况依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之外,还要进行多方的合作与努力.而社会工作介入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辅导问题,因此可以在高校中逐步实施并推广,这对于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和提升就业素质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刘杰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72-76.

〔2〕刘梦.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06):149.

〔3〕赵东彧.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09):57-59.

篇(5)

关键词:SWOT分析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毕业生人数的迅速攀升,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以及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无疑是促进和优化就业的有效途径。而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进行战略选择的有效工具。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这种方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一、利用SWOT方法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优势与劣势分析(SW)

1.专业优势。科班出身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专业优势。他们虽然不一定是业内专家,但由于受过专门的文化知识教育,又经过长期的专业熏陶,因此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比其他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更易成为本专业的内行,这就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技能优势。而且当代大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就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了准备,取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从而获得更多的优势。

2.可塑性强。当代大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相对较少,对新鲜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和适应,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普遍较强。另外,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他们运用IT技术的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更多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3.自我认知程度较低。当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了解程度严重偏低的现象,这与他们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密切相关。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成长,独立性普遍较差。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自我成长的途径。

4.职业心态不够成熟。科学的职业选择应该是有效地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即根据自己的技能、兴趣和偏好等与外在的各类机会相匹配而作出的。有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大三的学生表现得尤为显著,因为这个时候正处在选择就业或者考研的转折点上,学生开始关注就业和考研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他们对于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择业方向略有所知,但是又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判断。比如法律类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对应的职业群就是律师或者公检法部门,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翻译和当英语老师是他们的适合岗位。一旦在这些岗位的申请过程中受到挫折,那么,这必然会导致茫然和困惑,在求职过程中就会盲目悲观,心态不够成熟。

(二)机会与威胁分析(OT)

1.就业渠道增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扩大,特别是要把上海建成国际一流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得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随之增加,这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就业的契机。同时,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类职业资讯能够迅速地出来,这给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职业机会,保证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能够各得其所。

2.国家相关保障就业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及下属职能部门纷纷下发文件,出台系列举措,力促大学生顺利、充分就业,其中包括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等。例如,湖南省教育厅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并想办法扩大和增设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省级项目;省财政厅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引导和吸纳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省人事厅开展就业见习和就业援助,在现有9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基础上,向省、市两级拓展,进一步扩大就业见习规模;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提供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等等。

3.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2007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重压下,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这势必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据国内知名招聘平台“老麦在线”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6月毕业季开始的时候,全国超过500万的大学生陷入找工作难的状态,大量的本专科学生涌入就业市场。而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发展速度显著变缓,甚至出现了规模收缩的情况,其提供的岗位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4.用人单位误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存在以下误区:其一,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人片面追求学历,这势必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其二,存在性别歧视。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用人单位因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状况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各方面要素,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招聘男生。其三,生源地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因此选用人才时往往优先考虑本地人才。其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可塑性,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就可以胜任工作岗位。

二、认清形势,做好职业规划的建议

(一)明确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

1.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大学生通过对自己4年大学生活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优势。比如,在自己的专业中学到了什么?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收获或提高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能力?目前已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潜力是什么?在大学生涯中,参加过哪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对自己全面的评估,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2.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由于当今大学生可塑性较高,同时在学校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多,那么,可以借此充分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决策能力、交际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聆听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等等。通过对自己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好铺垫。

3.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构建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独立性。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同时,善于利用这种知识来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规划。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局限于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比如,在最后一年才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组织现场招聘会以及提供个别辅导、个别咨询的个性化服务等等,这样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发展。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由事后向全过程指导转变,要把就业观念贯彻到大学生活的始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阶段、有侧重的教育,全面实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

4.调整就业心态。凡事要想获得成功,心态非常重要,求职就业也不例外。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谈到培养青年就业能力时,以方程式比喻:就业力=(知识+技能)×态度。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时要根据形势分析和自我定位,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有效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误区。在应聘时要乐观自信,勇于迎接挑战,敢于面对失败,同时,要相信一次失败并不能说明自己不行。另外,择业时要更多地考虑长远的发展,不能拘泥于眼前的利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也必须转变和更新,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现从向社会索要岗位到向社会提供岗位的转变。

(二)认清外部形势,积极应对

1.充分收集分析就业资讯。就业信息越广泛,择业的视野也就会越宽阔;就业信息的质量越高,择业的把握也就会越大。但是就业信息具有较强的易逝性,一旦缺乏时效性,也就丧失了它的实用性,因此,我们要对信息进行不断地更新,尽量获取最新的资讯。

2.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扶持政策。自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推出了多项扶持大学生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通过对国家及地方就业指导部门、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及其信息资料中心的咨询,及时收集相关信息。

3.利用经济危机这个发展契机。全球在经历了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之后,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发展良机,这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同样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如何利用好这个契机是当代大学生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经历了如此的经济危机之后,哪些行业面临更大的发展,哪些行业会被逐步淘汰;哪些方面的人才是目前急需的,哪些方面是过剩的……要把这些问题带进自己的职业规划当中。

4.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了一些阻碍。那么,如何才能转变用人单位的错误观念呢?很显然当代大学生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当务之急。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虽具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却并不等于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但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平.基于SWOT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就业[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2] 孟慧.职业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10.

[3] 虞静.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R].江苏省南通市,2009.

[4] 约翰・米多顿.陈东君(译).职业规划[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62.

[5] 赵娜,李晓波,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9):75-76.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经验和做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093-01

1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困难增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个人问题,而且标志着整个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校是否能够持续的、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随之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就业市场需要具有广博知识及技能型人才。对于企业雇主而言,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软性技能、非专业性技能和工作的技术性要求同等重要。

因此,大学生仅仅依靠书本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培养自身职业化的素质,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开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才能提升考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信心,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3)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大批毕业生失业,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政策相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不断的调整和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部分大学生对工作稳定性,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都表现得更加务实。

诚然,上述观念的转变是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整,就业能力提高的显著表现,但不容忽视的是这只是一小部分大学生的观念,并且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仍然差距很大,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专业知识研究不深,相关专业知识面不宽。

大学生在校期间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无意识在非专业就业能力开发及自学能力方面的培养,面临跨专业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盲目和被动。

(2)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适应能力差。

部分大学生虽然在校期间成绩优秀,但在自我就业能力开发的过程中表现为技能单一,发展不全面,就业效果不理想,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职业适应性差。

(3)求职、择业技能缺乏,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能力差。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虽然专业技能水平较高,但由于缺乏沟通表达能力,不会营销自己也是得不到招聘主管人员认可的,结果导致面试失败。

(4)缺乏核心竞争力,职业发展怠慢。

部分大学生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意识,竞争优势不明显,虽然成功就业,但是在工作中总是感觉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工作压力大,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

3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3.1 学生自身方面

(1)受传统观念影响,自我开发不足。

很多大学生仍然有着“等、靠”的思想,自我学习、时间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生活散漫,错过了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所以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能力低下的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最终被社会淘汰。

(2)忙于应付学业考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开发。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使得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比较差。一味专注在各种过级考试、认证考试上,忽视了社会对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缺乏社会工作经验。

3.2 高校方面

(1)高校职业指导课没有完整、严谨的知识体系,还没有将之提升到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的高度。造成大学生在校期间到课率不高等现象。

(2)每个学生有不同的需求,职业指导老师必须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劣势,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而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往往是大班授课,高校职业指导形式单一,课程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专业性的辅导要求。

4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4.1 大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以后,大学生面对各种就业压力如何才能够冷静面对,在激烈人才竞争中游刃有余,脱颖而出。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现代就业观。

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首先,不能被动的“等、靠、要”,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总之,只有大学生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2)认识自我资源优势,培养核心就业竞争力。

篇(7)

关键词:地方工科高等院校;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215-01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地方工科高等院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创新能力不足,这也就导致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难”与“用工荒”同时出现。在这种就业形势下,那些家庭经济,自身身心健康相对处于不利地位的毕业生就业则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也就要求我们从特殊群体大学生本身的实际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什么是特殊群体大学生

对于什么是特殊群体大学生,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在很长时间里,社会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可大体分为几类:经济困难群体、心理性格障碍群体、生理缺陷群体、性别歧视群体(女大学生群体),还有综合素质不良群体。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有了新的定义,比如出现了“网络成瘾群体、校外租房群体、贵族群体、兼职群体等。这些群体大学生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如何解决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大学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所指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是在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大学生群体

二、特殊群体大学生特点为何会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

特殊群体大学生普遍对周边环境反应变化反应更加敏感,更容易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焦虑感,挫败感。这些特殊群体大学生往往在学生生活中被边缘化,在生活与学习压力都比较大的情况下,但因为他们性格的障碍,缺少与人交流的条件,从而这种压力没有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而导致精神的崩溃。甚至有个别人会走向极端。当一个人的自尊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且,这种自卑心理会造成其冷落、孤独感,往往会形成封闭心理,缺乏人际交往。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经调查,该校特殊群体大学生中贫困生占90%,大都来自广西农村地区,毕业后大多愿意马上求职,没有意愿再继续深造,并且工作地点选择以广西区内以及广东等广西附近地区居多。在一对一调查中,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表示其在就业选择问题上不会过多关注专业对口性或未来升职空间,有些人甚至表示“有地方要就可以”,他们大都表示不会用大量时间去寻找更合适的就业机会而更倾向于提早找到工作以减小家庭经济负担。在求职过程中,该校相当部分贫困生受自身生活条件所限,往往不能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也增加了这些贫困生的开销,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些特殊群体大学生中,部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贫困生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原因,他们在上学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由于生活贫困,他们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变得自卑,这种自卑会明显体现在其求职过程中。另外一些特殊群体大学生由于社会对其固有歧视而无法在就业市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女大学生群体与残疾人群体等。一方面,这些群体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人嘲笑,渐渐变得自卑,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心理往往使其在工作面试以及日常生活中与人难以相处,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于残疾人群体的长期歧视,使其往往放弃本身智力水平可以达到的工作,转而去做一些对智力水平要求不高的工作,甚至自暴自弃。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一些心理生理方面的差别的影响,女大学生群体在求职是往往直接被告知不录用女性,在这种情况下,女大学生往往已经形成思维定式,即在求职市场上女性毕业生竞争力要远远落后于男性毕业生,甚至在同一岗位上,女性毕业生表现与男性毕业生同样优秀,也往往会在薪酬,福利,待遇等各方面落后于男性毕业生。这种在求职过程中所受到的性别歧视往往给女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也就导致当前社会上频频出现女大学生为了避免毕业后没有缺乏竞争力而选择毕业,甚至大学在读期间急于结婚的现象频频出现。

三、促进地方工科高等院校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对策

特殊群体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若不加以正确引导,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特殊群体大学生会无助,失落,很可能给其本人及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在解决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地方高校有巨大优势,以下将对地方高校所具有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有针对性地对特殊群体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毋宁说是心理压力。因此做好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便成为了地方高等院校老师,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工科高等院校特殊群体大学生构成成分比较单一,以贫困生居多,由于学生大部分来自同一个地区,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因其存在问题大同小异,也就有了一定的便利条件。要首先在心理上关心这些学生,因为特殊群体大学生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世界中,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久而久之便变得敏感,自卑,这也就需要辅导员及老师及时开解,时刻关心其思想动态,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影响他们,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世界观,要让他们慢慢懂得挫折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不完全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切不可因为一两次求职失败而一蹶不振。

(二)营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

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来说,就业歧视是其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消除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是解决该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切实保护这些社会上弱势群体的权益,并且用人单位也应加大宣传力度,平等对待员工。

(三)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学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合作

地方工科院校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弱势,因此,必须争取在办学特色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也为地方高等院校解决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方案,即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专业结构,促进人才与技术的交流。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该学校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柳州,这一工业城市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企业资源,通过与上汽通用五菱,“柳工”,“柳钢”等企业的合作,包括将部分学院迁至相关产业集群地区,实习生与相关单位签署协议等方式,提高对企业资源的利用,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毕业生没去处,企业没人招的问题。

(四)特殊群体大学生正视自己,合理维护自身权益

特殊群体大学生也应正确认识自己,认真分析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所长,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特殊群体大学生也应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努力学习,完善自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提高自信,通过不断的锻炼提升能力。

综上,解决地方工科高等院校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既要遵循一般毕业生的就业规律,也要充分重视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特殊性,积极对其进行引导,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地方工科高等院校也应发挥优势做到校企结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认真分析学校自身优势,着重培养拳头专业,做到人才与科技能够更好地流通,使学校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更好地解决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楠楠.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问题研究[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李敏.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分类与特点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