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7:27: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简述保险经营原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央银行概论
(课程代码00074)
第一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瑞典国家银行被认为是中央银行的先驱,它最先拥有的中央银行职能是
A.政府的银行B.银行的银行
C.发行的银行D.监管的银行
2、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
A.1948年B.1949年C.1953年D.1983年
3、在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前,中央银行的执行、决策和监督权力分别由不同机构承担的国家主要有
A.日本、韩国B.美国、英国
C.澳大利亚、新西兰D.法国、比利时
4、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是
A.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B.复合型中央银行制度
C.准中央银行制度D.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5、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中独立性较弱的是
A.英国B.德国
C.巴西D.日本
6、2003年国务院在中国人民银行职责和编制调整通知中,强调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管理信贷
A.信用所B.征信业
C.征信局D.信用中心
7、选用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比银行准备金更为有利,原因是
A.它的数额固定B:它考虑到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C.它的阶段性强D.它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通货持有量
8、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
A.稳定币值、发展经济B.发展经济、稳定币值
C.稳定币值、以此促进经济发展D.发展经济、以此促进币值稳定
9、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状况时,中央银行应该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提高再贴现利率D.在公开市场中卖出证券
10、当房地产市场过热、价格过快上涨时,中央银行可以采用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
A.消费者信用控制B.不动产信用控制
C.证券市场信用控制D.优惠利率
11、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业务特权、最重要的负债业务是
A.货币发行业务B.存款业务
C.发行中央银行负债D.资本业务
12、决定人民币的种类、版别、票面式样、面额等的权力被称为
A.人民币的发行权B.人民币的控制权
C.人民币的决定权D.人民币的设计权
13、与黄金相比,外汇资产
A.管理财高B.不具收益性
C.风险小D.变现能力强
14、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支付系统由
A.私营清算机构运营B.中央银行直接拥有并运营
C.金融机构运营D.非金融机构营
15、支付系统处理和实现的主要技术手段是
A.清算B.结算
C.现金结算D.转账结算
16、金融统计对象是
A.以货币和资金运动为核心的金融活动
B.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核心的金融活动
C.以融资主体和融资形式为核心的金融活动
D.以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为核心的金融活动
17、在各国金融监管管理技术手段体系中,被视为辅稳定器的是
A.预防性监管B.存款保险制度
C.紧急救援D.流动性管制
18、从历史发展来看,最早的金融管理*仅限于
A.货币的统一发行B.注册登记等行政管理
C.提取存款准备金D.国库
19、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模式基本上属于
A.集中监管B.市场监管
C.分业监管D.混业监管
20、金融稳定的核心是
A.币值稳定B.支付结算体系稳健高效运行
C.银行业稳定D.宏观金融体系运行良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从国际上看,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特殊性表现在
A.不以营利为目的B.经营对象特殊
C.对来自政府的存款不付息
D.享有发行货币、经理国库、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等特权
E.对来自一般商业银行的存款不付息
2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宝法”是指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B.直接信用控制
C.再贴现政策D.宏观调控政策
E.公开市场业务政策
23、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有
A.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B.依法监管原则
C.内控和外控相结合的原则D.稳健运营与风险防范原则
E.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24、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有
A.货币发行业务B.资本业务C.存款业务
D.对外负债E.发行中央银行债券
25、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要做到“三不救”,即指
A.非全局性支付风险不救B.必死的机构不救
C.具有结构性问题的机构不救D.全局性支付风脸不救
E.具有非结构性问题的机构不救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洗钱
27、间接信用控制
28、存款保险制度
29、金融统计
四、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在“答题卡”的试题序号后,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30、欧洲中央银行可以不接受欧盟机构和成员国政府的指令,享有一定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
31、中央银行吸收存款是为了扩大资金来源,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存款成本。
32、金融统计的主要原则包括客观性、科学性、统一性、及时性、保密性。
33、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
34、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具有“三性”特点,即主动性、灵活性、剧烈性。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5、简述中央银行法的基本原则。
36、简述支付清算活动的“三层结构”。
37、简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选择的标准。
关键词:综合经营型银行;政策性银行;民族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64-02
1 民族地区金融制度创新的需求因素分析
首先,金融制度创新是缓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的需求。
依据金融发展理论,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历史、政治、文化和政策倾向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仅刚刚越过温饱线,尽管农民的储蓄率并不低,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积累率、投资率、发展速度都很低,农民人均收入扣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后,所剩不多,更不用说积累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中国大部分民族地区开发程度轻。自然资源丰富,在自然禀赋方面具有典型的后发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国策的确定,许多民族地区政府力足当地资源优势,确立了地方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加大了地区资源开发的力度,区域经济资金需求快速上升,旺盛的资金需求同缓慢的资金积累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快速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从地区外引入资金,通过资金积聚的方式满足资金需求缺口,但是,民族地区落后的金融行业无法从区外引人大量的资金,严峻的形势是,邮政储蓄和部分商业银行机构通过吸收乡村存款,资金逐级上存,形成农村资金流失的“抽水机”效应,使民族地区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进行金融创新,从区域外吸纳大量的低成本资金,直接用于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紧迫问题。
其次,金融制度创新是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开发和企业成长的需要。
依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中介不仅作用于资金的流量,更重要的是间接作用于资金存量的再分配,这个传递机制可简述为:金融机构一影响储蓄、投资一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一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一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一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过程是依经济的商品化、货币化、信用化顺序进行的,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上述作用的传递过程越明显、越有效。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大。
在经济结构中,主导产业的变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最明显。市场化运作的金融机构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不仅为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也为主导产业下的各种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对于部分短期效益不明显,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性不高,但中长期对地区发展非常重要的特殊产业,还可以通过政府建立公营金融机构,直接扶植相关产业,将其作为中长期发展的主导产业。
中国很多民族地区具备优良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凭借这些天然优势,在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矿产资源开发、商贸物流等许多产业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缺乏自有启动资金、缺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失现代管理技术,这些有光明前景的产业无法发展起来或者只能低水平地进行开发。除了资金缺少的负面影响,当地企业在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限制无疑是制约企业做大做强整个产业的重要原因,项目缺少开发资金,通过市场融资是可以圆满解决的。但企业经营制度混乱,管理能力低下。经营能力差,企业高层缺少发展的战略眼光,这些企业发展软件的不足是很难简单依靠资金供给解决的。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限制了当地企业在主导产业开发中的作用。
所以。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通过股权关系帮助企业实行现代经营管理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导向,促进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是推动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2 金融制度创新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建议
为了一次性地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供求矛盾和全面支持主导产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建议由中央政府在某一民族地区试点,组建一家综合经营性质的区域性政策性银行,该行实行以促进区域内特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政策目的,以市场化经营为手段,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手段,在区域内进行专业化的投资,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直接投资支持。该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手段,为区域经济提供巨大的区外资金支持,彻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同时兼具综合经营型银行直接投资企业的能力,通过参股控股部分新兴企业。支持和帮助这些企业快速成长为推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并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初期投资的顺利退出。
由于具有了全能型商业银行和传统政策性银行的双重特性,该行产生了两种新的特性。第一,不同于全能型商业银行,其全能经营范围受到政府的限制。尽管地方法律上认可该行可以同时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业务,在业务子行业的选择上不受限制。但是,考虑到业务开展必须符合促进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避免同区内商业性金融机构展开不公平竞争,该行在三大业务的具体选择上由理事会决定。理事会成员由投资方中央政府代表和自治地方代表共同组成,确保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在三大业务各子行业的选择上由政府决定。一般来说,该行从事的业务中银行业务包括,农业发展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政策支持行业企业贷款,被贷款客户存款及中间业务;不能包括普通储蓄业务。证券业务包括证券发行,资产证券化,实业投资基金,不能包括证券经纪业务。保险业务包括农业保险和财产保险,不能包括人寿保险业务。同时可以直接投资受政策支持行业的企业。但参股企业上市后必须退出所有股权。其它业务由理事会视情况需要决定。同时该行的各种业务不能超出试点地区范围。
第二,不同于传统的政策性银行,其经营上,“适度盈利”原则代替“不盈利”原则。适度盈利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银行所有的业务必须保证适度的利润作为业绩审核标准。在具体经营中,能够产生高盈利的项目,引导当地商业性金融机构办理;盈利过低或亏损项目,但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项目,引导当地政府或其它政策性机构办理,②银行每年产生盈利的大部分以捐款的形式支持当地教育和文化建设事业。通过捐款形式将适度盈利下的大部分利润无偿回馈社会,实现政策性银行追求公共利益的根本宗旨。
3 建议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该建议有利于中央政府支持和主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民族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边疆地区大部分是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85%以上;民族地区资源非常丰富,水利资源蕴涵量占全国的66%。石油基础储量占全
国的22.05%,天然气储备量占全国的41%,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6.0%。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自身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在总体水平上与其它地区仍然有较大差距,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日益扩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全面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边疆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
给予民族地区优惠政策,让民族地区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是中央政府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建议试点一家综合经营型政策银行,总体上要求中央财政支付少,但对于民族地区经济促进作用大,而且便于中央政府直接调控地方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对于这种金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的可能性大。
其次,该建议有利于民族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
在综合经营型政策银行创新中受益最大的就是试点的民族地方政府,首先,该行的资本金是由中央财政支付,地方政府不存在资金投入压力,其次,该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可在区外融资为区内增加了贷款资金,有利于缓解区内资金需求缺口;对区内主导产业相关企业的直接投资和间接管理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再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该行实现部分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最后,该行的业务弥补了区内现存金融机构的不足,有利于区内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该行试点中受益最大的地方政府全力配合该行的建立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最后,民族地方法律制度有利于解决制度创新的法律问题。
一幅美好图景的诞生首先起笔于精准的全景构图。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依据何种原则、实现哪些主要目标,组合成了北京“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这幅画卷的全景构图。
指导思想好比一幅画的风格、流派,表达画的整体意境。北京“十三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可以简述为“两个贯彻”“三个坚持”和“六个更大突破”。具体来说,“两个贯彻”,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个坚持”,即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坚持五大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六个更大突破”,即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上、生态文明建设和共享绿色福利上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上取得更大突破。
基本原则如同作画用的笔墨、颜料,为整幅画定格色彩。北京“十三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含五个方面。概述而言,一是以人为本,增进福祉。把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市居民均衡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二是明确定位、发挥功能。这也是当前北京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规划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功能疏解中,需加快京郊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提高郊区承载能力;三是统筹推进、协调发展。通过强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式,以及发挥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步伐;四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科学定位郊区新城、小城镇、乡村和山区的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一体化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五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在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引入新的建设经营管理模式,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同时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主要目标恰似一幅画的主体、内容,直接呈现画的主题。“十三五”时期,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基本权益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更加均衡,城乡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城乡产业发展更加协调,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规划把主要目标分解成了8个具体的目标,使北京“十三五”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蓝图更加丰富,画面主题感更强。这8个方面主要有: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郊区在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成一批功能性特色小城镇,建设1500个美丽乡村,进一步推进农转非工作,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提前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到2020年,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
全面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用新水减少2亿立方米左右。农业的生态功能更加凸显。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国内领先,农产品“三品一标”覆盖率提升到60%以上。全面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水平稳步提高,尽快实现新农合市级统筹和即时结算,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农村“六网”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集中供水基本实现全覆盖。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行政村公共交通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4G无线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1.6%提高到44%,林木绿化率达到60%,平原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山区主要水土流失区域实现全面治理。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到40%和45%,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均增长3%。
【关键词】社保基金;运营;管理;问题
一、社保基金概述
随着我国社保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保基金的覆盖面越来越大。从2002年至今,我国的社保基金规模已经翻了20多倍。未来,社保基金的规模和数额还会不断扩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深,社保基金的压力降越来越大,充分利用现有手段达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障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就目前看来,我国对于社保进的管理与运营仍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二、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保基金缴费面不足
我国的社保基金缴费覆盖面仍然不足,部分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参保意识淡薄,雇佣人员的维权意识也不强烈。一些用人单位为眼前利益着想,回避缴纳社保费。另外,现行的养老保险缴费费率较高,部分企业无法负担。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需要自行全额缴纳,负担较重。这些都会导致企业隐瞒职工的工资水平和人员总数,自然人不主动缴纳社保费,造成社保费漏缴。
2.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单一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管理体制尚未健全,投资风险较大,所以我国严格控制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造成投资渠道单一。利用传统的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的投资方式,投资理论极低,不能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受通货膨胀和全球经济增长造成的资本市场泡沫的影响,社保基金的数额已经迅速缩水,投资收益低下。同时,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控制机制滞后,也会加速社保基金的缩水。
3.缺乏披露机制
目前我国在社保基金管理上缺乏一套完整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不能够向社会公众展示社保基金管理运行的具体状态,不利于公众参与到社保基金的监管中。现有的披露机制只能让公众了解到本人的社保费缴纳数额,不了解该项资金的后续管理运营情况。在信息披露上的不透明会导致监督机制的形同虚设,不能防止社保基金被挪用的情况,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4.历史债务重
在我国社会爆炸制度改革之前,退休人员尚未缴纳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社保费用。在改革后,将社会保险分为统筹部分和个人部分。对于改革前退休人员,其个人账户为空账,政府需要承担起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发放。这部分资金成为了政府的历史遗留债务,需要后续收缴的养老金个人账户来弥补。这成为社保基金在管理上的一个严重问题,只有将所有债务全部还清,才能将社保基金调整到正常的管理状态。
三、改善建议
1.扩大覆盖面
扩大社保基金的覆盖面首先要从加强劳动执法监管力度入手,保证企业能够如数将现有人员参保。规范企业在员工入职时相关手续的办理,保证签订劳动合同。督促企业按照正规程序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基金,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要严肃处理。其次,要改善就业环境,促进自主创业,以扩大参保范围。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更多的就业职位,同时支持自主创业。在政策上鼓励企业招收人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最后,要针对不动的人群而灵活设定缴费费率,让低收入人群也可以参保。按照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原则,让更多的人能够承担缴费压力,自行选择缴费费率。
2.转变观念
政府应加强引导,转变群众的缴费观念。首先要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对现有职工进行观念教育,强调各费种的重要性。对于失业职工,要教育其继续缴纳保费,确保保费缴纳的连贯性。其次,要开展一些列优惠活动,提高参保积极性。政府可以扶持企业的发展,改善创业环境,减少企业的生产运营压力,让其形成良性经营,自觉加大参保数量。最后,政府要深入企业内部,随时了解企业的经营动态和参保情况,形成督促机制。
3.强化监管
首先,要在社会保障系统内部形成内控机制,完善政策和制度建设。可以出台操作性强、权责划分清楚的制度来代替旧制度,形成更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系统内部要定期对社保基金管理情况进行自查,严厉打击善用社保基金的现象。 其次,要完善社保基金的监管机制。监管的对象要包括社保费经办机构、征收机构、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最后,要加强外部监督,建立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让社会公众参与到社保基金运营的管理中来,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意见。
4.多元投资
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实现社保基金投资的多元化。在传统的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基础上增加公司债权、股票、房地产等投资方式。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方式多元化,同时要分散风险,保证收益稳定。从制度层面加强资本市场的管理,在投资渠道上要选择信用良好,收益稳定的投资方式,可以委托给专门的金融理财机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风险较小,建议增加投资数额,获得较为稳定而长期的收益。也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高科技领域,利用社保费资金充足的特点,将自己投入到企业投资无法满足的项目。投资项目可以选择在能源类等收益前景好方向上,分享高科技研发成功带来的成果。
5.解决空账问题
自上而下解决由制度改革而遗留的空账问题,借鉴国外基金管理模式环节单一由财政支付形成的压力。引入“名义账户制”的概念,对每个职工的个人账户进行投资管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危机,可以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提高缴费比例等方式来弥补以前年度的空缺。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上市公司;境内外;会计信息披露;差异;影响
一、A+H股上市公司会计年报披露差异产生的背景和差异简述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会计的发展深受英国会计理论和模式的影响,国家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没有能够完全消除A+H股上市公司双重报告差异,旨在缩小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差异的坏帐准备、存货和投资等有关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动。内地会计制度与香港会计准则的比总体上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差异,首先,香港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一样,重视公允价值计量,突出表现在对资产的计价和资产交易方面,内地会计制度强调以帐面价值对资产或资产交易进行计价。其次,与香港会计准则相比,内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等方面规定较为具体,香港会计准则更注重的是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比较原则性。第三,香港会计准则强调对关联方交易等信息的披露,对关联方交易的关注度较高,尽管内地会计制度也重视关联方交易,但关注的重点是关联方内部交易的会计处理是否存在利润操纵问题。
二、A+H股同时上市的公司在不同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指标差异性
1.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同时发行A和H股的有51家。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列报存在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差异的“A+H”公司有41家(占全部“A+H”公司的80%);列报存在境内外报告净利润差异的“A+H”公司有47家(占全部AH股公司的92%)。其中,有41家A+H股公司同时存在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和报告净利润差异。
2.存在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差异的41家“A+H”公司报告了1337亿元的绝对差异(∑(|境内数-境外数|)),平均差异率为4%(绝对差异/|境内报告净资产|)。存在境内外报告净利润差异的47家“A+H”公司报告了340亿元的绝对差异,平均差异率为6%。其中,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存在较大差异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保险业、煤炭采选业、银行业、水上运输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交通运输辅助业;境内外报告净利润存在较大差异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保险业、煤炭采选业、金属非金属业、纺织业、水木工程建筑业、水上运输业。境内外报告净利润差异金额较大的报表项目包括递延保单获得成本(94亿元)、递延所得税(86亿元)和油气资产及折耗(84亿元)等;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差异金额较大的报表项目包括油气资产及折耗(910亿元)、递延所得税(433亿元)、递延保单获得成本(413亿元)等。
三、简述A+H股上市的青岛啤酒会计准则差异影响
以青岛啤酒为例,对于既在内地上市,又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而言,具体表现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面的差异。会计差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净利润和净资产产生一定的影响。
1.青岛啤酒2005年至2007年的年报A股和H股的对净利润的调整,在旧准则下,青岛啤酒A股和H股的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调整项目主要包括汇率,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减值准备,公允价值等方面,2007年新会计准则下,会计差异主要表现在汇率变动等方面。2005年香港和内地净利润差异额为2.631万,调整额度比较大的项目是固定资产折旧为557万,其次是归入其他项目的会计差异调整金额为42万。其余项目调整额绝对值在8万到16万之间。2006年利润调整额为12.971万,其中固定资产折旧调整项目为557万,汇率变动调整-366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金额为325万,其余项目调整额绝对值在0到23万之间。新会计准则下,2006年净利润的差异额为10.909万,其中 汇率调整额为-366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额为11.275万。2007年净利润的调整额为-49.232万,其中汇率变动调整额为-18.434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额为-798万。 显而易见,在新会计准则下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调整项目明显减少了。
2.青岛啤酒2005年至2007年的年报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2005年香港和内地会计准则下,净资产差异额为14.96万,调整项目包括未分配利润、汇率变动、汇率并轨前后影响、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差异、减值准备、公允价值等。其中汇率变动调整额为141.253万,汇率并轨前后影响为-140.887万,公允价值调整了-90万,未分配利润调整了80.971万,投资差异调整额为-49.332万。其余项目调整额度不大。旧准则下,2006年净资产的调整额为23.709万,主要调整项目为豁免偿还欠款、汇率变动、汇率并轨前后影响和未分配利润,其金额分别为-594万,141.253万,-141.253万和71.76万。新会计准则下,2006年净资产调整额为0。2007年净资产调整了19.232万,没有具体的调整项目。与2005年相比,2006年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变化程度不大,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其差异率为-2.73,其次是公允价值调整项目,差异率为-0.96。
3.财政部、证监会自2006年起开始研究取消“双重审计”相关政策,2007年12月6日,内地与香港的会计审计准则实现等效,取消H股“双重审计”的条件已趋成熟。这样从2008年起青岛啤酒的A股和H股年报财务报表没有象2007年之前存在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会计差异调整。
4.对青岛啤酒A、H年报信息披露进行比较 ,发现年报披露的信息差异也影响着投资者相关利益。
(1)通过比较青岛啤酒A股和H股的年报,不难发现其信息披露范围存在明显差异。A股年报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重要提示,公司基本情况、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股本变动和股东情况,董事,监事和高层管理人员,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情况简介,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财务会计报告、备查文件目录等。H股年报信息披露的范围比A股年报信息披露的范围广,主要体现在H股年报中包括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和独立核算报告等内容。 H股年报中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披露了本年度国内啤酒市场情况,经营情况回顾和新年度的展望等信息。国内啤酒市场分析主要介绍会计报告年度国内啤酒行业的总体情况以及影响因素,为投资者提供国内啤酒行业的基本状况。对青岛啤酒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近年销量增长趋势,会计报告年度分地区销量,该年度产品结构,海外销售情况,母公司生产成本结构,下一年度生产经营策略等。独立核算报告包括董事对财务报表责任,核算师的责任和意见等内容。
(2)H股和A股年报信息披露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一方面A股年报在公司治理方面披露的信息比H股年报的相关披露规范,详细披露独立董事职责的执行情况等。在披露关联方交易时,A股年报反映企业关联方交易可能存在的利润操纵,而H股年报披露企业存在的关联方交易,其对关联方交易的定义和内地相关规定不同,尤其是对国有企业。另一方面H股年报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年报编制的基础,重要会计政策,财务报告管理,重要会计估计和判断,分部信息,投资子公司借款,衍生金融工具等内容。
四、结论
执行的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以来,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调整项目减少了,特别像青岛啤酒此类同时在A+H股上市的公司,自2008年取消“双重审计”以来,A股和H股的年报审计基本采用一套财务报表。但是我们发现在A股和H股年报信息披露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香港会计准则更重视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减值可作转回处理、对关联方交易等信息的披露及对消费积分采用客户忠诚度计划ifric13递延收入法处理方面更接近国际会计准则处理。目前我国会计准则正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两者完全接轨还需要比较长的过渡时期,对A+H或是在国内外上市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可能影响,正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为投资决策的选择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王立彦 刘军霞:上市公司境内外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的执行偏差[J].经济研究》2003.11.
关键词:盈余管理 计量模型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会计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作为盈余管理研究的基础,盈余管理的计量一直是各国学者关注的重点。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国外研究中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主要有总体应计利润法、具体应计利润法、盈余分布法、非线性应计法几种,计量模型既有微观公司层面的又包括宏观国家层面的。近年来学术界将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从应计盈余管理拓展到真实盈余管理,并设计了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因此,本文致力于对1985年以来国外盈余管理计量的方法进行综述,并予以评述。
一、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型简述与评价
(一)总体应计利润法 总体应计利润法又称应计利润分离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的报告盈余可分为经营性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应计利润可看作是对经营性现金流量的调整)。经营性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流变化的结果,比较客观。企业若从这部分盈余入手进行盈余操纵,需从源头上做出改变,即操纵真实的经济业务。这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还需要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配合,故早前的应计盈余管理计量模型都假定经营性现金流不可操纵。应计利润因权责发生制而产生,涉及到大量的主观判断,企业进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或者提前或推迟确认业务时点,就可方便地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而且比较隐蔽。但企业操纵应计利润也不能太过随意。权责发生制的产生是为了调整交易发生的时点与现金收付时点的不一致,所以应计利润中反映这一客观调整的部分是非操作性的,能真正反映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是操纵性应计利润。总体应计利润法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影响非操作性应计利润的因素,将操纵性应计利润从总的应计利润中分离出来。自从1985年提出Healy模型以来,基于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DA)影响因素的不同判断,不断有学者推出新的、修正的总体应计利润模型。具有代表性的包括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Jones模型(Jones,1991)、修正Jones模型(Dechow,Sloan and Sweeney,1995)、Jones模型的衍生形式、DD模型(Dechow,Dichev,2002)、行业模型(Dechow,Sloan,1991)。总体应计利润法历史最久,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最多,但其缺点也较明显,主要是计量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总体应计利润法认为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等是影响非操作性应计利润的主要因素,对其它因素考虑较少。事实上,影响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因素还有很多,像企业规模、财务杠杆大小、行业周期等。且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样,相比之下,总体应计利润法过于简单。同时,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总体应计利润法下的很多模型如Dechow、Sloan和Sweeney(1995)模型,其检测盈余管理的能力并不高。不过该方法优点也比较突出:首先,该方法简便易懂,清晰明了,故而应用比较广泛;其次,分离得到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实质为一复合变量,可涵盖多种盈余管理行为,如提前确认收入、改变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式、利息费用不恰当的资本化等,综合性较强。
(二)具体应计利润法 具体应计利润法是总体应计利润法的延伸。如果对研究对象所在行业和经营状况了解,就可在事前预估企业进行应计操纵的主要手法,找出影响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关键因素,分析企业盈余管理水平。Beaver and Engel(1996)等研究发现了银行业通过调整贷款损失准备来实施盈余管理的证据。Petroni, Ryan and Wahlen(2000),Gaver and Paterson(2000)等认为财产和意外保险公司是一个应用特定分离方法的理想环境,发现财务状况较差的保险公司比财务状况好的保险公司具有更低的索赔准备。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相关背景和盈余操纵手法了解的越多,具体应计利润法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具体应计利润法的应用条件与最大优势均在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随着研究的广泛与深入,研究者拥有更多的背景知识与经验积累,可以迅速定位应计操纵涉及到的关键因素。那么在此种情况下采用具体应计利润法,设计出的模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噪音更少,研究结论也更可信。如果研究者相关背景知识和经验储备不够,无法事前判断企业可能的盈余管理方式,则此种方法便无从谈起。同时具体应计利润法针对性强的优势也导致了该模型只能局限于研究对象所在的行业或部门,难以推广。因此,很多学者建议将此方法作为总体应计利润法的辅助,而不是完全依赖。
(三)盈余分布法 Burgstahler and Dichev(1997)提出的盈余分布法是一种极富创意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该方法遵从结果导向而非原因导向,着重于检测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存在,不关注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和动因。该方法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定:正常情况下,即不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时,企业的盈余在统计上遵循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光滑。若有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则企业盈余对应的概率密度函数呈现不连续状态,会有明显的突兀处,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临界点,如盈余为零的点,上一期盈余水平对应的点,分析师预估的本年盈余对应的点。若在盈余为零的点附近呈现不连续分布,说明企业可能有避亏动机,在上一期盈余水平附近不连续,可能企业有避免利润下滑的动机。若在分析师预估的本年盈余处有异常,说明企业有迎合分析师预测的动机。此法常用的两种检验方法是:直方图;构造概率密度函数进行统计检验。直方图法可以简单直观地判断是否在关注点处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是不能指出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而概率密度函数通过假设未管理前的盈余分布特征,构建预期的分布概率密度函数,与实际的分布概率密度函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到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假设限制。盈余分布法因其简单直观而大受欢迎。它巧妙地绕开了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大减少了工作量。且其检测出的盈余管理行为不仅包括应计方面的操纵,还包括后面所述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概括性极强,同时解决了总体应计利润法与具体应计利润法中考虑变量不全面的问题。但其结果导向的研究方式也决定了此法只能用于检测盈余行为存在与否,而不能给出有关盈余管理方式和动因的相关信息。近来有学者对其成立的基本假设提出了质疑。很多实证研究表明,即便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企业盈余在统计上也不一定呈现连续的正态分布,反之,企业盈余概率密度函数的不连续性也不全由盈余管理所致。Beaver和McNichols(2004)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美国,所得税和特殊项目对于盈利和亏损企业的不对称处理可以解释三分之二的盈余分布的不连续性;Durtaehl和Easton(2005)指出盈余分布在零处的不连续性是受到除数(股价或市场资本)、样本选择偏差、零左右两边观察值的特征差异(市场定价和分析师乐观主义/悲观主义差异)的共同影响,并不能归于盈余管理。
(四)非线性应计利润法 Ball和Shivakumar(2006)指出传统线性模型忽略了会计稳健性原则对于收益和损失的不对称处理,导致自变量系数被显著地削弱,从而使得对应计项的估计存在偏误。会计稳健性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谨慎反映,以试图确保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得到充分考虑,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经济损失或坏消息比经济利得要更加及时地通过应计项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反映在会计收益中,经济收益更基于实现原则,而经济损失则会更及时地得到确认,这种不对称性表明应计模型应该是分段线性的,而不是线性的。不对称地及时确认利得和损失(会计稳健性)是会计盈余的一项重要属性,Basu(1997)的研究发现:当对正的和负的股票回报分别回归时,现金流和盈余展现了不同的增量斜率。也就是在亏损的年度,现金流与应计项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弱。考虑了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非线性模型在计量盈余管理上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分段线性模型的贡献在于:第一,相比于同等的线性应计模型,非线性应计模型解释了更多的应计项的变化;第二,分段线性模型增强了当期盈余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能力;第三,在线性模型下,及时确认损失可能被误认为是盈余管理,但实际上及时确认损失(即会计稳健性)是应计会计准则的基本属性。总之,这些证据证明了包含了及时确认损失的不对称性的分段线性模型提高了应计利润模型的解释效力,同时也表明了传统的线性模型会误估可操控性应计(DA)和不可操控性应计(NDA)。考虑会计稳健性的分段线性模型是对传统线性应计模型的重要修正,它为盈余管理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其缺点是计算较为复杂,所需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
(五)真实盈余管理法 SOX法案的实施使通过应计项进行盈余管理受到一定的限制,很多企业被迫转向更为隐蔽的盈余管理手法,即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操纵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误导利益相关者相信财务报告目标已经通过正常经营活动予以实现的行为。如企业通过关联交易提高收入,减少期间费用和资本投资以操纵真实盈余或者回购股票以防止员工期权到期引发的每股收益降低。尽管很早有学者开始研究真实盈余管理,但直到2006年,Roychowdhury才系统化地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设计出了较为成熟的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Roychowdhury认为企业主要通过增加销售折扣或改变信用政策、提高产量、减少可控性期间费用支出这三种手段来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分离出企业异常经营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期间费用来检测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在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上,Roychowdhury借用Dechow et al.(1998)设计的思路来计量企业正常经营现金流(CFO)、生产成本与可控性期间费用,由此计算出异常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与异常期间费用。企业异常费用可由企业实际可控期间费用减去正常可控期间费用得到。Daniel A.Cohen,Aiyesha Dey,Thomas Z.Lys(2008)通过运用这些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发现萨班斯法案颁布后,企业通过应计项进行盈余管理的水平降低,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上升。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新的盈余管理方法,它不仅会影响应计项,还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现金流。而针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零散和滞后,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类似于总体应计利润法将总的应计利润分离为操纵性应计利润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的关键是从实际盈余中分离出非操控性真实盈余与操控性盈余。但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多种多样,十分隐蔽,难以预测。故未来真实盈余管理计量的研究任重道远。首先,应尽力拓宽研究范围,对各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有所涉略,形成职业嗅觉,从企业看似正常的经营业务中识别出真实盈余管理的痕迹。其次,未来的实证研究可针对企业各项业务各个击破,深入识别日常业务的本质,发掘其中的一些关键操纵点。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相互影响,在未来的计量中,应考虑如何排除二者之间的内生性相互影响,这样会大大分别提高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计量的准确性。
(六)宏观的盈余管理模型 前述盈余管理模型都是从微观企业的层面运用具体公司的财务数据来计算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以检验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适用于行业间或公司间盈余管理的比较。而Leuz et al.(2003)则认为公司内部人有保护控制权私利的强烈动机,其将会利用盈余管理手段对外部投资者隐藏公司的真实业绩。因此,一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如公司股权结构、对外部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及其法律执行力度、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等势必会影响内部人操纵盈余的空间。他们设计出用于跨国比较的宏观盈余管理模型,衡量了31个国家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水平。该模型从四个方面打分,最后取其平均分值作为衡量一国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这表明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分散的股权结构下,一个国家给予外部投资者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时,将限制内部人获得控制权私利,相应地降低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该宏观盈余管理模型使得盈余管理跨国研究成为可能,拓宽了盈余管理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范围。同时,该模型也表明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保护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公司的治理状况对于盈余管理是有影响的,在研究中应予以控制。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这种宏观盈余管理模型只是针对盈余管理的较为粗略的计量,只能反映一种盈余管理的趋势,还有待一步改进。
二、总结
本文对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进行了总结与评价。这些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型各有优缺点,目前并不存在最完善的计量方法或模型。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复杂多变,且越来越趋于隐蔽,未来盈余管理计量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对已存的各个模型进行不断修正与创新。在进行盈余管理相关研究时,研究人员可以考虑综合使用多种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并用实地调查、业务分析、实验模拟等方式对研究结果进行补充。同时已存的研究多关注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因,对其他动因引发的盈余管理研究较少,故未来应拓宽盈余管理的研究范围。近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Cohenet al.,2008; 刘启亮等,2011),公司会同时使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来调节利润,并且二者相互影响,那么,如何排除二者的内生性影响来恰当地分别分离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会是将来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国内的盈余管理计量研究起步晚,多借鉴国外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和模型,但是国内外的制度环境、经济状况、政治背景存在显著差别,如何将国外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和模型进行修正,使之适于中国国情,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忠、朱栗:《盈余管理计量方法综述与研究展望》,《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2]黄梅:《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与展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刘启亮、何威风、罗乐:《IFRS的强制采用、新法律实施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11年第1期。
[4]Burgstahler,D.;Dichev Ilia, Earnings Management to Avoid Earnings Decreases and Losses,1997.
[5]Ball, R., Shivakumar L..The Role of Accruals in Asymmetrically Timely Gain and Loss Recogni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6.
[6]Basu, S.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97.
[7]Beaver,W,H., McNichols Maureen F., Nelson Karen K..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continuity in Earnings Distributions, Working Paper, Standford University,2004.
[8]Beaver, W. H., Engel E.E.. Discretionary Behavior with Respect to Allowances for Loan Losses and the Behavior of Security Pric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
[9]Burgstahler,D.,Dichev Ilia.Earnings Management to Avoid Earnings Decreases and Loss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
[10]Cohen,D,A, Aiyesha Dey, Thomas Z.Lys.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
[11]Dechow,P.M.,Dichev I.D.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
[12]Dechow, P. M., Sloan, R. G.. 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Horizon Problem: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1.
[13]Dechow, P. M., Sloan, R. G. and Sweeney, A. P..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1995.
[14]Dechow,P.M., Kothari, S.P., Watts,R.L..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
[15]Durtschi,C.I., Easton P. Eter..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Shapes of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Earnings Metrics Are Not Evidence Ipso Facto,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5.
[16]Gaver, J,J. and Paterson J.S. Earnings Management Under Changing Regulatory Regimes:State Accreditation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
[17]Hribar, P.,Collins Daniel W.Errors in Estimating Accruals:Implications for Empirical Research,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
[18]Healy, P, M.,Wahlen James M.A Review of the Eam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Accounting Horizons,1999.
[19]Jones, J. J..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1.
[20]Leuz, C., Dhananjay Nanda, Peter D.Wysoki.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ator Protection: an International Copariso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
1.1企业集团的涵义
企业集团是以现代企业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形成一个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企业的产权结构和生产经营模式为纽带,并联合众多的企业形成一个具有巨大规模和多元化经营理念的组织。企业集团一般分为产业型企业集团、资本性企业集团和管理型企业集团三种类型,产业型企业集团主要是通过产业链接,把各企业的同类产品或者同类行业可利用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使企业之间存在整体纽带关系。资本型企业集团是母子公司之间形成的一种控股的关系,由于企业之间存在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因此通过建立资本性企业集团能够由一个母公司对多个子公司进行投资和控股,并且母公司可以通过兼并收购其他公司成为子公司。管理型企业集团与产业型企业集团和资本性企业集团存在不同之处,它没有存在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也不存在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而只是由一个自然人出资并作为投资主体,向多个企业进行收购股本或者出资新建企业。
1.2企业集团的特点企业集团主要是以大企业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和经营模式为基础,由多家企业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组织结构,具有深层次、技术发达和相对稳定等特点。在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上,既实现各成员企业独立决策,也实行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的制度,企业集团的规模巨大,实力雄厚,是具有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度的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联合体。
2内部会计控制的简述
2.1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财务活动具备合法性和有效性。是对会计进行监督,提高会计信心的质量和管理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2.2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则
2.2.1合法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在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会计的基本规定和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进行。
2.2.2全员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该起到控制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的作用,任何企业会计员工都不能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利。
2.3全面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该包含,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经济业务和一系列岗位,并且要根据业务所涉及的方向,全面落实监督、反馈和决策等,确定每个环节都做到位。
2.4职责明确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应该把企业内部涉及到,会计工作的岗位和机构进行合理的划分,确定他们之间的职责。使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企业内部的不同岗位和不同机构能够形成互相监督和互相约束的作用。
2.5成本效益原则
在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要遵循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确保企业成本效益,以合理的成本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3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
3.1基础控制
基础控制制度主要是以会计控制为目标来进行的,用以保证基本的会计活动和会计程序能够得到完整和准确的记录,从而使企业达到合理的经济业务。基础控制是其他会计控制的基础,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会计在记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2纪律控制
虽然基础控制是会计控制的前提条件,但是要使它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由纪律控制来对它进行帮助。因此,纪律控制是保证基础控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控制方法。
3.3实物控制
实物控制主要是用来保护企业实物财产完整,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的方法。实物控制主要涉及企业的货物的出库和进库手续,使物品能够得到有效的保管,把财产物资进行分门别类,存放在指定的仓库里。对货物进行科学的编号,方便日后工作人员进行发料和盘点,建立完善的财产清查制度,如在清查时发现问题,应妥善的处理好,确保企业实物的完整性。
由此可见,基础控制、实物控制和纪律控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托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基础控制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实物控制是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性,而纪律控制则是基础控制和实物控制的整合。因此,如果其中有一个控制出错,那必将对其他控制产生影响。
4加强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4.1实现企业集团战略目标
加强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集团内部价值最大化的体现,由于企业集团中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属于独立的法人,因此要实行独立的核算制度。各成员可以独立的从事民事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存在比较强的独立性,因此,企业集团中的每一个成员在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上面,比非独立核算部门较为有优势。在现代化企业制度中,要想使企业集团的获取更多的利益,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包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内,也可以说是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主体的体现,企业集团通过各种控制措施把自己所需执行的目标、要求和期望传达出去,从而规范各成员的行为和举止。
4.2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的治理结构可以分为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个方面,外部治理只要是由企业在市场上的资本、融资等因素决定,而内部治理结构所受的影响较多,主要有股东大会、监事会、理事会、董事会和债权人等存在利益相关的权利机构。它们之间权利的制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治理结构方面的内容。因此,良好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使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得到更好的完善,达到权利制衡的作用。加强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控制可以维护中股东的合法利益,解决了所有者缺位和股权高度集中的现象,并且还可以均衡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使董事会能够有效的行使控制权。如2000年7月财政部的《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出要求,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些均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己取得重要成果。
4.3落实了集权和分权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集团中,集权和分权是企业发展中重要的制度之一,是处理和完善决策权的手段。集权主要是把决策权归属于企业的上层,而分权式集中在企业的下层,并且集权和分权之间是相互依托存在的,它们之间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分权。分权主要通过分散决策的方法把握,看在进行的项目有多少,自由度有多少,并且还需要适当的授权,内部报告控制和预算控制等方面来落实。由此可见,想要正确的处理好集权和分权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建立在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基础上。
5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5.1企业集团预算制度不够完善
对企业集团而言,建立预算管理是全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目前有些企业集团没有建立自己的预算管理制度,有些企业集团建立了预算管理,却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完全忽视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管理没有被企业集团作为自己生产经营的依据,随便更改预算结构,使预算管理形同虚设,从而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督机制产生影响,使考核制度弱化。有些企业集团虽然实行了预算管理,但是预算的方式不科学,缺乏有效的预算依据和计量标准,使得预算的指标与实际企业集团的情况相差甚远,从而使企业集团失去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应具备的意义。5.2企业集团内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目前,有些企业集团实行分散管理资金,又实行集中管理,这样就给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上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形成资金使用率低下的问题。有些企业集团的资金大量被闲置和沉淀,而有些则处于资金紧张的状况,到处向银行贷款,以此来降低资金紧张的压力,最后出现银行贷款居高不下,财务费用紧张短缺的问题。5.3企业集团的领导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了解由于企业集团是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组织,在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时,不仅要考虑母公司的状况,也要考虑子公司。因此,想要设置一个良好的企业集团内部会计制度控制系统,就必须招揽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许多企业集团的领导认为,如果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最后无法保证都能够全数收回,那么就会使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失。所以,许多企业集团领导对实行内部控制制度持保守的态度,不敢轻易尝试,缺乏有效的主动性,由此可见,企业集团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不足,是内部会计制度无法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性因素。
5.4企业集团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由于企业集团所处的行业特点,造成了内部的在职会计人员在专业素质上都存在不同的差异。从事基层工作的会计人员在工作经验上相对要丰富一些,但是他们所具备的工作经验却往往与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存在不符,因此,在企业会计人员还没有完全了解新会计准则时,去执行企业的一些财务问题,必将严重制约到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
5.5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因为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状况频繁发生。这不仅给国家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还给了一些不法之徒可乘之机,国有资产的流失完全打乱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方向,打乱了企业之间诚信交易的原则。因此,企业集团应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全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国有资产呈现出经济最大化的效应。
5.6企业集团缺乏内部监督制度
现今,许多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而实行企业集团内部监督制度的是内部审计部门。从企业集团整体来说,内审机制存在不够完善、审计领域狭隘等特点,由于审计部门大多都是由固定的高层管理员来负责,因此缺乏内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另外企业集团对内审部门的重视不够,随意性很强,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集团中所占的分量不足,形同虚设。对于整个内部控制部门来说,在整个控制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排序,在检测和执行时也只是流于形式。从外部监督来说,企业大多实行会计委派制,由于会计委派人员也大多是由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分配,因此,外部监督机制对企业集团也没有起到任何的监督作用。由此可见,企业集团内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造成财务管理上存在漏洞,也会发生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制造假账等现象,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当务之急。
6加强我国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6.1加强企业集团预算管理
企业集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责任明确、制度规范和执行严格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动员全企业的人员共同参与。把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作为保证企业持续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实行预算管理要以实现集团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有效的控制企业内部成本,从而实现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得到有效的流动和整合。
6.2强化企业集团领导和员工的内部会计控制认识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企业集团实行定额备用的制度,可以有效的控制现金的使用流量,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部门,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方法,把企业内部暂时不用的闲置资金存入银行活期账户,来增加利息。另外还可以把资金通过银行办理大额的、定期的协定存款,达到使资金增值的效果。因此,企业集团要加强对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如何合理的筹划,使用较小的投入来获取较大的利益,使收支实现一个良性循环,有效的保证了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6.3全面完善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机制
要加强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机制,就必须以企业的财务部门为主体,从财务管理机制入手。根据企业集团内部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编制,并对企业集团进行财务监控,以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为目的,充分发挥资金的管理职能,做好预算、控制和考核这三个步骤。企业集团还可开展财产保险,转移潜在风险,保护实物资产安全。例如油气田企业,是一种高危险性的行业,特别在重庆12.23井喷事故发生以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因此,要减低这些不确定的危险所造成的企业损失,对于厂房、办公设备等价值性大的企业财产,应该采用保险的方式来转移风险,保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6.4提高企业集团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企业集团在生产经营当中,要高度重视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不断的对他们进行培训,以达到提高他们专业素质的要求。并且还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在对会计人员执行培训的时候,要根据他们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培训的方式,建立一套长期的培训方案,从而使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得到不断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