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7:27: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精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 时代气息 远航
每当清晨,教室里传来稚嫩的童声:“人之初,性本善……”,我就不由想起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想起儒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这个以儒家传统文化著称的国度,对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正青黄不接。而作为这个氛围中的小学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过分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心和理解,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责任感,没有公德心和集体意识等等。记得一次,我号召班上学生为一名罹患重病的穷困生捐款,话音刚落,同学们都高声响应,我暗自庆幸自己教学有方,德育工作做得到位。然而,就在我满怀欣喜地准备举行捐款仪式的那一天,有同学向我报告,说是班上有些人趁机向父母多要钱,得到钱后,便都用于买零食和喜欢的玩具什么的,有的要了50元,但只准备捐一块钱。同学指责,他们却不屑一顾地说什么:“他和我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要把钱捐给他,我的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如今的孩子怎么了?
难道只与社会整体的浮躁有关?
身为语文教师,是不是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不是连连的教学质量奖,就是我要追求的境界?
是不是孩子们的成绩,就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带着种种思考,我开始了新的探索。几年下来,体会多多,故提笔留下拙见,以供专家指导,同行商榷。
一、提高认识,提升素养,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流进语文课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语文,正是传承其之桥梁与载体。语文教师必须悉心学习古典文化,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所谓言传身教,正是如此。因此,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以将《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中华经典名著》等作为我们案头、枕边的常备品。通过对这些传统经典的研读,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提升,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
二、立足教材,超越教材,让民族文化的内涵充盈语文课堂
教材中许多课文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等。还有一些课文内容,也承载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这些内容,更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意境,从感悟到理解,再到内化。
如:写景的古诗,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根据诗的意境描绘画面,声像并茂,让孩子的心灵受到触动并陶醉,并加以拓展。如:写瀑布的诗还有哪些,风格有何不同,在哪种情况下你可以随景抒怀。看到柳树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吧?清明时节,你会不会大喊“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诸如此类,让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理想紧密结合,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
三、利用资源,抓住契机,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1.利用学校资源,为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近年来,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校园文化墙的“孝”“忠”“善”“德”“诚信”告诉孩子们:做人要有孝心,要尽忠尽善,要德仁兼并,要讲诚信;教学楼的各层走廊内都悬挂着彩色图片,这些图片以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内容,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让学生随时随地沐浴在儒家文化的氛围里,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适时提醒学生审视自己并观察周围的同学,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不足。从而使学生在特定的规范与约束中,秉承优秀的传统美德。
2.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向他们讲述古代24孝子的故事。
根据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事例,发掘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如郯子《鹿乳奉亲》;江革《行佣供母》;帝王--舜《孝感动天》等,这些故事孩子们都喜欢听,并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3.以传统节日教育为依托,传承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对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现在的孩子,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对此,我就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来教学。例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我抓住诗中“桃符”一词,向学生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 ”的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传统习俗好奇不已。其次,我注重将不同节日与不同教育内容相对应:比如,清明节与生命教育,端午节与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与思亲教育、重阳节与尊老爱老教育……再则,我注重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如讲到过年的来历,利用他们熟知的卡酷动画频道的卡通人物“年兽”的模型,绘声绘色的把传说中年兽的模样,人们如何害怕它,如何来驱赶它娓娓道来。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听得专心致志。
4.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意犹未尽时机,向孩子们推荐课外读物,并鼓励他们填写《读书报告单》(已印好,学生每学期10分)
四、展开活动,共同分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1.利用晨读,吟诵经典
充分利用学校每日安排的晨读时间,指派班长陶孟言领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让朗朗的书声伴学生成长,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2.课前讲一则成语故事
利用课前3分钟,讲一则成语故事。学生人人参与,轮流进行,共同分享,共同积淀。
3.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的游戏活动
如: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编进拍手歌、跳皮筋等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4.每周利用一节课外活动时间,展开丰富多彩的展示交流活动,每周一个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讲传统经典故事比赛
如讲《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凿壁借光》等经典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些摇曳生姿的故事,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语言素材。
(2)吟唱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吟诵经典诗文。如:吟、唱、诵、演等,并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班级的师生来观看欣赏。
(3)组织乡音茶话会
学生各备家乡特产,说家乡方音,用不同形式展示家乡风情。
(4)读书交流会,根据填写的《读书报告单》进行汇报,大约每月一次。
(5)一事一议话古今。
当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积淀后,就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比如:《陈门立雪》是否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象上仿效。通过一事一议活动,学生就能从交流碰撞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五、多种渠道,丰富积累,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1.摘抄诗词名句、家乡民谣等,丰富语言积累。
可按时间和内容等分类摘抄。一是按教学内容归类。如:教学《春晓》时,就专抄描写春天的诗词名句;二是按传统节日归类。如:到了中秋节,就专抄有关明月和思乡团圆的经典名句;三是按家乡特质归类……以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2.利用网络资源,电视等媒体拓展见识,丰富积累。
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报错等媒体资源获取信息。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成就感。
通过几年的努力,孩子们在生活中能自觉地运用传统经典规范来约束自己,监督他人。逐渐懂得了“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宽以待人的道理。还时不时在说话和作文中引经据点,或抒情,或理论……作文水平大大提高,老师欣喜,家长满意。
以史明志,志学明理。文化兴亡,语文有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形成一道富有民族特色风景线,让语文教学之舟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
参考文献
[1]《孟子・梁惠王上》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二版
关键词:传统文化 论语 经典名著
一、聆圣人之音
必修一“名著导读”部分就介绍了《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当然《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即使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今天,《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于高中生,教师完全可以从《论语》入手,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传统经典,感受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进现实生活。
笔者在所教的班级,开展了每天学习一则《论语》活动。起初,笔者每天讲一则论语,不是简单地翻译解释而是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新的解读,并戏称为“任老师《论语》心得”,如讲到《学而》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学生,这是古时的素质教育,这句话体现了古时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所谓人才要先成人,后成才,先具备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人的素质,然后才能学习。有了这样的素质学习就不再是难事了,也不会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更不会出现不孝不悌,不谨不信,不爱不亲的不合格人才了。学生听了都忍俊不禁又觉得很有道理。教师起到了示范作用后,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每天请一位同学来讲一则《论语》,并要说出自己的心得。有一位学生,平时上课经常犯“迷糊”,轮到他讲《论语》时,他讲了《阳货篇》第二十二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他说,这则《论语》是自己的真实写照,自己就是难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读了这则论语深受触动,觉得不能再终日无所事事,应该象许三多一样好好活,活得有意义,劝诫大家不要学他,博得了同学热烈的掌声,并说他颇具巴金的自我解剖的精神。每天一则《论语》,每天与圣人对话,在圣人光芒指引下,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每天一则《论语》,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是可读、可知、可感、可用的,可以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有了传统的指引,可以让现代人不再迷茫困惑,站在先贤的肩膀上,看到未来的路。
二、探文化之源
必修二,梳理探究部分有个《形式源流与文化寻根》专题。笔者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负责“形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三个课题,并且给了他们足够整理长的时间,去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和整理资料,最后制作成课件,在班级讲解展示。
实际上每个课题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每个课题背后都充斥着庞杂的资料,在查找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既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又提高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探究姓氏源流,了解不同姓氏的发展历程实际就是在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有些学生又以姓氏为出发点开始探究姓、名、字、号的关系,既丰富了知识,又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姓氏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现代人再去探究节日,更应该看到节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几乎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探究节日的起源可以了解中国神话。中国是诗的国度,节日更是展示诗人才华的绝佳时机,诗人的诗还原了古人过节时的场景。如“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展现了端午赛龙舟的热闹;“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是七夕的缠绵哀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重阳节的惬意舒适。由节日到诗句,由诗句又回归节日,一圈转下来,既了解了节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又阅读了大量诗词,一举两得。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探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多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意义。
三、感古人之魂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扬,应是作为华夏子孙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大量外来文化的侵袭,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正被一点一点侵蚀,传统文化的教化意义正逐渐减弱。不少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是极其有限,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更多地注重的是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多只是一带而过。实则这是我们思想上的一大误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必要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体会历代诸贤的思想精髓,以及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更是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二者妥善结合,并恰当地运用于日常教学当中。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各学科就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相应地做出了一些调整。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不再单纯地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课文篇章的理解,而是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涵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实际的教学成果来看,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从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底蕴来看,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对于学生良好的素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传统文化的融入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来看,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意义深远
不少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当中,都充斥着作者浓厚的爱国热情或是真挚的朋友情谊,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必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意义深远的传统爱国思想或是道义的灌输,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人格缺陷,积极改善,逐渐形成自身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优秀的爱国主义篇章除了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道德情感之外,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感悟传统的中华民族劳动者的智慧和成就,感叹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下,我们必将更加尊敬和热爱我们的国家,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扩展学生的课程结构,了解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发展精髓,以及提升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应当成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和发现的领域。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对策分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更是底蕴深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拜读,并在自身的品德修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发现其中的精髓与奥秘。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途径,高中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也是极为深远的。至于如何更为妥善和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入,应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恰当使用课内和课外的教学资源
对于学生而言,现有的课内教学资源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为了更好、更科学地达到传统文化渗透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来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完善。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并积极运用校内的文化获取途径,如学校图书馆或是电子阅览室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阅读,有效掌握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和教育意义,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与所学的课内教学内容相联系。
(二)突出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必须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学习的意识培养。只有自身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科学合理且有效地进行课程学习与探索。语文课程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讲授时必须充分做到让学生自己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自身的角度其分析和体会这一传统思想的精髓。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样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三)应做到传统文化与现论的完美融合
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固然是发人深省,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也不可完全忽视现论的教育意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义妥善结合,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策。
(四)不可忽视文学名著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我国优秀的文学著作,多不胜数,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名家著作的集体赏析,感受众多文学专著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教义,更好地促进自身语文课程的学习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更加合理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关键词:精读 泛读 个性化阅读 传统文化
文化是需要一代代传承的,而语文教学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中小学生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瑰宝知之甚少。对学习她、读懂她的重要性、紧迫性还缺乏真切的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学生的语文学习本来就需要合适的内容载体,而传统文化正是个很好的选择。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把弘场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强调要加强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面对众多经典文学作品,教师该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弘扬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呢?
一、咬文嚼字,汲取中华民族文化养分
古代经典作品,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不求甚解,“知其然”却不能“知其所以然”,这样的阅读,无法真正地汲取到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运用精读的方式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咬文嚼字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论语》就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任何时代都不会失去它的魅力和价值。学生对这样的作品必须根植文本,多读多悟,才能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于漪说过:“母语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咬文嚼字即是文化大餐中的细嚼慢咽。对文化营养的吸取及为充分。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帮助学生捕捉到心灵的悸动。引领学生与文字相亲,并且在这亲近中,感受到文字中蕴涵的美。
二、博览群书。传承经典文化之精髓
精读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但相对广博的传统文化则是远远不够的,精读毕竟涉及的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因此要充分地了解、吸收、传承经典文化的精髓。还必须要有以更多更广为出发点的泛读学习作为必要的补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学识,想象力和知识,令学生终生受用。这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首先,教师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课内外留出充分的阅读时间,保证基本的阅读时空条件。让学生有时间自主阅读,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把他们的阅读视野从狭小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其次,对于那些精华、鲜明、简练之作,教师要提倡学生进行背诵。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神明自得。
最后。学生的泛读往往追求量多。导致前看后忠、走马现花。此时,教师盔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口头复述、写读书笔记、开展小组讨论、背诵比赛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使之成为学生终生的财富。
三、个性化阅读。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新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过往时代的土壤之中的,要跟信息化社会相接轨,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就必须创新,给其注入时代新气息。北京奥运图案的设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所谓“古为今用”,正是此意。
个性化阅读是创新的重要前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精读和泛读,更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就是通过学习活动和自主建构。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品德意志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中和活动结果上,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等得以丰富、发展。《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关键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产品设计
放眼20世纪的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和由此而来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巨变,直接催生了新的设计理念,设计业作为一种创意产业、绿色产业、文化制造业更具优势:低能源、低消耗、低成本、低排放、无污染和高利润。对现今多元化和开放性的世界来说,中国文化元素将会是一种必然的流行趋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国崛起之路,伴随思想文化的创新、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国人不断意识到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反映、代表着一个民族、社会的整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个性化差异设计对占领世界市场的战略性地位。
1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元素
1.1 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新的概念,是对昨天的艺术、思想、风俗、生活方式等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有形、无形的文明成果的体现。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历史 “原汁原味”的底色,都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内涵和重要的根基,所以,我们不能总是一提到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事实上,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早已把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是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的、不能被遗弃的、急切需要我们去保护并传承、发扬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上下五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出的“稳定为目的,家庭为核心,修养为前提”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以仁治国,形成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思想文化,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风俗人情,无论是衣着服饰还是绘制工艺,都以其独特的内在和外在特质,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可供借鉴的设计资源。
1.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美,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例如,在梅兰芳的演绎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标志。除此之外,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为、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中庸之道首先提倡的是适度、合适、合理、人类的造物行为也应有度、守道。继而产生了当今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线的,以自然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在设计全球化的今天,“民族化的设计”应该迎来她的“春天”,由过去的“中国化制造”转变为“中国化创造”,使设计反映文化,创造文化,让中国元素活跃思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2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设计
现代设计文化除了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同于传统文化之外,最主要地是增添了许多功能与审美、科学与艺术、经济与理念、社会与文化上的交叉渗透。
2.1太极八卦思想的应用
(1)拥抱精灵调味瓶。
这款创意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打破了以往单纯套用传统符号的设计,极微妙地诠释了“古板”与“古怪”两种不同风格的搭配。两个可爱的小精灵,一黑一白亲密地抱在一起,无论是从颜色上还是形态上都贴合了中国味的黑白太极符号,更为神奇的是创造者在设计时把动物的生动表情与使用功能结合,黑白精灵分别装的是胡椒和盐,黑色精灵的眼睛设计地比白色幽灵的大一些,这样可以让胡椒粉轻松倒出来,极大方便了人们在烹制食物过程中对调料“度”的把握。就这样透过黑白色组成的趣致平衡的图形,传达着一种温馨、轻松、自由、舒适的意境。(图2)
(2)太极核磁共振设计。
这是在华人创新设计大赛中的一款优秀获奖作品,此创意对太极符号“阴阳鱼”加以诠释,淡雅的蓝黄白色相搭配,线条柔美,简约得体,别具一格又不失大方灵活,令人耳目一新,实属难得。(图1)
(3)德国“红点”设计大奖阴阳椅。
这款由Elements设计的沙发在外观上大胆采用中国特有的太极元素,将传统意义上的“阴阳平衡”用色彩与形状和谐交织的方式极好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尚美观,突显了德国人一贯严谨精致并擅于引导潮流的作风。其独特之处在于在人机和功能上的完善,简练的“阴阳”把青铜与白金色纤维与凹凸有致的表面恰到好处地嵌合,实用大气,无论是湖边抑或沙滩,都会感觉到别样的舒适和放松。
2.2 其他元素的应用
近年来,许多设计师不断讲求形态设计与材料、功能的结合,步步高推出的I6手机以中国传统的青花瓷图案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在我国,青花瓷有着悠久的历史,给人以素洁、清雅的优美形象,手机前后盖的下半部分印有青花图案,高贵唯美,展现时尚与传统巧妙融合。世界华人创新设计大赛上模块化插座的设计,考虑到办公桌电源的使用状况,经常需要使用很多电器,有时插口不够用,有时插口之间距离非常近,导致插口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等等。而设计这款模块化插座的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书桌摆放器具——文房四宝,造型简洁美观,使用方便,大大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集创新、制造、成本、人性、文化、技术为一体,是一个划时代的新设计[3]。TCL女性品牌蒙宝欧(MBO)“旗袍”系列手机,是意大利设计团队专门为中国女性打造的,以古典民俗的旗袍元素为核心,集合了灯笼、折扇、中国结、窗棂、丝绸等其他古典元素,女性化特色十足。手机的背面还采用了旗袍上面的盘扣式样,很是新颖独特[7]。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在国内广泛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中西合璧之风亦将会引领设计行业的新风潮。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也有一些失败的案例,泛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过多关注简单的表面堆砌、杂乱无章地乱用中西元素、为了迎合竞争无限产出等等,最终导致表面化、形式化、单调化,本末倒置,市场反应平淡,用户视觉疲劳,毫无创意可言。因此应该从符号学的角度深层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结合产品本身的性能和特点,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与外来元素完美融合,从而进行自然真实化情感创作。
3 结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说:“张果老倒骑驴,骑在驴上向后看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形形,五花八门,在比较中鉴别,在现象中归纲,理出一条思路,驴儿驮着往前走,走向新的时代,不是固守于旧的迂腐不化,而是创造者去开拓新的未来。”传统文化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设计,如鱼得水,须臾不可离。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是新旧交融,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生存内涵和价值意义,拥有独立的设计风格和特点,传承民族精髓,让中国的设计走向多元化、独立化、世界化。
参考文献:
[1] 杭间. 设计道[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菲 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 安徽文学,2008年第10期
[3] 世界华人设计学术协会,华人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 工业设计案例解析——华人创新设计华典奖作品集[J].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 张夫也 孙建君. 传统工艺之旅[J]. 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5] 彭艳芳 陈波. 浅谈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 科技促进发展,2007,(04)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十分成熟的、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文死谏,武死战”,“不、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但是,从对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来看,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常识。眼下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
如今因特网的出现、网吧的开设,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当然网络里健康的可学的东西甚多,这毋庸置疑。但是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进行网上聊天,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寻求视觉刺激。更多时间是在虚拟世界里生活,以至表现为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甚至表现为对父母不尊重,轻者出言不逊,重者离家出走。还表现为追星热,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毛润之等等。更谈不上知道孔子、孟子、韩非子是何许人也。
那么作为一名当代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理应让学生明确认识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教师身上得到传承,得到发扬光大。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承担育人的任务,它要培养人的修养,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有的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如高一年级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阿房宫赋》等;高二年级的《逍遥游》、《五人墓碑记》、《陈情表》等;高三年级的《报任安书》、《屈原列传》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
二、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读经典。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读经典。例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现在的青年一代。
图形既可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也可作为一种感觉语言,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只有用发现的眼光去审视与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领悟其“神”、其“意”,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不断发展。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里,线条除了具有方向、宽度、长度的意义,更是一种速度、厚重和力量的反映,这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形意合用”的最好范例莫过于中国古典诗词了,将诗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具体化,从而使得本来僵硬的环境艺术设计变得栩栩如生,这种思想很值得三维空间环境艺术在设计时借鉴。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强化应用的措施
(一)中国现代环境艺术建设的理想是哲学思想的精髓与时代观念融为一体
中国是世界文明大国,拥有融儒、道、佛为一体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此外,“仁义”及“礼乐”是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家庭伦理及人与人的关系也受到高度重视,强调对美的认识以及教化对人的作用。“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宗旨,而其基本精神是以美为最高标准,将美学与人本哲学完美结合,强调美与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等重人情、重意境的标准。这些都对我国现代环境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它是现代环境建设的审美创构,它在现代环境建设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观念都不可逾越的,这就促成了具有“禅意”风格的设计流派的诞生。
(二)协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为现代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生存环境
萌芽于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或多或少受到国际思想潮流的影响。于是乎,各种新的审美理想、观念、需求等都应运而生。尽管国际化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共性和普遍性,但个性和特殊性还是存在的,所以在现代环境与艺术设计中,在利用大环境资源的共性及普遍性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其个性和特殊性,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相结合,将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相结合,将外国文化精髓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达到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完美形式的形成。
(三)对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源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将其所有内容都一成不变地保留下来,而是要有所取舍,再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的、符合时展的建筑形式,为现代化的环境建设提供服务,满足人们对建筑审美的需求。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