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业务系统管理

业务系统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1:40: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业务系统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业务系统管理

篇(1)

【关键字】教务;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020―04

教学事务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简称为教务系统,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系统,它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教学管理情况,并为管理中的对象和业务提供重要信息化支撑。教务系统以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工具,对教学管理事务中各种数据、流程进行处理和执行,并向系统的使用者提供所需信息,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对教务系统的管理,涉及到人员、事务、技术等多个层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管理的革新,原有的事务流程和教务管理者角色也处于不断变化中,教务信息管理工作也面临变革。本文针对高校教务系统管理的现状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对教务系统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构建教务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一 解构

教务系统是高校教学事务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务系统管理包括基础设施管理(如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硬件环境)、信息系统管理、教学管理人员等,教务系统管理作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既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也革新了教育管理的观念和组织结构。

1 管理中的相关者

教务系统是一个综合的信息系统,业务范围涵盖课程任务计划、师资管理、教材管理、课程编排、选课管理、考务管理、成绩录入、实验实践、教学评价等教学事务全过程,在参与事务流程的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务员、教学秘书)共同参与到教务系统的使用与管理,完成教学管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务系统管理者需要有效地沟通和协调三类相关使用者,将不同的工作或业务整合起来,为整体的事务管理任务目标服务,使得事务信息有序流动,提高事务管理的绩效。三类使用者与系统管理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系统位于相关者的中央,是联系教学事务管理的媒介,相关者之间通过各种事务流,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信息和任务,以数据的形式在不同相关者之间进行传递,从而完成教务管理活动的各个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一些原有的业务流程变得不再适用,并要求教务系统做出调整,打破部门、科室的职责界线,在新的流程中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与关联,从而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和连续。

2 管理中的边界

对系统的管理以系统本身为主体,涉及业务功能控制和信息技术管理。这使得对系统的管理出现了业务应用与技术应用的分界,如图2所示:

管理边界的存在,是系统管理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教务系统中的业务、技术边界困境也是影响系统管理的一个突出矛盾。一般来说,高校教务系统的业务功能通常由教务部门总体管理,根据科室的分工,划分具体业务模块到不同的职能部门,而信息技术的管理则或由相关技术人员,技术部门协助进行,或完全交由技术部门管理,只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提出相关的要求,对其他的技术事项并不加以影响。众所周知,技术和业务在管理上是存在边界的,然而在各自固守的管理边界中,教务系统的特殊地位和应用环境又要求同时对业务和技术进行整体管理。业务管理要求技术管理能满足业务功能的变化,了解和遵循教学管理的规律,提供快捷、稳定的技术服务;技术管理反过来也要求业务功能的改变要遵循数据库设计和网络安全的规范,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带来的隐患,提供连续、健壮的业务服务。若技术管理不能了解和遵循业务管理的规律及特点,将使业务应用变得笨拙和缺乏灵活;业务管理不懂技术,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教务系统管理是业务管理与技术管理在教学事务管理的结构和特点之间形成自身管理特点的产物,在遵循教育管理规律的基础上,业务管理和技术管理过程需要一种融合,并且面临着复杂性和挑战性。

3 管理中的理性

在传统的教务系统应用概念里,教务系统更多的是以辅助工具的形象出现在教学管理相关者的视线里,辅助编排课表,公平推进学分制选课,规范控制成绩的录入、统计与查询,减轻工作负担和提高工作效率,是以工具理性的视角来看待和管理整个系统的。然而,在教务管理信息化为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趋势下,教务系统不再仅仅只是一个事务工具,其自身在流程再造和整个高校管理体系的变化中,逐步具有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移并突破事务主导的新趋势。首先是事务处理的速度加快,总体的教务信息筛选,联系和处理能力得到提高,这一前提使得对系统的管理提升到了重要位置。其次,数据作为系统和系统管理的核心,其价值和地位开始显露,原本处于信息孤岛中的各部分信息,因为事务的联系变得富有生机,开始流动于高校管理的其它领域,比如高校教学状态数据库的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中的教学评价,质量工程建设中各类基本信息的获取,等等,都可来源于教务系统,数据的增殖使得系统管理有了更积极的内涵。再次,教务系统组织文化将教学事务管理引向了个体与组织的兼顾与和谐,效率与公平的共生。参与到系统的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在系统中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能自觉行动,完成事务流中各自角色的任务,即寻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共生共存[1]。

二 建构

1 管理者的适切性

教务系统管理作为信息系统维护与执行的最高层,负责整个系统的组织与协调,对系统的管理有很大的决策权与控制权,与单纯的业务管理或技术维护相比,更需要有良好的适切性。系统管理者必须以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为基础,熟悉相关教学管理文件、规定以及业务流程,还要有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体系为依托,能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具有技术服务教学管理的敏感,并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理念,丰富与完善管理。

管理是信息系统发展和运作的基础,良好的管理不仅能保障教学管理秩序,同时还能调动相关者的积极性。适切的管理者需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性思维,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和探索系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针对关键问题拟出各种方案,根据系统运行现状进行优化和改进,厘清业务和技术之间的联系,沟通与协调系统相关者,既不满足现状,墨守成规;又敢为人先,另辟蹊径,开辟出系统管理的新天地,以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行为准则实现最佳的系统管理[2]。

2 IT运维的方法

历经数年的应用与升级,教务系统已经变得冗余与复杂,尤其在存储了多年的教务数据后,业务对高效的运行并且能够继续提供安全、灵活服务的要求更加强烈,因此,采用IT运维管理就变得更为关键,教务系统运维管理是指系统管理人员运用IT部门采用的相关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和文档等,对教务系统运行环境(包括如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等)、教务系统业务和教务系统使用者进行综合、系统的管理。运维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将系统的相关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打破管理中的边界,为教育管理信息化提供适用平台,从而整体提升管理水平。运维的内容包括:(1)基础设施管理: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等基础设备的运行状况的优化和管理。(2)应用服务管理:对系统相关的B/S、C/S、数据库、中间件及各种通用或特定服务端维护、监控的管理。(3)数据管理:明确数据资源的重要性,对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和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和有效利用。(4)业务管理:主要用于规范和明确系统相关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使得教学管理秩序有保障。(5)信息安全管理:主要依据IT部门的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准则,实现组织方式、人员、技术等各层面的安全管理,目标是在尽可能小的影响系统运行和教务工作的情况下,使系统安全稳定。因此,教务系统管理是包括业务管理、网络管理、应用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以及与之相关并支撑教务系统的优化,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灵活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体系,从而为保障教学管理、教务处理效率、实现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支撑。

3 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在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种重要的黏合剂,在管理责任与系统运转效益之间起着一种联通作用,教务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事务杂,环节多,工作量大,这要求必须按一定规范流程进行科学管理[3]。

长期以来,教务系统管理的定位比较模糊,有的单纯理解是对教务系统业务功能的管理,缺乏对技术环境和先进性驾驭的能力;有的则完全当作一个技术事务,单纯从技术层面无法达到应用中和管理中所有的要求。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教务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都难以有效的查明和解决,对教学管理带来被动因素。建立教务系统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设置突况响应预案,设置数据保密和安全管理规定,对教务系统管理、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等做出明确的权责规定,将进一步规范有据、有序的系统管理,同时,在制订的内容上,既要考虑事务管理的效率,也要兼顾技术管理的原则,降低制度带来的局限和不适影响,在制度制订中也要遵循最优化管理原则,改变制度缺失状态下的权责不清,管理不到位的局面。

4 系统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教学管理中各种日常工作对系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依赖性,如何保证关键业务正常运行?如何在故障发生最短时间内定位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教务系统实际管理活动中,管理员难免会因为遇到异常问题而感到束手无策,对自己不熟悉的业务环节或设备出了问题而感到不知所措,如果因工作调动而更换了系统管理人员,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问题更是无从下手,解决办法是引入知识管理的概念。

这里提到的知识管理是指整体管理经验。显性经验知识包括设备配置文档,系统使用手册,管理操作规范等在相关文献中可查阅的明文技术知识;隐性经验知识是指技术人员头脑中积累的大量工作经验,如现场排障经验、系统调试经验、解决疑难技术问题的经验等未形成文档的知识。如果教务系统管理也能建立这样的知识库,把管理过程中的技术知识积累起来并分类整理,随时更新,就可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查阅、参考知识库中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快速定位故障,缩短处理时间,提高整体系统管理水平。

5 系统管理的评估

系统的管理是一个连续、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某一个阶段能稳定使用的系统,并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和变化,系统管理需要通过评估来检验。这里的评估不仅包括管理活动本身,还包括新的管理理念运用、数据库完整性的约束、安全风险以及为优化、调整提供确定性证明等。评估的目的不在于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而在于促进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要根据系统当前的状态和负面影响的评估来确定系统管理中未来的可能性[4]。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管理评估的要素有:(1)使命:即教学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的工作任务,使命对教务系统依赖的程度越高,系统管理评估的任务就越重要;(2)资产及其价值:资产是通过教务系统建设积累起来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信息数据和服务能力等,价值是指资产的敏感程度、关键程度和可再利用程度;(3)威胁:教务系统可能受到的侵害。由于信息系统存在的脆弱性,人为或自然威胁导致信息安全事件或教学管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影响;(4)事件:系统适应管理的变革而进行的功能调整、扩展、软硬件计算机系统环境的升级、优化,系统相关者在事件中的角色及权责变化、适应等;(5)制度措施:为保证使命的有效行使,需要评价管理制度规定及权责的行使,在突发网络安全事件中的应急方案,日常技术维护的基本要求等。

由以上评估要素可知,评估在可用性、稳定性、安全检测、安全决策、应用环境分析等多个环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评估,也在管理手段上成为系统管理制度化保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忽视的部分。适时对系统管理进行评估,也使管理更符合了动态的内涵,有利于管理人员不断学习实践,有利于改善师生在系统中的交互体验。

三 结语

教务系统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实现教务系统管理的变革,可以更好的实现高校教务信息共享,发掘教务工作的应用效益,减轻教务管理人员的重复劳动,最大限度为领导提供教务决策依据,达到教务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目的。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务系统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服务高等教育管理的引擎作用,引领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杨林,高月春,冯保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分布式决策的边界困境及整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56-58.

[2] 朱杰.高层管理团队组件方式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13) :114-116.

篇(2)

一、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会计数据的来源发生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积极的影响有:①会计数据不必重新录入,减少了会计数据录入错误的机会;②会计数据直接从其他系统采集,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③会计系统从其他系统实时采集数据进行会计处理,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

消极的影响有:①从其他系统直接采集的数据,如果数据本身有错误,则该错误可能会带到会计系统;②会计人员被动地接受其他系统生成的数据进行会计处理,审核功能被削弱;③由于实现了数据的快速传输与数据共享,数据生成部门或客户如果反复更改同一经济业务的数据,则会给会计部门的账务处理带来不便。

2.信息流与单证传递相脱节,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形态发生变化。当企业的信息系统大规模联网时,数据可以跨部门、跨地区传输,且传输的速度极为迅速,而纸质原始凭证却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在需求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有些电子交易甚至没有产生纸质原始凭证。在这种情况下,会计记账时难以取得数据发生时产生的纸质原始凭证,而只能依赖原始数据管理部门的数据处理凭证,如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凭证或数据汇总凭证等。企业的信息系统越发达,数据的共享性越强。然而,在数据共享的同时,数据的使用部门往往要无条件地接受所共享的数据,难以审查数据发生时的原始凭证,会计部门在会计核算时也会面临这种情况。

3.系统升级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具有较大影响。在信息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系统的升级要对原有的数据和系统进行更新和转换,新系统达到稳定和可靠也要经过一段时间和过程。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往往要求新系统和老系统并行一段时间,稳定后再甩掉老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新系统切换后,造成会计数据丢失、数据紊乱的情况时有发生。系统升级过程中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具有较大影响。

4.会计人员对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依赖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系统的管理越来越专业化,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也由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掌握会计核算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这就好比以前由会计人员保管的会计账簿变为由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保管,而且由于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熟悉信息技术,所以不能排除他们具有改账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在进行一些特殊的会计处理时,或者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只能由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帮助解决。在解决问题时,会计人员有时会提供本人的代码和密码,使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极易掌握会计人员设定代码和密码的规律。如果会计人员事后不及时修改密码,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会计人员的密码进入会计系统。

二、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与控制

1.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实现集成后,业务系统可直接向会计信息系统传输数据,只有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有效、可靠地运行,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有保障。

借助于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的业务处理活动大多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同手工环境相比,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业务处理的控制形式和控制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业务处理控制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嵌入在信息系统中,对业务处理的控制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在建立业务处理环节的各项控制措施时,应按照内部控制设计的原则,并考虑信息技术环境下业务处理过程的特点,针对各个业务处理环境设置相应的控制。对于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嵌入在信息系统中的业务处理控制,应当关注相关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信息系统的控制是企业为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其控制的对象是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应用系统、数据和有关人员等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信息系统的控制采用系统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相结合的方式,由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组成。一般控制是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维护和运行所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确保应用系统得到恰当开发与实施、程序和数据文件完整、信息系统良好运作。一般控制主要有: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数据资源管理控制、安全管理控制、运行管理控制、质量管理控制、信息系统外包的管理控制等。应用控制与具体的应用系统有关,是为确保数据处理完整、正确而实施的控制。应用系统对数据的处理一般都要经过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从这一共性出发可将应用控制分为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但是,由于应用控制与具体的应用系统相关,因此在设置应用控制时,还要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结合具体业务设置相应的控制。

2.注重对会计信息系统及业务系统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特别是对会计核算有何影响,需要在持续的控制之后,对此做出评价。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在评价内部控制时,往往注重对业务处理控制的了解、测试和评价,忽视了对信息系统控制是否有效执行、是否健全的审查,从而导致由于信息系统控制的漏洞而有意无意地改变了信息系统中有关数据,这样就无法保障后续会计处理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不仅要建立信息系统控制,还必须对所建立的各项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特别是要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做出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对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业务系统的控制测试包括控制设计测试和控制执行测试两个方面。控制设计测试是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设计是否合理、适当,也就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健全性进行测试。可将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描述情况与理想的控制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出关键的控制以及控制的强点和弱点。对于控制的弱点,应寻找解救性的控制措施。控制执行测试是确定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是否存在并发挥作用,也就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由于信息系统控制既包括人工控制,又包括计算机程序控制,因此单纯依靠传统的控制测试方法是无法完成该项工作的,还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才能对信息系统控制进行全面测试。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控制形式,选择相应的控制测试技术。

在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进行测试之后,要对各项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做出评价。根据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执行测试的结果,通过合理判断,可以确定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在哪些方面控制严格,能够发挥其作用,哪些方面控制不足或存在缺陷。针对识别出的控制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提出完善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建议,及时改进。在日常的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要经常关注会计信息有无异常,要利用各种手段发现会计信息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于信息系统控制制度方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

3.提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操作环节的控制。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实现集成后,成为会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管理越来越专业化,会计信息系统也由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若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不当,不仅会影响系统的有效运作,甚至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安全。因此,必须提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加强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操作环节的控制。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管理和运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类人员都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对于重要岗位,要配备技术过硬、责任心强、道德品质高的人员从事相应的工作。

篇(3)

【关键词】孕产妇系统管理 孕产妇死亡率 免费孕检 贫困危重孕产妇救助 住院分娩救助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完成《中国妇女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目标,绿园区卫生局制定并下发相关文件,制定了各项工作规章制度,结合本区特点,采取各项措施,以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2006-2010年全区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2006-2010年绿园区孕产妇系统管理表

1.2方法

1.2.1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按照“长春市优生优育促进活动实施细则”,结合绿园区实际情况,制定了绿园区实施方案。成立优生优育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确定免费孕检单位,实施免费孕检。自2009年至2010年共免费孕检4805人,免费金额达38万余元。按照“长春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管理方案”和“降消项目实施方案”,分别制定了我区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和“降消项目”已家喻户晓。2009和2010年我区已对608名农村孕产妇进行了补助,补助金额达18万余元。按照“长春市贫困、危重孕产妇医疗救助方案”,绿园区积极开展贫困、危重孕产妇救助工作,绿园区自2006年至2010年共对145人给予补助,共计补助金额170703元整。

1.2.2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绿园区成立城区以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妇幼保健院,农村以区、乡、村为支架的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妇幼保健网络全区覆盖面达100%,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及早掌握孕情,负责早孕建册、孕期检查、产后访视和高危筛查、登记、转诊,区妇幼保健院对全区妇幼保健工作负总责,网络以月例会形式上下沟通,以定期督导形式完成统一一致。

1.2.3加强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1],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结合绿园区实际,制定高危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工作原则,建立急危重孕产妇抢救服务制度,完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开展死亡孕产妇评审工作[2]。绿园区基层妇幼保健网和各助产医疗机构妇科门诊,负责做好孕早、中、晚期高危筛查,及时转诊。绿园区妇幼保健院确立专人管理高危妊娠,负责转诊的联系、协调、报告工作,及时通报全区高危孕产妇的情况。

1.2.4加强基层业务人员培训,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区卫生局每年年初组织全区妇幼保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合格上岗,不合格的人员要参加下一轮的业务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每季度区妇幼保健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进行业务质控,指导基层按照“高危妊娠评分标准”的要求,做好高危筛查和转诊工作。保证高危妊娠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管理。

1.2.5落实责任目标制,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绿园区严格执行孕产妇死亡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制定了目标责任书,与提供助产服务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防保站和提供四术服务的医疗机构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落实各级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所有的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管辖范围掌握孕情,底数要清,包保到人。进行保健管理,包括孕期保健5次和产后访视2次,保证系统管理率。

2 结果

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从2006年至2010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逐年增加,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必要条件。(2009年和2010年的2例孕产妇死亡经专家评审均为不可避免性死亡)见表2。

表2 2006-2010年绿园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死亡率

年度

系统管理率(%)

住院分娩率(%)

死亡率(/10万)

2006

61.49

99.65

2007

43.47

99.93

2008

84.08

99.96

19

2009

98.86

100

34

2010

99.03

100

3 讨论

3.1加强基层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是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基础。建立健全基层妇幼保健网络,无空白点出现,使全区孕产妇都能参加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是提高妇幼保健工作的基础。

3.2贯彻落实妇幼保健相关政策是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保障。各级政府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是妇幼保健工作重要保证。

3.3健全妇幼保健相关制度是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各项规章制度能够使工作规范,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能够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圆满完成工作目标。

3.4提高基层妇幼保健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条件。只有提升妇幼保健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质量,才能使孕产妇享受到最优质的保健服务,才能更好的筛查出高危孕产妇,才能保障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才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篇(4)

物流信息化已成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前提条件,更成为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改进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及综合运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进行物流相关业务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近几年来《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基础上,从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角度,提出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课程基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教学改革

现代物流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快速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系统具有高度的敏捷性,降低成本。物流信息化已成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前提条件,更成为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改进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为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学生重要的专业课之一,那么,如何结合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的教学质量,达到增强高职学生市场竞争力的目标?通过近几年来对《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从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等进行讨论总结,提出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改革方案。

1、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本课程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紧紧抓住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课程立足于物流岗位群,构建出高职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项目主题式”的“分析岗位任务-确定主题任务-设置项目情境”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了五个项目任务,主要包括认知物流信息系统、SCM系统管理与维护、WMS系统管理与维护、TMS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内容。以项目管理和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设计和开发大量物流虚拟实训场景,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运作环境中,用近乎真实的设备,按不同的岗位,通过虚拟企业的角色扮演,进行物流技能的实操和体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和融合[2]。

2、项目化教学内容改革

整门课程以物流信息技能培养为主线,由教学链与实训链构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元强化,实现两者的紧密衔接,设计了五大课程模块如表所示:

3、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导入项目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寻求以模拟管理或情景教学作为在校实训的基本形式,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对抗、案例教学与自主学习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多种实训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3.1项目教学法

从高职高专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全面阐述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原理及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侧重于实用性和操作性,设计了5个项目任务,主要包括认知物流信息系统、SCM系统管理与维护、WMS系统管理与维护、TMS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内容。

3.2案例分析

本课程在教学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均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空间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经典案例,让学生从真实的企业实践中领悟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作用。

3.3小组讨论法

在本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此方法。例如,针对“SCM系统管理与维护”项目,学生首先就需要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在课程中设置了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物流管理某业务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本专业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4系统仿真

我们从理论出发,结合物流中的实际发生业务,通过教学辅助软件,更形象生动地解释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3],学生可以通过Flexsim仿真软件完成配送中心货架、分拣操作台、叉车、操作员等仿真设计,营造一个仿真的操作平台,进行配送中心优化设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翁丽贞 单位: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方轮.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9).

篇(5)

关键词1:趋势―银行业SCO UNIX系统移植势在必行

关键词2:风险―“风险管理”成为影响用户系统移植选型决策的核心级因素

关键词3:成本―用户应分级考虑移植TCO各细分成本的重要程度

以IT系统支持的客户服务能力在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变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但是,时至今日,银行业务拓展和创新与原有前置端IT系统匹配不尽合理,影响了前端客户服务的响应速度和业务处理效率,尤其是前置端操作系统SCO UNIX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日益突出,基层营业网点的网络改造、系统改造已经成为各银行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在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中,包括银行前置端操作系统移植在内的IT改造成为大势所趋。

移植倾向

前置端操作系统移植(以下简称:系统移植)已经得到中国银行用户的普遍关注,但由于各银行的业务范围、业务复杂程度、信息化建设水平等存在差异,目前银行用户的系统移植倾向各有不同。

从图1可以看出,在移植倾向不明确的银行用户中,72.5%是由于需要对Linux和Windows的应用价值和TCO等做进一步评估。

一方面要评估两类操作系统对原有系统的替代能力,另一方面要确定哪类操作系统更适合移植。

22.5%的银行因为担心移植风险,希望系统移植的可行性在其他银行得到验证后再做决定,只有5.0%的银行还不能确定是否有移植的必要性。

影响决策的因素

依照系统移植中成本消耗量和移植到不同系统的成本差异比率,系统移植TCO研究体系中各细分成本对银行用户移植选型决策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核心级、重量级、辅助级和边缘级四个级别。其中,核心级因素为风险管理成本;重量级因素为系统管理成本、系统测试及开发成本和服务成本;辅助级因素为培训成本;边缘级因素为硬件采购、软件采购和其他成本。银行用户可以根据不同成本重要性的差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

1.核心级考虑因素:风险管理成本

作为影响移植决策的核心因素,风险管理成本首先为银行用户所关注。在该指标中的成本消耗主要来自于从风险评估到风险规避策略制定和执行的风险管理过程所需支付的费用,同时包括实际发生了故障时给业务造成的损失费用。该指标在整体TCO中的消耗比例为15.9%。

不同移植系统间该指标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软件产品开发标准的统一规范性、不同商业版本的兼容性、与应用系统的结合程度、专业人才的开发和应用经验以及系统的可持续性支持等,产品本身及应用环境的不成熟会增加意外宕机的风险,而渠道、服务、应用供给链条的不完善会带来更大的使用风险。用户应选择有可持续性产品升级和服务保障、可对大量应用软件无缝支持的操作系统以降低风险管理的投资。

2.重量级考虑因素:系统管理成本、系统测试开发成本、服务成本

系统管理成本指内部员工或外包服务商提供的对IT系统进行系统管理与维护所需支付的费用。在系统移植TCO测算中,该成本指标占TCO的比例最高,为23.2%,是用户系统移植决策中的重量级关注因素。随着银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入,单产品的交付模式逐步被系统解决方案应用所替代,其中对“服务”的支出比例日益增多。在系统移植TCO中,服务成本比例已经上升至15.1%,应引起银行用户足够的重视。

研究表明,随着系统使用年限的增长,不同系统间的“可扩展性、可伸缩性、高可用性、硬件支持、应用软件的可用性”等要素差异越来越明显,使用性能优秀的开发平台,可使系统开发团队的开发人员成本降低,开发周期明显缩短,以更快捷、方便的实现用户需求。

同时,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对系统管理成本有较大影响,减少信息系统中的操作系统种类能有效降低系统管理成本。另外,对于一个按照商业模式运做的软件系统,相关的技术支持服务的市场运作是否规范化、服务管理体系是否标准化是影响服务成本支出的主要因素。在系统移植TCO的综合测算中,不同系统在系统管理成本、系统开发及测试成本及服务实施成本的差异率表现比较明显,系统移植到Linux的成本投入要分别高于Windows系统17.3%、25.0%和28.1%。

3.辅助级考虑因素:培训成本

目前,专业技术人员获取知识的手段趋于多样性,丰富的网络资源也为自学等方式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因此,人员培训投资呈下降态势,在系统移植TCO中的比例仅为6.2%,对银行用户的决策影响较小,可以作为辅考虑因素对待。相对而言,由于Windows系统的普遍性及可借鉴性,系统管理人员及应用人员的培训成本显著降低。而目前人们对Linux软件仍旧比较生疏,同时其专业人才也相对缺乏,大多数用户还并不了解这个软件的真正应用。这使得Linux的系统管理与应用人员的培训方面成本大大增加,经测算,两者的总体培训成本差异率为61.7%。

4.边缘级考虑因素:软、硬件初期采购成本和其他成本

在系统移植TCO结构中,硬件采购成本所占比例较小,基本体现为硬件的沉淀成本。同时,在两种备选操作系统移植TCO中该指标的差异性也最小,仅为11.8%,对决策的影响程度有限。在软件成本方面,如果按照当年初期采购成本计算,Linux系统占较大优势,比Windows系统低45.0%。当系统应用年限不断增长,软件采购成本在TCO中分摊后将占总体成本的8.7%,可作为边缘级要素考虑。另外,系统移植中所涉及的“数据迁移”等其他成本所占比例仅为4.0%,也基本可以忽略其影响。

实施建议

篇(6)

一、充实整合信息技术人员队伍,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水平。

为了全面提升信息系统管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系统管理员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水平,要充实整合信息技术人员队伍,要把计算机专业人才安排在信息技术开发、推广、系统及数据维护管理的一线上,这样才有得于他们的成长和提高。鉴于日前信息管理科人员偏少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加以调整和充实。

二、狠抓基础工作规范,全面提高基础数据质量。

(一)、进一步健全市局、基层分局二级数据管理规范和工作机制。

征管信息数据是税务部门据以统计、分析、管理、决策的基础,信息数据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管理的质量和决策的正确性。根据上级要求及我局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基础工作规范,进一步明确市局各部门和各分局数据管理的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分工和流程,明确了数据管理(包括业务代码管理、业务数据审计及系统数据调整等)工作的具体要求、方法,特别是要把税收征管信息数据的维护更新、校验审核等保全保真管理作为税收业务部门的基本工作职责,加强数据审计,确保数据信息的可靠、真实和一致,把数据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落实。

(二)、加强数据的长效管理,强化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信息、数据的可靠、真实和一致。

加强数据的长效管理,健全相应的考核机制,加强对数据的清理、“整治”,对每次数据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充分重视,认真分析错误信息的成因,并及时进行更正,提高数据信息的正确性。各分局也要高度重视了数据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切实提高工作责任心,严把企业信息录入、鉴定、开票环节关,认真履行数据审计工作,确保各项数据信息正确无误,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正确、可靠的依据,形成数据整合、提炼、加工、分析、推送的平台。

三、树立创新、创牌意识,积极开发实用、新型软件。

(一)、做好现有品牌项目的升级完善工作。

1、做好“个体双定户定额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升级完善。

“个体双定户定额标准化管理系统”是我局前几年开发并在全市推广应用的品牌项目,为了使这一软件更加完善,我们将针对实际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优化整合和升级完善,在这一软件的推广应用上取得新的进展。

2、做好“代征单位管理软件”的应用推广工作。

“代征单位管理软件”是我局新开发的适用于各行业使用的代征单位管理软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税票开具,还从对纳税人的管理、税款的征收与分析统计、税票的管理等方面考虑,能自动计算本身的应纳税额等。该系统使用效果明显,深得用户好评。因此我们要积极做好这一软件的推广应用工作。

3、做好“信息设备跟踪管理系统”的升级开发工作。

“信息设备跟踪管理系统”也是我局开发的为了加强对信息设备的管理,了解和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的设备管理软件。为了便于在日常工作中对全局的信息设备进行跟踪管理,对出现故障的设备及时分析、诊断出故障的大体原因,缩短维护排除故障的时间,我们将进一步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和完善,使该软件真正实现网络化、实时化。

(二)、积极开发实用新型软件,为征管工作服务。

1、研究开发税收征管电子地图。

2、

(三)、加强信息化宣传,主动展示信息化亮点品牌。

强化信息化工作的形象展示,强化亮点品牌的宣传推介,强力提升*地税信息化的知名度。

四、以点带面,加强培训,全面提升全员信息化应用技能。

继续推进“系统管理员互动跟班制度”,不断完善“以点带面”的信息技术培训平台,全面提升全员信息化应用技能。

1、市局系统管理员(信息科技术人员)要坚持于每月申报期轮流到分局跟班作业,现场解决各类软、硬件问题,帮助分局信息维护员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深入调研,对分局好的操作方法给予推广,将各种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案整合成书面交流材料,供各分局借鉴。

2、分局要主动安排系统维护员到市局信息科跟班实习,学习各种系统的日常应用和维护,以及部分硬件的保养与简单维修。分局系统管理员接受一定的指导后分配部分系统维护工作,学习数据库、数据处理等操作业务,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同时也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信息技术问题与信息科技术人员交流、沟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3、组织系统管理员开展调研和交流。

为了培养和鼓励系统管理员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系统管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每位系统管理员根据市局布置的调研课题,针对性地选择题目进行调研,及时收集相关信息,认真搞好调研工作。

4、基层系统管理员要履行好本分局培训职责。

基层系统管理员通过学习提高后,要肩负起对本分局税务干部的培训提高的重担,真正起到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作用。在每项新软件推广应用前我们将安排基层系统管理员集中进行培训学习,回去后再对基层税务干部进行培训、辅导,还要负责好对纳税人的相关操作系统的培训、辅导工作,履行好培训职责。

五、把握好新大楼搬迁契机,优化设备和网络性能。

1、整合计算机硬件配置,优化信息处理支持环境;

2、搞好机房建设,做好服务器、防火墙、路由器、加密机等主机及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确保网络设备的安全运行;

3、做好ups电源的维护,确保信息网络系统的不间断安全运行。

六、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全心全意为征管服务。

我们信息科作为沟通上级机关和基层分局、税务部门和纳税人的桥梁,是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技术环节,为此我们认真做好服务工作。

(一)、配合职能科室做好技术支撑工作。

(二)、为基层提供技术保障、为纳税人提供技术服务。

1、及时处理基层分局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及时为税务干部做好技术指导和帮助;

2、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分局解决征管难题;

3、及时解决纳税人在电子申报和电脑开票中遇到的困难,为纳税人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的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要进一步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就需要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从而不断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工作效率的提升。

一、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作用和原则

1.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作用

医院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每天需要记录大量的人员、设备以及药品等信息,这些信息较多,并且复杂,传统的医院信息记录方式较为落后,工作效率较为低下,严重制约着医院的运行效率。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的信息记录管理,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进而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医院的运行过程中,每一位患者在进入医院时,都需要记录基本的身份信息,在治疗时需要记录病情以及用药情况,同时需要对药品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情况都做相应的记录,这些记录的信息较为繁杂,人工记录效率非常低。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专门对这些繁杂的信息进行有序的管理。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可以实现对医院工作人员的评价功能,对工作人员业务信息的记录,可以作为工作人员的工作评价依据[1]。

2.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原则

在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过程中,医院需要坚持以医院业务为中心,在医院业务的基础上构建信息系统,配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引进相关技术,从而实现医院运行效率的提升。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尽量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合理配置医院资源,通过信息系统整合医院信息。保证医院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快速检索信息,获取相关资料,同时还能对医院业务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实现对医院整体运行状况的把控。计算机信息系统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可靠性,需要安装监控系统对计算机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对医院信息要及时备份,避免由于计算机系统瘫痪造成医院信息丢失。当前,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要保证计算机系统可以时刻保持较好的功能,需要保证计算机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拓展性,从而实现计算机最大化发挥效益。

二、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方法

1.建立完整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体系

当前,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在我国医院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并且在不同医院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各不相同,这些情况造成了我国医院工作效率差异巨大。要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加强对医院信息的管理,医院需要不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建设,使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覆盖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建立子系统,不断加强对医院各方面的细化管理,例如建立门诊系统,在门诊系统的下面设置挂号以及收费子系统[2]。

2.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通信网络设备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网络设备是重要部分。医院需要加大对网络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淘汰旧的网络设备,保证计算机网络不会由于硬件问题不通畅。购置先进的网络设备,还可以避免由于网络设备本身的漏洞造成医院信息泄露,提高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此外,通过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通信网络设备,可以提高医院信息的访问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3.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近些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需要注重对最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时刻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度。在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更新过程中,需要结合医院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政策的变动情况,从而不断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医院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通畅,同时及时发现计算机系统存在的漏洞,并及时修补,防止计算机系统遭受黑客攻击,造成医院信息泄露。医院需要严格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管理权限,限制重要信息的管理权限,防止工作人员随意篡改医院信息。通过限制医院工作人员的管理权限,可以增加系统的安全性,避免由于人为误操作造成医院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院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淘汰传统的人工信息录入方式,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方式。医院需要不断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发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从而推动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凯.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