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洪涝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时间:2023-09-26 09:49: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洪涝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首先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向出席分会的各位来宾、专家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防洪减灾事业的各方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防治洪涝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战略问题。下面,我谈三个问题:
一、防治洪涝灾害是中国需要长期应对的严峻挑战
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的洪涝灾害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发生频率高。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水。二是受灾范围广。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三是一旦受灾,损失严重。在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约有全国二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洪水的威胁。
防治洪涝灾害历来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目前,全国重要江河具备了防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一般中小河流具备了防御5~1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能够有效应对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防洪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人与水争地矛盾日益突出,江河行洪能力与湖泊调蓄能力萎缩,大洪水缺乏出路。二是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与人口高密度区域、经济财富集中区域相互重合,洪水风险大。三是洪涝灾害与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相互交织、相互转化,使得防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防洪模式受到挑战。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实施洪水管理
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人类对水的约束越大,洪水对人类的破坏越强。洪水是客观存在,洪涝灾害不可避免。在江河中下游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中国已经形成的密集人口、发达生产力不可能作很大调整。随着人口增加,人水争地的矛盾还会更加尖锐。而洪涝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协调人类生存发展与洪水出路的矛盾,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政府对防洪减灾工作正在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核心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科学实施洪水管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建设综合防洪体系,使防洪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工程体系是防洪的基础。目前,中国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立,但多数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蓄滞洪区建设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预报、监测、指挥调度等非工程措施建设,配合工程措施,提高综合防洪能力。
2、规范人类自身活动,使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与有效规避洪涝灾害的要求相适应。洪涝灾害表面上是洪水对人造成的伤害,本质上是人水关系不协调。因此,要从以往单纯注重防御洪水,转变为既管好水又管好人,规范人类活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要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防止侵占行洪通道,尽量保护河湖水系、滩涂湿地。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地区,要根据防洪需要,实施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退田还湖,增加洪水的蓄泄空间。
3、实施洪水风险管理,使洪水带来的风险能够与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解决人多地少、水土资源需求压力过大的问题,必须承受适度的风险。中国政府开始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防洪工作中,力求通过建立健全洪水风险控制与补偿、防洪保险与社会保障救助等制度,借以分担、承受和化解洪水风险,将洪水风险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限度以内。
4、科学利用洪水资源,使洪水的资源化能够与中国短缺的水资源形势相适应。中国水资源的70%是洪水资源,洪水资源的利用对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的紧缺问题至关重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既保防洪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5、优化防洪措施,使防治洪涝灾害与保护江河生态的要求相适应。洪水在维系流域生态系统平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科学规划江河治理方案,合理建设防洪工程,优化洪水调度,有效配置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促进生态和环境的改善或修复。要高度重视解决水利工程对生态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6、鼓励公众广泛参与,使防洪减灾管理模式与洪涝灾害的社会化特点相适应。防洪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承担防洪责任和风险。要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避险能力,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
三、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近期目标和任务
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近期目标:在五年之内使得重要江河达到流域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分别能够防御100年、50~100年和20~50年一遇的洪水,重点海堤防御50年一遇潮水位加8-12级风暴潮。
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近期任务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五大体系:
一是标准适度、功能合理的防洪工程体系。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建设与河道治理,优化工程布局与调度运行方式,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综合效益。
二是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在主要江河流域和区域初步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加强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以及洪泛区的管理,提高水文预测预报、防洪调度和决策的能力与水平。
三是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和落实政府各部门所承担的防汛责任和任务,广泛发动群众,坚持军民联防,逐步建立社会化投入和保障机制。
四是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依法协调各方权益,维护整体利益,规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活动,规范工程抢险、防洪调度、救灾救助、经济补偿等行为。
五是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研究推广科学、实用、先进的防汛抗洪技术、材料和设备,早日实现洪水管理技术现代化。
女士们,先生们:
一、总体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市实际出发,以气象灾害普查、中小河流洪水和地质灾害普查为重点,以气象监测为主要手段,以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为目的,根据市局要求,在全市7个乡镇街道开展12种气象风险普查,在通济南河和新建河开展洪水灾害气象风险普查,在薛埠镇茅东茶场村委会和薛埠镇大石门矿山开展地质灾害普查,初步建立普查数据库和预警指标,为全面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化打好基础。
二、组织管理
(一)、成立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二)、业务分工
气象台:负责市区12种气象灾害普查资料、中小河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地质灾害普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和上报,每月向市局上报工作情况报告,负责普查工作总结。
办公室:制定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督查时间进度,负责交通、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12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
针对台风、暴雪、寒潮、连阴雨、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共12类气象灾害风险进行普查,调查细化到乡镇街道一级。
调查内容包括:每次灾害过程出现时间、强度、路径、出现区域、频率、影响的行业、损失情况和原因等。没有出现灾情(如死亡、经济损失等)的灾害性天气类别不统计。
(二)、中小河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
根据市局要求对通济南河、新建河开展灾害风险普查,普查到流域乡镇一级。
调查内容包括:中小河流基本信息、水文资料、社会经济和人口数据、土地利用、历史洪涝灾情、已有预警指标和临界雨量、防灾措施、历史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情况、隐患点。针对每次洪涝灾害,调查暴雨洪涝发生时间、持续时间、淹没范围、淹没水深、灾害损失等,灾害发生前7天中小河流域内10分钟和1小时降水量、灾害发生前30天及当天日降水量。以中小河流域为单元,根据中小河流的特点、水利设施、防灾措施和历史灾害发生、损失情况,分别采用统计分析法、水文模型模拟方法确定致灾临界(面)雨量。
(三)、滑坡地质灾害普查
针对市国土部门确定的薛埠镇茅东茶场村委会和薛埠镇大石门矿山2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以滑坡灾害易发点为单元开展滑坡灾害调查,普查到村一级。
调查内容包括:历史滑坡灾害发生情况、隐患点及已有灾害预警指标和防治措施等情况。针对每次滑坡灾害,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方式,调查滑坡灾害发生时间、主要影响因素、灾害损失等,并收集灾害发生前7天滑坡点附近10分钟和1小时降水量、灾害发生前30天及当天日降水量。以每个滑坡点为单元,收集已有部门研制和应用的1个或多个预警点、不同时效(如:0.5小时、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等)的基于降水量的预警指标信息,研制滑坡灾害临界雨量阈值。
四、调查方法
(一)、12种气象灾害调查方法:
参考市局整理的1984-2006年气象灾害普查表,查阅本台站建站以来的气象月报表、年报表、气象灾情年报表等各种气象灾害记录,并按不同的灾种进行整理。
以乡镇作为调查大单元,以行政村作为调查小单元进行实地调查,直到完成整个县(市、区)的调查工作。调查工作采用气象部门人员为主,地方各级政府配合,群众参与的方式进行。
(二)、中小河流洪水调查方法:
在2.5米的卫星影像图或五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进行粗查,即选择那些离河比较近村庄、居住比较集中同时结合平常工作掌握的一些情况,对一下雨就报警或者报警求救过的、群众反映较多的地方作为普查的重点。对那些比较偏远居住比较分散,人烟稀少离河道较远的村或自然村作为一般调查对象。
根据选定重点区域带上图纸表格首先到乡镇政府调查填写有关社会经济数据,乡镇政府没有的数据到村后再进行补充填写,同时进一步了解该乡镇的山洪危险区,历史洪水位以下、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有地质灾害征兆的坡面下游、滑坡、重要设施的位置、范围、人口、户数、责任人、河堤长度高度、历史洪水位。
(三)、地质灾害调查方法:
根据市国土部门确定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联合国土部门到各监测点开展调查。
(四)、灾害普查表填报:
根据省局统一印制的《12种气象灾情采集信息表》、《中小河流洪水普查表》、《滑坡灾害风险普查表》录入要求,填写调查信息。
五、时间进度
6月17日-6月21日全市各观测站点气象灾害统计
6月24日-7月5日开展乡镇级12种气象灾害普查、中小河流洪水及地质灾害普查
7月8日-7月10日普查资料整理、录入
7月11日-7月12日普查资料审核、汇总、上报
国发1号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国办函【2013】35号文件提出的坚持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的历史机遇下,贵州毕节市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步伐,在防洪工程建设方面,注重新型堤防建设,强调防洪工程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详细的城市防洪规划,防洪应急预案及减灾技术及其措施。
1.洪涝灾害的特点
季节性强。由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一般在夏季发生洪涝。 突发性强 由于山区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溪河狭窄,一旦暴雨,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洪峰,造成洪涝灾害。局部性洪涝为主 贵州地区的洪涝灾害是以局部性洪涝为主。频发率高 贵州山区的洪涝一般产生于大暴雨,日降雨量超过100mm或连续3天降雨量超过200mm,就可能引起洪涝灾害。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恢复难度大由于山洪、内涝、滑坡、泥石流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极度毁坏,农田被毁,粮食无收,损失巨大。
2.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对实施环境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保证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不仅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需要,也是重要保证。
(2)洪安全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适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3)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发展是硬道理”。
(4)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构筑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
3.我国目前小型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设计标准低
目前我国的城市现存的小型水库多数建于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当时国家与城市的财力、技术条件的限制,设计标准低,部分小型水库的设计标准完全达不到目前城市的防防标准,无法满足防洪要求,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损坏严重。经过多年的运行,老化损坏严重,相当一部分工程带病运行,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这就需要国家水利部分发挥积极高效的行政水利管理。
3.2施工质量差
我国城市中的小型水库大部分始建于年代,当时采取大兵团作战施工方式,坝体填筑没有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导致工程先天不足,普遍存在坝基、坝体渗漏,坝体单薄,溢洪道窄浅,存在安全隐患。
3.3工程设施不配套
城市中的大部分小型水库部分大坝无护坡,经过多年运行,坝体冲刷严重,有的坝脚已出现陡坎,危急大坝安全。另外,大部分水库未开挖非常溢洪道,个别水库虽然开挖了非常溢洪道,但是标准较低,断面窄浅,无法满足泄洪要求。更为突出的是,大部分水库处在无照明、无通讯设施、无防汛路、无防汛抢险物资、无人看管的“五无”状态。
3.4管理经费投入不足,难以进行正常维护
城市的大多小型水库,由于运行时间长,工程老化严重,存在诸多隐患,需要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维修、养护、加固,工程破损日趋严重,隐患逐步加剧,防洪效益大大降低,个别水库已失去防洪能力,每到汛期被迫空库度汛,即浪费了雨洪资源,又阻碍了自然优势的开拓。
3.5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我国的部分城市的小型水库,仅小部分水库日常管理工作初具雏形,其余大部分水库的各项指标均达不到我国防重汛的标准,而享有管理权限的乡镇政府仅汛期组织几次现场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上报主管部门,便不了了之,平时根本无人问津。
4.防洪措施及对策
(1)当堤防和涵闸、泵站等穿堤建筑物出现险情或遭遇超标准洪水袭击,以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而可能决口时,工程管理单位应迅速组织抢险,并在第一时间向可能淹没的有关区域预警,同时向上级堤防管理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准确报告。当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时,水库管理单位应按照有管辖权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批准的洪水调度方案调度,其工程运行状况应向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当水库出现险情时,水库管理单位应立即在第一时间向下游预警,并迅速处置险情,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
(2)防洪减灾投资与集资政策研究。我国现有的防洪减灾投资应主要靠财政拨款,但从长远看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防汛抢险实用现代技术研究,在防汛抢险过程中,及时发现险情是抢险成功的关键环节。
(3)工程防洪措施。
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山区特点, 水土保持治理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辅以能源措施和行政措施。生物措施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兴建谷坊、塘坝、地头水柜等拦沙蓄水工程,实施坡改梯地建设,搞砌墙保土,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保水能力。对泥石流防治要采取“稳、拦、排、停、封、造”六个字对策,对滑坡防治要针对滑坡的成因、性质、发展趋势和危害“对症下药”,采取“避、排、减、挡、填、护”六个字对策。
(4)非工程防洪措施。
加快贵州水利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 水利信息系统是一项采用现代化信息采集设备、通信工具、计算机网络和决策支持手段,及时掌握水的有关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和水土流失,达到科学调水用水,水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因此,要逐步建立水利信息系统体系,为领导防洪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依据洪水特点、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等,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洪水,制定不同类型的防洪抢险预案:水库预案、河道预案、城镇防洪预案。主要内容包括:防洪标准、指挥机构、物资调度、人员转移、抢险队伍、防洪调度措施等。
5.健全政策法规
(1)要尽快修订和完善防洪规划。
关键词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建议;山东阳信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15-02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气候环境下所产生的社会与自然的生产过程,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部分都与自然天气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在生产这一过程中,因为天气异常或者由于天气变化所导致的农作物产量减产等行为,称之为农业气象灾害。当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很多,由于这些农业气象灾害不仅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还给农民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分析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只有充分掌握有关农业生产当地的气候变化,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控制,更好地防灾减灾。
众所周知,农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同时需补充营养,但是这些条件的前提需要明确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现如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变化,致使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全球气候急速变暖,再加之一些极端天气的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致使农业减产甚至颗粒不收。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更需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气象服务工作,同时根据不同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御,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实现防灾减灾的目标,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气象工作的服务水平。
1 阳信县气象灾害概况
根据近30年阳信县气象灾害记录资料分析,阳信县境内经常发生的自然气象灾害有干旱、涝灾、暴雨、冰雹、大风、干热风、连阴雨、霜冻、低温等。其中旱、涝灾害是阳信县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常频繁交替发生。有历史记录资料以来,1986―2015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出现概率43.3%,干旱平均6.0年一遇;洪涝每3.0年一次,是气象灾害中导致农业生产损失最大的灾害,且旱灾明显少于涝灾。2010年8月阳信县境内出现连续暴雨天气,累计平均降雨量321.5 mm,全县9个乡镇全部受灾,农田大面积积水,排水困难,内涝严重。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因抗灾能力差,倒塌严重。据统计,全县农田受灾面积34 680 hm2,绝产面积6 759 hm2;损坏房屋6 395间,倒塌房屋5 855间;转移人员7 488人;受灾人口136 000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 530万元。
大风冰雹灾害是影响阳信县农业生产的第二大气象灾害。大风多发生于春季,其次为夏季,夏季大风多伴有雷雨冰雹发生。冰雹一般多出现在4―7月,且以6月最多。1986―2015年大风冰雹灾害发生几率为36.7%,在自然灾害中仅次于洪涝。
2 阳信县主要气象灾害
2.1 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降雨量少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使农作物处于缺水的状态下,无法正常地生长。这种现象存在的时间越长,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越大,会出现减产和绝收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农作物死亡,给农民的经济损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阳信县干旱发生类型主要分为春旱、夏旱、秋旱、秋冬连旱等,其中以夏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春旱和秋冬连旱影响时间最长。
2.2 洪涝灾害
涝灾是影响阳信县农业生产的最主要自然灾害,这一灾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灾、湿灾以及涝灾3种类型。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众多,造成阳信县涝灾发生的最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强降水,尤其是夏季短时强降水和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根据阳信县土壤结构和地理环境,短时强降水或持续性强降水一旦达到暴雨或以上量级,受影响农田中会出现大量积水,若积水无法及时排出,会造成局部或大范围农田发生内涝,致使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2.3 大风冰雹灾害
大风冰雹灾害是灾害性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旱涝灾害更具影响范围广、局地性强、时间短、突发生明显等特点。由于天气系统的不稳定,在大气中形成强对流天气,经过大气的动力和热力共同作用的因素影响,加剧了风雹天气的产生。大风冰雹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较为严重,出现时会对农作物的枝叶、茎秆和果实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且不利恢复,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阳信县大范围种植梨树,鸭梨生产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大风冰雹灾害性天气的出现往往致使鸭梨大范围落果、果实受损,影响鸭梨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1-2]。
3 防御措施
3.1 干旱灾害的预防措施
对于干旱的预防,气象部门应该做好中长期气候趋势的预测分析工作,加强对天气系统变化的监测,及时做好预警,给农民提供完善的农业生产建议。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适时开展人工降雨(雪)作业,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另外,还应该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的形式,加强植被建设,对预防农作物旱情发展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4]。
3.2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
暴雨洪涝灾害是夏季发生频率最高的气象灾害之一,具有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预防暴雨灾害,一是要早预报、早预防,气象部门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及早做出预报,各部门及时做好准备,为提前防御打下基础。二是要做好天气跟踪服务,一旦县域内降水量接近或达到暴雨,气象部门应及时暴雨预警信号,并密切监视天气过程势态发展,第一时间为领导决策和农民防灾提供可靠的气象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三是要相关部门做好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洪防御机制,加强对农田内部水的排涝工作,注重排涝设施的维护,降低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4 建议
4.1 构建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农业生产和气象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政府相关单位要重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统一部署,协调各个部门,联合协作,共同防御气象灾害,建立科学有效的防御体系。对气象灾害的发生能够做好提前的预案,进行有组织的防御、指挥。另外,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进行预防,做好监测工作,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在多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把气象灾害的破坏降低到最低。
4.2 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
造成气象灾害的原因主要与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相关,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在预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面对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进行了解。气象工作人员要根据气象变化做好监测,及时对灾害发生进行测报,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在农业生产过程要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增强抗灾减灾的能力,保障农业高效和优质生产。
4.3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首先,对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明确在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与破坏力,明确预防灾害的重要性,在遇到气象灾害时,也能够快速合理地进行响应,达到预防灾害的效果;其次,增强气象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并提高防灾意识,增加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减少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农业损失,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总效益。
4.4 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
由政府主导,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农业灾害保险的机制工作,联合商业保险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入,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统一协调,建立保险新模式,避免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为气象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因地制宜建立新型补贴模式,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稳定农业发展。
4.5 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造成气象灾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环境的变化,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发土地资源,并利用我国水资源,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同时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统筹安排农业生产活动,避免因人类活动而导致环境出现改变甚至恶化情况的产生,尽量避免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气象灾害。
5 结语
总而言之,需要认识气象灾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将科研和气象业务结合,同时依照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对相关农业气象工作展开相应的分析,从而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气象服务。另外,建立气象服务管理体系,做好对于突发事故或者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农业生产本身会受到气象变化影响,所以需要加强气象灾害工作的监测和预测,重视农业生产中因为气象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强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物受灾情况的发生,保障作物的增产增收,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1] 于璐,蒋慧亮,王春华,等.浅析气象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6(3):156.
[2] 李建朝.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4):296.
今年入汛特别是6月下旬以来,我省多次出现全省性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局部地区暴雨、大暴雨突出。受强降雨影响,滇东北、滇中、滇西南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昭通市镇雄县、威信县发生了50年来最大的强降水,造成严重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昆明市发生了自1986年以来最大的强降水,内涝严重,一度造成航班延误、交通瘫痪、人员被洪水围困,大量良田受淹、农田水利设施严重受损。据统计,全省16个州市134个县次、295.1万人受灾,9个城市受淹,因灾死亡40人、失踪5人、紧急转移安置20200多人,房屋倒塌5500多间、受损42200多间,死亡大牲畜1160头,农作物受灾13.2千公顷、绝收1.83千公顷,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96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7.02亿元。伴随着洪涝灾害的偏重发生,农作物受灾较重,加上稻飞虱等病虫害爆发早、来势猛、危害重,以及农资价格上扬等不利因素,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为积极应对当前防汛工作的严峻形势,抓好防汛抗洪和以水稻、玉米、烤烟、马铃薯为重点的大春粮经作物中耕管理及晚秋作物生产,确保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省人民政府要求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抓好当前防汛抗洪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防汛责任制。当前是防汛抗洪工作的关键时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立足于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切实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的各项防汛制度,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对防汛队伍组织、工程检测巡查、应急物资准备、抢险救灾等都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防汛责任人要靠前指挥、深入一线,扎实抓好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工作,确保抗洪抢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二)抓好雨情汛情监测预报。汛期的雨情汛情变化较快,随时可能有突发暴雨和洪涝灾害。各级气象、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汛期气象预报和汛情监测工作,加强监测力量,密切监视天气和汛情的变化,及时准确地对雨情和水情进行滚动预报。特别要加强局部性、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准确分析影响时间、程度和范围,及时预警信息。
(三)确保重要设施防洪安全。要严格执行汛期调度运行计划,确保主要江河湖泊、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大中型水电站,以及重点防洪城市、学校校舍、工矿企业、民航铁路公路设施、监狱设施、农垦设施的安全度汛。城市建设部门及有关单位,要采取措施加强排涝设施建设和应急排涝工作,保障城区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尽最大努力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四)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地要针对山洪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预警预报难等特点,修订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对山洪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人员撤离安置、生活保障及卫生防疫等各个环节都要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周密安排。对山洪灾害隐患点,要增派人员实施24小时监控,一旦发现险情征兆,要迅速发出预警,及时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按照有关处置程序及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避免出现重大人员伤亡。
(五)安排好受灾群众生产生活。要加大受灾地区资金物资投入力度,保证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饮用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救治。要高度重视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灾后发生疫病流行。统筹抓好灾区的社会治安,确保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组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抗灾自救、恢复生产和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认真落实大春作物中耕管理措施
(一)搞好作物田间管理。要及时组织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帮助农民群众搞好大春作物中耕管理。南部双季稻地区已成熟的早中稻,要抓住天晴的有利时机及时收割;南部及河谷地区在正常节令栽插的水稻,已处于分蘖期,随着气温升高,要进行撤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中部和北部地区由于水稻移栽后气温、水温低,根系生长缓慢、返青期长、分蘖少,要及时加强水肥管理进行提苗壮苗;正常节令内播种的玉米和马铃薯等旱粮和烤烟等作物,要重点进行中耕松土、培土、起垄、除草和追施肥料,并做好开沟排涝等工作;因旱灾重种、补种和补栽的,要及时进行查苗补缺;地膜覆盖的要及时破膜放苗,追施提苗肥,确保苗齐苗壮。
(二)有效防治作物病虫害。要充分认识稻飞虱等重大植物疫情和作物病虫害的严重危害性以及当前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加强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指导工作,迅速组织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做到病虫害早发现、早防治、早控制,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要大力开展专业化防治和统防统治,搞好防控技术培训、宣传与指导,努力把各项技术传授到农户,落实到地块,严防植物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省农业厅要派出工作组深入植物病虫害严重的州市,指导和帮助做好防治工作。
关键词 农业;主要灾害;避灾农业;问题;对策;湖北随州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97-03
农业是露天工厂,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与自然博弈的过程。由于随州市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南方的洪涝、高温热害和北方的干旱、低温冻害等灾害在随州市均有发生。一方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另一方面,农业设施的防灾避灾能力相对较弱,随州市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为了减轻灾害的损失,随州市不少地方的农民进行了多种避灾农业的栽培实践与探索,现将各地避灾农业的实践进行总结,并对今后随州市发展避灾农业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1 随州市农业灾害的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随州市是农业灾害多发、重发地区,农业灾害种类多、范围广、频次高、危害重。影响随州市的农业灾害有10余种,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有4种:干旱、低温冻害、暴雨洪涝和农作物病虫害。近10年来,农业灾害每年都给随州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较大损失和影响,一般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占总增量的10%左右。
1.1 低温灾害
低温对农业造成的危害分低温冻害和低温冷害。随州市低温冻害一般发生在12月至次年2月,低温冷害一般发生在早春3―4月,秋季11月。
2008年1月随州市发生冰冻雪灾,1月11―30日,累计降水量75.3 mm,平均积雪厚度达20 cm,日平均气温-2.4 ℃,极端低温达到-11.6 ℃,全省最低。
持续雨雪和低温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043亿元。全市小麦受灾面积2.81万hm2,成灾面积1.42万hm2;油菜受灾面积9 533.33 hm2,成灾面积5 133.33 hm2;蔬菜受灾面积8 000 hm2,成灾面积4 600 hm2;菜豌豆受灾面积2 400 hm2,成灾面积1 666.67 hm2;马铃薯烂种15%~20%;全市366.67 hm2蔬菜大棚设施遭到破坏,其中倒塌1 500个,损坏4 500余个;全市12万棚袋料香菇约有1.8万棚损毁,第2茬菇的幼蕾大部分冻死,产量下降近30%,品质下降2个等级,每袋损失2~3元,损失1.2亿元;全市约9 333.33 hm2茶叶普遍受冻,严重受冻的占70%,当年减产50%以上,其中完全冻死的约3 333.33 hm2,当年基本绝收。
1.2 干旱灾害
据史料记载,自宋朝以来,随州市发生持续3年以上的干旱达27次之多,连续4年以上的干旱有6次,连续7年以上的干旱1次。1949―1989年41年间,随州市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平均约4年1次;1990―2007年18年间,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平均每2年1次。
2010―2014年,随州市连续5年大旱,特别是2012年的特大干旱,降雨量蓄水量之少、旱情之重是随州市有水文和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年。表现为“三个历史罕见”:一是降雨量、蓄水量之少为历史罕见。截至10月10日,全市累计平均降雨量为514.8 mm,比多年同期少40%。全市各类水利设施蓄水只有4.07亿m3,比多年同期少66%。旱情最严重时,全市12.94万口堰塘干涸,占总数的77%;366条河溪断流,占总数的78.5%;4座大型、6座中型、528座小型水库接近死水位或死水位以下,占总数的77%。二是干旱覆盖面之广为历史罕见。高峰期,全市东西南北处处受旱,在田农作物共有11.68万hm2受旱,占农作物总面积的69.54%,其中重旱面积4.38万hm2,占农作物总面积的26.06%,绝收面积8 360 hm2,占农作物总面积的4.98%。三是干旱损失之大为历史罕见。全市连续25个月未发生地表径流的有效降雨,8月以前,累计降雨量仅相当于多年同期降雨量的50%左右。特别是7―8月持续出现晴热高温天气,平均气温在35 ℃以上有23 d,比常年同期气温偏高1~2 ℃,“伏天滴雨未下”前所未有。而此时正值水稻、棉花、玉米、花生、芝麻等作物需水关键时期,此时缺水受旱造成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据统计,2011年全市农业因干旱造成直接损失12.43亿元。
1.3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某一时段内降水过多,排水不畅,使农田集水成灾,导致农作物产量明显下降以至绝收。随州市洪涝灾害有梅涝(6月至7月中旬)、盛夏涝(7月下旬至8月)、春涝(3―5月)、秋涝(9―10月)。
2010年7月17日,随州市发生特大洪灾,7月16日20:00至7月17日8:00,随州市普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伴有阵风5~6级。全市平均降雨量114.2 mm,降雨量50 mm以上的乡镇有33个,降水量100 mm以上的乡镇18个,其中降雨量200 mm以上的乡镇办8个。广水市城区7月16日23:00至17日3:00,4 h内降雨239 mm,是广水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强降雨。7月18―19日随州又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造成了随州市3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157座小型水库溢洪。洪涝灾害对当年农业生产尤其是中稻孕穗造成了巨大影响,直接影响中稻生育进度,间接影响穗数和粒数。据调查统计,全市中稻受灾面积6.33万hm2,占中稻面积的(下同)56%,其中成灾面积1.4万hm2,占12.4%,绝收面积2 333.33 hm2,占2.1%。据测算,7月洪涝灾害造成中稻减产1.8万t,直接经济损失3 600万元。
1.4 农作物病虫害
随州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53.33万公顷次左右,其中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33.33万公顷次,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13.33万hm2,其他作物6.67万公顷次。随州市危害水稻的主要是“三虫三病”,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稻瘟病、纹枯病、穗期综合症;对小麦危害大的主要是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据统计分析,随州市农作物病虫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占总产量的5%左右,防治病虫害每年能挽回产量损失25万~30万t,2006年随州市第4代稻飞大发生,发生面积达到5.87万hm2,造成中稻产量损失预计近10万t,防治后挽回7万t。
2 随州市发展避灾农业的主要做法
在抵抗自然灾害的实践中,随州市形成了一整套避灾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2.1 调整种植业结构
近几年来,随州市围绕国家的产业政策,立足本地优势资源,本着突出地方特色产品积极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通过调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抵抗各种自然灾害能力,培植壮大特色产业。
2.1.1 坚持不懈地抓好粮食生产。粮食作物在随州市种植历史最悠久、种植面积最大,说明粮食作物最适应随州市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抗灾能力最强。发展粮食的主要措施是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深化粮食结构调整,压减中稻、小麦,多种马铃薯、玉米,以粮调粮,增粮增收,加快推广优质品种,迅速提升稻米品质,改变了长期以来随州“务工米”“学生米”的状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2.1.2 把食用菌产业当作重要避灾产业来抓。5年的大旱,随州市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畜牧等产业均受到重大损失,但食用菌产业不仅没遭受损失,反而不断发展壮大。在食用菌产业上,坚持“资源转换、品种转型”的原则,以节本、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板块建设、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整合为抓手,促进了全市木腐菌稳步发展,草腐菌快速发展。
2.1.3 发展马铃薯、菜豌豆、大蒜、优质桃等高效产业避灾。通过算经济账发动,办示范样板带动,争项目资金拉动等多种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四大高效农业板块面积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据统计,2015年全市马铃薯板块达到6 800 hm2,菜豌豆板块达到5 933.33 hm2,大蒜板块达到6 133.33 hm2,优质桃板块达到7 200 hm2,而且效益均十分可观。相同面积下,种马铃薯、大蒜、菜豌豆和油桃的效益分别是种小麦的7、5、3、8倍。
2.2 发展高效种植模式
在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生产实践中,随州市创造出了许多粮菜兼作、钱粮双丰的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这些高效种植模式,充分遵循自然规律,避害趋利,在灾害年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近年来,随州市常年推广各类高效栽培模式3万hm2。如马铃薯―中稻、菜豌豆―中稻、大蒜―中稻、泡泡青―中稻。这些栽培模式都具有投资少、效益高、风险小、易掌握的优点。马铃薯一般产量26.25~30.00 t/hm2,高的可达60 t/hm2以上,平均产值3万元/hm2左右,纯收入是小麦的5~7倍。马铃薯―中稻、菜豌豆―中稻、大蒜―中稻、泡泡青―中稻一般纯收入比传统麦稻连作增加1.50万~2.25万元/hm2。推广这些高效栽培模式,既保持了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又提高了种植业综合效益;既符合国家保持粮食稳定增长的产业政策,又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2.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累计建成大小水库699座(大型7座、中型21座、小型571座),堰塘土当坝16.78万口,泵站610座,灌溉干渠逾2 000 km,基本形成了以水库为骨干,以堰塘为基础,以泵站为补充,以渠系为纽带,蓄、引、提、灌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
2.4 发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生产占用土地少,不与粮争地,产能高,效益好,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大幅度增加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耕地和光、温、水、气等资源利用率,提高了抗灾能力,提高了质量安全水平。近年来,随州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截至2015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9 013.33 hm2。
2.5 推广抗病虫作物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20世纪80―90年代棉花棉铃虫在我国棉区发生严重,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推广种植抗虫棉品种,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棉铃虫的危害。此外,中稻旱育秧技术、农作物免耕技术、小麦中稻直播技术、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保水保肥料技术等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适用技术,应继续大力推广。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州市农业目前整体防灾意识低、抗灾能力差、避灾措施少,发展避灾农业还存在不少问题。
3.1 对农业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抗灾、避灾意识薄弱
一方面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虽然已达30余年,但却尚未形成生产经营者应当具有的防灾避灾意识,不少农民认为防灾避灾是政府和部门的事,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未能主动地进行防灾避灾,如在种植业中较普遍的存在重种植轻植保,在畜牧业中较普遍的存在重发展轻预防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尚未形成防灾、抗灾、避灾的应急机制和制度,抗灾措施和技术尚未成熟,从而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灾害不同程度的发生,使某些本可以是轻灾、小灾的变成了重灾、大灾。
3.2 现有种植模式超出自然生态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避灾能力弱
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减弱,另一方面在种植结构上,水稻种植面积过大,抵抗旱灾能力弱,目前的蓄水量远不能满足随州市常年水稻种植的需求。
3.3 农业避灾抗灾的作物品种较少、技术储备不足
农作物品种抗病能力不强。如小麦的条锈病、水稻的稻瘟病在全省范围内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只不过是受灾的程度不同而已,这其中既与当年的气候、植保等因素有关,也与小麦、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有关。同时,对避灾抗灾的技术缺少研究、储备和推广,造成一旦灾害来临,缺少相应的应对技术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 资源水利 侧重问题
一、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水利工程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造福谋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涵盖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二、水利工程想资源水利侧重的必要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其他一切便没有了意义。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于水资源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城市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和工业污水也在不断增加,人类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形势影响之下,既使大力兴建水利工程也无法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只有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用水需求。这种做法也顺应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资源水利的特点
1、经济节约
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上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采用新制度、新体系
与传统的水利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3、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当前,环境问题是最具焦点性的问题,资源水利的提出也得到各界的认同。提出资源水利的观点就是为了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四、水力资源向资源水利侧重的主要内容
1、首先要大力扭转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的观点,宣传资源水利的优点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要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我们现在要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更加明确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当前的水利工作要注意以下四点
1、水利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2、解决我们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要注意综合治理、统一管理,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当前要特别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
4、水利一定要认真研究经济问题,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六、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