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40: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小同大异
差距逐渐加大是在20世纪初到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这段时期,日本美式的教育模式,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在结合本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下推行了富有特色的道德教育。反观中国,中国坚持的道德教育理论,却逐渐地抛弃了很多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东西,加上改革开放后,迅速地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受到西方主流意识的冲击,在没有中国自身传统道德的约束下,中国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社会问题重重。
2.道德教育的课程安排类似,但是内容安排不同
由于中日两国同处东亚,且隔海相望,又都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因此两国的德育课程安排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两国都开设有专门的关于培养学生道德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直接或间接的提高和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有关道德方面的教育。这点就是模仿美国的道德教育学习,因此在国外,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从表面上看,两国进行的课程大同小异,但是事实上,两国对这些形式上一样课程的内容安排却是迥然不同的。日本教育是十分注重细节问题的。中国思想品德课则是集体主义,为了集体利益要放弃个人利益。到了现在,在了解了更多关于国家沧桑改变的历史知识之后,才更加的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的有了爱国主义的荣辱感。小学谈爱国,高中大学了,反过来强调要文明,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一直强调的爱国主义,让多少知识分子在有了足够的能力之后依然决绝的离开了养育自己多年的祖国,去了国外发展。发人深省的是,日本和我们的德育教育内容安排恰恰相反,他们是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而我们则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
3.道德教育途径的多样性与单一性
日本不仅重视学校德育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可以说,日本的道德教育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下进行的。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价值观多样化趋势的加快,使得家庭、社区范围内的道德教育机能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有必要谋求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的道德教育。三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1)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日本家庭的道德教育就是注重了这一点,把学校的道德教育落实到实践的生活中。受西方家庭道德教育影响,日本的家庭道德教育也很注重父母与孩子之间彼此的尊重和公平,和中国的慈母严父不同,日本的家庭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他们像朋友一样和孩子们相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以道德的熏陶。
(2)社区范围内的道德教育。社区的德育,则是指社区为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体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机会,由于支持社区活动者多为年长者,他们用丰富的人生经历教育社区的孩子,对孩子们的道德健全发展,起到很好的配合的作用。中国的社区教育做得还远远不够,中国应试教育体制自身的制约,家长为了孩子成才,把多数的空余时间给孩子安排上了收费高昂的各类辅导班,很少去顾及孩子本身的天性。
二、日本的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
中国和日本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也各有差异,在德育内容和目标要求上自然是不同的。日本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有其独到之处,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我国大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实践,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人不能忘根,国家不可忘本。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吸取他国优秀的教育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日本受到了多方道德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他们都吸收了其中的精髓,吸取了其中的长处。另一方面,他们始终没有抛弃自己民族的传统美德,真正做到了兼收并蓄,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中国有着更悠久更厚重的历史,不能被我们这一代人遗忘,需要重拾祖先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优良的传统。同时,理论教导我们要改革开放,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敢于打破陈规,那么辅导员就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理论形式,要学习和借鉴日本乃至西方的道德教育的模式,我们就要敢于接受西方的自由思想,民主思想,而不是流于形式,浮于口头。
2.各种教育力量要形成合力
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全面推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需要家庭和社会配合辅导员来进行孩子们的道德教育,辅导员和家长之间要加强交流,及时解决孩子们的不道德行为。另外,社会也要提供给青少年一个和谐的平台,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和社会团体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弘扬主旋律,加大道德舆论的引导,对不道德的行为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
3.道德教育内容要深入,要具体
高校教育内容尽管也很丰富,但是其深刻性和实效性都尚有不足,日本道德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内容可以更深刻,更具体。
(1)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要适应大学生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课外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课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扩充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4.道德理论灌输和道德实践体验相结合
关键词:中职幼师;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目前中职幼师专业面对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学前教育也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主要内容,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地区经常被报导有各种关于幼师体罚儿童的新闻,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而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幼师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幼师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1、首先是学校方面的问题。对于中职幼师学校来说,部分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法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不重视,目前大部分中职幼师专业只是将重心放在技能提升和理论教育上,在职业道德课程上的建设不足。首先,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被作为教学的核心,有针对性的列入教学内容当中,一般情况下,学校都将专业技能的学习作为幼师培养的重点内容,对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于职业道德培养这些比较长远的问题来说,一般作为选修课程草草带过,同时也没有道德素质作为衡量学生综合成绩的内容;另外,部分学校的授课教师由于对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对岗位职业道德的认识较少,并且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来对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更新和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就会相应的较为匮乏。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来说,普遍较为单一死板,教学的过程缺乏体验和互动,这就导致职业道德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职业道德教育与技能课程不同,职业道德教育更多的需要来自本质的感染和熏陶,加上相应的理论指导,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就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来讲,其课堂往往以口头说教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较差[1]。
2、社会家庭原因。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对于幼师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在现在的社会的当中,利益分配是主流的价值观,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这样的价值观始终没有本质的变化,这就持续的影响着幼师学生的心理,使其在道德和利益之间产生相应的矛盾和冲突,加上目前幼师的整体收入和职业地位不高,使幼师学生在这样矛盾当中很容易失去本性,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也会逐渐降低;另外在家庭方面来说,幼师学生的年龄较小,过少的经历使其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并不深刻,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在遇到心理冲突的时候,往往缺少辨别的能力。
3、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经过相关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幼师专业大部分为女生,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缺少一定的认同感,另外部分幼师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对之后的职业生涯并不期待,部分幼师学生常常以“高级保姆”来形容自己的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程度不深,同时也缺少相应的兴趣。
二、改进中职幼师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针对以上的叙述,发现影响中职幼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社会、学校和个人方面,所以,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分析,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1、建立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中职幼师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内容,来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体系,而这种体系的建立,需要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辅助,其主要方法为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辅,学校内部需要用相应的理论指导和交流体验来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学生对幼师职业的认同感,同时也需要家庭的辅助,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样几个方面的影响下,幼师学生才能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2]。
2、改变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首先,学校应该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列入到教学体系当中,其次,学校应该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以此来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行培养;另外,由于中职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所以说,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进行岗位实习,结合校内外资源来进行阶段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在对职业道德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需要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在一年级的时候,需要向幼师学生讲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且安排学生进行幼儿园的参观和学习,使其建立初期的职业道德观念;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在具有一定职业道德观念的时候,学校则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幼儿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体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体会职业道德在幼师职业当中的重要性;而三年级则是学生的实践期,在这段时期当中,学校应当实时观察学生的动态和思想,并且结合学生的平常表现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道德素养,并且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工作。在这样三个阶段的职业道德培养下,学生不仅能够对职业道德有着较大的认同感,同时教育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保证[3]。
三、结束语
针对目前中职幼师专业的教育现状,职业道德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且困难的教学内容,针对目前中职幼师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学校应该多方面结合,并且根据幼师专业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幼师职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作者:郭伟泽 单位:河北省机电工程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斌.中职幼师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13(4):61-63.
【论文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讲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比中西方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这方面仍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吸取经验,促进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能更全面的发展,使我们祖国接班人的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转贴于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参考文献
传统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仅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理论知识掌握薄弱,而且思维逐步固化,学习压力较大,逐渐削弱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产生心理问题。为了有效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道德教育教师要能够以教材内容为主,心理健康知识为辅进行融合性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在具体实践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并由此获得道德教育知识,提高道德教育学习效率,最终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如下方式: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特别是在班级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选择既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又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心理基础的健全人格为中心的内容。诸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为什么活着”“我想参加到班集体中去”等。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从道德教育的视角中寻找一些合理的思想方法,主动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清一些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念。最后,每周在道德教育课堂中给学生分享一位道德楷模的事迹,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及心理状态。
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道德教育理论唯有结合实践才能发挥其功效,心理健康不仅存在于课堂之上。因此,教师不可以只将目光局限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得感悟,有效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1]。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学生就能够真正学会调节心理健康问题,并深刻认识掌握道德教育教学知识,促进个人发展。例如,邀请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和笔者一起参与了“我是小交警”“我是清洁工”和“绿色环保校卫队”等活动。学生的道德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从中获取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责任心,使学生形成“对社会讲公德”的美德,成为现代文明情操与道德行为基本一致的社会人。另外,学生参与这些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能够获得和谐发展,极有利于学生形成心胸宽广、乐观豁达、进取向上的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家庭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环境之一,学生的道德教育观念常与父母的日常德行相关联,而家庭情况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反向作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因而,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还要注重学生在家庭内的表现。因此,教师需要和学生的家长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并和家长形成默契的配合,促使学生在家庭可以获得和学校同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2]。为了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定期邀请学生家长进入校园进行交流,并鼓励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学生与家长更多的互动,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良好保持也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定期家访,深入掌握学生家庭教育状况,并与学生父母一同制定培养方针,通过家校合作,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次地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道德教育教师,要认识到小学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重要性。教师不仅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进行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而且需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效参考班级学生的现状。由此,学生才能够在小学阶段真正促使自身的道德教育素养与心理健康状态达到社会的要求,并为今后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王晓莉 单位:兰州新区秦川镇保家窑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道德教育;“和”;解决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51-0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文明创造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道德文化和道德规范。今天我们学习发扬其中优秀的传统美德,加强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结合传统道德规范中“和”的思想谈谈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
一、传统道德教育中“和”的本义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了一种和谐平衡的哲学理念。《尚书・尧典》有“协和万邦”、“律和声”,《多方》有“自作不知,尔惟和哉”、“不克敬于和”等记载,可见已将“和”作为一种和谐安定的状态,也是天下太平的体现。《辞源》注释:“和,顺也,谐也,平也,不刚不柔也。”《中庸》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和的本义为协调和谐,适度之义。
“和”在传统道德教育中,意思有二,一是做出的行为符合规范、节度。这最初来自音乐。如别人唱歌你来打拍子,正好和上,是为中节;发而皆中节,就叫和。就行为来说,符合了规范的要求,就是和。二是指多种不同的成分、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关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当然,和不是盲目附和,也不是不分是非,更不是无原则的苟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就是此意。在行为处事上,孔子认为和是允许有矛盾、有意见的,但只要能够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之下达到统一和和谐即可。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和是一种根本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在精神。“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即可说明这一点。
二、目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不“和”因素
1.道德教育规范不“和”。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效果不明显,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道德教育的行为规范不是恰如其分的,内容不具体、不适当,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行为目标不“和”,这使得他们感到很隔膜很遥远,于是对待教育就无动于衷,德育自然就流于形式了。
2.道德教育知行不“和”。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中,家长、老师长期以来偏重于知识道理的教育灌输,忽视行为实践的落实,忽视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如在学校常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往往是“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知行不统一;还有很多家庭,把孩子供奉成小皇帝,霸气十足,自私任性非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如意还要发脾气使性子,更不用说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了。
3.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不“和”。在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中家庭、学校、社会往往是不沟通、不联系、不协调、不配合,三教不“和”。我们知道,和对于音乐来说,各种乐器和曲调的高低、强弱、快慢、长短、清浊如果能够和,就会奏出美妙的乐章。和对于做饭来说,各种佐料配合得好,就会做出美味佳肴。那么如果家庭、学校、社会能够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4.解决矛盾和斗争方法不“和”。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父子之间、家庭学校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和斗争问题,这时双方往往不能和谐统一,拿不出可行的方法来解决,结果矛盾还是矛盾,问题不能得到解决。
三、运用“和”法进行道德教育
以上存在的问题是不利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究其原因就是不 “和”,因此我们在现代的道德教育中就要落实和法思想进行道德教育,具体如下:
1.“和”的德育内容要适当、具体、生活化。落实道德教育就要从“天上”降到“人间”,回到现实;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在“和”字上下工夫,做文章。比如尊敬老师可具体规定为见到老师问好、上课注意听老师讲课、不说话、不做小动作等。从最起码的、最容易的入手,寻找德育目标与学生内心情感需要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和道德进步,从身边小事做起,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升学生道德行为能力。
2.“和”的德育实践活动要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知行统一的过程。道德教育要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离不开人们的道德实践,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把外部的道德教育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因此,家长和学校要经常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和谐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比如学校可组织学生到法院考察,体验公民的责任;到革命纪念地扫墓,提升爱国情感;到敬老院帮老人干活,培养爱心等。
3.“和”的德育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三教过程之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学校要主动和经常性地与社会保持联系,共同组织开展一些有益于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公益活动,如学雷锋运动等;家庭也要紧密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家庭形成其乐融融的和睦团结氛围,父母起模范作用,上孝父母,下爱子女,善待兄弟姐妹,感染孩子,切实落实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学校可建立德育网络,表扬有爱心、善贡献的感人事迹,鼓励团结互助、爱集体、舍己为人的行为,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生态道德教育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生态道德还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生态德育教育过程中它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的。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生态德育理念的灌输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学会感恩和尊重自然,履行对自然的责任,节约保护自然资源,树立绿色生态理念。
生态道德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实现对生态美的不尽追求与创造,使学生以生态审美意识引导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创造出自然美与人造美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
生态道德教育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生态道德理念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起绿色消费理念,指导学生在购买、使用商品过程中,在节约有度的前提下,追求接近自然,以获得主体消费的自然美感、健康、安全为指向的一种生态消费方式。其基本消费理念是节约、自然、健康、安全、可持续性。
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图片展示形式。这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视觉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现象的图片,把客观的事实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图片展览,以激发学生生态道德意识。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分析
1.虚拟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很多学校的虚拟空间的德育内容基本是从传统德育中照搬过来,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趣味性的内容比较少,很多学生都不感兴趣,德育效果非常不理想。
2.道德教育自觉性不强
很多高校并没有自觉应用新媒体手段来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只有极少数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德育网站,很多高校都是在校团委等的网络界面上挪出一小部分用于道德教育,多数是以宣传为主,很难吸引学生。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一些德育工作者不善于运用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3.大学生道德选择与自律状况不良
新媒体信息量大、内容复杂、监管困难,等等。这要求大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但很多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新媒体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1.树立新媒体教育新理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道德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这主要是有以下原因:第一,新媒体环境相对开放,学生可以接触到海量信息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强调传统德育的一元主导理念,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与学生的实际相脱节。第二,在新媒体空间内,不同的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如果强调教师主体作用,就会打破这种平等,影响互动的有效进行。为此,我们应该以新媒体传播规律为依据,调整德育的内容、方法等,坚持整体育人和一元主导、包容多样的教育理念,有效提升新媒体德育的效果。
2.完善新媒体教育内容形式
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新媒体应该积极拓展德育内容,在保证完成传统德育内容如法律法规、思想政治理论、身心健康以及道德规范等之外,还要增加新的德育内容,如信息素养教育、媒体文明教育等。此外,还要创新德育的途径,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新旧媒体之间应该广泛合作,将媒体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其次,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筛选和运用媒介信息;最后,建设现代伦理规范,引导和约束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
3.创新新媒体教育队伍建设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道德教育队伍建设是非常关键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队伍包括政府、新媒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这三个机构的相关人员,这三个机构的人员分别存在信息化水平低、德育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这会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因此,应该强化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宣传、教育等部门应该对相关人员加强信息化教育;帮助以社会网站为主的新媒体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更好地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有针对性地提高道德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服务。
4.健全新媒体教育评价机制
传统德育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德育评估来实现的,这种评估方式针对的是学校,但是却没有对社会德育和家庭德育进行评价,久而久之,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降低,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基本都由学校来承担,这在无形之中会降低德育效果。为此,应该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实现政府、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合作共育,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科学发展。
总之,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德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各高校应该在广泛应用新媒体开展德育的同时,提高学生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克服新媒体带来的诸多问题,提高德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