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济和社会效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1:40: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和社会效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和社会效益

篇(1)

    2005年是“超级女声”取得空前成绩的一年。李宇春的异军突起让“超级女声”的影响力瞬间上升到国际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平民偶像能像李宇春这样如此神速地蹿红国际舞台。2006年的“超级女声”在做强做大“超女”品牌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驾齐驱,步步为赢。特别是面对2006年中国泛滥的电视选秀市场,“超级女声”依然凭借其稳固的市场占有率,良好的品牌影响力,独到的市场化运作,以及千百电视工作者集体智慧的节目策划等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因素,继续稳坐电视选秀节目和娱乐节目“龙头老大”的宝座。无论是“超级女声”品牌的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还没有哪一档选秀节目能够企及。 

    一、社会效益是前提 

    作为主办方的湖南卫视一直以来都是走在娱乐最前沿的省台,是娱乐界的领头羊,风向标。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能把一档娱乐选秀节日做到具有国际影响力,其商业操作、策划、包装等等,无疑都是成功的。但“超级女声”成功后所引发的严重跟风现象应当是湖南卫视最感头痛的事情。特别是“超级女声”的节目赛制被一大批选秀节目所克隆,很多类似电视选秀节目动不动就PK,A进B的晋级赛被广泛盗用。有些节目更加直接,连节目的程序都不去修改,而直接套用“超级女声”的操作模式。众多此类行为加剧了电视选秀节目的恶性竞争,同时也凸现了我国对于产权保护方面的不健全。而这也正从另一个方面凸现了“超级女声”的优势。尤其是纯女性比赛和整体的比赛赛制、规则等方面,都是咱们中国电视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否则,也不会出现异常重视品牌保护的国际大型传媒机构要购买“超级女声”的电视节目制作模式和纯节目带的情况。 

    这里所要阐叙的媒介的社会效益,依我看来就是“超级女声”这个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了。试问,在社会影响力已经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我们还用得着发愁经济效益这等问题了吗?大量涌入的广告赞助商,争相的为能得到栏目的黄金时间段而拼得你死我活。在招商会上,一千万一千万的叫价争夺,那更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当然这幕后笑的最开怀的没过于湖南卫视以及天娱传媒了。姑且先不谈这些,总之,能满足受众的节目就是好节目。正如吴海荣说道的“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不必然导致损害传媒的社会效益;满足受众的要求既是传媒社会效益的要求的基础。也是传媒经济效益的要求和基础;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不必然产生传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相反,正是二者相互统一的要求和基础”。超级女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湖南卫视能把一档娱乐节目在短短三年的时间早做到国际影响,其商业操作、策划等等,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 

    而这一娱乐节目之所以风驰电掣般的风靡华夏大地,引得无数男女高声尖叫,其中最主要打动大家的原因,应该就是一“超女精神”了。而它最具特点的体现就是:在时下年轻一代缺少信仰的时候,“超女”给了她们激励,激励她们勇于拼搏、自强不息,让每一个有梦想的女孩有了一个施展拳脚的空间,并让她们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曾经有这样的说法;我想唱歌可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如今,“超级女声”完全颠覆了那个时代的烙印,给“超女”足够的表现空问,让自由歌唱成为精神焕发、积极进取的奏鸣曲。而每一个到“超级女声”舞台的人都是需要勇气的。从18岁到80岁,无论年龄差异多大,地域差异有多大,她们都在“超女”的舞台上想唱就唱,唱得响亮。这应该也是21世纪的中国人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就象每个人部在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在“超级女声”舞台上,快乐是属于大家的,不管歌唱得怎么样,开心、快乐无疑是最重要的。可以说,“超级女声”是一场署名快乐的精神盛宴。当然,“超女”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诚如今年年度总冠军“尚雯婕”的黑马传奇,所能映证的是:只有平凡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打拼出人生的精彩。 

    同样,站在“超女”舞台上的每一位超女都是坚强的。面临一场场残酷的PK,她们用她们的坚强感染并激励了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坚强。 

    超女感动天下。“快乐中国,感动中国”,是湖南卫视的品牌宗旨。在这个“娱乐并营销着”的时代,大众早已开始了他们的狂欢,这种狂欢是自发的,不由自主的。生活中充满意趣,生活中充满向往,生活中充满欢乐,生活中充满微笑的意味。参加这个狂欢的不仅是大众,同样还要有商家,他们的“上帝”需要他们同样提供感动与快乐。 

    人的一生是在故事中度过的。故事的本质是要通过情节感动人心。在媒介经营当中注入戏剧性,将使其在必要的时候像戏剧情节那样曲折、突如其来或激动人心!“超级女声”

    真正做到让粉丝们一次又次地在“PK故事”中被感动。每位超女都是粉丝们自己选出来的明星,都是一个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生动、感动人心的励志故事,这应该就是“超级女声”成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超女”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等一起为“超女”呐喊助威的时候;当“超女”们走进聋哑学校,和聋哑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在湘南出现灾情的时候,“超女”们站在了公益舞台上,为灾区群众募捐的时候……太多的公益之举,让“超级女声”的意义又更加的深远了。 

    总之,能够让中国人感动并快乐的品牌,很有可能成为中国驰名品牌:能够让全世界感动并快乐的品牌,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着名品牌。品牌的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也就越大,同时创收也就越来越可观了。由此,社会效益作为成功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

    二、经济效益是基础 

篇(2)

关键词:市政项目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政项目工程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关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就目前我国市政项目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市政项目工程整体施工技术水平比较低,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比较低,难以满足市政项目工程施工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有关提高市政项目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的研究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

1 市政项目工程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性阶段。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在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按照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此时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并且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市政项目工程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这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推动了我国体制机制的改革工作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的力度,促使我国市政项目工程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推动了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发展。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在最近这几年投入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资金已经远远超过世界银行推荐的城市建设投资的最低标准。而且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市政项目工程多集中于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工程类型中。国家在市政项目工程方面投资力度的加大,不仅促进了市政项目工程的发展,同时也对推动我国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市政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工作就没有停止过,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以及公交车辆等数据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通过研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城市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服务质量一直是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此外,市政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也不断促进我国市政项目工程的发展,使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方法改革十分必要。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方法改革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从而使得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对于城市化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2 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市政项目工程总体水平偏低。虽然我国市政项目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但相比于国际先进水平而言,我国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指标和国际指标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整体水平较低也是导致我国市政项目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低的一个原因。

第二,我国市政项目工程区域差异比较大。我国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从而促使了该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进而使得该地区的市政项目工程数量比较多,且水平相对而言也是比较高的。而在西部一些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受经济发展的限制,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不够,从而也就影响了市政项目工程的建设,进而使得我国不同地区的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出现较大的差异性。

第三,我国市政项目工程类型发展不均衡。市政项目工程类型包括很多种,如道路工程、燃气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等。从理论角度来说,这些工程都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应是同步发展的。但由于我国早期经济能力有限,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这就使得我国的市政项目类型比较单一。近些年来,人们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国家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向环卫设施倾斜,从而促使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市政项目工程数量增多。但总体上来看,还是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的。

(2)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第一,我国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融资渠道单一,从而影响了我国在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我国在市政项目工程方面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还有一小部分来源于企业自筹。这种融资方式获得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从而影响了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进行。

第二,我国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盈利能力。此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也影响了我国行业监管工作的进行,从而使得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第三,企业自身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负责市政项目工程施工的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从而使得管理工作难以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难以保证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最终影响了市政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提高市政项目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1)政府应改变市政项目工程的融资的现状

政府应承担起融资的重任,减少企业的经济压力。现在市政项目工程融资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政府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措施。首先,如果在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城市,政府应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本进行投资,这样不仅能减轻政府的投资压力,同时还能使社会民众获得很好地投资回报。其次,如果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城市,政府应采用以市场为主,政府引导的融资模式,政府主要负责投资行为的监管。最后,如果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政府应采用政企结合的融资模式,实施政府和企业共同经营管理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一点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市政项目工程垄断的局面,降低融资的成本。

(2)政府应加强对市政项目施工企业的监管

政府应在市政项目工程建设之前以业主的身份和施工企业签订合同,明确规定双方在市政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权利、责任,避免出现市政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

(3)政府应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

要想实现市政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市政项目工程建设之前就应做好规划工作,对城市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也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情况,不同的城市采用不同的空间布局方法。第一,在高级配置的城市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要采用集约的空间布局方式。高级配置的城市空间有限,旧的市政项目工程比较多,在新建的过程中要对城市空间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第二,在中级配置的城市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要采用适度超前的空间布局方式。中级配置的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比较大,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可能性很大,为了实现市政项目工程的社会效益要为以后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留有空间;第三,在低级配置的城市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要采用扩展式的空间布局方式。低级配置城市的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在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某条轴线为基础不断向外扩展。

4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阶段,我国的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对市政项目工程的研究,探索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华,苏春海.市政建设项目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评价的实例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28-32.

篇(3)

【关键词】经济性;电力系统;智能电网

0 引言

由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增长,新型能源系统正在从一个集中式和连续性的系统,转化为一个分散式、间歇性的系统,为了提高运行的灵活性和效率,我们可以站在电力价值链的需求侧寻找“隐藏”的灵活性的应用。需求侧管理(DSM)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DSM在本文被定义为一种机制,用来控制非时间关键的需求或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常数的需求的控制。它要求消费者通过改变其目前的消费模式来提供灵活性。

观察DSM对于为了灵活性而进行的行为改变的影响是有必要的。为了设立试点项目以加强这一必要的观察,本文进行了关于DSM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两项研究。这两方面受到DSM设备设计的影响,并提出研究结果。最后,提出了采取的措施并实施进行、制定结论和建议。

1 经济方面

能源转型的趋势将给一些基础设施和市场带来挑战。因为(高峰)需求的预期增长,必须要升级已老化的基础设施。由于无法大规模地储存电力,电力的供求必须始终平衡,这就给市场带来挑战。间歇式能源出力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给维持供求之间的平衡带来困难。另外,消费者拥有的分布式发电的应用导致电网更加不平衡。

在当今的自由电力市场,不同的参与者对DSM有不同的兴趣。风电场对DSM能够有助于他们的预测而感兴趣。另外,在国家现货市场购买电力的聚集户或零售商可以利用DSM察看现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DSO对DSM感兴趣是因为可以利用其减少高峰用电需求,并提高电网使用效率以及推迟电网投资。

DSM试点项目的目标制定如下:

(1)尽可能高效、就地使用当地生产的可持续电力;

(2)尽可能高效地使用当地电网容量;

(3)每天将电价波动发送给消费者。

通过将它们解释为期望的行为,才得以将这些目标通过DSM设备实现。

2 社会方面

能源转型带来了社会方面的挑战,具体体现在对创新带来的文化变革的本能抵制,以及对可能发生的影响价值链中不同参与者地位变化的抵制。消费者将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的行为改变进行放大,这也使得消费者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必要的行为改变是多样的,DSM设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被认为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基于仪器开发的前期接入用户。通过定性消费者研究和影响来研究消费观念,目的是为了满足DSM设备开发所需,为达到所需的灵活性而促进新行为的采用。

评价当前电力消费行为和预期因变化带来的困难。改变用电行为的第一个困难是,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参与程度很低,因此常常基于价格基础作出决策。第二个困难则是,由于缺乏沟通数据,消费者一般不太可能知道他们的消费价格,或不了解他们的用电量。传统电表是隐藏在电柜里,而且很难看得懂。因而对信息的反馈就成为用电行为改变的基本模块之一。

3 灵活性需求的设计

当前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改变所要达到的目标,将是本文设计的基础。我们假设行为变化需要一些仪器设备使其实现,并能够提供足够的激励。下面将这些设备按照技术,激励,互动和传播进行分类。

3.1 技术

研究表明,自动化DSM最有可能成功。虽然参与者对提供灵活性更感兴趣,但他们自身几乎不想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开发硬件,和使灵活性需求自动化的决策算法。尽管事实上我们优先选择自动化技术,还有一些相关顾虑,比如失控,潜在的技术风险,隐私风险,失去舒适性以及根本不能提供灵活性。这些忧虑在技术发展和互动中需要特别注意。

3.2 激励

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适当激励:满足所寻求的情感奖励和物质奖励。直到现在,灵活性激励的设计的考虑仍更多的停留在物质奖励方面。而在情感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物质奖励:

(1)经济奖励(减免账单,现金回赠);

(2)获得新的硬件和软件;

(3)情感奖励;

(4)好的感觉(例如社会认可,平息不满);

(5)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收集环保品并捐赠给绿色能源倡议者或其它组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6)获得成就感(例如分数、级别、奖励等)。

3.3 互动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讲,必须控制好人机界面的设计,而对这些人机界面的设计应该能够支配系统其余部分的设计,因为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界面就是系统。另外还必须要给用户提供一个简单而运行高效的系统。这可以用作完成简单任务或引导用户行为达到预期效果,且需要满足所需的奖励(参考“激励”)。

3.4 传播

有人争论道:虽然初次的公开展出对于传播行为变化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往往不能被观众所喜爱,而且会产生抵触。津贴当然能使人开心的,但是并不经常能够引导至预期的行为。我们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传播来使产品能够被观众所熟知、所接受,甚至激发起购买的欲望。这就需从以下内容转移焦点:

做对环境有益的事,可通过现在开始使用绿色电力;

当住宅分布式发电变得更普及时,尽可能高效的使用自己发的电;

当电力或者关键时刻的电力变的非常昂贵时,可以节约大量的金钱。

4 实施执行

为了在一个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参与的试点项目中展示其可能性并研究DSM设备的效果,世界上的某些公司开始进行了实际项目的研究。荷兰的Enexis公司已经在其供电范围内推出了一个战略研究项目。第一步是找到Enexis供应区域内的建设开发项目,并需要积极与商业项目开发商,房产公司以及市民的接触和会谈。

在这些得到巩固并且彼此的目标得到统一之后,还要寻求与能源零售商的联系,以便获得客户关系管理、消费账单还有消费者对项目的互动等专门知识。比如某财团已经在荷兰两个新开发地区建立了一个智能电网示范项目,这两个地区是: 250套公寓以及布雷达市内的60套半独立房屋。该财团由一个项目开发商(Heja),一个荷兰能源零售商(Greenchoice)和DSO Enexis组成。这个组织将联合开发并建设必要的设备来灵活调度这些房屋和公寓里的用电。

5 结论及评价

灵活性需求对于我们未来能源系统的承受能力、可靠性和可持续性是相当重要的。每个参与者对DSM的期待都有所不同,并且成本和收益并非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参与者们需要清楚地理解他们对DSM的兴趣以及不同的目标,以便真正达到为公共目标服务。

DSM设备的开发需要许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因为没有一台设备可以单独实现为达到灵活性需求而进行的行为转变。需要开发出不同的设备,每个设备能够完成部分目标。此外,为更具灵活性的用户提供更低的合同价格又是一个方面。为了使灵活的需求侧管理方案获得成功,整体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Strbac,G.Demandside management:Benefits and challenges[J].Energy Policy ,2008,36:4419-4426.

篇(4)

关键词:出版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6日

长期以来,出版社作为事业单位,主要以公益为目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大部分国有出版单位已完成转企改制,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公司制企业。而企业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转变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后,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成为摆在出版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论述,明确了今后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转制后的出版企业属于公司制企业,必然要遵守公司法,从而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出版企业既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出版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责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论述。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人们的思考,为转制后的出版企业提供理论指导。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讲主要是经济利益,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利润。这一点在学界及实务界基本上有共同的认识,本文对此不作赘述。但对于社会效益,人们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社会效益的解释是:“各种经济活动及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等在社会上产生的非经济性效果和利益”。按此解释,效益分两种,一种是经济效益,一种是社会效益,两者是相对的。本文认为这一概念的表述是比较科学的。我们以此为基础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

经济效益虽然和社会效益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但两者却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有些情况下,企业追求社会效益,会减少经济效益,但很多情况下企业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汶川地震中,王老吉捐款1亿元,因而成为很多网友心目中的偶像。借助汶川大地震,王老吉在产品上市的推广上做足了功夫。“怕上火、喝王老吉”一时间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广告词。王老吉因此不但赢得了品牌推广,还赢得了2008年营利120亿元,比2007年超营30亿元;另一方面,企业只有在获得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很难想象,一个连年亏损,发不出工资,自身难保的单位怎么会去创造社会效益。当然,不乏有些盈利较好的企业为富不仁,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完全不顾社会效益的创造,但这样的企业不会有大的作为,不会成为百年企业。因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不是对立的,两者虽然在有些时候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当从长远来看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1、企业社会责任概述。英国学者奥利弗・谢尔顿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与其经营者满足企业内外各类人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企业社会责任包含道德因素。自此之后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以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代表,也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他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一个组织里的相关利益者是可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投资人、职工、上下游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和政府等。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不同形式的投资或承担不同的风险。企业不应仅仅追求维护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对职工、社会、政府等的利益也要维护,此即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虽然饱受争议,但他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是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国际标准。这一标准虽然没有体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他的理论基础正是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因此,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对投资人、职工、上下游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做应负的责任。这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属于广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更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现在通常人们提及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狭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对投资人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本文遵循现在人们的常用提法,所讨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狭义上的社会责任。

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出版企业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那么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就是维护了职工、消费者的利益,也就是承担起了对社会和政府所应负的责任,最终会产生社会效益。如果一个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就一定不会产生社会效益。如果企业了创造社会效益,那就意味着企业履行了对职工、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如果企业没有创造社会效益,那他一定没有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会产生社会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要履行社会责任。结合前述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短期内可能会减少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会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出版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其实就是作为出版企业首先要履行社会责任,产出社会效益,同时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那么,对于出版企业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三、如何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后,其生产的文化产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用于交换的商品,但文化产品又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文化产品与其他商品不同,其品质与经济效益之间并不完全具备正相关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产品越好,群众就越欢迎,经济效益就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达到了有机的统一,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大众商品。但有些水平高雅、格调上乘、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作品,社会效益很高,但由于其观众和读者并不多,其经济效益显然很低,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高雅作品。有些作品思想性差,审美价值低,其社会效益很不好,反而有害,但经济效益却很好,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粗俗作品。

出版企业有别于单纯的物质生产企业,是精神传播与物质生产的统一,其产品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精神产品,由此其承担的社会责任除了一般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之外,还需承担一定的特殊责任。对于一般企业应承担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公益捐赠等社会责任,人们的研究(相关文献)较多,本文不作探讨。出版单位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承担着政治导向责任、文化建设责任以及社会伦理建设责任。其生产的产品首先要担当起精神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

首先,出版企业不能“一切向钱看”,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出版低级庸俗、内容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这是出版企业不能碰的红线,也是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前提。

其次,在转企改制的今天,出版企业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也可以毫不避讳,毕竟在当今权威部门组织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经济指标占所有评选指标的50%以上。出版企业应在把握社会主旋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市场,把握群众消费心理,多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产品,即人们常说的畅销书、常销书,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出版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环境,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盈利模式,开展多元化经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最后,出版企业要始终不忘承担政治导向,弘扬主旋律,挖掘祖国优秀文化,传承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责任。出版企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高扬主旋律,做好主题出版;出版企业要坚持深入挖掘祖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担负起积累文化、传承文明的文化使命。出版企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先进知识,引导社会伦理,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排头兵。然而,出版企业在承担这些社会责任的时候,常常因为销量小而经济效益不好。但作为企业,又必须考虑经济利益,此时就会遇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国家设立了包括“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在内的多项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等多项出版工程。国家为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出版企业对于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差的出版产品,要积极申报申请资金支持,补偿出版成本。出版企业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不损失经济利益,但却创造了社会效益,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培育了企业良好的形象,增强了消费者的认可度,从而带动企业出版产品销售量的增加,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何乐而不为呢?可见,出版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也就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篇(5)

[关键词] 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体育和经济的关系,表现为体育和财政之间的关系,体育是纯消费部门。国家财政对体育投入的多少,既影响了体育事业发展和增长的速度与结构,又间接地决定了体育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大小。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如何看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处理不妥,势必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矛盾对立体,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应是平等的

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与一般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社会文化娱乐范畴。

由于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作为相区别的一面,二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其地位应是平等的。可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追求经济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把追求社会效益同“君子喻于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联系在一起,本能地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涂上了色彩,分出了等级。受其影响,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做基础,势必影响体育社会效益的实现。直到今天,在体育场馆实行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有27.5%的人认为体委部分领导对场馆实行多种经营,创收盈利心存顾虑。”因此,要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还经济效益以本来面目。

二、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一面,其关系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研究的领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

1.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中,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

在这里,体育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即体育单个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企业一样,应该把经济效益当作自己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

体育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即以利益为杠杆,通过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体育产业的高速运作。因此,各体育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育需要,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由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其他国内大公司,个人投资兴办的一些商业性俱乐部、网球馆、高尔夫球场、体育健身娱乐中心等体育产业。这些投资主体的共同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他们经营体育的目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占领市场,一些有远见的投资者似乎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在提高体育的社会效益方面下功夫,像高薪聘请外藉球员、本国优秀运动员,以及培养二、三线梯队等,目的当然是服务于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是坚持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但体育产品之所以能走向市场,成为商品,从某种角度而言,恰恰是因为它的公益性。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正性,才使得体育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

综观当今体坛,高水平的运动竞赛已成为一种金光闪闪的商品。一些大商家、公司、企业纷涌而上,竞相为之大洒金钱。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当然不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公益性,而是把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性当作可利用的手段,通过现代传播媒介,让体育充当出色的广告载体,获取超额利润。像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驰公司的信条就是:对体育界投入的钱越多,获取的利润越多。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体育劳动创造精神产品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才有了商家争先恐后的投入,带动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才有了体育市场的开辟和繁荣,也使得体育商品的价格扶摇直上。就拿发行体育彩票来说,当今许多国家都把发行体育彩票作为扶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大量的资金,靠的就是体育竞赛商品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并给体育带来滚滚财源。

由此可见,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放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就目前而言,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才能充分显示“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体育改革精神,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商业化的发展,为最终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从宏观而言,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宗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从宏观而言,体育产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诸如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其基本任务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福利性、义务性突出。像人们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支配,其生产建设将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国家无偿投入,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投入的比重。这一点我国体育法第41条已做了明文规定,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这里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笔者认为这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与微观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不冲突。我们鼓励微观搞活,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从经营者手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体育社会效益能否实现,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而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和完备,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在有些人看来,如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势必会产生唯利是图、斤斤计较、金钱至上、腐朽堕落等不良风气,就会牺牲体育的社会效益,也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上述问题似乎就可以避免。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西方许多国家把追求利润当作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归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顾体育的社会效益。以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年》为例,该计划700多页,通篇都是对实施目标的陈述,其中包括3个总目标,22个子目标,47个次子目标和300个再次一级的目标。这些规定似乎并不亚于我们。

至于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也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我们国家坚持把体育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样产生了为名利服用兴奋剂,为了金钱而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等问题,同样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潮。这都有力地说明了,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否就必然牺牲社会效益,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还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是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完备。市场经济是利益的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的经济。在微观经营中,谁都可以为追逐利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前提必须光明正大、遵纪守法。这就要求在微观搞活的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即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去引导、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再配之以有效的监督,就能妥善地处理宏观与微观领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联系。

总之,在看待和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从思想观念上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从理论研究上分清宏观与微观不同的领域。

参考文献:

[1]赵钢.《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5(2):9

篇(6)

关键词: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管理创新

1 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取向的背离

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不一致,就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取向的背离。在我国,这种价值背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企业社会效益。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社会效益意识很差,例如前段时间在这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中播出的关于一些企业闲置污水处理设施,直接排放污水臭水,不但污染了环境,而且还在社会上和群众中造成了恶厉影响,闲置设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省钱,但这样做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但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方面却不舍得投入,即使某些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产生社会效益并不是企业的主观意图,而是一种客观行为。正因为部分企业拒绝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导致社会上某些人产生了畸形的仇富心理。

1.2 采取不正当竞争方式,损害企业整体形象。有不少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获利,采取拼命降价、以次充好、假冒名牌等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在获得短期利益的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长期收益。前些年,“温州制造”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温州企业花费了很大的努力,才扭转了制假的社会形象。而由于国内企业自相残杀,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市场的声誉也不是很好,这是忽视社会效益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明证。

1.3 公众缺乏信任感,企业经营活动受到置疑。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巨大的经营压力之中,股东支持者开始怀疑企业是否应提供无回报底线的捐钱;被裁的员工不明白为何企业在自称生存困难的情况下还花费巨大特别是公司高层们对经费的盘拨。

1.4 国家制度规范缺失,企业投入难以取得经济回报。为数不少的企业主动投资一些既能产生重大社会效益、又能使企业获益的项目。比如,西部沙产业、草产业,发展沙棘加工、奶牛养殖、生态旅游等项目,上接市场、下引农户,使经济、生态、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相结合。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企业参加生态建设的热情缺乏理解和支持,企业在贷款、土地租赁、项目审批等方面都困难重重,影响了企业的预期收益。更有甚者,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权力部门的非法阻挠,使企业既回报社会又获得一定收益的美好愿望破产。

2 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现实可行性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让企业自己发展,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尽管企业社会效益和企业利润并不总是一致的,但是二者还是会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久的发展下去。我们一定要以企业社会效益经营理念为指导,强调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

2.1 社会效益是企业获得长期利益的重要保证。企业和用户、社会的关系是客观的,失去这种关系,也就不能称之为企业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怎样对待用户,是不是重视社会效益,关乎着企业的长期利益。如果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择手段,不注重维护用户的利益,从长期看公司的形象、品牌认知度、美誉度都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不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日本三菱2001年发生了帕杰罗事件,召回了全球范围内的135万辆车,却将8万辆在华的三菱车排除在外。这种处理方法就很不明智,直接导致三菱在华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迅速下降。

2.2 社会效益是企业无形的资产。企业的公益形象,是能使所有者和经营者依托有形资产获得更多效益的特殊的无形资产,它具有促进企业有形经济资产原子裂变式增长和使企业产生凝聚人心魅力的功能。企业在安排自身经营决策时要重视“公益诉求”的形象效益,不能采取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私益诉求”,甚至“不义诉求”的经营模式。TCL集团创业伊始就把自身发展放到整个信息化大局中去考虑,以“提升全民素质、让中国进入互联网世界”为己任。TCL电脑科技公司总经理杨伟强说:“企业只有满足社会的需求,注重社会效益,才能体现其价值。”以此为出发点,TCL集团旗下的亿家家网站也将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主动承担起提高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社会责任。TCL集团通过赞助活动对受众施加的品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将起到经济的推动作用。

2.3 社会效益需求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有人将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划分为5种,即:安全性需求、赢利性需求、独立性需求、超常发展需求和社会效益需求,这些需求呈阶梯形结构,最高层次就是社会效益需求。我国很多企业赞助希望工程,参与光彩事业,也是为了回报社会。所以,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就是社会效益需求,它同样是企业发展的目标,还体现着企业的价值。

2.4 优秀企业成功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互动发展。企业对社会作出无偿回报的问题,某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家曾经说过:“慷慨大度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武器之一。”经相关专家分析得知,成功的企业,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是相互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构成一种优良品质循环。在我国,已有不少个案证明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3 强化企业管理创新社会价值取向的几点建议

影响企业管理创新价值取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强化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效益意识,就必须多管齐下,形成企业注重社会效益的浓厚氛围。

3.1 国家要有完善的政策措施。在企业经营者还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情况下,要想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思想认识,首先需要国家政策的推动。

3.2 理论界要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现在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多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创新,很少触及企业管理创新社会效益的论题,这样就不能使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深入人心。

3.3 企业经营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要清楚的是,对于企业来讲,社会效益和企业长期利益并不冲突,因此可以通过扩大社会效益来赢得更多的企业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但是这要求我们以企业为主体,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各种相关的知识都能够联系起来,推动知识传播,最终实现创新。知识管理需要有一个较好的环境来促进创新。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分工最主要就取决于技术上,而不是资源,或者是资金。技术开发促进市场中新的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未来的发展,要想使企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优势,技术创新是根本途径。

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中也包括了对创新的管理。在 “数位经济”时代,各种变化都非常大的一个时代,创新是最好的一种途径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管理创新,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时间很难的事情。创新不一定能够成功,当时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创新。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先考虑做正确的事,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做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找准位置,既是战略的选择又是战略的执行,同时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54.

[2]海峰,李必强.管理继承论[J].中国软科学.

篇(7)

关键词:监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防护林;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各种防护效益为目的而营造的人工林,为我国森林五个林种之一,根据其防护目的和效能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固岸护滩林等。我国 “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其所带来的效益一般通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来反映。目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监测与评价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而社会效益的评价大多停留在定性阶段,还没有形成数量化的评价方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防护林建设工程开展时间较短,学科内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工程建设的开展和林种的培育方面;另一方面是社会效益本身的界定和监测有难度,很难将防护林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单独剥离出来。

近几十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当前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对林业的态度也由疯狂开采利用转向资源导向型。在这种背景下,三北防护林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对三北防护林的社会效益监测展开探讨。

一、防护林社会效益的内涵

防护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表面上看,防护林防风固沙,改善了当地的自然条件,但从本质上来说,防护林对当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防护林的社会效益的内涵就是,对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对当地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程度。而社会是由个体和不同的群体组成,因此对一定区域而言,防护林对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效益总和就是防护林的社会效益。

结合我国国情和防护林建设区域的具体情况,防护林社会效益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农民个体经济发展状况;2、农村经济发展状况;3、当地社会进步。

二、防护林社会效益的监测

监测是评价的基础,是保证评价结果真实可信的重要环节,全面系统而有目的地监测能够保证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更充分,评价结果更具代表性、合理性和系统性。防护林主要是在农村开展建设,广大农民是防护林工程中最直接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受益者。因此,防护林社会效益监测应以农户为基本监测对象,同时进行宏观社会经济调查。

(一)监测布设。监测可分为农户监测和项目区宏观社会经济状况监测。农户监测按目的、内容和方法又可分为典型农户监测和样本农户监测。

1、典型农户监测。典型农户监测是选取典型,将监测区域内农户按生活水平分为好、中、差三个档次,每个档次选择典型代表进行监测,以便全面、深入地掌握监测区域内各个层级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好、中、差的标准可按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恩格尔系数等指标来衡量。监测内容有固定资产情况、消费与经营收支情况、林业收入占人均收入之比、产品分配情况、劳动力使用情况等。

2、样本农户监测。在项目区按随机抽样方法,对乡、村、户各抽取一定的样本量,组成一个三阶样本。其目的是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保证监测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项目区宏观社会效益监测。一般以行政县为单位,对宏观社会效益的监测可以从可量化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可量化的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剩余劳动力转移、义务教育普及率、产业结构变化率、恩格尔系数、耕地面积变化、粮食增产量、林牧业收入所占县域经济比重、农村社会服务体系进步情况,等等;潜在社会效益主要包括:旅游观赏的价值、农民对防护林作用的认识程度,等等。

(二)监测方法

1、典型农户定点监测。对被选取的典型农户,进行长期、连续、定点监测。对典型农户进行必要的培训,定期指导,按固定表式连续做好记录,当月汇总记录成果。

2、一次性调查。采用问卷或表格笔录的形式对项目区样本农户和宏观经济效益进行调查。以年为周期,每周期内调查一次,事先拟好调查问卷或表格的内容,进行逐户调查。

三、防护林社会效益评价

(一)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防护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必须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指标的选取应以科学原理为依据,数据的获取要保证来源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

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计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还要兼顾数据的可取得性和指标的可测性,避免指标浪费的情况出现。

3、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该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度量防护林社会效益状况,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协作,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社会效益。

4、相互独立性原则。描述社会效益的指标间往往存在信息的重叠,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独立性的指标,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既能反映综合效益,又能反映社会价值,既有助于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又能提出便于对照执行的具体准则。防护栏工程自开展以来,森林资源显著增长、环境效益极大发挥,使得工程区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区域经济发展良好,当地社会整体状况有了较大进步。为此,从农民个人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1、农民个人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长的发展经济的道路要走,扶贫工作还要大力开展。而防护林工程的开展对于促进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个人发展方面可以选取如下指标:(1)好、中、差农户数量的变化;(2)小康、温饱、脱贫家庭数量的变化;(3)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4)人均纯收入;(5)人均消费水平;(6)粮食、果品等增产增收的变化。

2、农村可持续发展。防护林工程作为一项基础工程,自开展以来充分发挥了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使得项目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得到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土地生产率的提高。防护林工程开展之后,农地遭风沙侵蚀的现象得到缓解,农田结构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有了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农业总产量提高,从而土地生产率得到提高。

(2)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由于改善了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总产值不断提高,因此劳动力投入在生产经营中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体现了农业生产力本质上的变化。

(3)商品产出率的提高。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有了富余资金用来从事商品活动。可以说,防护林工程促进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农业商品化经济发展,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促进社会进步。防护林工程的开展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当地社会进步产生着影响,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逐渐旺盛起来。促进社会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道路、供水、供电情况的改善等。

(2)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状况。指对教育方面(义务教育普及率、受教育水平改善状况)、医疗体系建设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量、农民医保参保率)等的影响。

(3)就业状况。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情况、妇女就业情况、劳动力普及率等。

(4)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情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农业科技成果投入市场进行推广运用,是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5)农民对工程的认识程度。包括农民对工程开展的认识,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评价,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等。

(三)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上选取的评价指标,通过德尔菲法匿名征询、AHP定量分析二者相结合,建立社会效益层次化评价指标体系。(表1)

四、结语

我国防护林工程开展范围广大,各项目实施地区发展程度很不一致,而且社会效益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很多,因此本文设计的防护林社会效益监测评价体系只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初步探讨,对于特定的评价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的筛选和补充。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9.

[2]龙勤,支玲,邹平.退耕还林区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应用研究――以云南省元阳县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8.6.

[3]姚军.浅谈“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监测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