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1:40: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经济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经济问题

篇(1)

一、我国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

近年来,我国农村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有了明显改善,但相比于发达国家,仍然很落后。由于先进的农业技术耗资大,农民负担不起,政府财政补贴杯水车薪。我国每年培养上百万农业技术人才,但是支援农村建设的所占比例甚小。先进的技术储备和高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2.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农业投资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比重较小。农业投入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既有各级财政信贷的投入,也有乡镇企业以工补农和农民义务工的投入,既有国家、集体的投入,也有农民个人的投入。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个规范的投入机制,各级各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使农业投入利用率低。

3.我国农民科技素质低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素质又是实现三大前提的基础。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城市贫富差距大,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史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二、日本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政府的政策性保护与支持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三个实行”,即:实行价格支持政策、实行国境保护、实行平均主义的办法。其农业保护政策体系是以价格支持保护为主,也包括政府对农户生产的直接补助。日本政府每年投向农业的补贴数额巨大,是目前世界上农产品补贴率超过65%的“高农业补贴”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日本政府每年支付给农户生产补助金在500~600亿日元,对于小麦、大豆、甜菜、马铃薯等旱田作物的种植补贴都超过了50% 。

2.强化科技教育对农业的支撑力度

日本非常重视农业研究与开发,科技进步在日本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国家给中央农业综合研究所投人的研究经费就达46亿日元。另外,日本也专门培养和吸引人才,一方面高薪聘用具有研发能力的高级人才开展农业科技研究;一方面采取少收费或不收费的办法鼓励高中毕业生报考农业大学,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重发挥农业大学的作用。

3.发挥农协组织的作用

日本农协成立于1900年,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日本最庞大的组织之一。全国现有综合农协组织900个,农协拥有的储蓄和存款金额大约为70亿元,在日本金融领域的影响举足轻重。在推进日本农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协在保护自耕农民利益、保障农产品供应、提供农业金融支持、提高农民团体地位、减少政府社会化管理成本以及强化执政党政权基础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农协,日本就不可能迅速改变战后的食品短缺问题,也不可能使日本农业走向全面发展。

三、借鉴日本经验对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建议

虽然日本存在自然条件和资源的限制,但是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参考。参考日本模式,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和引导

1960年日本制定《农业基本法》是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开始,之后的20多年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从政策上支持农业发展。日本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根据我国农业实际情况,应当一方面积极调整、完善促进农业发展政策,从政策导向上更加重视开拓消费市场,进而引导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对农业科技、教育、水利、环保、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财政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发展夯实基础,增加后劲。同时,提高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水平,加强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农业劳动者退休补贴等,进一步减轻农民生产生活负担。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前,这方面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新时期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着重研究的一个战略性课题。因此,应该借鉴日本农协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正确的发展原则,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途径,落实有效的保障措施,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使农业经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走向规模化、市场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3.重视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必须注重对农民以农业科普为主的继续教育,农业科研机构、农村经济组织可根据需要开办各类讲习班、培训班,并以科研机构和农产品改良中心为主,着重普及农民种养技术水平,增强农民应用科研成果的能力,促使农民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志芳.关于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篇(2)

目前农业经济学1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录像内容方面,应注重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同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入讲课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尽可能使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涉农部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

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容更新慢,侧重于某些农业经济问题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教材要进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入两部分内容,使农业经济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即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释农业经济问题,一部分为介绍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农业经济基本理论。教学辅助材料内容涵盖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课程指导、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试题库、典型案例,重点难点、前沿专题等内容,以学生阅读为对象,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

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上互动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可能。农业经济学网络资源系统应包括以下活动: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线批阅、后台管理等功能。主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互动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把课堂延伸到互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开,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性,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时间分配上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在农业经济学网站中设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如交作业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课程安排的调整等信息。通过教学网络互动系统,学生可及时地将作业上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批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节约师生信息传递的时间。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考评为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引导学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创新。由现在单一闭卷笔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考试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努力探索口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作者:崔宁波 郭翔宇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增长情况

1、农业生产总值与各农业投入生产要素的相关分析

我们通过农业生产总值、农业资本投入、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村信息化指数的相关性分析,以便揭示农村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虽然, 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有一步算术平均法和二步算术平均法两种算法, 但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因此, 本文主要通过二步算术平均法对农村信息化的指数进行测算。本文的测算指标按照日本学者小松峙清介提出的 11 项信息化指标体系, 而每项具体的指数则等于当年该项农村指标的绝对值与基年相对应的国家信息化指标的绝对值的比值, 然后采用二步算术平均法将 11 项的农村信息化指数进行加权算术求和, 最后得出的就是当年农村信息化的指数。

运用公式 1 计算出我国 1993~2002 年农村信息化的指数, 同时, 我们通过对国家统计年鉴 1994~2003 年的数据整理得到下表 1。

1.2农业生产总值与各农业投入生产要素的相关分析用表 1 的数据进行农业生产总值、农业资本投入、农业劳动力投入以及农村信息化指数四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得表 2。通过表 2 的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以下几点结论:

(1)农业资本投入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农村信息化水平的增长都呈正相关, 而且相关性水平显著。因此, 我们可以由此看出, 农业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同样也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但是, 这两者的关系并不矛盾, 因为农村信息化水平的增长同样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因而, 我们在考虑农业资本投入时, 不仅要考虑到投入的资金量, 同时也要考虑到资金的用途与合理划分。

(2)农业劳动力的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农业资本投入和农村信息化指数都呈负相关, 但相关性水平不显著。这说明传统农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过时, 而在土地等稀缺资源固定的条件下, 盲目的在单位生产要素上投入过多的劳动力, 引起该生产要素对生产产出的边际效应被无限的放大,那么最终只能带来负效应。因此, 我们需要在农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与劳动力的转移上多下功夫。

(3)农村信息化指数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相关系数为 0.737, 相关水平显著。因此,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 我们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以实现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腾飞。而农村信息化指数跟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成负增长, 恰恰说明了农村信息化正推进农业经济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式的发展模式转变。这正是我们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2、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

众多经济学家创造了许多的经济增长计量模型, 而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则是柯布- 道格拉斯(C - D)模型。该模型包含三个自变量: 即资本投入量、劳动力投入量以及技术进步。而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早在 1776 年就提出决定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的增长源泉就是来自于以上三个生产要素的投入情况。然而,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为重要, 而作为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推动着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因此, 信息化水平便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中国农村, 工业化水平还相当的低, 甚至在有些农村地区工业化水平还趋近于零的现状下, 国家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导战略, 从而为实现农村信息化加速推进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研究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们通过估计附加了农村信息化指数的生产函数, 并用统计回归模型来估计它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2.1 农业经济增长率模型的建立

为了构建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模型, 我们分别对方程的两边变量的时间 t 变量进行求导。

2.2 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函数分析结果来看, 从 1993~2002 年中国的农业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信息化对农业总产出的弹性分别为0.813, - 0.642 和 0.735, 换言之, 在研究期间, 保持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不变, 农村信息化水平增加 1%导致产出平均增加 0.735%。类似地, 保持劳动投入和信息化水平不变, 资本投入增加 1%, 导致产出平均增加 0.813%。然而, 从上式中我们奇怪的发现, 劳动力的增长却引起农业总产出的负增长。这跟我们上边的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而深究其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虽然属于农业大国, 但称不上农业强国, 农业生产劳动效率的低下以及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受教年限等众多因素都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相对于农业土地这种稀缺的生产要素, 在单位面积内重复性的投入过多的低素质和低水平的劳动力, 使劳动力对农业总产出的边际效应被无限的放大, 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增长引起农业经济的负增长, 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规律。

因此, 农村信息化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对其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 如何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已成为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并且也是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国家大计。而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而言,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则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而且它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和农业劳动力向其它三个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3、结语及展望

在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农业资本投入与农业劳动力投入是促使农业经济增长量变的重要因素, 而农村信息化却是促其发生质变的重要因素。因而, 在由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发展的转折时期, 我们需要通过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以及优化农业资本投入与加快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应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农业大学,2005.

[2]贾善刚.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9,(2).

[3]赵邦宏等.农民技术经济合作服务组织的农业推广制度[J].农业经济问题,2003,(2).

篇(4)

>> 辽宁省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服务好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加的灰色关联分析 河北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天津市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间信任程度与合作满意度的灰色关联分析 着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 多元视角下农民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的机理研究 试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 农业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介入机制研究 灰色关联理论运用于农民收入分析的研究 山西省农民收入来源与结构分析 广西农民收入的灰色预测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析与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探讨与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与对策分析 农民收入差距分析与思考 职业农民收入水平与培训需求关联性分析 新型农民合作社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赵兴泉.加快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体系――兼论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之路[J].农村经营管理,2014( 5):1619.

[3]王威,樊增强.论功能观视角下的农户合作金融组织[J].经济纵横,2006(5):1921.

[4]张学鹏,杨子平.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定位及模式选择[J].开发研究,2006(6):6567.

[5]李小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功能转化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0(5):190192.

[6]唐宗j.合作社功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经济研究,2007(12):1123.

[7]徐旭初.农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逻辑:基于赋权理论视角的讨论[J].农业经济问题,2014(1):1929.

[8]费广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的生态文明功能[J]. 农村经济,2012(2):104108.

[9]刘沫茹,苏中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功能及法律定位[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1):1012.

[10]崔宝玉,张忠根,李晓明.资本控制型合作社合作演进中的均衡――基于农户合作程度与退出的研究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08(9):6371.

[11]郭红东,楼栋,胡卓红,等.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9(8):2431.

[12]孙亚范,余海鹏. 立法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和运行机制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研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2(2):8996.

[13]黄季j,邓衡山,徐志刚.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 管理世界,2010(5):7581.

[14]高建中,袁航,李延荣. 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发展程度及影响因素[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6):2833.

[15]王忠海,赵国杰,郭春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系统与属性分析――基于北京市房山区的实践[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1012.

[16]赵晓飞.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流通功能[J].宏观经济管理,2009(8):5254.

[17]郭晓鸣,廖祖君.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形成机理与制度特征――以四川省邛崃市金利猪业合作社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0(5):4855.

[18]赵晓峰. 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机制与促进对策――基于农业部6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分析[J]. 贵州社会科学,2013(6):122127.

[19]王拓,高建中.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2009(11):123125.

[20]王曙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历史演进:一个基于契约――产权视角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2127.

[21]黄祖辉,高钰玲.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实现程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12(7):416.

[22]陈新建,谭砚文.基于食品安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水果生产合作社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1):120128.

[23]申龙均,韩忠富.韩国综合农协对我国发展农民综合合作社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4(5):104107.

[24]何继新.综合农协“三位一体”多中心公共行动分析――基于多中心治理框架理论[J].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 5007 503.

[25]胡振华,李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创新研究――基于组织绩效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1):109116.

[26]苏立胜.关于“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3(4):4344.

[27]仝志辉.“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的目标和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4(2):1718.

[28]陈林.农村金融深化有赖于农民组织化――兼论供销社综合改革与“三位一体”合作组织[J].银行家,2015(7):101102.

[29]金美玲,李允标,李芬,等.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分析[J]. 新疆农垦经济,2012(5):2024.

[30]袁嘉祖.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135.

[31]刘宇翔.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7):3745.

篇(5)

关键词:循环农业经济;问题;研究探讨

现今我国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不充分、生产环境质量下降、产业链不完全、经济效益增长方式偏低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新式农业增长经济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思路。

1.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农业经济分布较为分散,且农业经营者的思想认识较为落后,经营模式观念陈旧,对于循环经济意识不足。一是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许多的经营者对产业模式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比如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农业经济需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逐步调整,同时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没有作为提高生产率的方法。在具体的运行中没有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直接的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产业模式升级的盲目性与落后性。二是在思想意识上,在对如何科学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单纯而盲目地追求速度。三是在传统耕作方式依然广泛性的存在广大农业经济中,循环经济在我国农业经济中还没有被经营者广泛接受。

其次,我国农业技术的研发并不发达,农业科研技术的推广也不到位。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循环经济中较为核心的技术,如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等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投入不足,在技术的推广与技术服务辐射的范围较小,在很多地方先进的技术未得到经营者应用,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还仅存在于大型企业,并没有形成企业间联合攻关的局面,而且多数企业和经济需求的不足,从而影响了当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第一,加强农业经营者的思想意识,树立良好的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面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新思路,在地方政府和广大的农业经营者要加强循环经济的全新的思想认识,树立循环农业发展新理念。这就要求推广者与经营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先进的农业经济模式。在广泛的实践过程中将循环农业的思想与模式中运用有效的模式进行整理总结。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广泛的传播方式进行有效的宣传,使广大农业经营者和农民群众能够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逐步地进行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强化先进的生产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革新氛围。

第二,加快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性,不断地提升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加快培养循环农业科技的人才推广与实践。在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要想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广泛的推广,就需要更多的农业科研人才的投入,特别是在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与培养。但是现在的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将成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在技术层而上,循环农业经济还没有建立全方位、系统集成的农业技术体系。因此,在后期的产业模式升级的过程中就必须加大循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规划。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循环农业发展的新型科技人才。同时广泛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先进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用来进行示范与推广。在这一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农场,在农户、乡村、园区、区域四个层面上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循环农业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循环农业的推广与实施积累宝贵的经验,也为国家制定准确的循环农业发展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第三,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最为重要的是农业生产者的参与,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民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非是单纯的农耕,更多的是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在保证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要相互促进发展。因此,在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配套体系。其中就包括农业人才培养交流体系,�@一体系是保证循环经济得以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引导,使循环农业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其次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这一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广泛运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巨大的信息推广网。最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推广与实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循环农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排解,为广大的农业经营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服务。

第四,加强循环农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的循环农业经济与之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学习空间,同时在国内各地方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也不尽相同,所以有计划地进行国内外的学习合作交流是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要与相关国家开展人员互访、学术研讨、项目合作等活动,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同时在学习国外先进的循环农业核心技术时,要与我国农业具体的情况进行比对研究,及时消化、吸收,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应我国农业的先进技术和新工艺和新设备。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中存在很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玉,龙攀,陈源泉等.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9) 

篇(6)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为适应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各行各业开始实行信息化发展方针,在信息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农业的改革也离不开信息化发展方向的指导。作为当代农业创新的前进动力,农业信息化为现代的农业提供了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导了其前进的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的农业过渡,虽然,整体状态都有所提供和改善,但是,我国却开始面临新的挑战,无论是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上还是发展知识型农业上都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难题。另外,如何发展市场农业经济和如何根据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也都是我国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同步发展策略,有机结合各种相关知识,与其他各产业互相帮助,互利共赢,提供一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二、农业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农业管理的创新研究已成为近几年世界各国的热门研究课题。我国对农业管理的创新意识提出的时间相对先进国家来说比较晚,虽然我国对此项目研究的起步晚,但是我国已经摆脱过去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越来越向多样化研究趋势发展。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农业的经济管理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学科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也突破了传统的定性研究,开始引入数学模式这一先进的手段,进行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分析研究,方法的使用逐渐灵活多变,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另外还常采用理论实证结合分析法。这些各具优势的研究方法都有着其相应的研究效果。理论分析有理论归纳又有逻辑演绎,建立命题又对理论分析。世界上大批的专家学者通过理论模型来分析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农业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就是理论研究的其中重要的代表。实证研究则是对实证进行归纳总结或者进行演绎分析,绿色生态食品的研究以及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大部分属于实证研究。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近十年来,世界先进国家对农业的管理方法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阶段,保持现有的高水平,又向另一种未知的研究方法扩展。研究手段一直在优化,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计量经济模型应用范围的扩展和发展的日益成熟稳定性。此外,他们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创造新的研究模型。通过新理论的应用和多角度思维方式的引入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丰富其知识内容,结合多学科的有关知识文献,把一个个新的研究课题尽可能地发挥其研究价值。以下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1、开发新的研究方法,以围绕模型创新为主要入手点。国外许多专家学者敢于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采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勇于对知识探索创新,其中以着名的选择实验和乙醇扩张实验为代表。通过新方法的研究开发,不仅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还有助于科研人员挖掘内在的探索发现的欲望和潜力。

    2、优化已经存在的研究方法,并尽可能地扩展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有一批钻研创新的同时,也存在大批的优化完善已有研究方法的科研人员。对所存在的研究方法的改进工作已经有了显着的成果。不仅得到广泛的应用还促进了其他研究领域的发展,为其他研究课题提供研究方法和经验,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3、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方法在农经研究领域的应用开始逐渐盛行。进入新世纪以来,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方法也逐渐出现在农经问题研究中。行为经济学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的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实验经济学的实验方法为经济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复制性和可控性。

篇(7)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发展策略

1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在很多领域比如说政治、文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越来越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农业信息化还相对落后。所谓的农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科技成果、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关系、三农政策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下文主要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两方面来探讨此问题。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国家,农业生产者可以从网上全面并及时的了解一些农业科技信息,然后将这些最新科技信息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也就是说信息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今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也开始起步,我国农业经济若要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相关部门就必须要提高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而信息化的发展无疑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农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促进了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管理和决策的质量。其次,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为了农业生产开垦了大片荒地、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带来许多环境问题。而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这样做可以节约许多资源比如说材料和能源等。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再次,农业信息化可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可以使农业生产者及时了解到一些农业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一些科学技术。除了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信息化还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大大改善农业的科技水平,最终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最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说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市场会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设备有所需求,而且会拉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3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的方法

(1)建立信息内容客观真实的信息化系统:信息化服务系统中的信息首先要满足客观真实的条件,保证信息采集的质量才能使农民对其信任并放心的使用。针对这一点,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信息采集人员的培训,并严格的对各种信息进行审核。

(2)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服务系统: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应向发达国家学习,其信息资源全面,比仅仅包括宏观政策、统计信息,同时还包括了微观的市场信息;不仅仅有本国的农业信息,还囊括了世界各地的农业信息。我国也应该做到这一点,将农业信息全面化,将农业产品价格、农业支出、农业成本等情况都综合并详细的提供给农民。

(3)及时收集有效信息:信息的收集也很重要,一定要随时进行信息更新,将最新的农业信息动态反映给农民,使农民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到信息,更快的掌握农业动向。

(4)进行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信息的深层次开发,不仅提供表面的信息,要更多的进行信息的深层次开发,让农民在知其然的同时还能知其所以然。

4农业信息服务的加强促进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信息服务创造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通过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建设实践显示,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加强以及从农村发展新趋势转变为了农村发展的优势,并为其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有利条件。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也成为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运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旧农业进行改造,这不仅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业管理自动化的水平还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农业信息化服务是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结构变化的结果,当代农业信息技术以及知识经济革命对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客观、真实、全面的信息能够给农业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并给农民更多的致富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农民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素质。在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条件下,农民可以有效的解决难种难卖的问题,不仅能有效的在交易中避免损失,还能够增大收益。由此可见,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5总结

由上述可见,农业信息服务业的生产与发展顺应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变化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我国应向发达国家学习,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英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2011: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