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7:27: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发展生态农业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旅游产业也同时阔步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家相关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还受到了大量游客的助推,使之发展现状良好。然而由于旅游景区内涵的单一化与重复化、管理模式的疏漏、基础设施的落后等,当代人对旅游产生了一定的疲惫感,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又让其对自然充满无限遐想和向往。因此,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巧妙结合,更加切合了这一时代和市场的要求,毫无疑问,这种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成为当下都市居民旅游的新选择。本文通过分析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钱惠新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关键词]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396-01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和农村实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仍然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多强调经济可持续性,而忽视农村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性。二是21世纪既是生态文明时代,又是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时代,即“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从而使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三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目前规模不大,覆盖面范围比较小,在整个农业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而还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四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还存在许多函待解决的难题,比如经营规模不大,劳动力投入太高,产业化水平很低,技术体系不完善,观念理念还比较落后等。五是近年来对农业提出了高度商品化、高度生态化等要求。基于此,我们对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研究。
一,加强对相关生态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落实,注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民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曝光,公众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关心。作为全国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近年来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先后出现“毒白菜”、“毒大姜”等备受社会关注的事件。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保证食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出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落实,对出现的问题严格查处、依法办事,切实保证从源头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让老百姓都吃上质量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进一步完善市、镇(街道、市属开发区)、企业、重点市场四级质量监测网络,重点加强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执法中队和检测室建设,配备检测仪器设备,落实固定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大中型超市、蔬菜批发市场等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频率和次数,确保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9.8%以上。全面落实农药、兽药、饲料登记备案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鼓励发展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监管,保障农(畜)产品质量源头安全。
二,加大投入,提高生态农业相关科技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农业。所以,生态农业建设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和整体效益。要加强与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争取新技术新品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加生态农业技术手段的有效供给。如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来开发研究生态农业技术,注重可操作性和使用性;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大力营造崇尚科技、应用科技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农民能手、企业等力量进行技术开发的积极性;要建立生态农业技术需求的内在扩张机制;要尽快建立健全新科技推广系统等。
同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协会、农业大户等组织或个人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落实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政策。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蔬菜产业项目为契机,加快市育种育苗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组织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增四改”、水果标准园建设等项目,加快优质专用小麦、特色蔬菜等新品种推广,加快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迫切需要理念上的更新。虽说生态农业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真正了解生态农业的人数极其有限。为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实践中,要把一般性的宣髌占坝氲湫褪痉督岷掀鹄矗建议在生态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建立融教育、娱乐、生产、消费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并在有关传媒开设“生态农业”专题,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宣传营造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氛围,逐步使社会各方面形成共识,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生态农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来营造好的发展氛围,引导好的舆论导向十分重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突破山区、全面发展’,,继续实施市抓示范园、镇抓示范区、村抓示范户运作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平台,组织开展水果、蔬菜、小杂粮等绿色、有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宽生态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目前,生态农业发展受到规模、基础设施、水利等方面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山区乡镇客观地理条件限制较多,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下一步,应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包村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专项包村扶贫、行业包村扶贫、社会包村扶贫“三位一体”的大包村扶贫格局。建立完善包村扶贫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把包村扶贫工作纳入各部门单位年度考核范围更好地调动包村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资金和技术投入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源泉,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对于当前农业投资短缺及机制的不足陷,我们一定要创新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而且,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农业的公益性属性,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投融资环境,要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投入机制。
此外,通过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效应带动,提高竞争力。要建立完善生产标准体系,制定主导农产品有机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组成有机农业技术顾问团,帮助解决有机生产技术难题;建立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深入开展品牌创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坚持把自然条件、生态优势和产品质量有机融合,统一包装策划,多渠道、全方位宣传。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高层次会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农业;保护;发展思考
1个旧传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生产方式落后
个旧长期受传统农业和传统种植业的影响,农户规模小、居住分散、劳动力少、占有的生产资料少,工业化程度低,大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发展速度缓慢。现在大多农户都相对分散,只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生产规模小,结果是农作物品种不一、质量不一、成熟时间不一,难以有人统一收取,只能自耕自销,经济收入极不稳定。
1.2生态观念缺乏
现在,个旧的农业发展主要采取增加生产要素数量的方式,仍采取大水漫灌和盲目大量增施化肥、农药等传统生产管理方式,使农产品化肥、农药含量严重超标,也造成水、化肥、农药等大量资源的浪费,致使农村的许多河流、池塘严重污染。再加上农村少数民族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生态环保意识较差,滥砍乱伐现象严重,山区特殊的地理地形因素,造成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1.3农产品附加值低
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农产品的销售模式落后,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程度低,农业其他支撑服务如金融、咨询不完善。在个旧不缺优质的农产品,但缺少后期的分拣、定级和营销服务,品质通常参差不齐,大多只能论斤出售。产后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损耗严重、效率不高,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软肋”,而这些环节的服务恰是农产品实现高附加值的关键。
1.4交通问题
个旧地处山区,支柱性产业单一,现在更是产业转型的关键期,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不通畅,基础设施差,村民出行难,农田水利问题严重。遇到阴天下雨,路滑难走,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农业设施少,村民浇水遇到的难题多。交通条件不便利,欠缺对外交流,很难引进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很难学习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其承接的产业往往是发达地区淘汰的落后产业和高污染产业。
2个旧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2.1生产方式的转变
2.1.1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不仅能克服土地规模小的弊病,摆脱一家一户和家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而且为了实现增产增收,管理者会就近组织从业人员培训,使其专业化,从而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2.1.2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而使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2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2.2.1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农技推广站承担着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对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择一些有影响力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新技术先在这些示范户中试行,通过示范、宣传,逐步在其他农户中推广应用,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成果尽快地推广到农户中去。2.2.2加强就业培训。全方位调动农民积极性,开展农业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能力。在2013年3月17日,个旧市种子管理站科技指导员在大屯镇戴家庄村委会举办科技培训,通过培训让这部分农户成为当地的农业科技带头人,以此提高农业科技种植水平,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2.3量身定制特色农业
2.3.1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个旧已提出全方位建设宜居个旧的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在提升改造鸡街、倘甸、锡城、乌谷哨农家乐的同时,依托贾沙尼格、丫沙底温泉旅游、红河谷风情园、绿水河热带雨林A级景区、老阴山3A级旅游景区、倘甸旧寨温泉、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大屯海休闲度假生态园,开发农村旅游产品,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2.3.2构建个旧生态农业的发展机制。2015年12月5日,个旧市大屯镇杨家寨村委会张家寨村,占地201.2hm2的红河州万家鼎现代农业生态园正式开园迎客,该生态园“以高效精品农业、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目标,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为运营模式,致力打造集种植、养殖、加工、冷链物流、农技培训、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农业庄园,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群众致富,是个旧生态农业成为现实的标杆。
2.4广修道路
建设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统筹城乡发展、信息畅通、搞活流通、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这样的理念,“个旧至大屯公路隧道”项目就开始实施了。总投资7.52亿元,路线长14.27km,工程建成后,个旧市区至大屯的距离由原来的38km缩短为约15km,个旧到蒙自的距离从原来的51km缩短为约23km,成为个旧老城与新城大屯之间的城市大道,促进个旧城市化的进程,不仅为农户带去了便捷,该道路的收益也十分可观。
3结语
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个旧经济的长远发展,要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个旧在政府层面上,应从保障农民权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个旧本地农民需求的扶持政策,个人也要提高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关系。大家齐心协力,把个旧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苏南模式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后集聚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创立了苏南模式,30多年过去了,苏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型,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苏南地区,其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为此,我们重点考察调研了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晨东农庄和苏州吴江市同里静思园,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无锡苏州经济发达的现实出发,结合两个个案所在乡镇非农产业高度集聚的特征,我们提出了后集聚时期生态农业与旅游发展模式这一重要观点,以期对其他地区的发展能有所启发。
1、两个案例分析
1.1晨东农庄
晨东农庄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占地1000余亩,以园林、茶叶、花卉、苗木综合开发利用为主题旅游论文,集园林观赏、生态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园。农庄始建于2003年左右,目前累计投资1300余万元。农庄建有茶园、孔雀养殖园、灵芝养殖园、鱼塘、苗圃、饭店、灵芝研究基地等。目前农庄主要收入来源于茶叶销售、饭店经营。去年农庄开始灵芝养殖和深加工,将成为农庄的主要特点和未来的主要收入来源,灵芝养殖剩余物(培养基)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处理污水厂污泥。农庄吸收劳动人50余人,另外需要一些季节工。
农庄所在锡北镇,是以生产摩托车、电动车及其配件的产业集聚区而著名。农庄主人拥有一乡镇企业进行摩托车、电动车配件生产,农庄投资资金来源于该企业的盈利。
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见一个“生态农庄”、“绿色蔬果基地”、“农家乐”等等。可以看见当地推行的一村一园、一乡一景初见成效。
1.2静思园
静思园位于苏州吴江市同里镇往西3公里处。1993年开始建园,历十年始成,园中建筑沿袭苏州古典园林文脉。奇石馆陈列着大量灵璧石等奇石。园中建材多收集全国各地在建设、改造中拆除的古建筑材料等,进行异地恢复、保护论文格式。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传承和古建筑保护有一定的意义,目前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园主人拥有乡镇企业,从事玻璃钢生产。造园资金基本来自于该企业的盈利。
2、后集聚时期的农业发展
苏锡常的经济发展跟随经济体制改革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前期集体经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阶段;90年代末集体经济衰弱和外资经济腾飞阶段;以及2002年后民营经济崛起阶段。而目前形成民营、外资和国有三分天下的经济格局,因为在全国具有独树性,而被专家广泛称为“新苏南模式”(相对于以集体经济为代表的苏南模式)。
以晨东农庄和静思园为代表,体现了苏南在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我们称之为“后集聚式农业”——它是在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到盛期后,许多企业主曾经从事于农业,又开始产业转移,一部分资金又转回到农业,集群化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村、农业新发展。而苏南后集聚式农业就是以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无锡以晨东农庄为代表的乡村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无锡目前上规模的正常经营的已经近百家,市政府更是借机提出一村一园的思路和战略,虽然每个农庄、农场的特点不同、经营项目不同,发展的策略和思路以及收入来源也不尽相同,但投资者均是利用经营工业企业的盈利,投资于农村、农业,投资的农村、农业不再是简单的种植业,一般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是更高层次的农业旅游论文,在农业中融入新的要素,体现了农业新的价值和收入来源。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休闲旅游景点,增加了农业经济收入,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也是苏南后集聚式农业的特色,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但是,在新苏南模式的发展中,我们要抓住后集聚农业的特征、深刻理解和充分地发展后集聚式农业,才能促进苏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工业反哺农业,怎样反哺?怎样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抓住当今苏南农村的关键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反哺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后集聚式农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将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拓展和提升,实行区域化布局、设施化种养、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动作、功能化配置、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既优化了农业资源要素,提高了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又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苏南的地理气候优势,打造苏南天然粮仓。
2.2发展生态农业产业
后集聚式农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后集聚式农业缩小了城乡差距,在经济(产业)结构的地理布局上,形成了辖区、县市、城镇、乡村多点网状的产业集群。将苏锡常在地域上连绵一片,市区趋于相连,与乡村界限模糊,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被打破,城乡经济差距不断缩小,而苏锡常早年的城镇化趋势已经向城市化迈进旅游论文,乡镇变城,大有燎原之势。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应以拓展农产品的加工链和新概念产品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和开发新需求,创造农业的高附加值。比如:生态米、茶油、有机蔬果、食用菌、原生态家禽、天然矿泉水等。把农产品开发和经营服务项目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农民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开展餐饮、采摘、休闲、避暑等经营服务,以踏踏水车、打打糍把、推推石磨、去田野、山林转转、去景点名胜逛逛等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自然生态作为卖点提供旅游服务。
后集聚式农业是农民创业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内部就业的良好载体,并可以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是创业富民、创新强农有效途径。它除了直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外,还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宾馆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3开发新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一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加深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接触,了解农艺知识,体现农家生活,享受田园风光;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再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将先进理念、城市文明、市场意识、生活方式融入农村,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增强,文明程度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局面。
苏南一带地处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能够最早触及最新市场。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不能老一套,而要引进新观念、走在创新前沿。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比如苏锡常有发达的公路交通,高速公路两旁有丰富的景观,可以开发汽车宿营地满足当今汽车时代的新需求。
3、问题和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有60%以上的企业主没有真正了解生态农业和旅游意义。他们不是把环境、时间与经济优化结合,不了解生态农业与旅游具有长效性,不是短平快项目,而是以办中国农村企业的观念,以效益最大化为宗旨。不免存在一定问题旅游论文,主要有: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在规划中没有或很少考虑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整体和结构的规划,把主导农业、农业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科学合理的设计论文格式。现在有像上世纪发展乡镇企业时的一哄而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趋势,再次把大量的耕地变为其他用地。
(2)配套政策没跟上。对如何保障主导农业、适度发展二、三产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完整。目前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自行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有些人打着生态农业开发的旗号,享受着政府的优惠政策,高于50%的企业主,以买地囤地为目的,没有真正的去搞生态农业,实际在生态农业投资的企业少于30%。
(3)管理亟需规范。在管理上要宏观和微观两头抓。市场行为、设施建筑、卫生安全、税收上仍需进一步规范。管理要与国际接轨,遏制欺诈、不诚信等不良竞争行为。
(4)扶持力度不够。体现在资金、舆论宣传、政策等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统一规划、规范发展。确定新型农业的经营范围和重点项目,编制新型农业的发展规划,加快制订并推广相关标准,规范经营行为;加强整体规划和论证,加强指导。
(2)创新农业旅游经营机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旅游产业。
(3)加大对新型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社会等各类有效平台和资源,不断为新型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资金以及各种服务支持。
(4)按照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特性规范用地以及落实具体生态环境指标或规定。
参考文献:
[1]唐为首,“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经济丛刊》,2007年04期
[2]曹恒德,王勇等,苏南地区农村居住发展及其模式探讨,《规划师》2007-2
[3]杜传忠,郑丽,任雪,我国农村工业化三种典型模式的分析与启示,《德州学院报》,2009-2
[4]董正秀;周晓平,苏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及有效途径,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4期
[5]孙冬玲,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1期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生态农业;并轨之路;对策建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05
1 生态农业的发展
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我国农业人多地少以及两大困局的现实,意味着中国农业现代化有其自身的道路和特点,农资流通渠道变革与经营模式的全面升级,生态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一种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保留了其优点,将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融合的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是以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则,使农业生产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发展,形成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1.2 黄陂区的生态农业资源
黄陂区人口众多,生态环境优良,生态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黄陂区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协调、绿色”的发展观念,依托生态农业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休闲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以农家乐等形式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农家乐经营户有500多个,以农业采摘、田园观光、休闲垂钓等开展休闲农业活动,黄陂旅游区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达到两千万人次以上,据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黄陂区农业生产总值为190.21亿元,比上年增加4.8%。旅游的总收入达到45.94亿元。黄陂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的土地实现了合理化的流转,同时也使经济得到了发展。
1.3 黄陂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现如今,生态农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黄陂区对生态农业的模式因地制宜,昔日贫穷的山村,现在成为了美丽的山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而农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多。木兰草原的开发,使以前的荒丘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一些乡村也是黄陂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区域,黄陂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就是以休闲农业为主,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黄陂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发展,也是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种发展方式。生态农业建设以农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旅融合,打造景观农业,实现黄陂区的农业增效。同时加快了黄陂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2 城镇化建设内涵
2.1 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国情所趋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实施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农业发展以及整体经济都拥有重大意义。推动城镇化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村的发展活力,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在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2.2 黄陂区的城镇化建设
黄陂区不断探索和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改善村镇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黄陂区加强对农村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管理,黄陂的生态旅游产业作为优势产业,能够迅速带动经济发展。黄陂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用旅游文化以及生态农业资源提升城镇化建设。
2.3 黄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
依靠旅游业带动生态文明建设是黄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不过城镇化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在发展道路上也会存在许多的问题。黄陂区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区域面积较大的城镇,必然要保持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并且现如今大部分的年轻人都选择在外工作,在城镇化建设中会有劳动力储备不足的情况。黄陂区作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难以协调,需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镇化发展。在黄陂的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劳动力的转岗就业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黄陂区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不断推动城镇化建设,而要将生态农业的发展融入到城镇化建设中,这也是城镇化建设道路上存在的问题。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都是黄陂区走节能、生态、和谐之路的发展方式,在大力提高城镇的内在承载力,释放城镇的发展潜力的同时,协调生态农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关系,使城镇化建设道路积极、健康发展。
3 生态农业与城镇化建设并轨作用
3.1 生态农业发展解决城镇化建设结构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当中已经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相互矛盾的现状。二元结构的存在将阻碍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相对落后的农业滞后于先进的工业发展,并将阻碍工业及经济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发展将二元结构逐渐溶解,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结合先进的科技将工业与农业相结合并相互促进。
3.2 生态农业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城镇化建设人口压力
城镇化建设过程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增加了城市人口压力,导致就业压力过大、就业竞争激励、劳动力低廉等现象。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将缓解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并且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将吸纳大量技术人才,有利于劳动力分布,提升农村科技知识水平。
3.3 城镇化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规模壮大,并提供市场
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水平提高以及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物质品质要求也随之提升,所以生态农业市场前景良好,需求日益提升,发展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传统粗放型大面积种植的规模将不断缩减,与之相替补的更科学更专业的生态农业将不断壮大发展。城镇化建设也将推进生态农业的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
4 生态农业与城镇化建设并轨发展建议
4.1 建立生态农业区域,促进城镇化建设科学化
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在武汉市郊建立生态农业种植区域,科学集中进行生产管理,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人口、环境等相关资源问题。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城镇化建设供经济储备基础。城镇化建设不断扩大,也将有助于大型专业生态农业区域建设。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与生态农业要做到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城镇化对农业的导向作用,推动生态农业的升级与结构调整。
4.2 强化龙头企业,扩大产业集群效应
在生态农业与城镇化建设并轨之路,应该注重生态农业的产业集群效应。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创建技术市场带动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自主品牌,例如黄陂区武汉广地农业科技公司,建立完善的自主品牌,以有机果蔬为主营,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种植基地。黄陂区生态农业种植水平相对较高,面对武汉等需求较大的市场,进行市郊高品质的农副产品种植、销售。将生态农业产业化,在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以城镇化建设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使生态农业发展趋向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区域化布局、管理一体化。
4.3 健全法律及相关政策,提升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健全法律法规,对农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对生态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对环境友好型、品质优质型的生态农业进行保护措施。利用城镇化建设中国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居民对环境的保护,对生态农业的支持。
政府也应该加强政策补贴,地方合理减少税收,在城镇化建设中对生态农业建设应当适度加大投入,制定优惠便民的土地政策。政府也应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与监督,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参考文献
[1]肖俊杰,王伊婷,朱伟强.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并轨发展之路――基于对武当山经济特区的研究[ ].中国集体经济,2015,(1):163164.
[2]陈润羊,花明,王坚.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乡镇经济,2007,(7):57.
[3]吴善略.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进程关系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741675.
[4]梁超.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8852887.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
200年前,现代农业在各国普及,人们在享受了现代农业带来的高效生产率和丰富农作物的优势,同时也看到了它的致命短板:化肥、农药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空气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大,食品安全隐患大。基于此,各国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应运而生。
唐山市是河北省率先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工作的市区之一,工作之初,唐山市政府在生态农业上走了很多弯路,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终于摸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本文主要以唐山市为蓝本,剖析了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明确了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以社会效应为目标,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基础性、目标性和导向性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只有先理解了生态农业的特点,才能理解它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
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多样性和高效性。1. 综合性。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主要是坚持以农业整体为中心,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效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再生,以达到调节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2. 多样性。生态农业的核心是科学技术,通过生态模型的技术方式来实现特定经济作物的增值生产,以生态工程的技术手段来平衡各地区的区域优势,将技术与社会需要、当地实际协调,形成区域农业多样性发展。3. 高效性。生态农业凭借其循环、再生的综合性,通过对物质的深加工和能量的循环再利用,提高了农民的增值收益,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改变了局部农业产业结构。
(二)唐山市生态农业的作用
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实现唐山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综合作用。唐山市自身耕地面积少但农业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利用其综合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地区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济作物交叉经营和交替管理的模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有效转换。第二,多样性作用。生态农业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在唐山市不同区域设立不同生态模式和生态工程,按照地区经济的增长需要,发展多样性的区域农业经济。第三,高效作用。生态农业继承发扬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摒弃了传统农业效率低产量少的弊端。同时弥补了现代农业高污染、高投入、低回报的缺陷,将现代农业提升至生产密集化、资源循环化、技术科学化、发展持续化的高效率高收益生产经营模式。
二、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唐山市在生态农业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中,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让人诟病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唐山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论、技术不足
生态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农业学科,它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学等多门交叉学科。对这样复杂的农业学科,要从系统综合角度,分析设计生态农业的结构,科学划分各种学科的类别体系,将经济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合理交叉,综合运用。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往往是单学科深研究,或者多学科浅研究,这些片面的研究对于生态农业理论系统的构建和完善,远远不够。理论是技术发展的前提,因此理论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生态农业的技术发展不成熟。
(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发展生态农业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分不开。首先,在技术研发上,需要政府联合各大院校和科研部门联合研发,这就需要巨额研发经费;其次,在技术推广上,政府要花巨资和派遣相关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优质幼苗、肥料和技术支持;最后,在生态农业长期发展上,政府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金融信息机制,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和信息服务支持。唐山市政府为了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在资源配置、政府财政和人员培训上,下足了工夫。政府对生态农业做出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时因自身财务和人手的不足,支持力度仍旧有限。
(三)推广普及难度大
造成生态农业推广普及难度大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农村人口科技素质低,需要大量科研人员下乡进行现场培训,而政府机构内的科研人员却严重匮乏。二是生态农业配套的农业技术设备不足,或者部分设备价格昂贵,农民负担不起。三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有的地方经济作物发展好,农民收益高,另外一些部分,因为地域、气候的限制,经济作物发展困难,造成整体产业化结构发展不均衡。四是市场结构不完善,土地市场、技术市场、批发市场、区域经济市场等各部分市场都只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还远远不够完善。五是信息传递不通畅。唐山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各项信息设施不完善,导致农民无法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接收生态农业的第一手信息。
三、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虽然生态农业有很多问题,但唐山市政府经过多年的经验摸索和实践总结,制定了一套生态农业问题解决方案。
(一)理论讲合作,技术求创新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强大的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论研究,理论基础的厚度决定了生态农业的高度。因此,必须把理论研究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工作的首位。生态农业在理论研究上要以合作为原则,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农、教、科为标准,以产、学、研为动力,以少投资、高收益为指标。在理论研究层次上,政府要加大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奖励,鼓励部门间通力合作,攻克难关。
在技术层面上,要继承传统农业的技术优点,同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形成最优化的农业技术配套体系。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一定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通过技术将农业的生态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连接在一起。唐山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大致有以下六个方向:(1)节肥式高产农业技术;(2)节水高能式农业技术;(3)无药低耗式农业技术;(4)中低产良田改良式农业技术;(5)资源循环利用式农业技术;(6)生物生态式农业技术。
(二)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关,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可以使生态农业最快速度走上正规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一是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资源网络监测系统,进行定位监测,对监测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行为,将以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进行双重制裁。二是农业科技方面。科技研发经费上,政府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和专项筹款小组,保证研发上的经费支持;技术推广上,设立技术推广基金,帮助农民解决技术方面的资金难题,同时提高下乡技术人员薪资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励他们深入农村,发展农村。三是农业市场方面。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价格。同时,设立市场危机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在减产时,收益损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体制和信息服务支持,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的资金难题和农村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弊端。
(三)政府、企业共同推广
生态农业的推广,一方面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靠当地企业的积极推动。政府方面:(1)增加对农民生态农业的教育和培训,在村里定期办理培训班和讲座;(2)提高科研人员薪资待遇,鼓励他们下乡进行科研指导;(3)对农业技术设备进行政府资金补贴,让农民用得起设备;(4)建立健全市场结构体系,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权益;(5)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让农民在家里就能接收到生态农业的第一手信息。政企联合方面:一是培养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起到示范极带头的作用;二是鼓励公司多种经营模式,如订单农业、定制农业、公司农业、工厂农业等。
唐山市通过近几年的艰辛努力,在生态农业上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不少成就。不过现在的成就还只是阶段性的,未来唐山市的生态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困难要解决。因此,把握好沉稳心态,稳扎稳打,循环推进,才是实现唐山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张丽梅.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J].科技先锋,2013(05).
[2]陈水水.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对策[J].中国经济观察, 2012(05).
[3]王绍恒.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的作用[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 2013(01).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并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1]。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态农业是发展市场经济适应“三农”政策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3、生态农业建设也是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所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2]。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3]。从而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以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4、进一步拓宽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使农村经济向新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贲可平.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发展论丛.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