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急诊科治疗流程

急诊科治疗流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1:40: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急诊科治疗流程

篇(1)

【关键词】急诊;滞留时间;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04-01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急诊救治能力和处置效率,不仅反映急诊科急救能力,也反映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而部分急诊病人在急诊科的接诊处置中滞留时间较长,不仅延误了最佳救治时机,也容易造成医疗隐患和引起医疗纠纷[1]。本文就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急诊病人中造成部分急诊患者滞留时间较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对策。

1 滞留原因

1.1 科室床位紧张

由于国内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发展滞后,参加社保后就诊方式灵活,大量患者宁愿舍近求远到技术设备先进的大城市大医院就医,因而造成少数大医院就医难和住院难。许多急诊患者因病房无床,需要科室调整,甚至需要院机关出面进行全院内调整,才能收住入院。

1.2 等检查结果及会诊

急诊患者就诊时多数病情复杂危重,需要做较多的相关检查才能明确诊断。而一些检查项目如血生化、CT等需要等20分钟以上才能出结果,遇到复杂的疾病还要请多个专科医生前来会诊[2]。这些都难免使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时间延长。

1.3 患者特殊情况

急诊科面对社会,常会遇到各种情况的特殊患者,因多种原因造成在急诊科滞留时间延长。如醉酒患者就诊时常情绪激动,言行失控,不配合检诊,稍有不满便打骂医护人员,毁损医疗设备;一些自杀服毒患者常不配合检查治疗,延误抢救;一些斗殴、车祸等纠纷患者到急诊科后常因双方对处理不服或支付医疗费方式不满等原因继续打闹,干扰救治,甚至威胁到医护人员的安全。

1.4 留观观察

一些就诊时看似病情“轻微”的创伤患者,又不能放走,常需要在急诊科留观观察。部分这类患者在留观中病情加重,多数需要转入专科治疗。在急诊科滞留时间较长的多为四肢神经损伤的患者,通常需要滞留24~72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确诊转科。主要由于四肢创伤特别是下肢创伤经清创缝合后敷料包扎固定,加上患肢肿痛不适等,早期不易发现和鉴别有无神经损伤的存在。

2 影响因素

2.1 收治流程方面

现今大多数医院急诊收治流程,通常采用先由急诊科检诊分诊,对诊断明确的单一创伤或单一系统疾病患者收到相应专科治疗。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重患者,先在急诊科进行抢救,待稳定后再收入相关科室[3]。对严重创伤患者,特别是车祸伤患者按“绿色通道”先检查治疗,后收费办理手续的一路畅通方式收治。而对多发伤或多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各专科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处置能力等方面存在认识差异,常出现相互推诿、拒收、拒治等问题,使急诊科医师十分为难,有时不得不请院机关出面裁决决定收治科室。

2.2 患者需求方面

急诊就医的患者大多病情急重,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复杂性了解不够,对医护人员常规的检诊和治疗程序也不熟悉,到医院后都希望能够尽快得到快速检查和有效治疗,对医疗的心理期望值往往较高。而受医学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限制,加上医护人员工作忙碌,常忽略了及时与病人及其亲属的沟通。当等候时间过长或处置不满意时,不但得不到病人的理解,还常常容易引发医疗纠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急诊处置效率。

2.3 医疗处置方面

急诊科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医护人员编制相对不足,而急诊病人就诊具有随机性、复杂性、无规律性等特点,当大量伤病员突然涌来时(如严重车祸、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医护人员更显得严重不足[4]。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急诊处置原则,使许多病情较轻的患者往往要等候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处置。

2.4 急救水平方面

目前担任急诊工作的医生多为固定加轮转模式,轮转医生受专科知识单一限制,对跨专业疾病常无能为力,容易误诊漏诊。而固定的医生由于受现今大多数医院管理权限的限制,急诊科只是一个中转站,主要做分诊工作,急诊救治能力难以提高。这些都难免使一些疑难危重患者在急诊科滞留延长。

3 改进对策

3.1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救治水平

急诊科在大多数医院均投入不足,医疗设备落后简陋,固定的专科医生少,主要依靠轮转医生负责日常急诊工作。有时,还将一些在住院科室业务素质差、人品表现不佳的医护人员安排到急诊科工作,使急诊科的医护急救能力常落后于全院整体医疗水平。因此,医院有必要在资金、设备和人员上加大对急诊科的投入力度,改善急诊工作条件。重视和加强急诊医护人员技能培训,使急诊救护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加快诊治速度,减少误诊和缩短处置时间。

3.2 完善急诊流程缩短等候时间

在急诊患者就诊过程中,要经过护士分诊、医生检查、护士抽血、化验、缴费、做超声、拍X线片、查CT、MRI、会诊等多个流程环节,才能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5]。其中,患者在等候缴费、化验及放射影像学结果时费时最长。医院在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设置专门的由专人负责的急诊检查、化验和缴费专用窗口,保障急诊患者的快速检诊流程,有效缩短在一些环节中的等候时间,以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3.3 加强医患沟通改善服务质量

接诊的急诊医护人员,面对大量的急诊患者,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处置、开检查单、书写医疗文书等事务方面。无暇倾听病人的需求,也未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地交代和解释病情、检查、治疗方案等。使得一些病人和家属不理解,甚至产生不满,不仅不配合检查、治疗,还容易导致纠纷和闹事,严重干扰和拖延患者的诊治。因此,有必要定期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文明语言和沟通技巧培训,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沟通技能,才能更好的改善医护服务质量,提高诊治效率。

3.4 转变思维观念促进学科建设

由于急救医疗法规建设滞后,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中对急诊权限、就诊范围、急诊财政、急诊人力资源等问题尚无明确答案。多数医院仍然按保障院内收治,急诊以分诊为主的传统思维习惯处置急诊病人。因而急诊科医生的专业技能难以提高,急诊学科难以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也难以造就出高水平的急救专家人才和出高水平的医疗成果。因此,需要院机关的决策者转变思维,除了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外,还应该积极探索急诊发展模式,放宽急诊收治权限,如建立急诊ICU病房,创建急救创伤中心等。使急诊医生有得到专业锻炼的场所和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急诊学科建设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莹, 蒋婕, 陶然君, 等. 急诊科患者滞留现象的研究及对策[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012): 1435-1438.

[2] 杜淑华, 赵秀芹. 部分急诊患者滞留时间较长的原因与改进策略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24): 56-57.

[3] McCusker J, Tousignant P, Da Silva R B, et al. Factors predicting patient use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12, 184(6): E307-E316.

篇(2)

医院领导对急诊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医院领导对急诊医学的发展认知程度不同,对急诊科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期的建设思想,对急诊科定位不清,对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在奖金、福利待遇、外出进修等方面也未给予相应的倾斜。

2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建设策略

2.1健全急诊体系的建设

按照急诊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规范加强急诊医学的建设,建立独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医疗体系,包括急诊各附设科室的建设,急诊各科室及附属部门均设置于急诊区域内。改善急诊影像学、超声、检验服务流程。落实好各项核心制度,要求各级医护人员遵守急诊规章制度,并定期考核。健全急诊体系建设,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急诊妇产科24h提供急诊服务。制定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制定120院前院内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和制度,实行合理转诊。加强绿色通道功能建设,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对危重患者实行先救治后付费。及时更新急救设备,保障抢救设备100%完好。

2.2开展院前急救

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突出“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观点,对需要救治的患者,院前急救医师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定的救护地点,争取救治时间;对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迅速采取院前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创伤患者采取保护性治疗,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导致不可逆性的伤亡。院前急救的能力体现了医院的急救水平,彰显了医务人员崇高的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对急诊医学科的建设更为有利的是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3开设急诊病区完善急诊科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急诊留观、重症监护一体化建设是急诊医学科的发展模式。基层医院可以根据急诊人次、疾病种类、急诊人才梯队等实际情况开设急诊科病区,病区运行模式按普内科、普外科分组设置。急诊病区的开设有利于急诊医师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利于急诊医师的临床经验积累,有利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科教研发展。重症监护是急诊医学科的实力体现,基层医院因医疗安全、技术、质量、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较为困难,二级甲等以下的基层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周边医院等级、患者的疾病谱、服务人群数量、医院的实力等综合性因素考虑是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

3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发展策略

3.1急诊人才的培养

合理的人才梯队是急诊科和急诊医学发展的关键。基层医院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着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在绩效考核、奖金分配、职称晋升、学习深造等方面向急诊科倾斜。急诊专业的发展需要固定一批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基层医院应坚持将急诊科医生向全科医生的方向培养和发展,使得每一位急诊科医生都能够熟练地处理内外科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继续教育等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有利于培养急诊医学人才及提高急诊科整体救治水平。对基层医院医生的急救专业培训可以采取“走出来,请进去”的办法,一是把医生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短期培训,二是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团队上门授课、培训。

3.2急诊医学科的技术提升

急诊医学是综合性的跨多专业的学科,服务对象是内外妇儿等各学科的任何年龄的急重症患者,急诊科医师应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救命医师”。急诊工作对医师及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每位急诊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及熟悉各种技术操作,包括各种穿刺、气管插管、电复律及除颤、呼吸机的使用、洗胃、放置三腔二囊管等。因此,急诊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医院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急救技能培训,医院职能科室应定期对急诊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考核。

4急诊服务的发展策略

4.1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

急诊绿色通道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系统,目前各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发展很不平衡,不适应目前医疗市场和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需要。为了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快速诊治,提高救治成功率,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很有必要。急诊绿色通道是指院内为急危重症患者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急诊预检、抢救室、手术室、药房、输血科、体液检验和影像检查等。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严重创伤、多发伤;中毒、电击伤、溺水以及其他疾病导致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均在来院后立即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急诊医护人员判定患者病情后及时开放急诊绿色通道。患者无需办理任何手续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先行抢救,在白金10min内积极救治患者。需要行特殊检查或手术者,急诊医师电话联系相关科室,先行检查或特殊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危为安时再补交相关医疗费用。

4.2急诊的医患沟通

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与其医疗水平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可能的原因是良好的医患沟通引发患者较好的行为表现,从而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医生给予患者详细和完全的指导,患者遵医嘱的几率增加从而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众所周知,急诊医学科是高风险、低回报的科室,看似平稳的患者突发的意外情况可让医务人员措手不及,急诊医务人员工作时如履薄冰,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急诊科的医患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医院的急诊医务人员适时、恰当、如实地同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既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又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名誉安全。国内的前期研究也表明,患者对医患沟通的满意度对其诊后行为有显著影响,良好的医患沟通使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增强。

4.3优化急诊服务流程

篇(3)

【关键词】 急诊; 分诊; 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097-02

急诊科的特点是患者多、病种复杂、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快,这就要求急诊工作忙而不乱、快而准。尤其是急诊分诊工作,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关,其工作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效果[1]。分诊护士作为患者及其家属来院就诊首先接触的医务人员,其除具备有相关的急救护理专业知识及素质外,还需了解部分专科性疾病的医疗和护理知识常识,以及较强的分析和评估病情的能力[2-3],只有这样按照患者病情,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安排到相应科室治疗,才能使其获得及时、适当的诊疗与照顾。为切实提高整个急诊工作的医疗、护理质量,笔者所在医院就如何加强急诊科分诊及预见性护理工作,制定相关方针及实施细则。

1 岗位要求

考虑到急诊科的特点及“因岗聘人,人岗相宜”的原则,对急诊科的分诊护士从业务能力、业务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经验等方面,提出以下岗位要求:(1)从事急诊服务的相关医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须有内外科轮转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并经过急诊护理专业的各项培训,且急诊监护、急诊手术室相应的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并能够胜任急诊科室工作;(2)熟悉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相关政策,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相关流程及政策,并具有与院内各部门(如:警卫、各专业科室、住院部各病房等)进行熟练沟通的能力,能有经验地收集及整理资料,为进一步的救治及护理提供必要的信息;(3)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切实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并对院前急救、抢救等日常工作具备应有的敏锐观察能力和急救意识,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救治及护理;(4)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处事冷静、果断,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快速评估、将患者正确分类,且应具有应付特大社会性意外事件的能力及心理素质;(5)社会经验丰富,了解相关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

2 分诊职能要求

随着我国近年来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革新,急诊科分诊不再是单纯的发号和登记,其服务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新的拓展。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门诊空间里,合理、快捷、有效的分流急诊患者,以缩短患者侯诊时间,及时予以合理的专业治疗,已成为分诊的重要职能与任务。因此,在急诊科室日常工作就要求分诊护士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病情初步评,为医师提供诊治线索。分诊工作主要包括:简要了解患者病情,并重点观察其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记录;对病情较轻患者予以分诊,安排专科治疗;对危重、急症患者进行抢救及护理;如遇大批伤患者,应立即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及分管院长,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4]。针对以上分诊工作的内容及性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急诊科分诊职能。

2.1 流程制订

急救的原则是“时间第一、生命第一”,而面对病种复杂、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快的分诊工作,分诊护士就必须在平时实践的基础上,制订应付各种急、危重患者的分诊及预防性护理流程[5]。分针护士首先应排除引起症状最可能的原因,再考虑次要的病因。如对老年患者应首先排除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对腹痛患者,应先排除心脏的原因,再考虑胃及胆囊病变;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疑似传染患者如艾滋病、肝炎、结核等疾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和控制传播途径并上报。

2.2 标准制定

本着“时间第一”的原则,急诊分诊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时间也是判断急诊科各项工作效率的重要参数。分诊护士应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病情咨询,病情判定、分类等工作;除对时间严格控制外,还要求分诊的准确率必须达到工作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应予调整岗位,更换、调整其工作岗位。

3 预防性护理职能要求

护理工作在急诊科诊疗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尤其是在分诊结果不明时,预防性护理对减少伤残、减轻患者痛苦至关重要。急诊患者就诊时,因其多是急重症,患者及其家属负面情绪较强,而且进入医院陌生的环境,极易导致护患关系的不和谐。尤其是急诊分诊及护理的整个服务过程均暴露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混乱的场景有进一步加大了服务的难度。因此急诊分诊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分诊及预防性护理服务的同时,必须从护理质量、工作态度、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方面,均要力争优质,为患者的下一步救治提供坚实、有效的措施。

3.1 细化职能,预防护理

根据各项护理工作的性质不同,细化岗位[6],如安排男性护工负责接诊、搬运以及转运车的消毒、清洁和管理工作;护士负责危重症抢救监护区域、诊区护理的辅工作及患者的照顾工作;外送护士负责急诊区域化验、检查等的传送工作。护士在医生就诊之前,针对患者病情,可采取一定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及药物处置措施,如给予酮得酸、扑热息痛镇痛,哮喘患者给予生理盐水加舒喘灵雾化吸入;对食物中毒或农药中毒患者予以灌肠、洗胃,注射解毒药物等。

3.2 主动迎候,热情周到

主动迎接120急救中心救护车以及其他送诊方式。急诊科不仅仅是医院服务的窗口,还因为急诊患者因病情不明等原因,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急躁、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面对焦虑、急躁的患者,分诊护士的热情接待、关切、安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促使患者能正确、全面地叙述病情。

急诊科分诊及护理工作高效、科学的开展,除了制定优化的分诊、导诊流程,并认真贯彻、执行制定相关方针及实施细则,还应注重分诊护士的人材培养[7-8]。只有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平、素质,才可以有创新、高质量的、满足更多急诊患者需求的急诊科。因此,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总结经验教训,以积累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对于急诊科分诊及护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急诊医疗护理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外许多国家已把急诊分诊护士作为急诊护理的一个亚专业来培养、发展,这也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

参考文献

[1]杨宝燕,王晓燕,徐洁,等.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的现状与展望[J].护理杂志,2004,21(3):47-48.

[2]秦仕英.医疗体改中分诊护士的职能定位和压力应对[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5.

[3]杨红,汪楠.医疗新形势下分诊护士的职能与职能拓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2):90-91.

[4]何瑾秀.浅谈急诊科分诊护士的技能[J]. 中国医学创新,2009,6(6):74-75.

[5]周峰.改进医院门诊工作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354-1356.

[6]申艳芳.急诊科分诊护士角色与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54-255.

[7]陆琦,汤琦玫.前置式移动式分诊导诊的实施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0):96.

篇(4)

分诊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安排好就诊的顺序,做好优先处理急诊的患者,提高医院抢救的成功率,做好优化安排还可以提高急诊的工作效率。通过有效的控制急诊室里就诊人员的数量,维持好急诊室里的秩序,以上的工作可以增加急诊患者对医护急诊工作的满意度[1-2]。前来急诊的患者可以根据病情分成四个级别:①一级患者就是急危症,其病情是存在着生命危险,甚至于生命体征也是不稳定的,需要立即急救,这样的患者可能会发生心搏呼吸突然停止的情况,剧烈的胸痛或者是严重的呼吸困难,还包括重度创伤大出血等;②二级患者为急重症,患者的情况是有潜在的生命危险,病情很有可能恶化,例如严重骨折、突然头痛剧烈,腹痛持续在36h以上,开发性创伤和儿童高热等症状;③三级患者为急症,患者的症状为生命体征尚算稳定,可是临床症状的持续得不到缓解,例如高热、轻度腹痛或者是呕吐等;④四级患者为非急诊,患者的情况是不会转坏的,可以在急诊室外候诊。

1国内外预检分级检诊的流程

1.1国外预检分级检诊情况:现在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和我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英国、美国等患者,看门诊首先要预约,有些患者可能会就门诊预约排在1个月或者是1年以后。需要急诊的患者就医是免费的,那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任何医院不得推诿急诊患者,使得大量的非急诊患者滞留在急诊室,造成秩序混乱,而且威胁到了真正需要得到急诊治疗的危急患者且让他们得不到及时治疗,这些国家按照急诊患者的病况分级制定了Ⅳ级和Ⅴ级的预检分诊制度。为了确保最危重患者在短时间里得到更好的救治,那些病况比较轻的患者可能会在候诊室里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救治。

1.2国内预检分级检诊情况:目前我国急诊预检分诊的工作还没有普及。没有明确的分诊流程也没有急诊分诊的相关标准指南等,没有规范的分级以及制度,分诊的知识以及技能相对缺乏,急诊患者的接诊、评价没有科学的安排,以至于使急诊室秩序混乱,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医院,急诊室常常人满为患,流程不畅通,危急的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很容易造成医疗上的事端和纠纷,患者满意度降低。因此,我国卫生部在2011年出台了《急诊患者分级分区指导建议》。医院根据其指导,安排了急诊预检分级的流程管理。

1.3方法:医院根据2011年出台的《急诊患者分级分区指导建议》,再结合国际急诊医疗的流程和对患者的分级标准,将急诊机构划分成为了“三区”,把患者分成了“四级”。“三区”中的红区是抢救区,适合1级与2级的患者进行就诊,并且对他们进行快速评估和稳定工作;黄区是严密观察治疗的就诊室,适用于3级患者,在原则上是按顺序对患者进行诊治,但是当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或者是急诊室的护士觉得有必要提前就诊时,也可立即将患者送进红区;绿区就是专为4级患者治疗的区域。而医院对于四个级别的患者的划分标准主要是:①1级患者是有生命危险而濒危的患者,例如无呼吸或者是脉搏以及具有意识障碍的患者,要对其立即采取挽救生命和干预措施的患者;②2级患者是具有危重情况,例如急性意识模糊、复合伤以及心绞痛的患者;③3级患者是具有急症情况,其病况发展为严重疾病或者是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需要急诊处理的患者;④患者就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的症状,生命体征以较为稳定的患者。除了以上的分级划分以外,医院还制定了预检分诊流程,当患者被送入急诊科以后,负责预检的护士就要对患者进行分诊,患者会被分散到“三区”里。

1.4所用医疗仪器和物品:建立分诊台,制定被送来就诊的患者的分类表、分区表和患者评估表并刻成印章,就诊患者的接待流程应该按照医院制定的流程来进行,要备齐电子血压计、多功能监护仪和体温计,初步止血包扎固定用物也需要备好。

1.5分诊护士的选择:急诊分诊护士的选择是具有原则性,要工作满5年或者是在急诊科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来担任分诊护士,其应该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各科急诊临床医疗知识和技巧。对于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较强,沟通能力和态度也应该很好,遇事果断冷静,应急性强,熟悉法律和法政政策。分诊护士应该了解分诊工作的重要。医院还应该定期对护士进行分诊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等[3-4]。

篇(5)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急诊科是病种最多、病症危急患者最集中的科室,主要承担急救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具有较高的风险[1]。要求急诊科室的医护人员具备急救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急诊护理存在着风险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不满,发生医疗纠纷[2]。所以对急诊护理的分先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从主观和客观上对风险采取应对措施,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4年1月~12月的急诊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出现风险事件17例,其中纠纷事件3例,0例,患者与护理人员发生争吵14例

1.2 护理风险原因 护理人员导致风险的因素有:①工作的遗漏 急诊患者由于急救过程急促,护理人员容易忽视护理记录,对患者进行口头叮嘱后,忘记及时填写护理记录。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可能会拿错药或者用错药量,给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容易引起医疗纠纷。②护理安全意识 急诊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夜间、节假日的急诊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如果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不积极主动接待患者,对患者态度傲慢冷漠,就会引起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不满,发生争吵、殴打事件。③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程序和相关记录是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不能因为情况紧急而忘记完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对医疗事故的认定标准,护理人员应该认真阅读了解。减少护理工作的食物,严格按照急诊护理标准执行护理。④护理人员的自身体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精神 急诊护理人员需要随时准备急救护理工作,值夜班对身体影响大,容易身心疲惫,护理人员要调节自身的精神状态。对传染性疾病要做好自身的预防工作,不能因为惧怕传染病不按规定执行护理工作。要有白衣天使的职业精神,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予患者高效的护理。对需抢救的患者要沉着应对,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患者,采取有效的、安全的急诊护理措施。科室管理导致风险的因素有:①对医护人员的安排不合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使交接工作斜街不紧密,导致不能及时对急诊患者进行抢救,造成医疗事故。②对急救设备管理不善 没有定时检查急救设备的功能,使用后没有及时归还、消毒清理。没有安排专人管理医疗器械,导致在急救时设备故障延误抢救时机,出现安全隐患。③规章制度执行不力 急诊患者的检查、静脉滴注、输血、吸氧等工作有护理人员操作,如果在操作中出现失误或者违反操作,容易出现错误,影响治疗方案,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④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的提升 护理患者的护理经验是通过实践不断积累起来的,急诊科对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高。护理人员要熟悉护理操作技能,向有经验的护士学习护理经验,在各个科室学习。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熟练抢救技能。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安全隐患。⑤护患沟通技巧欠缺 对急诊患者从接诊到治疗的过程中,有效地护患沟通,十分重要。需要抢救的患者在治疗中存在风险,要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可能出现的风险,取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理解。在转运患者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危险因素。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护患纠纷。

2防范措施

强化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提升法律意识 定期对护理人员举行医疗法律知识的讲座,让护理人员清楚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对容易产生护理纠纷的案件进行总结,明确工作中的不足会导致的法律问题,提高对风险的判别能力。提升法律意识,减少护患风险,同时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先进护理经验、护理技巧,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抽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流程的掌握,严格按标准执行。鼓励护理人员做好护理工作,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主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提升护理质量,给患者信任感。

强化护患沟通 急诊患者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家属因担心患者病情焦急、痛苦,所以护理人员要亲切的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安抚患者焦虑情绪。要注意沟通技巧,态度要友好,语言要亲切。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情变化,询问患者感受,及时发现问题。与患者有效的交流沟通可以拉近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关系,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不仅可以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还可以提升护理质量,避免因缺乏沟通导致护患矛盾。

加强急救设备的管理、规范急救流程 完善急救流程的细小环节,特别是容易出现纰漏的环节。要让护理人员熟悉掌握急救流程,具备急救护理技能,可以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有条不紊的对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合理安排急诊室值班护理人员,经验缺乏的护理人员在值夜班时安排有经验的护士陪同值班。规范护理书写能力,对急诊记录本书写整洁,内容简单明确,记录救治过程的重点。安排人员每天检查急救设备的性能、进行消毒、整理,保证急救设备的正常使用。

3结论

急诊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稍有纰漏就会导致护理风险,引起护患纠纷[3,4]。所以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护患沟通能力十分重要[5]。护理风险时间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和制度管理缺陷导致的,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职业技能培训,规范急救流程,合理急诊科护理人员配置,加强急救设备管理等防范措施,强化护患沟通可以减少护理风险,提升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冯霞.急诊科护理风险针对性防范措施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4):307.

[2]旷晓红.探讨急诊科护理风险与防范[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5):359.

[3]万莉,王冬.急诊科护理风险的应对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0):314-316.

篇(6)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工作;护理隐患;防范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39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25-01

急诊科作为急诊患者实现治疗的可是,不仅所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严重,同时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归于患者的有效治疗,减轻病情危害,加强护理工作,这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能够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医疗信任程度,避免不良医疗事件出现。对于急诊科的护理工作而言,不仅需要素质高的护理工作人员,同时也需要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患者的切身问题。通过对于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隐患问题上安全防范,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急诊科的患者具有病情紧迫的特点,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病情诊断,综合的为患者实现诊疗工作,这就需要切实根据患者的病情状态,实现整体护理标准,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增强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于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如果能够有整体的认识,对于工作中能够造成护理风险的隐患问题,切实的制定防范措施,才能够降低护理工作的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提升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 分析在急诊科的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护理隐患问题

急诊科作为医院内的重点科室,其护理工作效果直接关系到医疗关系中的重点方面,而目前的患者人数在急诊科的数量普遍比较多,患者的病因比较复杂,病情通常比较严重,这不仅能够对于护理关系有所阻碍,同时能够降低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任程度。

在急诊科的护士中,普遍比较年轻,缺少工作经验,对于护患之间的关系处理没有沟通经验,这不仅造成了护患压力,同时也能够影响到患者的诊治,而临床护理与床位之间的配比较低,护士的数量远远达不到临床配比,急诊科的护士工作也是比较复杂的,首先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诊室分配,遇见急重的患者要实现及时抢救,挽救患者生命,而留院患者也要根据病情需要,实现分级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中的护理操作项目也是繁重的,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作完成,这不仅对于护士容易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同时也造成身体上的疲倦,一旦工作有所松懈,就可能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为患者的身体健康有所危害。

在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是需要胆大心细,对于医学综合知识有所了解,避免由于意识上的忽视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由于缺少法律规范知识,而没有法律观念,对于自己的工作缺少工作防范意识,对于护理文书的工作不能有所忽视,不能够在护理操作过后及时准确的记录护理记录单,由于缺少对于医嘱的重视,通常在进行相应操作之后也不能记录护理相关记录,有涂抹的护理单不具有现实意义,记录的内容要与抢救过程相符合,不能简单带过。护理制度要进行完善整理,护理工作程序要有详细的介绍,急诊药物配备齐全,全部都应该在有效期内,对于护理治疗的过程中要能够清楚的意识到护理隐患问题,保证高质量的护理工作进行。

2 对于急诊科的护理工作特点制定防范措施

护理工作流程中要符合相关法律规范,对于护理工作人员要能够强化法律意识,对于法律课程要在上岗之前进行培训,增加工作中的法律约束力,不仅要学习护理工作管理内容,同时也要了解如何应对护士与患者之间的纠纷关系,对于护理文件的书写规范也要认真的进行学习,在工作之中要能够坚持安全管理意识,对于工作要能够完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行为规范,以患者的利益保障的同时实现互利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保护。

建立工作中的意识,无论在发生什么严重情况,都要能够坚持工作中的相关规定。这样就能够避免护理隐患中的差错事故的产生。

重视输液速度的调节。护士在给患者输液成功后,将输液速度调节好,观察几分钟,然后告诉患者输液的速度,切勿乱调节。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由于急诊患者病情较为危重,患者及家属心情急切,所以护理人员态度要好,不能有急躁情绪,以防呛着患者及家属,导致口角影响护理质量。在护理过程中要要仪表端庄,态度要和蔼,处事果断,多关心患者,一句暖心的话语可能减少纠纷的发生,一句柔声细语可能就减少不必要的争吵。同时要加强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积极创造机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丰富护士的专业知识,提高救治护理水平。

对于急诊科的护士长工作而言,要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业务能力比较强的同时,做好护理管理中的相关工作,对于日常工作中的规范要严格执行,在管理中实现科学排班制定,实现科室内的认真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工作的隐患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根据护理工作人员的年资,实现可视内的工作安排,能够调动人员内部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整体协作能力,切实制定工作流程,保障护理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规范护理记录书写,遇病情变化应随时记录,杜绝重抄或虚填观察结果的发生。增加护理人员编制,争取医院增加急诊科护理人员,结合急诊科护理的特点,进行弹性排班,减轻护士工作的压力,关心护士,并对表现优秀的护士给予奖励。

3 结束语

随着人民保健意识的加强,以及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随着整体护理制度的切实执行,不仅要在医疗设备上有所改进,同时也需要在医疗关系中强化对于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这样就要求针对于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隐患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能够切实制定防范措施,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加强护理工作监管,保障患者以及家属的自身满意程度,实现优化的护理工作要求。急诊科作为急诊患者实现治疗的阵地,不仅所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严重,同时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归于患者的有效治疗,加强护理工作,这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能够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医疗信任程度,避免不良医疗事件出现,同时也需要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患者的切身问题。

篇(7)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76-01

在医护护理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某些护理风险,属于一种可能发生、不确定性不安全因素。医院急诊科属于危重症疾病抢救的重要环节,因急诊病情变化快、发病急、抢救难度较高、风险较大[1],所以,急诊科的整个护理过程均伴有护理风险。本文临床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提出防范对策,旨在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现总结如下:

1护理风险因素

首先,护士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技术方面。因护士的操作不熟练,技术水平较低,在10min内不能完成静脉穿刺、呼吸机连接、呼吸道通畅等护理工作,延缓了抢救的最佳时机。(2)理论知识。在护理实践中不能贯穿理论知识,无法预见性实施护理措施,停滞于机械执行、医嘱执行的层面。(3)责任心。由于护士的责任心不强,在护理工作时,不能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流程随意性较大,存在违规操作行为。(4)沟通技巧。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因护士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不能很好实施告知程序,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了解不深刻,甚至模糊,具有较高的护理期望值,极易引发护理纠纷[2]。

其次,急救设备。因急救药物使用不合理、数量短缺,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对急救抢救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极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

第三,护理文书。护士在书写护理文书时,存在乱涂、不规范现象,不能确切描述病情,不合理使用医学术语,不能及时监测患者病情、用药效果,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

第四,转运。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对于烦躁患者,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极易导致患者坠床。各种管道未妥善固定,引起管道移位、滑脱。未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未准备好急救设备,未做好相关科室协作,不能及时治疗、监护患者,耽误治疗时机。在衔接过程中,接收科室、急诊科室护士未仔细做好交接,存在护理缝隙。

2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首先,建立防范意识,构建风险管理制度。护士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有利于发现潜在的法律风险,并根据法律程序进行护理。严格交接班,确保急救药品与仪器的完好率,以便于抢救时能正常使用。构建风险防范制度,强化护士识别风险能力,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由于急救科室的抢救患者较多,在抢救时医生有过多的口头医嘱,因此为保证护士医嘱的可靠性、准确性,应专门设计医嘱记录表,护士与医师核对正确后方可执行医嘱护理[3]。

其次,加强护士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构建切实可行的护理程序,重视落实、执行。流程化、系统化各项护理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完善,确保流程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护理质量培训,掌握检查标准,提高护士护理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为护士提供相互沟通、自我表现的平台。相关科室进行写作,共同分析、总结急诊科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不安全隐患,以使质量护理贯穿于每个护士的心里,提高护士的护理积极性。

第三,加强急诊护士的专业能力,由于护士能力属于护理技术发展的关键,专业知识向能力转化,才可实现主导作用。因此,为加强护士专业水平、个人能力,应强化护理理论知识、沟通技巧、团队配合、技能操作等培训。每周组织护士进修理论学习,主要关于急救护理流程、护理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心理护理、应急预案、沟通技巧、药物知识,鼓励护士通过网络远程教育进行学习,以拓展护士的知识面[4]。

第四,加强管理急救仪器与设备。对于急诊科的急救设备,必须由专人管理、检查、负责,在抢救前,严格监测仪器的交接,禁止仪器带病应用,确保仪器、设备无无故障使用。根据规定基数配置药品,确保药品无过期、变质、短缺等问题。按照国家规定登记、保管、使用特殊药品,及时补充一次性急救器材,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护理文书层面。根据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观察病情变化,完整、及时、客观记录好病情动态。针对急诊抢救患者,入科室后,急诊护士应仔细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护理措施等。

第六,转运。若患者病情平稳,方可实行转运。若患者存在生命危险,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护士必须仔细评估病情,主要包含患者生命体征、管道衔接与固定情况、肢体与皮肤静脉穿刺情况、运送时可能发生的状况,仔细准备好药品与仪器。在转运前,通知相关科室准备。转运时,仔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对于因病情危重需转运检查、治疗患者,必须由医生监护。对于出现病情变化者,必须给予抢救措施。急诊科护士必须与接收科做好交接工作后,并待患者护理到位后,方可离开[5]。

第七,风险处理、上报制度。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不管是否发生,应鼓励护士及时上报,以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处理、改进不安全隐患与差错。使患者损害最大限度的减小,分享风险事故经验,经过分析与讨论后,改善护理不良环节、不合理流程。

3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管理是相互促进与联系的,通过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及时识别护理工作中潜在风险,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悦.急诊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157-7158

[2]肖文.急诊科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02(7):157-157

[3]何治平,孙凤琳,孔晓云等.急诊科护理风险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3):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