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7:27: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装配式建筑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BIM;可视化
前言
在建筑工程中,其核心管理技术就是BIM技术,该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在三维空间中出现阶段性的信息缺失,其中BIM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建筑设计过程各个专业之间的协调以及对建筑工程的数据管理。BIM将建筑物所有的数据都进行统一管理并提供分析软件的接口,实现数据导入以及建模计算,分析该建筑的整体或是构件的情况。
一、BIM与标准化设计
1.标准化BIM构件库的建立
装配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标准化的预制构件或部品在工厂生产,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装配、组装成整体。装配式建筑设计要适应其特点,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是通过预制构件加工图来表达预制构件的设计,其平立剖面图纸还是传统的二维表达形式。在装配式建筑BIM应用中,应模拟工厂加工的方式,以“预制构件模型”的方式来进行系统集成和表达,这就需要建立装配式建筑的BIM构件库。通过装配式建筑BIM构件库的建立,可以不断增加BIM虚拟构件的数量、种类和规格,逐步构建标准化预制构件库。
2.可视化设计
与传统建筑方式采用BIM类似,装配式建筑的BIM应用有利于通过可视化的设计实现人机友好协同和更为精细化的设计。
3.BIM构件拆分及优化设计
在装配式建筑中要做好预制构件的“拆分设计”,俗称“构件拆分”。传统方式下大多是在施工图完成以后,再由构件厂进行“构件拆分”。实际上,正确的做法是在前期策划阶段就专业介入,确定好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目标,在方案设计阶段根据既定目标依据构件拆分原则进行方案创作,这样才能避免方案性的不合理导致后期技术经济性的不合理,避免由于前后脱节造成的设计失误。BIM信息化有助于建立上述工作机制,单个外墙构件的几何属性经过可视化分析,可以对预制外墙板的类型数量进行优化,减少预制构件的类型和数量。
4.BIM协同设计
BIM模型以三维信息模型作为集成平台,在技术层面上适合各专业的协同工作,各专业可以基于同一模型进行工作。BIM模型还包含了建筑的材料信息、工艺设备信息、成本信息等,这些信息可以用来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使各专业的协同达到更高层次。
二、BIM与工厂化生产
1.构件加工图设计
通过BIM模型对建筑构件的信息化表达,构件加工图在BIM模型上直接完成和生成,不仅能清楚地传达传统图纸的二维关系,而且对于复杂的空间剖面关系也可以清楚表达,同时还能够将离散的二维图纸信息集中到一个模型当中,这样的模型能够更加紧密地实现与预制工厂的协同和对接。
2.构件生产指导
BIM建模是对建筑的真实反映,在生产加工过程中,BIM信息化技术可以直观地表达出配筋的空间关系和各种参数情况,能自动生成构件下料单、派工单、模具规格参数等生产表单,并且能通过可视化的直观表达帮助工人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可以形成BIM生产模拟动画、流程图、说明图等辅助培训的材料,有助于提高工人生产的准确性和质量效率。
3.通过CAM实现预制构件的数字化制造
借助工厂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采用集中、大型的生产设备,只需要将BIM信息数据输入设备,就可以实现机械的自动化生产,这种数字化建造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三、BIM与装配化施工
1.施工现场组织及工序模拟
将施工进度计划写入BIM信息模型,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4D模型中,就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提前预知本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场地布置是否合理,工序是否正确,并可以进行及时优化。
2.施工安装培训
通过虚拟建造,安装和施工管理人员可以非常清晰地获知装配式建筑的组装构成,避免二维图纸造成的理解偏差,保证项目的如期进行。
3.施工模拟碰撞检测
通过碰撞检测分析,可以对传统二维模式下不易察觉的“错漏碰缺”进行收集更正。如预制构件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碰撞检测,地暖管与电器管线潜在的交错碰撞问题。
4.复杂节点的施工模拟
通过施工模拟对复杂部位和关键施工节点进行提前预演,增加工人对施工环境和施工措施的熟悉度,提高施工效率。
四、BIM与一体化装修
1.装修部品产品库的建设
土建装修一体化作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可以促进全过程的生产效率提高,将装修阶段的标准化设计集成到方案设计阶段可以有效地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可视化设计
通过可视化的便利进行室内渲染,可以保证室内的空间品质,帮助设计师进行精细化和优化设计。整体卫浴等统一部品的BIM设计、模拟安装,可以实现设计优化、成本统计、安装指导。
3.信息化集成
产业链中各家具生产厂商的商品信息都集成到BIM模型中,为内装部品的算量统计提供数据支持。对装修需要定制的部品和家具,可以在方案阶段就与生产厂家对接,实现家具的工厂批量化生产,同时预留好土建接口,按照模块化集成的原则确保其模数协调、机电支撑系统协调及整体协调。
五、BIM与信息化管理
1.经济算量分析
经济算量的主要原则是做到“准量、估算”,按照工业化建筑的组成及计价原则分为预制构件部分和现浇构件部分。结合工业化住宅的特点自主开发了装配式设计插件,通过该插件可以将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分类统计可以快速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工程量分析,从而进行方案比选,再由确定的工程量结合地区的定额计算出本项目的工程量清单,实现在方案策划阶段对成本的初步控制。
2.RFID等实现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可追溯
实现在同一BIM模型上的建筑信息集成,BIM服务贯穿整个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一方面,可以实现住宅产业信息化;另一方面,可以将生产、施工及运维阶段的实际需求及技术整合到设计阶段,在虚拟环境中预演现实,真正实现BIM信息化应用的信息集成优势。通过在预制构件中预埋芯片等数字化标签,在生产、运输、施工、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记录相应的质量管理信息,可以实现建筑质量的责任归属,从而提高建筑质量。
3.利用BIM云平台实现适时、全球化、数字化的管理
BIM信息化技术与云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将信息在云端进行无缝传递,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通过借助移动设备设置客户端,可以实时查看项目所需要的信息,真正实现项目合作的可移动办公,提高项目的完成精度。
结语
综上可知,装配式建筑设计如何在行业BIM信息化的背景下,融入信息化大潮,发挥自身研发、设计和集成的优势,实现产业链拓展和过程阶段延伸,必将成为建筑产业化新时代的创新趋势。围绕这一创新趋势,设计行业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遮阳;预制装配式建筑;节能
1 研究背景
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升,房屋建筑也从最基本的需求不断向更高层次提升,以低碳、节能、环保等为目的的绿色可持续建筑日益发展,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同时,节能方面的遮阳、通风、采光等等条件应该进行必要的考虑。然而,我国的建筑模式相对而言仍比较传统,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未来劳动力会相对减少,因此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遮阳设施作为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一部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建筑工业化将是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遮阳作用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作为其重要的体现,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2 研究和推广意义
遮阳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上的探讨研究。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必然会联系到未来建筑的绿色问题。建筑遮阳类型的选择和设计是建筑设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节约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内光环境和室内热舒适度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体现建筑自身文化性与地域性的造型语言。在当今社会,建筑遮阳设计不仅在满足建筑节能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视觉观感。
合理地将遮阳技术运用到预制建筑上,并综合遮阳与通风、采光、视线遮挡、建筑节能等方面,将会对建筑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3 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遮阳设计
建筑的遮阳类型主要有:外门窗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绿化遮阳等。建筑遮阳应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筑类型、使用功能、建筑造型、透明围护结构的朝向等方面,选择合适的遮阳形式运用到预制装配式建筑,并且宜优先选择外遮阳。
对此,我们认为建筑遮阳设计全过程、复合化、智能化、地域化、生态化这五种要素是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前提。首先,通过对遮阳构件的重复与变化以形成节奏感,呈现韵律与动感之美。利用遮阳构件创造层次感与光影效果,使得整个建筑造型更加丰富。这可以使预制建筑的造型美观。其次,建筑遮阳应该结合太阳能等功能材料,以及与建筑的功能构件相结合,打破建筑各功能构件的联系,考虑采光口与阳台、外廊、检修道、屋顶、墙面的综合遮阳设计,使遮阳构件与预制装配式建筑本身融为一体。建筑双表皮遮阳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建筑物的双层表皮是指在建筑立面外附加一层立面,以实现单层立面不能满足的物理功能和使用功能。双层表皮通过特殊处理的玻璃和附加机械系统,能实现自然通风、遮挡辐射、减少能耗(包括热负荷和冷负荷)、隔绝噪音等目标,高层双层玻璃幕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预制建筑的智能方面,太阳辐射强度受天空中云量影响很大,同时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也随时间不断变化,因此不同季节不同气象条件下对遮阳的需求也不同,而固定式的遮阳构件无法满足这种不断变化的遮阳及采光需求,所以智能化、活动式建筑遮阳构件应运而生。智能遮阳系统可以根据阳光的强弱程度自行调节遮阳设施的角度,夏季可以将阳光反射回室外,冬季将阳光更多地引入至室内,从而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室内温度和照度。从而达到预制建筑的遮阳目的。
预制建筑的地域化以及生态化方面,利用现代技术把传统材料和民族性格等地方性因素融合到遮阳设计理念中。即使预制建筑是现代建筑的一种产物,可是现代建筑和当地的历史文化产生关系,让建筑在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的同时,得以通过其遮阳结合当地的传统元素,满足建筑的需求。预制建筑的生态方面,结合植物遮阳是一种趋势,落叶的乔木是非常好的遮阳设施,大多数乔木的树叶随气温的升高而繁茂,随气温降低而凋落,这正起到了夏季开启而冬天收起遮阳的作用。当然,这些措施应该是在建筑装置过程或者建筑已经落成之后完成。结合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合理设置垂直绿化与屋顶花园绿化。
在设计预制建筑中的遮阳方法过程中,垂直遮阳板可以成为一种较为方便的遮阳措施,这种技术可以在符合基地地理位置的特殊遮阳需求情况下满足一定的遮阳要求。但是依据建筑技艺资料研究表明,垂直板的扭转角度的问题,阳光还是有可能从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射进室内。但是如果遮阳板可以活动,在阳光能够渗透到建筑内的那段时间,遮阳板的方向进行扭转,即可以用特殊的方式来应对各种问题。在以上所提到的双层表皮的应用,这里的活动垂直遮阳可以与双层表皮进行一定的综合使用,这样可以减小维护和操作的难度,双层表皮本身又将利用西晒所得的热量形成热浮力。通过屋顶设计的出风口,把热辐射从西立面带走,并且引导室内通风。达到良好的综合效果。
4 遮阳设计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探讨
光要进房间,所以有了窗户,窗户要和室外环境进行隔绝,所以有了玻璃这种透明的材料,而光的过多渗透到室内让人在这环境中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所以从一开始就进行光的阻挡是不错的选择。现如今,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8%,采取必要有效的遮阳措施能有效减少建筑能耗,节约大量能源,因此利用新型的建筑材料来提升遮阳节能优势是建筑遮阳的一大趋势。
透明混凝土是一种由大量的光学纤维和精致混凝土组合而成新型混凝土,可节约大量的人工光能的同时遮挡一定的阳光来满足室内需求。利用透明混凝土来制备遮阳挡板可以有效控制室内光线进入量,调节室内光线,减少室内能耗。
透明混凝土多采用预制,与预制装配式建筑工序相契合。通过在工厂将透明混凝土加入遮阳配件中,制成遮阳构件,后期可方便装配到建筑中。透明混凝土可以通过改变光纤体积比和光纤直径来改变透光率,目前智能透明混凝土可以通过叠加或减少不同透光率的透明混凝土来改变整体的透光率,将它运用到遮阳中,可以根据外界的光线来智能调节遮阳系统,控制光线的进入量,减少室内能源消耗。所以,透明混凝土是未来预制装配式建筑中较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以结合上节所讲的活动遮阳设施,综合进行遮阳处理。
5 总结
尽管目前国内的建筑遮阳普及率较低,但是随着中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遮阳技术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认可度被提高的同时,遮阳技术也会在未来得到更大的改善。对于建筑来说,遮阳是在围护建筑内部的同时,也作为建筑表皮所存在,成为建筑的主要构件。所以,人们应该加强对遮阳的重视程度。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提高遮阳技术,并运用到装配式建筑上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值得广大建筑人员思考。
[1]陈燕男,建筑遮阳设计思路[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
[2]白胜芳,建筑遮阳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
关键词: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当前房屋建筑中的一种新型施工技术,相对于传统建筑模式,其关键在于将钢混预制构件从传统模式下的施工现场制作转移到工厂制作,实现了建筑构建的批量化生产。通过工厂化、批量化完成建筑构建后,再将其运输至建筑现场完成装配。运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能够显著提升建筑施工的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同时还能够更好地保障建筑质量。工厂化生产建筑构建,无论是效率还是质量控制都更为有效。另外,钢混预制件在工厂生产,也大幅减少了施工现场的作业内容,缩短了工期也降低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符合绿色节能的要求[1]。
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建造技术
1.1PC技术
PC技术(precastconcrete),就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预制混凝土技术,万科集团在这方面的应用较为突出。通常是用于处理房屋内部的剪力墙、电梯井等特殊部位。如果施工过程中是针对建筑外部装饰层、窗框、房屋墙体、保温层等来安装预制件,PC技术同样可以发挥很好的效果。通过采用上述的施工技术以后,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房屋密闭性,并且能够极大地提升房屋整体结构的施工效率。所以当前,该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推广。
1.2NPC技术
NPC技术(newprecastconcrete)是一种新型水泥预制技术,中南集团是这种技术研发和使用的代表性企业。该技术是基于PC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技术,主要同样在建筑物剪力墙结构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主要优势体现在节能性和环保性方面更加突出。NPC技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还在需要一定程度上考虑现浇需求,从而将现浇与预制综合。所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更加慎重的选择实际,保证现浇技术应用从而确保整体的质量[2]。
1.3PCF技术
PCF技术(precastconcreteform),该技术与其他装配式结构相比,其应用的范围更广,更能够满足多种建筑需求。PCF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现浇技术与预制技术的同步应用。在实际工程建设中,一些工程内容,诸如内部隔墙、电梯井等因为其预制具有较高的难度,所以这些部分采用现浇作业。就PCF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来看,虽然该技术依然存在一定的限制,但是在研发和施工能力有限的条件下,采用这种技术依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相对于传统现浇施工,在效率和环保方面的优势还是相当显著的。当然比起PC技术、NPC技术,其改进程度有限,预制构件形式有限,同时在实际施工中对吊装设备有较高要求[3]。
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常见问题
尽管在房屋建筑过程中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效率、环保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就当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实际应用状况来看,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是结构设计问题。如果要充分保证房屋建筑具备良好的性能,更好地满足住户的需求,就必须要针对房屋整体构造展开优化设计;同时还需要设计人员结合装配式房屋的相关特点来对房屋结构设计展开优化。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设计人员依然采用的是传统施工模式下的结构设计方法,并没有考虑装配式施工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建筑的施工质量。甚至在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严重的质量缺陷[4]。其次是预制构件本身的质量。尽管从理论上来说,预制构件采用工厂化模式生产,其质量控制手段会更加有效,所以理应在质量方面更好,也能够更好地保障房屋的坚固性与安全性。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因为预制构件本身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实施一定的前期施工处理;而工程生产人员对这些处理并不熟悉,导致预制构件容易出现问题。另外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完成以后需要运输至施工现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对构建造成碰撞、挤压等进而造成质量缺陷,也会对实际施工造成影响[5]。最后是预制构件的连接施工问题。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预制构件的连接是最关键的操作,构建的连接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是一些施工企业对于预制构件的连接施工重视程度不足,同时因为装配式施工才刚刚应用不久,在经验方面有些不足,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这不但会对建筑本身造成质量隐患,也会导致质量成本因此而增加。当前对于装配式建筑还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问题的解决对策
3.1优化结构设计工作
建筑房屋的结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质量,所以要想真正解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问题,必须要针对设计工作展开持续优化。对于工程设计人员来说,务必要对装配式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设计人员必须要对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有充分了解,从而能够结合装配式施工来展开设计优化。要保证设计的建筑结构一方面能够充分满足建筑的性能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全面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规避潜在的结构设计问题[6]。
3.2强化预制构件质量
房屋建筑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就必须要高度重视预制构件的质量,这也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工程中需要预制的构建很多,不同构建有不同的生产方法、质量标准,所以在工厂生产预制构件的时候,务必要根据不同的预制构件设置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从而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保证质量。产品出厂前务必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并且对预制构件的运输方法要不断优化和改善,避免出现预制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施工现场在接收预制构件的时候,同样需要严格做好质量检测,另外在安装过程中,务必要严谨认真,避免发生预制构件的质量损坏,确保用于房屋建筑的预制构件均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
3.3合理连接预制构件
质量合格的预制构件还必须要对其实施高质量的连接,才能够完成工程房屋建筑的整体架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务必要保证预制构件的连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严格依据预制构件连接的相关作业程序和步骤展开施工,决不能随意增减施工步骤或内容;同时必须要确保预制构件连接与设计图片相符,避免出现错连接和漏连接。如果施工中为严格依据标准流程和图纸完成构建连接施工,必然会导致建筑的牢固程度受到影响,也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带着高度责任心小心操作,避免对预制构件造成损坏,破坏了预制构件的完整性和牢固性。
3.4使用先浇筑预制装配技术
当前在使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采用改良型的先浇筑的施工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采用这样的先浇筑预制装配技术,能够达到有效简化操作环节,提升建筑施工效益的目的。要采用这样的先浇筑预制装配技术,需要对相关技术手段实施一定的改良,这样能够为房屋提供更有效的质量保证,从而达到提升建筑稳定性,延长建筑寿命的效果。近年来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房屋建筑设计的标准化与一体化,其一体化的主要体现就是房屋围护、房屋主体以及房屋装饰的一体化。采用改良型的先浇筑预制装配式房屋的关键施工为水平后浇带的设置,另外要特别注意连接与搭接锚固等作业内容。采用这种施工技术完成的房屋,能够保证纵向连接配筋结构。
3.5运用BIM技术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国内一般将其称之为“建筑信息模型”。这是一种建筑设计技术,将该技术引用于装配式建筑中,能够极大地提升施工的效率和管理的精度,从而更好地保证施工的质量。通过BIM技术能够构建设计、加工、装配、施工的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这样一来各个方面、各阶段就能够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和系统控制。在设计时能够最大程度地考虑施工的需求,从而实现最右的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最大程度地满足预制柱、预制板等要求,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在生产阶段BIM可以实现机械加工集成管理,确保生产与施工的信息共享,强化生产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各种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相关构建实施动态控制。
4小结
综上所述,预制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新型施工技术,当前已经在我国建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未来该技术必然还会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斌,胡江海.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创新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0,5(05):147-148.
[2]马雪晴,焦亚军.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02):20-23.
[3],徐马成.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9(08):67-68.
[4]万里霜.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330(12):25-26.
[5]马世丁.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7,000(023):69.
【关键词】钢结构;装配式; 住宅;优化
装配式住宅诞生于20世纪初期,这种建筑设计标准定型,构件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加工,现场采用螺栓、自攻螺钉等连接件和密封材料干式组装,无湿作业,施工安装便捷。近30年来在欧美等国家逐步发展起来。装配式住宅不仅改变了传统住宅的结构模式,而且完全替代了砖、混凝土、石材、木材,真正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从而大大降低了施工现场的劳动强度,缩短了施工工期,这种方式已在国外得到了推广。为提高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我国的利用,本文对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并从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思路及其优化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现状
1.1设计方法落后
传统式住宅设计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设计从结构体系的设计、基本模数的确定、平面的定位方式、设计的指导思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设计方案阶段,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没有区分,数模化、标准化的设计思想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施工图阶段,缺少对于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探讨,没有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阻碍了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发展。
1.2设计规范缺失
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在相关设计、施工标准等方面的规范文件缺失较多,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工法和安全规程还未建立,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装配式住宅发展,我国还比较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在很多地方还不兼容,使得装配式住宅在设计、审批、验收等方面无标准可依。这对于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大规模推广是一个障碍。
1.3部件发展滞后
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由于缺乏技术引导及自主创新,市场需求并没有达到产业化的程度。我国的相关产品功能性单一,工厂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还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标准的要求。目前,该技术零散而不系统,技术水平及标准参差不齐,不配套,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并进行整合。
1.4环保节能意识落后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中 95%属于高能耗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数亿吨,其中产生的污染物是引起雾霾的主要因素。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相对于传统的砖瓦建设材质具有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环保节能的钢材在整个钢结构住宅中的使用率很低,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环保节能的钢材利用率在10%左右,绝大部分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中使用的钢材仅仅是一般材质的钢材,在节能、环保、安全性能方面满足不了当前的需要。
2 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思路
2.1以建筑结构为主导,结构专业为辅助
钢结构住宅设计首先要遵循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以建筑结构为主导,结构专业为辅助。这是建筑设计的最重要原则,在满足这个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更多地关注其现场板材裁截量、使用功能、节能环保以及建筑效果等。单纯突出钢结构而不考虑生活的舒适性,不能满足人文要求的钢结构住宅项目是没有市场的,必将影响钢结构住宅在我国的大量推广应用。
2.2户型设计标准化、定型化
目前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方面缺乏户型设计的标准化、定型化标准,大多住户住宅户型设计随意,规格多种多样,这样会导致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现场施工的不确定性,严重拖延整个工程的现场施工周期,对整个工程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针对标准化生产的板材尺寸统一的特点,房间的深入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房间开间的尺寸满足模数制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异形板的使用量和现场版材裁截量,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周期。
2.3 厨卫设计标准化、定型化
住房的心脏是厨房和洗手间,由于内部管道多,功能复杂,在设计施工的时候往往是最耗时耗力的部分。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对于厨房、卫生间的设计执行标准化,定型化。尽可能减少异形板的使用量和现场板材裁剪,住宅设计一套标准化、定型化的程序,减少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影响,以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周期。
2.4 平面布置系列化、模块化和灵活化
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设计过程中,以住宅间、套型或单元为单位模块,以木块的多种拼接形式来适应总平面的布置变化。实现住宅平面功能的开放设计,充分发挥构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通用化应用、多样化组合的特点。
3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优化方案
3.1 建立功能需求明确、结构合理的住宅户型
一套功能需求明确的户型必须遵守,合理布局、动静分区、充分利用的原则,合理布局就是将特性相近的行为单元组合在一起,动静分区则是在行为单元组合中尽量避免相互干扰,充分利用则是充分利用房间空间面积。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房屋的柱梁方面数量要尽量少,节约钢材用量,设计并成功装配一套宜居舒适、布局合理、动静分区、洁污分区的优秀户型,
3.2 环保节能
“钢结构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贯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是当前城镇化建设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建筑结构体系。钢结构是典型的环保绿色建筑,仅垃圾排放量就比传统混凝土建筑减少约六成。因此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中广泛应用环保节能的钢材,可以满足环保、节能的要求。在具体户型中控制建筑体形系数、床墙比、减少外形的凹凸、大坡顶、入口设门斗等技术,可以很好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3.3 追求户型造型的美观
户型的美观是现代人对生活的追求,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作为一种先进的建筑方式,必须重视户型的美观。在具体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技巧,动静分开、公私分开、主次分开、干湿分开,重点对屋顶、檐口、入口雨棚顶、窗线条、腰线处理等方面的设计,有利于家具摆放,提高使用面积,也符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
3.4 钢结构设计安全性高
装配式住宅钢结构在安全性能方面,要保证结构的钢材、螺栓与螺钉、围护材料、粘接密封材料符合要求。楼盖、墙体和屋盖的结构构造与连接形式、紧固件的选用符合规定。防火性能方面,注意建筑构件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房屋长度、面积、间距、装修材料、管道及其包覆材料、构件内填充材料等方面。耐久性方面,要求钢结构件采用镀锌进行防护。住宅舒适性方面,楼面、外墙和屋面所采取的填充保温棉、喷射液体发泡材料或外贴泡沫隔热板材等保温与隔热措施,以及墙体、楼板和屋顶所采取吸音、隔声(消声)措施,住宅围护结构采取的防结露措施均要满足技术要求指标。
参考文献:
[1] 叶之皓.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现状及对策研究[D]. 南昌大学硕士论文. 2012, 11-17
[2]卢俊凡, 王佳, 李玮蒙. 等.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的发展和应用[J]. 城市住宅. 2014(6):23-26
[3] 陈以一, 王伟, 童乐为. 等.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J].住宅产业, 2012(12):15-18
【摘 要】文章介绍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和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在建筑生产及施工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和建筑工业化在发展过程中互相推进。BIM技术作为信息化技术的一种,已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在我国建筑业逐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 BIM;建筑工业化
BIM 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制造行业集CAD 、CAM 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理念和基于产品数据管理PDM 与STEP 标准的产品信息模型。BIM 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 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
1.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优势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Modeling),运用BIM技术,建筑师作设计的过程,就是建造一个“真实”建筑的过程。这个虚拟的建筑模型,包含了大量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特征等信息,是一个包含了建筑全部信息的综合电子数据库。在这样一个真实的智慧的建筑模型中,建筑可以任意的输出平面、剖面、立面,以及各种细部详图、建筑材料、门窗表,还可以输出预算报表、施工进度等等。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建筑3D CAD软件日趋完善和成熟,在提高设计质量、缩短时间、节约成本等方面,有着2D CAD软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BIM建筑技术除了对工程对象进行3D 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还包括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如对象名称、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工程性能等设计信息;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力、机械、材料资源等施工信息;工程安全性能、材料耐久性能等维护信息;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而且模型信息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如果模型中的某个对象发生变化,与之关联的所有对象都会随之更新,以保持模型的完整性和健壮性。在建筑生命期的不同阶段模型信息是一致的,同一信息无需重复输入,而且信息模型能够自动演化,模型对象在不同阶段可以简单地进行修改和扩展而无需重新创建,避免了信息不一致的错误。
2.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应用目标
2.1在设计阶段的应用。“互联网+”建造技术主要包括建立在BIM云平台上的工程项目设计、复杂节点结构的深化设计、钢结构深化设计、机电深化设计、内外装饰与幕墙的深化设计、工业化建筑部品构件设计、还包括应用BIM技术绘制详细施工方案设计图等等。例如,远大住工集团在整体厨卫、成套门窗等技术方面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并建设了以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为主的工业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建造体系。中南建设集团装配式剪力墙体系装配率及预制率高,构件可采用预制构件流水线生产,经济性较好。
2.2在施工过程管理的应用。基于BIM模型的安全施工与敏捷施工过程的模拟、精确测量放样、精确工程数量统计、精确采购清单计划的编制、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安全数据的实时采集、工程项目竣工资料与模型的移交等,都能够给公司和项目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和效率,很容易被项目管理者和工程师们所接受。
3.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3.1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促使人们探索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等方面综合统筹建造更“绿色”的建筑,而“长寿命居住”是最大的“绿色建筑”。对我国而言,“绿色建筑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从只强调结构预制向结构预制和内装系统化集成的方向发展既是主体结构的产业化也是内装修部品的产业化,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均是错误的。
3.2更加强调信息化的管理。通过BIM信息化技术搭建住宅产业化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平台支持,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化”。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和质量责任可追溯管理的重要手段。
3.3更加有效的提高设计质量。目前,建筑设计专业分工比较细致,一个建筑物的设计需要由建筑、结构、安装等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协同完成。由于各个工程师对建筑物的理解有偏差,专业设计图纸之间“打架”的现象很难避免。将BIM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计算机将承担起各专业设计间“协调综合”工作,设计工作中的错漏碰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发展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意义在于能够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消耗,提高施工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4.结论与建议
支持基于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全过程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建筑工业化全过程实施与管理现状,应以BIM、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驱动,通过技术集成、系统集成与应用集成的方式,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BIM平台,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化提供平台支撑,实现管理信息化、过程平台化、信息共享化、应用通用化,提高装配式建筑全过程性能和效率,提升整体质量。
持续推动建筑工业化。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积极推行建筑全装修,鼓励新建建筑一次b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参考文献:
[1]樊则森,李新伟.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BIM方法[J]. 建筑技艺. 2014(06).
[2] 李甜. BIM协同设计在某建筑设计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3] 王钊. BIM在非线性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北京建筑大学 2013.
[4] 王加峰. 建筑工程BIM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
0引言
随着我国房屋建筑过程中建筑技术的提高,建筑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以现场为主的建筑产业并不能满足绿色、环保、节能的建筑理念。建筑产业化是指通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构件的工厂化,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来实现高效、环保、安全寿命长的建筑施工方法。
1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1.1 国外的发展
19世纪末期,欧洲首先提出预制混凝土墙板结构,并在一些工程中得到应用,但早期预制墙板结构多用于非结构构件[1]。十九世纪末,预制混凝土传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二十世纪初,预制混凝土传到美国[2]。预制混凝土的大发展是在二战结束以后,由于战争的破坏,战后重建使得苏联、英法、及东欧一些国家出现住房紧张、资源紧缺、劳动力不足、工程量急剧增加、技术力量缺乏等问题,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减轻劳动强度,逐步开始推行装配式建筑,使得预制装配式结构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预制混凝土大板体系首先在法国被提出,但Koncz教授创建的Koncz体系则是预制混凝土大板体系的代表;到20世纪60年代,装配式结构成为某些国家的主要建筑形式。从50年代开始,瑞典受法国影响开始大力推行住宅产业化,自主开发了大型混凝土预制板工业化体系。将各建筑部件的规格尺寸、连接逐件纳入瑞典工业标准(SIS)。目前为止,瑞典大约80%的住宅采用通用部件建造成住宅通用体系。
在国外,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多用于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欧洲国家( 如丹麦、德国、法国、英国等)的预制装配式结构可达16~26层,而日本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一般在10层以内[3],并且该结构形式在地震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例如墨西哥智利大地震和日本阪神大地震中的很多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几乎没有破坏,或者修复设备连接后可以马上恢复使用[4]。
1.2 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预制装配式结构始于20世纪50年代,多用于工业厂房、办公楼等建筑,我国借鉴前苏联经验,在重点工业建设中以装配化和施工机械化为重点开始发展建筑工业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曾提倡建筑实现三化,即工厂化,装配化,标准化,在这一时期,预制混凝土在我国发展迅速,在许多建筑领域被普遍采用,为我国建造了几十亿m2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到 80 年代末,全国已有构件厂数万家[5],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 2500万 m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采用预制空心楼板的砌体建筑成为两种最主要的建筑体系,应用普及率达70%以上。兴起中国第一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预制装配结构的造型单一、防水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不足、抗震整体性和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化不够等问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应用逐渐减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逐渐退出国内建筑市场,进入低潮阶段。
进入21世纪后,装配式结构的优点重新得到重视,并且随着建筑节能减排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及要求,预制装配式结构的研究正在逐步升温,并且在一些试点项目中得到应用。近年来,万科公司、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住宅集团、黑龙江建设集团等被批准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通过研发创新,建造了多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试点工程。2007年12月国内首批预制装配式节能环保型住宅――上海浦东万科新里程住宅楼工程竣工[6]。另外,哈尔滨新新怡园小区4#、5#和洛克小镇14号楼,北京市丰台区万科假日风景项目D1/D8号楼,中南控股开发的四幢全预制装配式短肢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均为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7]。
2 建筑产业化的优势
2.1 节能减排
传统的现浇结构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木资源的浪费。在我国对环保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的前提下,解决传统施工中带来大量的噪声和粉尘的污染迫在眉睫。通过推动结构构件的标准化、产品化,让结构的构件在工厂中加工出来,再运往施工现场,极大地减少了现浇建筑施工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了建造能耗,实现低碳建筑的发展要求。
2.2 解决人力资源紧张问题
由于人口持续减少等原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随之人工成本也渐渐增加。在建筑工程总费用中,人工费用占较大的比例,迫使建筑企业向产业化转型。如果将施工中的大量现场工作转移到工厂中完成,大大地减少了施工现场人员冗杂的问题,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为解决社会矛盾,建筑产业化在未来必然会取代传统现浇结构。
2.3 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
在现浇结构中,构件会因现场的多方面因素而产生误差,质量上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如果较多的产品在工厂中加工,有一套较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就更容易满足质量要求,尺寸更加精确。
2.4 缩短施工工期
较短的施工工期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利益和抗风险的能力。装配式结构中可以省去大量需要养护的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3 建筑产业化的趋势
3.1 装配式建筑的成本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主要应用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而在其他省份还应用比较少,是由于装配式成本比现浇结构更高。目前人工成本大约占到建筑成本的20%,但随着人工成本的比重逐渐增加,未来装配式结构与现浇结构的成本差会逐渐缩小。
3.2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我国大多数预制厂的标准还都停留在企业标准,难以推广。推行建筑产业化还需要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完善,对产业化构件产品的质量控制还需要更严格的控制监管体系。
3.3完善产业链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程建设规模也都较大,具有较完备的技术研发体系,是我国实施完善产业化较合适的区域。加强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与构件生产相配套的设施,从而也带动机械、材料等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10(5):131~133.
[2] 吕西林,范力.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7.12.
[3] Ned M. Cleland. Design for lateral force resistance with precast concrete shear walls[J].PCI Journal, 1997(5):44~64.
[4] 薛伟辰,王东方. 预制混凝土板墙体系发展现状[J].工业建筑,2002,32(12): 57~60.
[5] 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10(5):131~133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建议
1装配式建筑工程的优势
如今,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开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要求,还对传统的建筑工程内容进行了创新。此工程的优势十分显著,一般具有以下几种优势:①装配式建筑工程可以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主要是因为装配式建筑在生产的过程中,就对其中的构件进行了装配,进一步提高了安装的效果;②此工程还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模板以及脚手架,可以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③装配式建筑工程对之前的流程进行了优化,可以效缩短施工工期,避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加强对其中资源的合理应用,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④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可以实现对不同的资源的有效应用。例如,某个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中,对模板器材进行了再次应用,不仅节约了资源,还有效预防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因此,在新时代,装配式建筑工程具有非常多的发展优势,需要加强对其中具体内容的管理,优化安装流程,发挥其优势,减少成本的支出,合理缩短施工工期,从而保障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2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不仅为现代建筑工程事业在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更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能够在完善建筑工程建设流程的同时,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重视,在装配式建筑标准、管理和建设等多个方面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为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新方向[1]。此外,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单位需要将新的管理理念融入工作当中,对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化控制,优化管理方案,让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对其进行宏观审视,及时发现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然后精准把握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优化工程管理流程,提高其效率。可以说装配式建筑的出现,促进了我国建筑事业的改革,更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在2020年,湖南省指出全省装配式建筑企业要加强对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出扩大装配式建筑覆盖面,长沙等中心城市装配式建筑要占新建建筑比例的50%,其他市州也开展了装配式建筑工程。因此,需要在此背景下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视,从而进一步促进其解决社会经济中的问题。
3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
3.1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对当前装配式建筑工程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中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效果受到影响。在此过程中,为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质量,会单独设置管理机构,一般安排比较多的管理人员,但是由于其中的制度不完善,所以一些人员没有按照要求对施工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此外,建筑企业一般都是从自身利益角度考量,没有结合管理人员的实际数量和发展情况对其中的制度进行完善,影响了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3.2预制构件问题。由于装配式建筑工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要想保障其顺利进行,需要对预制构件生产和安装等多个阶段进行综合组织以及协调,主要目的是防止预制构件在应用中出现质量问题。但是,由于装配式建筑起步晚,实际上只有部分工厂具有生产预制构件资质,其生产制度不完善,经验并不丰富,这会影响预制构件的质量,导致其质量不能满足相关的标准要求,尺寸误差也会比较大。此外,一些单位运输预制构件时,一般都忽视了对构件的保护,导致预制构件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出现碰撞,进而造成构件破损,这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后期管理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3.3设计管理方式落后。在对装配式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在保证设计科学性的基础上,完善建筑设计标准,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合理化设计,避免对后期的工程带来影响。但是,当前一些装配式建筑工程并没有认识到设计管理方式的重要性,也没有对其进行创新,大部分管理人员忽视了对设计环节的管理,导致整个装配式建筑工程不能顺利进行。3.4管线预埋问题。如果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管线和构件埋设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就会导致其中的构件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出现偏离,不利于对装配式建筑的全面管理,并且影响了对施工进度以及质量的控制。这就要求相关的施工人员在固定具体构件位置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管线的排布情况,结合排设的图纸施工,预防其破坏机电管线。但是,由于没有对其管线进行有效管理,就会导致其出现偏移和堵塞等情况。
4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策略
4.1加强对平板构件安装的管理。要想保证装配式建筑安装的质量,需要加强对平板构件安装的管理,对其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整合。首先,因为平板自身有薄而脆的特点,在对其进行安装时,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导致其折损。其次,外墙板保温层也是安装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应避免其出现断裂。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平板和外墙板保温层出现断裂的原因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对其进行处理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清楚其中的注意事项,对其厚度和体积进行控制,避免破碎问题的出现。在对外墙板保温层出现断裂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其材料质量是导致其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需要对材料混合比例进行调配,避免对建筑质量产生影响。4.2加大预制构件管理力度。预制构件质量是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为提高其稳定性,需要加强对预制构件生产环节的有效管理,避免构件在实际的生产流程以及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因此,需要对构件尺寸、重量和密度等进行控制,不合格构件不得进入施工现场。此外,需要加大预制构件安装环节的管理力度,清楚装配式建筑技术中的要点,对拼装作业进行优化。当预制构件完成制作后,还需要将其运输到建设工地,最后对其进行拼接。同时,在具体的拼接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装配式建筑中的安全规定,对安全进行控制,然后对其进行严格检查,避免在拼接的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4.2.1选择预制构件的类型。在对预制构件的类型进行管理和选择时,需要提前划分类型,然后摆放好,堆放的高度不要超过最大允许值,并且需要安排专人对预制构件进行管理,预防外界以及人为因素对预制构件生产影响。这就需要对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进行管理,对预制构件安装操作要点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安排好材料和设备的进场时间,需要保持施工协调性,加强对施工人员操作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从而保证预制构件的稳定性,提高安装的质量,加强对施工质量的防控,然后通过采取旁站监督或者不定期巡查等方式,对施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对质量问题进行反馈,预防返工等造成工期延误,从而进一优化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流程。4.2.2加强预制构件全过程管理。装配式建筑构件可以说是建筑工程中的基本要素,更是结构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满足新时期对装配式建筑的要求,需要对构件的种类和型号等进行整合和管理,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管理,避免建筑构件对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全过程管理的理念下,结合装配式建筑构件的整个应用要求,对其使用寿命进行细化,一般将其分解为多个子阶段,然后通过对不同子阶段之间的控制,做好防护,完善管理方案,预防在具体的施工中构件遭遇外力的撞击,出现损毁。4.2.3注重预制构件生产过程。在对预制构件进行管理时,需要注意其生产过程,一般会应用钢底模放在相应的基座上,在此基础上将角钢作为龙骨加固。在对门窗等部分预制件进行生产时,需要选择比较标准的模具,控制钢制侧模板的质量,对钢框架进行精加工,这时需要对其保护层厚度进行控制。在对钢框架进行安装时,还需要注意位置准确无误,并保证其稳定。此外,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注意浇筑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并浇筑均匀。如果出现了预制构件的变形和损坏等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修补。构件表面印筋和破损是预制构件在应用中的主要问题,需要加强对印筋问题的重视,除要注意和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模具,还要对垫片进行妥善安装,需要将其安装到构件下方。在完成上述过程后,均匀地喷涂好脱模剂。在脱模时,需要掌握好时间和混凝土的强度,避免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结构带来影响。此外,管理人员需要按照要求对构件的规格和质量进行管控,保证其合格后才能让其进入施工现场。4.3有效应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新时期,国务院加强了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重视,了一些文件,在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有关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工程总承包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在项目推进上对其进行分析,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中和施工中,应用工程总承包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一体化管控,还可以优化设计和生产流程,节约一定的经济成本,更好地发挥施工中总包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这种方式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强化对建筑和生产的综合性设计,优化安装环节,对其有力把控,在保证构件质量的基础上,避免其在实际的施工中出现不符合设计方案等问题,减少构件堆积等多种情况,加强对资源的利用,发挥总承包模式本身的价值。4.4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装配式建筑工程虽然本身具有非常多的优势,但是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项目比较多,如果在管理角度来说,这为实际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构建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实现对建筑过程的自动化管理。在2019年的湖南筑博会上,建筑机器人和SPCS装配式技术体系得到了展示,引起大多数专业人员的关注。同时,在对这2种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是在智能筑享云平台的基础上建造的,为装配式建筑建造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条件。此外,装配式建筑工程单位还需要加强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将先进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预防出现质量问题。例如,某个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对外墙板进行制作时,为实现施工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应用了模台输送系统以及模台准备系统。在此过程中,机械设备可以按照以前的设计指令完成作业,对生产参数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避免在其中出现生产误差,在提高构件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对其位置进行自动化识别,从而进一步优化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和施工流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所执行的特定技术流程,对吊装的偏差进行控制,需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其为载体,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装配式建筑管理信息平台,积极发挥信息化技术本身的优势,实现信息之间的共享。主要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比较复杂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和受力状况等进行整合,对以前的施工方案和管理内容进行调整,还可以结合荷载分布情况,实现信息化建设,加强与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在技术平台中,可以让工程和工地之间实时连线,实现数据信息之间的共享,对建造过程中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监控,如果发现不足也可以进行及时和科学的调配,不仅优化了管理流程,还提高了建造的效果,让装配式建筑各项施工活动构成一个整体,能够在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同时,实现对施工过程的自动化监管。4.5借助新技术,创新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现如今,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发展中不仅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更离不开相关产业和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各种先进的技术在其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为实现智能化生产模式,需要对以前的装配式建筑方式进行创新,借助新的技术,优化装配式建筑施工流程。例如,可以借助3D打印技术和AI等多种加工生产技术,对装配式建筑当前的生产方式进行创新,结合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具体发展方向,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和管理的流程,在其中不断融入新的施工技术,结合具体的施工情况,对制造的生产工艺进行综合性研发,在掌握先进安装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上,改善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效果。此外,可以借助新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对此工程进行优化,通过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弥补传统施工技术中的不足,结合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标准,优化施工流程。此外,需要积极借助先进技术,开展协同管理工作,结合施工的模式,积极引导员工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在此背景下,需要结合我国建筑领域发展情况,应用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化的协同管理机制,强化施工人员的创新意识,结合此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装配式建筑内容进行整合布置,主要目的是保障各分部工程之间可以有效衔接,为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5结语
总而言之,装配式建筑工程作为我国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大对施工的管理力度,通过对预制构件生产过程的管理以及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构建管理平台,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优化管理流程,提高装配式建设质量,从而避免在使用中出现安全、质量隐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