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闻思想

新闻思想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5 09:45: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闻思想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闻思想

篇(1)

思想是新闻的生命力

思想的新闻,是顺应时展需要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手机、微博等迅速兴起,并不断扩大声势,覆盖了我们的生活。这对媒体就是一个冲击,也是一个挑战。一些同行不得不悄悄思考:以后是否还需要专业媒体?我们的路还有多长?

市场竞争与日俱增,“独家报道”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信息源难以守住独家,而同题报道就涉及到如何判断新闻价值,报道中的背景、角度、坐标。考察新闻事实的角度以及以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呈献给受众,无不考量着新闻人的独家视角、独家分析、独家解读,这就要具有与众不同的作品思想。这应该是新闻人共有的途径,作为法制新闻专题节目的编导,这更成为我们产出精品的重要途径。从共有的新闻资源中寻找出独家视角,用有思想的深刻解读帮助观众观察、了解、学习、警示,这样才会产出优秀作品,才是对观众负责,不辱使命。

有思想的新闻是媒体的需要,是媒体有别于其他信息的重点,为城市建设、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安定团结、民族振兴做好新闻,是我们的职责,要做有思想的摄像、有思想的编导,才能正确引导舆论,见证历史,推动进步。

在大地上汲取思想的营养

当今我们正处在传媒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信息环境和媒体格局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越是改革创新就越有紧迫感,就越有动力。我们同行常说两句话,一句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句是:改革创新。可是如果我们不改变作风,不深入调查,哪来的活力?哪能出新出彩?而这一切就是要深入下去,素材和思想就在火热的生活中。

镜头中所记录的一切,不能说是都有思想,关键看如何跟踪录制,如何剪接编辑,这就是编导的思想。如果将采访的素材不加区分、不加删减地倒给观众,这并不是所说的原汁原味,而是很容易颠倒轻重、模糊导向。原汁原味指原本的生活气息,真实感、现场感,但更要强调新闻作品的基调,就是新闻人认识生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感其冷暖、观其深浅、品其苦甜,从中孕育出的方向、观点。这就挑战新闻人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一双慧眼,而这一切均源于生活,源于生活的锤炼。

没有了深刻的思想,远离了群众的感受,新闻报道就成了“自说自话”;脱离了思想灵魂,偏离了百姓利益,就会陷入“就事论事”。时代新闻要求我们识大体、顾大局、察大势、明大理,这就要求我们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就要沉下去,置身生活,深入生活、走进基层、走进百姓。

思想的劳动枝繁叶茂

新闻是媒体的血肉,记者是生产力的核心。电视节目的面貌如何,影响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工作质量,做有思想的新闻应该是新闻人的追求。记者是一种职业,好的记者并不把它当成是温饱的饭碗,因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群众的疾苦,都和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长歌当哭、慨当以慷、豪迈激越、睿智清醒,这一切都化作我们的责任担当。当记者是一种工作,但又极富挑战性,求变求新、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彰显个性,一样的题材,不同的作者,高下立观,有思想的作品就会备受欢迎、脱颖而出。

篇(2)

【关键词】梁启超 新闻业务 新闻思想

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他在二十多年的办报生涯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新闻思想。其报刊活动的思想和实践为我国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梁启超在新闻业务方面的经验和总结,为我国的办报活动留下的丰富的遗产。

虽然在梁启超时代,新闻业务的活动仅限于报纸和杂志,但是对于新媒体格局下媒体的发展而言,其新闻思想仍有很多现实意义。现从目前新闻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热点问题来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需要发挥好媒体的社会功能

在目前的国际媒体格局下,我国的国际传播力有限,新闻媒体的国际话语权比较小,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够。发挥媒体的功能,改变我国目前的国际格局非常必要。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对报纸功能的阐述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1、“开民智”的功能

梁启超认为报纸的文章是为“开民智”而作。虽然他的这些思想均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和追求而阐述,但是却不能抹杀这一新闻思想的指导性。启迪国民、改造旧国民缔造新国民是梁启超办报的目的。现在,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一个“地球村”。所以,国民应当时刻了解国家和世界的局势,媒体应当发挥好启迪民智的社会功能,使国民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国际传播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媒体话语权。

2、“去塞求通”和“耳目喉舌”的功能

“去塞求通”的关键在于“通”。梁启超认为当时的人们和报纸缺乏一种政治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信息的通塞与否。“通”的含义就在于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以及言论的表达。媒体的功能在于沟通国内外的信息交流,树立我国的国家形象,宣传我国的思想。此外,他认为媒体是社会的耳目、喉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喉舌”的理念是相通的。在目前的国际格局下,我们要积极发挥媒体“喉舌”的宣传作用,用媒体发出我们的声音,持续不断地发展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增强我国媒介的话语权。

3、“向导国民”和“监督政府”的功能

梁启超认为报纸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的作用。在监督政府方面,他还提出了三种方式,即:法律监督、宗教监督、名誉监督。“名誉监督”实质上就是“舆论监督”,他认为“报馆”应通过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通过无形中的影响力来监督政府。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运用好媒体的批判功能。批判和监督,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自身存在和发展所必须做到的。在很大程度上讲,具有批判精神,并能恰当地体现在报纸上,就是舆论影响力的重要突破。

二、国内媒体格局的变化要重视受众的观念

梁启超所创办、主编的报刊多达十余种。如果说维新时期梁启超的受众思想是一种精英受众观。那么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的受众观就有了平民化的特点,将目光投向了广大的老百姓,内容上更加丰富,文体上自由灵活,分类上不断细化,编排上更加多样。目前,我国的媒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的格局已经形成。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形成的为受众服务的观念依然非常重要。

1、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服务受众的观念非常重要

新媒体不断出现,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媒体融合并存”的局面。虽然传统媒体的受众观念已经存在,但是在具体实践上还不到位。新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介,他们服务受众的观念还需要明确确立起来,服务受众的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新媒体对于梁启超观念的学习和继承十分必要。他的观念值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学习。

2、媒介竞争的格局下,赢得受众是发展的关键

受众本位观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各媒介之间的竞争和发展。媒介竞争包括介质、技术、内容、营销、整合、形象乃至眼球的许多方面的竞争。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竞争力是所有媒介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获得更多更广的受众是他们竞争的目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目前的发展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比较大。媒体的受众开始流失,广告的份额也开始减少,因而,传统媒体应对新形势的发展策略尤为重要。积极应对挑战的策略离不开为受众服务的理念,赢得受众是其发展的关键。传统媒体应当积极面对挑战,大胆创新以谋得发展。

3、媒介环境政策下,媒介发展中受众需求导向日益增强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市场日趋成熟,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以“传者”为导向到以“受者”为导向的过程。不仅仅在媒体行业,在其它的行业发展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把目光逐渐转向“顾客”。相对于其它行业的“顾客”而言,媒体行业称作“受众”。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并且是符合市场发展的机制的。因而,虽然在梁启超生活的时期,媒体产业还没有形成和完善,但是其受众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是需要遵循的规律。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理论与实践需要不断创新的精神

“媒介融合”是近年来新闻领域中出现非常频繁的一个词汇。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在研究它。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其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所带来的改变。对于理论和实践而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们要学习梁启超的创新精神。

报纸版式方面,他改革了报纸的版式,摒弃了线装书式的版式,采用了新式书籍的装订法。他还打破了旧式期刊“首论说、次上谕,次各省要闻,次本埠新闻”的格式,使用铜版新闻照片配合文字进行宣传;办报原则方面,梁启超提出了他的办报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业务规范方面,制定了论说和记事的准则。这些准则,有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关于论说的准则是“公、要、周、适”四条,记事的准则是“博、速、确、直、正”五条等。

在目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各个媒体的理论和业务的实践也需要不断创新。不管是网络新闻、报纸新闻、还是电视新闻以及其它新媒体新闻的采写编评都需要规范,真正能够做到梁启超提出的论说和记事的准则,才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新闻人才培养和新闻队伍建设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新闻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问题也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新闻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由于受到主客观的影响,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媒介失范问题频频出现,虚假报道、低俗之风、有偿新闻、不良广告、侵权报道等带来了消极影响,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介及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形象,违背了职业道德。

梁启超的报刊自律的观点对我们这些现代人依然有重要意义。梁启超对报人的素养提出了要求,他认为,要想办更好的报刊,就要提高办报人自身的素养。“虽然为向导者,必先自识途至熟,择途至精,然后有以导人。”他认为向导民众要从自身做起,这一点也是对现代社会媒体人的要求。提高媒体人的素养尤其重要,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规范媒介的行为,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梁启超还提出了健全舆论所具备的条件——“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从这一点来说,虽然这些要求是梁启超对于健全舆论而提出来的,但是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对健全报刊舆论而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报刊编辑人员的行为规范提出的要求,更是报刊编辑活动的要求。我们应当以梁启超提出的这几点要求为准则,约束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受众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①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梁启超全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970

②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142

③路利云,《梁启超的受众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7

④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

⑤徐新平,《梁启超新闻业务思想》[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篇(3)

辛:麻辣成时尚

过去,报纸上的言论稿件多是端着四平八稳的架子,说教意味浓厚,观点一致性强,仿佛政府官员表态或领导训话,所以有时令受众望而生畏,一看长篇大论就赶紧掠过不读。而现在的媒体都在走市场化的路子或在向市场化迈进,所以受众在阅读时需要的是新闻评论能直抒胸臆,文字要活泼辛辣,表达观点要深刻、尖锐、利落、干脆,有一说一,要像吃麻辣烫一样让人读后直呼痛快、过瘾、够味。像《齐鲁晚报》“时评”版的“辣评”栏目、《半岛都市报》“半岛时评”的“辣蛤蜊”栏目,在名称上就透出浓浓的辛辣味。

新闻时评要达到“辛”的程度,要求作者必须有见识有思想。就像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在谈及言论写作时说过的,“一个聪明有见识的作者,他那脑袋就像一口装满浓汁的‘酱缸’,一片白纸浸进去,再拖出来,立即会颜色变深,味道十足。反之,倘若你头脑简单,一缸白水,白纸浸进去,拖出来还会是白纸一张,淡而无味。”

活:文图两相宜

形式活、文字活、善用新闻漫画或新闻摄影图片,这是当今的新闻时评吸引读者眼球的一大法宝。新闻时评的文字要活,要有文采。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所谓的文采,不是指华丽的语言,而是以平易秀美的语言营造出清新而深远的意境,不要生涩难懂,同消息、通讯一样要少用偏词、怪词,不给读者以距离感。新闻时评要力求短小精悍,少用长篇大论,因为在信息化的海量速读时代,如果没有特别抓人的题材,读者的目光不会在你的文章上多做停留,现在许多报刊的一句话新闻点评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另外,多用直观的新闻摄影图片或生动有趣的新闻漫画,也同样会吸引读图时代的受众眼球。新闻漫画是发表评论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评论是新闻漫画的目的,体现了新闻漫画的社会功能。以《齐鲁晚报》“时评”版的“辣评”栏目为例,该栏目就以新闻漫画与相关时评文章结合的形式占据了版面的中心位置,让读者拿过报纸后,第一落眼点就盯在了这里。

近:多贴近民生

现在的新闻时评不再将视角投放在大的国际国内时事上,而是更关注民生,就贴近民生、贴近百姓、贴近本地的新闻进行点评、解读,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生活热点。作为时评作者和编辑,你所选择的话题要贴近读者生活,要关注受众所关注的,而选择本地新闻或者热点问题作为讨论话题,自然会有很强的贴近性。

有些报纸的评论版面还设立了读者互动栏目,增强读者的参与性,将普通读者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及时有效地反映在版面上,给受众以贴近性和亲切感。像《齐鲁晚报》“时评”版就专设“公民论坛”栏目,《羊城晚报》“时评”版设有“民生关注”、“广州观察”栏目,《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设有“百姓说话”栏目,《生活日报》“视点・说理”版的“百姓讲谈”栏目,都在栏目设置及评论内容上更加注重贴近百姓,贴近民生,让读者在争辩中明辨事理,激发了读者参与的积极性。

新:无“新”不成文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07-01

所谓时事新闻案例,是指通讯社、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期刊社、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国内和国外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具备准确性、真实性、公开性、时效性等特征。时事新闻案例是活生生的课堂教学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时事新闻案例,能让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当前形势密切联系,实现学与用的密切结合,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和社会的命运,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趋向完善,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此,笔者谈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时事新闻案例的具体应用。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

新课程改革主张教学活动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才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才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思想品德教师在可选择的条件下,应选择一些学生身边所发生的时事新闻案例来进行辅助教学。这里所说的“身边所发生的”,是相对空间远近而言的,在空间上可以取近舍远。选择时事新闻案例时,能用国内的时事新闻案例,就不用国外的时事新闻案例;能用省内的时事新闻案例,就不用外省的时事新闻案例;能用本地的时事新闻案例,就不用外地的时事新闻案例;能用学生身边的时事新闻案例,就不用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时事新闻案例。这样,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承担责任》(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可以举“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时社会各界援助汶川灾区人民的例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又如,教学《走向小康》(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描述学生的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如手机更新换代、地方城镇化建设加快等),借此说明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教学,使深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并且具备了浓厚的时代气息,能培养学生观察新闻事件、分析新闻事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思想品德教师在选取时事新闻案例的时候,可以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来展开。为此,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收集并整理时事新闻案例,展开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让思想品德教学成为一种教和学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在主动、交互式的学习中提高了素质。

例如,教学《战争与和平》(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66小时的新闻来探究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探究答案。学生A得出如下结论:奥巴马上任第一年就来中国访问,打破了美国总统在第二届任期才来中国的习惯,开创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历史。这说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学生B则认为,奥巴马的演讲体现了对中国善意的用心,引用古语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应展开交流,也说明了青年人应承担的时代责任。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切创新,来源于问题,来源于发现。思想品德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用新闻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学习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可持续发展》(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新闻素材(2010年3月5日,政府的节能工作报告;2010年3月3日,九三学社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提案……),创设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提倡“低碳经济”,反映了我国正在建设什么类型的社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我国现在正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低碳经济”需要的是节能。这样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5)

他不仅提醒人们警惕舆论对个性自由的压抑,也从另一方面指出个人积极行动的必要性和义务。在密尔的理想中,新闻自由不仅包含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还包括那些积极发表意见、参与论战的人,这些人不仅是为自己而战,同时也是为社会利益而战。密尔认为“至于说真理永远战胜迫害,其实是一个乐观的伪误”,只是因为在悠悠岁月中不断有人把它重新发现,真理才得偶一次幸得逃过迫害。而提出这些当时所谓的“异议”,“这乃是一个人力所能及的对其同胞的重大服务”,对于公认意见有所争议的人,“我们要感谢他们,要敞开心胸倾听他们,还要为此而感到营晚,因为有人替我们做了否则我们自己也应当做(只要我们对自己信念的确定性或生命力还有所关心的话)而且做来还要费力得多的事。”

由于我国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流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缺乏,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自由对于反抗 政治 强权的作用,却忽略了个性自由对于自我 发展 的必要性和对于社会整体进步的义务所在。我们应该看到,个人行为自主原则不仅具有工具的价值,其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密尔认为,首先它是个人幸福的根本成分,是个体的特殊性所要求的。其次精神和道德的力量只有在个人不断的选择中才能得到锻炼,所以个人行为自主也是个体和人类的精神成熟和健康发展的条件。133229.CoM再者,个人行为自主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相当主要的成分和永恒的源泉。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中,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达到自由的手段,而在于人们一般对于这个目的本身漠不关心。这是最大的悲哀。如果人们普遍地没有个性,没有表达自我的迫切愿望,那么言论自由就必定只能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决不可能被全社会公认为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如果政府鼓励人们畅所欲言,人们说出的竟是同一个声音,这样的社会是多么可悲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有个体性和自由精神的张扬。

所以,防止社会多数运用权力强迫个人的行动,只是保卫自由的消极一面。从积极方面讲,还要鼓励私域中的个人按充分张扬个性而又健康的方式去生活,并提高整个社会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宽容程度,从而使个人生活冲破狭隘的政治维度,在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内多元地展开,开拓出人类更为丰富的生活维度。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防止权力对自由的破坏,另一方面又保卫了个人的活力和创造性,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反过来又成为捍卫自由的战士。在《论自由》的篇尾,密尔就针对政府是否有必要为了人们的好处而替他们办事或叫他们办事提出了反对理由。他的《代议制政府》就是这一主题的进一步阐发:亲身参与政府实践,是个人 教育 的主要阶段。

在维护积极的自由、鼓励个性方面,新闻媒介应该是身先士卒的楷模。作为公民教育的平台,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应该积极刊登一些开拓眼界、砥砺思想的材料。同时,它也应当成为公共 论坛 ,承担讨论冲突的功能,鼓励不同意见的交锋。

2.激情、理性与宽容——密尔关于自由讨论的态度。

在新闻自由的实践操作层面,密尔在自由讨论问题上提出了讨论的态度和道德问题。这是容易为人所忽略的,也正是值得新闻界注意的。

密尔对于公众讨论应持有的态度,简而言之,可用激情公正、宽容三个词来概括。他说,要是反对者在题目上表现了任何强烈情感,攻击有力而动听,从而把对方逼得很紧,那不算是一种触犯。日㈣相反,要是坚持一种意见,就必须把我们的情感投入其中。当我们真正执著于某种观点时,我们肯定会憎恨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人。他宁愿要这种情绪,也不要冷漠的性情与意见。因为没有某种情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念。其次,讨论应该遵循理性和公正的原则。下列一些错误做法是算得上触犯的:“似是而非的进行论证、对事实或论据予以压制、把案情的各项因素举陈错误、或者把反对方面的意见表述错误”。还有一般所谓无节制的讨论,“那是指谩骂、讽刺、人身攻击以及诸如此类之事”。他并且特别强调应同等地建议双方都停止使用它们,甚至应更多地反对得势意见使用这些手法。最后是宽容。他在论证真理被压抑时说到“为知识方面的这种平静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掉人类心灵中的全部道德勇敢性。”这一点源于他对思想讨论自由原则的辩护。他并不要求我们必须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只要求我们试图理解与容忍他们。

这样的讨论态度正是目前我们新闻媒体所缺乏的。如果没有宽容,理性批评和合理责难的条件就会被摧毁。我们可能不赞同、反感甚至嘲笑或轻视别人的意见,也可能带着激情争辩、攻击、拒绝与责难,但我们不能压制或者倾轧异己意见:因为压制和倾轧将毁灭善恶,这等于是集体性的道德与理性自杀。新闻报道与评论中不乏饱含强烈爱憎、吸引眼球的语句,但大部分却是狂欢式的喧嚣以及对于“对立人物”(社会公认的)群情激愤的口诛笔伐。而难以见到的是对于严肃的公共议题的平等理性的讨论,难以见到的是对于思想信念的发自内心的辩护和思想碰撞的鲜活激情的火花。真正富有激情的记者,其激情应该来自于对于信仰理想的忠实追随,来自对于国家社会的“匹夫有责”,来自对于底层社会的“铁肩道义”。这样的激情才能不致使他盲目,不致使他偏激。密尔说对于无节制的讨论,“人们只是在对待得势意见时要限制他们的使用,至于使用他们去对待不得势的意见,则不仅不见一般的不赞成,而且还会让使用者博得所谓真挚的热情和正义的愤怒等类的称誉。”纠㈣须知,在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中,歧视就获得了可怕的正当性,比如对马家爵“杀人魔头”形象的塑造。这也是媒体所必须警惕的假借公众舆论实行的“媒介审判”。美国近年来闭庭诉讼案数量的上升也无不出于这一顾虑。

篇(6)

关键词 以人为本;新闻采访;改革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8-0007-01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和原则,广播电视新闻这一新兴媒体更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增强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关系,全面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1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以人为本”之间的关系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观众关注焦点展开的,观众的关注焦点是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内容的起始点,广播电视新闻播报内容满足观众对于新闻时事的需求量,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新闻广播电视采访是观众关注焦点的体现。同时,“以人为本”还是电视新闻广播的内在要求。电视新闻广播的采访内容需要真实有效,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在广播新闻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秉承科学客观的态度,保证真实情况得到客观的反映,贴近观众生活,为观众服务,满足观众对新闻的需求。除此之外,“以人为本”是由电视新闻广播采访的媒体性质决定的。广播电视新闻具有广泛的传播性,采访的传播过程是面向大众的,对此,“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作为核心价值必须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内容得以体现。

2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注重“以人为本”

2.1提高对民生问题的关注,重视对民生问题的采访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部分广播电视新闻采访重心全部放在对相关领导的生活和活动上,忽视对民生新闻的关注,无法保证民生问题得到解决,“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在新闻广播电视采访中无法体现。在多数的观众心中民生新闻才是他们观众的焦点,民生问题无法达到体现,观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需求量大大减少,导致部分观众对广播电视新闻产生厌恶的心理,广播电视新闻的价值就不能充分的展现。

因此,在今后的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一定提高对民生问题的关注,重视对民生问题的采访。民生问题是最贴近新闻观众的一类问题,是观众关注的焦点,只有提高观众身边问题的关注度,才能更了解观众的关注焦点。相关研究表明老百姓对出台的政策以及会议的议题等关注不是很多,对此应该引入一些生动的案例和人物,增强出台的政策和会议的议题与平民百姓的联系,解读政策,把党和政府的主张及时转变为群众能够理解的信息,这样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才更具有价值,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提高新闻采访民生问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2理性对待弱势群体,给予弱势群体人文关怀

很多广播新闻采访中对弱势群体给予过高的关注,进而引起相关媒体在对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中使用不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过分渲染弱势群体的境遇,不经意间丑化了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生活频繁的报道,不仅起不到弱势群体得到良好对待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还让观众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用有色眼光对待弱势群体。

“减少伤害”是国际传媒新闻职业需要遵守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每一个媒体从业人员都要遵循“人的安危、人的情感、人的名誉,比手机新闻更重要。任何时候,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尤其高于记者从事的新闻报道本身”这样的采访报道原则。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应该正确理性的对待弱势群体,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不是盲目的丑化弱势群体,引导观众摆脱对弱势群体的歧视态度,采访内容不要反复播放报道,要有选择性、针对性,选择性、针对性的采访弱势群体的生活,给予弱势群体少一些歧视,多一些人文关怀。

2.3勿要过分渲染事件,坚持“以人文本”思想

部分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过度重视对悲情故事的渲染,忽略对事件当事人的关注和还原事件本身的责任。很多广播电视新闻采访通常把关注焦点放在悲情渲染方面上,用很长的篇幅来描述悲情故事,用很多的词汇来煽情达到引入共鸣的目的,唯独忽略事件当事人的亲身感受,以及该事件曝光之后对当事人正常生活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减少对事件的渲染程度,增加对人文的关怀和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关注各个阶层群众的生活状况,对事件进行报道本质上就是揭示事件当事人的深层问题,新闻报道要引导观众将关注焦点投入到事件背后反映的问题上,而不是该事件本身。除此之外,防止电视节目步入过分煽情的误区,以及防止观众产生腻烦心理,广播电视新闻要秉持客观的态度,不能为了吸引观众的关注度就在采访中对悲情故事过分的渲染,使事件和事件当事人得到应有的重视。

2.4坚持以人为重心

篇(7)

一、分析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当前面临的形势

在当前形势下,由于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生存、发展和从业人员利益,因此新闻媒体的内部存在重业务工作、轻政工思想的现象,大多数报纸和广播电视媒体负责人没有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在认知上弱视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工作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各地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在改革整合中,体制机制不断变化,人员流动进出频繁,媒体内部虽然设有人力资源、工会、妇联等部门,但很少建立专门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团队,在专职部门的设置配备上相对薄弱,也缺乏一定的可持续操作的保障措施,致使很多同志尤其是年轻新闻从业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一词感到生疏。因此,面对新闻媒体行业内部繁杂的岗位和不同的职责,实施标准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势必出现一些偏颇,缺乏针对性,难以突出思想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新闻媒体中缺乏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探讨在新时期对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创新的路径

(一)创新载体形式

新闻媒体工作者通常都是具有较高认知力、较强接受力的人,同时也是有着较快生活节奏,并在工作中承担着较大压力的人。为此,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继续使用传统模式,在新时期下就务必要进行创新。例如:组织采访先进典型人物,组织职工摄影作品展览,开展业务知识竞赛,组织积极向上的文艺节目和交流事件的心得体会等等。同时针对新闻工作者多数运用网络进行操作的状况,运用网络载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

(二)增强实践活动

在多年的整合之下,新闻媒体部门的工作岗位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新闻采集、编辑排版、后勤保障以及广告经营,在这些岗位中工作任务和内容以及目标、职责与绩效考核等各项指标缺少统一性,致使岗位间工作量难以实现均衡,仅仅依靠员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难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此种状况,就必须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落实学教有关活动进行实现,例如:走基层和学习我市的赵亚夫等典型先进人物,落实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习领会“十”精神内涵等,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从而促进媒体行业在新时期中的健康发展。

(三)优化相关机制

针对内部机制存在的不足问题,务必要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进行创新与优化,尤其是针对从业人员工作劲头不足以及敬业精神缺乏的情况,要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予以鞭策、鼓励,使他们树立工作有奔头,面对困境有机遇的思想,并积极建言献策,优化有关机制与工作环境。比如:将晋升、奖励机制落实到其中,优化员工工作的福利和环境等等。从而通过凝聚工作团队力量,使新闻媒体在思政工作上向更好更快方向发展。

(四)给予人文关怀

通过对员工给予更多的关怀,使工作团队在向心力上得以强化。目前思想政治工作要想顺应时展需求,就应改变工作方式,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要给予实际关心,使他们感知到组织上带来的温暖,达到对团队在向心力方面强化目的。例如:关心问候记者和编辑本人的问题,尤其是其家庭中子女、父母的困难等等,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在凝聚力等得到一定提升。从多方面考虑,新闻媒体都应该对员工给予更多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