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音乐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25 17:27: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音乐单元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教学目标;音乐教学;有效性
一、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一堂高质量的音乐课首先要求教师掌握教材内容,因此课前教师必须对教材有透彻的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准确的拟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和体验音乐,因此,无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都不要忽视“听”的环节。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性”要结合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加以强调和体现,这样才能保证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设计教学中的“提问”,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上课的每个环节都应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中“提问”的环节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运用“提问”这一环节时,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必须准确、精炼,切合教学目标。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关于提问的设计方面,我有以下一些感受:课堂中尽量避免无效的提问,所有的提问应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所用语言要规范、简洁、明了;提问的过程中避免出现过于深奥的专业术语;若遇到卡壳的情况,要及时启发,不要一个答不上来再来一个,结果是同样的效果,浪费了时间;遇到学生无法作答的情况,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或者运用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解答;提问的设计要严谨,不得有原则性的错误,以免误导学生;问题的答案或概念性的陈述要求是:相对准确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答案。
三、教师通过自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投入课堂
教师的亲和力来源于一个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领悟和对学生的关爱。教师的感染力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以及教师个人扎实的基本功。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启发,学生唱得还真有点味道,突然让人感觉到这节课很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逐步把学生带入了音乐的殿堂,音乐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了。教师的感染力逐步形成了影响力、个人魅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在器乐方面(包括除了钢琴的其它乐器)比较突出的可以把器乐的演奏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学习江苏民歌,可以把笛子、二胡等乐器运用于教学,记得有一位教师在上《江南好》这个单元时,导课用了竹笛的演奏,由于他演奏技巧非常娴熟,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了。总之,教师只要有心、用心,练好基本功,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投入到音乐课堂,你的课堂教学就会与众不同,效果突出。
四、策划独特新颖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从而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围绕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欣赏、表现、创造四个方面进行。初中音乐课包括唱歌课和欣赏课两大类型。简单谈一谈欣赏课:首先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特点策划欣赏教学设计中的活动方案,课件制作要切合课题,若要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欢快活跃,教师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激情洋溢,教态亲切自然,容易跟学生亲近、互动;独特新颖的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教案设计应整体化、系统化,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现状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能尽力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音乐欣赏课中运用动静交替的原则:课堂中有唱、有律动、有旋律的创编,尽量让学生去展示,以多种方式去全方位地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并在活动中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和体会音乐的乐趣。这不但让学生掌握了音乐知识,增强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五、课堂中运用小乐器,促进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合唱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平时的教学实践得知:小乐器进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合唱教学的开展。小乐器(竖笛)进课堂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巩固了学生的音高概念,辅助了合唱教学。教学中音高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训练的结果,除了教师具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学生密切的配合才能完成,例如在合唱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唱好两个声部,学生必须有一定的音高概念,否则无法完成合唱任务。一首二声部的作品在一节课中完成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若尝试让学生用中音竖笛吹奏二声部,并尝试与一声部的配合,让学生对合唱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印象,这样对二声部的旋律掌握就比较容易些。因为竖笛的吹奏不会产生音准问题,只要通过练习掌握吹奏技巧就可以了。因此,当学生逐步对二声部产生了印象和概念后,再和一声部配合就比较容易、轻松了。例如七年级上册《念故乡》和八年级下册《划船曲》两节课,都是合唱的教学,第一课时都是用竖笛吹奏二声部,与一声部配合,第二课时再让学生演唱二声部,这样学生对二声部就有了一定的印象,接受两个声部也不会太困难了,竖笛的吹奏使学生在音准、节奏方面掌握的更快、更牢固。因此,“竖笛进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全身心地投入合唱,有利于合唱教学的有效和高效的开展。以上是我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有效性教学的一些探索和感悟。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技能、培养音乐修养和提升艺术素质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质量,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还将不断作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音乐;创新发展
音乐学科作为非主科教学的一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的背景下音乐课堂的美育与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的意义所在,并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具备深刻内涵的音乐教学。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青春期不仅是个体发展的萌动期,更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采用适合的教育手段使青少年形成积极正向的发展观念尤为必要,教师应为初中生打下良好发展的坚实基础,使其平稳、安全地渡过人生的青春期。音乐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与多样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可以与多彩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入地交流,并从中汲取到积极的能量。因此,秉持正确的教学理念,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是完成一节高质量音乐课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音乐核心素养的内容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元素,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有一个深刻的体认,并且能够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科素质,从而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音乐核心素养亦是如此,总得来说音乐核心素养分为三部分: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是音乐教学的内在之义,也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功能。教师应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并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手段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听觉特征、表现形式、表现手段等形成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具备个体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它是不同的个体基于个体风格与感知能力形成的独特的体验,是个体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像。教师应重视学生形成的不同的审美感知,但在尊重个体表达多样性的同时注重对消极、危险的思想认识进行纾解与引导,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使学生形成健康、正向的审美感知与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是音乐教学的基础目标之一,教师应充分将这一目标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良好学习体验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完善学生的艺术表现
如果说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是理论与认知层面的内容,那么使学生形成一定水平的艺术表现则是实践层面的内容。艺术表现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艺术水平,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通过歌唱、演奏或者音乐创编等形式表达自身关于音乐的认知。艺术表现不仅具备了美感性与可观赏性的内涵,同时也具备了考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性质,它是音乐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内容,决定着音乐学习者的能力与水平能够达到的层次。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需要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展现与发挥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可以是小范围内的,也可以是专业化、高级化的。教师应学会为学生预留一个发展与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内容、所获得的感悟多方面地展现出来。
(三)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
使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对音乐艺术背后的人文内涵以及思想情感进行深入的了解是核心素养中重要的部分。音乐是感性与美的表达,它产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音乐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与感知力,能够透过音乐的表象看到其本质,能够对一首歌曲或者曲目的产生之源有一定的认识与体悟。因此,教师应将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并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的层次与等级,使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与体系进行建构,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目标完成的过程中实现持续化、系统化的发展。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一)构建多元课堂,全方面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元化的课堂与传统的单一化、模式化的课堂有着巨大的区别,多元化的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且有助于生成趣味灵动的现代化课堂。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教师结合所教内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导,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音乐课堂中教师的教学与示范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线下降还会使得课堂结构趋向单一化,从而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多元化的课堂不仅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更是课堂结构的多元化,教师可以采取情景化教学、讨论式课堂等手段丰富课堂的层次结构,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例如,在进行《渴望春天》这首歌曲的教学时,教师在歌曲演唱的示范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并在练习环节鼓励学生就歌曲的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深入感受音乐的美感。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描绘不同季节的歌曲,使学生近一步提升对乐曲的鉴赏力与感知力。
多元化课堂要求教师赋予音乐课堂活力与生命力,通过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知。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材料供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唯有视野不断开阔,审美与感知才能不断提升。
(二)拓展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与表达的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力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的内在之义。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对音乐活动的设计与表现上,创新不仅包含了思维的新奇同时也暗含了对所学知识的实践与应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的平台,使学生的音乐执行能力得到良好发展。
课外活动是供学生表达与展示的重要舞台,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还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提升与成长。因此,睿智的教师应懂得为学生搭建一片艺术创作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这片空间中得以发展。例如,在进行《歌剧之夜》这单元内容的教学时,由于该单元内容十分生动有趣,且具备着一定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该单元中的内容进行设计,以开展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举办一场“歌剧表演大赛”让学生自行选取歌剧进行设计与表演,这样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还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歌剧、学习歌剧。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平台作为依托,倘若教师只按照传统音乐课堂的示范-讲解-练习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意识就会被抹杀。教师应善于借助活动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三)深入挖掘内涵,帮助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素养
音乐的背后隐藏的是丰富的文化与历史,音乐是人文历史的一种表达,人文历史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文素养不仅是个体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行创新创造的源头,教师应使学生深入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近距离接触人文历史故事,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积累。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沉淀并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与教授。教师应善于挖掘歌曲或者曲目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神州音韵(四)》这单元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结合该单元中的曲目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风情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与歌曲相关的背景与文化,使学生通过歌曲了解文化,并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讲解与歌曲有关的故事和背景,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培植学生的人文情怀。
唯有深厚的积淀才能产生伟大的创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为前提的,教师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并鼓励学生走近文化、感知文化、创新文化。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学生进行有效音乐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评价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的音乐学习的标准,它要求教师关注音乐教学的不同的层次与角度,关注音乐教学目标的不同价值取向,并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将核心素养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准确地分析,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同时,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辅助,使音乐课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首先,从语言、教态和思维观念上展示了授课教师“教”的个性化。
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之外,更要有丰厚的人文素养。而包老师就是一位专业基本功和人文修养兼得的优秀教师。她上的《悍牛与牧童》是一首动画片的完整配乐(单元主题是“荧屏乐声”)。在课的开始,她直入单元主题,设计了听音效做动作和看动作配声音的教学环节,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带入了教学情境,然后手指轻触琴键,寥寥数音却塑造了一个野蜂飞舞的鲜活场面。接着,包老师又拿起沙槌模仿响尾蛇神秘恐怖的形象,随后是模仿来访者敲门和踹门的情境。她的模仿不但让学生能准确说出形象和情节,而且还能让学生专注地为其配上准确而恰当的音效。可以说,无论是语言、动作还是表情,都准确到位、生动逼真,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看着她自信传神的教学,我忽然悟出了音乐教师是多面手的真正含义。
教师个性化的展示不仅包括语言、教态、打扮和表情等外在的方面,同时,更包括其思维、理念、感悟和见识等内在方面的个性化。当进入完整聆听乐曲的时候,音乐响起后忽然找不到老师了,音乐停下来时,我才看到她从学生旁边的座位上站了起来。细节体现理念,虽然这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却传递了老师的匠心独运。她始终以一个学生的心态去体验、感悟和参与到需要学生学的环节之中,同时,又以老师教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学的环节。当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同时用这两种心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时,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又能从另一个角度适时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教学。
音乐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音乐教学绝对不能忽视音乐的文化内涵。《悍牛和牧童》这首乐曲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就是人与动物、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在此处,包老师不是仅仅让学生听音乐讲故事,而是通过边观看音乐动画,边谈音乐要素的变化导致音乐情绪的变化,再由音乐情绪的变化影响人心情和想象的变化,直至让学生真正明白与人为善、与动物为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曲主旨。从她对音乐主题的深刻挖掘上,充分展现出包老师丰厚的人文素养。也只有在音乐基本功、教学技巧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都非常扎实,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独特性。
其次,从教学内容的组合、教学设计和教学情境创设上展示了课堂的个性化。
《悍牛与牧童》是瞿小松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创作的带有浓郁民族特点的优秀作品,在作品中他将不同的人声当做乐器使用,使乐曲有了独特的风格。这是首动画片的配乐,音乐具有渲染性和造型性特点,但旋律性不强,又很抽象。聆听一遍将近十分钟,对于初中一年级十一二岁的学生来说,如果不让他们听几遍再加上讲解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但是,一堂课总共只有45分钟,如果让学生听三遍再加上开头结尾,这一堂课也就快结束了,还怎样去讲解、拓展和创编活动呢?包老师在这一点上处理得非常巧妙。首先,她不采用通常的让学生先完整聆听音乐的策略,也不是通过把音乐剪接缩短了再给学生听的方式。她是将导入环节里的看动作配音效和听音效想故事情节的主题延伸过来,然后从乐曲中最具特点的中间段开始欣赏,把速度、力度、音色、情绪等音乐要素和乐器使用直接渗透进来,然后再把这一段与第三部分进行对比欣赏。通过这种对比欣赏,学生感受出音乐基本的情绪和主要要素的变化,并有了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分析音乐之后,老师才让学生完整地欣赏《悍牛与牧童》,才给学生揭示真正的答案。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动画,学生对音乐的神秘感就减少了,故事情节就直接印刻到学生的脑海里,学生的能动性和想象力也就削弱了。不把欣赏的各种答案先抛给学生,而是通过老师逐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听觉经验,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听觉经验和音效探索来逐步明白动画和音乐的主旨和故事,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使学生很容易走进音乐和教学的主题中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本课的最后一个拓展创编的教学环节曾引起部分听课老师的探讨,有人认为这个环节拓展得有点远和偏。本来教材上提供的创编内容是让学生根据唐僧师徒的个性特点来配音。而包老师没用这个现成的创编材料,而是引导学生根据现时社会上出现的、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自编故事情节、自配音响效果。这种设计增加了难度,学生不但要编创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还要选择音响工具、探讨发声方法和表演方式。但是,这种创编并没有偏离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主题是“荧屏乐声”,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喜爱电影音乐,感受电影音乐的特点。而本课时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的创编活动中,不难看出,包老师本课时的子目标是紧紧围绕单元总目标去细化和设计的。正如曹理教授所说,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又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的,只有尊重教材,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章可循、百变不离其宗;只有科学地使用教材,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效果显著;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才能常用常新,我们的课堂才能个性突出、风格多样。
再次,从学生的参与形式、语言表达、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上也体现了“学”的个性化。
在这节课里,学生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积极地参与。从一开始对经典电影音乐的听赏,到为音效配动作和根据动作配音效,以及后来的自创音效和故事情节,再到现场设计表演等等,这些环节都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至于学生的收获如何,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和语言表达中一目了然。比如说,在升华主题的时候,教师问:“结合音乐,你认为青草代表着什么?”学生答:“代表着对牛的尊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教师接着说:“中间段落中音乐发展的激昂的地方,那些壮汉为什么没有能制服那头牛?他们是怎么对待牛的?刀棍代表什么?武力能带来和平吗?就像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虽然依然存在一些武力霸权主义,但我们的世界是需要和平的。我想此刻大家一定能感受到作品成功的原因所在了吧。”学生答:“他是希望世界像这个音乐一样,不用武力让人屈服,而是要以和平的态度来对待所有人。”
再比如最后自创情节、自创音效的环节,老师跟学生一起讨论和设计、一起修改和策划,等到师生表演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投入,无论是表演老人的动作表情,还是学生模仿雨的声音变化,都生动逼真、细致入微,学生投入的表演和深刻的感受,让人看到了课堂的成效。抓住一点深入展开,使学生的认识和技能有明显的提高,是这节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2.科学探究更需常态化——基于对化学科学探究文献的统计及其本质的分析 谷莹莹
3.对两岸建构式数学教学发展过程的思考 王奋平
4.让思维之花绽放——次"意料"之外的探究引发的思考 卞少云
5.例析数学教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 程华
6.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殷伟康
7.背景资料:让阅读教学厚实起来 仇定荣
8.语文课堂"有效话题资源"的确立 范洪冰
9.英语阅读课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尝试 黄晓珑
10.思政课教学中巧用数学方法摭谈 黄发明
11."数"说历史 许德煌
12.借鉴农耕方式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态系统 邵迎春
13.语文阅读教学切莫"得意忘言" 赵红
14.汤姆孙电子比荷测定的几种方法 方颖
15.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美学 陆国民
16.一问问出几多"意外" 叶国芳
17.外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及教学对策 曹冬月
18."走进教材"与"跳出教材"——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说起 徐美玲
19.借助微软Excel,动态分析物理过程——道物理经典难题的数值解 沈富根
20.学会分类理解本质——谈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曹坤
21.例谈隐性"不变"条件的解题功能 李顺友
22.测定"非正弦交流电有效值"的实验探究 吴良娟
23.源于新教材的化学实验题的设计 肖中荣
1.十年来我国教育惩戒研究述评 刘媚
2.教育惩罚运作对象的转向 刘德林
3.非生态:当前高中学校管理的实然形态分析 王梁,王焕轶
4.试论新教师的教育初思维 阮周微
5.论备课组长的角色定位 林红霞
6.课堂教学的易发缺损及其矫治 蒋超英
7.教师讲课神态与教学效率 鞠党生
8.任务型教学中的英语小组活动探析 陆正荣
9.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实践探讨 应崇恩,孔琴飞
10.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课教学 潘俊英
11.向《美国语文》学习"读者意识" 黄可心
12.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执行力 朱益群
13.因果思维:让作文充满理性魅力 庞君芳
14.巧用"镜子哲学",闪现写作文采 黄宁昕
15.让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书活动 沈建平
16.用最激情的方式亲近语文——中学生创作演出儒学校园剧随想 毛繁荣,王燕滨
17.有意记忆词块:英语学习的高效策略 吕吉尔
18.初中科学优秀试题例说——以浙江省的初中学业考试科学试题为例 王文军
19.高中生物教学行为的重新建构 孟宪文
20.信息动态
21.批评与表扬中的"边际递减效应"及其运用 李高辉
22.学生成就感的培养——以高中信息学奥赛教学为例 巫雪琴
23.关注细节滋润心灵 孙书国
24.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联系会 周惠,丁新松
1."技能训练是机械操练":一个需要终结的命题 曾洁,宋初健
2.在物理教学中追求显化的科学方法教育 姚天勇
3.数学教学设计与数学备课之差异 张彦春
4.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徐骏
5.区间套定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陈凌
6.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中的档案袋评价 吴建华
7.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能力的培养 周小伟
8.隐性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陈燕芳
9.在不确定中创生智慧 具春林
10.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审视中品历史——浅谈细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阮亚芬
11.情真意切式活致用——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体验 谌凤山
12.历史教学思维方法的转变策略——以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 袁悦蓉
13.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张明声
14.新课程视角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 项新华
15.有效生成:探究式教学的强大动力——基于历史课堂"突发事件"的思考 贺建华
16.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从一节市级公开课说起 王同亮
17.从一个课例看生命课堂的构建 周智
18.别出心裁的高中英语第一堂课 肖梅
19.开拓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新思路 陈文
20.数学开放式复习教学的思考 郑晴怡
21."自创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徐祥宝
22.用"泡腾片"做化学实验 张凤,陈凯,王路路,费飞
23.浅谈高中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策略 肖永强,徐兴花
1.督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米坤生,武恒
2.中英教育督导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芦雷,徐鹏
3.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行为的变化——江浙沪三地的调查比较 林静
4.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沈坤华
5.刍议绩效工资背景下的"学生评教" 陈耀平
6.教师叙事研究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谌凤山
7.教师集体设计作业的实践研究 王剑波
8.思维导图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沈建强
9.基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校本教研活动 吴良根
10.发挥教研组核心作用,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东恩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11.品味专题导语,妙用含意文辞 钱国庆
12.初中散文诗教学"三部曲" 何航芳
13.立足文本找准切入口——试论多元解读的界限与方法 张丽琼
14.阅读实践生活——浅谈中学生写作心理背景的建构 褚学会
15.浅议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途径 周丽娟
16.让学生热爱语文 周菊芳
17.把学生引入《红楼梦》艺术宝库的大门——《林黛玉进贾府》教法探讨 相明祥
18.让学生主动学习——谈农村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桂波敏
19.例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张岚雅
20.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杨拉洁
21.随机作文课教学案例及分析 戴杨钒
22.阅读,是一种唤醒——《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苗文娟
23.一个数学定理的活力呈现——关于"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 来江飞
24.论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 吴锡改,林芸
1.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评判标准 屠锦红
2.在习题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探讨 傅雪平
3.践行新理念笑弹"琵琶行"——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实践为例 张治升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化学——以"JCE Classroom Activity"栏目中蓝色消失活动为例 段中东
5.课堂导入多样化,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王灵滨
6.英语课外阅读的检验方法 卢卫国
7.撷百花之露创灵动课堂 崔维云
8."文"与"言"的教学取向与策略 施茂枝
9.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唐琴
10.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谈通过解题指导,激活学生思维 陈斌
11.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赵绪昌
12.物理语言应指向物理知识的本质内涵——从教材中有关"断电自感实验现象的观察"的叙还说起 王再华
13.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孙维刚的一节公开课谈起 王光明,严家丽
14.数学课堂的三重境界探幽 仲广群
15.语文学习:精神气象之涵养——从《鸿门宴》说开去 王建
16.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的教学初探 俞丽萍
17.历史课教材资源整合一例 王涛
【关键词】知识经验 智慧 教育智慧 高效课堂 审美能力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而教育智慧实际上又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和个体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可能转化为智慧,“这种智慧和机智表达了我们整个身心的存在”。
教育智慧如何界定?中央教科所田慧生博士认为:“教育智慧就是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它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教师教育智慧这个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又一次触摸到教育的灵魂,它能使教师放飞思想,但又以学生为本;它能使教师体验到为师的尊严与幸福,也能使学生体验到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它更能使我们的教育“理直气壮”地拥有自己的“领地”。
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注意挖掘自己的教育智慧,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教育智慧驾驭自己的教育课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在音乐的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的习惯,从而更喜欢我的音乐课。并注意坚持用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一、分析教材内容,点燃教育智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定初中音乐教育的内容是: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性音乐知识内容。课标是纲领性文件,不可能列出音乐的所有体裁与形式,因此这一领域所留的教学空间是巨大的,为我们音乐教师设计教育内容与教育课堂,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留下了很多的……
当翻开初中《音乐》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时,教材上只是给学生展示了歌曲《渴望春天》、欣赏《春之声圆舞曲》等简单的作品内容。显然,要使学生在歌唱和欣赏这些作品时,能感受到浓烈的春天气息和万物滋长的丰美,能感受到不同音乐风格的春天,不同国家、民族的春天美,光靠教材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在这节课上,我适时地加入了维也纳“音乐之都”的介绍、“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音乐神童”莫扎特传奇的故事、“圆舞曲之王”的创作成就、建筑“巴黎圣母院”与音乐的微妙联系等教育内容,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音乐视野,真正地让同学们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感受到了用诗情画意交织成永远唱不完的春之歌。笔者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点燃了学生的“春之歌”。
二、设计教学过程,挖掘教育智慧
哪里有教育哪里就有教育智慧,课堂教学过程更是集中体现着教师教育智慧的地方。课堂教学如何能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都需要发挥音乐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教育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
例如,在教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时,歌曲曲式是“引子+A+B”,引子部分是具有劳动号子的铿锵音调,A段是三峡孩子们用深情欢快地音色在表现自己的家乡美,B段是更加自豪激动地赞美自己的家乡。这种情感体验从第一遍教唱时,就请同学们注意AB两段情绪的不同,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歌唱时有些同学却很羞涩,不敢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意境。于是我一遍遍的提示,再加入自己声情并茂地范唱,但始终是启而不发。这时,我突然灵光一闪,三峡的孩子们不是在摇着小船歌唱赞美自己的家乡吗,何不让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划船的乐趣,果不其然,只见他们有的单手摇橹,有的双手有节奏感的在前后摇着,我还建议同学们可以和几位同学协作划船,好一派热闹的情景啊,接着请同学们加入歌词,和着自己的音乐节奏边唱边划,连平常较腼腆的同学都唱得很带劲了。以上教育智慧的融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教学主体,激发教育智慧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明确的提出,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致。
因此不管是在第一课堂还是在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我始终坚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的结合起来,尽可能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有个性的舞台和空间,同时也使美好的师生情感之花盛开在了校园舞台上。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会细心地观察对音乐感兴趣的同学,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所以我经常会激励和启迪这些同学的音乐情趣,下课后一起探讨现代流行音乐、著名歌手和乐队、一些他们不清楚的乐理知识等。记得有位同学在教师节送我的贺卡中写道:“听着老师银铃般地歌声是我们最大的享受……”。我真的是心潮澎湃。同时也激发我对另一些喜欢开小差、思绪经常神游的同学,通过音乐要素:如音量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最形象、最直观地音乐表现力去感染他们、唤醒他们的情感。抓住这个契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我有的放矢的鼓励这些同学来参加我们的合唱队、舞蹈队和器乐队,还积极去参加区里、市里的一些大型汇演和比赛,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使同学们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四、拥有博学知识,展现教育智慧
智慧根源于知识,但知识不应掩埋智慧,知识需要创生智慧。智慧的教育往往就潜藏在知识教育的背景里,潜伏在知识海洋的深处,一旦时机成熟,它将会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辉来。因此缺少智慧的知识只能是肤浅和平庸的知识。
想到自己刚工作的时候,教到《西部畅想》时,我设计的导入从地理知识导入,拿出一张中国地图,请同学们说出在我国西部地区大概有哪些省份和自治区,到最后老师总结时,我突然发现自己也不能很准确的说出究竟是哪几个省,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对这一课印象深刻,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教学设计,直到本课结束后,我才进行了提问,难道我们真的是对西部地区“一无所知”吗?为什么?狠狠地让同学们对西部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打了个翻身仗;还有一次讲到一位作曲家是【尼德兰】人,有同学问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个国家,我当时哑然了,其实就是最早的【荷兰】;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歌曲《青藏高原》的首唱者“李娜”的演唱唱法时,自己心中也不是很确定。我深深地发现自己的音乐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的盲点还有很多。
充满智慧的教学是高效的,也是幸福的。我渐渐明白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年龄日趋成熟,嗓子处于发育期,要科学的用嗓来歌唱;中学生要培养音乐评价和感受鉴赏能力,形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旨在培养他们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和协调能力;引导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和了解更丰富的音乐世界。
作为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传递美的音乐教师,要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拥有知识、拥有能力、拥有经验、拥有素质,更需要拥有智慧。那么到那时,我们的知识就会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经验走向理性,在处理教育问题时,会自然而然的蕴涵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真正使我们的音乐教育之花盛开在每位同学的心中。
【参考文献】
【摘 要】 本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了各种智能在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化学教学的新理念。同时,文章结合作者具体的教学实际,阐述了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的策略,重点介绍了以问题为导向,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开展多元化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矛盾 多元智能 教学策略 自主性 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在八种智能方面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必然存在着各种智能差异。因此,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化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等内容的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多元智能与化学教学理念 从智能结构看,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发展。那么,化学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哪些智能呢? (一)化学学科中的语言智能 化学概念、原理、符号、化学术语、实验仪器名称等等都是发展学生语言智能的基本素材。比如:元素符号、化学式、核外电子、离子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氧化与还原、酯化与水解、质量守恒定律;萃取、分液、鉴别、量筒、烧杯、酒精灯、催化剂等等。化学学科中的语言智能的开发目标体现在:1.明确这些术语的涵义;2.熟练掌握;3.准确、恰当的应用,为其他智能的有效发展做准备。那么,如何设计教学以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复杂的化学符号、概念和原理呢?这就要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引导,由浅入深,逐步形成。例如:初三化学关于“化学式”的教学,就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和化合价知识的基础上,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水分子H2O入手,在引出化学式的概念之后,进行引导:为什么水分子不是H3O 或HO,而是H2O呢?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与氧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有关。再问:H2O中H、O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几价?暗示学生关注化学式的书写与元素的化合价有关,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可以多写几个学生熟悉的化学式如:CO2、NaCl、MnO2等进行逐个分析,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这样的结论:化学式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必为零。然后按照这一结论,让学生写几个化学式,其中穿插书写正误的判断,这一段学生活动结束以后,再提出令学生深思的问题:一个化学式能表示什么意义呢?让学生分组讨论,辨析,每组将他们所能够得出的结论都记下来,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发言、讨论,师生一起对每组的结论进行逐一评价,并进行有效的补充,充分挖掘化学式所能表达的六种涵义。至此,关于化学式概念的教学并没有结束。学生是否真正深刻理解了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逆向思维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①符号“2H2O”表示什么意义?②实验测得某种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占70%,写出该氧化物的化学式。③多少克KMnO4与12.25克KClO3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等等。通过上述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既明确了化学式符号所表示的丰富的化学意义,又能够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定量计算,既教给了学生辨析、计算的策略,同时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化学学科中的空间智能 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智能的化学教学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等化学物质结构的内容,还包括在化学实验中仪器的组装、试剂的鉴别、混合物的分离、除杂等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这一潜能的论述中,突出的是学生对研究对象的观察与想象。例如,在有机化学关于甲烷分子结构的教学,当我们在黑板上写出甲烷分子的电子式以后,许多学生就会将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想象为一个平面正方形。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关于甲烷分子空间构型的正确概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查找甲烷分子的键长、键角和键能等参数,经过计算和想象,从而得出甲烷分子为空间正四面体结构的正确结论。这时,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立体几何的知识绘出甲烷的分子形状,或者利用计算机软件,动画模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那就会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依据这一结论,学生就不难理解像甲苯分子中最多可能共平面的原子个数是多少这类的问题了。同样的道理,在有关化学实验问题的考试中,学生在不可能做实验的情况下,就要凭借平时学习中自己对实验方面智能的积累,进行想象和推理。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不仅有利于他们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提高。 (三)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在化学学科中的表现方式就是计算和逻辑推理,其核心智能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任何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都有利于学生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一项智能是学生所有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当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智能。需要说明的是,培养思维能力,并不只是简单的依靠习题训练和测试就能够真正做到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化学学科中的自然观察者智能 化学学科中的自然观察者智能不仅指的是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包括对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观察与感受,以及对抽象的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空间构型的观察与理解。我们知道,学习者对研究对象表征和特征的观察是最直接、最可贵的感性认识,是形成化学概念、掌握化学技能、进行科学推理、发展思维能力的源泉。在我们现实的教学实际中,许多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觉得好奇,但在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和深入,甚至于停留在看热闹的低级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因此,在观察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激励设疑、引发想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引导激发学生多做实验,开放实验室,适当布置家庭小实验等等,使学生多实验、多体验、多观察。即使是在晶体结构的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先充分观察,再设问,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评价中达成共识,获得知识。 (五)化学学科中的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在化学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模仿能力。比如学生课堂上记笔记的过程首先就是一个模仿过程,其次才是思维过程。从模仿的对象来看,可以是模仿教师,也可以是模仿周围的同学;从模仿的内容来看,可以是对化学概念、符号、术语、原理等的读、说、写、练;也可以是对实验操作动作和技术的模仿;等等。开始的模仿是为了以后不再模仿;模仿也是为了形成习惯性的、规范的动作。总之,模仿是为了深刻的理解。 (六)化学学科中的音乐/节奏智能 化学学科中音乐/节奏智能的核心是指对声音的敏感力。在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中,一会发出“咝咝”的响声,一会发出爆鸣声,同时伴随着着火燃烧的现象。这个实验,之所以让做过这一实验的人都难以忘怀,其原因就在于它给实验者以强烈的感官上的刺激,其中就有声音、节奏的贡献。其实,化学教学中不乏体现节奏的例证: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列的周期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聚合物中结构单元重复出现的现象、晶体结构中最小结构单元(晶胞)的重显、化学实验中的声、光、电(能量)现象、仪器组装的顺序、取用药品的先后、滴加试剂的顺序以及课堂上老师、同学说话的语气和节奏,等等。这一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在于能够将化学的知识和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感受,以音乐、诗歌、谜语、歇后语、身体游戏等等方式表达出来。 (七)化学学科中的人际关系智能 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观点。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这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就化学概念、原理理解方面的讨论;针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辩论等。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体现多元化的特点,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评判者,时而是引导者。 (八)化学学科中的自我认识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留心、反思与重建。化学学科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表现为:了解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学习化学的状态,以及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化学的潜能(或者自己将来是否能够胜任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方法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偏差,并激励学生欣然改进;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如一题多解等;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失误;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提出表扬和恰当的修改意见等等。 我们在上面逐个分析了加德纳的八种智能在化学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特别指出了每一种智能的核心能力。在分析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化学教学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蕴涵着培养这八种智能的素材,只不过不同的内容在培养八种智能时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所从事的化学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理念方面给我们以新的启迪: 任何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至少有八种智能可以得到开发,而不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应该想办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现,以便于教师充分地把握每一个学生在八种智能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不再简单地用考试成绩这一维度去衡量学生; 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了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而教。
二、多元智能与化学教学策略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结合目前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我们以为,应该建立“以问题为导向,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落实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设疑的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起点,设疑是激发学生求知、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设疑之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设疑时机的把握和所提问题的质量。设疑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也就是说,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方法设疑,都必须围绕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核心来进行。那么,在什么时候设疑,针对什么设疑?不能一概而论,这要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但也有一般遵循的原则: 1.依据设疑的内容来看,有: 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 针对知识间的联系设疑 2.依据设疑的手段来看,有: 化学实验设疑 热点话题设疑 社会、生活问题设疑 知识应用型设疑 3.依据问题的提出者看,有: 学生设疑 教师设疑 4.依据设疑的时机来看,有: 在上课开始时设疑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倾向设疑 在下课时设疑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设疑的归纳,往往在实际教学中穿插着交替使用,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一点从下面的例子中也可以体会到。 例如,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固液加热制取有毒气体的实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制气装置,可设计如下问题: (1)请问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制气装置? (2)选择气体制备发生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3)实验室使用固体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制取氯气,能不能用上述装置?为什么? (4)制氯气时应该如何连接装置?如何检查气密性?如何依次加入药品? (5)你认为应该怎样收集氯气?如何检验氯气是否集满了? (6)怎样才能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 (7)多余的氯气应该怎样处理?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回忆,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总结出制备气体的四个环节: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策略 化学实验在全面开发学生潜能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 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着多元智能的所有方面; 化学实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最全面的素材; 化学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最容易吸引学生,有利于多元智能的发展; 在化学实验活动过程中,师生最容易共同创设公平、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以为,以下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实验课题研究 就是将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或设计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动手实验,同时可以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提出新的实验课题,继续探索,直至得出科学的答案或解释。例如,在实验室做“乙醛性质的实验”时,有一位学生根据氧化性强弱的推理,做了乙醛与溴水的反应。以下就是他的思维发展过程的报告: 根据学习我们知道乙醛分子中含有醛基-CHO,根据醛基的特点,可有两种断键方式: Br2水在研究原来许多不饱和的物质时,经常充当“加成剂”,而溴水又是一个较强的氧化剂,所以,我想验证乙醛与溴水的反应体现了醛基的以上两条中哪条性质。 我第一次把溴水加入乙醛中,振荡后褪色。由于受以前乙烯与溴水反应的影响,我开始以为是碳氧双键发生了加成,但也没有什么具体证据。 第二次我再把Br2水滴入乙醛中,想证明乙醛生成了CH3COOH ,乙酸有一定酸性,我想用石蕊证明其有一定酸性,后用PH试纸,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后来我想,原因可能是乙酸酸性本身就很弱,再由于产物浓度较低,所以,很难验出PH值的变化。我的实验陷入了困境。 这时,我想到了硝酸银溶液。猜想:如果为加成反应,则反应后溶液中基本无溴离子,滴入硝酸银溶液,生成溴化银的量应较少。如果发生了氧化反应,则会发生反应CH3CHO + Br2 + H2O === CH3COOH +2HBr就会有溴化氢生成,滴入硝酸银溶液,则会生成大量黄色沉淀。于是,我往有乙醛和溴水反应的试管中滴入了硝酸银溶液,又取了另一试管装有反应所用的溴水做对比实验。结果装有乙醛与溴水的试管所产生沉淀量明显多于单纯装有溴水试管的沉淀量。 由此得出结论:乙醛与溴水反应发生了氧化而不是发生了加成反应。但是,氧化的机理是什么?还需要查资料或问老师来弄明白了。 很明显,通过这样的实验,唤起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实验意识,提高了实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化学实验能力构成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只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迈上这一台阶并非十分困难。实验设计的题目有时是教师有意的安排,有的则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提出来的。例如,对于Na2O2的性质教学,师生先从O2的实用性角度引入,提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O2?学生会有许多种方案,教师要善于抓住共性和个性——共性:物理方法;个性:Na2O2与H2O的反应可作为获得O2的来源,提出“实验探索Na2O2与H2O反应的产物是什么?”的问题,活动过程如下: 思考: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对反应的产物进行预测并设计实验方法。 探索:学生动手实验、记录并解释现象,如下表: 再探索:教师提出新问题——预测漂白性物质为何物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活动:学生先做理性分析,再设计实验。在实验方案中,教师会发现他们很多思维的闪光点:有的学生分析说,“对于化合物的研究,除了关注其氧化还原性,还应该注意到其物质分类角度的性质,这一漂白性物质是否就是它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结果呢?如果是,则产物是H2O2,H2O2是具有漂白性的,符合上述现象。”在实验设计中,教师会更惊讶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严谨性和独创性。下面是两组学生的实验设计: 反思:整个实验设计的过程及问题解决的方法。反思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的。所不同的是学生的反思更感性化一些,而教师要在学生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之理性化。这一过程不但能够理清脉络,而且使学生将来能够举一反三。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发现问题,使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这一过程,并非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之内。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但这种学习活动并不是具体的,而是一个个学习目标,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并不知道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教师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注重“通过一个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