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影像技术的内涵

医学影像技术的内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7:27: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影像技术的内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学影像技术的内涵

篇(1)

关键词:整合医学;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康巍。

整合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领域,通过纵横发展达到从宏观把握到微观理解各疾病特点的目的。整合医学模式下的肿瘤医学影像教学,横向上整合基础理论知识,纵向上整合国内外影像顶级专家的影像诊断知识资料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整合比较肿瘤影像学结果,以达到全方位的培养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的目的。

1整合医学的内涵

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edMedicine,HIM)就是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整、调整,使之成为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1]。整合医学早在1952年由美国西余大学创建[2],近些年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樊代明院士及其团队对其进行分析阐述并推广[3]。整合医学强调用整体、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学习,这种由相关学科构成的教学模块从人员的构成、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的组织实施等方面都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逐渐为众多医学院校接纳采用。

整合医学模式下的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旨在从横向上整合各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并与临床技能操作相联系,将各学科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各种肿瘤治疗指南及Meta分析结果;并从纵向上整合国内外影像顶级专家的影像诊断知识,形成资料库,医院通过使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整合院内患者的影像资料,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整合肿瘤比较影像学结果。整合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领域,通过纵横发展达到从宏观把握到微观理解各疾病特点的目的。

2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特点及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肿瘤影像医学是医学中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影像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影像医学是临床医学的“眼”,因此学好这门学科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今的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基础医学课程安排过少,课程过于枯燥,肿瘤影像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略薄弱,因此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肿瘤的发展及特点;2传统的肿瘤医学影像学授课模式过于单一,跨学科的联系较少,因而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肿瘤;3影像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和研究,不和患者直接接触,因而不利于动态评估病情与影像表现的相互关系。而整合医学强调用整体、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教学,这恰好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因此对肿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及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整合医学教育理念对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3.1如何从横向上开展整合医学模式下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

医学是一门整体学科,医师面对的患者也是一个整体。在对肿瘤影像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课程整体性与序贯性,授课过程中要对有关知识精心组织,形成具有整合性质的专题,分析和阐述肿瘤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病理基础、临床表现、其他辅助诊断信息、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系统。

整合医学有助于促进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多学科合作。肿瘤的诊断分四级,一级是临床症状和体征,二级是影像诊断及肿瘤标志物,三级是细胞学诊断,四级是组织病理学诊断。一级和二级诊断是影像学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整体把握肿瘤疾病的各种信息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从多角度讨论理论发现、诊疗方法和预防策略,形成相应的共识和指南,并充分利用各种肿瘤治疗指南及Meta分析结果。

整合医学是一种显示医生集体力量的表现,在授课过程中不单纯由影像专业的学生参与,可以成立研讨小组,邀请各个学科的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学习与进步,逐步融入整合医学的基本思想。通过多个学科学生的共同讨论可以达到和弥补因现代医生的专科化而导致的缺陷。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解决一个复杂机体由于各种问题的相互交织所出现的复杂问题。

3.2如何从纵向上开展整合医学模式下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

整合医学为医学学术界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不仅能够整合国内外影像专家的影像资源,而且可以整合各影像设备的特点并进行合理的优化选择,从而做到真正合理且精准的诊断。

一方面,整合国内外影像顶级专家的影像诊断知识并形成资料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整合各学科专家擅长的专业领域知识并上传到网站,可以供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远程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见问题也可以将相应的问题上传到网络上请求专家进行远程会诊。目前做的比较好的几个影像网络平台有:罕见病疑难病会诊平台、医影在线、医学影像园、医学影像技术网、丁香园等。

另一方面,院内通过使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整合院内患者的影像资料,以方便教学与研究[4]。现国内外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就是通过影像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其他可能的生理、生化手段,结合计算机的分析计算,辅助影像科医师发现病灶,提高诊断的准确率[5]。

再一方面,整合肿瘤疾病影像特点及影像设备的优势,为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诊疗提供最优的方案。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的繁杂往往让临床医生选择起来比较棘手。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劣势,针对不同患者同一种疾病的诊断都可能要有不同的选择。医生既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又要考虑疾病的确诊及定位。比较影像学(comparingimaging,CI)即以多种成像设备为手段,以临床实践应用为导向,将疾病的影像检查综合比较,从而采用最有诊断价值的最优先的影像检查方法,为临床医生进行诊疗提供切实依据。现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备受国内影像教育专家的青睐[6]。

4整合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2)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 实验教学 医学影像 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2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Image Technology

LIU Nian[1], HUANG Xiaohua[2], LEI Lixing[2]

([1]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2]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value of the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thod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idea, we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 experiment softwar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use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to execute resource optimization on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reating a distinctive, digital and multi-functional laboratory,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we will reform the experimental model .Results: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was improved, an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was reformed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Conclusion: We should reform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and build innovation laboratory, improv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ystem, in order to arouse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is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but also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need.

Key words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精准医学的提出,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为临床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断信息,指导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而医学影像技术学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着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更是临床诊疗获取优质图像的保障。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将多个影像设备综合应用,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交叉应用学科。随着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了适应影像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的不断更新,避免与临床脱节,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更新。因此,加强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验课程的实践技能尤为重要。改革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验平台,是全面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趋势。②本研究通过建设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改革既往的影像技术实验教学思维和手段,以计算机网络为实验环境,将普通X线、CT、磁共振、核医学、超声等检查的图像及后处理信息导入计算机网络系统,从而实现医学影像信息资源共享。本平台是构建“以临床能力为导向的多学科、阶段性、模块化、综合式的临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平台。学生或师生可以通过实验室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设备操作实验的效率、质量,节约教学资源,创造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1 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室平台建设

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是以计算机为硬件基础,Windows 操作系统为平台,联合开发的仿真实验操作系统为应用软件的实验室。本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有:(1)该软件操作完全模拟医院普通X线、CT、MRI操作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实践医学影像图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该实验室共配置24台学生电脑和1台教师电脑,可让每个学生单独上机完成操作,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3)仿真软件的数据均来源于我院附属医院,有真实可靠的图像,与临床病例无缝连接;(4)该后处理软件不仅包含基本教材上的常规后处理技术,还包含最新、最近的科研软件,根据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进展,即时对软件进行升级,为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提供有效的应用工具,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5)该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学生可自行安排时间随时进行实验操作、复习、做科研;(6)避免了大量学生同时到医院见习出现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2 应用结果

(1)实验教学方式的改变。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实验课程在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中的应用,原来的教学手段有了明显改变,已由人工教学变成网络化计算机教学,简化并优化了教学流程;过去用胶片展示教学,其图像较小、图像质量参差不齐,数量有限,管理困难,无法满足大量的学生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此外,实验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临床医、技人员现场教学转变成网络化仿真模拟教学,避免了学生只能看不能动手的情况;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对医学影像技术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网络化搜索、阅读、自学及复习,数字化仿真模拟教学几乎改变了以往了学习模式。第三,原来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成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模式,每个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操作,完成实验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的教学信息量。

(2)实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丰富。目前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完整资料数据库中已有10 000余份,本实验室根据临床信息的发展会不断更新资料,其中包含普通X线、CT、MRI、超声、核医学、DSA等方向的图像资料,完全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其丰富的图像信息资料不仅能紧密地结合教科书上的知识框架,还能在实验中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

(3)学习效率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明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更好地利用该实验软件进行科研分析,取得科研成果。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个性化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和内容。

(4)教学管理的优化。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管理水平,还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明显改变了过去复杂繁琐的管理模式,避免了学生在临床实验教学中损坏精密昂贵的设备,减小了学生到医院见习的安全隐患。

(5)教学效果的反馈。学生在实验课堂教学中,能及时将问题和难点提出,教师可及时解答;通过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网络留言和讨论发现教学问题,并能及时反馈信息及解答学生的问题,检验实验教学效果。

3 讨论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适应了医疗设备迅速更新的发展,满足社会和广大医疗机构的人才需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且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③④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对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系统地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践培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情景、实验界面和实验程序的模拟操作,加强了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和完整操作流程的理解。⑤⑥

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使用,优化了实验教学资源配置,转变了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实现了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相适应的结合。实验项目覆盖了基础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仅使实验教学内涵更加深厚,而且使学生在学校能熟练掌握医学影像常规检查技术,具备图像后处理能力,以便在医院实习阶段能更快适应岗位要求。同时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室科研项目,进行个性化实验操作,这对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培养创新的科研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功能,也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实验课程在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了实验教学模式,建设了创新性实验室,完善了实验课程体系,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应了现代医学的影像技术学的发展,满足了医学教育事业和临床医技岗位的发展要求。这不仅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医学影像学专业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对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讯作者:黄小华

基金项目:本文为川北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医学影像技术模拟仿真教学平台”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12-13

注释

① 黄小华,游金辉,马雪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1):103-105.

② 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等.CT、MRI仿真操作系统的研发及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8(2):219-220.

③ 梁明辉,王晓东,夏力丁.数字化仿真实验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22-124.

④ 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7):919-921.

篇(3)

医学影像三维后处理能为诊断、临床、科研和教学提供帮助,服务临床或许是其终极目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董及其所领衔的团队,围绕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海信双子3D医学影像与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Higemi)”是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该系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肿瘤病灶与肝内管道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术前的切除可行性分析及手术规划。该团队的所做的工作,是对影像服务临床的有益探索,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数字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

数字医学作为信息技术与医学科技的多学科交叉领域,是指信息技术在整个医学领域的研究、推广与应用。一般认为,其广义定义的研究范围包括: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与管理、临床医疗技术的数字化、区域医疗协同与信息资源共享、远程医疗会诊与远程医学教育、基础医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管理的数字化等。狭义的数字医学是研究、应用数字医疗技术,也就是在临床医学的范围内充分运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字化手段进行新的探索与创造,包括辅助原有医疗技术的实施和提供全新的数字医疗技术,以实现更加精确可靠的诊断和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

“数字医学”一般被认为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Warner V.Slack教授在其专著Cyber Medicine:How Computing Empowers Doctors And Patients For Better Health Care(《数字医学:计算机技术助力医患健康照护》)中提出的。数字技术除在影像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外,在医政管理、疫情通报、危害健康药品和食品监控等工作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在现代化医院里与数字化有关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在远程医疗、手术导航、虚拟仿真和数字化医院管理等领域,都进行了不少有价值的探索。本文所介绍的数字医学,主要是指狭义的数字医学概念。

数字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数字医疗设备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容量。从一维信息的可视化,如心电(ECG)和脑电(EEG)等重要的电生理信息;到二维信息,如CT、MRI、彩超、数字X线机(DR)等医学影像信息;进而到三维可视化,甚至可以获得四维信息,如实时动态显示的三维心脏。

近代诺贝尔奖多次颁发给该领域的科学家即反映出该领域的科学进步对人类的巨大贡献。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发给了阿伦・马克利奥德・柯麦科和戈弗雷・纽博尔德・豪恩斯弗尔德,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CT)。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瑞士物理化学家恩斯特,其在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劳特伯尔和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以表彰他们在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这些现代影像设备与图像技术的研发,极大地丰富了医生的诊断技术,使医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可视化的信息时代。而基于CT与核磁共振影像衍生出的数字医学技术在欧美、日本得到了快速发展,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近年来,国内许多科研单位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在短期内相继成立了数字医学研究机构,如南方医科大学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数字医疗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与海信集团联合成立的山东省医药卫生“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等。许多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专家学者,在北京、广州、重庆、上海、青岛和厦门等地相继开展数字化虚拟人体、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与导航系统、外科手术辅助决策系统、临床诊断辅助决策系统、临床药学系统等的研究和应用,众多研究已将数字医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数字医院、数字医学工程、数字医疗技术和数字化基础医学研究等各个方面。

计算机辅助手术的概念与临床应用

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或Computer aided surgery,CAS)是一个新的外科手术概念,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手术前规划,并指导或辅助进行外科手术。一般认为CAS包括:1. 创建虚拟的患者的图像;2. 患者图像的分析与深度处理;3. 诊断、手术前规划、手术步骤的模拟;4. 手术导航;5. 机器人手术。

在传统的外科手术中,手术医生根据不同的病情依据其经验形成大致的手术方案,然后在实际手术中进行不断修正,直至手术完成。这种手术方案依赖于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与技能,考虑到术中可能会发生解剖结构改变或其他突发事件,因此手术效果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医学图像设备的进步,疾病的诊断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为了有效地将这些设备提供的信息与外科医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在1986年,日本、美国和瑞士几乎同时开发了由交互式二维CT机组成的导航设备,这成为最初的CAS。CAS的出现要归功于立体定位技术和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将二者结合的尝试。

数字医学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领域的延伸以及CT、MRI和PET-CT等医学图像获取设备的应用,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手术模式――外科精准手术。在外科精准手术模式下,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可建立个体化的人体病理结构模型和用于术式及具体手术方式评估的虚拟手术模型。主刀医生先将其构思的手术方案输入计算机,结合采集到的术前医学影像信息,经计算机系统等处理后形成三维图像,利用医学图像数据和虚拟手术系统合理定量地制定个体化、精密的手术方案,这对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减小手术损伤、避免对临近组织的损害、提高病灶定位精度、执行复杂外科手术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等十分有益。外科精准手术具有精细的术前决策、精密的手术方案、精确的手术模拟、精准的手术操作等特点,可安全、准确、彻底地实现手术目的,达到完美的手术效果。实施外科精准手术,除需相关医学影像设备和能进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的计算机系统外,还需配备术中导航与术中监护等设备,以便将计算机处理的三维模型与实际手术进行定位匹配。如果手术使用了其他成像手段(如内窥镜、B超或床边CT等),则需将实时观测的图像与术前的医学图像进行匹配融合定位,引导术者进行手术。立体定位系统就是确定目标空间位置的系统,可以实时获得目标在其测量范围内的三维坐标,连接图像信息和手术目标,是虚拟到现实的桥梁,直接关系到CAS系统的精度和手术的成败。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是世界各国在数字医学领域竞相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课题。目前,国际上许多有实力的IT公司纷纷涉足数字医学领域,如日本富士公司已将“医疗/生命科学事业”确定为集团今后的重点发展领域,致力于成为一家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全领域的综合性医疗健康企业。在医学影像信息方面,富士胶片在业内率先提出了基于Web技术的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医学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研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FUJI SYNAPSE,可对来自CT、MRI和CR等各种数字医疗图像诊断设备产生的影像信息进行电子化保存和分析,并辅助指导手术。飞利浦公司等利用3D地图为医生提供关于脑部的详细信息,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美国麻省理工大学David开发的图像引导手术软件系统3D Slicert已经通过美国FDA认证。德国莱比锡Falk等运用三维图像重叠技术,将术前获得的三维影像重建成的冠状动脉模型与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视觉图像重叠,除了能在术前进行规划,还能在术中进行导航,对术前规划方案进行调整,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另外,美国的EDDA、德国的Julius和法国Intrasense SAS公司的计算机辅助手术软件也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这种应用在我国肝胆外科领域和骨科领域均有探索。南方医科大学方驰华教授和总医院董家鸿教授分别联合影像学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等组成团队,开发完成了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对患者肝胆胰等器官的断层CT个体化数据进行快速自动分割和三维重建为实时图像,观察患者病灶、肿瘤与内部动脉、静脉和胆管等管道系统的详细邻关系,并通过三维重建模型进行仿真手术,在可视化虚拟环境下,进行术前手术预设、术中指导手术等研究。总医院尹庆水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将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高难度、复杂的骨科手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使手术更精确、更安全。

手术演练和解剖教学领域的数字医学应用

虚拟手术系统为年轻外科医生和医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真实感的虚拟手术环境,操作者可在其中重复练习或观察、模仿专家手术过程,设计、预演和修正手术的整个过程,以便事先发现术中问题,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引起手术失误。

现阶段数字解剖模型软件的研发有如下特点:由单一的结构器官辨识向系统解剖方向发展,由平面显示向三维方向发展,由“只能看”向“还能动”的虚拟解剖方向发展。随着力反馈器械的研制成功和完善,外科医生和医学生可以通过数字解剖模型软件和力反馈器械随时进行人体或手术部位的虚拟解剖和演练,而不用受到伦理约束和标本匮缺的影响。

除了临床应用外,CAS系统还可以用于教学。配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外科医生或医学院学生可以进行模拟手术。在手术器械上加上反馈装置,受训者不但可以从虚拟眼镜中看到手术部位,还可以感觉到虚拟患者的肢体和器官。通过训练,医生可以提高手术技巧,积累手术经验。医学生不用担心在虚拟手术中犯错误,可以对照手术记录反复操作直到熟练掌握。这些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医务质量。

CAS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刚体手术上,并使用刚体手术器械。对一些软组织器官的手术(如肝手术),或可变形器件(如纤维内窥镜的定位),是CAS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CAS主要使用CT、MRI和PET-CT等图像。而超声图像是医学中使用广泛的图像模式,对超声图像的配准,以及通过插值配准其它低分辨率图像,将有力推动CAS的发展。

海信双子3D医学影像重建与

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的研发及临床意义

篇(4)

快速发展的影像学科,能够给临床医学带来什么样进步?郭佑民认为,现代影像学发展应该走这样一条路:基于临床问题,采用不断推出的影像学新技术和方法,实现影像学检查、诊断与治疗环节向解决不同临床需求的模式转换。他呼吁,在影像学技术平台之上,加强与各个临床学科之间在各个层面的高效协作,只有这样影像学科才会得到长久和持续的发展。

3D影像应用广泛

| 3D影像在医学上的应用有哪些?放射科应用三维影像多吗?

郭佑民:临床学科因专业不同对影像专业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胸部外科专业需要在3D条件下进一步了解可切除肺癌与周围组织、淋巴结和血管之间的关系,明确肺癌的分期,以便于实施精准手术。PET-CT、PET-MRI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为临床学科提供更好的支撑,使疾病显示更为精准、脏器结构和功能显示更加全面、预后判断更为客观。而3D影像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对于放射科医师而言,除了观察断面图像之外,结合3D技术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诊断依据,因此,3D在放射科的应用势必会越来越多。随着64、128、256、320、640层CT和高场MRI 3D技术的出现和逐步完善,放射科做3D影像后处理的工作越来越多,目前3D影像在大多数医院已是一项常规的工作。

在教学方面,3D图像与2D图像结合将有利于学生对影像学结构图像的理解和应用。因为医学生从学习人体解剖课程开始,就逐步建立了人体组织和结构的空间概念,而对横切面的2D图像理解不够透彻。借助3D图像可以更好地对照和理解每一幅2D图像与3D图像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科研方面,我觉得一个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是,CT、MRI和PET-CT等设备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并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开发和再利用,大量的数据被“浪费”了。如果与计算机工程学紧密结合,基于临床问题,研究开发出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应用性软件,将会使影像学科由目前对疾病的定性诊断逐步迈向对疾病的定量诊断、预测诊断、评估诊断等。这无疑将扩大影像学专业的内涵,使之更为贴近临床的整个诊疗过程。

西安交大一院的3D实践

| 贵院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3D的?

郭佑民:我们医院真正开始使用3D技术是2004年左右,当时的16层CT自带有3D处理软件。但是16层CT做心脏三维重建效果不太好。后期陆续引进了64层CT、256层CT和3T MRI等设备,也陆续与相关厂家联合开发了一些研究用3D软件。随着近些年设备的更新,CT实现了全容积扫描,3D后处理的应用越来越多,为临床诊疗过程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 贵院的临床医生如何察看3D影像?

郭佑民:3D图像的出现是对疾病诊疗过程的一场变革。我院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认识到,3D与2D图像的联合应用将对诊疗过程产生巨大影响,已经在逐步改变或者影响到一些疾病的诊疗路径。

目前我院观察3D图像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通过PACS网络系统,一种是打印出来的胶片。第一种模式是把重建好的三维影像通过PACS传输到临床科室。如果将所有的数据放到网上,由临床医师按需处理,目前有三个问题:放射科的海量数据会造成网络堵塞;临床医师对放射科数据处理缺乏经验;仍然缺乏针对不同临床需求的成熟3D软件。第二种情况的问题是,打印出来的3D图像往往受到胶片数量的限制,所给出的图像数量有限。

既往的PACS解决了影像数据的传输和存储问题。而现代PACS不仅需要解决上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更好地挖掘数据及其对数据的充分利用和再利用。十多年前我提出了一个叫“后PACS时代”的概念,其内涵是“功能PACS”。“功能PACS”是在大数据时代对影像学数据进行充分利用,其中集成有大量的满足不同临床需求的应用软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化诊断”,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多种可视化的工具,逐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智能获取和按需应用。

| 贵院有什么3D影像应用方面的实践?

郭佑民:3D不仅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肺栓塞、大血管疾病方面,在其他观察不同类型的骨折、虚拟支气管内窥镜、肺结节定位、实质脏器与血管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应用也有成熟的经验。我们正计划做一个叫“数字肺”的项目,该项目以肺血管、支气管和肺实质为主线,研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这三个基本结构的变化,希望能够找到它的生物学标记,为常见肺部疾病诊断提供帮助。具体实施过程是,会先构建肺部影像学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临床数据,研究肺部常见疾病的诊断规则,完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体系。

3D影像的发展趋势

| 您怎么看3D影像今后的发展趋势?

郭佑民: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考虑。1. 首先需要构建一个能够涵盖全身各个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主要常见疾病(或者重大疾病)的“中国人影像学数据平台”。2. 基于上述平台,研究疾病个体化的表现形式,由目前的经验诊断逐步过渡到疾病发生的规律性诊断,最后将疾病发生的规律性诊断上升为对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知识性诊断。这实际上是反映了人类“从现象到规律再到知识”的认知累积和认识事物的过程;3. 从广义上看,目前几乎所有的影像类设备包括放射科、核医学科、超声科、各种内窥镜、分子影像、病理科甚至无线的各种胶囊检测装置,基本上都实现了在线或者无线的传输。

篇(5)

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是相对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而言的。应该说,医学同时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

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至今仍有人将医学限定为自然科学。主要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武装了医学,使医学沿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临床问题。而且医学的独立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发展,激发了医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占用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也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使医学人文科学性质的内涵被忽略甚至偏离。

医学模式的转变,终于使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得到应有的关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根本意义在于对医学的基本理念、原则及结构进行反思,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原则、方式进行反思。反思的结果,便是对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的过分强调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忽略甚至无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倾向的纠正。

科技、市场经济负面影响

科技的突飞猛进为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提供了层次高、范围宽阔的平台。人类基因组研究、蛋白质组研究、干细胞移植、医学影像技术、新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广泛运用,无一不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尤其是竞争机制的引入,也极大地调动了医学工作者的积极性。

然而,上述条件对医学的作用不是单向的。

科技发展强化了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和“科学技术万能”的作用。在科学技术的视野里,人变成了静态的“物质”、动态的“生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属性的人。科技武装了临床诊断、治疗,不断为疾病的诊治开辟道路,也造成临床对科学技术的过分依赖。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医疗高新技术应用无序甚至滥用。拜金主义、道德滑坡等成为医学发展的障碍。

所有这些,都涉及对医学的基本性质的认识,仅仅将医学判定为自然科学无疑是片面的。

确立医学人文科学性质理念

明确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性质,事关医学的基础性理念,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医学同时具有两种性质,那么任何一项医学研究,任何一种医疗活动,都既要符合自然科学的规律和原则,又要符合人文科学的规律和原则。医学的成果不仅是自然科学的进步,也必然是人文的进步。医学家的科学探索使命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必然合二为一。医学教育也必须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为目标。

其次,医学彰显人文科学性质,提示应重视人文科学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深入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实现医学人文科学在当代医学发展中的价值。目前,医学对自身的认识已达到基因水平,但许多疾病仍然是病因不清、机理不明,即使基因组后研究、蛋白质组研究能够揭示人体的遗传特征,恐怕也无法明确、清晰地说明疾病与社会、心理状况等的直接关系。

所以,如果医学的基本目标,仅仅被设定在寻找致病物质及治疗手段上,其社会、心理因素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划定在医学基本目标之外,人类与病魔的抗争会更加“残酷”。

所幸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理论上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在医学实践中,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研究仍是“盲点”。在医学的诸多分支学科里,医学人文科学没有地位,也少有建树,本该成为结实粗壮、枝繁叶茂的“大树”,却发育迟缓、瘦弱无力。

正如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是医学的基本性质一样,医学人文科学是医学的重要学科群。

篇(6)

 

关键词:  口腔外科手术; 腮腺; 腮腺肿瘤; 手术后并发症

1  回顾

   

1940年代前,因担心手术伤及面神经,腮腺肿瘤的手术多采取肿瘤剜除术;1940年代始,采取经典、常规的术式即保存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进入1980年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腮腺肿瘤的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并且随着个性化的保存性、功能性外科理念的引入和显微外科器械、生物材料的应用,推动了术式的改进和创新,使腮腺功能性外科的概念及内涵不断完善,进入了功能与形态并举的新时期。

2  腮腺功能性外科的主要进展

2.1  完善了腮腺功能性外科的生物学基础

李扬等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残余腺体具有强大再生能力及代偿作用,腺体功能得以保存或部分保存[1]。Zhao等用锝放射自显影的结果显示,保留主导管的浅叶部分切除后剩余腺体的功能完全正常[2]。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报道,对于腮腺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腺癌,采用完整切除肿瘤和必要的最少量正常腺体组织,不但不会增加肿瘤复发的机会,而且具有简化手术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显著优点[34]。以上研究均表明,保留腮腺主导管,能够保全剩余腺体组织的功能。在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中,保留腮腺主导管与保护面神经具有同等重要性。据此,为腮腺功能性外科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2.2  功能性外科与整形外科美学观念的融合和实施

使腮腺肿瘤治疗真正进入了功能与形态俱佳的时代。

2.2.1  切口的选择

结合面部除皱切口改良而来的美容切口有:(1)耳前发际入路,适用于高于耳垂平面,可行部分腮腺切除的肿瘤;(2)耳后发际入路,其依照面部除皱切口设计类“N”形腮腺切除术切口,适用于腮腺下极深浅叶、可行部分腮腺切除的肿瘤[5]。(3)耳前耳后发际入路适用于腮腺浅叶肿瘤,可以完整从下颌后窝取出的腮腺深叶肿瘤[6]。这些入路的应用,通过隐蔽切口的设计,可以在根治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正常组织结构和面容不被破坏,术区与切口错开,使由于深层组织对切口牵拉而形成瘢痕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基本上达到了手术不留可见瘢痕的美学效果。

2.2.2  术区凹陷的处理

腮腺大部分腺于下颌升支后方,因而腮腺肿瘤切除后常出现耳垂区及颌后区软组织凹陷,组织瓣及生物材料填塞可减轻畸形的程度。目前,临床常用填塞耳垂区及颌后区软组织凹陷的组织瓣,包括颞浅筋膜瓣、二腹肌瓣、颈阔肌瓣、颊脂垫及胸锁乳突肌瓣等,因胸锁乳突肌瓣具有方便、创伤小的优势,应用最为广泛;而郭锡久等运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植入整复腮腺切除后凹陷畸形亦取得了良好的美容效果[7]。

2.2.3  耳大神经的保留

切除耳大神经及其分支所引起的外耳廓及周围皮肤的麻木、刺痒、痛温觉丧失等症状已成为患者术后复查时较为突出的主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像保护面神经那样去保留耳大神经”就成为功能性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近年,许多学者通过对耳大神经深入细致的解剖、观察,熟练掌握了耳大神经的解剖位置、走形、层次、分支、分布,在行翻瓣、解剖面神经、切除肿瘤步骤进行改进,成功的避开或解剖耳大神经主干及主要分支,保留了耳大神经主干及主要分支。术后无术区皮肤长期麻木的并发症,明显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耳大神经主干近分叉处和各分支起始段均走行于腮腺筋膜浅层表面,牙祖蒙等通过制备蒂在后的扇形腮腺咬肌筋膜瓣并保留之,将耳大神经与瓣一并翻起,避免了耳大神经的解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对Fery’s综合征及涎瘘的预防也有一定效果[8]。

2.3  建立了规范化的个体化诊治程序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病理学、医学影像学、头颈部外科应用解剖学的发展,出现了运用腮腺区肿块的细针吸细胞学诊断和医学影像学的各种手段(包括CT、MRI、B型超声、核素显像及腮腺造影)进行腮腺区肿块影像学诊断的综合研究,促进了腮腺肿瘤的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对疗效的预测也更加快速、准确、简便,并能在短时间内按患者需要设计出多种可供选择的、准确的功能性外科的手术方案;特别是运用三维CT重建下的腮腺造影,可准确显示肿物位置、范围及大小,初步判断肿物性质,明确肿物与腮腺导管关系,特别是与主导管的关系,对于建立以腺管解剖为基础的功能术式,保存正常腺体组织及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2.4  面神经保护的进展及损伤后重建技术的多样化

面神经的处理是腮腺切除术中的关键步骤。面神经损伤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带来严重影响。对某些腮腺癌患者,如何在尽量避免肿瘤复发的基础上保存面神经的功能,是近些年来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2.4.1  面神经的保存治疗

符合以下条件的腮腺癌患者:(1)面神经与肿瘤紧贴,但尚可分离而不致肿瘤破裂;(2)低度恶性肿瘤;(3)患者年轻,职业要求高;(4)患者强烈要求保留面神经。可选用保存治疗方法,如采用术中液氮冷冻加术后放疗以及125I粒子植入。

2.4.1.1  冷冻加放疗

将面神经从肿瘤表面分离,切除肿瘤后将液氮纱球放置于从肿瘤表面分离下来的面神经上,使液氮纱球上的冰晶自然融化,为1个冻融周期。如此重复3次,即3个冻融周期。术后2周开始放疗,放射野包括整个术区,放疗剂量为50~70 Gy。这种综合处理方法对适应证合适的患者,能够达到既根治肿瘤,又保存面神经功能的效果[9]。

2.4.1.2  125I粒子植入

即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组织内,缓慢持续释放低剂量的放射线,杀灭粒子植入区的残留肿瘤细胞。将面神经从肿瘤表面分离,切除肿瘤,保留面神经。在手术野及面神经周围植入125I粒子,处方剂量一般为60 Gy。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一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肿瘤未见复发,治疗区无皮肤放射性损伤。术后发生的面神经麻痹,可在6月内逐步恢复,近期疗效满意[10]。

2.4.2  面神经重建

对于肿瘤恶性度高、面神经穿入肿瘤、分离之可致肿瘤破裂的情况,就不得不牺牲面神经,此时面神经的即刻重建,对于功能恢复显得尤为重要。重建方法主要有:面神经缺损即刻端端吻合修复、面神经缺损延长后即刻端端吻合修复和面神经缺损桥接移植修复等。

篇(7)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大数据技术;创新管理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大数据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对于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发挥着积极的意义。医疗机构积极的将大数据引入到自身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医院日常运行管理中,医院档案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加强此项工作力度,才能及时进行相关病历档案的收集和更新,从而为医院服务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大数据应用到档案管理中,能够实现档案创新管理,使此项工作能够满足医院在新时期的要求,能够对病理档案进行更为高效的关,全面提升医院管理和服务能力,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稳固自身地位。

一、传统医院档案管理的弊端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信息内涵也发生了转变,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院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都是由操作人员完成的,工作量大,管理类别多、归档和整理不规范,同时还需要在指定区域存储病历档案,存储库房面积有限,档案管理和使用极为不便利。信息时代之前,大多数病历都是纸质的,虽然能够在电脑中存储病历的首页,但是纸质病理档案还是要进行合理的存储,归档工作还是沿用传统模式开展。新时期医院就诊人数激增,病历数量随着增加,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同时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医院档案管理的背景

目前,很多医院的档案管理都实现了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医院将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存储与查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电子化管理让医院的档案信息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了。而CT检查、核磁共振等先进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也让医学影像方面的文件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医院档案储存的期限都比较长,通常情况下,患者的住院病历可以储存30 年,门诊病历的储存时间则最少为15 年。

过去实行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医疗业务的发展了。很多医院在医院规模、诊疗科目、医疗设备、技术水准以及人员结构等方面都设置了即较为详尽的发展计划。而在档案管理、档案设备等方面却略为简陋,久而久之,就导致医院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很難与持续发展的医疗业务等相匹配,严重制约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导致医院的业务技术也难以提升。有些医院因为还沿用着过去老旧的信息收集、检索方式,无法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咨询,导致档案管理的作用与价值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医院档案不同于其他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医院档案的信息十分丰富,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让人惊叹,而且随着医院的持续发展,档案所囊括的信息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医院很多业务都能被归集到档案中,甚至行政方面的办公邮件、报表、资源等数据也可以建档处理。

对于医院而言,大数据技术的实质就是帮助医院更好地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并将其应用到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来,实现更优质的档案管理。

三、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急需进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医院应该积极转变思想,积极将现代化的技术引入到医院管理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能够增加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对医院档案管理部门配置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和设施,能够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同时提升病历档案的有效利用率。例如可以实行电子档案,利用HIS系统管理医院档案,能够对电子档案进行动态监控,利用感应系统对库房内的温湿度进行合理调节,确保安全和完整的保存病历[1]。同时医院还要重视硬件配置,这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需要配备完备的设备,扫描档案并建立数据库进行存储,还要购置计算机、扫描仪、微缩机和刻录机。同时还要将电子档案存入光盘收藏备份。备份数据一般有两份,一份用于医疗调用,另一份用来封存。传统的档案管理通常都是每个医院管理各自的病理档案,各个医院之间无法实现系统共享。利用大数据和云技术等先进技术,能够破除低于限制,能够实现医院档案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异地调取和使用病历档案,对患者转院治疗或是异地治疗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所以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不但能够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还可以让医院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定期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医院管理者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全面的认识,重视培养和引入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人员选择是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需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能够数量的操作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最好能够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心,能够积极的学习进行自我提升。医院要定期安排学习和培训,重视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计算机网络技能、医疗相关知识及人员的职业素养,能够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从而能够对现有工作进行完善和创新,能够通过实践不断试验档案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模式[2]。

五、重视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要积极的引入专业人才,重视培养档案管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档案工作人员需要掌握相关医学知识,能够对疾病学进行准确分类,数量掌握病案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创新的管理理念,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开展病案管理工作。有能力对杂乱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合,能够将其转变为数据信息,同时能够方便的使用、检索和调取。能够满足医院科研部门、医疗服务和各临床专业的具体需求。彻底打破传统医院档案重视存储忽视应用的思想。由专业人才对档案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有效处理[3]。要根据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强度设置工作人员,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攻效率。确保管理岗位人员具有综合专业素质,能够对医院档案实行全面、高效的管理,能够不断完善和推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六、对档案管理工作岗位进行细分,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

要对档案管理工作岗位依照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分化,同时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和规范,确保工作中能严格依照规定开展工作。主要分为六个岗位:第一,档案编码,主要职责是为出院病案首页的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进行编码,为了确保编码的准确性,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和对应医生进行沟通;第二,借阅,主要管理档案的借阅和规划,需要给医务部门提供设计纠纷的档案和档案封存工作,能够催促及时归还,避免遗失或是损毁;第三,窗口复印,为患者提供打印和复印病历,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到病历档案,同时还要配合相关部门提供需要的全部治疗,例如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司法、公安和医疗事故鉴定等部门;第四,档案回收管理,主要负责住院档案的回收、催收、将编码后的档案进行装订上架;第五,装订管理:对回收的住院病历进行整理和装订;第六,综合管理岗,主要负责管理病案室综合工作,处理各类问题。同时要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的合理的配备信息技术和设备,利用大数据对岗位工作进行完善和创新,全面提升每个岗位的工作效率,确保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管理制度

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医药档案管理工需要明确规定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避免發生遗漏或是丢失档案的情况。要对病案进行登记、拍照和扫描等处理。扫描时要使用专业设备,确保扫描质量。要合理编制病历目录,建立数据库实现快速查询;要对病案电子数据进行备份,避免在使用中被遗失。扫描病案治疗并记录后需要将其上传到医院内网系统中,能够方便具有权限的医务人员查找和调用,能够提升档案的利用效率。构架符合标准的电子病案架构,规范存储格式、标题和分类等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电子档案,设置病案内容关键词,利用关键词能够自动生成相关内容,方面记录病案,能够实现系统管理[4]。在大数据背景下,医院方面要从宏观角度考虑,建立规范的管理模板,尽量简化管理模式,使医生更为便捷的开展工作。

八、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只有积极进行改革,才能满足新时期的社会和行业需求。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要对大数据由全面的认识,能够将其合理地应用于工作中。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作用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能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养和安全意识,优化和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促进医院更为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静丽.大数据对公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 (30 ):150.

[2]金奚佳.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探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9 (5 ):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