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7:27: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化转型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SWOT分析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当前,中国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各行各业都要求变化、求创新。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下的核心,商业银行同样不能例外。数字化转型既是商业银行内部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的明智之举,也是其“破而后立”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型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和路径等内容。渠赞(2019)指出了商业银行应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并提出数字化转型战略应从数据应用、风控、人才引入、素养培训等方面入手。汪伏(2020)、张静(2020)基于政府、跨界竞争、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等角度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明确转型目标和方向、聚焦“五个重点”、加强智能风控建设等路径选择有利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张大鹏(2020)、吕慧敏(2020)侧重通过SWOT系统分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应着力于数字化基础、数字资源积累、信息安全等层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但置身于特殊形势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转型战略方向的相关研究不多,商业银行如何制定与自身业务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又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程。基于此,本文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农商行整体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与威胁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最终得出有效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趋势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选择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19年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传统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变革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实现商业银行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和全渠道一体化的转化。随着大数据、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的“大行其道”。数字化的浪潮已经覆盖到各行各业甚至每个角落,金融生态和金融格局都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商业银行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通过自我革新巩固自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举措。商业银行一旦踏上数字化的赛道,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释放和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商业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能提升其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惠及大众,不忘初心。积极拥抱数字化已成为商业银行前行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二)特殊形势下加速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

重大卫生事件爆发后,“线上化”“零接触”“无人化”等线上金融服务需求的猛增,客观上促使商业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在此特殊背景下,商业银行因受经营利润、管理成本等因素影响,线下网点数量锐减。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发现,截至2020年5月14日,共有889家商业银行机构的线下网点停止营业,2019年同期退出的机构也达到了700多家。同时,重大卫生事件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型商业银行相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面对数字化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上种种对商业银行的“施压”和“挑战”,使重大卫生事件成为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道“催化剂”,倒逼其数字化转型进行自我改革、创新经营模式,以数字化思维引领发展更好地面对未来挑战。

三、特殊防控背景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以湖南省农商行为例

(一)优势(S)

线下网点覆盖广,辐射范围大。我国农商行主要面向和服务于广袤农村地区,经过多年潜心经营,乡镇地区的线下渠道和业务网点得以拓展与深化,农村地区网点数量占比高达92%。在渠道广度与深度上具备天然优势。农商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面向的是农村市场,而人情关系依然对我国农村有着重要影响,农商行相比其他银行在农村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具备吸引客户的先天优势。同时,农商行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整体规模较小,内部机制相对灵活可控,不易受组织结构所掣肘和拖累,决策成本较低,内部改革易于推行。在金融科技与重大卫生事件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渠道广度和深度、客户粘性以及差异化竞争等内部优势有利于推动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二)劣势(W)

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农商行个体规模普遍较小,虽有接近万亿级的农商行,但资产规模在100亿以下的农商行超过一半[1]。农商行深植于农村市场,大多地处偏僻和欠发达地区,难以吸引合适的数字化人才加入,且缺乏相应的内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风控管理能力弱。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农商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且在重大卫生事件的冲击肆虐下,对农商行的风控管理和预防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业务结构单一。农商行偏重存贷业务收入,收入来源单一,多数农商行非息收入占比不到10%[2]。置身于此次特殊背景下,在风控管理、业务结构及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短板会被显著放大并制约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三)机会(O)

1.政策支持。突发卫生事件期间,为加大金融战“疫”的扶持力度,中央有关部委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商业银行来为受突发卫生事件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纾解困难。具体措施有,2020年1月26日银保监会《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聚焦三农的利好消息都为农商行数字化转型进行“护航”。2.消费金融潜在市场庞大。伴随着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指数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商行现有客户涌入城镇工作,收入增长促使消费进一步升级。且突发卫生事件压抑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需求,以上种种都将在未来产生庞大的金融需求和市场。

(四)威胁(T)

1.整体利润率的下大卫生事件的肆虐和防控让农商行的诸多经营业务强行按下“暂停键”以及受利率市化、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导致农商行整体利润率和经营业绩的下滑。2.跨界竞争加剧竞争格局大型银行和城商行愈发重视三农与小微问题,通过改变渠道转向和占据技术、资金、人才的优势抢夺农商行市场。且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们越来越看重农村市场,多方汇聚加剧了市场竞争格局。

四、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做出的SWOT战略分析,本文将从拥抱金融科技、个性化转型之路等角度提出加快商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拥抱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基建

商业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前提和发展取决于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链的稳定和成熟。其中,金融科技结合了金融和科技并已成为未来数字化深度推进的核心驱动力,线上服务及各项数字化管理模式都需依托金融科技的展开和深入,金融科技对数字化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引入多方协作持续发力;二是加强金融科技的运营和场景深度应用,夯实数字基建;三是孕育数字化思维,加快推进数据治理与运营,铸就可持续发展。

篇(2)

2015年初,万达集团宣布第四次转型。2017年1月,在万达集团的2016年财报中,服务业占比为55%,首次超过房地产。作为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万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摸索自身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并宣布进军云计算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市场。

在这期间,万达在大数据企业TalkingData的协助下,用了一年半时间建立起自己的数据运营体系,其摸索之路具有代表性。

万达构建数据运营体系

“最初,万达提出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很散。”TalkingData合伙人蒋奇说,“例如,万达小贷部门说,要抓住给商铺和会员的小贷机会;电影院说,要对广告投放做优化;电商部门则说,要把线下人群引到线上来买东西……”

蒋奇很快意识到,如果与一个个部门业务去谈,可能解决不了万达的根本性问题――不能开展整体数据采集,不能把数据串起来。“于是,我们建议万达要有整体规划,要对自己的数据资产进行盘点,有哪些、缺哪些、要补哪些”。

在做完整体规划之后,TalkingData开始协助万达做方案落地。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数据平台。传统数据库管理的是“死”的、结构化的数据。可是万达的数据五花八门,有实时人流WiFi行为数据、摄像头数据、用户交易数据……特别是其中一些动态数据要在2小时内做出反馈,否则就失去价值。比如,某个消费者进入万达广场的一个商铺,要马上对他进行针对性营销。

在这样的新型数据运营模式下,TalkingData为万达提供了一套自主开发的数据管理平台。核心在于依托TalkingData SmartDP(智能数据平台)强大的数据能力实现线上线下数据的打通,配合万达的各种业务场景,确保数据能不断流进,实时处理,进而促进整体业务运营的效率。

在搭建数据平台的过程中,数据治理非常关键。“这不是你有什么数据,我帮你清洗下这么简单,企业往往需要咨询服务”。例如,如何采集和准备数据,这包括企业现在有什么数据,它们对业务会带来哪些价值,还有哪些企业没有意识到的数据。再如,数据如何合法合规,如何保护用户隐私。还有,不同渠道、跨不同部门和触点的数据,如何通过唯一的客户画像汇总并串联起来。

在搭建数据平台、开展数据治理后,万达选择了几个优先场景来跑通数据运营,首先在中小商户的小额贷款风控场景上,我们通过共同的数据采集,到联合建模和算法构建,成功地提供了相关服务;在商场前策和选址上,我们在所有万达的新开商场提供类似的服务,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万达渐渐熟悉什么场景调用什么数据,开发什么样的模型,并要构建一套数据闭环体系,用反馈回数据不断优化模型。

随后,越来越多的业务和数据迁移到数据平台上,像CRM和ERP数据等,数据运营被引入更多业务。

绕过数字化运营中的“坑”

在帮助万达和其他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后,TalkingData也渐渐总结出帮助企业构建数据运营体系的方法论。

“数字化转型并不是新概念。”蒋奇说,“最早可以回溯到2000年前后那波互联网浪潮。”在过去近20年中,传统企业经历了“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洗礼,数字化转型的1.0、2.0时代,让传统企业构建了完整的IT系统。在此基础上,进入数字化转型3.0时代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现在企业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3.0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即转型成为“数据驱动“型企业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目前,大量的企业开始拥有自己的数据,并正在用数据提升企业运营效能,并且逐步积累更多数据资本,用数据辅助决策。

蒋奇观察到,最近几年,一些传统企业甚至“跳过互联网、跳过云”,直接从移动互联网起步。“移动互联网确实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移动互联数据距离数据分析的终极目标――人是,最近,最能从数据展现人的各种行为”。最典型的我们服务的某个银行客户。2012年,客户信用卡部门与TalkingData合作,通过数据运营,信用卡APP用户在两三年间从几十万增长到近3000万。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积累了大量数据,为它的整体经营活动提供支撑,从而完成了转向全面数字化运营的目标。

蒋奇说,在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制定一个合理而“聪明”的目标非常重要。银行客户最初将自己的APP移动战略定位在金融工具上,但这让其APP既没有活跃度也没有粘性。TalkingData建议银行客户将移动端战略定位在生活类金融服务上,实现对消费者的全方位连接,这证明是成功的。

“我们也观察到,一些企业往往会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和愿景,但没有基础实现。”蒋奇说,“企业要有一个适中的目标。”

有了目标,在之后的数据采集和治理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对数据安全性的考虑,特别是对隐私数据的脱敏处理。“现在很多做法很粗暴,这会影响产业。”蒋奇说,“我们会给企业提供专业咨询,留下有价值的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TalkingData特别强调数据运营体系中的数据质量。它的强项是第三方数据和稻葜卫恚因为它最早通过为移动互联网开发者提供SaaS经营分析服务起家,并通过与数十万款APP展开合作获取合法合规,安全的数据。

“客户数据分析效果不好,是数据质量问题,还是算法模型的问题?我们不希望把数据治理和算法模型统统包在一个大黑盒子中。我们做数据治理,与算法模型隔离开,这能让用户更精准的溯源,有的放矢地优化分析效果”。

篇(3)

在如何实现报业数字化转型上,业界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需要考虑的是,在“如何做”之前,首先弄清“我是谁”,即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塑造一个什么形象。“我是谁”决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因此,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一个清晰的自我定位,这种定位包括整体定位、思维定位、运营定位和竞争定位。

整体定位:从内容生产者转向信息服务者

一直以来,传统报业秉承“内容为王”的经营理念,注重新闻品质,追求独家新闻和重大新闻,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同时,好的内容也是报纸扩大发行量和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利器。这就要求报业将内容生产作为核心业务,自身则是一个内容生产者。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报业的这种运营方式产生了冲击,其根本性的影响在于对受众的分流。在这之前,传统报业进行内容生产,并将内容传递给受众,再通过受众的“二次销售”获得广告收入,报业与受众之间是直接接触。而新媒体兴起之后,受众获取内容的渠道变得丰富起来,不一定要阅读报纸。在这一过程,报业生产内容,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转载内容,受众再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这样,报业与受众之间就变成了间接接触,广告投入也相应转向了与受众直接接触的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因此,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质就是要重建与受众之间的接触通道,重新获得受众。而要想重新获得受众,就必须关注受众的需求,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向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信息服务是用户需求驱动的,而不是内容驱动的,内容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整个过程以用户需求和问题作为出发点,以需求的满足和问题解决为终点。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是报业重新获得受众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将打破传统报业的思维方式和运营方式,使报业重新定位自己。

思维定位:以用户为中心

传统报业在日常运行中也会进行常规的市场研究,比如受众满意度调查,但这种与受众有限的互动并不能表现出以受众为中心的思维。只是一种“后瞻性”的评估方式,其中心还是围绕内容的好坏而展开,而没有真正研究受众的需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应当以树立新思维为第一步,就是要破除“以内容为王”的思维方式,树立基于信息服务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首要的是由“受众”变为“用户”。在传统报业的信息传播模式中,“受众”这个概念表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只能在传者提供的信息范围内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报业数字化转型依托的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在这个数字化信息大平台上,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丰富多元,用户不仅是积极的信息选择者也是信息的创作者。从传统报业到数字化信息平台,是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适应这一转变的是提升用户地位,满足用户需求。

其次就是要从“内容”转向“产品和服务”。传统报纸是多类型信息的聚合体,在有限版面中安排尽可能多的多样化信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这是与工业时代的规模经济相适应的,报纸发行量越大,广告效应就越好。但这种满足多需求的信息聚合形态与当前的用户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专业化和多元化不相容。比如当我们只需要某一个信息时,却需要将整张报纸的信息买下来,同时这种多而全的横向信息也不能够满足垂直的专业化需求。而产品作为向市场提供满足用户某种需求的东西是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相适应的。个性化的需求有个性化的产品,专业化的需求有垂直化产品。因此,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适应当前需求的特点,将“巨内容”分割为包含“微内容”的产品。

最后,从整个思维过程来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与以内容为中心的思维是相反的。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中,需要思考的是:1.用户的信息需求是什么?2.何种方式可以满足这种需求?3.最适合这种方式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4.提供这种产品和服务需要哪些投入?5.提供这些投入需要哪些关键资产和核心能力?

以内容为中心的思维过程是从资产和核心能力开始,根据自身的资产和能力来决定投入和内容生产,再通过媒介将内容传递给受众。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过程是从用户的需求开始,围绕用户的需求来组织自身的资产和核心能力。因此,以用户为中心的报业的重心在于关注用户需求,并根据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战略。是一种开放型的组织系统,更加适合于当前整个社会经济环境。

运行定位:用户问题解决模式

传统报业以内容为王来获取广告收入的运行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受到了挑战。受众的分流和广告投入的分流预示着依赖广告收入的单一盈利模式走到了尽头,必须实现利润来源的多元化。如何开发用户市场,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开发用户市场意味着需要向用户收取费用,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用户为什么要付费?什么能让他们付费?这就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只有用户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为此而付费。以内容为中心的传统报业的运营方式不能做到这点,只有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才能提供用户想要的东西。

因此,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要采取一种新的运营方式,那就是用户问题解决模式。

在营销学上,需求是一种有支付能力购买具体的商品来得到满足的欲望。用户的问题就来自于用具体商品来满足欲望的过程中,具体包括选择何种商品、从何处获得、如何使用以及有何种服务等,这是从商品中延伸和扩展出来的一个综合系统。用户问题解决模式就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解决其从选择产品到需求满足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关联到报业的特殊情况上来看,就是解决用户使用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信息需求时产生的问题,具体包括选择何种产品和服务、何时可以得到、以什么方式得到以及使用是否方便等。

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和大卫·莫里森等在《发现利润区》一书中认为一个公司如何确定自己的运营方式,即企业设计包括四个方面的战略要素:1.客户选择,指确定公司所选择的目标客户群;2.价值获取,指公司为客户创造价值时如何得到回报;3.战略控制,指公司保护自己的利润流的能力;4.业务范围,指公司从事的经营活动以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根据这一理论,报业数字化转型的用户问题解决模式的具体运营方式包括:

1.用户选择。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拓展传统报业的目标用户群。除了个人用户和广告商之外,也需要将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纳入进来,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和优势来满足多元主体的多元需求。

2.价值获取。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打破传统报业利润来源单一的状况,实现利润来源的多元化。除了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之外,还应包括在线付费、手机付费、增值服务、面向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咨询服务费和信息管理费、以及交易费用等。

3.战略控制。传统报业通过不断追求独家新闻和头版头条等重大事件的报道来吸引受众,并利用区域优势来保证自己的利润来源。用户问题解决的方式就是要增强与用户的关系,提高用户的忠诚度来保证盈利能力。除了用户关系之外,网络经济中的用户锁定也是保证盈利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基于网络外部性的网络经济中,会有一种正反馈,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状况,当一个企业处于强者地位时,用户的转移成本就很大,就会产生用户锁定。以即时通讯QQ为例,使用QQ的人越多,使用它的人获得价值就越大,因为使用的人越多就表示每个人能联系到的他人数量也越多。这样越是用户多的即时通讯就越有更多的人加入,最后是强者越强。当一个用户所有的好友在使用QQ时,使用其他即时通讯工具的转移成本太高,就产了用户锁定。

4.业务范围。利润的多元化就需要业务范围的多元化。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业务范围可以包括数字报纸、垂直化网站、电子商务、数据库营销、数字内容社区、企业市场咨询以及舆情和宣传服务等各种与信息相关的业务。

不难看出,报业数字化转型的运行方式除了继续保留广告收入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开拓用户市场,为用户提供多类型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取多元化的利润来源。竞争定位:提供附加价值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与传统报业的完全割裂,而是要在传统报业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报业的信息服务以内容为基础,产品与服务是对内容进一步延伸和扩展。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认为产品存在五个层次,这无个产品层次也代表了顾客价值层级(见图1)。

篇(4)

【关键词】 数字化 火电厂 智能化 转型

引言:火电厂作为我国主要的发电机构,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电力能源,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火电厂工作中存在一些危险的工作,利用人力进行这些工作,不仅效率较低,而且还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安全隐患。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火电厂应向着智能化的方向进行转型。因此,加强对基于数字化形势下的火电厂智能化转型进行分析对火电厂更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智能化火电厂的概念

智能化火电厂是在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同时也是对数字化火电厂进行了深化与扩充,这样能更好的对运行设备进行管理。在智能化的管理体系中包括了众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传感器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通过传感器技术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准确的获取设备运行的数据,并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数据进行传播,导入到计算机相应的软件当中,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出合理的控制策略,并将该控制策略反馈到相应的控制系统中,对设备运行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为火电厂安全、稳定的运行提供了良好保证,加快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步伐[1]。

二、智能化火电厂的转型对策

2.1加强与移动网络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促进了移动网络的发展,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当中,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帮助。因此,为了使火电厂更好的向着智能化方向进行转变,就需要加强对移动网络进行结合,利用移动网络对智能化火电厂进行监控与管理。由于移动网络具有高便捷性、隐私性、应用轻便性等特点,将其应用到智能化火电厂中后,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对整个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查看,当设备出现问题r,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相应的信息,并制定出合理的处理对策,降低了设备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增加了火电厂的安全稳定性,更好的为社会提供电力能源,从而避免火电厂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2]。

2.2加强与云计算技术的结合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云计算的发展,使其成为现今一种最为先进的计算方式,利用其来对数据进行处理,更加注重数据的相关性预测,不仅具有较高的数据处理能力,而且还能准确挖掘出数据当中高价值的信息,为数据的应用提供了良好保证。而智能化火电厂运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数据,这些数据中包括了很多的信息,合理利用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火电厂的运行提供更好的保障。因此,智能化火电厂转型的过程中,就要加强与云计算技术的结合,利用云计算来对智能化火电厂的数据进行处理,挖掘出数据当中价值更高的信息,从而为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促进智能化火电厂更好的发展。

2.3加强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物联网技术作为当前一种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对多种技术的统称。例如,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定位技术等,利用这些技术的相互配合来将数据进行交换,从而对相应的物体或设备进行管理。当前阶段的火电厂中,数据共享的能力不是很高,导致一些数据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就可以在火电厂运行过程中加强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加强火电厂内部信息的流通,使各个数据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将其与互联网进行整合,还可以使信息流通的更加精细,进一步加强了智能化火电厂的管理水平[3]。

总结: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的发展对火电厂具有了更高的要求,火电厂向着智能化的方向进行转变势在必行。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对智能化火电厂的了解,对基于数字化形势下的火电厂智能化转型进行了分析,为智能化电厂的转型提供了重要帮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还会进一步创新,该研究就会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就不能停止对智能化火电厂研究的步伐,使其能够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进一步提高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葛志伟,刘战礼,周保中,等.火力发电厂数字化发展现状以及向智能化电厂转型分析[J].发电与空调,2015,07(05):45-47.

篇(5)

互联网鼓吹者一度将其归因为传统企业缺乏互联网思维。这是很严重的“指控”,意味着传统企业“先天不足”,它们缺乏数字化转型的基因,后天怎么补都无济于事。

然而,2016年手机线下渠道开始对线上啪啪打脸,不同渠道的功能被重新审视。与其归因于基因“玄学”,不如说是解决了利益平衡问题。只要是利益问题,总有解决方案,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商务时装品牌lily三年前开始数字化转型,当时是把电商作为销库存的工具。三年过去了,网络渠道在lily的战略中已然转变角色。它的有趣之处正是在于:如何平衡线下与线上的利益。

突破第一道关卡:消费者引流

线上与线下渠道利益冲突的核心在于:争夺重叠的消费群。

线下渠道需要通过不断开店、增加店铺密度来增加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这样做,一是受地域限制;二是需要开店成本、人力成本等投入;三是拓展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与之相比,线上渠道在开店、传播方面有着低成本和时间优势,因此,对线下渠道消费群形成了极大的吞食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贸然进行线上渠道拓展,很容易引起线下渠道经销商反弹。对于这个问题,lily品牌总经理陈川认为可以通过业绩分成机制予以解决。

lily没有将渠道分为线上和线下,而是将其双向打通。消费者在线上下单,由数字化系统分析派单给距离消费者最近的门店发货,物流则外包给第三方,门店参与销售分成。或者,消费者在门店体验并下单,由数字化系统根据消费者需要的款式和尺码,选取离消费者最近的门店发货,快递则交给第三方物流完成。虽然交易在线上进行,但下单门店和发货门店都参与销售分成。

这样一来,线上与线下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导流的合作关系,解决了争夺消费人群的问题。

突破第二道关卡:价格统一

由于线上渠道天然具有成本优势,价格比线下低,从而对消费人群形成“掠夺”之势。很多制造商通过为线上供应不同品牌产品或销售库存品等方式避开这个问题。

2013年之前lily也采用这种做法,将线上作为销售库存的主要渠道。但是当时,lily明确表示不会永远将线上作为销库存渠道,未来线上渠道一定会成为Lily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角色。

截至2016年10月,据陈川介绍,线上渠道带来的销售额已经占到lily总销售额的15%左右,未来他希望这一比例达到30%以上,“线上渠道增长非常快”。

目前,在线上渠道,lily的货品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库存品,价格也与线下渠道统一。“对于我们的战略方向也有很大的影响,以前考虑电商是‘再看一下’,没想投入太多资源。现在电商已经发展起来了,lily顺势做,开始投入资源。”陈川说,“线上与线下不应该是两张皮,而是要结合在一起去打通,用现在的营销技术进行数据化融合,让消费者在各个渠道得到的购物体验是一致的。”

突破第三道关卡:渠道、数据整合

目前,大多数传统企业已然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比如提高运营效率、加快上市时间和新产品开发、提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甚至预测需求实现柔性生产等,但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迈出第一步以及如何整合数据资源。

lily与IBM合作,经过近三年时间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布局和打通,建立了三大中心:消费者中心、业务中心和服务中心。消费者中心连接消费者与lily,让企业直接与消费者沟通;业务中心打通企业内部信息流,建立从设计、订货、采购、生产、物流、订单处理到库存的数字化系统;服务中心重点打通企业与经销商的沟通渠道。

消费者打开lily的微信公共服务号,会看到很多当季时尚产品展示,然后通过LBS定位,找到离自己最近的lily门店,消费者可以在服务号上预约体验时间以及确定自己选中的款式、尺码等信息,也可以直接在服务号上下单购买。

2015年“双十一”期间,lily实现线上销售2700万元,其中78%来自移动端,比上一年增长70%。陈川表示,lily非常重视全渠道多触点销售平台的建立,由此联动所有的销售单元和销售渠道,这是零售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移动是必然趋势。目前,Lily只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数字化打通,至于如何做弹性供应、如何做大数据应用等,下一步还要继续努力。”

篇(6)

关键词:图书出版;传统出版;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226-02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信息的习惯。1997年,以译著《数字化生存》的风行为标志,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高歌猛进。1998年,该书作者尼葛洛庞帝又断言:数字革命已经结束。他当时就宣告,数字革命的观念启蒙和技术普及已经完成,下一步该是社会应用、产业应用的时候了。利用数字技术对信息进行记录、储存、呈现、检索、传播、交易,这样的数字出版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尽管出版界已经预见到数字出版的巨大发展空间,也已经意识到自身所面临的不利处境并进行积极应对,但对于如何在数字出版中获得赢利,却还没有探索出一个好的模式。目前涉足数字出版的主要有四个行业:IT行业、互联网行业、移动运营商以及传统图书出版行业。由于纸质图书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纸质图书目前还是传统出版社最主要的创利来源,所以,数字出版在前几年并未引起传统出版社足够的重视。以前,出版社以低廉的版税把自己的图书内容提供给技术商,并没有想到要靠数字图书赚钱,而且很多出版社也从未在这一领域获得过任何收益。现在翻然醒悟后,攥紧了数字版权,不再轻易出让,却苦于技术力量薄弱和没有数字产品的销售渠道而不知该怎样让手中的东西赢利,也就是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成熟的赢利模式。

出版社不是不知道应该进军数字出版,而是不知道何时入手,不知道如何着手。传统出版业进军数字出版是必要的出路和选择,但是传统出版在涉足数字化出版时面临诸多困难。

一、出版概念泛化,传统意义版权分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消解着传统出版的定义,出版的概念被泛化,出版物的形态趋于多样化。数字技术成了出版概念中一个重要因素,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的种种界限,改变了传统出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数字出版特征包括内容数字化、传播网络化、经营集约化、交易电子化。数字出版在丰富了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理念。出版的介质、出版的流程随着数字出版的兴起而不断改变,新兴的数字媒体成为出版内容的载体,威胁到传统出版物的生存和发展。

另外,版权的变化给传统出版社数字化出版带来困难。数字出版产生之前,出版仅涉及出版物的纸质版权,数字技术改变了出版的形态,使出版分为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这种变化促使著作权人的原创作品的版权分化为纸质版权和数字版权。数字出版出现初期,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一直处于两种相对独立的状态,传统出版社缺乏控制数字版权的观念,数字版权集中到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技术提供商手中。纸质版权和数字版权的分离,使传统出版社虽然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源,但由于没有数字版权,并不能将这些资源用于数字化出版。

二、数字出版法律不完善,出版内容难以规范

数字出版是近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2001年,中国为使本国版权法与TRIPS 协议保持一致,才在修订的版权法中增加了数字版权;2005年颁布实施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和2006年颁布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才为数字版权提供了更多的法律支持。法律法规的滞后,致使盗版现象一直是困扰数字出版的一大问题。我国涉及互联网出版业务的网站有数万家之多,但是审批通过的互联网出版单位仅有几十家。中文在线董事长童之磊在2007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中说:“目前从事数字出版的网站约1 400多个,但是其中只有4.3%的内容真正拥有版权,大多数是盗版。”

数字出版法律法规不完善,数字出版内容也是良莠不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图书、电子报纸、博客等都是数字出版的形式。数字出版介质、出版环节、消费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技术进步带来的便捷性导致数字出版的内容难以规范。数字内容的个性化、便捷化,阅读器和阅读方式的多样性, 都为内容的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技术和人才的欠缺,阻碍发展进程

技术问题是传统出版社在开展数字出版工作时面临的最大困扰之一。出版社自己并不懂得数字出版环节中的各项技术,必须与拥有技术的公司合作,如核心的版式文件技术和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版式技术标准,方正的CEB、书生的SEP、超星的PDG、中文在线的OEB、万方的PDF、知网的CAJ这些版式互不兼容,出版社必须制作每一版式标准的文本供读者选择,这必定会增加出版社的技术成本。传统出版社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人才。具有数字内容加工、数字媒体管理经验、数字技术研发经验的人才是出版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传统出版单位要发展数字出版,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技术设备、运营模式等的全面升级。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传统出版社必须在数字出版技术更新上花费巨额投资。虽然传统出版社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向数字出版靠拢,但对于传统出版单位而言, 数字出版的眼前利益不大, 许多传统出版单位因缺乏复合型人才,没有支付出版数字化改造成本的实力和热情。

四、数字出版没有形成完善的商业运作模式

传统出版的利润空间在逐步下降,影响数字出版的发展数字出版仅在内容种类上形成了规模,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相对的经济规模。在产业链的上游,技术服务商对于数字出版的期待过热,传统出版单位态度漠然;在产业链的中游,几家大的数字媒体提供商数据整理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开费较大;在产业链的下游,电子图书、数字期刊等出版物的营销过于依赖机构消费者,尚未形成一般读者的自觉性消费。虽然数字出版近年来发展迅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一个产业, 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还没有获得商界的普遍认可,没有清晰的赢利方式。

传统出版社在进行数字化出版时,虽然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是,传统出版单位在与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或网络运营商合作时,只是扮演内容供应商这样的简单角色,因而产生了这样的产业运行模式。传统出版单位与技术提供商或网络运营商签订数字出版版权授权合同, 供应内容而获得相应回报; 技术提供商或网络运营商获得数字出版版权, 向市场供应内容而实现利润。在这样一种模式下,传统出版社获得的利润是极小的一部分。虽然传统出版社现在的主要产品还是纸质图书,但是,纸质产品的利润及受众市场被数字产品分流,赢利空间不断缩小,传统出版社在进军数字出版时由于经济实力的降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五、对出版社进军数字出版的思考

虽然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数字出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传统出版业来说,发展数字出版具有战略意义,数字出版的阵地一定不能放弃,否则就会被其他产业所湮没。尽管数字出版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尽管出版社已经普遍配置了电脑网络设施,尽管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已经成为出版人的日常手段,尽管有的出版社已成立了数字出版部、实现了图书产品的数字化,尽管绝大部分出版社都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我还是要说,中国的多数出版社还没有迈过数字出版的门槛,还远跟不上当今时代数字发展的步伐。这是因为几乎所有出版社“编辑印制发行”的价值链、商业模式、管理方式、产业链关系都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纸质图书还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电子书等数字产品及信息服务还没有发展成独立的赢利模式。

至于如何获得赢利,我想谈两点自己的思考。

1.首先应该想办法把数字出版这块蛋糕做大

数字出版必须要有数字内容、数字技术、数字渠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现在有多个行业介入数字出版领域,并且各具优势,而且正互相渗透,竞相扩张。所以,我们的路径也有两条:其一是可以考虑各出版集团进行联合,使图书资源更加丰富,再通过新建、收购、合并,建立新产业领域的业务体系;其二是可以考虑进行跨行业的深度战略合作。

我认为,现阶段跨行业跨产业的合作更具可行性,出版社也不妨就以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出现。而且在未来几年,国家在政策上可能会逐步取消不同介质的出版物之间的管理界限,同时,将继续打破出版市场的行政壁垒,推动出版机构跨地域、跨行业兼并重组,所以跨行业的合作已经不可阻挡。当务之急是要多产业联合,把数字出版这块蛋糕做大,共同赢利。只有大家都赢利了,个别行业才能赢利。如果都只想着自己赚钱,利用别人为自己服务,那么谁也赚不到钱。

在各行业合作的基础上再来考虑赢利模式就简单多了,数字产品的直销、广告收入、阅读收费等,都可以成为赢利模式,关键是怎样分配利益的问题了。

2. 出版社应加强主营业务,为自己在合作中增加筹码

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 报业 新媒体 整合 分化

新技术的演进常常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推波助澜,曾经泾渭分明的传统媒体纷纷迈出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发展的步伐,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来临。

最早由浦尔教授提出的媒介融合概念,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媒介融合不仅表现为信息采制、传播介质或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全方位渗透、交叉与合作。与此同时,伴随异质媒体区隔竞争的加剧,新一轮的分化又同步产生――在媒介融合的领域和环节中显示出“合久必分的分化趋势”①,在更高的层面上强化媒介属性的优势,满足受众细分的需求。

如果媒介融合的特征表现为一种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融合多种信息格式,通过新型终端显示出来的“大媒体系统”,那么,就目前的媒介表现形式而言,数字报业将报纸和网络两种形态结合起来,共同运用于新闻产品的生产之中的多介质传播模式,实质上已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特质。

定位策略的角逐:“合”“分”博弈的宏观考量

“数字报业”战略的确立加快了我国报业多媒体联动的步伐,报业机构依托新的终端显示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相继推出了将信息产品多格式制作、跨媒体传播变为现实的技术方案和介质终端。

结合当前的实际发展进程,可将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模式归结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内在、纵向的跨媒介整合,其最终的结果表现为“复合媒体”,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实施的epaper计划,即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传播形态的新媒体组合,包括网站、电子报,以及利用互联网传送的楼宇电视;另一种是外在的、横向的媒介合作,表现为不同介质属性的媒体的联合。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即将传统报纸生产、数字资产管理、电子报生成、光盘出版、全文数据库形成以及网络融为一体,探索报纸信息产品跨媒体、多格式传播的新突破。

然而,在报业与新媒体的整合联动紧锣密鼓展开的同时,它的对立面愈加明朗且不容忽视:作为具体形态的“媒体”开始了产品、市场、服务与技术的分化。尤其是当Web2.0意义上的互联网问世时,受众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作为回应,不管是作为旧媒体的报纸,还是被称为新媒体的网络,都开始基于特色来生存、发展和创新,凸显独特优势。

总的来说,技术革新和市场竞争共同促成了报纸与新媒体融合的实现,在此过程中,也引发了新、旧媒体各自形态的进一步分化。在“合”与“分”的博弈之间,如何解释它们的共存发展?从媒介形态变化的观察角度看,“融合”与“分化”实际都是媒介形态变化的阶段性成果,只是基于定位策略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侧重:前者是媒介嬗变的内在导向,它为后者打造了更广阔的平台支撑;后者是媒介嬗变的外在趋势,它为前者提供了更多元的路径选择。简言之,通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的多样化,是报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终极目标。融合与分化共同存在的基础在于:市场是最敏锐的试金石,而受众又是市场中永恒的“上帝”。

传播模式的转型:“合”“分”博弈的具体观照

如果说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融合”、“分化”的宏观对峙是基于定位策略的二元选择,那么,在微观层面上,考察这种“合”与“分”的博弈则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具体传播环节中的“融合”与“细分”,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得到“更多有效的异质信息”的需求。

借用拉斯韦尔1948年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来观照报纸与新媒体整合互动过程中具体环节的“融合”与“分化”,有助于分析思路的展开,也有助于发现数字报业在传播模式上的新发展:

第一,传者定位的“合”与“分”。

传者既要复合多能,又要分工合作。蔡雯教授认为媒介融合的趋势下,需要两类复合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②

与此同时,随着报网互动生产方式进一步融合,新闻生产环节的分工较之单一媒体时代也将更为细致。新闻素材需要不同介质媒体编辑的把关细化、深入加工,添加本媒体的特质“内容”;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术壁垒也将把后期的制作流程进一步分类细化。

传者构成既有团体联合,又有分众参与。在传统报业时代,承担采集与新闻信息的主要由职业新闻工作者分工协作组成的团队联合完成。数字化报业时代,“草根记者”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表达观点。曾经术业专攻的新闻传播业,正在成为群众参与最为广泛的行业,其传播主体特征由从前的显而易辨的团体行为,转变为隐晦难识、日渐分众化的个人行为。

传者构成“合”与“分”的转变,对于数字化时代的报人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从信源渠道来看,公众的参与能够提供新的事实或线索,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也构成了新闻内容的重要部分。基于此,专业传媒人要做的不是强化发现和采集信息的职能,而是需要加强信息的整合和加工能力,提升内容产品的内在品质和潜在价值。

第二,内容打造的“合”与“分”。

内容产销整合,打造新闻数据库。首先,在内容生产的前端,打造多媒体采编数据库。将“报业集团内所有报刊的记者采写的稿子,按不同类别,分别存入待编稿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编辑部的概念”。③新闻和信息素材一旦滚动进入数字化共享系统,即可在多个播出平台做到文稿、视音频素材的同步共享。而未被采用的新闻素材,还可以通过策划和深度开发,作为素材补充和选题应用,实现新闻资源的一次开发多次利用。其次,在内容销售的末端,打造数字新闻知识库。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报纸内容的生产整合提供了数字化支持,也为报纸新闻的整合销售寻找到了新的契机,即数字新闻知识库。它是以新闻聚合以及历史新闻整合的方式,将报纸内容产品平移至互联网平台,通过数字化信息提取和整合手段,为消费者提供有偿新闻资料服务的报网互动模式。

产品分门别类,充当信息供应商。在报业数字化的进程中,新、老媒体业务形态和产品内容的整合并不意味着产品类型的单一化,通过聚合加工的产品能够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重组,从而产生更多样化的版本,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华尔街日报对“微内容”的打造,就很好地展示了报纸如何由单一的新闻提供商,转向信息供应商的经验路径:将超大容量的信息与利用检索引擎进行的精确搜索相结合,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第三,渠道选择的“合”与“分”。

整合多渠道,对接产业链。媒介融合时代,数字化报业集团必须建立为我所用、通达受众、无缝连接的传播渠道。这就需要报社在已有的渠道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新、旧媒体资源,建立多方合作关系,使内容流动起来。如建立与网络媒体、移动通信运营商、数字媒体方案解决商以及本地广播电视媒体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在多媒体报刊、移动新媒体、电子阅览器和户外显示屏等新的显示终端上下工夫,打造使受众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任何他们喜欢的平台,接收新闻和信息”的全方位传播路径,与各种渠道的产业链条充分耦合对接。④

细分各领域,多介质传播。传播渠道的整合,有利于传播介质形态的更好细分。报纸数字化转型的精髓在于,将传统纸媒中具有某种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数字化,而产品数字化的目的是实现产品的多介质、多层次的售卖与开发。所谓多介质,是指同一内容、同一品牌、同一渠道的横向的多介质形式的多重使用与售卖。譬如,同一内容可以通过传统的纸媒传播与“售卖”,还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甚至电子媒介多重传播;所谓多层次的开发,是指同一内容、同一品牌、同一渠道的纵向深度价值开发,譬如在同一资源之下,通过不同层次的价值开发,实现大众传播产品、公关产品、专业服务产品等产品链的开发。通过多介质、多媒体形式的展示,能够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将需求各异的受众最大限度地收归旗下。

第四,受众需求的“合”与“分”。

总体取向综合化。不断从市场上获取需求,并不断满足这些需求是数字报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原动力。市场需求不是主观臆想得来的,而是受众需求的集中反映。对丰富性的追求使得受众接近媒体的目的趋向综合化。以报纸网站的发展为例,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艾瑞咨询机构的《互联网生活形态和媒体影响力研究报告》显示:“现在用户上网的主要行为不再以单一的新闻资讯浏览为主,电子邮件、及时通讯、软件下载、搜索引擎、网上购物等都成为主要的网上行为,多元化综合互联网平台正在成为更多用户的首选”。⑤

具体需求细分化。事实上,在索取丰富信息的意愿背后,人们日渐因意识形态、价值与生活风格的不同而分化,单个受众对于有效信息的需求实际上却是简单的,即获得“更多有效的异质信息”。⑥

近年来读者数据库的开发和运用,就是融媒时代报业应对受众细分趋势的新探索。这种经营模式的核心在于报社通过对自身积聚的读者受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读者数据库,提高对读者资料的精确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营销。将“为中小企业及其人群提供新闻之外的数据库关系”作为营销思路的《赢周刊》运营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参照的经验:在传统的“二次售卖”模式以外,将读者进行多次细分,为不同需求类别的读者提供新闻定制服务和其他相关资讯服务,同时,根据数据库的不同读者群,为不同广告客户进行精确广告传播和深度营销。

第五,效果呈现的“合”与“分”。

多元联动的复合效应。多媒体报业集团内不同媒体的内容互动和整合,将发挥协同效应,使资源用途多样化。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介形态的产品,一物多用,扩大了市场,能够以相对节省的成本获取较大的收益。⑦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打造的“坦帕新闻中心”运用多媒体联动报道,产生复合效应的案例很有代表性:如电视台报道当地一位参加奥运会的游泳运动员接受审判,电视新闻由报纸记者拍摄报道,电视上播出主持人对这位报纸记者的访谈,电视新闻结束时,主持人又提示观众可以到网站上去获取这一新闻的更多信息。⑧不同形态的媒体之间相互支持、回馈和促销,达到了相互造势和增值的作用。

分支终端的独立效果。在报纸、网络以及其他新媒体形态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传播的内容、渠道有许多整合集中的环节,但不同媒体形态作为接收的终端却是分散的,传播的最终效果在每一个独立的分支终端都会以独立的形式实现。无论是IPTV的出现,还是Web2.0技术的崛起,媒介与受众的交互性在不断增强,互联网上博客、播客、掘客等的出现更使得崭新的个性化的网络空间不断涌现;受众日渐明朗的细分趋势,小众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恰如手机媒体等对传播私密化要求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些独立的、个人化的、分众的渠道为大众传媒提供了更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而所有这些同时也将带来不同媒体形态分支终端的独立传播效果的出现,催生出关于未来媒介效果多元化的无尽想象。

注 释:

①⑥杜俊飞:《新媒介策略:“长尾”时代的双重博弈》,《国际新闻界》,2007(5)。

②⑧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6)。

③韩璐:《数据库营销:报业经营的新思维》,《新闻传播》,2007(4)。

④邓建国:《信息中心:未来报纸的新闻编辑室》,《新闻记者》,2007(1)。

⑤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管理研究所:《传媒经济参考》,2007(31)。

⑦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北京社会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