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40: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区域经济一体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现象,它的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显著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如今,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和地位更加重要。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更为凸显,而且市场的力量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同样不容忽视。由于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商品、服务与资本的交换与流通同时受市场与非市场两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一、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分割至始至终扮演着负面影响者的角色。市场分割体现了在某区域内不同地方的市场主体受到不同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以及各地方之间存在大量的贸易壁垒,导致各地方之间的经济边界不断得以强化,从而给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与此相反,市场一体化与地方市场分割是一对相对应的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区域统一开放市场的过程就是逐步消除地方市场分割的过程。对于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一体化旨在消除一种地方市场分割行为,其中,一个国家某区域内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利益,通过费率控制、技术壁垒与行政管制等多种手段,限制外地要素和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限制本地要素和产品流向外地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分割行为。而市场一体化,意味着货物、服务、人员和资本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且意味着地方辖区内外这些要素或产品持有者享有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和机会,也就是不断消除市场分割的行为或采取的措施等。其次,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或水平,即在这种状态下,某区域内不同地方的市场主体受到同类型的供求关系的影响和调节。再次,它描述的是一个过程或趋势,即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内部各地方之间的经济边界逐步消失,即市场分割行为消失。某区域内各地方间具有内在的经济联系,经济区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横向经济联系在空间上的表现。经济区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空间区域分工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的形式之一。区域内各地方行为主体采取合作行为,并形成合理的区域内地方间的合理分工和消除地方分割的过程就是区域市场一体化。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突破地理上相互毗邻、原本独立发展的模式的区域间经济交流逐渐频繁,这使区域间经济分工与合作日趋深入,从而导致经济联合发展与区划分割矛盾日益突出,这就是一种称之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其本质就是通过建立区域整合市场,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的地区分工并推动全国统一市场建设。进一步保障区域内外由经济联合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促使地区内行政单位有效地协同行动,逐渐消除区域内外市场流通壁垒,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而协调各行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政策,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才是解决日益突出的矛盾的方法。在我国,生产要素流通的“壁垒”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下的行政分化所导致的市场分化和市场封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向前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日趋成熟,呈现出以城市圈为先导,部分行业或领域先行的特点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正越来越明显地出现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视线中。通过制度建设,逐步弱化并最终消除行政边界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使资源配置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扩大资源配置的选择空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的。
二、区域市场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它的良好运作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市场一体化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因之一,同时也是区域内外的生产要素顺畅流通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区域市场一体化正在各行为主体即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合力下深入发展,并且出现了整体推进和部分先行两种一体化模式。众所周知,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作为促使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种市场因素,都对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强烈及高层次的要求。在国内,市场拉动力主要体现在跨越行政区域的成产要素流动、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所产生的经济一体化要求。为了实现本区域短期经济发展利益,一部分地方行政主体倾向于对本地和非本地企业区别对待,由此产生了市场壁垒。这种区别对待实际上缩小了企业发展的市场范围,同时也提升了要素流动不顺畅造成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不可避免地为企业和个人所承担,这不但影响了该区域企业的发展环境,也阻碍了经济的平稳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成形,为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契机,相关利益体对其产生的强烈推动欲望不得而知。国外市场作为另一个影响因素,正从侧面推动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依存度仍旧较高而且是不可避免,引进并利用外资一度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打破了以往经济发展“一致对外”的特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经济内部发展潜力挖掘方面的不足。外国资本的进入通常倾向于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投资环境较好的区域,使得中心城市与经济腹地形成“二元化”的产业结构,经济关系时常出现断裂或者脱节。如今,处于后经济危机时期,国际市场依旧疲软,对外贸易遭受严重挫折,这也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视角逐渐由对外联系为主,转向对外联系与对内挖掘并举,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步伐。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促使全国经济发展更加平稳和谐,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总体来说,区域市场一体化能够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又会为区域市场一体化提供支撑。
综上所述,面对发展条件日趋成熟,驱动要素日益明显的大环境,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各个区域的协同带动,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以及协同机制的建立,同时也为实现区域市场的一体化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提供有效支撑。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有利于形成我国行政调控的新载体,促成地方政府管理方式的新变革,为区域企业发展的带来新机遇。
三、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确保区域经济一体化稳步前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自然地理方面的限制或壁垒、企业垄断壁垒、政府行政垄断等都是形成市场分割的原因。同时,企业与地方政府均可能是形成壁垒的主体。区域市场一体化作为消除市场分割的手段,需要拥有合理的促进一体化的措施。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供良好环境。政府始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政策环境的制定者。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主要扮演着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动干预经济活动。因此必须要进一步调整政府职能,进一步限制和规范政府行为,从而引导并制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服务的政策。首先,要克服不同区域政策差异性。加强行政协调磋商,克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倾向,制定相关整合区域政策,完善区域共同市场。同时,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要联合制定统一政策,着力营造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无差异的政策环境,彻底清除市场分割形成的壁垒。再就是,要建立区域市场共同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突破相互之间壁垒,开放相互之间市场,做到市场透明;着力实现金融服务自由化和自由融合;统一和完善技术、人才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和就业的区域服务网络。
2、力促企业主导实现,提供发展支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中以政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的发展模式,而转向企业作为一体化的主体。企业的自主选择和作用有助于建立区域市场,同时也为企业和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保障。首先,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毋庸置疑,弱化地方保护动机的根本举措是国企改革。其次,实现民营等其他市场主体与国有主体的平级待遇。在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整合中抓住机遇,把一体化要求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中。再次,组建更多跨区域大型集团,发挥区域内外协调的作用。形成以资源有效配置和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合理的专业分工格局,进而整和产业结构,并通过市场交易内部化,绕开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从而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3、制定有效的法律,保障有效实施。法治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重要性都极为关键的因素,尤其当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它的影响力将会达到更高层次。通过法律构建起经济布局合理,城市地位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区域内经济和社会总体均衡发展,这些是合理的法律的追求。有效地抑制各地政府片面追求本地利益,防止资源流失,减少经济纠纷,降低交易成本,亟需各地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发展的法规,为促进市场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进一步立法与完善法律体系。在最高法的修改中,必须坚持相关原则,比如严禁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维护统一的全国市场与区域市场等。其次,尽快制定相关区域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以便引导和规范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保障经济一体化中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通过严谨法律体系调空,从根本上扭转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的局面,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健康、合理和高效。再次,在制定相关法规时,对地方保护做出尽可能具体的界定,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条款。建立负责区域统一市场的行政执法机构,并构筑完善的法律服务平台,保证执法的规范与公正。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它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区域市场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同样需要稳步前行。故此,想要确保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市场不可避免的成为治理过程中首当其冲的突破点。市场有条不紊的发展才能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从而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反过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又能为市场一体化提供条件。总体来说,区域市场一体化能够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又会为区域市场一体化提供支撑。在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的法律条文,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的自主发展,才能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从而服务于全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洪:中国市场发展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 潘捷军: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J].浙江经济,2001(21).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中国地区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启示[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12).
[4] 陆铭、陈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M].上海三联书店,2006.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探讨
“一体化”一词,英语为 Integration,原意为“更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体化最先是指基于协定的企业联合体,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卡特尔、康采恩、托拉斯等,其类别主要可以分为竞争者之间的合并的水平一体化和供需双方的联合的垂直一体化。瑞典经济学家埃利・F.赫克歇尔(Heckscher Eli F)在其 1931 年出版的著作《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中第一次在“将各个独立的经济区结合成为一个更大的区域”这一意义层面上使用了“Integration”一词。但是,直到现在国内外学术界依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定义。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1954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第一次对经济一体化下了定义,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通过消除阻碍经济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并通过各国之间的相互协作与统一,创造出最为适宜的国际经济组织。他从政府对经济一体化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角度,将经济一体化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消极一体化,即政府消除各种规章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消除存在于各国间的阻碍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二是,积极一体化,即政府要通过建立新的规章制度来对自由市场的错误信号进行纠正,并给自由市场注入正确的信号,来增强自由市场一体化的力量。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在其著作《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对经济一体化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一体化即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经济一体化就是指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活动不受政府的经济限制。过程就是在于消除各国经济单元之间的差别待遇的种种措施;而状态就是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差别待遇的消失。也在这一年,保罗・斯特里坦提出一体化不应该定义为目的、平等、自由繁荣,而不应该按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可兑换性、自由化等手段来定义,与此不同,皮德・罗波逊则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1969年,J・平德为经济一体化下了一个定义,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商品还有生产诸要素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自由的流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就必须对各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各种歧视加以消除,并在政策上做出一定程度的协调。
彼得・罗布森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还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征应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成员国在某种条件下消除彼此之间的歧视;二是,对非成员国保持歧视;三是,成员国之间在企图拥有持久的共同特性和限制经济政策工具的单边使用上有一致的结论。
二、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国内学者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等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献,这也意味着对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的研究也日益丰富,许多学者也为此提出了自己的定义表述。
孟庆民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分属不同空间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生产、消费、贸易所产生利益而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即从产品和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过程。显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手段与目的、状态与过程有机统一。
谭小平和徐杏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特征相似或地理分布上较为接近的地区或者城市为了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实行经济联合以及共同调控,在社会再生产的主要领域甚至各个方面形成一个不受地域限制的产品、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的动态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行政藩篱所形成的各种障碍,依靠市场的力量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在统一的区域内的合理分工以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当包含产业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投资一体化,直至实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周新宏和沈霁蕾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遵循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的流向、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
张兆安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为了实现功能的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和利益共享,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推动社会经济资源的区际循环, 形成一种区际分工与协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三、结语
总之,学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观点虽然不能达成共识,形成统一而标准的定义,但是有一点的共同的,那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国家(地区)或多个国家(地区)经济的合作,来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本研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一国内部两个地区或城市之间通过经济合作以及各自优势的发挥,来实现双方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经济融合,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Bela Balassa.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Allen&Unwin,1962.1.
[2] 周八骏.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M].上海:上海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一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梁双陆.边疆经济学: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边疆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也拉动了周边国家的发展
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是中国加强和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渠道和重要方式。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给中国提供了加强和周边国家经济和贸易关系最有效、最积极的途径。
比如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首先是2000年以前在和东盟的区域自由贸易化谈判的进程中开始的。有人说中国的崛起,是中国大量的货物向周边国家倾销,从而冲击了这些国家的市场,实际上并非如此。过去几年以来,中国从周边国家特别是从东盟国家的进口大幅度地增加。2003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增加了50%;现在中国和东盟十个国家的贸易逆差已经达到170亿美元,和马来西亚一个国家的贸易逆差就是85亿美元,和泰国已经是50亿美元,和日本、韩国的贸易逆差,实质上也在增加。这说明中国的发展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中国和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合作的谈判当中,首先开始的是关于货物的关税谈判。比如和泰国在农产品方面有200多个税号之间的零关税的谈判,并且成功达成了协议。现在的趋势是在谈自由贸易协定的时候,不仅仅只局限于货物贸易,而是扩大到服务贸易和其他一些重要的领域,比如关于贸易的促进。所以中国和东盟的谈判不仅仅局限在关税上,更多的是要逐步扩散到服务贸易和其他领域的谈判。这个谈判是中国和东盟国家进行的第一次体制性的、紧密性协议的谈判,将成为中国和东盟地区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意味着要减少或者最终消除贸易壁垒,实行零关税。这样一种谈判更多地有利于进口顺差的国家,但是中国并没有因此而不和东盟及其他周边国家进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其中的意义是深远的。有人提出由于中国的崛起,使很多本来应该流向周边国家的外资流到了中国,即所谓中国抢走了周边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由于大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在中国建立了世界强大的制造业基地,这个制造业基地不仅拉动了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拉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建立汽车制造厂,在中国建立一系列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基地,使得中国周边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开始大量向中国出口汽车零部件和电子通讯零部件。实际上中国和马来西亚、泰国之间大量的贸易逆差,并不是因为中国进口了它们的棕榈油、天然橡胶或者是大米,更多的是因为中国进口了马来西亚和泰国这些国家所生产的汽车零部件、电子器械零部件,这一点从贸易数据当中和贸易结构当中可以得到清楚的认识。在这样的生产链当中,中国经济的命运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命运已经紧密地联系起来,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不仅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拉动了周边国家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对中国有利,也对中国的周边国家有利,特别是有助于加强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一体化可加强和周边国家的整体国家关系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而且可以加强和周边国家的整体国家关系,包括政治和外交关系。如果德国和法国可以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了却历史的恩怨,促进它们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为什么中国和日本、日本和韩国不可以这样呢?
中日关系的前景是乐观的,因为中国和日本必须建立一个友好的关系,必须从一个战略的高度来处理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要看到中、日两国的关系不仅有关中日两国人民的福利和经济的发展,也是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石。没有中国和日本更紧密的经济关系,就没有亚洲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目前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不错,中国和日本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且最近几年来日本对华的投资有了很大的增加。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表现了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人员和其他资源要素更加有效的流动。这样的一个流动过程必然会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了解、沟通,加强大家对于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紧密联系的意识,这对于推动两国的全面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亚洲是处在全球经济发展当中一个最活跃的地区,亚洲的经济可能会带动整个世界经济在21世纪的发展,所以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和日本应当承担起自己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责任。
对内应迅速加紧地区经济的整合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还有利于加强中国地区经济的整合。
现在有时候把珠三角的合作也叫区域经济合作或者区域经济整合,以后可以改称地区经济合作,以便区别于亚洲和欧盟这样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地区经济整合的进程,可以从欧洲和其他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学到很多的东西。简单地说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思考: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瓶颈之一就是地区的行政区划。也就是说各个省市之间的行政区划,已经构成了对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严重阻碍。中国必须打破目前存在的地区保护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二是欧盟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统一了法律规则和政策。
今天在中国推行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包括建立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这样一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要统一对中央政策的实施。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做出庄严的承诺,就是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在全国的统一实施。所以必须反对那种各行其是的“土政策”,建立统一的政策,在中央政策的统一协调之下建立统一的大市场。
实际上,这种在中央政策的统一协调之下来建立统一的大市场的进程已经开始了,比如现在大珠三角的“9+2”的合作框架,在中国正在进行的地区经济整合或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是走得最快的,也是相对成功的。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策略
目前,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资源整合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加快经济区的区域一体化速度与进程,推动经济区的发展更加快速且全面。
1.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概述
关中-天水经济区也叫关天经济区,其是国务院批复通过的省级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范围涵盖六市一区,包括陕西省的中关平原以及甘肃省的天水市。同时关天经济区以西安为中心,以宝鸡市为副中心,以平凉、庆阳、杨凌、商洛、铜川、渭南、天水、陇南等为次核心城市。并以连霍与陇海铁路为依托,逐渐形成与我国西部产业集群带、发达城市群相呼应的关中城市群。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如咸阳、西安、宝鸡、天水以及杨凌等,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1]。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非常有利。下面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优势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2.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与挑战。关中天水经济区把握住发展机遇,勇于面对挑战,从而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更加一体化。下面对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与讨论:
2.1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分析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软硬件环境与设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区域间的产业投资集聚效应日渐凸显,为经济区的大跨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给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更好地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都在不断加快,人们的消费能力、消费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内需的扩大会推动经济更好增长。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较为广阔、人口相对较为密集,需求也比较旺盛,能够吸引其他区域的投资或者海外的投资在经济区内重组或者集聚,给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更好资金保障。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要素成本逐渐增加,强化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由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具有非常明显的要素成本优势,在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此外,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依托着创新型社会发展机遇,结合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在关中天水经济区进行科技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使得关中天水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更好提升,从而在人才、资源等方面进行集聚与整合,对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非常有利[2]。
2.2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所面临挑战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经济发展实力不足,产业集聚性不强,影响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一体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与此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缺乏体制创新活力,且城乡之间发展严重失衡,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等功能有待开发与提升,区域间的市场联系并不紧密,对外开放的力度不足,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尽管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其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经济区,并没有对周边的地区起到辐射与带头作用,且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方贸易保护主义较强,其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并不一致,使其存在利益协调的相关矛盾与问题。此外,关中天水区的城市内部布局、城市间的布局有很多的重复现象,如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的布局存在问题。因此,重视对其产业布局的优化,优化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能够促进其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3.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略探究
为了能够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实际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发挥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更加一体化。下面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展开研究与讨论:
3.1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打造优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群
在了能够促进关中天水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结合关中天水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打造优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群。在关中天水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将城镇居民与农民、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进行更好地统筹与规划,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通过政策调整与体制改革,促政策措施、市场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一体化。在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传统二元制经济结构的打破,逐步构建“一轴、一核、三辐射”的城市群,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劳动力、信息、技术、资金与商品等生产要素得以更好地优化与配置,增强资源共享性。一轴主要指的是渭南、宝鸡、铜川、杨凌、商洛、天水中心城区发展。强化产业与人口聚集,加强大规模城市群的构筑,同时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并对大中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进行有效承接,并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当地就业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逐步消化剩余劳动力。而一核主要指的是以西安为中心,强化对北方内陆与西部内陆地区的辐射与引领,以“大西安”发展战略为核心,着力打造一流的旅游胜地,强化科研中心的构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使得西安逐渐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同时对西安优秀传统文化与厚重的文化底蕴等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促进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西安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得到有效优化与升级,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三辐射主要指的是对三级城市进行辐射,通过强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新技术农业,建设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更好提升。
3.2重视产业集群的建立,强化优质人才培养
在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产业集群的更好建立,促进其规模效应的实现,通过统一部署来减少重复设置问题的发生,从而促进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减少恶性竞争事件的发生概率。因此,在构建高新产业集群时,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强化地方优势的发挥,推动各区域之间实现错位发展,从而打造独特的产业链。同时在构建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时,必须要重视其产业化、专业化集群性的提升,促进其整体布局水平的更好提升。与此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很多城市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可以借此来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添砖加瓦。如发展宝鸡法门寺佛教文化产业、曲江文化产业、西安临潼文化产业、天水华夏始祖祭祖文化产业以及西部文化影视基地等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关中天水区域内的城市优势与文化底蕴特色优势充分展示出来,建立产业集群,增强集群效应与发展水平。此外,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的更好升级与优化,产业集群效应加大,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会逐渐增加。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强化优质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可以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可以通过订单人才培养的模式来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输出优质人才,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一体化的更好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保障[3]。
3.3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
在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时,推动市场一体化建设,强化各项资源的共享与流通,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约束和限制,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推进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要重视招商引资政策的健全和完善,通过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优惠来吸引投资商,优化地方市场的准入机制,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减少项目的重复审批环节与流程,吸引更多投资者前来投资。与此同时,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健全与完善行业一体化平台,强化各区域优势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
4.结语
(栖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 栖霞265300)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便逐步走上正轨,区域内主动经济合作与政府主导推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都在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对于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术界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作用,本文希望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进行总结,论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并从根本上探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机制。
[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组织选择
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简析
笔者对国内外区域经济体一体化研究总结发现,其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外研究领域也称其为世界区域一体化、国际区域一体化等等。目前现有的学术研究大多缺乏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的统一描述,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其概念和内涵在实际应用与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学术界较为统一的认识如下: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合作实现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由基本的国际贸易部分要素合作为基础,实现国际生产、国际贸易的核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构成区域经济联盟,在组织内部商讨、制定有利于所有成员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经济政策。其核心要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区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联合,其二是基于所有成员国的相关制度进行平衡的、协调式的经济政策安排。
为便于本次研究分析,笔者对经济一体化的内涵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总结,如下: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界定其为国际组织形式,参与者至少应有两个国家(一般数量上会超过两个国家),同时组织成员共之间存在潜在、共同方向性的利益诉求;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要通过讨论、协商来消除内部成员共之间实现经济交往与合作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类制度差异、政策障碍以及歧视性与非公平性政策,通过内部协商来对成员国之间的国际贸易、财政合作、金融领域合作等进行统一的协调,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执行统一的经济政策,甚至可以在协商通过的前提下成立组织内的、超越国家级别的机构,将成员国部分领域的国家主权让渡给该机构,形成一种统一性的国际性制度;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国际合作条件下的制度模式,是国际性经济合作的状态,同时也是组织内成员国之间经济运行的标准过程。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实现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贸易均衡性,其二是投资推动性。
在贸易均衡性效应方面。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形成的(不完全)国内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条件使得区域内部的经济福利得到均衡,进而实现净增加,其通过对稀缺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利用关税同盟、自由贸区等形式完全或部分消除组织内的贸易限制,能够实现区域内各国经济福利的有效增加。从关税同盟的层面来看,这一条件下的贸易转移效应虽然可能降低国际福利水平,但其存在生产替代性的可能性有所提升,如果同盟前后的价格比率差异相对较小,那么福利削弱效应也就相对较低,由于出口供给弹性增加、进口弹性减小会为国家带来更高获益,因此综合来看一般不会因关税同盟的成立而显著影响获益说平。从自由贸易区的层面来看,组成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之间如果不存在产品生产(类型数量)的差异性方面的优势,各个国家就能够从区域经济体花中获益,从而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在投资推动型方面。国外学术研究普遍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创造投资条件,引导投资转移,大部分研究斗争史了国家贸易规模、国家实力的过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国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向分散和总量提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参与国家能够从区域内部更为泛化的市场中获得相对而言更加有力的准入条件,从而从中获益,在利益追求和推动下,外埠企业对内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和欲求都在增加。由于投资限制在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削弱和消除,直接降低了外资在本国的市场开发成本,从而提升了本国对区域内其他成员国企业的吸引力,于此同时也不会挤占其他成员国外资吸引的空间,反而能够创造双方共赢、互为补充的投资效应。
正是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所构建的共赢框架和条件,提供了投资推动力,因而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所有成员共经济的共同增长与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作用机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组织内成员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经济增长渠道,为成员国间国际贸易的增长提供了推动力,同时让成员国市场规模呈现海外部分大增的优良环境,贸易创造和贸易福利作用在组织内部形成合体增效,并让国民收入的扩张形成了一定的传导作用。
在要素供给来源扩充方面。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市场不存在国家间障碍,生产要素市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际化供给渠道。对于单个国家而言,世界上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实现生产要素、资源的百分百自给自足,这就产生了国际性的生产要素需求供给,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的出现使得这种需求供给更容易实现,因此会扩充生产要素的供给来源。
在国际贸易总量发展推动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成员国内部生产企业可以获得重大的内部与外部经济利益,例如对外贸易的增加促成的生产规模扩大,国民经济发展的增加带来的内需扩大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规模经济效应最终会反哺市场,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的总量增加,形成国际贸易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为促进与循环效应。
在市场规模扩大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通过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形成区域性统一市场,加强了区域内商品、劳务、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提供了可能,为内部厂商实现规模经济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市场容量,扩大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规模,推动了成员国内部贸易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有助于一体化组织在国际上贸易地位的提升,同时也对区外国家潜在加强了贸易壁垒,这使得组织内部个别国家原本存在的经济力量薄弱、国际影响力较低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通过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能够实现快速的经济地位提升,从而改善国家在国际范围内的贸易地位和条件,进而扩大国家经济市场规模。
在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福利合体增效方面。前文在分析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中提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形成贸易均衡性效应,这一效应在表面上是通过消除组织内部贸易障碍,以实现贸易均衡转移,而这种转移同时也弥补的需求差异问题、消除了成员国间的贸易成本,最终回味所有成员共带来贸易创造的总体提升。
在国民收入扩张与传导方面。经济一体化首先实现了经济市场扩大,带动成员国自发性出口,提升成员国进口需求增加,贸易成熟作用使得出口国国民的收入成本增加,而这一增量在组织内部呈现为普遍现象,即出口国国民收入增加会诱发贸易国的出口增加,进而带动贸易国国民收入的增加。这就是国民收入的扩张与传导效应,将这一效应拆解到行业层面来看,组织内各个成员国优势出口行业有所差异,而在消除进出口障碍和过量成本问题后,出口增加使得优势出口行业带动国民收入增加,一方面推动弱势出口行业出口增加,同时也带动贸易国出口增加,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效应,在组织内部形成持续的国民收入传导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宗庆,张寅.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区域增长——基于长三角区域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贸关系;新挑战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4-4
当今世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潮流下并行不悖地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狭义上普遍认同的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以及经济货币联盟等形式。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广泛深入,涵盖的范围大大扩展,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而且包括服务贸易自由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统一的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共同的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甚至提出要具备共同的民主理念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特点,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的新趋势。在参与国际经济的活动中,中国顺势而动,融入潮流,一方面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布局,实施以自由贸易区为契机的发展战略。阿拉伯世界是一个拥有22个国家、142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和3.39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群体。50多年来,中阿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阿关系的良好发展符合双方的利益,而频繁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将这一关系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开始进行调整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基于国际贸易固有的外向型特点,中阿经贸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世界经济复苏态势的影响,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和阿拉伯国家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中阿经贸合作关系朝着更深层领域的拓展。阿拉伯国家作为中国的第贸易对象国,其经贸关系的发展取决于阿拉伯国家自身的供求关系市场和支付能力,以及中国所提供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在中阿之间的贸易往来中,阿拉伯国家实际上已成为集消费、劳动力、技术和资金为一体的综合市场,这就为中阿经贸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中阿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阿拉伯世界对我国经贸发展愈显重要,它不仅是我国进口能源的最大供应方,而且也是重要的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从长期来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困难是暂时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前景广阔。中阿间良好的政治关系和巨大的经济互补性为双方开展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当前阿拉伯国家普遍实行的工业化强国战略,将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设备、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物美价廉的纺织制品提供巨大而稳定的市场。
(一)中阿经贸论坛的成立和发展
国际和区域论坛不仅是全球流行的多边对话、交流和智力碰撞形式,而且可以形成颇具规模的消费链条和低碳经济。成功的大型论坛,不仅可以集纳高端、专业和权威智力资源,为国计民生发展和内政外交决策提供方向性、趋势性和全局性的判断、预测和建议,而且能着实形成以会议服务、高档消费和旅游观光为核心的内需拉动,形成论坛GDP,改善经济和就业结构,提高增长质量,实现以服务、旅游、贸易和文化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升级,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阿经贸合作论坛的长期举办,必然会填补这一空白,并有望形成世界性论坛品牌。
2004年1月30日,中国外交部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在开罗发表联合公报,宣布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04年9月14日,中阿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开罗召开,中国外交部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在开罗签订“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中,双方一致同意加强在贸易、投资、能源、科技、农业、环保、工程承包、劳务及其他项目合作;鼓励双方非官方机构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开展合作;推动社会、文化和新闻等领域合作和互惠发展。自从中阿论坛成立以来,中阿互信互利关系进一步加深。
(二)中阿经贸合作的发展走向
双边贸易不断上升,是双方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双方经济的互补性。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为实现持续发展,每年进口的油气不断上升。双方投资起步良好,前景广阔。
关键词: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西部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4-0075-0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国家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晋陕蒙宁四省区作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尽管短期内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长远来看,其发展的潜力,发展的持续性必然会受到制约。本文提出构建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意在为促进晋陕蒙宁区域经济长远的科学发展做一些探索。
一、 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对于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孙大斌、张佑林、潘永江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本文认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在国家范围内,处于不同行政辖区的毗邻地区之间,基于发展的共同目的,打破行政区域本位,进行统一规划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发展方式,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构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大市场的动态化过程。
晋陕蒙宁是我国煤炭资源的富集区,是煤化工产业的集聚区,同时也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西移的重点区域。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指的是在山西、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四省区毗邻区域,以核心城市为目标,以产业联动为纽带,打造一个共同发展、整体竞争、战略一致、规划统一、动作协调的地缘经济区域的过程。其中核心城市包括山西的忻州、吕梁,陕西的延安、榆林,的鄂尔多斯、乌海以及宁夏自治区的吴忠、石嘴山等。
1.四省毗邻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晋陕蒙宁四省区地理位置衔接,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想提供了天然的区位条件,便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必须的铁路网、公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晋陕蒙宁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及毗邻的沁水盆地,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特别是煤资源和气资源储量巨大。据统计,全国煤炭资源储量10211亿吨,晋陕蒙宁区储量6859. 96亿吨,占67%;2007年全国煤炭产量25. 23亿吨,晋陕蒙宁区产量121227. 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8.05%。“十一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产量26亿吨,晋陕蒙宁区规划产量131500万吨,占50.58%,产量增加3. 26亿吨,占全国增量的82. 53%。煤层气资源占全国的54.8%,天然气资源占全国的26.3%。丰富的煤气资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了资源条件。四省区毗邻核心城市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增长速度快,特别是榆林市和鄂尔多斯市,连续多年GDP增长速度位于全国地级市前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四省区煤、气相关产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为四省区经济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2.打造四省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在加大。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不仅是实现我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问题。然而中西部的发展很难同步进行,因此,应该实施以点带面、以区域带动周边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充分发挥示范效应,逐步扩大经济发展区域的辐射扩散范围,最终实现整个西部经济的腾飞。晋陕蒙宁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之一,构建四省区毗邻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关系整个西部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其辐射带动效应必将对西部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 行政壁垒阻碍了要素的流动。在我国现行体制运行模式下,晋陕蒙宁四省区均以各自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在横向合作沟通不顺畅的条件下,发展模式显现出局部优化、整体失衡的弊端。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市场体系被行政区域分割,制约了晋陕蒙宁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各省区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协调,统一规划部署,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区域整体的发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地区的局部发展。
2.产业结构趋同难以形成有效互补。产业结构趋同一般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结构所呈现出的某种相似倾向,各区域形成相同或相似的产业结构布局。资源禀赋对晋陕蒙宁四省区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形成了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晋陕蒙宁四省毗邻区核心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也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同时,第二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采掘和能源化工行业方面。产业结构趋同使得四省区产业发展缺乏垂直分工,产业链之间难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3.重复建设严重,资源配置机制缺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复建设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重复建设有利有弊,适度的重复建设有利于活跃市场,增强市场的竞争特性,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重复建设过度则会产生资源浪费、经济结构失衡以及抑制企业创新能力等问题。晋陕蒙宁四省区经济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区域内资源不能合理、有序流动,缺乏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大量的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被浪费,利用效率低下。同时,重复建设会引起区域内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不高,容易受到需求波动的冲击,诱发地方政府加大地方保护,制造市场壁垒,阻碍商品流动的行政化行为,这些行为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持续发展。晋陕蒙宁毗邻区核心城市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然而这种较快的增长是以资源产业过度开发为代价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出现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以榆林市为例,1997年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06. 07 ×108 m3,2007年的排放量高达927. 36 ×108 m3,是1997年的8. 7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废气对环境的影响成直线上升趋势。这种战略发展上偏重于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加大了后期环境的治理成本。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作用机制,经济发展会影响环境,环境也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四省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现状限制了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
5.区域文化存在差异。区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基于历史演化、社会实践和群体互动进程逐渐积淀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风土人文、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一系列文化要素的综合。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晋陕蒙宁主要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三种民族文化,差异较大,人们对同一社会经济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应对。在构建晋陕蒙宁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诸多的冲突,其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冲突不可避免。同时,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短期内改变的难度较大,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文化差异问题,必然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三、构建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1.打破传统,建立跨省区行政部门。构建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发展中的问题,协调系统冲突,维护系统目标的一致性。区域行政部门的独立造成发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本位主义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跨省区的行政部门,来处理应对这些问题。首先,建立跨省区行政部门应该由中央直接牵头,避免部门建立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其次,应赋予部门明确的权力,这样才能保障在重大问题上全局优化、统一部署的战略效果;最后,清晰界定这一部门的职责,主要负责省区之间的横向沟通协调和区域内重大问题的最终决策,避免履行职责过程中的混乱。
2.区域内合理分工,打造垂直产业链。借助于资源禀赋,晋陕蒙宁四省区近几年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整体产业规划的缺失,产业结构呈现出区域之间相互趋同、局部区域相对合理以及区域整体明显失衡的状态。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站在区域整体的角度,谋划产业的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四省区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思路应包括:资源优势是四省区发展的基础,在考虑产业布局时不能脱离这一优势另求次优;产业结构不仅是行业之间的配置,还涉及到行业内部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的配置;合理布局产业链在不同环节的分工,集中优势资源,以产业链环节的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创新,引进技术和人才,在区域内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垂直产业链,促进整个产业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从原料加工初级化转向产品加工精细化,从规模发展转向效率提升。
3.构建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地方保护和本位主义所引起的行政壁垒,阻碍了要素的流动,引发了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四省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在区域内构建“大市场”,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首先,需要相关行政部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局部发展的狭隘认识中走出来,摒弃地方保护,打破行政壁垒,站在区域整体高度看待发展的问题。认识到只有整体发展才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只有整体发展好了,局部的发展才能持续,才能快速,才更加科学;其次,应该以公平的市场环境为核心,实现区域内要素合理流动,商品服务自由交换,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现公平竞争;最后,加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建设。
4.统筹环境治理,实现科学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模式。四省区当前的生态环境水平不尽相同,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有所差异。同时,在打造垂直产业链的构想下,未来的发展对四省区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环境治理就不是一个局部问题,需要在区域内结合生态环境现状和不同的产业链环节分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统筹治理。环境治理存在明显的外部溢出效应,治理成本小的区域完全有可能享受其他区域环境治理的成果,因此还需要设计合理地分摊环境治理成本的机制,协调处理区域内各省区的环境治理问题。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环境治理,才能避免出现甲治理乙污染的负向激励效应,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5.加强文化融合,促进发展共识。Max Weber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一旦人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与该意识形态不相容的任何经济形态都难以得到发展, 而与之相融合的经济形态则必然出现。晋陕蒙宁分属三个民族四个省区,区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在构建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必须减少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加强文化融合。首先,加强文化融合可以促进人们对区域内共同发展观念的认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文化融合有利于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强化通过交流沟通进行协调的基础;最后,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文化融合有利于构建大市场,促进区域内要素流动,提升区域整体信用水平,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涛,鞠晓. 要素禀赋、市场分割对区域产业结构[J].工业技术经济,2008,(5).
[2]胡联国. 文化的融合与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J].南开学报,2006,(5).
[3]张金锁,柳梦琦. 榆林市工业GDP与环境污染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5).
[4]高新民. 浅论加快晋陕蒙宁煤炭基地建设[J].陕西煤炭,2008,(5).
[5]王德忠,吴琳.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缘起、发展与缺陷[J].商业研究,2009,(2).
[6]杨敬宇,聂华林. 兰州―西宁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研究[J].地域开发与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