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自然灾害防治法

自然灾害防治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7:27: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自然灾害防治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自然灾害防治法

篇(1)

关键词:科学管理;营林技术;要素

1营林生产灾害的种类和防治方法

1.1营林对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方法

营林过程受雨雪冰冻灾害,在任意地区是不可避免的,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营林质量,营林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方法、对造林树种的选择等因素影响,也与受到的不同程度的灾害有着直接的关系。天然林木比较抗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工营林比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影响最重,其经济损失也大。我省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都选为杉木纯林,如果再赢林中它的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就会使树木为争夺阳光,使树高生长较快,但树冠幅较小,时间一长就会使树形成高、径、冠的比例失调,梢部木质化程度低,在冬季,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梢,由于枝杈过多,滞雪量过大,易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1.2营林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要做到利用科学管理营林,开发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林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系统的防治方法,要坚决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方法,把森林,病虫害控制在不成灾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营林速生丰产,那个及效益的目的。

2面对营林生产中易受灾害的做法

2.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工作

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害,掌握森林病虫害种类、种群及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发生的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的种类、数量、分布、营林被害程度的分析。

2.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方法

根据营林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物理机械防治法

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方法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方法的工效低费工、局限性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天敌防治法

是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方法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营林的防灾减灾方法分析

虽然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方法,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林。对于受灾林地清理和造林要更新方案。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营林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破坏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的营林,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其在营林地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树种,以利形成异龄复层林。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营林,应及时全部伐除更新造林。因此应调整抚育间伐政策,对抚育间伐材应取消限额管理,取消各种税费,给予政策扶持,鼓励林农加大投入适时进行中幼林抚育间伐,营造健康森林,提高营林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4结束语

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营林技术管理

1.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 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2.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2.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 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

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

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积极推行“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篇(3)

1.我国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管理中的问题

水源地的保护关系到千家万户。我国目前对水源地的保护在法律规定上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要求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水污染防治法》明确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下,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强制性的应急措施。另外,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质矿产部还共同颁发了《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这些法律和法规性文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针对污染可能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保护性和管理性要求。虽然《水法》除了防治污染外还提出了防止水源枯竭、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要求。如何应对突发性事件,我国目前只有原则要求而没有详细的规定,体现在:1)对突发性事故的种类没有详细划分,对应对突发事件缺乏技术支持(包括技术导则、技术设备等);2)我国水源地的管理部门各不相同,有水利部门管的、建设部门管的,有地方管的、也有流域管理部门管的;同时我国水源工程设施管理与水源地的水质管理分离、水量调度与水质管理分离、原水管理与城市供水系统管理分离。在这样的管理分割和分离的状况下,如果出现突发性事件,牵涉部门多,应急反应将大打折扣,统一行动艰难;3)我国饮用水水源地总体状况及其供水系统未开展全面评估。过去对水源地的评估虽然至少包括水质状况的评估和工程安全方面的评估,但是这两个方面没有联系在一起,评价的结论往往是针对正常工作状况,对应急反应能力部分还不够详细具体,特别是输水管网、原水处理和配送系统,甚至废水处理系统的评估,几乎近于匮乏;4)应急保护信息不完整或决策时信息不足,将难于满足决策需要;5)我国水源地的保护与公众利益似乎还没有建立必要的联系,使用者和供应者之间似乎只有买卖关系,应急情况下的保护对策和公众应该知道的应急对策都还没有必要的联系渠道。

2.美国“9•11”事件后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及其基础设施保护工作的做法值得借鉴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遭到的袭击后,美国总统签署了反恐怖法,其全称为《公众健康安全和反恐怖准备及应对法》,该法规于2002年6月12日实施。其实,早在1998年,前总统克林顿就签署了关于美国重要基础设施保护的总统令。在这个总统令中,美国确定水及水工程是受国家保护的重要的基础资源和设施系列,规定美国国家环保局和美国大城市水局联合会为水安全方面的领导机构,美国水工协会为提供技术支持的部门。按照上述法律和法令,同时也由于“9•11”事件的发生,美国饮用水水源地及其基础设施的保护工作大大加快了步伐。“9•11”事件后,美国对针全国水源地的保护开展了大量工作,并使其中许多内容写进了《反恐法》,如美国环保局完成的《基本威胁报告》中,描述了类似恐怖事件侵袭模式,评价了水系统单元的脆弱性和各种相关因子。美国《反恐法》共分6个部分,其中第五部分为饮用水保障和安全。专门对饮用水的保障和安全进行了规定,如对供水人口在3300人以上的供水系统提出了5项新的保障要求。按这一规定,美国90%以上的人口都在此服务区内。《反恐法》对上述供水系统的5项要求是:必须实施脆弱性评价,保证提交给国家环保局的评价报告其数据具有法律效力,脆弱性报告必须提交给国家环保局,根据脆弱性报告准备或者修改应急对策,保证应急对策计划的数据准确。美国供水管理部门在进行脆弱性评估报告的编制中必须检查供水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或者可能遭到恐怖袭击后带来的污染,评估范围包括:供水管道和输水系统,地理障碍物,供水收集系统,前处理和处理系统,存储和配送基础设施,电子计算机和其他自动装置系统,使用、存储和处理有毒化学物质方面,操作和维修系统。上述系统在脆弱性评价报告中都必须给出评价结论。评价报告要求采取以下步骤得出其脆弱性程度的结论:供水系统的特性,包括主要供水目标和供水任务;确认并且排列出最不利结果以避免其发生;确定关键的、可能遭到恶意攻击而引起不良后果的供水系统部分;评价发生这种恶意攻击的可能性(以百分比计);评估反恶意攻击措施;分析目前存在的危险并且制定减少危险发生的优先计划。供水管理部门在完成脆弱性评价报告后,要根据评价报告准备应对和防范应急事件的对策计划(规划)。应急对策计划还要告诉公众遇到恐怖事件袭击后应该怎样行动,以及和遇到自然灾害的行动区别。对于美国来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遇到自然灾害时往往告诉大家用水要先煮沸,但是遇到恐怖袭击时就要告诉大家是否可以使用水龙头里的水。2002年11月,美国大城市水局联合会领导下的水信息和分析中心正式运转,不仅面向饮用水供水管理部门,也面向污水处理部门。中心将向水管理部门提供与联邦政府国家安全部门和法律实施、环境和公共健康部门的联系渠道,帮助供水管理部门评价潜在危险和采取对策,同时也分析一些突发事故报告。从中美两国应急对策的差别看到的是管理水平的差距。我国社会和大众还没有把水源地的保护放在一个很高和很重的位置,这里面既包括我们的生活习惯等文化意识上的差距,也包括我们技术手段落后等方面的因素。

3.结语

篇(4)

【关键词】科学营林;管理;防治措施

1.营林工作的意义

1.1利于水土保持

植树造林工作对于保持水土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如若地方植被覆盖率低,在雨季就可能造成泥沙流入河,毁坏田地,填高河床,淤塞入海口,危害比较大。而要缓解水土流失这一现象,植树造林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1.2能够防风固沙

风沙的危害在于会埋葬田园,将城市变为废墟。而要对风沙袭击进行抵御,造林护林就十分必要,从而有效削弱风力。防护林的存在,会将风速减弱70%以上。如在一定相隔距离,进行许多林带的排列,辅以草地,就可以将刮起沙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有效的防风固沙。

1.3获取额外价值

营林工作的开展可以获取许多的额外价值,除树林的巨大用处之外,不少的药材、水果都属于林产品,新碳、橡胶、茶叶等更是来自于林木。可以说,营林工作在植树造林,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亦额外收获了宝贵的自然珍馐。

1.4可以有效清除安全污染

相关统计表明,1年中,667m2树林可以吸收2~6万kg的灰尘,可吸收一氧化碳67kg/d,并释放氧气48kg。1个月吸收的二氧化碳有毒气体4kg。且两昼夜中,667m2地的松柏可以分泌杀毒菌2kg,可以将痢疾、白喉、伤寒、肺结核等病菌杀死。对于保持空气结晶,清除安全污染的贡献巨大。

1.5服务于人类生活环境

营林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美化生活环境,减少城市噪音,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为人类提供一个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理想场所,更好地满足人们随着经济发展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要求。

2.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

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

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物理机械防治法

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天敌防治法

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

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积极推行 “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4.总结

总之,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营林工作,充分认识到营林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营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探析,切实创新营林工作方法,实施科技营林,提高林业竞争实力,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营林工作保驾护航,以促使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是提高工人积极性的关键。抚育间伐原本是营林性质,而非经营性质,其在营林过程中要通过对其树种的选择来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增加社会环境保护措施和保护质量。鼓励林农加大投入适时进行中幼林抚育间伐,营造健康森林,提高林分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科]

【参考文献】

[1]刘士荣.营林生产应适应市场经济的牵动[J].吉林林业科技,1994(3).

[2]王治林,蔡鸿启.关于我区林价问题的几点认识[J].新疆林业,1990(4).

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地质灾害 防治

当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有效的联系到一起,因此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减灾防灾的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我国地质灾害频发,这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我国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土地规划入手,将二者有效的联系到一起,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够建立起完善的体系。

1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建设的现状

1.1工作成就

从整体上来看,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了体系,第一,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上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保障;第二,我国关于地质灾害问题展开的调查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这能够为防治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被应用到了地质灾害的预防与监测工作中,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持;第四,我国针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应急预案,预案日臻完善;第五,随着研究的加深,我国灾后重建与灾后保障工作的规范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2工作问题

虽然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不能忽视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使灾害防治措施脱离现实需求,防治过程中并没有提到具有实质性预防的措施。首先,我国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划既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没有良好的技术支撑,整个规划仅从防灾、治灾的角度出发,考虑范围具有局限性,不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建立具有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科学规划;其次,我国防灾规划的落实不到位,很多规划仅停留在表面上,地方政府不能够带头落实这些规划,因此其指导价值并不强;再次,我国虽然在法律层面上对防灾规划予以了方向指导,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防灾工作并没有与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联系起来,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考虑,各部门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所有的规划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因此在各部门的工作可能存在相悖之处;最后,我国的防灾规划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但是该体系并不成熟,关于地区地质环境、减灾防灾等资料的数据库并没有被有效的建立起来,有些数据库虽然存在,但是其数据老旧,更新并不及时,因此数据的借鉴意义与价值并不强。另外,在规划中并未明确的提出如何对减灾土地进行有效的开发,相关政策与制度缺失。

2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治地质灾害的途径

2.1从法律层面上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到土地规划中

灾害防治法案是相关工作展开的必要保障与指导,我国第一部相关法规于2003年出台,《条例》的提出促使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向着法制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该《条例》的理论性、纲领性与原则性较强,缺乏对细节的规划,其实用性较差。为了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水平与质量能够得到提升,应当对相关内容进行细化,针对防灾减灾中可能涉及到的财政金融措施、灾后应急与重建对策、灾害预防、防灾预案制定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制定合理的标准。

我国应当在借鉴国外经验以及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细则进行完善,首先应当将灾害评估制度应用到土地规划中,并将这一制度纳入到各项规划中,加强对灾害的评估力度;其次,要对灾害风险区进行合理的划分,划分的结果应当应用到灾害防治规划与应急预案中,从而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与财产损失;再次,在完善与细化条例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国家内部的其它法律法规,分析各法律间是否有不相符或者相悖的地方,如有不合理之处应当及时予以修正,保证防灾条例能够与相关法律相融合,保证能够衔接得当;最后,为了使条例能够真正落实,地方政府应当以当地建设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总条例的指导下制定与当地实情相符合的实施细则以及应急预案,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保证工作的有序性与合法性。

2.2将地质灾害区划工作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中

近年来地质局加强了对地质灾害危险点与隐患点的调查,并基本掌握了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的规律,这为相关防治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其细节信息却并不全面,信息的更新也不够及时。地质灾害发生区,尤其是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发生的区域,其地质、地貌相对复杂,绘测环境艰难,由于缺少资金与技术的支持,仅有少部分地区制作了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分布图,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国对地质灾害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对地质灾害并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在防治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

我国应当将地质灾害区划工作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一部分,根据灾害区的区划成果,城市与城镇规划人员能够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对地域、地域用途等进行合理的规划,提高城市建设与城镇建设的规范性与安全性,避免因地质灾害而发生较为严重的人员、财产损伤。在规划设计中,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与瑞士的建设经验,根据这些国家制定的指南与实践规则,制定出符合我国发展情况的技术指南,使地质灾害频发区能够合理的对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部门应当严肃对待用地审批工作,在批复前需对建设用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评价,如其利用价值与危险性等,从而对灾害进行及时的预防。

2.3建立全面的框架支持系统

为了保证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当建立全面的框架支持系统,第一是强大的理论基础;第二是要必要的技术支持;第三是合理的政策支持,三者者协调配合,共同形成立体的框架支持系统。

从理论上来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系统性,防治工作涉及到地质学、规划学、生态学、土壤学、社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众多方面的知识。在实际的防治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当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制定防治工作中所需的制度、原则以及规划,保证防治工作的科学性。

从技术上来说,第一,需建立综合性的规划系统,及时更细数据库;第二,应当建立风险评估系统,保证规划建设的协调与合理;第三,应当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对灾害进行实时监测;第四,需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重灾区进行重点防护;第五,需提高防治工程的建设技术水平,提高防护力度,降低灾害损失,例如在泥石流重灾区应当建设明硐、隧道以及导流堤等。

从政策的角度来说,即是上文提到的减灾法案、应急法规、土地利用政策与规划等,健全的法律体系能够极大的提高灾害的防治水平。

3结语

随着经济建设的广泛开展,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也有所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国也应当融入这一趋势,从政策、理论、技术等众多方面进行建设与完善,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秦送玲.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D].海南大学,2015.

[2]韦仕川,栾乔林,黄朝明,谷秀兰.地质灾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规划软措施研究综述及展望[J].自然灾害学报,2014(03).

篇(6)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病虫害;防治

1病虫害防治的作用

1.1保障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庞大的森林体系包含了多种多样的生物与自然条件,其自我调节能力相对强些,但是这种调节对于病虫害的发生还是无法完全抵御的。所以,将病虫害控制在可排除的范围内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任由病虫害蔓延下去,林业的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威胁。

1.2有利于树木质量的提高

病虫害的发生会破坏森林中树木的生长,致使很多树木质量不达标,无法砍伐为人类供应木材。从另一个视角来说,如果因为病虫害不能从所种植的林木上获取木材,这将导致很多树木被残忍砍伐,破坏了林业的整体生态环境。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能保证林木的整体质量,提升林木使用率,也同时能够提高森林承载力。

1.3间接降低其他森林问题的发现概率

防治病虫害就是森林观测的过程,观测人员还要长期收集并分析森林内的每一项数据。通过这样的观测,观测人员对森林的进一步了解,对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都会有更多掌握。在进行病虫害监测时,需要做化验分析,得出的数据会提供相应信息,进而显化出森林中当前存在的问题,可降低森林问题概率的发现。

2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2.1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教育普及工作

生态林业的建设是为了国家林业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完成林业建设目标,就需要加强森林的养护,在整个过程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就特别重要。每个部门都要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真正意识到病虫害给树木带来的伤害。切实做好林业教育的宣传,有关部门也要全力支持林业部门的工作,呼吁大众主动做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减少病虫害对森林造成的损害。

2.2做好森林养护工作

做好森林养护工作,首先是对要种植土地的土壤进行检测,针对需要的土壤环境来改良土地,逐步改变土壤里的化学成分,进而减少虫害。需要时还可以给土地翻整,方便清理地上杂物,为树苗生长创造优质的土地环境,为绿化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树木生长初期,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各政府部门都要对幼林的养护工作给予重视。加强对幼林生长环境的关注,监测幼林需要的营养物质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定期进行幼林的清理,为幼林创造好的生长条件。作为政府部门也要全力支持绿化,积极宣传植树造林政策,确保资金的有效投入,使幼林的保护工作能高效实行。有关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也要强化植树造林的主要意义的宣传,结合现实要求,增加树木品种的培养与林地种植。定期开展养护人员的有关培训,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植物保护和生长的专业知识,学会科学护理绿植,从而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运用科学护理法来进行植树造林的抚育管理,这样做能提升林地的效率和整体造林质量。

2.3做好监测工作

树木生长时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病虫害,严重的会引起树木死亡,因此,一经发现病虫害就要把握时机去治理。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能够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通过红外观测测出不同森林区域的病虫害。因为不同地区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不一样,树木发生病虫害之后也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一些树木叶子遇到病虫害会变黄,甚至是没有光泽,同类树木在不同阶段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遥感技术还能判断树木中的病虫害是发生在哪个阶段,按照病虫害的情况分别去治理。迅速控制好病虫害,防止灾害扩大,可以有效地降低林木的损失。

2.4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更新

为了预防树木染上病虫害,多数人都会使用农药来喷洒,但是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农药用多了没办法降解,就会直接渗入到土壤,对地下水或河水造成污染。因部分地区滥用农药,使土地被污染,肥力下降,致使植被大量减少,水土容易流失,带来自然灾害。所以,要更新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大生物防治法的运用力度。

2.5采用混交林技术防治森林病虫害

混交林技术也是生物防治技术的一个种类,由于以往人工纯林种植可选的树种单一,食物链形成简单,如发生病虫害就会传染给整片森林,使经济林大面积受损。所以,在进行人工林栽培时,应该根据本地区情况,选择不同类型植物,形成相对复杂的混合林,从而形成的食物链也会比较丰富一些。当病虫害发生时,可以让工作人员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去反应,迅速控制病虫害的继续蔓延。

篇(7)

关键词:煤矿;地质工作;坐标系统;高程;地质灾害

一、煤矿地质图的坐标系统与高程

对经过煤田地质勘探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编制而成的各种地质图件,统称为煤矿地质图。煤矿地质图件是煤田地质勘探的主要成果,是了解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的必要资料,锤破是煤矿开采设计和生产建设的主要依据,是矿井安全生产和有效进行技术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因此,正确认识和运用地质图件是从事煤矿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1.坐标系统

为了准确反映地质图件的地理位置,地质图必须具有坐标系统。

(1)地理坐标系。地面上一点的位置,在地球表面上通常用经度、纬度表示,某点的经纬度称为该点的地理坐标。

(2)平面直角坐标系。颚破厂家在矿区的小范围内,若用地理坐标表示地面点的位置不很方便,通常采用平面直角坐标来表示地面点的相对位置。平面直角坐标系由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组成。

2.高程

地面任意一点至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高程,也称为该点的第三坐标。由于选取的水准面不同,高程又可分为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绝对高程又称海拔或标高,是地面上任一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我国大地水准面是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起算面。相对高程是地面任一点至假定的圈1-14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准面的垂直距离。任意点的高程以水准面为准,高于水准面的标高为正,低于水准面的标高为负。两点间的高程差称为高差,以绝对值表示。

二、煤矿地质灾害及防治

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产量也十分巨大,但是我国的煤矿开采,不仅技术设备和开采方式落后,在管理制度与体制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1)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现状

什么是煤矿的地质灾害简单来说,就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引发的破坏性的地质灾害。煤矿地质灾害是煤矿灾害最为主要的种类之一,也是发生几率最大的灾害,属自然灾害,不仅会对煤炭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有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煤矿地质灾害总的来说,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煤矿开采引起的山体滑坡、地面坍塌以及泥石流灾害;第二,由于煤矿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污染等水资源方面的灾害;第三,由于煤矿开采引起的瓦斯爆炸、地震、矿井突水等灾害。

(2)煤矿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征

1、煤矿地质灾害的成因

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纳总结后可以看出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煤矿的开采作业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规范制度进行开采,并且,在开采过程中并没有开展灾害预防工作。其二,在煤矿的开采作业中,单方面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产量最大化,只重经济效益,忽视科学安全的开采方法。

2、煤矿地质灾害的特点

不可预见性是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之一,所以在处理矿山的关闭时,很容易就会留下灾害隐患。其主要灾害有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坍塌等,更有可能引发山体开裂和滑坡等较为严重的灾害。这一类灾害往往不会很快发生,而会在矿山关闭后过了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如果这类灾害发生,便会对当地居民造成巨大的伤害。

(3)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1、山体滑坡。由于煤矿在开采作业过程中会堆放大量的矸石,这些矸石严重破坏了山坡坡体的原始应力平衡,是造成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

2、瓦斯突出。由于煤矿在开采作业过程中,会将地下煤矿储气封闭系统进行破坏,从而使得瓦斯气体不能游离和吸附于密闭的煤层缝隙中,进而产生瓦斯突出的灾害现象。

3、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由于煤矿在开采作业过程中,需要排出大量的空区地下水,这种做法会使得地下水分布变得极为不均衡,从而使地下空区出现水力坡和大面积降落漏斗的现象,从而引发地面沉降和地面坍塌。

4、矿井突水。在煤矿开采作业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灾害就是矿井突水,因其具有涌水量大和水势凶猛以及损失巨大等特点,所以应当得到更高的重视和更有效的预防。 (一览煤炭文库)

5、泥石流。煤矿矿山发生泥石流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泥石流会危及到煤矿开采人员的安全,另一方面泥石流会危害煤矿矿山周围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安全。

6、煤矿矿坑突水。煤矿矿坑突水现象常常发生,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以煤矿山为主,发生的突水事故多数是由于对煤矿进行滥采乱挖造成的,给矿井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4)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各个地方相关部门以及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活动,将当地人民的防灾意识提升起来。在遇到煤矿地质灾害时,人们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进行自我防护。

2、在煤矿开采作业时,当地有关部门应当联合开采企业对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大力加强地质灾害的管制管理。让煤矿开采避开人口高密度地区,避开建立有生命线工程设施的地区,避开建筑物密集地区,避开山体稳定性不高的地区,严格监督开采企业,保证合理科学的开采,尽可能的减少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

3、煤矿的地质灾害,虽然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和偶然性,但仍旧可以找出其内在的一些规律。所以,做到科学的管理以及预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4、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其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定期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实地检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系列的防治规划和计划;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对当地煤矿企业要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检测制度与机构,建立并完善当地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

5、查明活动构造,努力做好减灾、防灾工作,查明活动构造是做好减灾、防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各个种类的地质灾害都是以活动构造为地质背景的,而人类进行采矿过程中,会加速活动构造的进行,进而使致灾速度加快,最终使致灾程度更加严重。

6、积极构建通风系统,降低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目前,无论是国有、集体煤矿企业,还是私人企业,都必须要执行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实行机械通风、上行通风、分区通风,同时逐步健全瓦斯检查的相关制度,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及时对超限的、积存的瓦斯矿井进行处理,绝对禁止携带香烟、打火工具下井,在瓦斯矿井中必须要选择安全性强、防爆性强以及矿用安全火花型的仪器设备,在放炮之前,必须要对矿井的瓦斯含量进行检测。

(5)注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