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基础护理的意义

基础护理的意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1:40: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基础护理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基础护理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优质服务;基础护理;临床意义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压疮护理、晚间护理、晨间护理、口腔护理等,这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的的主要内容。医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是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本文将就五种基础护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做简单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基础护理的研究对象

         2011年1月,某乡镇医院按照比例选取了96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待患者的态度等。其中,共有医生35名,护理人员61名。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基础护理都保持着科学的态度,这表明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极为明确。调查结果证明,加强医护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是理清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关系,提高医护人员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的准确性,以及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服务的重要因素。

        2   五个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含义

        2.1 压疮护理是基础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时刻防止压疮的紧急发生,这也是急诊科科室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晚间护理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睡眠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在护理的过程中进行操作。而要想使晚间护理的服务效果达到目标及需求,要想满足患者的要求,就要在护理过程中找到问题所在,并据此制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再认真地加以实施。

        2.3 生活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一项最基本的护理工作,其内容包含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诊疗期间,患者都是需要被关怀和照顾的。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从患病到痊愈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环境、卫生、睡眠、活动等生活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安排。

        2.4 晨间护理是为了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再次发生,使患者在护理中体会到清洁感和舒适感。医护人员应该在对患者的病情加以了解和观察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治疗和诊断。晨间护理的主要内容便是保持患者病床和病室的清洁卫生。

        2.5 口腔护理对于患者来说,是有利于其进行住院治疗及恢复健康的,应积极应对。口腔护理一般采用含漱与刷牙的方式,来预防口腔内微生物的增长或抵触细菌在口腔内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清除口腔异味,使口腔内部清新与舒适的目的。

        3   分析与讨论

        3.1树立新理念,拓展新内涵  护理服务不仅体现护理学科的价值,更是乡镇医院赢得患者信赖的基础。护理部要积极宣传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全院护理人员更新观念 ,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

        3.2 塑造新形象,提升综合素质  医院应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利用工余时间进行职业道德、礼仪、心理、护理理论、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学习,使医护人员自身的仪态、语言、沟通技巧、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有明显的进步,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促进专科护理的发展。

       3.3 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

        3.3.1 营造温馨的氛围  注重乡镇医院的文化建设,将现代人文文化融入环境中,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营造舒适的环境,使患者身心愉悦。

        3.3.2 提供优质的服务  把患者的需求作为首要任务,以优质的服务流程来完成患者的需求,以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为目标,用以检验服务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3.3.3 注重细节服务  在细节上做文章,让细节成就精品。坚持推广人性化的服务,让每一份真情填满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在各科的看诊室放置饮水机和一次性水杯,提供给患者使用;在每个看诊位提供患者放置私人物品的空间。

        3.3.4 加强沟通和理解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要积极沟通,护理人员要多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患者除治疗之外更多的服务,在心灵上多加关爱及慰藉患者。

        4   结论

        4.1 创新护理模式,提高专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1.1 我们现有的护理模式与世界先进的护理模式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并不符合我们对于护理质量的追求理念。思想观念对护理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乡镇医院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奖惩制度,把基础护理放入护理工作的概念里,这也是对基础护理质量确切有效的保证。

        4.1.2 加大对生活护理的管理力度,将基础护理列入各级护理管理者的质量监控之中,强化基础护理的质前控制、环节控制和终末控制。

        4.1.3 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模式,拓展护理服务新内涵,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并激励护理人员通过多种途径熟练掌握专科知识和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丰富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尤其是心理学、伦理学、交际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知识等,进一步提高个人修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专科护理的质量。

        4.1.4 低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介于当今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及医疗机构的日益增加,医疗系统的竞争极为激烈,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取得患者的信任,乡镇医院才有深度发展的希望。为了在激励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乡镇医院必须扎实稳打,保持和谐发展,让人性化服务为乡镇医院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乡镇医院异军突起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米继民.从患者生活护理的落实看护长的管理效应[j].中国医院管理,2002,18(1):56.

[2] 徐筱萍.医院现有条件下实施整体护理的探索[j].上海护理, 2004, 2 (2): 57-58.

[3] 陈福春.浅谈医院的人性化服务[j].中国医院, 2004, 7 (12): 35-37.

[4] 濮品洁.实行“人性化”服务提升整体护理水平[j].现代护理, 2005, 9 (11): 87.

篇(2)

[关键词]病人医护管理;可行性研究

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患者的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我国的分级护理制度由护理前辈张开秀、黎秀芳1954年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4个级别。分级护理制度为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现代护理理论的发展,以往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滞后,如:医师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缺乏严谨性;分级护理要求缺乏可行性Ⅲ;收费标准与劳动价值不一致等。针对以上的问题,专家提议:护士决定分级护理的级别;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规范;借鉴国外的护理模式,制定新的分级护理方法,如建立因素型儿科患者分类系统等。针对目前存在的患者护理级别与病情、生活自理能力不吻合的矛盾,本研究尝试借鉴日本的分级护理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由医生和护士共同制定护理级别。并在一所三甲医院的4个病区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便利取样的方法,选择2008年5—8月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4个病区住院的普通成年患者223例,其中手术科室2个113例,非手术科室2个110例,不包括加强护理病房(ICU)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68例,女43例,平均年龄46.19岁;对照组男61例,女51例,平均年龄47.43岁,两组之间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试验组:借鉴日本的分级护理模式,将护理分为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两部分。患者入院时,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下达观察级别的医嘱,决定观察的次数:一级观察为15—30m/n巡视1次,用I来表示;二级观察为每2h巡视1次,用2来表示;三级观察为每日巡视至少3-4次,用3来表示。同时,责任护士通过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该量表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种评定ADL的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包括排便控制、排尿控制、修饰、如厕、进食、转移、步行、穿衣、上楼梯、洗澡等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tJ,.t?。

总分60—100分为ADL一级。生活基本自理,用C来表示;60-41分者为ADL-“级,生活需要帮助,用B来表示;40分以下分者为ADL三级,生活需要很大帮助,不能自理,用A来表示。责任护士根据ADL的分级下达护嘱,将医嘱的病情观察级别和护嘱的ADL分级相结合,得出1A,lB,1C;2A,2B,2C;3A,3B,3C9种护理级别,指导护士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患者住院后2—3d,责任护士再一次对患者进行ADL评分,如评分有变化,则以后一次评分为准并调整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照组:按传统的护理分级模式,医生下达分级护理医嘱,护士执行。责任护士也对患者进行ADL评分,患者住院后2-3d,再一次对患者进行ADL评分,均不按ADL下护嘱。

两组患者均在住院后2-3d测24h内的直接护理时间,同时测定患者的直接护理项目与频次,观察员用秒表计时并记录护理时间,计时从护士进入病室开始与患者交流时起,到完成直接护理操作离开患者时止。每个观察员固定观察并记录1例患者24h内的直接护理时间。住院后1个星期,责任护士根据《基础护理评价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指导患者或家属填写《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并收回。

1.3观察员和责任护士的选拔与分工

观察员lO名,负责观察、记录护士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所需的时间。选拔毕业实习近1年的护生,经培训和考核,熟悉并理解”直接护理项目和时间观测表“的全部内容,并在培训中能够准确观察记录者为观察员。责任护士4名,均为工作5年以上、护师以上职称,能够理解并熟练地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患者的ADL水平,能准确地给予护嘱并指导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掌握测评工具的各项评分标准,理解并熟悉研究设计和方法,负责对观察员的培训考核,评定患者的ADL,指导护士对试验组的患者进行护理,对患者的基础护理进行评分,指导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表,以及在观察测算工作中进行质量监督和指导。

1.4评价方法

选择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直接护理时间、基础护理质量做为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准。以《基础护理评价标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直接护理项目和时间》为测评工具。其中,‘基础护理评价标准》采用《医院临床护理质量安全评审指南》中的标准,共有11项,满分50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采用对我国台湾大学医院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修订的问卷调查表,包括20个条目,分为人院介绍、健康评价、责任心、服务态度、围手术指导及总体评价7个维度,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效度Crobach''''sOt为0.903。自行设计《直接护理项目和时间》,根据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理论[16],将患者的基本护理需求分为生命体征、饮食与排泄、清洁、活动、给药等共l0项内容。根据临床实际,依照直接护理的定义,即任何需要直接与患者接触或需患者在场方能进行的操作,将这10项基本护理需求所涉及的直接护理操作项目一一列出,设计出直接护理项目表,并由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评价修改。

1.5统计学方法

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3.O统计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t检验和X2检验。

二、结果

两组组间和组内护理得分、直接护理时间和满意度的比较。

两组相同护理级别之间直接护理时间、满意度、基础护理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同护理级别之间满意度、基础护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级护理不同ADL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满意度、基础护理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不同病情观察级别之间的满意度、直接护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级病情观察,不同ADL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满意度、基础护理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相同的病情观察级别,不同的ADL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满意度、基础护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3.1现行分级护理制度的缺陷

对照组不同护理级别之间的基础护理得分和满意度无差异;对照组一级护理的不同ADL患者,直接护理时间、基础护理得分均无差异,说明现行分级护理级别并不能反映患者的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并没有得到护士相应的护理。

医嘱护理级别和ADL分级的护理效果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本研究观点相同。在临床中很多医生把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都下一级护理医嘱,实际上这部分患者只需要提供生活护理,并不需要15-30rainl次的病情观察。由此造成了分级护理与病情不相符。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医生按疾病诊断,从医疗的角度提出护理级别,与护理专业要求护士所做到的护理服务不相适应,使现行的分级护理级别不能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

3.2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护理级别能体现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

把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分开,由医生决定病情观察频数,护士根据ADL评分结果决定生活护理级别,从而解决了分级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生活自理能力之间不相符的矛盾。

杨洁也建议借鉴日本的护理模式将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分开。试验组不同病情观察级别之间,以及一级病情观察、不同ADL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和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医护共同制定的分级护理级别能反映患者的病情,体现了患者的自理能力。病情不同,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的患者,得到的直接护理时间也不同。病情越重。生活自理能力越差的患者,护士给予的直接护理时间越长,和患者相处的时间越多,沟通和交流增加,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两组直接护理时间、满意度、基础护理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医护共同制定的分级护理级别能增加患者的直接护理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人员配置合适的前提下,能使护士的时间分配更加合理,病重和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能够得到护士更多的照顾。由医生决定病情观察级别也很合理。因为医生从接诊、检查、询问病史到诊治治疗,整个过程对患者的情况都非常了解,对术中情况及潜在的病情变化等要比护士了解得多。责任护士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患者的ADL水平,并下达生活护理的护嘱,能够促使护士从过去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个性化服务,同时能够激励护士不断地学习,提高专业素质,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护士应该参与分级护理决策,且参与方式是医护合作,这不仅能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而且能促进护理专业自主性的发展。对于该由什么职称的护士来下护嘱,**建议,护嘱应由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士通过护理程序来确定、实施并评价。以避免护嘱所存在的缺陷。

综上所述,医护共同制定的分级护理级别符合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情况,能反映患者的需求,同时还能体现护士的专业特征和价值,也为临床分级护理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考文献

[1]孙囊萍。病人人院和出院的护理[M]//段磊。护理学基础。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叫:141—142.

[2]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3.20(1):77-78.

[3]吴庆风。等级护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5.5(3):25.

篇(3)

关键词:基础护理;优质护理;护理质量;临床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模式的转型,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以及主动-被动的医疗关系已经遭淘汰。新型医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医疗活动应以患者为核心,这不但要求医生改变传统医疗行为思路,更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各家医院纷纷提出提高优质护理质量的口号[1]。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医院护理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由基础护理的完善程度所决定。本组研究通过总结完善基础护理的方法,并分析探讨完善基础护理服务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的效果,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别随机选取2013年1月~6月以及2013年6月~12月我院收治住院患者各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02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3.8±12.4)岁。其中2013年1月~6月105例为完善基础护理服务前患者组,而2013年6月~12月105例患者为完善基础护理服务后患者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完善基础护理服务的内容

1.2.1完善基础护理管理制度由护士长牵头,由科室内所有护士集中讨论,制定当月护理排班表,确保每日搭班护士中有一位资格老、经验丰富的老护士,和一位年轻护士,在帮助年轻护士成长的同时,确保每轮护理排班的高质量护理实力。同时,可推选一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作为护士长以外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对病区内基础护理质量进行监督和发现问题。

1.2.2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护理工作的主体是护士,而提高基础护理质量,首先应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2]。如护士长可安排本科室护士轮转、进修等,在其他临床科室学习锻炼,到上级医院提升水平,学他人之所长。同时,可定期组织科室护理学习、竞赛等,鼓励护士多学习先进技术,钻研并熟练掌握现有技术等。另外,对护士业务水平定期考核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护士自我完善和提高。

护士除需要具备娴熟的技术外,对心理素质亦有较高的要求[3]。如面对急诊患者时如何临危不乱,在患者家属面前如何自由应对等。科室护士长可通过定期访谈等方式,了解每位护士的心理动态。同时医院可组织心理专家对护理人员定期心理培训,帮助护士树立自信和对工作的热爱。

1.2.3转变护理观念在科室内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在工作中善于换位思考,理解护理人员的难处,并积极主动寻求解决的措施,而不是埋怨处罚。帮助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护理事业是光荣神圣的,培养其积极的工作态度。领导层应考虑护士的难处,换位思考,在其出现工作失误时,不能一味批评和惩罚,而是注意场合,注意时间对其进行委婉的批评,并对其教育,避免同样问题的再次发生。

1.2.4注重细节的管理基础护理内容复杂繁多,故应从每一细节做起,严格把关[4]。同时,医院护理部可以通过制定基础护理内容和提高护理质量的具体办法小手册,方便在一线护士间传阅,促进学习,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起到时刻督促作用。

1.3效果评估标准对我院临床科室实施完善基础护理服务,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其中护理质量评分有护士长或基础护理负责任进行客观考核并进行评分,而患者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及家属共同打分,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统计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由Excel表格录入后在SPSS16.0软件中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完善基础护理服务后,护理质量评分由82.6分上升致95.3分,护理满意度由90.48%上升致98.09%,优质护理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前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提高优质护理质量是顺应时代进步的重要举措,对患者而言,优质护理能确保住院患者的健康,利于住院期间治疗和康复的顺利进行;对护士而言,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工作的信心、热情的培养;而对于医院而言,产科优质护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效益和自身形象[5]。基础护理服务是优质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基础护理服务是提升优质护理质量的关键环节。完善基础护理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转变护理观念,注重细节的管理等途径是质量管理的主要切入点,是今后各家医院工作和学习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黄泽云.持续质量改进对妇产科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9):2457-2458.

[2]钟慕贤,黎俊红.完善基础护理服务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1):115-117.

[3]熊丽,唐海兰,蒋明敏,等.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09,21(5):881-882.

篇(4)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手术室;临床应用

手术室作为临床外科手术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尽管手术患者在手术室内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但此时的患者心理比较脆弱,加上手术治疗手段的特殊性,会使患者内心感到恐惧与不安。本科在我院护理部的支持下,于2008年5月积极采取多项临床护理措施对手术室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本研究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来我院手术的308例手术室患者,并对临床护士的基础护理的质量进行评估及考核。经过3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科学、行之有效的人性化护理体系,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于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来我院手术的308例手术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3例,占65.91%,女性105例,占34,09%;年龄16~89岁,平均年龄(49,01±8.67)。包括普外科手术患者98例,占31.82%;骨科手术患者87例,占28.25%;妇产科手术患者56例,占18.18%;腹部外科手术患者53例,占17.21%;胸外科手术患者14例,占4.55%。

1.2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来我院手术的308例手术室患者分为人性化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4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术前常规准备、宣教及术前护理,而人性化护理干预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手术前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与需要手术的患者进行交谈,交流的主题围绕需要手术的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手术的必要性和术前需要做好的准备等,其次,认真倾听患者的意见和要求,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告知患者相关心理问题应对方式。

1.2.2手术室手术中的护理

在患者进行手术的当天,为手术准备好相关的手术器械等,将手术室温度保持在适宜的温度。患者进入手术室,护理人员主动问好,为患者遮蔽手术需要外的身体部分,在对患者进行各项临床操作时,动作轻柔,并向患者说明这些操作的目的。麻醉师对患者进行操作时,护理人员在旁守候,必要时与其进行有效交谈,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在进行交流时言行要和蔼冷静,不交谈和此次手术无关的事情,避免引起患者的不良情绪的发生。

1.2.3手术后手术患者人性化护理

认真填写巡回记录单,包扎手术伤口,清洁皮肤,擦干手术患者切口周围的血迹,帮手术患者穿好衣服和裤子,移动手术患者时动作轻柔,手术患者身上的各种管道妥当安置,护送手术患者到病房并与手术患者的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交接。向结束手术的患者讲明麻醉和手术后需要注意的注意事项,并且在手术后3天内继续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手术很顺利,病灶已经切除,在麻醉作用过后切口疼痛是正常的。

1.3效果观察

基础护理合格率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测评,患者满意度由患者在出院时对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填写。

1.4统计分析

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后导入SPSS16.0,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及t检验。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应用人性化护理前,2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用人性化护理后,干预组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0.26%(139/154),基础护理合格率为80.52%(124/154),2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人性化护理是一个新的现代化护理的理念,其本质就是“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为患者服务,用护理人员的细心、诚心、爱心来换回患者的放心、安心、舒心[1]。在手术室应用人性化护理的目的是为手术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研究结果表明2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分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红霞.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18-219.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5(b)-0155-02

小儿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且近年来,受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小儿糖尿病的发病几率逐年升高,而且由于小儿的身体抵抗能力较差,受到糖尿病的影响,诱发小儿血糖波动较大,容易造成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产生,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针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需在积极的治疗措施基础上,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该次研究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小儿糖尿病患儿8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选择常规病情监控、血糖监测等护理措施的对照组(41例),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择该院针对性护理措施的观察组(42例),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小儿糖尿病患儿8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选择常规病情监控、血糖监测等护理措施的对照组(41例),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择该院针对性护理措施的观察?M(42例)。观察组患者男患者20例,女患者22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34±2.15)岁,病程2~10个月,平均病程(4.38±0.85)个月,对照组患儿男21例,女20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47±2.54)岁,病程2~11个月,平均(4.47±1.04)个月。且两组患儿主要以I型糖尿病为主,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选择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常规的病情监控、卧床休息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择该院针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按照医嘱进行护理。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在医生医嘱的基础上展开护理,酮症酸中毒后,患儿可能会出现休克的情况,护理人员需及时的展开患者的补液,促进患儿的血液循环正常。在医生的医嘱下合理的对胰岛素进行滴注。如果患儿发生心力衰竭的情况,需输入500~1 000 mL/h的补液。补液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补液的速度,避免速度过快造成肺水肿的产生,还需要详细的对补液量进行分阶段记录,从而了解患者补液的全过程[1]。②严格的病情监控。针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运用有效的生命体征监控设备,对患儿的呼吸、体温和血压等。记录患儿补液的全过程,并与主治医师协作,实现对补液的控制。为保障患儿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需要对患儿体内的钾、钠、钙、氯等元素的检测检验。定期展开对患儿的血糖的检测,具体的检测周期为1次/h,从而护理人员能够切实掌握患儿的血糖情况,如果出现低血糖,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2]。③卧床休息。护理人员结合患儿病情状况,护理患儿进行卧床休息,从而达到降低患儿体内能量的消耗。卧床休息后,护理人员辅助患儿选择仰卧位、侧卧位等,并定时帮助患儿翻身和按摩。④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性的慢性病,对患儿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受到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需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儿的交流,并使得患儿能够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怀,缓解患儿心理波动的情况。另外,还要想患儿及其家属普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相关知识,推动患儿康复信心的提升,改善小儿糖尿病的康复效果[3]。⑤饮食护理。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工作,需要强化的饮食护理。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间,营养消耗快,再加上糖尿病的影响,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患儿的营养支持,在记录患儿体重和所需营养的基础上。帮助患儿制定完善的饮食食谱,促使患儿的营养均衡。⑥出院指导。患儿好转出院,护理人员需要展开相关出院指导工作,促使患儿及其家属能够充分了解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相关知识,并嘱咐患儿家属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项,合理控制饮食和影响,在保障小儿营养均衡摄入的基础上,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可能性。再通过介绍相关血糖自我监测放射和感染控制等方法,促使患儿正常生活[4]。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调查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并使用(x±s)进行表示,数据中的计数资料[n(%)]使用χ2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P

2 结果

2.1 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患儿的空腹血糖水平没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5.2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6)

关键词:艾滋病;护理知识;护理人员;基层医院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截至2013年8月31日,广西省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51877例,感染人数居全国第二[2]。灵山县是广西省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县份[3]。护理人员作为直接接触艾滋病患者的医护人员,其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情况与死亡率的高低。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程度低、对艾滋病护理技能掌握程度低以及对护理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低[4]。为了解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为针对性开展艾滋病防控知识培训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14年10月对灵山县城区部分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灵山县5家医疗机构(人民医院、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红十字会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在职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为调查对象,共计1000人,其中护士400人、护师300人、主管护师220人、副主任护师80人。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匿名自填;调查内容分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护理知识和心理反应三大部分;调查人员由灵山县疾控中心及各医院护理部指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3数据整理资料收集后采用Excel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问卷收集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答卷1000份,其中护士问卷400份、护师300份、主管护师220份、副主任护师80份。2.2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所调查在职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关于艾滋病基础知识,显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00.00%了解;关于艾滋病护理知识,显示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护理过程中的个人防护、相关症状的对症处理和污染物品及医疗垃圾的处理4个问题的知晓率由低到高依次均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4个级别的护理工作者之间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艾滋病患者的技巧问题的知晓率略有不同,由低到高依次为护士<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4个级别的护理工作者之间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对艾滋病患者护理心理反应情况在护理艾滋病患者时,心里不舒服率从低到高依次为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护士<护师,四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97,P<0.05);在护理患者时有歧视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副主任护师<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四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4,P<0.05)(见表2)。2.4不同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5家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显示医护人员艾滋病基础知识5家医疗机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2,P<0.05),医护人员护理学知识5家医疗机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5,P<0.05),其中医疗条件最好的人民医院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在较高水平(见表3)。2.5不同医疗机构艾滋病患者收入院情况调查的5家医疗机构2014-2016年艾滋病患者收住入院情况,显示住院最多的是人民医院,占63.70%;其次为妇幼保健院,占17.78%,5家医疗机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篇(7)

【关键词】 优质;护理;消化内科;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92-02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必须以患者为医疗服务核心[1]。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践,各个医疗机构都在逐渐践行。为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消化内科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对比分析了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之间消化内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消化内科120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63.6±3.3)岁;消化性溃疡45例,上消化道出血27例,肝硬化23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25例,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为我院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患者,给予消化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住院期间尚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给予消化内科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相应的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实施如下:①实施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首先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及各项规章制度,帮助患者尽早适应医院环境,消除其陌生感、孤独感。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并主动询问患者痛苦之因,积极解决其问题。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家属,在其面前表露愉悦心情,给患者营造愉快的气氛。此外,由负责音乐治疗的护理人员在周一至周五每天对患者进行一次音乐治疗,以保证患者时刻处于快乐状态,放松心情,积极接受治疗。②夯实基础护理:“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的主题核心,在其指导下实施以“病人为核心”的护理模式,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及自理能力提供专科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及指导性意见,例如加强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饮食及护理。③丰富护理内涵:在消化内科设置服务意见反馈箱,以便收集患者及家属的意见,从而为科室不断提高服务理念找准方向。科室及时发现护理服务不完善之处,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基本操作、沟通技能,培养其应急能力。护理服务的宗旨是尽早促进患者康复,令其满意。实施护理工作的每个细节中切实落实“以病人为核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2],要做到尊重、爱护、关心病人。

1.3 评价标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以P

2 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护理前SAS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比对照组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比对照组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服务内涵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再者,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要求护理人员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对护理质量、及时性、方便性、效果等有更高要求[3]。消化内科的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迅速,其护理工作具有高负荷、高风险、繁琐、耗时长等特点,如何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同时获得满足感,是全科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以患者为中心,旨在提高患者的医疗服务满意度的护理模式。我院消化内科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并结合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护理措施,给予患者心理干预,且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基础技术、丰富护理内涵,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从结果可以看出:经优质护理服务的干预组患者比未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对照组患者SAS、SDS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雪兰,文跃莲,钟灿华.消化内科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实践与体会[J].全科护理,2011,9(8):2034-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