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7:27: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利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研究状态。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猴山上有一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叫多多。猴王就利用分饼的机会教育帮助他。猴王分别给每个猴子8块饼,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许多小猴子都拍手表示满意,唯独多多大叫着说:“8块饼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好,我给你16块饼,平均分4天吃。”话音刚落,多多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猴王又说:“那我给你32块饼,平均分8天吃完。”多多还没等猴王说完又嚷道:“太少,太少,还是不够吃。”猴王最后说道:“那我给你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怎么样?”多多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猴王和其它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完商不变的性质你们就知道了。
通过“猴王分饼”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并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通过口答列式组成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算式,使学生发现猴王四次分饼,看起来分的饼是越来越多,其实平均每天能吃到饼的块数都是一样的。隐含着量的“变”与“不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商不变的性质。接着提出问题:猴王是运用了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从而揭示课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和思考算式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商不变性质,使整堂课自始至终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发生、发展并得出规律。
2 合作交流,还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是微小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的机会和条件,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探索、研究,不仅能调动中差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在第一行摆4个,然后提出问题:第二行摆,比多2个,应怎样摆?请小组同学互相研究一下。学生都积极地思考、交流,最后汇报研究的结果,从而得出要先摆和同样多的4个,再摆比多的2个。然后我又设计了一组拍手游戏:①女生拍6下,男生比女多拍3下;②男生拍10下,女生比男生多拍4下。
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例题:美术小组做黄花7朵,做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做红花多少朵?提问:怎样求红花有多少朵?再次引导小组同学讨论,学生根据前面的基础,很快就会解答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 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升华
让学生自主地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并不是一味地“放”,教师要在重点、难点、关键处进行启发性点拨,疏通性点拨,帮助学生领会知识,解决疑难,实现思维的升华,做到“放”中有“收”。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先放了一段一个小朋友没钱买东西的录像,说明钱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人民币。之后,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小组同学互相研究一下,可以怎样分类。当学生说出是按面值大小分的时候,教师说明:这也是按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来分的,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师生共同认识分币,并进行爱惜人民币的思想教育。接着,让各小组同学用认识分币的方法自己来认识角币或元币,然后汇报。教师出示一块糖(标价1角),引导小组同学讨论:怎样用正好的钱来买它?学生经过讨论,有的说用2个5分币来买,有的说用5个2分币来买,有的说用10个1分币来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想,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多少个1分是1角?学生很自然地会得出1角=10分。紧接着我又讲了一个小故事: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平日十分节俭,最近它攒了10个1角币,可是携带起来十分不方便,它就去找山羊伯伯想办法,山羊伯伯想了想,收下了它的钱,给了它1个1元币,小白兔觉得很吃亏。然后引导学生想:小白兔吃亏了吗?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小白兔不吃亏,因为1元=10角。我接着追问:那么1元等于多少分呢?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很轻松地得出1元=100分,实现思维的升华。
一、打造课堂合作学习的环境和基础。
1、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根据全班学生的学力水平、个体差异组建4人或5人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先根据学习具体情况每组设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经过一段时间后轮换。学习小组应该 保持均衡,即每个小组的水平,包括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要相对均衡,每个小组要有学困生和学优生,这样每个小组就能互相帮忙,每个小组能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和帮助。学习小组应该以自愿为前提,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自愿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这能更好的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小组应该经常变动,学习小组建成后,不应一成不变,应在一学期内变动两至三次,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出的矛盾,使合作学习能顺利展开。
2、合理安排座次
可以根据学生人数和其它情况,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其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可以让素质好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弱的穿插安排在一起,可以是梅花形的排列,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排列,只要适合于教学就可以。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后,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
在建立学习小组里我们提到,可以根据学习具体情况每组设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这些同学必须明确他的职责,比如: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报告员负责集合组内研究结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二、科学认真地安排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呈现问题
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首先应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才能自我产生动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来一起呈现这个问题。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根据所呈现的问题,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要做好协调工作,然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进行重点讨论,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记录员整理,由报告员在全班交流。
3、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协调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将讨论的问题总结后,并向全班交流,组与组之间再进行交流,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要作好协调工作,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做到收放结合,积极评价,解答疑难,鼓励创新。
4、客观评价、科学总结
这个评价可以是老师给的,也可以是小组中给的,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总是不太现实,所以,可以运用小组成员自评或相互评价,这有利于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5、表扬是最好的奖励
对学生来说表扬是最好的精神奖励,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下步都要及时表扬。对于表现的突出的学生也可以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有无。
三、注意事项
1、处理好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教师应处理好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集体学习之间的关系,在适当的时机有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在小组讨论前,应给学生留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形成一定的看法,这样小组讨论才能产生一定的成果。
2、处理好结果和过程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合作学习的过程,而不应看合作学习的结果是否与自己课堂设计的结果相符合。结果只是时间问题,没有完整的过程是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成果的,这需要时间的积累。
3、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教师应首先明确自己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职责就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然地形成合作学习动机,自发地提出合作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现到探究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儿童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是边远农村小学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易事,在教学理念上要冲破“应试教育”照本宣科的方式,向素质教育转轨,创造有利实验环境,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结合农村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1.问题:科学探究学习的动力
在探究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问题提出可以是由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提出。如果由老师提出问题,那么提出的问题在严密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让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充满童趣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我对探究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提出一些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或看到的有趣现象,或讲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心,然后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科学探究就迈出成功的一大步。如在教学《小河的哭诉》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先出示一组事先拍好的学校周围被污染的小溪的照片,让学生看到小溪里的垃圾成堆,水中泛着泡沫;出示用矿泉水瓶装的污染过的水,让学生看水的颜色,闻水的气味,出示河里的鱼在哭泣的动画,提出问题:小河和小河里的鱼都受到深深的伤害,你们想当侦探吗?想找出那背后的凶手吗?在调动了学生积极兴后,让学生去完成水污染的调查。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让学生围绕课题大胆的提问,提一切问题,并肯定学生的问题。在学生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倾听和重视所有孩子的提问,并进行适当地记录。要知道教师给孩子的眼神和鼓励对孩子都是特别重要的。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重视他的提问,你在倾听他的提问。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在认真思考,也说明他对此有兴趣,老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会很有积极性,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2.过程: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大胆的猜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数的发明都是来源于科学家大胆的猜测。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在大胆的猜想过程中,学生调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发展的趋势预测今后发展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大胆猜想过程中培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要否定学生的假设,即使学生的猜测和假设在目前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也应该给予鼓励,并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过理由。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实验内容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实验内容,锻炼学生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阅读、研讨共同设计实验计划,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讨论,共同制定实验计划,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根据成员的特点,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操作实验,一部分同学认真观察,一部分同学进行记录,共同协作,完成实验整个过程。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
3.评价:科学探究前进的动力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以下我就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
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
学生通过亲身探究,思维才能受到锻炼。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肯定会发现新问题,当一人难以解决新问题时,就需要大家的合作,交流,向别人去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审视和改正自己的观点,相互接纳,赞赏,分享所获得的成果,这样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做法:
1.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做到假设与搜索证据。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假设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所做的可能性回答。例如,对“物体遇冷会收缩吗”这个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各种假设:“物体遇冷会收缩―人冷了就会缩起来”,“物体遇冷不会收缩―教室里的桌子就没有因为冬天而变小”,再如:“把纸和球同时从高处放手,猜哪个先落地”的假设活动,是想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假设,并在假设的过程中发现: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有时是错误的,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我们再用两张同样重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重复上面的实验”是一个拓展活动,同样说明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不一定可靠。而搜索证据是通过观察、实验、测量或从可靠信息源那里获取用以回答问题或验证假设的数据及资料的活动。许多重要的科学结论都是建立在假设与搜索证据的基础上的,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因此做为一位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做好下面的工作:
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机会;提供一个适用于学生的计划方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考虑;经常比较计划和实际的探究过程,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预见;在教学上或活动结束时要经常讨论,提议学生去思考如可改进探究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能力,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3.做好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工作。
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的组织形成,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内容,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材的编制及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也确实反映出各地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命题者对于这方面在命题过程中,时常会出一些独树一帜的好题,成为试卷的“亮点”,所以,这也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开展探究,避免探究的形式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到有趣、快乐,就会愿意主动参与,寓教于乐,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提高吸引力。苏科版初中教材就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突出了以学生为本,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教材中有很多科学探究的引入,这些是编写组成员精心设计的,有一定的新颖性。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教师首先根据教材做一个魔术引入,魔术前向学生设问:“蜡烛可以在火中燃烧吗?”绝大多数学生大胆回答“不能”。然后教师展示魔术,教师在茶色玻璃后放了一支蜡烛,它竟然能在“水中燃烧”,大多数学生都发出惊奇的感叹:“怎么可能啊,肯定有诈!”在学生兴致高昂的时候揭开魔术谜底,实质上是平面镜成像,由此引入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快乐地进入今天新课知识的探究中,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设计多样化,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一般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构成,而这七个环节的结构关系是环环相扣、彼此促进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要素,但笔者认为一开始七个环节全部由学生探究完成,难度太大,教师也反映这样会比较费时耗力,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及探究内容确定,有选择性地重点涉及某个或某些探究环节进行探究设计。
例如:“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节教学中,通过对学情的详细分析,如果探究目标确定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上,那么探究设计的重点就放在“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上。又如“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若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并分析图像,试着找出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所以探究的重点可设计在数据和图像分析与归纳上,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在不同的探究实验中,通过多样的设计,让学生有所侧重地体验某一个或某几个探究环节,通过教师长期有的放矢的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可以一步步得到提高。
二、观察方法多,增强学生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在学生周围有很多可以观察的事物,但现在的学生往往视而不见,不会观察,更谈不上提出有价值或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不能全怪学生,他们为了应付中考需要做大量脱离实际、重复的练习,所以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端正,需要加强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减少学生的死记,教材中有许多给学生观察发现的机会,教师在平时探究实验中可以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当学生参与了实验活动,发现了许多自己未曾注意到的现象,提出一些希望能够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好奇心就被激发出来。
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方法一:整体全面观察。例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既要观察角的大小关系,又要观察线的位置关系,更要判断三线是否共面。又如“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的条件、熔化的特点。这样从多角度、全面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全面分析各种现象的联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方法二:按顺序观察。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①在u>2f区域,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在u=2f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③在f
方法三:在对比中观察。“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冰、烛蜡熔化时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规律,获得清晰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数据保真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一、“假说”运用的简单方法
“假说”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对未知事物或运动规律的预测性解释。“假说”的科研作用,在于它立足已知,探索未知。从现有知识和理论出发,建立与未知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毋庸置疑,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适当授予学生“假说”运用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科研环节与方法,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信息收集、综合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思维过程,学会发散思维、整体思维,继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假说”的研究方法大体经历如下几个步骤:“假说的孕育”“假说的提出”“假说的验证”“形成的结论”。
例1,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请设计一组实验,证明铁在潮湿空气里的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设计实验,画出简图),现象和结论用文字表述。
根据铁与潮湿空气接触这一特定信息目标,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放置于潮湿处的铁器易生锈,而干燥的铁器则不易生锈;表面涂了油漆的铁器不生锈,不涂油漆的铁器在空气中则不易生锈……,鼓励学生思维由一点向外辐射,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想象,大胆提出各种新颖的猜想和实验方案。这就是“假说”运作的第一道程序――“假说的孕育”。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综合提出关于铁生锈的3个猜想:①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而生锈;②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而生锈;③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依据上述猜想,做如下逻辑推论:若猜想①成立,则铁在干燥的空气中能生锈;若猜想②成立,则铁在水中与空气隔绝时能生锈;若猜想③成立,则铁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的条件下才能生锈。
该阶段是“假说的提出”,随后是“假说的验证”。根据上述3种猜想引发的3个“假说”,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集思广议设计出既简单又符合要求的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实验装置,见图1。
静置3~5天,观察各试管中铁钉表面,其中A,B所置铁钉无明显变化,C管中铁钉表面覆盖一层褐色铁锈。结论:铁生锈是水和空气与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化学教学中引入“假说”方法,其深层次的内涵就是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主动探索,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思维活动,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总结出规律或作出合理的解释。
例2,钠置于CuSO4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
①CuSO4+2Na == Na2SO4+Cu
②CuSO4+2NaOH == Cu(OH)2+Na2SO4
③Na+2H2O == 2NaOH+H2
④Cu(OH)2 == CuO+H2O
A.①B.①④C.④D.②③
这是一道设计独特的试题,争议焦点在于反应生成的Cu(OH)2在水溶液中能否分解?
处理方法有两种:其一由教师作出定性的回答;其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假说的方法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前者虽省时省事,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倘若选择后者,将如何操作?
(1)“假说的孕育”:指导学生查阅高一化学课本知识:金属钠的熔点较低(97.81℃);钠与水的置换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反应热促使固态的钠熔为液态的银白色小球;查化学手册Cu(OH)2相关数据,得知Cu(OH)2的热稳定性低,一般受热至70℃~90℃,即可分解为黑色难溶性的CuO和H2O。
(2)“假说的提出”:依据收集到的信息,大胆猜想:反应生成的Cu(OH)2在水溶液中能分解。
(3)“假说的验证”:让学生动手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钠浮在液面上,剧烈与水反应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钠迅速熔成银白色小球在液面上四处游动;溶液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局部变黑;银白色小球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4)“结论”: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使生成的Cu(OH)2部分分解。反应④是可以发生的。故,该试题正确选项应为A。
二、运用“假说”的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假说的孕育。提出问题,确立研究的课题方向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规定了探究的方向和内容,是进行实验探究的首要步骤,一般是试题所赋予的问题。来源于:①对教材实验片段的深入分析;②在实验或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困惑。原创题设计时,问题的设计难度应适宜、预设回答的范围要明确。探究性实验的问题不要设计得过于繁杂或开放,尽量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达到培养学生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科学探究方法或能力即可。此外预计问题的解决方法要有可行性。充分估计到学生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生活经验不很丰富,思维模式尚处于转型期,可能对于某些化学现象尚不具备解决的能力。
2.“假说的提出”。科学猜想不是“胡乱猜”,它要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加以支持,为了避免“放养式”的猜想,引导学生科学猜想,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素材,逐步使学生学会运用类比和联想进行有根据的猜想。鼓励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猜想并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3.“假说的验证”。验证猜想,可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等多种探究方法来找到正确的结论,其中实验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形式,也是实验探究学习模式的基本程序之一,是论证猜想和假设的实质性过程。开放式的实验能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方法,能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感性的知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353-01
传统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再现为终极目标,过分强调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标和任务,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僵化,缺乏开放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低,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化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实验能力呢?我的做法主要是:
1 以“动手做实验”为切入口,培养了学生自主实验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一位学生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先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请另一位同学用导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清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喜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怎么会是这样的?”紧接着又请学生在一无色溶液(石灰水)中滴加两滴另一种无色溶液(酚酞),一下子变红了,再次滴加数滴第三种无色溶液(盐酸),红色又消失了。这样就把学生的情绪推到。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学习化学很“好玩”,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兴趣。进而在我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随之,我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奋发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演示实验尽量请学生来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学习,尽可能的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自操作,既取得第一手感性的认识,获得化学知识,又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兴趣。事实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只有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好知识。
2 以“探究与讨论”为重要突破口,激发了学生自主实验的欲望
第四单元《金属》中有这么一个内容: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具体为:请设计一个方案,比较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提示:通过三种金属与FeSO4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三种溶液之间的反应,得出结论。)
于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提供给学生可以选择的试剂铁钉与铜片两种金属,FeSO4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三种溶液。学生根据所给试剂进行实验步骤的设计并选择实验用试剂,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提出假设”的机会。学生们根据提供的试剂,纷纷设计实验,结果同学们的实验过程是不尽相同,而且同学们在课堂上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把学生提出的每一个实验方案依次亮相给全班同学,但这中间我没有肯定,也没有直接否定,只是让学生通过后面的实验进行证明。接着,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不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了结论。最后,再由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也有同学把多种实验方案进行比较,得出了自己认为可以最快辨别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对于这一切,我都及时在课堂上给予了肯定,并请同学们记录下自己实验的感受。这样的一个过程,无疑是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学生们的思维是积极活跃的,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学习的自主发展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激发了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欲望。
3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了学生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还积极利用教材中的“课外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化学实践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时时刻刻注意生活,联系实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这是对他们终身受益的。
在学习《应用水的处理》这一内容前,我布置学生观察自己周围河浜的水污染现状。询问老人、家长,了解家乡水质在这几年来的演变情况、成因及后果,组织他们有重点地分别调查乡镇企业、菜场、养殖场等处的水质。要求作好描述性记录,并认真思考治理水污染的对策。在教学中,我联系到“我国的水资源虽然排名世界第四,但为什么还说是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切入,在学生中展开思索和讨论,并引导学生就当前水污染的现状成因及后果展开交流。学生们积极思维,发言热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来归纳污染水源的三大人为因素。激发了学生要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自觉性。
通过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既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有关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4 以“实验习题”为依托,提高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