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科护理教学

儿科护理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1:40: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儿科护理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儿科护理教学

篇(1)

关键词:情景教学 多媒体课件 学习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94-01

职业学校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难免感到困难枯燥,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针对这种情况,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已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1 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情景教学法是以情景性认知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借助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将学习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认识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1]。

1.1 运用好设问,引导学生的探索欲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存在一种潜在的好奇心,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提供病历、展示疾病临床表现后,把握好时机,巧妙的运用设问,把学生引导到对问题的探索欲上来。例如:在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开始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对佝偻病的骨骼改变有形象生动的认知,再抓住时机提出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问题进行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便可顺水推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讲解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情景中轻松自如地理解并接受新知识,逐步突破难点,使之掌握教学中重点甚至难点知识,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2 情景设计要灵活和新颖相结合

情景教学法要设计的灵活新颖,讲授时要启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彼此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思维的方法,使学生深度探求知识,对知识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讲授肾病综合征时,不是按序的把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简单的罗列,而是创设一个情景,给学生展示高度水肿的肾病综合征小儿的图片,以图片上的临床特征为出发点,将临床表现和病因、病理有机的联系起来,抓住该病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为主,致使大量蛋白外漏。主要的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以此为中心推导出另外三个症状:低蛋白血症、全身高度水肿、高胆固醇血症,在治疗中指出该病与免疫因素有关,所以糖皮质激素是本病的主要治疗药物[2]。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对枯燥难懂的知识产生兴趣,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可见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极大的提高了儿科护理学教学的效果。

2 多媒体课件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使得护理教学模式有了长足的发展。护理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能使课堂讲授变得更立体,教学内容更丰富,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2.1 多媒体课件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师生良性互动

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及时地处理多种形式的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及授课要求,事先将授课过程设计编排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将板书、挂图、录像等集中到课件里,使内容丰富而详实,节省了板书、幻灯、挂图的时间,缓解了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快了知识传递速度,加大了课堂信息量。同时多媒体课件在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的同时,随时更新,穿插本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3]。多媒体课件帮助老师节约了时间,使学生思路易于集中在课件内容的变化上,老师与学生思路上的一致性使得师生间可以形成良性互动,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更有的放矢,及时准确,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2 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若没有感性认识为基础,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临床的实际标本图片、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直观地展现在同学面前,提供了大量具体的临床信息;对教学中机制复杂、难度大、实验成本高、罕见和难以实体操作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教学课件中逼真的实物图像、三维动画模拟演示等,使学生很快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获得感性经验[4]。学生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还可以重复或节选播放,将实践和理论知识分解并穿插讲授,直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点。

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科学的目的是发问,他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因此,教师利用情景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把学生带入情境或是实例的展示,让他们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探求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匡萍.情景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2] 王瑞儒,马中富.农村急诊医学培训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

[3]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体会[EB/OL].

篇(2)

1.一般资料

笔者随机选取2013级三年制高职儿科护理专业6个班,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学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个班。其中,观察组有护理学生170名学生,年龄在16~19岁,平均年龄(18.3±1.1)岁;对照组有护理学生172名学生,年龄在16~20岁,平均年龄(18.4±1.2)岁。两组学生在年龄、课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2.方法

在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版本与课时等方面,给予两组学生相同的授课。对照组由专业护理教师授课,在学校实训室与模拟病房内进行护理操作技能练习与见习,不与患儿相接处;观察组学生入驻我市第一人民医院,安排经验丰富的医师、护士长及护士授课,并按照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与性质,每周一、三、五安排护生到病房内见习。

3.观察指标

教务处从试题库中抽取试卷进行闭卷考试,并由同一组教师评阅试卷,并对两组护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护理学生评价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共发放调查问卷342份,回收率为100%。

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所有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率(%)形式表示,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形式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理论成绩比较

观察组的儿科护理学理论成绩为(85.3±10.4)分,对照组的儿科护理学理论成绩为(72.4±12.4)分,组间差异明显(P<0.05,t=5.124),具有统计学意义。

2.教学评价比较

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巩固理论知识及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等,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护理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儿科常见护理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三、讨论

篇(3)

在进行儿科护理技术操作时,因为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由学生模仿患者相互练习,亲身体会护理操作带给患者的各种感受,只是用小儿模型进行练习,所以大部分学生练习时动作粗暴,将模型随手丢弃,缺乏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2学生对工作岗位有畏惧心理

近年来出现了天价医药费、不交钱拒绝抢救以及医务人员收受商业贿赂、拿回扣现象,更有患者家属打护士的情况,这些严重扭曲的医患关系,给医疗行业和医务人员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使之出现了对工作岗位的畏惧心理。

3医院在学生见习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过程,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医护人员的关键环节。儿科护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服务对象是儿童,不论是病史采集还是护理操作都难度大、要求高、责任重。学生在医院,尤其在综合性大医院实习期间,儿科作为小科室,临床实习时间缩短,甚至有些医院根本就不安排儿科实习。另外,医患的紧张关系也使临床见习、实习更加困难,带教教师更加保守和慎重,能够提供给学生当场分析的患者也越来越少,不能满足临床见习、实习的需要。

4解决方法

4.1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力度

“要想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就要有一流的生产设备”。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学校必须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及时更换影音资料,使学生接受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保证实验器材够用,使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同时,由于儿科护理学课时少,学生课堂练习时间有限,所以,可以利用课余和周末开放儿科护理实验室,并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操作进行辅导,也可让学生将某些实验用品借回宿舍(如婴儿模型、尿布、奶瓶等)练习,使课堂上学习的各项操作技术能得到及时强化,以弥补课时少的不足,使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儿科护理操作技术。

4.2丰富教师的临床经验

作为一名临床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把课程讲明、讲透。为此,教师应该经常到医院实践,不仅要进行护理实践,还要进行医疗实践。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教师熟悉了临床护理新技术,有利于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典型临床病例,为课堂教学积累丰富的、生动的临床资料。同时,可以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来学校开展讲座,这样既能弥补临床资料的不足,又能使教师再做一次“学生”,提升自我。

4.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中。如今,科学技术在提高,教育手段在更新,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采用[2]。例如在进行更换尿布法的教学时,笔者先放录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演示整个操作过程,再让学生分组练习,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矫正,最后再次观看录像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

4.4对学生渗透关怀照护意识

护理专业学生绝大部分为女生,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如何去关心别人,不会主动维护别人的尊严,只会关注自我。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创立了人性照护理论,强调关怀照护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3],是为了改善及促进人类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4]。如用模型进行“婴儿盆浴法”示教时,教师不仅要强调关爱,还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要动作轻柔、注意保暖,清洗过程中注意左右手的交接要牢、要稳,在指导学生认真练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懂得尊重、懂得爱护。

4.5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力

行医必须有德,无德不能行医。实习期间学生脱离学校教育,将会面对更为实际的社会现象和医疗过程中的不良风气,思想会出现很大波动。教师要进入实习医院,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目前存在的医德滑坡现象,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评价社会,联合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适时开展如“假如我是患者”、“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护士”等专题讨论,就现实问题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和探讨,使他们明白社会主义医德的丰富内涵,明确其职责所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5]。

4.6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我校2017级6个护理班中,以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两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人,对照组39人。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谨性,研究对象此前均未接受任何关于儿科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

1.2方法

1.2.1标准化病人招募通过校内微信群、QQ群,向2018级大一新生招募标准化病人志愿者,并通过面试,筛选合格者。招募标准:(1)能根据SP角色需要,尽可能表现角色特点,严格按照病案展示细节,有适当的表演才能;(2)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能接受学生的检查及询问,在问诊及体格检查时专注,结束问诊后能够回忆学生表现,并将其记录下来;(3)拥有一定的空余时间,可以参与课堂教学;(4)具有敬业精神并乐意接受此项工作。

1.2.2教学病例编写根据《临床诊断学教程》一书,教师根据不同儿科病例,编写不同的剧本,并将其用于理论授课和实训授课,每份病例包括病人的文化背景、职业、疾病状况、治疗进展情况、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等。请高年资临床护理专家和护理教育专家对剧本进行修改审阅。

1.2.3标准化病人培训培训时间为6周。首先由教师将编写的病例发放给招募的标准化病人志愿者。SP志愿者预习病例,之后接受集中教学。第一阶段:医学基础知识培训;第二阶段:讲解问诊技巧和内容,配合与评价学生的问诊过程。第三阶段:让每位SP志愿者熟悉病例,扎实掌握1~2个儿科病例,培训教师介绍该病涉及的疾病发展、临床特征或操作流程,把SP志愿者分成4~5个组进行培训。

1.2.4教学实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实训示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实验组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应用标准化病人,具体实施如下:(1)在理论教学中,将标准化病人作为教学载体,通过体格检查、询问病史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注重临床思维的应用和情感沟通;(2)在实训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模式,每组安排一名标准化病人,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熟悉操作流程,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3教学效果评价

1.3.1儿科护理成绩儿科护理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理论成绩3部分构成,其各占15%、25%、6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态度、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医学人文素养,每项占总成绩的3%;实训成绩包括5项常规儿科操作成绩,每项占总成绩的5%;理论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

1.3.2学生问卷调查通过自制的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对42名实验组学生进行SP教学效果评价,共发放问卷42份,回收42份。问卷内容包括:(1)对SP教学法的总体评价;(2)有利于提高教学吸引力;(3)有利于提高临床沟通能力;(4)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5)有利于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6)有利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儿科护理成绩比较

儿科护理课程教学结束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时成绩、实训成绩、理论成绩以及总成绩进行对比。实验组的总成绩、实训成绩和平时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理论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用自制的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对实验组4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100.00%的学生完全认同SP教学法,92.86%的学生完全认同SP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吸引力,100.00%的学生完全认同SP教学法有利于提高临床沟通能力,85.71%的学生完全认同SP教学法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71.43%的学生完全认同SP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90.48%的学生完全认同SP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见表2。

3讨论

世界首例SP是由美国教授Barrows在20世纪70年代培养的神经科SP[4],之后SP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SP教学法被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运用于临床医学教学,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5]。1991年美国Stillman教授首次将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引入我国,然而直到1993年,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及九江医学专科学校3校合作,在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SP[6-8]。在此之后,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医学相关专业陆续应用了SP,包括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同样在高中职教育中也有不少学校如苏州卫校、韶关卫校先后开展了相关方面研究,并证实了SP教学法是可以收到显著效果的。现如今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被引入我国已有20年左右的时间,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相关体系。但对于我校而言,由于护理专业刚刚起步,这项教学方法至今还没有被完全引入,尤其是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更少。

3.1有利于提高学生儿科护理成绩

本研究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科护理总成绩、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和实训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接受过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实验组总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平时成绩包含出勤、课堂态度、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与医学人文素养,SP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度、临床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因此,实验组平时成绩高于对照组。实训成绩反映学生对于儿科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一味重复教师的示范动作,缺乏思考,对于某些操作只知该如何做,而不知为何这样做,而在SP教学中,学生会根据标准化病人的引导,思考操作的准确性,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操作流程的必要性,锻炼自己的临床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这与所查询到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9]。可能是因为期末理论试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化的,对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全面性还是有所欠缺,而这方面的误差可能导致SP教学法对理论成绩的影响不够明显。

篇(5)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三年制中专一、二班的学生,共82人。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随机选取一班(40人)作为实验组,采用循证医学教学;二班(42人)作为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教学。两组教学课时、内容、进度同步进行。

课程及教材 两组学时和内容均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安排,选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2版《儿科护理》作为授课教材。

教学过程

1)循证医学教学法。实验组采取循证医学理念,充分利用医院和学校教学资源,讨论分析临床典型案例,应用图书馆资源查找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具体采取以下步骤:

①授课教师提前一周以多媒体的形式提前让学生认识、认知、认同循证医学教学法,更新学生受教育观念;

②针对儿科护理过程的疑难病案提出有关该疾病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为5组,将事先准备好的病案发给每个组的学生;

③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病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等渠道收集相关证据资料,并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标准评价收集的证据信息的真实性;

④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证据提出具体结论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

⑤正式上课时,每个小组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病例进行讲授,同时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并可以提出建议;

⑥最后教师加以总结,简短地从专业的角度对每个问题的知识点加以重点强化,扩展和补充,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2)传统教学法。采取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评价方法 传统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知识要点的掌握,忽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最终导致头脑僵化,不能创新,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创新性医护人才的培养。新的评价指标从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对效果进行评价,更注重学生对实际病例的分析能力、文献检索和证据评价的能力。

1)理论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期末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两部分:客观性试题(选择、判断、名词解释)占50%,主要考核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占50%,测试学生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及应用的能力。

2)学生评价。问卷调查通过无记名方式在实验组中进行,由满意度、学习兴趣、能力提高、临床思维的培养等方面组成,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项内容均采用ABC三级进行评价。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按照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方法进行。

2 结果

理论考试 实验组学生客观性试题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成绩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学生在基础理论的掌握上有差别。主观性试题及平均成绩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学生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实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法给予了肯定,认为循证医学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证据检索和评价能力及临床思维的能力。结果见表2。

3 讨论

儿科护理学与医学专业学生熟悉的其他医学课程有很大不同,知识覆盖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儿科患者年龄小、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往往不能自诉病情,不能很好地配合体格检查,以致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故儿科护理学的临床教学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更迫切需要改进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很努力,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长期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差,其创新意识受到抑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即“反客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而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即“变教为导”。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思想,进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采用循证医学法教学组的基础理论成绩与对照组无差异,可能的原因是通过努力记忆,基础理论知识易于掌握,教学方法的变革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影响不大。循证医学法教学组在主观题上成绩显著高于传统组,可能的原因是循证医学教学法可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疾病的应对处理能力;而对照组缺乏自己分析、思考问题的锻炼,应对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相对较差。

通过对两组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所取得的不同效果的比较来看,循证医学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对现代医学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循证医学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是儿科护理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1)按照循证医学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践训练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2)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缺乏;3)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技能,且花费时间很多;4)循证医学教学法需要学生掌握熟练的英文阅读和数据库检索能力;5)远期的教学效果不清楚。针对这些新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技能,为培养具有创新性、高能力、高素质的儿科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儿科护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护理专业学科,尤其是中职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基层医院、社区卫生保健站等,接触患儿的机会非常多,但本课程知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课程涵盖内容多,课时少,内容较抽象,学习有一定难度。笔者通过巧妙应用直观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果。现将儿科护理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学法介绍如下。

1、语言直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是构成教学法的基础。教学语言分为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其中教师的有声语言起主导作用,它对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语言可起到激趣、燃情的作用。比如在讲解小儿臀红时,将病因、措施巧妙设置在婆媳之争的幽默小品中,通过学生夸张的肢体表演、幽默搞笑的台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化脓性脑膜炎的讲解中,模仿婴儿哭声高尖,惊厥时的手足抽搐、面部肌肉抽动来讲清年长儿和婴幼儿典型和非典型的症状区别,给学生形象的认识,使原本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欢笑中引发联想,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形象化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描述可阐明抽象的知识内容。例如在讲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这一章节时,教师先描述疾病的概念,形象地把红细胞的代谢生成过程比作造汽车,营养性贫血即是缺乏了造车材料———钢板(铁),故造不了许多车,路上少了车的景色———(血色素),车少了也就载不了多少人———氧气,这时就会缺氧。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来形容新的知识———缺铁性贫血的表现、护理、指导,使学生犹如目睹或亲身体验。

2、多媒体直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校信息网络不断完善,各教室都配备了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投影仪,甚至是先进的实物展示台。

(1)利用多媒体以文字、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交互的形式尽量直观形象地模拟真实场景,使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讲解新生儿护理时,以多媒体播放假月经、螳螂嘴、粟粒疹、正常儿与生理性黄疸儿的图片,再辅以新生儿外观特点和特殊生理反射视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职业精神。

(2)利用多媒体中的实物展示台展示讲解模型的细节和操作的细节,如小儿头皮静脉注射。在实物展示台上可放大实物让学生看清穿刺方向、手法、进针角度,并带领学生一步步操作,还可随机让学生上台返教,激发了学生学习儿科技术的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3)自己创制多媒体视频、图像。如小儿臀红的护理是临床、家庭护理中非常重要、常用的一项儿科护理操作,但现有的教材和视频资源却缺乏该项操作的任何图片和视频。所以在教学中,笔者自己拍摄教学视频,给学生以形象真实的感知。虽然隐去了操作者的头像,但当学生通过细微的观察,第一次发现视频中是教师在操作后不仅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开心,而且也启发了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主动出击,没有条件可以自己创造条件。

3、图表对比直观法

利用图表对比可保证所讲内容的完整性,也可揭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复杂的内容变得一目了然。所以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自制了实用儿科护理知识简表,例如,小儿各年龄分期特点及护理要点表、缺铁性贫血和巨幼性贫血表、肾炎和肾病对比表、儿科常见传染病对比表等。通过直观的图表比较,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更方便地看出了疾病的变化和规律。

4、模象直观教学法

人体护理离不开解剖、病理学基础,儿科护理也一样。模象直观教学是利用模型、解剖标本等直观地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现儿童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在视、听、触的过程中明白儿童的各种疾病、病理生理的变化与护理的关系,使思维和想像更加丰富,所学内容更加充实、生动。

(1)如讲解儿童颅内出血时,用带有脑组织并可打开颅腔的颅脑模型和充好气的一大一小红气球,让充好气的红气球代表一大一小两块血肿,引导学生大胆想像颅内出血可能造成的症状和危害性,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发其独立思考应如何观察、如何护理,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善用身边常见物体模象。如利用教室多媒体随手可及的鼠标和鼠标线形象地比作下腔静脉和心脏,教师只需将鼠标线折住,模仿蹲踞时下肢血管折住,即可让学生轻松理解法洛四联症的孩子为何有蹲踞现象,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蹲踞时应该如何处理。

5、实验、实践直观教学法

(1)化抽象计算为形象实验。如第四章小儿用药的剂量换算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它直接关系到患儿的用药安全,是临床每日必做的工作之一。例如,医生为患儿开出的用药剂量是阿奇霉素80mg,而阿奇霉素粉针剂的规格是125mg的密封瓶,该如何注射呢?虽然看上去不难计算,但当学生面临实际药物配液时,却感到无从下手。为此,笔者设计了直观的药物实验,先从简单的需配62.5mg开始配液(学生经过计算以4ml注射用水溶解后取2ml),再到需用50mg(以5ml注射用水溶解后取2ml),然后再到需用80mg(以5ml注射用水溶解后取3.2ml)如何配呢?此时由学生分组亲自操作。通过直观的实验,发现学生积极性高涨,动脑也快了。这时教师还会追加问题,可以用1ml注射用水溶解吗?学生立刻往阿奇霉素密封瓶内注入1ml注射用水,很快学生发现不行,白色粉末溶解不了。可以用10ml注射用水溶解吗?很快学生发现更不行,瓶子容量就不够了。

(2)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观实践。儿科护理工作的成败关键是与患儿的沟通,争取患儿及其家长的配合。笔者教的中职护理班上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他们习惯了“被照顾”,大多做事缺乏耐心,而与儿童的沟通常常是需要耐心的。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地在讲解绪论、呼吸系统疾病等章节中安排了参观儿科病区,让初次接触本课程的学生直观地看到医院护士护理患儿的过程,特别是与患儿的沟通、与患儿家长的沟通等,通过视觉、听觉等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儿科护理中对职业素养的要求,继而激发学生模仿、操练的动力。

二、在儿科护理中应用直观教学法的体会

(1)直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但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正确地组织直观教学,能很好地抓住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

(2)直观教学法虽然有效,但也存在不足,必须灵活运用、相互配合,若滥用或应用不恰当也会使学生厌倦,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适时、适量、恰当是关键,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各种直观教学法的交替使用,根据学生情况合理设计书面汇报题以督促学生学习、感悟。

篇(7)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由于各小组都有具体的任务,学生除了要自己理解问题,还要负责向其他各组讲解。所以各小组都对负责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分析,并仔细推敲汇报材料,认真研究。这个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增强了记忆。

2、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提高了使用多媒体的能力由于各小组都要汇报所负责的问题,汇报过程也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负责汇报的学生都有以下感觉:即使自己准备很充分,可是看到那么多同学看着自己,还是非常紧张,说话时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这也说明学生需要表达能力的训练,而这也正是一名护士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3、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由于PBL教学是分小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间如何分工协作也是学生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小组只分工不协作,仅靠个人力量很难圆满完成任务。而小组中学生的能力并不相同,这更需要协作,以增加团队协作能力。

4、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在PBL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课堂气氛。由于每个人都有表现欲望,并期待得到同学的肯定、认同,获得成就感,所以每位学生都会将自身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

二、存在的问题

1、案例选择偏难或偏易均会影响学生思路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案例偏易,学生重视不够,易流于形式;案例偏难,若学生时间不充足,基础知识不扎实就难以实现透彻理解。所以,案例的选择需注意难易适中。

2、小组中容易出现学生积极性不一致的现象在小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跟其他学生合作,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任务,但也会由于自觉性、学习兴趣等差异出现个别学生不积极,甚至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小组学习中的现象,而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收获将会大打折扣。

3、小组汇报者的讲授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影响汇报效果在汇报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汇报效果,有些学生因为过度紧张而只将汇报材料念一遍,没有讲解,致使讲授效果较差,导致其他学生不理解或听不清楚。

4、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实现课程预设目标个别小组出现汇报流于形式,对其他同学的提问不能很好解答的现象,这无论对于小组本身,还是其他学生都达不到预期效果,不能实现PBL教学的目标。

5、耗时较多据统计,采用PBL教学法学生平均所花费的时间较多,甚至是传统教学法的几倍。完成一次PBL教学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远远大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学生压力大。这也与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形式,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学习有关。

三、建议

1、案例要严谨案例是学生学习的导引,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设置的,要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设定本次案例中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且在问题设置上注意难易适中,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逐一呈现,以免一开始就题目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

2、科学分组,保证全员参与在分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表达能力、表现欲望、学习成绩等多方面的差异性,混合分组,将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强和较差的学生分散开来,保证每个小组势均力敌,没有明显偏差。小组成员相对固定,但小组分工要经常变换,特别是与其他课程中的角色要有区别,例如,汇报人不能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汇报任务,以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担任每种角色的机会,不产生依赖感,全面锻炼,以达到PBL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构建相应的PBL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小组成员自评、互评,教师对小组整体评价及个人评价,小组间评价,最终效果评价等等,以评价学生在多个方面的表现,最终形成此次教学过程的评价。并利用评价体系约束、鼓励、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增强其学习动力,增加小组荣誉感。

4、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整体调控、整体把握的作用,在出现跑题等状况时及时干预。由于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注意调控而不是讲授,不要过多干预,以免使PBL教学最终演变为传统讲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