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
时间:2023-09-25 11:40: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本文在扼要介绍了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关系,再从我国的县域经济中城镇化的历史、现状中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县域经济城市规划
ABSTRACT
Urbanization and the County area economy develoment are the key Path to solve the questions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 and Peasnat,for in our country,to great extent,the County area economy equals to the rural economy,that is,to develop the county area economy is to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Only if a great number of peasants have left their homelands and got employed in the cities, we can develop the rural areas and then peasnats can get much richer.It depends on the scale of urbanization.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state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county area economy theoretically and then tries to find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of our national county area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and attempts to suggest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words: urbanizationthe county area economy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县域经济的涵义及性质
1.1县域经济的涵义
县域经济概念的提出应该是在改革开放后,本意是指一个县(市)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既有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又有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经济;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政府的经济(财税),也有老百姓的经济(就业和收入)。可以说,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在一个县(市)的范围内,基本都可以得到反映。具体地说,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元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1.2县域经济的性质
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点是都指一定范围的地表空间中的经济区域。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单元,一国的国民经济正是由多种类型的区域经济藕合而成。区域经济按其形成的直接缘由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等;另一类是“行政区域经济”,如省域、市域、县域,省、市、县既是行政管理层次,而其行政辖区内的经济活动,即构成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县域经济。由此,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层次,它是处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结合部的位置。[8]
县域经济通常是指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这样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它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集聚性和扩散性等特征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对于县域经济的性质,大体可以做两方面表述。
其一,是一种行政区域经济。
从性质上讲,县域经济首先是中国经济中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是中国经济中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具有层次性。就我国而言,如按行政区分类,包括四个层次:一是跨省、市、区的经济区域,如东中西三个大地带;二是省、市、区经济区域,这是基本层次;三是地、市、州经济区域,这是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聚合县(市、区)域经济,在形成特色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中负有特殊使命的经济区域;四是县域,是经济区域的基础层次。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不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域。县既是行政的基本单位,又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层次,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层次。
其二,是中观经济。
从性质上讲,县域经济还是一种中观经济。宏观经济运行是指国民经济总体的活动过程。微观经济运行指作为国民经济细胞或基本单位的经济主体,在市场上进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观经济运行则是指宏观和微观经济之间那一区间经济的活动过程,具体地说,也就是某一部门或某一区域的经济活动。
2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的农民享受不到基本社会保障
不仅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享受不到,就是进城务工经商也不能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目前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社会保障的工作刚刚起步,养老保险尚未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不能也不愿意失去养命的田地进入城镇。可以说,是县域经济本身的不发达不完善遏制了城镇化的进程。
2.2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
一些县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县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建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县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虽不起眼,但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2.3城镇化的圈地运动
目前我国土地市场混乱和土地管理失范具有范围大、涉及面广的特点,已经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这是继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开发区热”、“房地产圈地热”之后出现的又一轮规模大、地域广、涉及面宽的圈地运动。比如许多城市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县域经济”等的旗号,借“修改城镇建设规划“之机,大面积乱批乱占土地,借县改市、乡改镇之机,把大量农用地、甚至是国家严令禁止的耕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
3 如何协调发展我国的城镇化与县域经济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的一个内容,城镇是县域经济的载体之一;而县域经济则是城镇化的保障、动力。所以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存在的不协调状况。
城镇不是画出来的,而只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决定城镇发展。因此,在推动城镇化的总战略中,首先要做好经济发展的规划,完善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解决阻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而不能就城镇化论城镇化。同时,县域经济是一种开放的市场经济,不能一直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以城乡分离的状态为基础的县域经济是没有发展的潜力。所以,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要相协调,有必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3.1建立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
这里的合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中、小全面发展、面面俱到,不是要刻意追求城镇的数量,人为地、行政地城镇化。各地要根据现有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需要,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推进县域城镇化必须统揽全局,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城镇规划要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境等规划相衔接,不断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制定好县域城镇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调控和指导。
县域经济是一种开放的系统,我国县域经济经济规模小,发展腹地空间有限,一般没有完善的经济体系。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出封闭,经济参与大区域的联合与合作,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条块分割”和垂直分工联系,加强县域之间以及县域与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协调和经济横向联系,要有整体观、系统观,实现县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推动县域结构调整。
3.2把培养集群式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为县域城镇化提供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我国传统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程度,是通过各种资源的认为的单向度聚集来实现的,这种方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到重要的经济作用,但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现在显然已经不可以通过那种方式发展县域经济和县域城镇化。
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把培养和扶持县域集群经济作为突破口。在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中,集群更多的是指分布在城市中的产业集群,折中产业集群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支撑和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县域经济中,集群经济特别是形成多种产业的集群成长和各种经济主体的集群成长是一种经济发展新思路。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使它们在一定区域内,例如县域内形成集群经济,推动这些经济主体相互伴生、相互促进、形成产业链和集群优势,从而真正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3.3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
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对此,有学者认为,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应该取消,农民在城里只要不违法,应提供给他们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权益,而不应该歧视。另外,发挥小城镇的作用,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民就业,同时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小城镇在减少城乡差别过大的过程中起桥梁作用。参考文献
[1]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申振东、周其华.城镇化透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金勇兴.聚集与扩散---温州建制镇城市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熵权模糊评价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为区划单位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腾飞的基石。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人口、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中,是指导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理论。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大而化之,不能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不同区域的评价指标应有所区别;二是 一些指标分类标准的界定较为模糊,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类别较多,没有考虑统计实践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数据支持的可行性;三是许多评价方法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多,比如理论分析法、Delphi法、层次分析法等。为了克服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出现的上述不足,本文采用较少的指标来反映尽可能全面的内容,并充分挖掘已获得数据信息,排除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客观地对苏北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
一、评价模型的建立
1.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模糊性的界定
中国学者(胡涛 1994)提出辨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准则是递增性、协调性和稳定性。结合苏北实际情况,根据各县可持续发展与否及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将区域系统分为强持续发展系统、中持续发展系统、弱持续发展系统与不可持续发展系统4种类型。
(1)递增性指标
用区域发展速度(a)来衡量递增性,通常用GDP增长率来反映这一指标。据研究,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以7%~10%为宜(陈锡康 1994),a取值过低固然不行,但过高也不合适,根据苏北各县情况,这里取9%,用Γ型隶属度函数(贺仲雄 1983)来进行模拟,表达式为
可以看出,a=9时,μa=1,强持续发展系统;当a≤0时,μa=0;当a趋于无穷大时,μa趋于0,这都属于不可持续发展系统。可见a不是越大越好,关键是要适度。
(2)协调性指标
协调性是指可持续发展系统各组分(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等)是协调发展的。根据苏北各县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用以下4种协调度指标。
①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的协调度(b),b=粮食年增长率b1/人口年增长率b2,b与区域持续发展系统的关系是当b1<b2时,区域系统不能持续发展;只有当b1≥b2时,区域系统才能持续发展;而且b值愈大,愈有利于区域持续发展。据此,b的隶属度函数可以采用以下线形模式:
②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度(c),c=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c1)/农业产值的年增长率(c2),据研究(韩湘玲等 1994),人均GDP在300美元~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工农业发展速度比以不超过3∶1较为协调,据此,可采用对称梯形模式来构造工农业协调度的隶属函数
由(3)式可以看出,当c值为200~300时,μc=1,为强持续发展;当c值超出以上范围,μc与c为线性关系;当c值小于200时,μc随c值的增大而增大;当c值大于300时,μc随c值的增大而减小。
③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协调度(d),d=第三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d1)/第一、二产业产值之和的年增长率(d2),从苏北地区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只有当d>1时,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b指标类似,可以构造d的隶属函数
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度(e),e=GDP增长率(e1)/生产过程物质消耗增长率(e2),e与区域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当e1>e2时,说明经济发展速度是建立在高消耗、低收益的的基础上,区域系统将不能持续发展;当e1>e2时,表明物质消耗少,效益高,区域系统持续发展,且e愈大,愈有利于区域持续发展。据此,e的隶属函数可表示为
(3)稳定性指标
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度(f),f=GDP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值的年绝对差值(f1)/区域平均值(f2),构造f的隶属函数(贺仲雄1983)由(6)式可以看出,f值越小,稳定度越大,区域越能持续发展。
2.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使指标权重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符合客观实际,我们从数据的本身来挖掘信息,权重的确定采用熵值法,权重确定的具体步骤如下:
(2)对决策矩阵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矩阵X*,并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方案指标的比重,得:
(3)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ej,其中,
3.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1)选择因素集(X)X={x1,x2,…,x6};
(2)设定评价集(Y)Y={y1,y2,y3,y4};
(3)确定各因素的权重(WX),记为WX=(w1,w2,…,w6);
(4)给出单因素评价矩阵(R);
(5)模糊综合评价(B)B=WoR,采用模糊集的最大最小运算法计算B,取隶属函数最大的等级作为评判的结果。
二、实证分析
1.这里因素集采用X={x1,x2,…,x6}={a,b,c,d,e,f };评价集采用 ={强持续发展,中持续发展,弱持续发展,不可持续发展};选择2003年~2004年苏北地区24个县(县级市)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计算,根据上述所建模型计算出因素集(X)中各因素的权重WX=(0.1236,0.06,0.0564,0.0776,0.606,0.0764)。
2.求单因素评价矩阵。为了提高辨识效果,用辨识指标a、b、c、d、e、f的频率(rij)表示,采用1994年~2004年共11年资料计算rij,各辨识指标按隶属函数分为强持续发展、中持续发展、弱持续发展、不可持续发展4组进行频率统计。采用河南大学秦耀辰教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研究结果作为辨识指标的分级数据,如表1所示:
3.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如盐城市响水县的评价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B中最大元素为0.606,与它对应的是不可持续发展系统。
对结果作如下处理,令B’=(B1’,B2’,B3’,B4’)=(B1×90,B2×80,B3×70,B4×60),则B和B’会有不同甚至相反,采用折中处理。通过计算得出运算结果如表2所示:
三、 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苏北地区有10个县属于不可持续发展系统,占县域总数的41.6%,接近一半,有6个县属于强持续发展系统,占县域总数的25%,分别有4个县属于中持续发展系统和弱持续发展系统,各占16.7%。这就说明,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一部分地区只是弱持续发展,这与我们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不相吻合的。对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地区,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找出主导障碍因素。
所谓障碍因素是指在单因素矩阵第四列(不可持续发展列)频率在该行为最大的因素。以响水县为例,根据评价结果,主导障碍因素有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不协调,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不协调。说明该县粮食产量增长太慢或是人口增长太快,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时经济发展过度的依赖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推进城市化战略,增强城市集聚效应。为此,当地政府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延伸农产品的产业价值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这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同时要矢志不俞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生产要素向城市的集聚过程,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形成规模经济,从而节约大量的土地、水、交通、通信等资源,能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最后,当地政府在进行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城市建设和工业突破的同时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本着资源节约和资金集约的原则,优化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尽可能的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参考文献:
[1]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学林出版社,2005.1 47-48
[2]李利锋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37-248
[3]孙瑛刘呈庆: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3:56-58
[4]龙如银:中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89-202
[5]马锐:模糊数学模型在投资决策分析中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01)
[6]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2005年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县域产业聚集;综合运输体系
[中图分类号]F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6-0152-04
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聚集的重要影响要素,产业聚集是农村城镇化的依托,产业聚集为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为城镇化要素的空间集聚提供了前提保障和基础条件,而城镇化的发展是产业聚集发展的催化剂。产业集聚有效地促进具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交通运输在促进城镇要素跨域流动、支撑城镇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城镇社会有序运行、引导城镇产业合理布局、锚固城镇空间格局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中心城市,目前我国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存在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不合理、资源分布不均衡、结构失调、管理条块分割、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县域内部的合理分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因此,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动选择。本文从新型城镇化与县域产业聚集关系入手,分析了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对县域产业聚集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中应注意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与县域产业聚集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着眼于农民,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传统的城镇化,是从“城里人”的角度看城镇化,其基本路径是开发区、房地产,忽略了“乡下人”、土地要素,也忽略了提高效率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不同于过去的城镇化,它的“新”体现在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过去的城镇化片面地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张和空间扩张,而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标志是要在本质上实现农民身份转变过程中伴随的文明化和现代化,而不是盖了多少住宅楼、有多少农业户口转变成了城市居民户口。否则,即使在城里打工一辈子,也达不到“人的城镇化”的要求。
新型城镇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城镇化上,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镇,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就业,就业就需要产业的支持。城镇化有自身的逻辑性。无论是以工业化带动、高科技带动、服务产业带动还是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城镇化都要遵守从产业发展到人口聚集的规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也都要依托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从城镇化率的数据提升还是从城镇化质量升级,再到城镇化本身,都需要产业发展作为基本的动力。
(二)新型城镇化与县域产业聚集的关系
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型城镇,缺失活力和竞争力。科学合理的城镇化,产业依托是根基,并且这些产业发展要拥有可持续性。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大部分新进城农民则会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无所事事的闲人。因此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是留住城镇新进人口、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加快县域产城融合步伐,建设选育优质产业聚集园区,集聚一批企业。成熟并且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落户到县域产业聚集区,可以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观念、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工业项目落地县域产业聚集区,相应会带来就业岗位增多,城镇新进入人口的就业机会增多,新进入人口和企业各得其所。农民进入城镇,不仅仅是消费者,更重要的是生产者、创新者。农民接受培训成为产业工人,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仅素质将会提升,收入也稳定,让农民及其家庭更好地融入城镇社会,可以在新城镇中安居乐业。
新型城镇化是以产城融合推进县域产业集聚区建设。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是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与过去倡导的城镇化、建工业园区有本质的区别,今天的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建城镇、建工业园区,而是走产城融合模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县域产业集聚区不仅限于工业,也可以是农业、服务业或一、二、三产业相互链接、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聚集区。因此,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与县域经济发展对接,要与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以产城融合模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走适合国情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的聚集,以县域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为新型城镇化的人口集中创造条件、提供基础支持。要完善县域产业集聚区周边的学校、医院、住宅、金融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县域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以产城融合模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把县域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宜业、宜商、宜居的新型城镇。
县域产业集聚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农业土地集约化,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县域的经济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经济发展。要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适合国情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进行产业集聚,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农业促工业。因此,县域经济必须要走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农业产业集聚之路。
二、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对县域产业聚集发展的影响
(一)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促进县域产业聚集的集约发展
便利的交通运输是县域产业聚集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物质要素。综合运输体系是通过在空间位移和时间跨度变化上的高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成本的节省和经济总量的提高。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生产要素会根据资源最佳配置原则流向交通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因此,综合运输基础设施完善的城镇,可以有效地吸引各个方面的资源形成产业聚集。
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高了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即“成本节约效应”。运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在更大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即“生产要素配置效应”,达到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目的。
县域综合运输为县域产业聚集提供了经济活动所需的空间联系和基础设施的支撑体系,通过降低成本形成县域产业聚集的集中优势。运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实现县域产业聚集生产要素价格的均衡,使县域产业聚集园区内不同企业能够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组织生产,实现专业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产生人力资本、知识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进一步促进县域产业聚集发展。同时,运输基础设施也是吸引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凯恩斯认为,政府投资于运输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完善和发展,会带动一批新型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实现生产规模经济,增强专业化分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为县域产业聚集和扩散提供路径
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使原来很多因为距离成本因素无法合作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使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供应链中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选择范围进一步增加。这样不但促进了相同和相近产业的聚集,而且促进社会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实现。同时,由于相似企业的聚集必然带来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和外溢,从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带动向前和向后相关联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县域产业聚集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县域产业空间聚集发展到一定程度,聚集度较高的县域产业聚集区又会沿着完善的交通运输通道向周围区域进行扩散,扩大企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推动规模化经营,促成县域内外的广泛交往,使本来受制于区位条件不能均衡分布的产业,可以借助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相对合理地分布,从而促进县域产业聚集和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对县域空间溢出效应、集聚扩散效应及产业聚集之间的吸引与辐射效应必然影响县域产业聚集和县域经济发展,促使县域空间产业间结构的演化和重组,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县域综合运输体系有助于县域产业聚集区的协调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数量越来越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人口逐渐转移到了城镇,使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其中,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在缩小地区差距,改变区位条件,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可以提高县域交通可达性,改善产业聚集区位条件。可达性的提高意味县域产业聚集经济主体间联系的运输条件转好,运输距离缩短,运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下降,从而使县域产业聚集的区位条件得到改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得到提高。其次,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可以加强县域和整个经济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随着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日益加强,不同区域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其联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结构、速度、规模向前发展。交通运输是不同区域间人员、物资等要素流动和空间联系的主要载体。县域综合运输体系服务能力的提高可以加强中心城市与县域城镇的联系,有利于消除区域壁垒,促进中心城市与县域城镇间分工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促进市场一体化建设。
(四)县域综合运输体系有助于提升县域产业聚集区竞争力.
县域产业聚集区竞争力是指县域产业聚集区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县域产业聚集区竞争力的特点在于其受多层次、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竞争力是县域产业聚集区发展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反映。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将会直接和间接带动、促进其它相关因素和方面的发展。能够激活当地劳动力、土地、矿产、资金等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县域产业聚集的要素禀赋优势,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同时还带动消费水平的提升,提高县域产业聚集区与其它区域市场的需求结构的关联与影响程度,为县域产业聚集的优化提供市场保证。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开放程度,促进政府政策的实施和运行,改善金融环境,推动科学技术的传播,提高国民素质,因此,最终将会促进县域竞争力的提升。反之,县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设施的薄弱,交通运输服务总量的不足,结构的不合理,也会成为阻碍县域产业聚集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三、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的关键性问题
(一)完善的绿色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
作为中心城市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对县域产业聚集的建设、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县域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的重视,并以先进的规划理念作为指导。
在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中要坚持绿色交通理念,做到以人为本,倡导低污染、多元化,通过运用一定的管理策略和相应的技术措施,对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进行合理规划,缓解县域交通压力并降低交通对环境的污染。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坚持绿色交通的理念,结合农村、城镇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风貌建设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可实现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与自然环境的有效结合;同时要以所处中心城市城市规划标准为指导,真正地发挥中心城市交通规划对县域空间拓展的引导作用,打造环保节能高品质的县域综合运输体系。
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也要坚持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理念,实现县域交通设施、交通运营和交通管理的一体化,同时要实现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与中心城市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的一体化,强化综合运输规划的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摆脱单方式、局部发展的传统方法的束缚,保证县域城镇和中心城市之间可以通过换乘枢纽、交通运营组织进行有效衔接和充分整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县域城镇各自优势,形成有机整体。
(二)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下货物运输网络
运输成本(物流成本)降低是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条件。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下货物运输网络规划是县域产业聚集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县域产业聚集区不同于中心城市的开发区,县域产业聚集是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吸纳培育新兴产业和壮大本地传统产业的集聚效应,是以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集聚。县域产业聚集的区域产业特征十分明显,需要建立支撑产业平台发展的综合运输系统,引导县域产业聚集空间拓展和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和县域产业聚集区选址的协同一致性就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协同一致性问题主要涉及县域产业聚集区选址与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的关系、县域综合运输系统对产业聚集区选址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产业聚集区节点与交通网络衔接的问题,即聚集区出人口的设置、如何通过选址使同类或相关联企业、项目的集中布局聚集发展,提高县域产业聚集区整体竞争力等。
物流中心是县域产业聚集区货运集散的重要设施,属于共有资源。如果物流中心选址不合适,不仅会造成县域交通堵塞,同时会影响县域城镇化形象。县域产业聚集区范围内的货运场站和物流中心要进行统筹考虑,建立等级功能清晰、规模布局合理的物流中心体系,物流中心应和中心城市的多种交通枢纽有效衔接,实现多式联运,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产业聚集区内企业的物流成本。物流中心与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要实现一体化运作,并且要与县域产业布局相结合,尽可能减少物流成本,提高货物中转效率,实现快速运输。县域产业聚集区内产业关联性强,其对外货运交通流方向多一致,而物流中心作为以运输为产品的交通枢纽,是内外货运集散中心,与园区联系紧密,且要求与集聚区主要对外货运通道联系便捷。
(三)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下客运网络
县域产业集聚能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但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形成需依赖于劳动力资源、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人才。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劳动力资源多来自周边农村生活的劳动力,而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人才绝大部分可能来自于周边中心城市。在县域产业集聚区直接居住的人口一般比较少,因此合理的客运站选址可缩短出行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就成为县域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县域产业集聚区通勤客流一般方向较明确,为保障客流通达性,可根据周边农村主要居住生活区区位进行规划,设置限时客运通道,确保通勤出行时间稳定,保证道路服务水平,保障客流安全便捷,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减少客货干扰。
县域产业集聚区的交通特性与中心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与中心城市连接的交通通道客流出行距离较长,出行次数少,出行目的单一,机动车出行方式高,通勤特征更为明显。因此县域综合运输体系内部交通设施配置应充分考虑这一交通特性差异性,有区别于中心城市在道路、公交、停车等交通设施规划,以县域产业集聚区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机理,重点突出县域的鲜明土地利用特征和新型城镇功能特点,设立到达中心城市的直达公路高速客车,最大限度解决县域产业集聚区高级管理人员、高新技术人才和客商从中心城市到产业集聚区的交通难题。
(四)县域综合运输体系下运输服务水平
综合运输系统效率和质量体现了综合运输体系的“软实力”,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是刻画其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支撑能力的重要内涵,它包括运输速度、可达性、运输价格、安全与舒适性等因素,是衡量综合运输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尺。
一、从百强县的数量看,浙江、山东、江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最强。参加这次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其中县级市367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根据评价结果,我省和山东各有26个县(市)入围百强县名单,江苏有25个县(市)入围,3省入围数占了百强县总数近2/3,说明3省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最强。在县域经济百强县前10位中,江苏占了7席,浙江占了4席,山东占1席,这也进一步说明了3省县域经济的强大竞争力。县域经济百强县前10位具体是:江苏省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第一;第二至第十依次为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太仓市、福建晋江市、江苏宜兴市、浙江义乌市、浙江余姚市、山东荣成市。
二、从百强县分布情况看,东部省份县域经济强势格局未变。这次百强县的具体分布为:浙江省26个,山东省26个,江苏省25个,福建省8个,河南省7个,河北省6个,辽宁省5个,湖南省3个,广东省2个,山西省2个,2个,上海市1个,黑龙江省1个,江西省1个,陕西省1个,四川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其中,浙江、山东、江苏、广东、福建、上海、河北等东部沿海省市占了94个,位次上也整体比较靠前,而其它地区如东北6个,中部13个,西部5个。虽然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但东部地区百强县数量多、县域经济规模大、综合发展水平高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
三、从居民富裕程度看,我省强县富民的协调性最好。这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根据县域居民收入水平情况,并结合居民消费、储蓄、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开展了相对富裕程度的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我省26个全国百强县中富裕程度为A+级有23个,其余3个为A级,而山东省26个百强县中富裕程度为A+级有13个,江苏省25个百强县中富裕程度为A+级只有10个。从居民收入数据看,我省26个百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212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9640元,高于江苏的16170元和8030元、山东的13990元和6870元。这说明,我省不仅强县数量多,而且居民收入水平高,体现了“强县”与“富民”相统一。
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人民银行应加大对执行货币政策的关注和。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传导中障碍和原因的分析,提出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一、货币政策传导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的短期效果有时可能非常明显,但持续性、长期性效果则明显不高。据对某县 1996年至2002年的经济金融发展指标分析,GDP (1990年不变价)年均增长13.47%,GDP当年价年均仅增长3.56%,仅有两个年份GDP增幅超过贷款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1.9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9.29%,各项贷款年均增长9.9%,贷差逐年减少,从1996年的30673万元减少到2002年的 9851万元,七年平均贷差为26977万元,存贷比例和新增存贷比例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波动主要是由于 1999年至2000年全县剥离9300多万元不良资产所致),总体都在下降,七年平均存贷比例为136%,考虑到可比性因素,金融机构近六年的新增存贷比例都在 50%以上,2002年最低,仍为54.58%.可见,信贷的高投入并没有带动经济的高增长,尽管GDP的增幅有时高过贷款的增幅,但金融机构存款的高增长和农民人均收入的低增长又从不同侧面弱化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的效能。效能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一)县级人民银行在传导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有误区。一是存在畏难情绪。不少人认为,货币政策的制定集中在人民银行总行,重大货币政策的实施操作也主要靠总行组织和推动,基层人民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和政策效果无能为力。特别是这次监管体制改革,使人民银行员工对实施货币政策专业化感到力不从心,认为监管职能的分离弱化了人民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二是重金融监督管理轻货币政策效能。近几年由于金融风险的日益突出,金融机构“双降”工作和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花费了金融部门的大量精力,而对货币政策传导与金融监管的相辅相成关系不去深究,人民银行的工作重点随着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而发生偏移。三是僵化。一提到贯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有人认为不过是传达、转发文件,只照抄照搬,而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有效的指导。四是意识不强。基层人民银行,尤其是货币信贷部门的人员,一味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而对自己所承担的贯彻实施货币政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注意到自己所做工作在货币政策层面上的效果和作用。五是定位不准。过去人民银行县支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金融监管上,且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成效十分显著。但是,对货币政策的关注却相对滞后,认为制定货币政策是总行的职责,县支行难以作为。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不够,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不多,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底数不清,这将对县支行管理职能的转变和履行职责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利,贯彻执行货币政策也多停留在“务虚”角度。
(二)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担负着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任务,但其严格的信贷管理体制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信用社信贷管理比较灵活,但不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发挥主要作用。商业银行贷款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而风险防范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比较系统、完善,责任和利益明显不对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银行经营收入严重依赖信贷利息收入,更增强了银行对信贷资产风险的防范,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以某县为例,全县只有工、农、建三家商业银行,建行也降格为市分行的一个分理处,贷款余额仅为1226万元,其中还有已经进入破产程序的破产债权1011万元,工行和农行的信贷业务仅限于消费贷款、个人贷款业务,公司客户贷款较少,在人民银行下达的支持“三有”贷款、信用担保机构贷款、下岗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的承载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由于宣传不到位,中介、金融机构、贷款需求方对货币政策知识掌握得不够,全社会货币政策素质偏低。
(三)货币政策传导路径过于狭窄。近年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通过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票据市场等途径进行,但从县域经济状况看,证券市场、票据市场、货币市场严重缺乏,利率政策对经济的震荡作用和弹性,已经远远低于政策出台时的预期,人民银行下发的窗口指导性意见受时间和层级的阻滞又使其作用效力渐减,再贷款的作用仅限于支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现实操作困难。农业的弱势地位和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又注定其吸纳信贷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再贴现不仅在县级人民银行,就是在市级中心支行也出现了零余额。因此,过窄的传导路径,限制了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的作用。
(四)货币政策的传导环境存在梗阻。主要表现,一是国有企业机制没有根本转变,整体资产负债率偏高;二是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严重,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三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消费市场主导产品仍未形成,最终消费回升较慢,消费信贷难以达到有效规模,超前消费拉动经济一时难以实现;五是社会诚信缺失,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与货币政策要求的外部环境还存在不小差距。
二、强化货币政策传导效能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时机,为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效能创造条件
随着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深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贯彻执行货币政策面临很多有利条件:一是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作用日渐显现,其组成人员逐步化,独立性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分离使人民银行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和判断货币政策。三是即将修改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新制定的银行业管理法,使社会对人民银行日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寄予厚望。
(二)深挖内潜,强化职能调整后县支行的职责履行
人民银行县支行要全面理解监管体制改革,正确把握职责调整,集中精力做好调查,要对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调查研究,履行人民银行职责。
1.尽快树立货币政策观念。伴随着银监会的成立,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研究,将成为人民银行基层行的主要职责之一。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载体,是具体化的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好信贷政策,也即间接地贯彻落实了货币政策。具体到县支行,可以更多地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贯彻执行货币政策,找准自己的位置。要严格抛弃那种依靠监管权力保证货币政策实施的依赖心理,特别是没有机会成立监管部门的县支行,更应该树立货币政策观念,以更好地履行调整后的职责和任务。
2.进一步关注县域的和运行情况。要善于从错综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县域经济发展中捕捉线索,从信贷投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信贷收支的反映、经济金融的衔接等环节中发现问题。
3.提高基层央行员工把握和运用金融数据信息的能力。当前,县支行要组织干部职工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原理等相关知识,学习调查研究和综合的技术与,为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某个时段存、贷款情况进行分析时,不能只看余额的增减,还应看增减额的增减变化,同时在分析绝对额变化时,还要注意相对数的分析。对金融形势的分析,既要看总额的变化,还要看项目或行别在结构、比重、份额方面的变化。另外,对金融数据的分析,也应结合经济数据去分析。
4.充分认识到各项金融服务工作也是贯彻执行好货币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研究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对贯彻执行好货币政策的作用点。要做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之间关于对金融机构监管的衔接工作,以便全面地履行好县支行的职责。
(三)多方联动,构建货币政策良性传导机制
1.适当制定有利于增强实效性和地区差别性的区域性货币政策。为了使货币政策更符合区域经济金融的实际情况,在制定和出台货币政策时,在与国家的货币政策协调一致的前提下,授予大区分行根据本地区经济金融运行整体状况、特点以及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制定相应的区域性货币政策的权力以及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上适当的审批权限,或在出台货币政策时按照区域经济的特点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政策,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效。
2.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创造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一是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部门的工作职责,增强传导手段,更好地发挥人民银行分支行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窗口指导”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二是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加快信用制度建设,维护金融债权,为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和个人消费信贷的增长,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和企业及居民个人的行为,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尽快建立一个政府、企业和银行之间反应灵敏、有效沟通、协调一致的信息平台,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更及时、权威和有效。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民银行县支行是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货币政策体系的“神经末梢”,处在上传基层经济金融信息,下达总行货币政策意图的关键部位,但由于近年来的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使人民银行县支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能受到一定制约,给辖区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金融稳定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原因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定位有偏差,导致实施效果弱化。毋须置疑,近年来,人民银行县支行针对辖内部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资产率高,经营效益差,金融风险存在隐患的现实,把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且强调其任务就是强监管、防风险、保稳定。这种职责定位,客观上形成了人民银行县支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履行监管职责上,而未把货币政策职能摆上应有位置,抓紧抓实。思想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无力,本来一些对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大量具体的工作没有去做,更没有集中精力,系统、深刻地研究有效履行货币政策职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措施和办法,最终导致人民银行县支行没有真正发挥履行货币政策职能应有的作用,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是信贷管理欠科学,直接影响传导效果。目前,人民银行县支行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用传导渠道,但从实施效果看,这一渠道存在许多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传导效果。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贷款权限过分集中。1998年1月1日,人民银行取消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放贷,各商业银行均在系统内实行了“限额管理”,过度强调资金管理的统一性,贷款发放权上收现象较为严重,国有商业银行地(市)分行贷款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县(市)支行的贷款权几乎没有,从而使主要分布在各县市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大大缩小。同时由于贷款在商业银行上下级之间上报、研究、审批、反馈、发放的过程手续多,时间长,一笔贷款从申请到发放快则十天半月,慢则二三个月,企业普遍感到贷款不方便,贷款到位慢。使一些项目的资金需求不能及时保证,减弱了政策效果。其次是在信贷业务的管理上,商业银行普遍对企业实行贷款信用评级制度,企业只有达到较高的信用等级才能取得贷款,由于信用评定不尽科学,企业规模、经营实力等评定标准对广大中小企业资信评估不利,形成脱离现阶段企业实际情况的高门槛政策、使获得贷款支持的企业范围明显缩小。如工商银行将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AA、A、A级以下等几种,只有在A级以上才在可能获得贷款,据调查,绛县20__年与工商银行有贷款关系的26户企业中,只有10户有贷款资格,仅占贷款户数的38,由此可见,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功能呈现日益萎缩的现状;第三是各银行在信贷政策的制定上不能突出自身特色。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的制定和具体执行中,竟相将资金重点投向辖区几个时下发展势头较好的大企业,不去下功夫研究潜在市场,贷款投向严重趋同,“垒大户”行为越演越重。这样一方面形成资金在企业间的分布不均,不利于开发潜在市场,培育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潜在的系统性信贷风险。第四是不对称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导致信贷人员“不想贷”。在严厉追究信贷人员责任的同时,忽视对信贷人员的工作激励,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奖励措施,奖励工作出色的信贷人员,由于信贷人员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称,不仅无法调动信贷人员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其积极性,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三是县域金融机构萎缩,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不健全,使信贷政策无法传导到位,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调整经营策略,贷款主要关注大企业大项目,有逐步淡出中小企业的迹象,由于县域金融机构减少,再加上邮政储蓄存款分流农村资金,尽管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服务和投入,终因其自身资产质量差,资金实力弱,想放贷愿放贷苦于资金不足,因而出现了对中小企业服务的真空地带。不仅限制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大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等问题的难度,从而使信贷政策无法传导到位。
四是政策措施不灵活,削弱了信贷政策实施效应。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高度统一,缺乏灵活性,人民银行基层行难以结合实际实施有区别的货币政策,进行分层次调控,因而难以发挥对区域信贷结构调整作用。由于商业银行没有正确处理信贷政策的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制约了信贷投入的增长。信贷政策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其制定的依据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因此,信贷政策应具有区域性、系统性。但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的执行中,过分地强调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缺乏区域实施上的灵活性,不能针对因各地经济差异所形成的对金融需求的不同而实行灵活的政策措施,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加剧,削弱了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其原因有二:首先是没有正确划分企业大与小、强与弱的关系。目前各银行为增强赢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信贷业务策略方面,重点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纷纷推行“扶优扶强”、“抓大放小”的经营战略,但是由于在不同地区、企业布局不可能均衡摆布,企业的规模也因产业特点的不同标准各不相同,且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形成规模还需要一个过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求“大”的原则下,机械性地选择贷款对象,使县域企业获得支持的可能性大打折扣;其次是没有正确处理产业政策限制与区域产业特点的关系。由于信贷政策在具体的产业投向、产品投向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可能与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不一致,使银行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弱化,尤其是一些以资源型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在产业升级改造时,往往由于信贷政策的限制得不到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地区优化经济结构的进程,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得不到加强。
五是信用环境欠佳,制约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效。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经济信用制度基础之上的,只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才能为货币政策的有效畅通传导提供“优质的土壤”。然而目前的社会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企业不讲信用,大量拖欠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加之借改制之际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金融机构的惧贷心理,使银行心有余悸,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据调查,绛县县域经济发展中企业贷款不能满足的原因依次为:产品没有销路(80)、负债包袱重(67)、信用度低贷款逾期欠息(61)、经营亏损(53)、自有资金不足抵押担保不落实(42)。由此表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是难以引起银行贷款青睐的首要原因。其具体表现在,一是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多以农产品粗加工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无市场无销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缺乏竞争力,
很难引起银行贷款的关注;二是产权改革不彻底。绛县中小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占52,私营企业20,股份制企业13,其他经济成分企业15,而国有集体企业大都采取租赁、承包经营方式,真正涉及企业最核心的产权改革并不多见。由于产权不明晰,产权主体缺位,企业法定代表人负盈不负亏,银行只能望而生畏,不敢下注;三是财务状况差。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自身积累,资产负债率高,历年亏损、人员、税费等历史包袱沉重,欠息欠税欠费的中小企业十分普遍,生产越多亏损越多,资本金及有效资产严重不足,导致贷款抵押担保难。
六是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20__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同时,经济运行中一些旧有的突出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新问题,货币信贷收缩中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在金融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同时,行政性信贷控制措施导致信贷投放结构与宏观调控的意图存在一定矛盾,货币供给量增速下降过猛,用于正常生产的短期流动贷款减少,用于投资的中长期贷款增加,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民间金融又趋活跃,资金体外循环增加。如果货币信贷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速和结构,将对20__年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对策
产生于改革进程中的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也唯有改革与发展才能得以较好地解决。其中,着眼于微观创新是解难的前提,着眼于落实创新是解难的关键。这就要求县级人民银行要努力当好建言献策的“参谋员”,疏通梗阻的“服务员”和抓好落实的“督导员”。具体地说,县级人民银行要在工作实践中需要做到“六个创新”。
(一)创新金融环境。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的环境,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一是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本着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战略原则,坚持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并重,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优扶强,积极培育、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资产重组联合,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为龙头,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带动辖区经济整体上较快发展。二是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整顿和规范社会信用,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促进金融业稳健运行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同银行、企业一起共同努力,尽快提升区域信用状况,营造良好的金融外部环境。要在全社会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倡导诚实信用观念,营造一种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舆论环境,促进全社会信用观念的提高;要积极支持和配合金融部门坚决制止、制裁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运行;要开展区域内企业信用评价活动,使企业真正认识到只有良好的信用度才能取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重塑平等互利,恪守信用的银企关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区域性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降低银行放贷风险,有效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人民银行要继续加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确保信息录入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整合、挖掘系统数据资源,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贷款情况的分析,进一步提高系统应用水平;积极推进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个人信用信息采集范围,补充和完善信用中介机构的档案,探索信用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对社会征信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和规划,积极推进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二)创新督促检查。近年来,为支持扩大内需,人总行制定了《关于金融机构开办消费贷款的指导意见》、《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关于农村信用社开办小额信用贷款的指导意见》、《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信贷政策措施,同时为解决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中的一些问题,要求金融机构编制信贷资金营运计划、建立贷款营销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等,这些要求的实现,既离不开基层人行的组织协调和推动,也需要人行进行督促检查。为此人民银行要尽快建立金融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和完善行使金融监督检查权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依法开展对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有关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行为,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水平。同时,应引导各金融机构彻底摒弃“大就是强”、“大就是好”、“抓大丢小”的信贷观念,增强经营货币的市场营销理念,树立“五好五不论”的信贷意识,即只要企业机制好,产品质量好,市场销路好,经营效益好、还贷付息信用好,不论性质、不论大小、不论归属、不论行业、不论城乡都积极予以信贷支持。通过大力组织协调和加强督促检查,切实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三)创新管理体制。商业银行要改进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建立政策统一、区别对待、效益优先、确保安全、责权一致的信贷资金管理方式。商业银行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制定和运用区域性信贷政策,促进信贷结构和经济结构升级,避免政策上的“一刀切”所形成的区域之间政策效应的不平衡。按照有效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调整授权制度,既要强化总行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又要使下属分支机构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授权的前提下作出灵活的应变,增强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强化信贷风险防范和约束机制的同时,更要建立和完善信贷投放的激励机制,实行贷款责任、权利与利益相一致,调动基层行和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人民银行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一是强化窗口指导。根据上级行的货币政策要求,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辖区经济发展的地方特色,制定货币信贷指导意见,明确贷款的重点支持对象,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劝告、引导,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方向;二是用足、用好手中掌握的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特别是要借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东风,重点支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并以此为杠杆,激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三是搭建平台,通过举办银企座谈会、贷款供需洽谈会等多种形式,促进政、银、企的沟通,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实现经济金融的同发展共繁荣。要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方法,突出对企业的信用评价和所处的经济、信用环境的评价,即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成长性、效益性,又注意评估其资本实力和贷款方式的风险性,使信用等级评定能够动态客观地反映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要引导商业银行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对A级以上或能够提供有效担保的中小企业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授信额度。除项目贷款外,对提供低风险担保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各类信贷业务审批权可一直下放到基层行。要简化信贷审批环节,提高放贷效率,建立贷款“绿色通道”,大力推行贷款限时服务,对无故延期放贷者实行处罚。要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强化基层行营销贷款的职能,调动基层行对中小企业营销服务力度,着力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建立相关组织、制度保证和约束激励机制。
(四)创新协调机制。县级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提高科学观察、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形势的能力,提高执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能力,提高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能力,提高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提高内部控制和管理能力,提高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能力,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确保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银监部门、各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建立由人民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各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季度经济金融运行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分析研究辖区经济金融运行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改进建议和措施;同时,也应了解当地政府对信贷的需求及建议,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信贷意见,统一政府、企业、银行的思想,针对重点行业贷款情况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局部性问题,进行跟踪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增强执行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提高“窗口指导”的有效性,以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信贷结构调整为目标,及时向金融机构传递宏观政策意图,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着力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管好用活支农再贷款,积极支持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支持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协调金融机构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和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五)创新调控手段。县级人民银行要根据上级行的货币政策要求,指导商业银行按照择优扶持、营销和管理并重的原则,根据中小企业所处地域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制定引导性较强的贷币信贷政策,包括中小企业的行业政策、地区政策、客户政策、利率政策、分类指导政策和风险控制政策,同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当好金融机构的“代言人”,不断为金融机构排忧解难,为其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人民银行再贴现与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比例挂钩,实行多贷多贴,其利率也可适当优惠。要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信贷集中投放风险预警机制,调控和引导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向投量。继续发挥信贷政策结构调节功能,切实落实有保有压。在企业经营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尚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鼓励和限制性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措施来贯彻落实有保有压是必要的。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扩权强镇工作部署会,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镇乡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大市里对镇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充分发挥镇域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动力车组"作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该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扩权强镇工作课题调研组,课题组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书记办公会、市委常委会以及市长办公会分别作了专题研究部署。特别是市委*书记,对扩权强镇工作亲自作部署,多次召集有关人员进行讨论研究,等一下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高度重视,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去思考、去领会该项工作。
下面,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扩权强镇工作的重要意义
扩权强镇工作是认真贯彻上级精神,从我市实际出发,从加快发展、实现奋力追赶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意义重大。
1、扩权强镇符合上级的要求。扩权强镇,是我省强县扩权的延伸。在*年,省委、省政府就开始"强县扩权"的试点,扩大经济强县在财政、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权限。20*年,我市被列入了全省首批17个经济强市之一。强县扩权推动了我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的同时,为了加快镇域经济的发展壮大。20*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3号),明确赋予141个省级中心镇部分财政、规费、资金扶持、土地、社会管理、户籍等方面权限,扩权强镇得到了体现。我市*、*、*进入了这次省级中心镇的行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扩权强镇是强县扩权的延伸。对于该项工作,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在去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要继续实施和完善强县强镇扩权政策,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省长*同志,要积极推广部分县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实施强镇放权,统一思想,充分调动镇乡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金华市委书记徐止平同志在今年五届八次全会上,要大力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积极实施强镇扩权政策,加快中心镇基层组织转换和机构调整,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扩大中心镇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拓展中心镇搞建设、抓发展的空间,着力培
育一批省、市级重点中心镇。对于扩权强镇,可以说是省、市委都有要求。
2、扩权强镇是先进县市的成功做法。对于扩权强镇工作,*、*、*、*等县市从20*年开始进行了积极探索,将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扩权镇。特别是*县,为全国扩权强镇试点县,20*年率先探索实施"扩权强镇",确定5个镇、2个街道为新型镇街,将发改、经贸、建设、外经贸、商贸、环保、安监、劳动和社会保障、林业等9个部门部分权力下放给上述新型镇街;对新型镇街实行财政体制倾斜政策,提高扩权镇财政分成比例,扩大镇级财政自。去年,又对政策进行了充实、完善。无论是政策措施、还是工作的实施都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扩权强镇效果明显,去年,*县七个新型镇街,工业销售、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高出全县平均水平7.7、6和13个百分点。
3、我市具备扩权强镇的现实基础与条件。近年来,我市镇乡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被列入了省级中心镇;*镇被列入金华市级中心镇。20*年,*、*、*、*四个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达到了118.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5%;实现国地税收入5.78亿元,占全市国地税收入的30.2%。特别是*,去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5亿元,上缴国地税4.2亿元,已经超过了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镇乡财权、事权、人事管理权的权能不足,制约和阻碍了镇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镇乡经济和城镇人口都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相应的社会管理,多数仍停留在一个农村小集镇的层面上,如何使环境、社会保障、集镇规划建设、社会事业等与经济同步发展,作为一个强镇都需要统筹考虑。所以说,我市有必要扩权强镇,也具备了扩权强镇的现实基础与条件。
二、扩权强镇工作的主要内容
这次扩权强镇,重点是参考了*县的做法,充分吸收我市经济开发区职能授权工作的经验以及省、金华市中心镇培育有关精神确定。
1、目标原则
这次扩权强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扩权,确保几个强镇的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各项主要指标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这次扩权强镇遵循的原则:一是重点推进。根据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以及镇乡经济发展实力,有重点地选择一批省、金华市级中心镇进行实施。二是因地制宜。考虑各镇之间产业特点、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等方面的差异,在授权内容、驻镇机构、干部配备上有所区别和侧重,以符合扩权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有利于推动工作为根本出发点,合理确定驻镇机构和授权内容。三是权责对等。在下放权力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扩权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目标与责任,做到既提高扩权镇的主动性,又强化扩权镇的责任感。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扩权镇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力度,使扩权镇的权力有效纳入到群众与上级的监控中,确保不越位、不缺位、不滥用。四是有所突破。强镇扩权的根本目的是为镇域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在充分吸收先进县市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参照我市开发区职能授权的内容,坚持能放则放原则,把能下放的权力尽量放下去,并力争在授权内容、形式、运行机制等各方面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2、实施范围。这次扩权范围为省级中心镇*镇、*镇、*镇和金华市级中心镇*镇等四个镇。
3、扩权内容。重点是围绕财权、事权以及人事权等三个方面,明确赋予扩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能放则放。
一是推进部门管理权限的下放。将发改、经贸、外经贸、建设、规划、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6个部门涉及经济、城镇管理的权限,按照"充分授权、权责统一"的原则,委托镇政府直接行使。启用授权部门扩权镇专用业务章,对部门委托事项属本市权限范围的,由扩权镇行使审批、许可、备案等职能,审批、许可事项报相关部门备案;对需上报上级审批、备案的,相关部门"见章跟章"。同时,规范派驻机构落实授权,在四个扩权镇增设财政办,负责扩权镇范围内的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四个扩权镇财务不再进入市镇乡财政管理中心;增设*镇镇区交警中队,负责*镇镇区交通秩序管理工作;加大环保、国土、房管等三个部门对扩权镇派驻机构的授权力度,相关部门对相关审批手续见章跟章,对需上报上级审批的,仍由相关部门上报审批。
二是提高扩权镇财政分成比例。根据目前财政管理体制,在体制收入超收分成、增值税单项分成以及土地出让金、环保排污费、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返还等方面给予倾斜,在现行基础上提高返还比例。其中:超收分成以上年体制收入为基数,超基数地方留成部分扣除上交部分后,*镇全额返还,*镇、*镇90%返还,*镇80%返还;增值税单项分成以比上年实际入库数每年增长15%为基数,超基数地方留成部分扣除上交后全额返还;土地出让净收益(含旧城改造中的盘活存量土地的出让金净收益),实行全额返还;环保部门收取的排污费,除上交上级部分外,优先用于扩权镇环境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社会扶养费、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及其他预算外收入,除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向扩权镇倾斜,在现行基础上返还比例再提高20%(总体不超过市留成部分)。
三是扩大扩权镇干部管理权限。围绕提高镇党委、政府抓人促事的能力,加大扩权镇人事方面的建议权以及对机关部门派出单位的管辖权。对部门派驻镇机构领导干部任免、拟提拔使用干部应书面征求扩权镇党委意见,如意见不一致,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协调;部门派驻机构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由主管部门和扩权镇党委政府共同负责,其考核等次由扩权镇书面建议,主管部门予以确认。对扩权镇内的干部提拔使用,列入组织部干部管理权限的,由扩权镇党委书面建议,市委组织部按程序进行考察任免;列入市委干部管理权限的,其任免调动,也应事先征求镇党委的意见建议。
四是加快土地、户籍等制度的改革。保障扩权镇建设用地,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及人口集聚,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扩权镇提供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
三、确保扩权强镇工作的顺利实施
权力的下放到权力的运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对镇乡干部业务素质了更高要求,放权后扩权镇如何用好权面临着较大挑战。为确保扩权强镇工作的真正到位,市扩权强镇工作领导小组还将专门制订《扩权强镇工作实施办法》。现在,我就授权部门、扩权镇、扩权强镇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当前需要做好的一些工作提几点要求:
1、授权部门要做的工作
一是要确保思想认识到位。扩权强镇是加快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通过扩权拓展发展空间。各授权部门必须站在东阳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扩权强镇工作的重要意义,立足于全局、服务于大局,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做好授权,做好人员安排、措施落实等方面工作,确保各项授权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要确保授权到位。各授权部门要抓紧办理授权授印手续。特别是市发改局、经贸局、外经贸局(商务局)、规划局、建设局、行政执法局等6个部门,要抓紧启用"中心镇管理专用业务章",按照编号,分别授给四个中心镇保管并使用。市环保、国土等设派驻机构的部门,要坚持"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以符合扩权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利于推动工作为根本出发点,合理确定和落实授权措施,把能下放的权力尽量放下去,并力争在授权内容、形式、运行机制等各方面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对需上报上级审批的事项,市主管部门"见章跟章",并履行上报手续。
三是要确保帮辅到位。各授权部门对扩权镇授权后,要落实具体工作人员,明确相应的分管领导和业务科室,并将有关名单于6月底前报市扩权强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发改局)。要加强对四个扩权镇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对授权后的业务以及近段时期内的工作主动上门帮助指导;要及时将与授权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精神、办理程序、办理事项等编印成册,发放给各扩权镇。扩权镇因行使委托职能,需要上岗证、资格证、检查证的,由授权部门做好向上级部门的申报领证工作,做到持证上岗。
四是要确保监管到位。各授权部门在将权力下放的同时,要切实加强跟踪检查,加大对授权事项的指导与监管,确保扩权镇内部运行顺畅高效。
2、扩权镇要做的工作
一是要明确事权的落实。对于市发改局、经贸局、外经贸局(商务局)委托的职能落实到扩权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市建设局、规划局、行政执法局委托的职能落实到扩权镇城镇管理办公室(*镇落实到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二是要做好人员和责任的落实。各扩权镇接受委托授权后,要抓紧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并将有关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名单于6月底前报市扩权强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要主动邀请相关部门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法律和业务知识培训。
三是要健全有关制度。扩权镇要加强与授权部门的工作对接,建立下放职权的内部工作流程监管机制和责任考核机制。尤其是对于财务运行,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政策,不得滥发钱物,不得擅自提高奖金福利标准,把增加财力用到发展上,用到建设上。
3、市扩权强镇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