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学文化进课堂

数学文化进课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7:27: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学文化进课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学文化进课堂

篇(1)

关键词:数学史 课堂 数列极限

笔者执教期间,学生问笔者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数学这么难,学习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数学一直以来和枯燥乏味联系在一起,课改以前,繁、难、偏、旧是中学生对数学的一贯评价。传统的数学课程一般以“掐头去尾烧中段”的形式进行教学, 导致了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学生不用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形成、发展的过程,也不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只要会解数学题就可以了。学生被淹没在没有实际意义的题海战术里,数学成了打人的“棒子”,滤人的“筛子”。难怪学生会问出学习数学到底有什么用的问题。其实正像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指出的,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

怎样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怎样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怎样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成吸引学生的磁场,怎样激发学生从“冰冷的美丽”到“火热的思考”?答案只有一个,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请看一堂数列极限教学案例(教学过程)

1. 人们最初对无限的认识

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著的《庄子・天下篇》中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潜含无限思想。

同时期,古希腊的数学家兼哲学家齐诺提出了四个悖论。其中“阿基琉斯和乌龟赛跑”是最著名的一个。乌龟和阿基琉斯赛跑,乌龟提前跑了一段――不妨设为100米,而阿基琉斯的速度比乌龟快得多──不妨设他的速度为乌龟的10倍,这样当阿基琉斯跑了100米到乌龟的出发点时,乌龟向前跑了10米;当阿基里斯再追了这10米时,乌龟又向前跑了1米,……如此继续下去,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到达被追赶者的原来位置,所以被追赶者总是在追赶者的前面,由此得出阿基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显然与人们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如何用数学来解释?

如果能够求解这些和,这个矛盾就解决了。人们只有掌握了极限知识之后,才能真正地解决。

2. 极限思想的历史渊源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以及外切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加倍的办法来接近圆的面积,他们认为圆的面积可以取作边数不断增加时它的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面积的平均值。这可能是西方应用极限计算圆面积的最早设想。后来被欧多克斯发展成“穷竭法”,阿基米德用这种方法证明了球的体积和球面面积。

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的注文中,第一次把《庄子》中的极限思想用于算“园田”和“弧田”的面积,创立了一种推求圆周率的方法,即“割圆术”。 他把圆周分成三等分、六等分、十二等分、二十四等分……这样继续分割下去,所得多边形的周长就无限接近于圆的周长。他指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就是极限思想。

3. 缺乏极限定义,引发第二次数学危机

尽管极限的思想由来已久,然而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却没有什么进展。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生产力和科学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就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创立的微积分学。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无穷数列进行求和运算,矛盾与错误也层出不穷。还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如求和:

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澄清人们对“无限”运算的认识,就需要对极限有一个严格的定义。

4. 数列极限概念

容易发现,数列中的项随着n的增大而减小,但当n大于0且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 可以无限地趋近于常数0。

容易发现,数列中的项随着n的增大而增大,但当n大于1且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 可以无限地趋近于常数1。

容易发现,数列中的项是正负交错地排列的,并且随n的增大其绝对值减小,当n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 可以无限地趋近于常数0。

极限的思想是数学中极为重要的思想,极限概念是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基础,然而在数学史上,极限概念的完善却是在微积分产生之后,数学家们在解决第二次数学危机的过程中,经过近百年的工作才给出了极限ε-δ的的定义方法。对于高中如何进行极限的教学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

德国著名数学家F1・克莱因认为,数学教学至少在原则上要遵循“个体发育史重蹈种族发展史”――这项生物发生学定律。因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是诱导人去作科学的思考,而不是一开头就教人去碰冰冷而美丽的结论。按照历史顺序教授数学,能使学生“看清一切数学观念的产生是如何迟缓;所有观念最初出现时,几乎常是草创的形式,只是经过长期改进,才结晶为确定方法,成为大家熟悉的有系统的形式”。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主张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完全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展现给读者,他说:“动物学家坚持认为,在一个短时期内,动物胚胎的发育重蹈所有地质年代其祖先们的发展历史。人的思维发展似乎也是如此。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的思维经历其祖先之所经历,迅速通过某些阶段而不跳过任何阶段。鉴于此,科学史应该是我们的指南。”匈牙利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则指出:“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作出更好的判断。”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亦持有类似观点,称:“年轻的学习者重蹈人类的学习过程,尽管方式改变了。”

因此这堂课从极限的发展史角度展开课题,反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体现了新课程“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的理念,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这样的安排,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及课后作业来看,效果是满意的。那么有多少教师在他们的数学课堂上引入了数学文化,对此笔者设计了问卷进行调查。90.2%的教师承认自己没有足够的数学史知识,甚至有个别教师认为自己一点都没有。90.6%教师认为数学课上介绍数学史是有必要的,而且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数学史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的积极性、加深对数学教学内容理解是有帮助的。但是100%的教师认为,讲数学史学生是喜欢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有提高的,但是时间不允许,一节课45分钟,落实知识点都不是很充裕,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讲解数学史知识。对于牺牲落实知识的时间来讲数学史知识,几乎100%的教师是不赞成的。因此,对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这一道路是正确的,但是如何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是我们今后要努力探讨的方向,使得数学教师在时间上有讲解数学史的可能,在观念上并不认为讲数学史知识是牺牲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如何让数学史发挥更显著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连笑.用数学文化推动数学教学[J].专家论坛,2005年第6期.

[2]郑毓信,王宪昌,蔡仲著.数学文化学[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

[3]王风春.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J].上海中学数学,2004年第6期.

[4]苏英俊,汪晓勤.略论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J].数学通讯,2005年第5期.

[5]林永伟,叶立军.数学史与数学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4.

[7]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

[8]施斌,丁乃芬.数学文化观下的数学极限思想[J].数学教学,2005,第9期.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文化建设

数学属于文化领域的学科,不仅彰显着其独特的理性之美,更记录着人类文明与智慧发展的文化历程。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园地,更应是人性培育的殿堂。可见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观首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近十几年来,我国对数学是一种文化才有所认识。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应该是数学本身,因此数学文化不应从数学之外去寻找,平时的数学教学,是学生感受数学文化本色的课堂,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能使数学知识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数学影响,更好的彰显数学的文化品性。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文化建设呢?

一、对“数学文化”的二个判断

“数学文化”是实现学校优质教育的有效平台,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别样风采,更有助于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数学文化活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但我相信,数学文化活动的探究与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数学学习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学生的生活。

一个是要让数学文化永驻校园。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不懈的积淀,仅仅靠一个月或几个月的时间是很难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因此我们要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与数学活动的发展要求,逐步促进和加强数学竞赛的组织活动,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要适当增设游戏竞赛、动手操作、实践应用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增设讲述数学故事环节和智力活动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

第二个是要让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我们应与时俱进,用新的数学观,特别是用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数学观来看待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要素,向学生呈现数学文化视角下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数学的文化修养。

二、数学文化走进教材为教学提供了讲述数学文化的载体

现在,我们小学普遍使用的数学教材,开始就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以“你知道吗?”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我粗略的查了查,五六年级数学书中以“你知道吗?”作为问题的共有数十篇,每一个点的呈现,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数学给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如“祖冲之与圆周率”“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笛卡尔与数对”“毕达哥拉斯与点阵”等等,这样小史料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家对生活的留心,感受到数学是有价值的,是无处不在的。

通读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数学文化气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新的教育目标。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等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就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其原因了。我还从家里拿来了小板凳,让学生亲自实践,真正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提炼了数学知识。“年月日”一课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要挖掘出新意确实很难。在教学时我从数学文化的视角捕捉了“年历”所蕴涵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用一张具有文化内涵的年历作为知识载体贯穿于整节课中,将“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等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一在一个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盘活了“年月日”这一原本枯燥、单调、抽象的教学内容。无数次的教学实践,让我充分认识到只有融入文化色彩的数学课,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三、开展数学活动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是通过数学手抄报渗透数学文化。“数学小报设计制作”能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设计热情,激发他们的无限创意。手抄报作品可以由学生创作或搜集资料,自主完成,其中数学小知识、数学难题、数学家及数学家趣闻等内容,充分挖掘了同学们关心数学,热爱数学的热情,也增进同学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是通过写数学日记讲述数学故事。提到日记,一直被认为是语文的专利,一提到数学,就好像只有做数字、公式、习题。实际上,将日记的书写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刚接触数学日记,学生记述最多的是自己在超市、菜市场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数学故事。

三是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畅游数学知识的海洋。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加深或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游戏“拼摆七巧板”,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无论是否接触过七巧板,只要接触上了,学生就很快的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不仅能快速的拼出给定的图案,而且能自己设计出独特的图案造型,创意无限。再如“巧算24点”是数学知识中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一副扑克牌就可以玩转24点,玩法既有趣又简单,极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眼、脑、手、口、耳等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孩子快捷的心算和反应能力非常有帮助。

篇(3)

一、有效发挥小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的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文化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学教材每单元后的小故事或数学家的趣闻轶事等等。这些小故事和趣闻轶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数学文化知识,了解了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打开了自身提高数学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动手操作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内容进行相关实验,并在试验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扩充数学背景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不确定性,明白数学成果的获得是建立在艰苦的探索和扎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严谨性与逻辑性,对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大有益处。

(二)跨学科渗透数学文化

认为数学课堂中不应出现其它学科的东西是大错特错的,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早已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利用不同学科的东西来为数学所用才是聪明的做法,如语文教材中就有“白求恩在战场三天三夜救死扶伤”的故事,其中三天三夜就可以引导出数学“年、月、日”的知识,再如教材中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就体现了数学中的等量代换的思想。整合小学各学科的知识,让数学文化体现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

二、组织数学文化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上的,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材上,学生接触数学文化的方式也不应只有间接地被动地从书本中获得这一种方式。学生可以参与数学文化的探索中,亲身发现、经历、感悟、积累生活中的数学文化,拓展视野。开展数学文化活动在补充课本知识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兴趣、责任感、思维方式等都有重要作用。如数学文化故事演讲比赛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数学知识,自己写演讲稿,还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参与性。又如,“找找身边的数学文化”的调查活动,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图书馆、走进社会生活,了解发现当地那些跟数学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成语、歇后语、生活中的比例分配等等。并且数学文化的主题也不难拟定,任何对生活有心的人都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可以利用的数学文化活动主题,如:买卖交易等。过程中学生会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思维,拓展数学视野,爱上学习数学。此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往往在数学文化活动的开展中班级数学文化氛围会有效地营造起来,有了好的学习数学基础,班级数学文化素养也会逐步提高。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目标由“双基”变为“四基”,不仅让学生体会数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运用数学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具备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没有数学文化观念和专业素养是很难驾驭课标要求下的数学课堂。所以,教师加强自身数学文化素养是当务之急。

(一)树立数学文化观念

教师应对数学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了解数学文化在学生学习和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数学教学不应仅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应该从内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日后自学或探索能力的观念。注重学生的长期发展,就不能忽视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备好课的同时,还应抓住教材编写的真正目的,挖掘其中的数学文化价值,补充教材后的背景知识,找出数学思维过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价值所在,并应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了解,扩充数学文化知识。正确的数学文化观念,能使教师有意识的把数学文化应用在教学中,增强学生数学文化知识。相反,错误的数学文化观念,会影响教师对数学文化的态度,忽略数学文化的作用。

(二)努力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养

篇(4)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素养;“数学文化”课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人们总是视数学为工具性学科,忽略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不到提高,导致创造性退化,灵性泯灭。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我也愈来愈清楚地看到这种狭隘、片面、简单的数学观给数学教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它遮蔽了数学的本来面目,扭曲了数学的本真形象,导致了数学教师不能全面、客观、深入地理解数学。其次,狭隘的数学观导致偏激的数学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更有甚者它将导致学生形成扭曲、变形的数学信念。经常听到学生在问老师离开学校后哪些数学知识能派上用场?经常感受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却厌倦、厌烦着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厚,厌倦程度也在加剧;一旦数学解题的任务完成后,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这样的学习经历也给学生留下了太多的阴影,而且这一阴影将会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认为数学就是演绎、计算,无法体验数学的历史性,无法领悟数学的人文性、文化性,无法领略数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更无法感受数学内在的美与和谐。

二十一世纪初,数学文化课程进入了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数学。数学文化课程具有文理交融特色,是渗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门课程,在改革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所需要的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是不多的,而数学的数学素养即研究精神、思想方法、思维训练,对每个人是绝对必要的。因此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却随时地发生作用,终身受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本文将从“数学文化”这一角度切入进行讨论。

一、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一词,是20年前出现的。它的专业说法是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熟练地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角度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善于对现实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景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数学与人类文明,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许多人为着某种需要更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更愿意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事实上,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目前关于“数学文化”一词,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则是除这些以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提升。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具有其重要特征。

(1)数学文化是传播人类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植根于人类丰富思想的沃土之中,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古代数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发展,同民族之间的数学交流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古到今,数学对哲学、对艺术、对文学等学科的影响深远,中国历代数学家以及他们在数学上做出的丰功伟绩给文化传播带来重大影响。殷代时,我国就使用十进位制和位值制;儒家经书《周易》中的八卦中包含有二进制的萌芽;天干、地支构成了中国的六十进位制;宋朝时杨辉著有《续古摘奇算法上卷》(1275年)内载有四阶、五阶、六阶、七阶等的当时称纵横图;举世闻名的杨辉三角;《周髀算经》和《九章》记载的勾股定理,比毕达哥拉斯要早500年;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称密率)比西方人要早千年;刘徽的割圆术,为圆周率的计算打下理论基础;负数的应用以我国最早,东汉时期就已用赤筹表示正数、用黑筹表示负数;元代朱世杰的《算学启蒙》给出了正负数的乘除法则,还解释二次方程;《九章算术》中用“盈不足”的方法解二元一次联立方程;1600年前的《孙子算经》中还介绍了不定方程的求解方法,称之为“大衍求一术”;到了宋朝,周宓的书中称它为“鬼谷算”。北宋的沈括、元朝的朱世杰、郭守敬以及后来清朝的李善兰等对“堆垛”(即高阶等差数列)都有建树。中国现代数学家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潘承洞证明了(1+5),王元和潘承洞合作证明了(1+4),尤其是陈景润证明了(1+2),距离猜想的圆满解决仅一步之遥(当然,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最后一步必定是最为艰难的);华罗庚为了把数学用于生产实践,研究了优选法、0.618法等大众喜爱的应用数学,他对极值问题也有相当研究。

(2)数学语言的高度统一性。语言是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符号体系,它在明确和传递主观意义上的能力比任何其他符号体系都要强。数学语言源于人类自然语言,但随着数学抽象性和严密性的发展,逐步演变成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数学语言符号化,精确化程度高,它能区别日常用语中引起的混乱与歧义。同时数学语言又是简洁的,解析几何的创立者笛卡儿认为,代数使数学机械化了,因而使思考和运算步骤变得简单了。数学文化中使用的数学语言具有绘画与音乐那种全球性,甚至有人猜测它可能具有超越地球文化的广度,由于数学语言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统一相一致的趋势,数学逐步成为一种世界语言。这一特性能使数学文化超越某些文化的局限性,达到广泛和直接传播的效果。

(3)数学对象的逻辑建构性。

数学对象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它并非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就是一种文化。但数学对象相对于认识主体来说,它又具有明显的客观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来自于数学抽象。在严格的数学研究中,只能依据相应的定义进行演绎,而不能求助于直观。因此,相对于可能的现实原型而言,数学对象是借助于明确的定义“逻辑有”得到建构的。

(4)数学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

数学是一种活动,数学活动是一个多元活动的复合体,它既包括数学知识,也包括数学传统。作为数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数学家显然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并具有相对稳定的数学传统。数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数学传统的巨大变革,在对象层次上则表现出了明显的连续性,先前理论常常在新的形式下得到保存。因此数学传统的不断变革与数学知识的连续性辩证统一。

由于数学文化是一种延续的积极的不断进步的整体。因而其基本成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具有相对不变的意义。数学有其特殊的价值标准和发展规律,相对于整个文化环境而言,数学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5)数学文化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性。数学文化的渗透性其内在方式表现在数学的理性精神对人类思维的深刻渗透力。数学中每一次重大的发现都给予人类思想丰富的启迪。如非欧几何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欧氏几何来

自于人类先验综合判断的固有观念。其外显方式表现为数学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给数学的概念和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来,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数学文化发展的无限性体现在尽管有些数学家不时地宣称他们的课题已经近乎“彻底解决了”,所有的基本结果都已得到,但事实正好相反,数学问题的解决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由于上述特征,可知数学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数学最初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发展的。随着数学本身和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又表现出了相对独立性,具有自己的特殊发展规律,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数学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

二、数学文化在大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数学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比任何时期都大,因此数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已不再只是理工科学生的专利了,所有的学生也需要学习数学。虽然不同专业学生需掌握的数学知识不尽相同,但大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展示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数学文化将数学置于人类的文化系统中,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技巧的堆砌和逻辑的推导,数学的每一个重大的发现,往往伴随科学认识的突破。同时也使大学生了解到数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对人类进步的影响,了解到数学在科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认识到数学是一个有机关联的、生动鲜活的、具有探索性知识特征的科学与文化形象,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僵化教条的、彼此分割的知识条块和记忆库。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源和流,使他们对数学有一个横向和纵向的穿透,从而认识数学的本质,促进大学数学的学与教。因此,通过开设数学文化课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及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数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献身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不仅看到严谨丰富的数学,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家,数学活动中质疑、批判与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与合作的精神,都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数学研究中理性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时全面系统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精神,都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对学生人格养成、精神教化上是不可或缺的。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因此,数学文化是大学数学教育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设“数学文化”课,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深入到文化的层面,让数学文化渗透课堂,让数学文化彰显学生的人生智慧。数学课堂应从多侧面多视角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用数学的精神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科学的数学走向文化的数学。

(一)探索数学问题,感悟数学文化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提升。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我们有责任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文化。从数学问题的角度切入,比如:1、兔子问题与黄金分割;2、芝诺悖论与无限;3、海岸线的长度与分开和混纯;4、投票选举的合理性与代表的名额分配问题;5、五次方程根式解与近世代数;6、费马大定理与“会下金蛋的母鸡”,7、希尔伯特23个问题;8、新千年克雷问题等等。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探讨,展现数学自身发展规律和和谐之美。学生注重实质、注重理解,追求“悟”的境界。

(二)搜集数学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中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渗透数学文化历史,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整体认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领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领会数学发展的历史和伟大成就,体验数学文化的底蕴。

从数学典故的角度切入,比如:1、历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2、《周髀算经》与勾股定理;3、蒲丰投针的故事;4、从日心说到地心说,再到开普勒三定律;5、一百多年来的国际数学大会,1900年希尔伯特关于23个问题的演讲,七十多年来的菲尔兹奖;6、韩信点兵的故事与中国剩余定理;7、非欧几何的由来和发展;8、关于“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形式主义三大流派。

比如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让祖冲之、陈景润、华罗庚、高斯、笛卡儿等数学大师成为同学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从而让学生们能对数学有更深的领悟。学生们了解到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艰辛历程后,对他们那种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屡遭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受到极大地鼓舞。通过这些数学家故事的学习,拉近了学生与成功人士之间的情感距离,给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确立了奋斗目标。

总之,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但是不能仅限于数学史。通过数学的历史,学科结构、趣味问题等来探讨学习数学的意义。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三)欣赏数学名题,培养数学思想方法

观看数学电影,比如“黑梦帝国“、盗梦空间”等,欣赏数学名题,培养数学思想方法,运用数学化处理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数学方法则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实现数学思想的手段和重要工具。从数学方法的角度切入,化归的方法;变换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合情推理的方法;反证法;数形结合方法;抽样调查;分类方法;观察法等等。

从数学观点的角度切入:近似观点;抽象观点;一一对应观点;对称观点;多样性和统一性观点;“变中有不变”的观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观点;运算与结构;博弈的观点;关系、等价关系、序关系、相关关系、比例关系、函数关系等等。

从数学思想的角度切入,比如:符号与变元表示的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公理化与结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整体思想;极限思想;抽样统计思想;命题需要证明;证明依靠逻辑;量化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最优化思想;数学机械化;数据处理与数学统计;数学审美思想;分解思想;归纳思想;演绎思想等。数学中渗透着数学思想,它们是基础知识的灵魂,如果能使它们落实到我们学习和应用数学中去,那么我们得到的是很多的。

(四)联系实际,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要用到数学。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文化是一种生命延续的文化。

一般地说,数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实用价值;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形式训练的价值;提供了一种价值观---文化价值;倡导一种精神---集中地表现为数学观念在人的观念以及社会的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数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的价值文化、数学的巨大作用以及数学的内在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趣、促思,认识到数学的广阔、博大和数学的底蕴、价值,去真正的热爱它,让我们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伴随着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2]邓东皋、孙小礼等.数学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齐民友.数学与文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方延明.数学文化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张楚廷.数学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张顺燕.数学的源与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郑毓信.数学文化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8]黄秦安.数学哲学与数学文化[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王宪昌.数学与人类文明[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

篇(5)

关键词:数学文化 数学课堂 数学教育

我们所讲的数学的人文价值,也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数学文化,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加强素质和道德品行的修养,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科学素质,实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文化渗透在我们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对人类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既包括对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形成方面的促进作用,也对学习者的思维,观念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第一,数学文化具有的训练功能,在促进人们对数学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推进功能,而这也是数学文化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人们无论从事任何行业,对其所具备的思维能力,都是一项基本的要求,而这种思维能力,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和锻炼,才能够养成,而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努力。因此,数学的学习,正是培养人们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一个重要的过程,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家,但是这种思维能力确是每个学生都必需的。第二,数学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念和品德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数学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具备一定的人文价值,数学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作用,不低于文学和艺术等科学,都是人们的精神财富,在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都是数学文化渗透和陶冶人们情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习者具备丰富的精神财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数学的学习过程,能够解放学生思想,使学生具备更加丰富和完整的人格。第三,数学文化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数学科学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历史上的几次工业革命,都是在数学科学的推动下,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其产业革命的技术主体是无线电通信,然而,如果没有数学科学作为基础,无线通信的研究是无法实现的,无线通信的技术基础就是电磁波的存在,需要通过物理观察,进而用数字和数学知识进行记录和推理,才实现了通讯技术的发展,如果仅仅依靠枯燥的知识是无法实现的,更需要借助的就是数学文化来推动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二、将数学文化引入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的眼中,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数学中包含大量的公式和定理,提起数学知识,就认为一定是很难学的,而数学的学习过程,也是不断的重复和模仿,因此很多学生对数学都没有兴趣。因此,需要将数学文化引入到课堂中,才能使学生对数学有改观,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将数学文化进行渗透,比如在高数中,涉及到很多定理和公式,学生枯燥的进行记忆,效果很不好,而且很多学生只是生硬的记住的公式,换个题目就束手无策,如果能够在讲解定理和公式时,将科学家发现定理的背景、过程等相关知识向学生介绍,则能够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了解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就使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被激发起来。

2.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应用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在数学课堂适当的将数学文化进行渗透,有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将数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出来。学生通过课堂中数学文化的渗入,了解数学知识的起源和背景以及发展历程,认识到数学知识在人类生产和社会进步中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些都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基础和需要。新的教学改革中,提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这其中也包含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数学文化引入到课堂中,使数学知识从书本里走进生活中,改变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使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这才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数学文化引领的课堂教育

1.用数学文化引领课堂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将数学在发展中所经历的事件和人物,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内容中,这是用数学文化引领课堂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生动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了解数学定理和公式在研究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过程,就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了人文内容,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在数学家科研精神的鼓舞下,必然能够正确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2.用数学文化引领的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科学文化发展所应当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将数学家用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领悟科学家们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比如通过对微积分等知识点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创新精神固然需要,同时也需要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追求完整的实现。

3.用数学文化引领课堂教育,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本身,更注重的是其应用价值,因此,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要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比如黄金分割比,可以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建筑中,在艺术创造中等。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让数学文化引领的数学知识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科学的意义。

总之,数学科学是一门综合了思维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学科,我们在充分发挥其知识功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其文化功能的渗透,数学教学应当从单一的书本教学,提高到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层面,使学生脱离传统的解题的小圈子,从而实现技术与思维的提升,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粱瑾.浅谈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15).

[2]徐明华.从一节随堂课看数学文化教育的实施[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7).

[3]吴彬城.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13).

[4]李永林.论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的结合[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13).

篇(6)

【摘要】数学文化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特有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中进一步倡导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让学生学会体验、欣赏数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 数学文化;渗透;思想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经历多样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统计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此种种无不充满着清新扑面的文化气息,洋溢着文化的魅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让学生学会体验、欣赏数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生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将对学生的终身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展现数学文化

察史可以明今。历史往往沉淀下许多值得流传的史实与价值观念。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有很多事例反映了数学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我们应引导学生透过历史,触摸到历史背后的价值与观念,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文化底蕴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使其构成一种更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影响,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祖冲之和圆周率”。祖冲之是中国古代研究圆周率的骄傲,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3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他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借助正多边形周长研究圆周长”的数学思想和智慧,不满足于既有结论,不断超越、执着勤奋的探索精神,把这种精神透过课堂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了解“陈景润”、“高斯”等中外国数学家,让孩子们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数学前进的精神力量与源泉,把握他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也汲取他们历次实验后沉淀下原创性的经验与教训,真正向我们的学生展现数学文化应有的人文价值。

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凸现数学文化

J·S布鲁纳提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数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就运用了转化的思想。

第一种方法:数方格。通过数格子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第二种方法:割补。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剪拼的方法。

(2)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拼出来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转化”的思想方法是一根无形的线把这些知识一串串穿起来,这里让学生领悟转化的思想方法,又同时在“转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有如:对应、假设、比较、符号化、类比、集中、分类、数学集合、统计等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这也正是在教学中凸显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所期待达到的目的。

三、欣赏数学的无穷魅力,显现数学文化

哲学家罗素说:“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数学是美,是一种具有新的美学维度的精神空间,它抽象、严谨、深沉、冷峻而含蓄,是一种理智的美。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的各种轴对称图形,渗透着美的教育。

比如:可以先带领学生观看天安门、奥运五环旗等图片的欣赏,在欣赏中让学生感悟对称,体会对称的美;然后在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基础上,请学生欣赏中国、韩国、法国、肯尼亚、美国、瑞士、瑞典等国家的国旗,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判断这些国旗是否对称?让学生在交流、争议中,谈论怎么样的图形是对称的,并初步了解对称有什么特点;再让学生用对折后是否重叠的方法,判断一汽、现代、本田、奔驰的汽车标志,是否对称,并清楚地表达自己判断的理由;最后在研究了许多人类设计的对称图形后,教师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对称现象,通过观看蝴蝶、蜻蜓、瓢虫等动物,让学生领略自然界中的对称美。

毕林斯雷曾说:“许多艺术能够美化人们的心灵,但却没有一种艺术能比数学更有效地去美化和修饰人们的心灵”。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构造美、推理论证的严谨美,会给学生美的熏陶。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不只是知识与方法的简单会聚,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因此,我们在承认和弘扬数学工具价值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文化价值,并借助日常的数学教育实践让“数学文化”的渗透于不知不觉。

参考文献

[1]《数学与哲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数学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7)

[关键词]数学文化 数学好玩 数学有趣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观首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近十几年来,我国对数学是一种文化才有所认识。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应该是数学本身,因此数学文化不应从数学之外去寻找,平时的数学教学,是学生感受数学文化本色的课堂,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能使数学知识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数学影响,更好的彰显数学的文化品性。

一、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现在,我们小学普遍使用的是北师大数学教材,在使用教材中,我们发现,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以“你知道吗?”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我粗略的查了查,五六年级数学书中以“你知道吗?”作为问题的共有19篇,每一个点的呈现,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数学给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如 “祖冲之与圆周率”、“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笛卡尔与数对”“毕达哥拉斯与点阵”等等,这样小史料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家对生活的留心,感受到数学是有价值的,是无处不在的。

通读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数学文化气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新的教育目标。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等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就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其原因了。我还从家里拿来了小板凳,让学生亲自实践,真正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提炼了数学知识。“年月日”一课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要挖掘出新意确实很难。在教学时我从数学文化的视角捕捉了“年历”所蕴涵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用一张具有文化内涵的年历作为知识载体贯穿于整节课中,将“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等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一在一个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盘活了“年月日”这一原本枯燥、单调、抽象的教学内容。无数次的教学实践,让我充分认识到只有融入文化色彩的数学课,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二、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数学手抄报――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小报设计制作”能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设计热情,激发他们的无限创意。手抄报作品可以由学生创作或搜集资料,自主完成,其中数学小知识、数学难题、数学家及数学家趣闻等内容,充分挖掘了同学们关心数学,热爱数学的热情,也增进同学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数学日记――讲述数学故事

提到日记,一直被认为是语文的专利,一提到数学,就好像只有做数字、公式、习题。实际上,将日记的书写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刚接触数学日记,学生记述最多的是自己在超市中,菜市场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数学故事。

(3)数学游戏――畅游数学知识的海洋

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加深或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游戏“拼摆七巧板”,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无论是否接触过七巧板,只要接触上了,学生就很快的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不仅能快速的拼出给定的图案,而且能自己设计出独特的图案造型,创意无限。再如“巧算24点”是数学知识中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一副扑克牌就可以玩转24点,玩法既有趣又简单,极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孩子快捷的心算和反应能力非常有帮助。

三、“数学文化”的展望

“数学文化”是实现学校优质教育的有效平台,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别样风采,更有助于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数学文化活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但我相信,数学文化活动的探究与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数学学习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学生的生活。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数学文化的新设想。

1.要让数学文化永驻校园。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不懈的积淀,仅仅靠一个月或几个月的时间是很难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因此我们要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与数学活动的发展要求,逐步促进和加强数学竞赛的组织活动,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要适当增设游戏竞赛、动手操作、实践应用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增设讲述数学故事环节和智力活动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

2.要让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我们应与时俱进,用新的数学观,特别是用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数学观来看待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要素,向学生呈现数学文化视角下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数学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