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40: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4 月至2013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76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50 例为典型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6 例为非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有无明显血管压迫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8 例男性18 例,女性20 例; 年龄32 ~ 78 岁,平均55.73.7 岁,病程3个月至20 年,平均7.8 年; 对照组38 例男性17 例,女性21 例; 年31 ~ 76 岁,平均56.24.3 岁,病程4 个月至19 年,平均7.5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38 例血管神经压迫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 MVD) 治疗,局部麻醉或全麻,取仰卧侧头位或侧卧位( 患侧在上) ,多采用仰卧侧头位。耳后小切口入路。皮肤切口多用耳后横切口。硬脑膜切开,多用上字形。探查小脑桥脑角。该操作是手术重要的一环,用显微脑压板,在冷光源照明下,最好在显微镜或内窥镜辅助下进行。特别应注意在切开硬脑膜后,缓慢吸出桥池脑脊液,待小脑组织塌陷后,再进一步向深部探查。此步定要耐心缓慢进行。并观察置留尿管是否已放开、通畅,或让病人术前排尿,术中不插尿管,不用脱水药。在向深部探查时,先要识别各种复杂的岩静脉。岩静脉多半为1 支入岩上窦,也有2 ~ 3支汇集成主干入窦,也可见多支汇集成千入窦者。如岩静脉影响手术进行,可用双极电凝后剪断。如岩静脉不是回流小脑半球而是回流脑干者,千万不要电凝,而应保护保留,若是责任血管,应小心分离减压。对岩静脉分离出血或撕裂出血者,尽量找到出血点进行电凝,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对照组38 例无明显血管压迫者采用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 PSR) 治疗。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 0.05 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发率情况比较: 通过临床治疗和观察分析,观察组行MVD 者3 例( 7.89%) 三叉神经痛复发,行PSR 者10 例( 26.31%) 复发,两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心、呕吐,颅内出血的可能性加大。可采用去枕平卧和静脉补液纠正术后低颅压。术后过早地抬高床头和下地活动可加重低颅压症状。
就其研究范围来说,神经外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复杂,加上人类大脑的机能的认识并不是十分清楚,而且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千差万别,同种、同部位的疾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也可能是同一种或同一部位的疾病,这给神经外科疾病、特别是颅内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对于昏迷的病人,可能是颅内疾病所致(如肿瘤、出血),也可能是颅外疾病所致(如水电解质紊乱、心血管疾病),其研究范围可能属于外科范围,也可能是属于内科疾病,因此,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面对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是否属于本学科的研究范围。然后才考虑治疗方案。
就其治疗方法上看,神经外科的手术治疗涉及大脑及其病灶,面对着人类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的、复杂结构的、而且又是生命中枢所在的大脑,神经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必须决定,在什么部位、以何种方式进行手术,既达到治疗目的,又对大脑正常组织损伤最小的理想术式;在手术时,必须十分熟悉大脑的局部解剖,以娴熟的操作技巧,进行手术操作,才能做到既损伤小,又能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在手术后,采取何种有效的方法,促进病人的恢复,这一切,都对神经外科医生的理论水平及操作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于颅脑损伤的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这就要求神经外科医生临危不乱,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判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及治疗措施。因此,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也是神经外科的特点之一,而具备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也是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㈡、实习方法
由于神经外科属于专科性强的科室,实习同学进入科室后,面对各种神经外科的疾病,常常感到疾病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实习的收获却与所用的时间不能成正比。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呢?怎样才能搞好神经外科的实习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实习前及实习中掌握有关神经外科的实习方法。
首先,熟悉掌握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是本学科实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进入神经外科实习前,就应该复习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入科后还应根据具体疾病的临床表现对照复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其次,要选择好自己实习的立足点,明确实习的重点。由于神经外科的专业性相对较强,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专科的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员和专科医生热衷于研究的疾病并不一定是同学需要掌握的重点疾病,同学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自己需要掌握重点内容,然后制订适合于自己的实习计划,而不应好高鹜远,片面追求专业性太强的有关知识和内容。
第三,临床实习的目的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神经外科疾病,特别是神经外科急症疾病(如头皮外伤、各型颅脑损伤、脑疝等)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临床工作程序等方面,这样才能及时正确地对病人的病情作出判断,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形成原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76-02
研究下肢深层静脉发病危险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提出相关护理对策,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发生下肢深层静脉血栓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近2年所接收治疗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658例,其中包括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分析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本研究所有对象均来自本医院从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所接收治疗的神经外科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58例。其中包括男性429例、女性229例,年龄在23岁至85岁之间,平均为(56.4±0.58)岁。神经外科疾病种类包括硬膜外血肿者104例、硬膜下血肿者98例、大面积脑死亡者68例、脑挫裂伤者39例、颅内血肿者54例、高血压脑出血者78例、脑膜瘤者49例、听神经瘤者35例、动脉瘤者42例、脑出血者91例。患者中合并术前高血压者61例、糖尿病者28例、冠心病者65例、术后意识障碍者239例、术后无意识障碍者419例、术后有手术后偏瘫者276例、术后有382例患者无手术偏瘫、其中有148例患者体重指数偏高、510例患者体重指数正常。658例患者中有219例患者实行血肿清除手术、有355例患者实行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70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去小骨窗减压术、14例患者行显微镜下经锁孔行肿瘤切除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方法:所有658例患者中,有6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诊断标准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指标、影像学诊断三方面进行诊断。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按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否分为两组,即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然后从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体重指数、意识、肢体偏瘫等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根据形成原因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8.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患者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两组样本比较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比较
本研究对发生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静脉血栓组比较,有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留置导管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意识正常与否、患者体重正常与否、患者发生偏瘫与否、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神经外科疾病多为危重疾病,患者大部分需要手术治疗,但是由于患者可能伤及神经,导致需要长期卧床治疗甚至瘫痪等,长期不进行下肢活动极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2]。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常见术后并发症之一。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会阻碍静脉血回流,如果不进行及时救治会造成患者机体残疾,严重者会引起肺阻塞,从而造成患者死亡[3]。因而,了解清楚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提出相关护理对策,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极其必要。
护理对策:根据本研究结果总结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根据上述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护理对策,①预防护理,时刻观测患者各项基本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变化是否正常,有无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喘息、血样饱和度下降的状况,若有,需及时想以主治医师报告,使得医师能够及时的做好抢救工作;同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肿胀情况发生,体温有无上升等[4];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休息,比如抬高患者的下肢,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患者水肿情况;对于伴有意识障碍或者瘫痪的患者,需要定期的给予翻身,使患者能够进行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5]。②抗凝护理;医护人员时常观测患者血常规,及时的测定患者血小板、血细胞、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凝血时间的变化,根据变化调理用药;定期观测患者的瞳孔变化,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障碍发生、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异常,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呕吐现象;严密观测患者皮肤黏膜、牙龈等,若有出血现象,及时采取处理。③饮食护理:尽量给予患者低脂、低盐的食物,避免患者食用辛辣食物,每日嘱咐患者饮用足够量的水以稀释患者血液粘稠度,再者要给予患者食用高纤维的食物以防止患者发生便秘造成腹内压增高使得静脉回流受阻[6]。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各因素导致的患者血液粘稠度上升,是的血栓的形成几率增加。本研究通过从预防护理、血栓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四个方面做出相关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因而做好其预防工作对于提高患者治愈率,促进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娜.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8):1176-1177.
[2]王开宇,陈明武,黄绳越.神经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70例临床分析[J]. 北京医学,2013,10(7):65-67.
[3]王曙辰,李 辉,夏世斌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应用的临床效应(附300例病例报告)[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4):2730-2732.
[4]于书卿,季楠,钱珂.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2,32(10):779-781.
相比之下,对创伤性疾病和脑血管病的预防,大众则可以做很多以防患于未然。目前,交通事故是颅脑创伤的首要原因,遵守交通法规,安全出行可以大大减少创伤性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生颅脑创伤,病人病情变化可能非常快,需要迅速将病人送到医院进行观察、救治。
脑血管病。脑血管病致死率、致残率高,常给病人及病人的家庭在经济、精神上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病人多有长期慢性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多有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如吸烟、大量饮酒、肥胖、情绪激动、排便费力等,急性发作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积极去除危险因素、控制基础疾病可以有效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因此,预防脑卒中是上策。国家卫计委积极推广的脑卒中筛查项目中还包括无创性超声检查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斑块。神经外科的支架植入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干预手段。对于已经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在发病早期6小时内,可能有机会进行血管内取栓或溶栓治疗;超出时间窗的病人,需要对脑组织缺血程度以及脑血管情况进行评估,部分病人适合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或者血管间“架桥”手术。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有高血压脑出血,多发生在基底节区、小脑或脑干,造成病人偏瘫、失语,甚至昏迷。治疗上,依据病情可能采用开颅清除血肿、留置引流管注射药物溶解血块等方式。另一类常见的颅内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于颅内大血管管壁薄弱处在血流冲击下形成动脉瘤,如车胎上鼓起一个包,动脉瘤破裂造成出血到蛛网膜下腔,或者同时形成脑内血肿;治疗上,依据病情可以采用血管冉槿胨ㄈ或者开颅夹闭动脉瘤,病情危重者可能根本没有手术治疗的机会。脑卒中,无论出血性或者缺血性,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及之后,都依然强调要尽可能地去除危险因素、控制基础疾病。一旦病人病情相对平稳,建议早期开始规范的康复训练,尽可能促进病人功能恢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还有由于发育异常造成的脑或脊髓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血液本应该由动脉供血给脑或脊髓组织之后再汇集到静脉血管,但是此类病人却是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血管,病人多因出血或癫痫起病到医院就诊。治疗方案依病人、血管畸形的具体情况而定,大体上可以有介入栓塞、开颅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三种方式治疗,一些时候需要此三种治疗方式中两种或三种配合使用。还有一种相对比较少见的先天发育异常血管性疾病,叫烟雾病,因颅底血管发育不良,在血管造影中呈烟雾状而得名。它可能以缺血或者出血起病,因病情不同。部分病人可以通过手术使病情得到改善。
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中,为大众熟知的是癫痫,俗称羊角风。对于继发性癫痫、难治性癫痫、原发性癫痫,外科手术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来,帕金森病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它多在老年人中发病,表现为运动迟缓、走路不稳、肌肉强直、静止性震颤等,可同时伴有情绪、睡眠障碍。当药物治疗难于控制病情,经过评估,部分病人可以接受外科深部脑刺激(DBS)手术,通过向病人体内植入电极、刺激脑干核团,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很多病人可以实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对于药物难于控制的,或者难以耐受药物治疗的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病人,神经外科微血管减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 麻醉用药;神经外科;应激反应;抑制
随着当前临床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应地也在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中要求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麻醉用药组合,而通过这样的组合优化,不仅可有望促进手术治疗效果的提升,更可有效抑制物致患者机体产生的某些不良应激反应[1]。我科室于近几年将不同组合麻醉用药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病例中,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室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择期行颅脑外科手术的150例患者作为本研究之对象,其中包括男98例,女52例;年龄(43.7±6.5)岁;体重(53.8±7.1)kg。麻醉分级(ASA)Ⅰ~Ⅱ级。所有患者均经术前检查未发现有明显颅内高压的情况,同时均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严重疾病患者。将此15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75例,成组后组间患者的以上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采用4 mg咪达唑仑与0.5 mg阿托品行肌肉注射。之后进行麻醉诱导,A组患者诱导用药标准为:瑞芬太尼1μg/kg+丙泊酚2.0 mg/kg+琥珀胆碱1.5 mg/kg;B组患者麻醉诱导用药仅以芬太尼3μg/kg取代A组中的瑞芬太尼及其用量,其他给药组分与用量均与A组保持一致。两组患者在成功进行麻醉诱导后均再行气管插管,此过程中,A组患者的持续泵注药品仍为瑞芬太尼,给药速率0.3μg/(kg·min);B组持续泵注药物仍为芬太尼,给药速率3μg/(kg·min)。两组患者在密切关注麻醉深度的情况下可再另行静脉泵注丙泊酚5~10μg/(kg·min)以进行调节,同时可行维库溴铵追加3 mg/h。两组患者均提前于手术结束1 h停用肌松药。
1.3 观察指标
主要考察所有患者在术中麻醉各个阶段中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插管即刻与拔管期发生呛咳的情况以及苏醒时间(包括睁眼时间与切题答问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χ2检验,组内比较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阶段性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A、B两组患者在插管前、插管即刻与拔管期的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均表现有一定波动,但A组整体较B组明显更轻微,见表1。
3 讨论
在实施神经外科手术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均会在诱导插管与麻醉苏醒期发生某些负性应激反应,因此尽量减轻甚至免除这些负性应激反应就成了围术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其意义在于可有效降低患者因此而产生颅内高压并减轻颅内灌注压产生的波动,继而对术后出血与血肿具有一定预防作用,最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2]。就目前临床针对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来看,通过不同组合的麻醉用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瑞芬太尼为一种新型的超短效阿片类药物,同时也是具高选择性的μ受体激动剂,具特殊的药代动力学与强大的镇静效果,其典型的优点包括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以及术中易唤醒等,同时有研究显示[3],在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过程中,仅应用1/10的芬太尼用量即可实现非常理想的镇痛效果与恰到好处的麻醉深度,且在手术全程与麻醉苏醒期更能为患者维持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水平。同时本研究结果也显示,A组患者较B组在血流动力学方面、降低呛咳率以及维持最佳苏醒时间等方面均表现得更优,提示瑞芬太尼具较好应激反应抑制效果,可作为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首选用药。
参 考 文 献
[1] Richardson SP, Egan TD. The safety of remifentanil by bolus injection.Expert Op in Drug Saf, 2005,4:643-651.
[关键词] 脑动脉瘤;显微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88-01
由于颅内动脉瘤的直接手术是神经外科高难度、高危险性的手术,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2]。我们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21例,现就手术技巧及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等方面加以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系1997~2006年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颅内动脉瘤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48.3±22.6)岁。全部病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动脉瘤,其中,17例经CT或MRI检查,4例行DSA或MRA检查。动脉瘤部位:21例患者共有29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0个,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8个,大脑中动脉瘤7个,大脑前动脉瘤4个。平均直径(7.33±6.45)mm,最大者达31 mm。术前病情按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9例,Ⅳ级3例,Ⅴ级1例。
1.2手术方法
手术全部在气管插管全麻,控制性低血压下施行。除1例大脑前动脉A3段动脉瘤采用经纵裂入路外,其余均采用翼点入路。在显微镜直视下,首先开放相应的脑池,解剖出载瘤动脉,精准地解剖动脉瘤颈,准确辨认瘤周组织结构和判断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间真正的交界线。将瘤颈两侧解剖至可安放动脉瘤夹的程度,选择适当的动脉瘤夹,稳妥地夹闭瘤蒂。
2结果
本组21例共29枚动脉瘤中28个行动脉瘤颈夹闭术,1例因瘤体巨大故在瘤颈夹闭后行瘤体切除术,治愈率为95.24%。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无死亡病例。
3讨论
由于显微镜能提供良好的立体视觉效果和清晰的照明,在5~16倍显微镜下术者能很清晰地辨别动脉瘤及其周围血管、神经的细微结构,颅内动脉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手术所致的致残率、死亡率逐渐降低[3]。因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已成为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4,5]。
在临床实践中,要掌握显微手术方法与技巧,我们体会到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手术采用动脉瘤所在侧的翼点入路,使我们能得到一个短且直的视线,此种入路对于大部分前循环动脉瘤和部分后循环动脉瘤都可以得到较好的暴露。②充分磨除蝶骨嵴清晰显露脑底动脉环,这是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③手术显微镜下锐性分离侧裂池,然后循序充分打开颈动脉池、视交叉池、终板池等脑池,充分放出脑脊液后脑回缩,可以为动脉瘤瘤体和瘤颈的显露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术前存在脑积水,可以在术前放置脑室外引流。术中注意应严格在侧裂池内分离,尽可能少损伤脑组织。有时打开硬脑膜后脑表面呈红色,侧裂池也被血凝块填塞,难以分辨解剖结构。此时可以先循蝶骨嵴找到视神经,打开此处的蛛网膜放出血性脑脊液或清除血凝块后即可辨认。④在术中,可以采取逆行分离的方法暴露动脉瘤,即首先暴露颈内动脉,顺之向后分离。采取这种方法,暴露的同时,也松解了蛛网膜条索对脑组织的牵拉。⑤在充分暴露好瘤蒂,清楚辨别周围结构及动脉瘤方向后,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紧贴载瘤动脉,缓慢将瘤颈全部夹闭。但切忌将临近的动脉(如后交通、前交通及其穿支)一同夹闭,否则将会引起严重后果。⑥如在分离过程中,一旦动脉瘤破裂出血,术者及其助手要保持冷静,切忌慌张,在保证血容量的情况下,临时降血压到9 kPa以下,此时动脉瘤出血会减少。再用粗吸引器头或用2个吸引器吸清术野,弱电流电凝瘤体,使其缩小,不要用明胶海绵或脑棉压迫。若瘤颈还未完全暴露清楚,可以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再迅速分离清楚瘤颈,予以夹闭。但临时阻断时间不得超过15 min。准出血点吸引,解剖瘤蒂,尽快夹闭之。⑦如瘤体过大或出血凶猛,可先用无创性临时血管阻断夹将瘤体部分夹闭,再游离,夹闭瘤颈或切除瘤体。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脑动脉瘤破裂无论是否合并出血应当尽早检查和治疗,在具备良好的显微手术技巧和重视术中的每一个环节的操作和处理的情况下,显微外科手术可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许百男,周定标,余新光,等.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18:142-144.
[2]Maira G,Anile C,Mangiola A,et al Puresurgical treatment of 109 aneurysms[J].J Neuro surg Sci,2005,49:31-38.
[3]赵继宗.我国显微神经外科的现状与进展[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5,28:97-98.
[4]朱权,孙之洞,段虎斌,等.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33(2):147.
[关键词] 矢状窦中部;脑膜瘤;常规手术;显微手术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8(c)-0071-03
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脑膜瘤之一,其中上矢状窦中部脑膜瘤发病率约为50%[1-2]。由于支配躯体运动、感觉的中央前、后回以及参与排便反射的旁中央小叶紧临矢状窦中部,且肿瘤大部常隐藏于脑组织下方,有时向双侧生长,该部位还有多个引流到上矢状窦的重要静脉分支,故妥善处理受累矢状窦和大脑镰同时保护好中央沟静脉及中央区脑组织,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应用显微技术切除肿瘤是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显微镜下术野清楚,能清晰辨认出肿瘤边界、供瘤动脉和引流静脉,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可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组织,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损伤血管、静脉窦、脑皮质等重要组织结构。本研究对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及应用常规手术治疗的矢状窦中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矢状窦中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21例为A组,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21~64岁,病程2~11个月;癫痫发作者11例,13例行CT检查(其中8例加行CTA检查),瘤体累及窦顶或一侧窦壁外层而内层完整者15例,肿瘤突入窦腔者4例(其中1例完全闭塞窦腔),肿瘤位于廉旁者2例。选择我院1996年1月~2012年1月应用常规手术治疗的矢状窦中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15例为B组,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23~61岁,病程3个月~1年;癫痫发作者9例,11例行CT检查(其中3例加行CTA检查),瘤体累及窦顶或一侧窦壁外侧层而内层完整者10例,肿瘤突入窦腔者3例(其中1例完全闭塞窦腔),位于廉旁者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合并症及肿瘤平均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具有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1.2.1 及麻醉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取平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开颅出血较多时,术中麻醉采取控制性低血压[一般收缩压降至90 mm Hg(1 mm Hg=0.133 kPa),但不得低于60 mm Hg,时间不超过2 h]。
1.2.2 手术切口 31例一侧窦镰旁脑膜瘤,单侧皮瓣呈马蹄形,切口过中线;5例跨窦脑膜瘤采用“工”字形皮瓣。骨瓣大小要超过肿瘤前后左右边界2.0 cm。距肿瘤边缘1~2 cm切开硬膜,并向矢状窦方向翻开。
1.2.3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遵循术中尽可能减少出血,最大程度保护脑组织,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原则。术中先断肿瘤基底血供,保护中央前、后回及中央沟静脉。B组完成开颅后,采用常规手术器械行肿瘤切除。A组者开颅完成后,置入手术显微镜,采用显微器械分块切除肿瘤。
1.3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术后24 h复查头颅CT观察是否肿瘤残留、术区再出血,术后2~12个月门诊复查随访,了解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区出血率、症状改善率、肿瘤切除情况、癫痫控制、并发症及复况。
1.4 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标准
分级标准如下:Ⅰ级,肿瘤肉眼切除,包括累及的颅骨、硬脑膜和静脉窦;Ⅱ级,肿瘤肉眼切除,电凝累及的颅骨、硬脑膜和静脉窦;Ⅲ级,肿瘤肉眼切除,不处理累及的颅骨、硬脑膜和静脉窦;Ⅳ级,肿瘤部分切除;Ⅴ级,肿瘤活检。切除标准如下:Ⅰ、Ⅱ级为全切除,Ⅲ级为次全切除,Ⅳ级为部分切除[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A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A组术后术区再出血率明显低于B组,A组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上述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A组2例术后加重,其中1例二次手术好转,其余保守治疗。
2.2 两组肿瘤切除情况比较
A组的全切率达92.0%,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2.3 两组癫痫控制情况
A组术前有癫痫11例,术后7例患者癫痫消失,4例患者抗癫痫用药量减少,无术后新发生癫痫患者。B组术前有癫痫9例,3例患者癫痫消失,2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其余4例需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
3 讨论
失状窦中部起自冠状缝至人字缝,支配躯体运动、感觉的中央前、后回以及参与排便反射的旁中央小叶紧临矢状窦中部,中央沟静脉等多个重要静脉分支回流到上矢状窦中部。由于覆盖重要功能区,微小范围的静脉梗塞即可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4-5]。该部位矢状窦镰旁脑膜瘤血供特别丰富,且可能不同程度侵犯矢状窦及中央沟皮质静脉,使手术具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随着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该部位矢状窦镰旁脑膜瘤安全性和效果明显提高。
3.1显微技术的优势
显微技术可以很好地利用显微镜良好的放大和照明作用,利用显微器械仔细沿肿瘤与正常组织及蛛网膜间隙分离瘤体,保持术野清晰,减少术中出血,避免损伤脑组织及静脉窦,提高手术疗效[6]。
3.2手术切口的设计
应以肿瘤位置为中心,略大于肿瘤的骨窗2.0 cm[7-8]。跨窦脑膜瘤、术前影像提示肿瘤向双侧生长者或提示失状窦被肿瘤闭塞需术中切除失状窦者,采用“工”字形皮瓣,采用双侧开颅。充分的暴露术野,保证肿瘤的全切除及有效控制术中出血。
3.3术中减少出血的措施
①该部位脑膜瘤手术开骨瓣时要涉及到失状窦的剥离,可在中线颅骨钻孔看见失状窦后,用多枚小块明胶海绵逐渐填塞在颅骨与失状窦间,可减少出血。②术前详细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对脑膜中动脉参与供血者,开颅后切断脑膜中动脉,阻断肿瘤的颅外供血系统。③术中麻醉采取控制性低血压也可减少术中出血[9]。
3.4 脑功能区的保护
由于解剖关系特殊,该部位脑功能保护除了脑组织保护外,还要保护大脑前动脉血供和中央沟回流静脉等。①术前仔细研究肿瘤影像资料,了解肿瘤与中央沟以及中央沟静脉的关系,先切除远离功能区部分的肿瘤组织,后切除功能区部分组织。切除肿瘤时采用包膜内分块切除,最后切除肿瘤包膜,做到“无张力切除肿瘤”[10],尽量不要牵拉脑组织。②中央沟静脉的保护。由于粗大的中央沟静脉无或极少有侧支循环引流静脉,故中央沟静脉的保护十分重要[11]。术前仔细阅片,明确中央沟静脉的位置及与肿瘤的关系,当中央沟静脉骑跨肿瘤浅表面时,分块切除静脉前后的肿瘤组织,待瘤体缩小后中央沟静脉张力降低,再小心将其剥离出来,从而达到保护好中央沟静脉的目的。中央沟静脉张力过高时可分块切除,确实难以分离时可残留少许肿瘤组织以避免损伤中央沟静脉。
3.5肿瘤全切除的策略
酌情实施肿瘤切除方案。对基底较窄的肿瘤沿大脑镰分离,逐一电凝,然后沿肿瘤周围完整地将肿瘤全切除。对于基底较宽的肿瘤,可先切开肿瘤包膜,然后切除囊内,最后处理肿瘤基底,交替进行可减少肿瘤出血。对肿瘤已穿过大脑镰向对侧生长,并累及对侧大脑半球者可行双侧开颅,下矢状窦受肿瘤侵犯时可予以切除[12-13]。上矢状窦受累时表现为黏连而无明显窦腔受累者,术中自窦壁剥离肿瘤并电灼局部硬膜。而对于肿瘤侵入上矢状窦腔侧角者,可采用多个动脉瘤夹钳夹包含肿瘤组织的矢状窦的上壁及侧壁,然后沿动脉瘤夹内弯切开窦壁,同时以滑线连续缝合矢状窦壁;术前影像证实窦腔完全闭塞但侧支循环良好的,术中确切保护好瘤周缘的粗大引流静脉循环通畅的情况下,可将肿瘤连同受累的矢状窦一并切除。肿瘤侵犯颅骨者,病变颅骨一并切除。受累的颅骨瓣不应丢弃,可煮沸后一期修补颅骨缺损[14-16]。
3.6术后处理
注意预防癫痫及急性脑水肿和高颅压,甚至脑疝,故术后常规早期复查CT,只要出现颅内高压或意识变化,警惕继发颅内血肿可能。若术中有肿瘤残留,或肿瘤细胞呈增生活跃,有恶变趋势病例,术后常规作放射外科治疗。
本研究中A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A组术后术区再出血率明显低于B组,A组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A组的全切率达92.0%,明显高于B组,与文红波等[17]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
综上所述,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中部窦镰旁脑膜瘤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操作简单,其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血肿形成,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临床症状,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开颅手术,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铁军,刘广慧,张文伟,等.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5,28(2):182.
[2] 石祥恩.临床简明神经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1-23.
[3] 罗峰,高培毅.上矢状窦闭塞后静脉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初探[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12(31):812.
[4] 韩文涛,邓勇,张恭逊.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14):15.
[5] 高晋健,廖迷才,陈淳,等.巨大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治疗总结[J]. 四川医学,2001,2(12):1142-1143.
[6] DiMeco F,Li Khan W,Casali C,et al. Meningiomas invading the superior gittal sinus:surgical experience in 108 cases[J]. Neuro surgery,2004,55(6):1263-1272.
[7] 江辉,赵京涛,肖军.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5):42-43.
[8] Simda MP,Alvemia JE. Results of attempted radical tumor removal and Venous repair in 100 consecutive meningiomas involving the major dural sinus [J]. Neurosurg,2006,105(4):514-525.
[9] 谭鑫,张宗平,叶锋,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27(4):385-386.
[10] 雍成明,黄录茂,杨代明.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及镰旁脑膜瘤28例临床体会[J].安徽医学,2010,31(12):1443-1444.
[11] 郑伟武,赵泽林,田飞,等.30例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7):20-21.
[12] 江南凯,岑远光,黄常坚,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1-232.
[13] 雷鹏,翁潮弟,王钰,等.大脑镰矢状窦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0):436-438.
[14] 李爱民,夏咏本,刘希元,等.中央回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8:731-733.
[15] 梁新强,刘克勤,梁亮,等.脑膜瘤术后复发的影像学特征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12):1635-1637.
[16] 阮东,陈谦学,田道锋,等.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显微外科治疗(附27例报告)[J].疑难病杂志,2011,10(4):2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