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9-25 11:40: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23-03
云南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 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全、层次高。近年来, 云南的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之一,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
一、生态旅游的概述
中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的概念传入中国后,就引起了政府、旅游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
1.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行为不应使被观览的景物受到损失”。1988年他进一步给出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尽情观察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1}。1991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到自然地区的责任旅游,它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并维护当地人民的生活福祉。”{2}生态旅游的内容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两方面。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分为包括各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等亚类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两类;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农业生态、古典园林和文化遗产三类{3}。Ecotourism代表两层意思:一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表述,代表生态学(Ecological),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表述,代表经济(Economy)。因此,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生态平衡,同时还必须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是当地居民能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在经济上获得益处。
2.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特点,因而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也必然会涉及到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生态旅游涉及到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美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各种学科。
(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性”的思想渊源已久,《老子》和《庄子》等重要著作中就已经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古朴生态思想;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提出了崇敬自然、尊重生命和万物一体的价值观;藏传佛教以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完善了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肯定了一切生命体的生命价值,强化了藏族保护一切生命的意识;苯教的宇宙观确立了人与自然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既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同时又蕴含着人类活动的现代实践和理念,它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两大认识的综合。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的两大基础,从而探讨人类活动的时空耦合、人类活动的理性控制,人类活动的效益准则、人与自然的演化动态、人对于环境的调控与改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统一,同时达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4}。
1980年3月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5}。可持续发展可从不同的属性进行定义。从自然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即“生态持续性”,旨在说明自然资源与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6};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从社会属性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系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Edward B.Barbier从经济属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在保持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7}。
可持续发展既是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又是其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层含义。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当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可用公式表示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平等发展+生态环境保护{8}。生态旅游确立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2)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起源于欧洲,其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初。景观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创立的,用以分析某一景观中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9}。景观是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人类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10}。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发展所形成的功能整体的结构、过程与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由不同生态系统与景观要素组成的异质性景观,研究景观要素间的物质流、物种交流、能量流、景观要素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以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9}。
景观生态学还注重对景观管理、景观规划和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围绕建造宜人景观这一目标,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生态旅游景观的结构与功能分析,景观多样性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应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在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探讨景观优化利用与管理保护的原理和途径{11}。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管理过程中,加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3)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在他的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提出来的{7}。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最终实现人类经济系统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应把握生态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的关系,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高效和持续配置。生态旅游应以使旅游地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为出发点,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实现生态经济系统所呈现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相统一、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系统中,各种物质和能量流动保持动态的平衡状态,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分析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青藏高原南延,地形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生物种类繁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民族风情,都蕴涵着独特而诱人的魅力。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成云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优势。
1.独特的地貌资源。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演化,使境内形成了各种除沙漠、戈壁、黄土、海岸等外的所有地貌景观。如滇东高原低山丘陵,起伏和缓的发育造就了各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包括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的世界地质公园——石林、“高原明珠”的滇池和众多的溶洞喀斯特瀑布等景观;闻名于世界的“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奇观;世界上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和世界上最长峡谷之一的怒江峡谷;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迪庆高原。这些景观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2.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云南素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的美誉,由于其气候类型复杂,立体气候显著,地形复杂,为各种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云南是全国重点林区省份,森林资源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9.9%,人均活立木蓄积量和人均林地面积均居全国第四位。2009年完成营造林1031万亩。据统计全省有3万多种植物,其中高等植物17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的一半以上;动物中脊椎动物已知的有1704种,约占全国的55%;云南就有199种中国公布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像亚洲象、野牛、绿孔雀、赤颈鹤等23种是云南所独有的。
3.绚丽多姿的民族风俗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是云南特有的。云南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一县之内的言语有别,一山之邻的服饰不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云南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异彩缤纷,与云南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融合协调,成为云南更深层次的旅游内涵。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琳琅满目,民族节庆活动,民族服饰,民族饮食,又是表现民族人文生态景观的最好形式。目前开发利用的民族节庆活动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瑶族的“盘王节”、拉祜族的“库扎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独龙族的“卡雀哇”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向游客反映出其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和风俗等,都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
4.机遇优势。1995年以来,云南开始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抓住世博会在昆明举办的机遇,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加快全省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云南长水国际机场的建设以及对更多高速公路的建设,完善了旅游业的硬件建设,使得游客有更多的机会来云南旅游,从而促进了远程旅游市场的深入开发。随着云南四季如春、彩云之南、度假胜地等印象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脑海,市场潜力巨大。
三、云南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1.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涉及面广,乘数效应极为明显。据中国旅游组织测算,直接参与旅游收入分配的是“住、吃、行、游、购、娱”六个部分,是人类体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成果的综合性大舞台。旅游对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收入,对其能产生间接影响是带动餐饮、交通、金融、纺织、邮电通信等58个部门,由于旅游部门的消费也导致这些部门的收入增加。旅游业从传统的饭店、旅行社、景点开始,产业领域逐步扩大到社会的多方面,逐步延伸了产业链并且最终要形成产业群。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形成一个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体系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2.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量。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富足,需要从土地上转到城市中去,而旅游业是服务业,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产业。近年来,旅游产业体系逐渐形成。目前,云南省共有旅行社、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企业及旅游餐馆企业等旅游基本单位19564户,云南省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总规模超过600亿元,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娱乐业、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商品购物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综合产业体系。2009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1%,其中,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7%,旅游业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新增13.7万人,间接带动就业岗位增加超过50万人。显然,旅游业在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增强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3.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旅游业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力、电力、通信、公交、码头、机场、治安、街道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医院、学校、信息中心。旅游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人力、物力、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又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些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发展中重视和完善了七大系统(吸引系统、服务系统、交通系统、标志系统、质量系统、支持系统和保险系统)的建设。云南的城市的交通体系正在向外延伸,从平面向立体发展,将点、圈、带联系起来,形成了地下、地面、空中的立体式交通框架,提升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云南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进行观念创新,构建生态道德。生态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调以眼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结合,主张对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尊重自然,切实地保护自然。这就要求人们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提高旅游开发者、管理者与旅游者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为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共存关系;由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相分离变为两者的统一。
2.合理进行旅游总体开发规划。由于云南生态旅游区域大多是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地区,商品生产和流通不发达,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很深。同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旅游旺季较短,淡季较长,加上生态环境脆弱,极易破坏等原因客观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这些因素的存在要求合理进行云南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原则,以可持续旅游为基础,加大对旅游区节水工程建设与河流、湖泊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旅游业用水重复利用和节约用水,解决人才、技术、信息及旅游产品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积累,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产品,造就更多的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知名企业家。同时,根据云南自身的自然环境特点,云南的旅游业应积极开发高山景观、风景名胜等面向大众休闲和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
3.健全稳定的保障机制和法规。在环境保护方面, 我国目前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建立法规是抑制旅游盲目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的有力举措。云南的旅游业应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强的法律保障,才能实现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努力探索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是云南旅游业的新课题。
注释:
{1}Cebalbs Lacurain.Tourism 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M].Switzerland:IUCN(The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1996
{2}侯沛芸,李光中,王鑫.生态旅游与世界遗产教育策略拟定之研究[J].旅游科学,2005,19(5):8—14
{3}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9}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李斌.黄土高原景观生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刘忠伟,王仰麟.生态旅游及其景观生态学透视[J].人文地理,2001,16(3):11—1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对立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1
引言
联合国世界环境组织以及发展委员会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规定了人类的所有经济活动一定要建立在不对后代造成危机的前提下寻求发展的途径为基准。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时,要将二者统一起来,这才是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有效方式。
一、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生性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具有共生性。大家在进行物质生产时付出的劳动力,不仅会产生相应的劳动成果,还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并且在人与自然透过劳动进行的物质转换过程里,产生相应的生态效益。劳动是通过人的活动引发的物质转换的过程。人本身作为自然力和自然物质来讲是相对立的。为了在生活中获得自然物质,人会通过自己的自然力运动起来。当人透过运动的方式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己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要在自然界拿走一些物质及能量,并用其他方式把物质及能量归还给自然界。
在“拿走”和“归还”的过程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共同出现的,二者是共存的,因此,二者存在共生性。劳动是所有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了原材料,劳动将原材料转为财富。物质的生产过程不但要将自然界里的原材料变成财富,创造出经济效益,还要引发一定的自然影响,也就是要创造出一定的生态效益,而将人类与自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对立的观念是错误的。自然界指的就是生态系统。
二、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对立关系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里,人类将自然界看成是掠夺的对象,将生产力的发展看成是提升掠夺自然界能力的方式。在这样的观念下,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对自然界采取疯狂掠夺,获取了丰富的经济效益,可是却忽略了生态系统的发展,使得生态效益严重缺失。如此便形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对立关系。
在工业化的进程里,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持续上升,人类研发自然价值的能力也持续加强,人类透过劳动将自然资源转变成生活及生产资料,用来满足人类在生活及生产中的需求。在这一过程里,人类不断扩大开发自然资源,因此而产生的废弃物被排放到生态环境中,为人类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表面上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却付出了惨痛的生态效益代价。这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令土壤变成盐碱地、沙漠地。令人类痛失了清新的空气以及纯净的水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危害,这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惩罚。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对立还因为二者的特点有所不同。在社会劳动生产中,付出的劳动直接会产生经济效益,而生态效益并非可以直接产生,这是一个潜在的效益,是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才会体现出来的。生态系统不同,所需的时间就不同,有些经济活动要等到很多年之后才会体现出来。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人类在追求近期经济效益,而忽略长期生态效益方面。可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里也具有另一种倾向,就是在经济活动里为了确保生态的平衡,而让人类过回原始状态的生态环境中去,不赞同发展工业,这是一种只要生态效益而不要经济效益的体现。这样的倾向则属于另一种误区,敢问不开展经济,不创造财富,怎么进行发展呢?
仅仅追寻提升经济效益与仅仅重视生态效益的方式都不可取。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当中,只有依照生态经济的规律,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并且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取得相应的生态效益,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及人类的长久利益,才可以真正让全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三、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下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1.克服经济效益至上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
想要展现新的发展观,就要展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应当建立同自然和平共处的系统的世界观与发展观,建立正确的人生化、价值观,不再片面的追寻经济效益与经济的增长,将此看成是人类唯一追寻的幸福。克服经济效益至上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在追寻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2.强化人类的生态环境意识
人类要正确的树立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树立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透过教育转变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转变人类生活的幸福观,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便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通过生态学规律进行经济活动
生态学通过整体性、综合性将包含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以及非生物看做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这样的科学思想以及理论体现了物质世界的有机整体及运动整体的规律,也就是生态学的规律。生态学规律说明了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都不可以忤逆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不然,人类的获取一定会付出代价。
4.开展生态科技,加快科技生态化的进程
人类要在生态科学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科技来形成科技的生态化。开展生态科技的意义在于降低和减少对自然界产生的破坏,进而有效的维护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而科技生态化指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资源使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进而通过科学技术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类只有与自然和社会之间和平相处,共同繁荣才能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只有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效结合,才能让人类迈向真正的生态文明时代。
参考文献:
[1]张文涛.资源性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与探讨——与贵州实际情况相结合[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关键词】木瓜品牌;长阳山区生态经济;观察;思考
木瓜素有“百益果王”之称,具有很高的医用保健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即有记载。“资丘皱皮木瓜”实指榔坪木瓜。历史上资丘为八百里清江之重要商埠,榔坪木瓜须经资丘出售。由于当时来资丘采购木瓜的外埠商贩误把榔坪木瓜叫作资丘木瓜,久而久之便将错就错约定俗成,榔坪木瓜遂以“资丘皱皮木瓜”名世。榔坪位于武陵山西麓,北靠长江三峡,南邻秀丽的清江,气候温和,雨热同季,环境无污染,土壤疏松深厚,排水性能良好,特别适宜木瓜生长。“资丘皱皮木瓜”广泛分布于榔坪镇内长榔河沿岸,以海拔600至1000米地段生长最佳。“资丘皱皮木瓜”为蔷薇科木瓜属植物贴梗海棠的果实,三月开花,七月采收,其果实经过晒制加工用作中药材,具有平肝舒筋和肾化石湿等功效,用于临床配方和生产妙济丸、打虎壮元丹风络痛片、骨刺消痛液、参茸木瓜酒、木瓜洗面奶等多种中成药品有着广泛用途。
1.资丘木瓜产业发展现状
从2001年到2008年的八年是“资丘皱皮木瓜”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蓬勃发展的八年。八年来,产区完成老园改造670公顷,新建标准示范园100公顷,辐射连片种植区面积800公顷。到2008年,全县“资丘皱皮木瓜”种植面积共计达3300公顷,投产面积2000多公顷,干药材产量2000多吨,产值1.5亿元。资丘木瓜现在仍然以每年超过2000吨的干产量占全国药用皱皮木瓜总产量的60%,占国内木瓜药材出口总量的80%,这足以说明“资丘皱皮木瓜”在全国药用木瓜领域的份量,资丘皱皮木瓜主产地榔坪镇的“中国木瓜大镇”的格局已经形成。按规划到2015年,全县木瓜种植面积达到6500公顷后,可年产鲜木瓜2.5万吨,实现农业产值2.5亿元;出口1万吨药材木瓜创汇1200万美元;深加工(活性成分提取)1万吨木瓜,年产值可达6.8亿元。
全县各相关涉药部门针对木瓜基地建设、木瓜高效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木瓜产品的开发等,争取并实施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项目16个,共投入科技项目经费400多万元,其中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1个,投入300多万元。以此同时,县委、政府加大基地建设力度,确定6个村为木瓜建设专业村,扶持资金50万元。再加上民间研究开发资金投入,用在木瓜产业研究开发上的经费总量已达1500万元之多,为木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增强了产品开发实力和产业发展后劲,使产业发展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为进一步开发木瓜价值,形成木瓜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资丘木瓜利用节庆的影响力大力推介木瓜产品,通过新闻宣传、产品展销、网络销售、现场推介、礼品馈赠等活动,使得各大企业与木瓜产业结缘,不仅木瓜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木瓜产业发展速度也得到了提高,“资丘皱皮木瓜”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作用更加明显。
2.对长阳发展木瓜产业的思考
2.1木瓜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
当前木瓜酒、木瓜果醋、超微粉、果脯、浓缩汁饮料市场总需求量以每年10%速度递增,但木瓜总产量却增幅不大。专家分析:木瓜饮用品价格降到与普通饮料持平,其市场容量可扩大3倍。木瓜还具有较大的生产加工潜力,利用木瓜渣生产木瓜碳具有清香易燃、温度高的特点;利用木瓜渣加工装修板材,市场潜力更大。由于木瓜渣中含有相当的钾元素,可制成饲料的添加料;经发酵后可制成优质的有机肥料;同时还可以利用木瓜渣含糖的成分可转化成淀粉,制成工业清洁酒精。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木瓜中含有1%的齐墩果酸,有巨大的提取价值,仅国内需求不断增加,供不应求,加上便利的交通适合对外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木瓜产业具有建成“一县一业”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尤其是在推进现有果园标准化建设中,挖掘果园科学管理、集约经营、深加工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2.2对长阳木瓜产业发展的建议
2.2.1进一步确立发展目标
紧紧抓住长阳木瓜产业基地规模建设的机遇,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培育壮大木瓜产业,重点开发木瓜优势特色产品,多途径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企业集团;实施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主导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系列化开发,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供销、内外贸、林科教相结合的新型木瓜产业经济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结合,努力实现建成我国木瓜产业第一县的目标。
2.2.2明确产品定位
围绕当前市场需求,努力营造木瓜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打造优势品牌。大力开发资丘药用木瓜、木瓜浓缩汁、木瓜酒与醋、木瓜干片、观赏木瓜等五大类产品的深加工,全面提升产品的产业链和附加值,使木瓜产业成为带动长阳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2.2.3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
重点研究和探索木瓜产品生产新技术应用。不断探索和完善木瓜的技术研究,木瓜产品的功能定性、定向研究,建立和完善木瓜生产过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2.2.4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推进木瓜产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产业开发。通过政策性支持项目和招商引资指南等多途径启动项目,通过项目的捆绑和拓展,不断增环加链,迅速壮大木瓜产业。
2.2.5进一步完善立体开发
可以对管理不善的林地进行二次开发,种植木瓜。将原有的由于管理不善而荒废的林地转化为经济林。这样,不管对政府,还是企业或农民都是极其有利的。木瓜自身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可以利用木瓜“花期长,挂果独特”等特征,与长阳已有的旅游资源相结合,丰富长阳旅游内容,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1.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1)经济能力。包括资源、能源、资金以及信息使用率、人均收入、效益与增长率以及资本的可替代性和资源的储量等。(2)生态支持力。包括生态还原力、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等。(3)社会合力。包括人口总量、人类素质、生活方式、文化道德、体制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性等。实现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应通过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来促进二者真正的长远发展。
1.2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总体而言,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互为矛盾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需要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营林生产作为一种以获取经济收益为直接目的的生产活动,必然需要建立在林业生态呈现良好态势的基础上。如果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能持久稳定保证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于营林生产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离不开良好持续的营林生产工作。只用营林工作做到位,并能根据时展情况,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实现了较稳定持续的生产,林业生态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营林生产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回报,而不能以一种长远的发展眼光,从提高营林生产水平上着眼,则不仅营林生产无法实现长远发展,不能得到较长久稳定的经济收益,且将严重制约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步伐。由此可见,只有营林生产通过科学有效措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同步保证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林业生态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又能不断促进营林生产获取更高的经济和社会回报。两者只有相互实现了良性互动循环,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均获得可持续发展。
2.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优化林业产品结构,调整林业经济结构林业生态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借助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不断转变和更新观念,优化营林生产的产品结构,并在经济、生态以及社会三方面利益相协调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林业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不断优化。首先,在营林生产的种植方面,应不断优化林木品种,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以及借助国外林业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容易培植,成活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并对森林绿化具有优势作用的林木品种,不仅保证营林生产自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且对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意义。其次,在营林生产的市场环节,应加大林木产品的开发力度,尽量实现产品的深加工,避免让林木直接以低层次原料的方式进入市场。比如,当前包括日本等国家都从我国进口的一次性卫生筷,经过简单加工便进入市场,极大浪费了林业资源,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尽量减少这种产品生产方式。再次,在营林生产的附加值开掘方面,应加快林业绿化并同步促进林业旅游业发展的步伐,通过林木品种的优化配置,并加之花卉园艺的同步培育,开发营林生产的旅游市场,既能对环境美化和保护产生积极意义,又能通过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时,还能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可谓“一箭三雕”,恰如其分地照应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者关系的协调要求。
2.2加大林木产品科技含量,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步伐21世纪的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唯如此,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而科学的发展模式才会可持续。应加大营林生产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快有关营林生产科技理论的研究步伐,以更好地指导营林生产,促使营林生产逐渐迈向更高的层次,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借助高科技培育出的林木产品,并聘请相关的技术专家,加强对营林生产的具体指导,保证营林生产沿着一条良性健康的轨道实现长远发展。营林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加了,才能通过不断培育出更具有经济价值以及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产品,来不断促进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当前,可持续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只有在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之下,才能够有效推进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多方面的因素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号召农民以及社会群众一起行动,解决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者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一部分人错误的认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需要发展农业,而不需要注重环境的保护。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如果为了发展农业而肆意的破坏生态环境,那就只能够获取短期的农业经济收益,而无法保证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这样根本不符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当前很多的社会群众都拥有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教育水平及农业技术发展的落后,他们并没有那么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偏远地区的经济水平也相对较低,他们为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面用农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也逐年加重。而在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下,农作物的种植、收益也会有所降低,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的发展农业经济,同时还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模式的单一
农业发展模式单一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收获都还是采取人为操作的方式,这样不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工作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很多的农作物种植地区,农民们将农产品收获之后并不会进行加工,发展模式就只是单一的种植、收获,很少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也不会对农产品的剩余物料进行合理的利用,这就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三)无科学技术的支撑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作为支撑,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科技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学习效率,为人民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同时,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也能够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应用,很多地区的农业种植还是采取的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产量受到限制,农业经济水平则很难提升。
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重视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不同的农业发展地区,应当结合其具体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不能够为了短时间内的发展而不顾环境的保护。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培养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自觉的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当中。另外,从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多r业发展地区的生态环境都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环境治理措施,如污水的治理,建立垃圾中转站,鼓励当地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开投放,严禁随意乱投乱放;大小便严禁抛洒于湖泊中等。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多元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单一是阻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解决这一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要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物料进行合理的应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节省资源,同时也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农业收益;其二,农业生产的方式,除了简单的种植、收获,农民也可以与一些企业合作,进行农副产品的进一步加工,保证农产品的多元化,由此获取农业收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结合科学技术,借鉴学习别国的经验,开发利用适用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并将其有效的利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做到科技生产,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超级秘书网: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关键词:林业;营林生产;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65
1 营林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指的是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经济角度上看,就是要求在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包括收入、资金、能源等在内的各项均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则是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做到生态保护,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等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则是在发展经济建设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性、文化道德、人口总量等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产的经济利益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创造,二是林业资源开采。林业不仅是林业生产经济保障的关键,更是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因此,要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好营林生产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营林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把关开采条件,遵守适度开采原则,杜绝乱砍滥伐现象,加强营林工作管理。近年来,东北地区林业营林生产已经逐步由粗放造林渐渐转变为精细集约造林,不断对林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等工作,使东北地区林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生态系统得到改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但生态建设的脚步不能停滞,还要借鉴国内外营林典型结合本地林业状况以提高林业发展水平。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进混交林发展,融入科学技术,推进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2 营林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飞跃发展,生态环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林业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虽然林业不断得到重视,但是仍有诸多问题制约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抚育不够,林木选种与市场脱节,缺乏合理的盈利规划,科学指导明显不足,重造轻管,过度采伐等。因此不断改善林业生态环境对营林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3营林生产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提高生产技术,加大营林投入
在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大营林生产资金投入,提供先进科技支持,使得营林生产的相关科技理论得到促进以及实践得到落实。不断引进营林生产先进经验,提供营林生产技术指导,提高生产技术,加强营林管理水平。在发展过程中,提高营林生产技术应用能力,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最优化的产品进行开发培育,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带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3.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林业监管
好的林业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护,法律法规的滞后导致部分人钻法律的空子,以致乱砍乱伐、肆意放牧现象频发,在利益的驱使下,林业破坏违法行为加剧阻碍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努力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到联合管制,构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强化营林部门工作人员法律意识。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营林工作人员林业生态意识,充分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并对相关人员制定奖惩制度,实行责任负责制,从而在主动性与被动性上双重加强营林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营林部门应从大局出发,根据当地的营林状况,正确审视营林生产可持续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研究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与时俱进对其进行弥补和完善,使其能够在营林生产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3 推进林业结构优化,转换传统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