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1:40: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婴幼儿的护理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

篇(1)

【摘要】 目的 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质量,确保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300例患儿,利用静脉手推法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并采取多种方法保证增强扫描的成功率,所有CT增强图片质量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中298例CT增强检查均获成功,其图片质量均符合诊断标准,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引起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例检查失败,产生运动伪影。结论 利用多种方法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质量,可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同时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CT增强 护理 婴幼儿

婴幼儿CT增强检查是临床上一个难题,由于患儿年龄小、体重轻、血管细而脆、不能配合等等诸多因素,往往给CT增强带来不便,因此,在CT增强检查的全过程中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配合适合的扫描方法,可大大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与此同时,采用多种措施,可明显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为了提高对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护理的认识,现将我院2003年1~12月进行CT增强检查的300例婴幼儿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患儿中,男165例,女135例;年龄1个月~3岁;其中颅脑病变131例,胸部病变32例,腹部病变73例,盆腔病变36例,骨关节病变28例。

1.2 设备 采用美国GE公司Hisppeed螺旋CT机扫描。

1.3 检查前的准备 镇静制动,对于不合作患儿均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并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急救用品如氧气、血压计、吸痰器、急救药品等。

1.4 增强方法 [1] 全部病例扫描前行静脉碘过敏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进行。一律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剂量按1~2mg/kg体重计算,采取静脉推注法手推注射。扫描前20min推注地塞米松,按0.5mg/kg体重计算。

1.5 检查中监护 CT增强检查中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等情况,保持静脉输入通畅。记录CT增强检查前、后的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以便对比。

1.6 扫描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螺旋方式扫描,层厚为5mm或7mm,螺距为1.0。手推完成后立即扫描。

1.7 图片评价 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分别以脑动脉环、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四肢大血管等作为参考,若明显强化,则表明CT增强检查成功,否则失败或不佳。

2 结果

2.1 CT增强检查成功率与图片质量 本组中,检查成功298例,图像质量优良;差者2例,有运动伪影。

2.2 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 本组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天后症状均消失。

2.3 生命体征观察 全部病例扫描前后,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均稳定,皮肤弹性好。

3 体会

通过本组病例CT增强检查结果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只要在CT增强扫描前做好镇静制动、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把握好扫描的时机,可以明显提高CT增强检查的成功率,获得优质图片,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3.1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好静脉碘过敏试验 [2]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是增强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一般采用5%葡萄糖维持通道,一方面便于维持血容量、防止病情变化而随时用药,另一方面便于在出现不良反应时立即用药。关于是否作过敏试验,国外如欧洲、日本等相继停止进行过敏试验,但国内几乎所有医院都还在进行。一般方法为取30%泛影葡胺1ml静脉推注,20min后观察有无全身发热、瘙痒、皮疹,有无呕吐等过敏反应症状,无反应者方可进行。实践证明在临床上仍有实用价值。

3.2 镇静制动 对不合作患儿采取镇静制动是检查成功 的关键。一般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按0.3~0.5/kg体重计算,灌肠后保留10~15min,同时要按紧部,防止排出体外而失效。另外,本组病例中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但2天后症状均消失,我们分析系水合氯醛的药物副反应,但发生率较低,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3.3 检查前30min预防性给予地塞米松 为了预防碘过敏反应的发生,首先了解该患儿有否高危因素,可在检查前30min左右,口服扑尔敏,或按0.3~0.5mg/kg体重注射地塞米松,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效果较好,本组中无1例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4 采用快速均匀注射和螺旋扫描 对于婴幼儿,我们不主张使用高压注射器,一律采用手推法推注。注射速度控制在0.7~1.5ml/s之间,注射完毕立即进行螺旋扫描,层厚5mm或7mm,螺距1.0。多排螺旋CT效果尤佳,可获取良好的图像。扫描应稳、准、快,避免重复扫描。

3.5 绝对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3] 对于婴幼儿应绝对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避免副反应发生,同时应减少造影剂量,主张以1~2ml/kg体重剂量为宜,最大用量应低于60ml。

3.6 急救措施 在CT检查时要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注射造影剂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及时处理。

3.7 扫描后观察 CT增强检查完成后30min内不要立刻离开,应继续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血压,30min后一切正常方可离开。

参考文献

1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3-34.

篇(2)

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广东省惠州市516000

【摘 要】目的:通过对我院婴幼儿湿疹治疗效果观察,总结婴幼儿湿疹的临床治疗方法,为婴幼儿湿疹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婴幼儿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治疗过程和结果。结果:在80例婴幼儿湿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78例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治疗效果好,疗程短,总有效率达到了98%。结论:药物的治疗,再辅助以饮食指导和精心的护理,能有效治疗婴幼儿湿疹,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婴幼儿湿疹;药物治疗;饮食;护理

婴幼儿湿疹是儿科的常见病之一,易复发,病情反复,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临床以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伴剧烈瘙痒为主要特征[1],引起婴幼儿湿疹的原因大多是乳母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外界温湿度的改变、对婴幼儿护理不当及过敏性体质,一般在婴儿出生后1个月-2岁期间出现湿疹,儿童期的湿疹多是婴儿期湿疹的延续,在婴幼2岁期间湿疹会基本痊愈,受婴幼儿生理特征影响,患儿会焦躁不安,持续哭闹,如果因难以忍受瘙痒用手抓挠,会使表皮溃烂,造成更严重的感染,因此对于婴幼儿湿疹的及时治疗、饮食指导及精心护理工作非常重要。[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婴幼儿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最小的50d,最大23个月,平均年龄10个月,病程为32d至10个月不等。其中病情较轻者30例,仅出现红斑、脱屑和丘疹等症状,病情严重者有20例子,除病情严重者病变部位覆盖较广外,其余病例的病变部位多集中在脸部,胸部,肩颈等。

1.2治疗方法

外用药治疗:对急性湿疹或有严重皮损的可直接将药涂于患处,一天两到三次,可处理亚急性或慢性湿疹;一日两次用艾络松或地塞米松乳膏来处理干性湿疹,用40%氯霉素氧化锌软膏外涂一日两次来处理湿性湿疹,能达到杀菌、收敛及氧化的作用。湿疹严重、吵闹不安婴儿,可口服抗组胺药开瑞坦口服液,l日1次。若患者症状较轻可不用药物治疗,通过饮食指导及精心的护理即可;在喂养方面建议以母乳喂养来减轻湿疹程度,母乳喂养妈妈要注意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常食绿豆和丝瓜,如怀疑某食物过敏,一定要停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食鱼、虾等海产品和柑橘等食物;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患儿为避免牛奶蛋白过敏可选用氨基酸配方奶或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对于一些婴儿食用可能过敏的食物要严格控制,注意合理搭配食物,忌食辛辣、腥膻、刺激性及高油腻饮食,如葱蒜、韭菜、辣椒、香菜等;忌过早添加辅食。

在婴幼儿湿疹的皮肤护理方面,首先要禁忌辛辣食物对皮肤的刺激,勤剪指甲,以浅色纯棉或真丝制品为贴身衣物的选择,不对皮肤做过多包裹以免对皮肤产生刺激。

1.3观察指标

在经过药物治疗,饮食指导及精心护理之后,我们对婴幼儿湿诊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婴幼儿的行为特征即哭闹情况,睡眠情况,搔抓情况等等,还包括湿疹病变自身的情况即湿疹创面大小、深度、色泽、渗出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疗效判定标准等等。

1.4治疗标准

依据相关治疗标准:将湿疹全部消退,相关瘙痒症状全部消失视为痊愈;湿疹基本消失,相关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减轻视为治疗显效;湿疹无消退或消退面积不足百分之三十视为治疗无效。

2结果

在80例婴幼儿湿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其中治愈49例,显效29例,无效2例,78例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治疗效果好,疗程短,总有效率达到了98%,在78例患儿中出现病情反复10例,再经过二次治疗和护理后已经痊愈。

3讨论

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我们生活中常叫它“奶癣”,在医学临床中1~2个月婴儿最容易感染湿疹,病情发生易反复,时轻时重,表现为有幼儿出现皮疹,皮肤发红,皮肤粗糙脱屑,病发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遇湿热会使病情表现更加明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从饮食还是衣物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婴幼儿皮肤过敏和感染的可能性,婴幼儿湿疹的发病率在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也引起了家长和医院临床上的重视。[5]

治疗婴幼儿湿诊多采用药物治疗、饮食及护理的指导多种方式相结合,能尽快缓解婴幼儿湿疹,效果明显且不易复发,通过临床治疗的效果发现,此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80例婴幼儿湿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78例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8%。

除去医学临床上的治疗,对于婴幼儿湿疹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临床观察上来看,通过日常的精心护理可以加快婴幼儿湿疹的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而通过对幼儿湿疹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可以降低婴幼儿湿疹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钟成梁,张淳,胡思源.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03:219-221.

[2]刘奇.湿疹方合解毒散治疗小儿湿疹(湿热型)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并发症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婴幼儿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约为0.6%~1.0%[1]。其中主要的治疗方法仍是手术治疗,但术后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特别是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儿的术后恢复。因此,研究预防婴幼儿先心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护理措施,进行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心脏外科护理技术的重要内容。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对106例婴幼儿先心病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婴幼儿先心病患者106例为A组,男64例,女42例;年龄11 d~3岁,平均(1.32±0.78)岁;体重3.78~15.56 kg,平均(8.79±2.24)kg;其中室间隔缺损75例,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7例,法乐氏四联征10例,法乐氏三联征2例,大动脉转位4例,卵圆孔未闭3例。2004年4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婴幼儿先心病患者198例为B组,男性117例,女性81例;年龄7 d~3岁,平均(1.45±0.26)岁;体重3.09~15.24 kg,平均(8.35±2.17)kg;其中室间隔缺损133例,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3例,法乐氏四联征17例,法乐氏三联征6例,大动脉转位9例,卵圆孔未闭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患儿手术前肌内注射或静注氯胺酮2~8 mg/kg,经口或鼻行气管插管,术中使用斯托克体外循环机行体外循环。一般心脏畸形者采用浅低温循环,复杂畸形者采用中或深低温循环;非紫绀型患儿均行畸形根治术,紫绀型患儿行姑息性手术。A组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B组采用常规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资料比较,见表1。A组106例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21例,占19.81%。其中低氧血症6例,占28.57%,胸腔积液合并低氧血症3例,占14.29%,肺间质水肿合并低氧血症3例,占14.29%,肺不张2例,占9.52%,肺炎合并低氧血症2例,占9.52%,其他肺部并发症5例,占23.81%。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①婴幼儿先心病患者一般体质较差,术前易患呼吸道感染,值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体温、四肢活动、紫绀等,同时对患儿的家属做好相关知识宣教,严格控制术前呼吸道感染。②吸氧。婴幼儿先心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术前吸氧可以改善机体缺氧。③加强体疗训练。选择在餐前30 min,以不少于10 min左右交替扣击、振颤患儿胸背部,对可以合作的患儿可训练呼吸并鼓励自行咳嗽。④患儿术前禁食,可预防术中因麻醉误吸引起术后吸入性肺炎。

3.2 术中护理 ①手术操作力争轻柔、熟练,手术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②正确选择气管插管的管内径及长度。一般管内径:1~6月/3.5~4.0 mm,7~12月/4.0 mm,12~24月/4.5 mm;管长度(cm)=年龄(岁)/2+12。③体外循环期间严格监测变温毯术中温度并平稳复温,严格控制晶体输入,胶体渗透压>16 mm Hg。

3.3 术后护理 婴幼儿先心病患者因心血管畸形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易出现肺部并发症,如低氧血症、肺炎、肺间质水肿及合并症,因此术后的护理对预防肺部并发症至关重要。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值班护士要每4 h重复吸净口腔、鼻道分泌物。对有咳痰能力患儿要鼓励其咳嗽、咳痰,对痰多不易咳出或无咳痰能力者,使用震动排痰机协助排痰;术后吸氧,术后早期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后期缺氧改善后可小流量持续吸氧,严防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引发呼吸抑制。②呼吸机的管理有资料报道,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与肺部并发症有密切联系[2]。本组全部病例均采用婴幼儿专用呼吸机,呼吸频率设定:

参 考 文 献

[1] 姬尚义,沈宗林,杨建安,等.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1018例外科治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1):10-12.

[2] 刘爱萍,熊浩,柳霞.ICU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8,14(4):462-463.

篇(4)

【关键词】 婴幼儿;喂养指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57-02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新生儿在出生后4-6个月应给予纯母乳喂养。自我国开展促进母乳喂养的新模式,提倡爱婴活动以来相继实施了母婴同室、早开奶、早吸允以及按需哺乳等临床护理方法,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但至今我国各地区出现的普遍现象:4个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仍低于60%,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率低于30%,导致婴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无法控制在最低范围内[1],关于促进母乳喂养的报道文献很多,系统地分析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文化程度、是否接受健康教育等对持续继续母乳喂养的影响,对于婴幼儿喂养指导至今仍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再次探讨婴幼儿喂养状况的促进问题,我们采取临床对照的方法,对婴幼儿喂养指导的方法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8例婴幼儿及母亲进行讨论分析,其中足月儿67例,早产儿21例,年龄在1天-8个月,其中男性48例,女性40例,随机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婴幼儿及母亲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婴幼儿及母亲实施有效的婴幼儿喂养指导及方法为观察组,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身体情况、喂养情况以及母亲的文化程度等一般临床情况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有效的喂养指导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新生儿时期的喂养指导 选用对应母乳喂养可以减轻新生儿的喂养不耐受症状,如母乳喂养不足,可以选用早产儿配方奶进行喂养。对于体重极低的早产儿最好在生后4h开奶喂养,如发生喂养不适症状停止喂养。根据新生儿及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可以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NNS)[2]。采取胃管进行鼻饲喂养,在胃管分次喂养的同时给予NNS,这样可以促进新生儿的胰岛素和消化酶的分泌,加快胃肠道的成熟发育,提高喂养的耐受性,根据新生儿的耐受情况适时增加能量摄取量,促进吸收和消化的营养调节,并有助于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由口进食。此时期的新生儿喂养指导注意告知产妇在喂养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不耐受喂养情况,进行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新生儿的营养缺乏症和胃肠道功能的严重并发症。指导产妇在喂养时的正确方式方法,采取半卧姿势,良好的喂食时间是小于5-20min,以免婴儿发生疲劳。每次喂养后使婴儿立起轻拍背部,减少返流发生,防止误吸的危险。

122 母亲的营养情况 产后拥有足够的乳汁是母乳喂养成功的重要保证,产后母乳喂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产后的乳量不足[3]。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是促进母乳喂养的主要措施,健康指导中饮食指导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保证产妇的摄入量充足,是保证母乳喂养的前提条件。产妇在产褥期的合理营养对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足够的食物需要,有助于产妇保持健壮,并能有足够的精力及体力坚持进行母乳喂养。产妇在哺乳期每日膳食的标准为:主粮450g,牛奶250-500mI;动物脂类产品400g,豆制品50-l00g,蛋类l50g,水果l00g,蔬菜450g,使用的植物油20-30g。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多次强化的饮食方面的指导,使产妇在哺乳期能够合理地营养进食,产后的乳汁分泌充足明显地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123 合理更添辅食 婴幼儿喂养时不论选择何种喂养的方式,在4-6月后要开始适量、适时、科学、安全以及卫生地添加喂养的辅食,避免婴幼儿出现钙、铁、维生素、锌等微量元素的营养缺乏。

13 效果评定 两组婴幼儿的4个月前的纯母乳喂养情况为母乳喂养成功率,以及平均每天的体重增长情况。

14 数据处理 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 果

两组婴幼儿进行比较,观察组的母乳喂养成功率以及婴幼儿的体重增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 论

综上所述,对于婴幼儿采取有效的喂养指导能够明显地促进婴幼儿的喂养状况,只要针对婴幼儿出现的喂养问题积极采取纠正的措施,能够使婴幼儿喂养存在的问题及时早期地进行解决,从而达到婴幼儿早期科学的喂养方式,使婴幼儿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得到有利的保障,对婴幼儿的成年后的各种饮食行为方式、慢性病的发生以及发展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4]。

参考文献

[1] 顾月琴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重度营养不良合并感染[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

[2] 田加珍,田小苏李琳183名产妇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8(7)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资料80例为我院儿科2010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婴幼儿,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2个月8例,2~3个月20例,4~6个月23例,7~9个月14例,10~12个月15例,12~36个月8例。

1.2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进行血常规检查、粪常规检查、腹部X线透视、心电图检测、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肌酶检查。

1.3病例诊断 结合病史采集及辅助检查结果,区分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疾病以及疾病的轻重缓急,明确诊断。

1.4哭闹原因分析 将80例婴幼儿的463次哭闹全过程进行观察,结合疾病诊断结果,将哭闹原因归纳及分析。

2 结果

哭闹原因及出现时间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婴幼儿哭闹按照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为非病理性哭闹,另一种为非病理性哭闹[1]。

非病理性哭闹中,饥饿性啼哭是最见的原因,多见于母乳不足或者人工喂养时奶粉调配过稀,如改善喂养、满足婴儿需要,哭闹一般会立刻停止[2]。此外,婴幼儿所处环境舒适度的改变、温度不适宜、衣着不适、看见陌生人等,也会引起婴幼儿发生非病理性哭闹。非病理性哭闹时婴幼儿一般情况正常,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当上述原因去除后哭闹即止[3]。

本组资料中由饥饿性啼哭、生理性夜啼及梦魇引起的哭闹计37例,占样本总数的46.25%,属于非病理性哭闹,在父母的呵护和加强医院护理下,一般均能减少[4]。

病理性哭闹原因比较复杂,凡是能引起身体有不适的任何疾病均可致婴幼儿哭闹。腹痛为婴幼儿哭闹最常见的病因,一般由肠痉挛、肠套叠、蛔虫病等引起[5]。主要表现为哭声尖锐、患儿四肢乱动,经喂奶或抚抱后,哭闹仍剧烈不止[6]。

分析80例婴幼儿哭闹时间多在48h以内出现,达92.5%,其中病理性哭闹48h以内出现36例,占45%;非病理性哭闹48h以内出现32例,占40%。而且,48h以内12~48h时间段,婴幼儿儿哭闹出现61例,占76.25%,其中病理性哭闹出现31例,占38.75%;非病理性哭闹出现25例,占31.25%。因此,对于婴幼儿哭闹,要关注48h、尤其是12~48h之内的观察。

本研究发现,生理性夜啼最重要的是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这是儿科医生的基本功,也是防止漏诊、误诊的基本保障。由于婴儿病理性哭闹可见于内、外科等多种疾病,例如小儿心律失常[7]、小儿嵌顿疝[8]、湿疹[9]。因此,儿科医生必须掌握能导致婴儿哭闹的各种常见病、多方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应根据哭闹发生的时间、性质、伴随症状及间歇期的表现,并认真、全面地进行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从而区分婴幼儿哭闹是非病理性还是病理性[10-13]。如果是病理性,要接着区分其为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疾病,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总之,临床上鉴别婴幼儿病理性哭闹与非病理性哭闹十分重要,而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是鉴别的主要方法[14-17]。对于婴幼儿的哭闹,医护人员应该多观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合理地应用各种辅助检查。有条不紊的诊治程序可有效防止漏诊、误诊,避免贻误时机,给治疗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参考文献:

[1]王永莉.婴儿及学龄儿哭闹的病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9):90-91.

[2]孔德凤,马莉.实用新生儿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4.

[3]王爱玲,赵青华.婴幼儿哭闹原因观察与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03,10(10):40.

[4]黄电芳.新生儿哭闹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213-214.

[5]武庆斌.婴儿常见的胃肠道不适及处理[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01):1-2.

[6]白学斌.小儿哭闹原因辨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4):25-26.

[7]范小燕.新生儿心律失常42例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04):117-119.

[8]蔡巧怡.小儿嵌顿疝手术治疗后的整体护理措施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01):40-41.

[9]周文英,吕霞.婴儿湿疹的家庭治疗及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2,25(01):113.

[10]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

[11]彭明琦,张译文,孙真真,等.南京儿童医院近3年急诊患儿发病情况分析[J].现代医学,2015,02:139-144.

[12]陈明.针对性护理干预减轻婴幼儿预防接种注射疼痛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8:2547-2548.

[13]陈玉芳,李春梅,王芳芳,等.我院687例门诊患儿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处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3:48-49.

[14]张美伦.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15]宁克颖,武治国,张文生.婴幼儿静脉采血部位的选择与效果观察[J].安徽医学,2013,11:1643-1646.

篇(6)

【关键词】 婴幼儿;氯胺酮;基础麻醉;护理

氯胺酮基础麻醉作用快,镇痛效果好,苏醒期短,临床上常用于不合作患儿的诊断性操作及短小手术麻醉。婴幼儿因其解剖、生理、药理方面与普通患者相差甚远,各系统调节功能差,所以手术不安全因素明显高于普通病人。如术中观察及护理不当,易发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行氯胺酮基础麻醉的113例婴幼儿,经精心治疗护理,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13例,男78例,女35例,最小年龄2个月,最大36个月,体重最轻5.5 kg。其中纤支镜检查2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2例,淋巴结活检3例,淋巴结病灶清除术106例。

1.2 麻醉方式 所有病例均采用氯胺酮静脉注射。

2 手术期不安全因素

2.1 认知能力有限和不合作 婴幼儿缺乏语言系统能力,不能正确表达疾病的症状及部位,不易合作,给核对工作带来困难。

2.2 坠床,皮肤完整性受损 手术室的陌生环境易引起婴幼儿惊恐、易动,若保护措施不当,可能发生坠床;婴幼儿皮肤黏膜娇嫩,若吸痰时负压过高,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使用高频电刀时,负极板接触不好或发射频率过高,均可引起皮肤完整性受损。

2.3 低温致并发症 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健全,易受环境温度影响[1],特别是结核病患儿其消耗性疾病使产热有限而散热较易。术前消毒时,身体部分暴露,消毒液挥发带走体热均可使患儿术中低温。而术中低温是潜在的致命性并发症,不仅影响呼吸功能,还可发生术后肺炎等并发症,体温过低时可致心搏骤停。

2.4 呼吸循环障碍 术殊的摆放,胸腹部受压可致肺活量降低。氯胺酮可使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分泌物吸引不及时可致呼吸道阻塞。氯胺酮静注过快时易致一过性呼吸暂停,婴幼儿禁食禁饮时间过长可致血容量不足,出现休克。输液过多过快易引起心功能下降。为婴幼儿穿脱衣服或操作时,动作幅度过大可致心率突然改变,有心跳骤停的危险。

3 护理对策

3.1 不断完善护理常规制度,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定期开展护理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完善护理常规制度,规范护理操作,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3.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术前1日护士持手术通知单到病区,核对病区、床号、患儿腕带、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及部位。遇有左右双侧部位手术时,核对管床医生用防水记号笔做好手术侧标记。术晨亲自接病人,携手术通知单与接送病人交接班本,与病房护士认真核对,确认后入手术室。入室后与麻醉师再次核对,手术开始前与主刀医生最后核对确认患者及手术部位。

3.3 实行专人护理,责任到人 接婴幼儿可让家属陪同抱至手术室门口。使用推车时,推车两旁拉上护栏,使患儿头部朝推车者一方,护士立于头部。遇不合作患儿可使用约束带固定身体。重危患儿由医生共同护送。移动患儿至手术台或推车上时及时踩刹,防止坠床致摔伤。

3.4 密切观察病情,加强与麻醉师配合,防止并发症 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在术中密切观察面色、生命体征、SPO2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配合麻醉师采取措施对症处理,防止并发症。术前准备并检查负压吸引装置,确保吸引通畅。

3.5 加强术中的全程管理

3.5.1 巡回护士在安放手术时动作轻柔,四肢不可过度牵拉,避免神经损伤。固定患儿时使用厚包布将患儿身体与床的金属部分隔离,遇术中尿湿及时更换,保持干燥,防止电线短路烫伤。使用高频电刀时选用一次性婴幼儿双极负极板,平整贴于肌肉丰富处。高频电刀的发射频率从最低使用参数开始逐渐调节,防止负极板接触不良或发射频率过高引起灼伤。使用高频电刀后,轻轻从负极板四周揭去负极板,防止由此引起的皮肤破损。避免将强光直接照射婴幼儿的眼睛。

3.5.2 防止血容量不足或输液过多、过快 婴幼儿禁食时间过长可致血容量减少。小于6个月的婴幼儿禁食4 h、禁水2 h,6个月~3岁的婴幼儿禁食 6 h、禁水3 h。按患儿入室前复核体重,根据每小时液体维持量明确输液速度。小于10 kg婴幼儿每小时输液量:体重(kg)×4 ml,10~20 kg婴幼儿每小时输液量体重(kg)×2+20 ml[2]。婴幼儿麻醉期间保持输液畅通是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在患儿穿刺成功后应将输液管道固定稳妥。

3.5.3 重视手术期保暖 手术室温度是决定婴幼儿体温的重要因素,患儿年龄越小,体温越易下降。保持手术室室温24 ℃~26 ℃,湿度55%~65%。消毒铺巾动作迅速,减少身体暴露时间,术中冲洗液加温至38℃后使用。手术完毕及时用温水擦拭皮肤上的消毒液及血迹。经常触摸患儿皮肤,保持温暖。以上措施可有效防止术中低温,减少术后并发症。

3.5.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婴幼儿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3]。根据患儿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罩及吸痰管,吸痰前充分给氧,吸引负压在0.02~0.03 MPa,吸引时间小于10 s,吸引动作轻柔,减少对呼吸道黏膜损伤,在吸引过程中密切观察面色、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停止吸痰,给予吸氧。复苏期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送患儿回病房时,备好氧气枕及简易气囊,以保证护送途中安全。

4 结果

113例中,1例术中出现呼吸道梗阻经及时清理呼吸道及充分给氧等处理,安全渡过手术期,术后随访无后遗症状,余患儿无并发症发生。

5 讨论

婴幼儿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对缺氧的耐受力差,患儿的语言表达及整个手术过程的配合均存在一定难度使得手术期护理难度高,因此,保证术中的安全,预见性地发现病情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都是护理的重点,在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的同时需要高度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及应变能力,术中主动密切地配合手术者及麻醉师,严格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常规,保障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李秋.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72-173.

篇(7)

[关键词] 婴幼儿;硬膜外麻醉;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c)-097-01

婴幼儿是指从出生后到3岁的儿童,其中婴儿是指从出生到1岁,包括从出生到28天的新生儿,幼儿是指1~3岁的儿童。婴幼儿在解剖、生理、心理等方面均与成人有着巨大的差异,如肺泡、心肌结构发育都不完善,耐受麻醉力差。脊椎间隙相对较小,脊神经、鞘膜相对较薄,硬膜外麻醉时麻醉作用出现早,麻醉平面也容易升高。因此,手术室护士在麻醉期间必须准备充分,精力集中,严密观察,随时对麻醉做好护理支持,确保患儿的安全。

1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手术室共进行133例婴幼儿硬膜外麻醉,年龄出生后1~30 d 5例,1个月~1岁49例,1~3岁79例。其中,女性47名,男性86名。

2麻醉前的准备

包括:①协助麻醉师检查麻醉机的性能,备好型号适宜的气管导管、面罩、喉镜、牙垫、气囊及急救药物,防止麻醉过程中发生意外。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基础麻醉用药后会使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易发生喉及支气管痉挛,麻醉前应准备好吸引器,细吸痰管、小儿肩垫。③建立静脉通道,连接推药用的三通接头及微量泵延长管,有利于静脉给药与抢救用药并保持循环功能的稳定。④协助摆放麻醉,并站在患儿的面侧维持固定,防止躁动及坠床。⑤穿刺时随时观察患儿的面色、表情、呼吸及脉搏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告知麻醉医师并配合抢救。

3穿刺中的护理

3.1基础麻醉下穿刺的摆放及配合

婴幼儿多无自制力或自制力较差,在进行硬膜外穿刺前行基础麻醉,使患儿在睡眠、肌肉松弛的状态下进行硬膜外穿刺。这就需要护士熟练掌握摆放原则和方法。在穿刺过程中既不影响患儿的呼吸、循环功能,又能保证麻醉穿刺稳固的需要。由于婴幼儿身体、组织柔嫩,而黄韧带富有弹性,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后有明显的落空感,使穿刺针相对固定而挺直。在穿刺时,随着穿刺的挤压,脊柱向腹侧弯曲,这就需要支持护士在术者穿刺时维持对应的原。此时可用扶患儿双膝的手轻轻顶住患儿腹部,但要求一定不能推患儿,也就是固定不能移动。因婴幼儿从皮肤到硬膜外腔的距离仅有0.6~1 cm,所以,需要配合护士有丰富的经验,穿刺时既要维持住原,同时又要随时观察穿刺的深度,“感觉”有落空感时要立即停止用力。在协助新生儿硬膜外麻醉时,一定要等药物全部推完,拔出针后才能将手放松患儿,不要急于贴针孔敷料而使患儿扭动,造成穿刺针脱落。

3.2全麻气管插管下穿刺的摆放及配合

气管内插管+硬膜外麻醉的复合麻醉,是便于管理和安全稳定的麻醉方法。对于一般情况较差或行开胸手术的患儿,往往先进行插管全麻,然后再进行硬膜外穿刺。给此类患儿穿刺时,既不要让患儿头前屈,也不能后仰,使气管插管保持平直以保持正常呼吸。否则可能导致导管位置过深或脱出。由于患儿已行全麻插管,此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自制简易呼吸囊保留自主呼吸的患儿,要注意呼吸囊的起伏波动情况;使用呼吸机的患儿,要注意呼吸机的工作状况。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脱管现象,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

3.3对腹胀患儿硬膜外麻醉的配合

当新生儿腹部膨隆明显(例如巨结肠危象患者),此类患者往往腹胀明显甚至腹部皮肤发亮,这时轻微的挤压都可造成呕吐或呼吸困难。配合硬膜外麻醉操作时应注意使新生儿双膝弯曲,贴近腹部时要适度,维持穿刺,将脊柱固定即可。此时可将患儿肩及臀部稍向腹部弯曲,在穿刺时适当顶住患儿胸部,切忌将患儿双膝用力挤压腹部,以免造成呕吐及意外的并发症。

3.4清醒患儿硬膜外穿刺时的护理支持

由于患儿处于清醒状态,一般不会影响呼吸,配合者可使患儿头尽量前屈,使下颌贴近胸部皮肤,此时脊柱间隙呈最大程度暴露。但此类患儿由于术前禁食及病痛等原因,往往哭闹厉害,肢体躁动,这时我们给患儿安抚吸吮,多数患儿可停止哭闹,利于固定[2]。另外,新生儿痛觉的发育尚未健全,往往是穿刺针已进入皮肤,甚至穿刺已成功时患儿才有感觉,开始哭闹。此时应提醒麻醉医师,固定穿刺针的双手不可过紧,只需轻轻扶住穿刺针即可。因为新生儿轻微的躁动,都可将穿刺针带出或穿透硬膜外腔,故要等配合护士重新固定患儿后,麻醉医师方可继续操作,以免操作半途而废,甚至出现全脊髓麻醉的严重后果[3]。

4讨论

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特点及药理学特点,在硬膜外麻醉期间护士必须勤观察、巧用力,做好护理支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崔文贤.新生儿硬膜外麻醉的护理配合[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0):22.

[2]江连山.58例婴幼儿硬膜外麻醉体会[J].医药月刊,2008,5(3):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