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学科建设

医学学科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1:40: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学学科建设

篇(1)

【关键词】超声医学;学科;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89-02

随着超声医学的建设和发展,超声已经不仅仅被应用于临床诊断,超声治疗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治疗手段。超声技术可以与一些强势学科进行有效合作,可以在介入治疗,手术影像检测评估,以及生育学的超声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声学科在承担诊断和医疗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医疗科研,甚至医疗教学等重要任务。

相对于一些临床学科,超声医学是一门全新学科,是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医学各部门而形成。但是其与医院的一些其他辅助科室比较,超声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又是十分突出的。随着超声医学与临床联系越来越紧密,超声医学学科已经实现了多领域渗透。从医院进行超声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超声学科的建设的根本在于有效进行科室建设,实现诊疗科研的严格管理,以及优质服务的全面突破。

一、超声医学学科的建设重点在于科室建设

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命名。在超声科室的命名中需要考虑的是超声功能的涵盖,即使是乡镇小医院也不能简单地命名为B超室,因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三维甚至于四维彩超也已经被引入了县乡医院,所以在科室命名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另外超声医学已经脱离了简单的诊断功能,目前已经与临床治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各种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都与超声密切相关,所以通常情况下可以将科室命名为超声科。

超声科室的有效建构是超声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超声学科与临床联系日益紧密,诊疗与教研需要紧密结合,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多数医院在超声科室建设中结构分散、系统性差,加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造成了设备资源的很大浪费。我们需要有效建设完整的超声科室,实现人力、物力最大程度上的结合。对超声科室的建构可以从检查、治疗和教研三个方面有效的推进。

超声学科的建构中需要具有全科素质的团队领导者,科室主任可以从院内外聘请具有威望的中青年专家担任,因为中青年人才更具有发展潜力和魄力。在设立科室主任和副主任的基础上,可以设立诊断和诊疗、教研组长,实现对行政和业务的有效领导。超声科室的一般性工作可由超声医师,以及超声技师联合完成,医师进行诊断和操作,而技师进行录入和报告的出具工作。超声科室还需要数名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的观察。器械工程师可以选聘专职或者兼职都可以,但是需要保证检修的快速和及时。在超声科室的技术配比中需要高、中、初级互相合理配合。

二、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临床管理

从医院的建设角度来说,各学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在于临床的有效应用。超声医学的学科建设需要紧密地和解剖、生理和病理科室联系在一起,积极拓展超声和基础医学的联系。在临床诊疗中需要用规范医学条例来指导医生的患者意识,以及科研意识,在临床上做到有品质和有内涵。在全面理顺本学科建制的基础上,超声医学学科需要积极地进行跨学科协作。超声诊断是临床的前置环节,而临床可以有效的对超声诊断形成验证,所以超声临床需要建立严格的随访,以及反馈机制,超声医师下病房,以及参阅诊疗意见都是必要的。在超声学科的临床上,不仅仅需要增强科室内部的凝聚力,还需要有效的增加医院内部的向心力,以及与患者的亲和力。

超声医学学科的临床建设关键在于保证医疗质量,全面地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积极推进超声医学的临床治疗。又快又好地完成超声诊疗的关键是减少预约,基本上做到“零预约”。在超声临床的建设中积极突出超声介入治疗,有效发挥超声在治疗中的引导作用。全面推进超声介入治疗在造影,引流和造瘘临床上的应用,突出超声在评估和靶向穿刺方面的特色。超声学科临床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及时地解决临床问题,积极地推动和使用新技术和新手段,紧密的联系学科前沿,为患者解除疾病所带来的苦难。目前对于医院来讲,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在超声介入诊断、肝脏移植、临床诊断分析、男子不孕不育和风湿疾病诊断中做精做细。

三、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亮点在于优质服务

从客观角度来讲,因为各个地区的医院层次、以及软硬件设施具有明显的区别,所以说超声医学在学科建设上基本上难以一整套办法全面推进,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其实各个医院在提高服务质量上却是相通的。超声医学的学科管理在于便捷性,因为超声检查是一项普通的医疗检查,所以说做到快速、便捷是服务的关键。超声科室的服务应该说具有两重性,其一是对患者的服务,其二是对临床的服务,所以有效的实现与医院,甚至于多所医院联网是关键。通过局域网可以进行有效的预约和排号,通过超声的信息管理可以实现临床医生快速了解结果。通过远程网络患者可以挂号,疑难病历可以得到快速的协助诊断和处理。

超声科室的服务还在于超声医师诊断结论的快速生成报告,对一些非常规的病例可以由高级医生处理,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治疗和诊断。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大型的数据库管理,便于网络的直接调取。超声科室可以与医院的网络联系,最终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患者公平的排号就诊,对特殊的病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计划安排好超声技师和临床护理人员。超声科室还需要开设必要的临时观察室,以便于一些小风险治疗项目可以在门诊进行直接的治疗,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24小时观察。

四、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在于科研和人才

我们之所以说超声学科建设的未来在于科研和人才,是因为超声医学的未来应用空间和领域是十分广阔的。虽然目前超声医学还局限在临床诊断上,在临床治疗上也逐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依然有很多需要提升之处。在科研方面最主要是要将科研工作与临床紧密结合,良好的科研可以带动学科发展。在提高超声诊断质量的同时,我们需要重点发展射频消融,超声辐射力成像,心脏超声等技术。超声医学还需要与多学科实现联合攻关,与临床科室和纳米材料科室紧密合作。还需要积极的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有效地将科研成果向适宜的三级以及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输送,推动超声在介入、造影,以及肿瘤、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促进乳腺靶向造影,以及纳米级造影剂的申报,转化和应用。

另外,在超声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有效借助平台力量,加大选拔力度,培养重点人才。要将院内培养和院外联合培养结合在一起,努力为超声医学人才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待遇上要向青年学科领军人物倾斜,鼓励青年医生申报各种创业基金,以此为超声医学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和物质保证。

参考文献:

[1] 赵佳琦,章建全;借鉴戴明循环理论增进超声医学科研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年01期

[2] 王鹏,褚洪光,孟春荣,李倩;超声医学科建设构想浅谈[J];中外医疗;2012年01期

[3] 刘守君;加强超声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J];现代医院管理;2005年01期

[4] 杨益虎;超声医学科建设构想浅谈[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21期

[5] 何林丰;对我区超声医学工程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技;2000年06期

篇(2)

关键词:医学重点学科;急诊医学;管理实践

0引言

2016年河北省卫计委组织申报新一轮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将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学科调整、淘汰增补等需要,评审确定新一轮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我科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按照2016年河北省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认真全面总结汇总组卷。在提交申报的书面材料后,我们按照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的申报要求与自身实际临床工作对照,找出不同及差异,对存在的问题拿出相应的方案,分层规划,分层实施。

1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的意义

根据《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冀卫办科教[2016]5号)要求,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以5年为一周期,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6年评审确定新一轮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通过资源整合,加大投入,联合攻关,使10个左右重点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全省医学重点(发展)学科中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科骨干,逐步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雄厚、成果丰硕的代表省级医学顶尖水平的学科人才队伍。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的重要组成部分[1-2]。是促进科室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科室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根本,也是科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创建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为契机,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科室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广大居民健康需要[3]。

2评估申报临床重点专科

2.1科室总动员

接到医院的通知后,科室高度重视,召开专项全体会议,包括我科的二级科室院前急救部、高压氧室、门急诊换药室、简易门诊和全科医学科所有医护人员。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制定时间表及截止日期,明确分工,明确工作方案和路径。

2.2汇总资料分析资料

科主任、护士长全面督导,科室医护人员按照规定时间上交个人全部原件、复印件打印件、科研项目主管单位批示文件复印件及个人所有资料电子版等。为方便大家及时整齐上交各项个人材料,科室指定复印地点,尽可能做到上交材料整齐、统一。科室秘书专职负责所有材料收集、整理,上报电子版资料的整理、排版,及最后上报材料的装订。整个提交材料过程科主任全面负责,随时跟进进度,核心成员多次讨论学科建设评估指标的具体事项,清晰明确按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指标体系一项项客观真实自我评价,认真组织每一项佐证材料。同时对差距、不足和欠缺认真梳理,归类汇总。

3评改结合

3.1找差距选亮点

对组卷材料首先对照标准分值自评分。同时请同行专家对组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及内容点评,尽可能做到对上报资料准确详实。同时对自己学科现状有客观清晰的评价和总结。

3.2抓实践

申报医学重点(发展)学科既是一个总结,更是新的开始。更加深入的认识本学科建设的内容,包括研究方向的确定、学术队伍的建设、科研的开展和系统性、科研成果的取得、人才培养的质量、基础条件的完善、管理制度的健全等方面[4]。根据学科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和长期目标,分阶段强化改进,不断提高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4讨论及建议

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在于在更高的层面取得自身进一步发展,对行业发展有带动引领作用[5]。管理保障和学科资源方面:适逢医院十三五建设规划年,进一步在设备投入、实验设施条件与开展、经费匹配等与医院管理层、职能处室等多沟通多交流,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推动急诊信息化建设,在现有急诊病历系统电子化、化验影像学检查工作站同步传输的基础上,逐步开发更适合急诊区域工作的系统软件。急诊信息化建设,将更全面的进行患者就诊规律的观察、就诊时间分布情况、危重症数据分析、疾病群体分布分析等。可以为科室质量控制管理专业化提供基础数据[6],为本地区进行疾病监测提供数据支持,还可用于疾病预防及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管理好利用好这些数据,对于科室临床科研公关方向,与相关专科的合作方向,也具有一定的提示导向作用。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卫生事业管理”模式不仅必然成为卫生事业管理面对的重要挑战,同时也将必然成为卫生事业管理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战略选择[7]。梯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学科带头要求5年内科技进步奖是本次重点学科申报的核心条款。这一条核心条款我们的差距较大。对我们自己,未来更多需要实施的是如何让学科科研成果更加系统化、更加科学化。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在科室内成立临床科研小组,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基础,科研为临床服务能力提升为导向,引领学科成员更加侧重科室标志性的技术水平、代表疑难危重救治诊疗水平的科研成果。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委员会中需要有更高要求的学术任职、学术地位。在人才梯队结构上方面,从年龄、学历、职称、发展潜力、专业发展方向等需有更系统的培养锻炼方案。工作绩效:在此次评价指标里,医疗技术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情况、床位规模情况等都是被评价指标。同时侧重学科优势项目量和所处水平的考核。医疗质量是日常工作,包括大量的基础性的具体任务,是学科建设管理中最为复杂艰巨的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强化过程管理,如何快速通过反馈系统查看环节处理的不足,尽可能地保证救治整体质量,如何持续提高专科化诊疗水平,如何管理提炼学科优势项目数据等。科室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将宏观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和标准,保证各项具体指标的逐一实现。急诊的信息化与数据库建设的实践则有利于积极推进急诊质量控制与管理、降低医疗差错、优化急诊业务流程、提升急诊医学科研能力[8]。综上所述,临床重点学科建设是促进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合理导向,更加关注临床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优化,以动态管理方法持续增强医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急诊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急诊特点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必将推动急诊危重症等本专业标志性的技术水平建设提高、促进新技术的采用。

参考文献

[1]邹如政,赵旭,乐才文.以动态管理方法促进重点专科建设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6):874-875.

[2]吴春华.医院重点专科的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5):402-403.

[3]杨进彬.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新思路与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6,14(1):2-4.

[4]苟正先,陈启勋,陈瑾.临床重点专科与医学重点学科的不同点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4):55-57.

[5]安宁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绩效管理的思索与探讨[J].现代医院,2013,13(4):1-3.

[6]张瑛琪,王彦霞,李欣忆.106551例急诊患者疾病谱与就诊规律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3):254-257.

[7]王耀刚.大数据驱动的卫生事业管理挑战与机遇[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32(2):81-83.

篇(3)

关键词: 学科极;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235-02

1“学科极”概念的提出

随着社会科技的全面进步,高校的学科设置呈现滞后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本学科的基础上,对学科结构进行的调整。综合而言,出现如下趋势:第一,科学发展与社会需要促进了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要保持学科优势,就必须对有限的学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最优组合;第二,打破了过往的学科壁垒;第三,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群在各国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学科概念已逐渐模糊化。因此,如何对待现有学科研究方向、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力度、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整合相应学科资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特色突出、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优势“学科极”,成为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1.1 我国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是看其优势学科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1],而基础医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是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乃至整个卫生事业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地位至关重要。从现状来看,“国内专业性医科院校所设的基础医学学科存在规模散,结构、布局不合理,人员、仪器设备零乱分散,且重复设置,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等问题”。[2]某些学科研究缺乏创新,研究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一些学科研究虽适应社会需求,但缺乏竞争力,不能发展壮大。这些学科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研究梯队,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残缺,无法胜任重大科研项目,从而影响学科建设。

1.2 “学科极”概念应运而生“学科极”是打破学科界限,将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综合体。“学科极”并非简单的学科组合或者罗列,而是个相关学科的高度综合,是学科之间交错纵横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集成的结果。

1.3 “学科极”概念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普遍意义“学科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技资料等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自由共享,实现多学科有机的整合,建立起多学科合作平台。这种整合使原有的学科特色更加显著。同时又能带动学科群内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科的发展,形成新兴的优势学科。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能拥有众多的前沿技术和一批有活力的优势“学科极”,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当前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难以揭示物质运动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聚焦才能够透视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医学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与在向高度综合、共生发展、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打破传统院系设置,构建“学科极”发展框架我院12个主干学科按传统的学科科目设置分类(见表1),分为4个基础医学学科和8个生物学科,这样的传统建制有助于学科的纵向深化但是,在高校承担产学研多样职能的今天,对于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来讲,体制性的障碍严重阻滞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按照“学科极”思想,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设置结构,在原有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科观、大人才观、大协作观、大资源观和大成果观的指导思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学科论证,逐步形成了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纽带,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学科极”框架(见表2)。

2.2 “学科极”思想在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中的初步运用为打造优势“学科极”,扩大学科交流领域,近年来我们以 “学科极”为单位,不断发挥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学术研讨、攻关研究、课题、成果申报、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开展协作和合作,不仅实现了特色优势学科的提级升位,还不断提升了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

2.2.1 科研产出情况课题申报的成功已成为体现一个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自“学科极”思想提出以来,我们在各级各类课题申报过程中均实行由科室论证、“学科极”论证、管理单位论证组成的“三级论证体系”,使我院课题申报的数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我院共获立项课题316项,经费1.2亿余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前期研究计划、国际合作研究等课题取得了突破。自主发表国外SCI论文207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14篇,单篇最高9.38(PNAS)。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军队、省部级二等奖9项,申请、授权国家专利72项。以“学科极”模式成功申报“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军队“530”重点建设学科等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

2.2.2 学术交流情况为了浓厚学术氛围,扩大我院学术影响力,给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广大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形成思路碰撞,起到活跃学术思想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广大科技人员的视野,扩大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学术圈。2006―2010年间,我院成功举办8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和知名专家共计259人次交流合作;与法国法兰西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知名学府开展长期合作研究,部分海外学者定期来我院做学术交流和科研指导,其中在双方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共同建成了“中-加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形成了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为一体的联合开放实验室。

2.2.3 人才培养情况为了进一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从2009年开始,我院一直以“学科极”的方式组织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和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期间,113人顺利毕业,1000余人次参加了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通过“学科极”联合答辩和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为各学科间提供了学术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我院范围内逐步形成了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对培养综合性人才、发展新兴学科有着重要深远意义。不仅研究生培养如此,我们还将“学科极”培养模式运用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十一五”以来,我们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院士后备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总后“科技金星”、“科技新星”5人,先后有15人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3人次获得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

“学科极”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方式,注重对学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还有利于优化学术队伍,建设创新团队,对基础医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继续以“学科极”理论为指导,以构建有特色、有重点的优势学科为目标,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求精拓新,着眼未来,为建设创新型一流基础医学院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坤,王振维.大学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25-27.

篇(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试行建立在医学硕士、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基础之上,因此弄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学学位之间的关联与差异,是把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征的前提。由于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论文形式以及授予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现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与医学科学硕士学位作如下比较。如表1所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具有技能性(职业背景)和过程性特征。所谓技能性是指培养内容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侧重于从事临床医师这一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谓过程性是指临床技能培养要求二级学科轮转的过程或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有严格的考评记录和考核指标,强调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和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同时专业学位不可越级申请,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也必须按级申请。

二、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不同培养途径与同一标准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和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职医师,这两种对象的培养途径各异,但要按同一标准授予同一学位。经比较分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标准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考核标准在具体病种和数量要求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势必导致同一学位而非同一标准。解决这一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于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对培养内容细化分解和把握培养过程,采取差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力求培养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通过环节考评、阶段考核等手段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达到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和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确保不同培养途径所授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达到同一标准。

2.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关系

根据专业学位的定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指临床医师这一职业背景的学位,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其联系在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这一专业学位人才的学科基础;区别在于医学硕士学科授权点是指该学科专业有招收硕士生和授予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权力,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内涵和范围均超过硕士学位授权点,它是指一种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并没有限定是哪些临床医学的学科专业,即覆盖整个临床医学学科,这为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空间。但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必须优先考虑已有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同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科基础和指导教师的情况,通过一定的申报审>!

3.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培养基地建设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临床技能为主要培养内容,因此必要的临床资源、人力资源(指导教师)是培养工作的首要条件,为保证临床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条件,在调整挖掘现有临床资源的基础上,应积极利用社会医学教育资源与高水平医院(如教学医院)联合,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基地,实现临床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开辟和建设基地。同时应制订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使基地建设水平能符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临床病人为具体对象,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学生在病人身上“实习”的机会锐减。因此,建设临床模拟教学实验室,提供反复无创伤训练平台,利用模拟仿真环境和高端模拟产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满足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训和考核的双重需要。

篇(5)

    随着社会科技的全面进步,高校的学科设置呈现滞后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本学科的基础上,对学科结构进行的调整。综合而言,出现如下趋势:第一,科学发展与社会需要促进了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要保持学科优势,就必须对有限的学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最优组合;第二,打破了过往的学科壁垒;第三,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群在各国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学科概念已逐渐模糊化。因此,如何对待现有学科研究方向、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力度、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整合相应学科资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特色突出、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优势“学科极”,成为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1.1我国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是看其优势学科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1],而基础医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是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乃至整个卫生事业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地位至关重要。从现状来看“,国内专业性医科院校所设的基础医学学科存在规模散,结构、布局不合理,人员、仪器设备零乱分散,且重复设置,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等问题”。[2]某些学科研究缺乏创新,研究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一些学科研究虽适应社会需求,但缺乏竞争力,不能发展壮大。这些学科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研究梯队,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残缺,无法胜任重大科研项目,从而影响学科建设。

    1.2“学科极”概念应运而生

    “学科极”是打破学科界限,将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综合体。“学科极”并非简单的学科组合或者罗列,而是个相关学科的高度综合,是学科之间交错纵横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集成的结果。

    1.3“学科极”概念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普遍意义

    “学科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技资料等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自由共享,实现多学科有机的整合,建立起多学科合作平台。这种整合使原有的学科特色更加显着。同时又能带动学科群内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科的发展,形成新兴的优势学科。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能拥有众多的前沿技术和一批有活力的优势“学科极”,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当前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难以揭示物质运动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聚焦才能够透视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医学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与在向高度综合、共生发展、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打破传统院系设置,构建“学科极”发展框架我院12个主干学科按传统的学科科目设置分类,分为4个基础医学学科和8个生物学科,这样的传统建制有助于学科的纵向深化但是,在高校承担产学研多样职能的今天,对于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来讲,体制性的障碍严重阻滞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按照“学科极”思想,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设置结构,在原有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科观、大人才观、大协作观、大资源观和大成果观的指导思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学科论证,逐步形成了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纽带,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学科极”框架(见表2)。

    2.2“学科极”思想在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中的初步运用为打造优势“学科极”,扩大学科交流领域,近年来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不断发挥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学术研讨、攻关研究、课题、成果申报、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开展协作和合作,不仅实现了特色优势学科的提级升位,还不断提升了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

    2.2.1科研产出情况课题申报的成功已成为体现一个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自“学科极”思想提出以来,我们在各级各类课题申报过程中均实行由科室论证“、学科极”论证、管理单位论证组成的“三级论证体系”,使我院课题申报的数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我院共获立项课题316项,经费1.2亿余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前期研究计划、国际合作研究等课题取得了突破。自主发表国外SCI论文207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14篇,单篇最高9.38(PNAS)。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军队、省部级二等奖9项,申请、授权国家专利72项。以“学科极”模式成功申报“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军队“530”重点建设学科等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

篇(6)

[关键词]吉首大学 学科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 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40-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与压力,培育自身办学特色是摆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紧迫的现实问题。特色就是个性的体现,特色不是上面封的,不是专家设的,特色必须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形成的。地方本科院校在考虑特色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从现有的条件和实力开始,要和客观环境、社会需要、当地的文化相适应,这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不可逾越的规律。在特色培育中,它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具有龙头地位,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与理念

学科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几乎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内涵上说,学科是科学领域的分支,科学学之下的概念。延伸到人文科学,也就是人文科学领域的学科,相应地,也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工程技术科学领域的学科,等等。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而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对同类知识进行的系统化集合,它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是根据不同研究对象或对象属性,对自然、工程、社会、人文等进行的一种划分,并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不断被分解、派生出新的学科的。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共有13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若干个一级学科组成一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若干个二级学科组成一个一级学科;有些二级学科下设三级学科,若干个三级学科组成一个二级学科。学科建设通常是在二级学科上考虑的,有时也延伸到三级甚至更深的层次。当前,科学知识高度综合,在学科建设时尤其要注重学科与学科的交叉与跨越。

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建设的方针、指导思想;(2)学科规模和学科布局;(3)学科建设发展的水平、层次和目标;(4)学科特色的凝练与重点学科的形成;(5)学术梯队的构建与壮大;(6)高水平科研课题与成果的支撑;(7)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的启动与衔接管理;(8)实验设备、图书信息及其他条件的建设;(9)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环境及信息渠道建设;(10)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管理机制等。

有时候,人们在提到学科建设的时候往往提到专业建设,说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确实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在二级学科的设置中,有些直接就是专业设置,比如文学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一个二级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专业门类。学科与专业密不可分,有时将“学科专业”一起使用。但两者毕竟性质有别,也有许多不相交的内容。专业以学科为基础,专业建设总与一定的学科建设有关。而学科建设的相对独立性更为显著,比如专业建设中包括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中包含了技术开发,这都是二者不相同的内容。专业不是某一级学科,它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专业是指向职业的。学科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而形成的“树状分支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所以专业是变动不居的,而学科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学科并不自然产生专业,但是成熟的学科建设容易产生专业,学科建设为专业教学内容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为专业教学提供尽可能先进的实验手段,提供智慧与成果以对教学产生各种启示,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科建设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优良的实验设施等多方面来支撑专业建设,从而使相关专业从学科发展和学术人员日益提高的学术水平中受益,保持专业建设的先进水平。

二、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关系辨析

(一)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良性发展

大学中的学科最初只是为培养人才设立的,19世纪洪堡提出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使大学中的学科同时承担了教学和科研两项职能。具体的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某一或某几个学科领域进行的。因此学科建设的水平往往就反映在教学与科研水平之中。一所大学的科学研究的水平与特色都主要体现在学科上,学科建设成为大学的极为重要的任务。科学研究是在具体的学科上展开的,学术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其实是看学科水平,学科水平是大学学术水平的基本标志。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全方面地开展科学研究不但是本身的一种职能,也是院校学科水平的一种体现。湖南吉首大学地处偏远山区,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吉首大学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加大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承担了一批重大科研课题。这些课题绝大多数都是围绕边区经济文化建设实际问题开展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开发研究成果,促进了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但由于人才短缺的限制,学校难以及时针对地方多样化需求搞科研,不易取得地方的信任,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有利益和制度障碍,政府搭建的合作平台达不到可操作的程度,研究成果几乎难以转化为地方生产力。据此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学科建设。通过科技服务和兴办科技产业,学科建设可获取经费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

(二)以育人为旨归,通过学科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如果只讲科研,大学就会沦为单纯的科研院所。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推动了大学学科的发展。但是这容易导致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有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大学才注重学科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要搞好本科生教学就是本分了。其实这是片面的,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办学中强化教学与学科建设的联系。学科建设上了台阶,才能涌现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了,会在科研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带动教学。这样,教师们不会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照本宣科,而是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科建设支撑专业教学,学科建设的成果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能转化成具有本土性、本校性的特定课程资源。学生在学校所习得的文化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主要通过课程来提升,利用学科建设成果可以开设出特定的课程。比如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就孕育出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培育最终要落实到特色人才的培养上,特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特色课程的开设,学科建设的成果为特色课程开设提供资源,保障课程的生命与活

力。

学科建设不仅要重视在学科发展前沿上的突破,更加要重视吸收和综合本学科已有的学术成果,尽快地转化为教学的优质资源,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建设不只是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学科建设是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三、学科建设特色培育思路

(一)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区位劣势,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形成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学校要积极营造科研氛围,激发广大教师进行科研,投身于学科建设。要注重学科团队建设,树立团队意识,改变学科建设中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现象。要营造优质的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尊重学术自由,提升学科的龙头地位。比如,吉首大学2010年制定了《吉首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吉首大学重点学科经费管理办法》、《吉首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吉首大学学科建设目标评估细则》、《吉首大学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学科建设的地位。

(二)着力调整学科结构,发展特色优势学科

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科结构严重不合理,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的质量和针对性不够,服务社会的贡献能力不强等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片面追求学科规模扩大,没有根据自身的性质、层次、类型、传统等确定重复学科不同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定位,人才培养趋同化、集中化。比如,吉首大学有除军事学之外的十一大学科,但是高水平的学科比较缺乏,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尤其工科等应用学科势力单薄,导致工科专业及其他应用性学科专业比例严重偏低,与学校综合性大学的功能要求不相适应。特色优势学科数量偏少,分布不合理,与提升学科整体水平的目标不相适应。

篇(7)

【关键词】区域特色 研究型大学 学科建设 特色学科 优势学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6-03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有利于大学管理者指引学科建设方向,对学科建设进行整体把握和布局。国务院通过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办好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支持西部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发展,大力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广西民族地区发展。

广西大学自1928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学校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马君武先生的办学思路:“开办实用科学,培养广西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服务广西经济社会”。现今,广西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和广西人民政府共建的地方高校,也是我国“211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建设高校,提出了以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办学方向和定位。研究广西大学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现状并提出建议,不仅能提高学校的特色办学水平,还能加快学校建设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一、立足区域建设特色学科,增强学科特色

目前,广西已进入工业建设中期,继续立足区域经济建设的规划和战略,抓住我国西部大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14+10”(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战略新兴产业)产业体系建设等发展机遇,与区域重点产业、区域重点工业建设加强联系,加大与区域建设所需项目的合作,有利于区域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广西面临“双核驱动”、“两区统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左右江革命老区和西江经济带)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重大发展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打造交通运输、海洋经济、农林渔业、能源开发、跨国旅游、生态环保等高水平的沿海工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西江黄金水道内河港口吞吐能力6000万吨,沿江中心城市形成汽车、机械、冶金、高新技术及建材等产业布局;桂西地区开发的优势资源有铝、锰、有色金属、水能、制糖、红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并建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2010年,自治区政府加快“14+4”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产业优先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有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4个战略新兴产业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2012年起,广西又新增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养生长寿健康产业。根据广西大力建设的重点产业需要,建设和增设有色金属、农产品加工、高科技术产业等区域特色学科,是加快高水平区域特色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构建特色学科体系,完善学科建设规划

虽然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学科建设模式,但是借鉴著名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共性可快速提升自己的学科建设水平。有学者研究了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构建一个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即建设奠基性的基础学科作为学校的主体学科;建设标志性的强势学科和优势学科作为学校的主干学科;建设常规性的支撑学科和跨越式的特色学科。广西大学在完善和落实学科建设时,可借鉴这一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规划。

(一)构建以文理学科为基础的主体学科。广西大学早在1931年就成立了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4个系,办学历史久,有较深厚的历史积淀,但现在总体上落后于工学和农学两门学科;人文社会类基础学科发展较缓慢,学科总体薄弱,如文学、哲学还未设置博士培养点,历史学建设还存在空白。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哲学、文学、社会学、数学、化学等文理基础学科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注重加大对人文类学科建设的支持与投入,才能为学校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成长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以工学和农学为强势学科的主体学科。广西大学在创办之初,学校创始人马君武先生就提出首先开办实用学科的办学思路,培养广西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的理学、工学和农学等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广西社会。工学和农学经过80多年的办学积累,如今已成为学校的优势和代表性学科,其中工学中的结构工程和农学中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两门二级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基于工学和农学中的土木工程、畜牧学等强势学科构建学校的主体学科,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学科进行建设,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

(三)加强学科关联度构建支撑学科。加强支撑学科建设,如理学作为工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工学壮大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广西大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这标志着广西大学工程学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而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工学学科的高水平建设就需要基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理学学科的支撑和援助。此外,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能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学生,还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和为学科创新提供平台。

(四)立足广西建设需要构建特色学科。广西大学在特色学科构建方面,除现有广西区重点建设学科中的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外,加大学科参与广西区域建设发展的力度,如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林业工程、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所需学科建设,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广西新型工业化、广西“14+10”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促使学科增加区域服务特色,成长为特色重点学科,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域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教师,完善学科建设队伍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以培养中青年教师为主,同时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发挥重点学科的高端人才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提高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特色学科优势,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将中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在国内外学术上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高水平教师,既要有短期培养措施,更要做好长期培养的准备与决心。同时,需要继续完善教学和科研制度和管理,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为他们的工作创造条件和提供成长的平台,留住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使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为高水平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才,逐步壮大高水平教师队伍。

努力为中青年教师提供自由的学术和科研环境,完善教学和科研的基础设施与条件,减少日常的工作琐事困扰,同时满足中青年教师住房等物质需求,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待遇水平,继续采用激励措施,提高对在教学科研中表现优秀的高水平中青年教师的奖励;加深对中青年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公平对待不同成长阶段的中青年教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价值,认真倾听和重视他们的需求,增强中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供中青年教师实现价值的平台,主动采取措施引导中青年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方向同中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二)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高层次人才。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先考虑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需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和服务机制,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求计划、多样化引进等优惠政策、科学合理的人本管理和用人制度等。设立院士、杰出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不同的人才层次,结合学科、科研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制订不同层次的高水平人才需求计划,制定不同的薪酬待遇标准;对于院士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领军人才采用柔性灵活引进的方法,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兼职院士设置特定的岗位,聘用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访谈和交流、参与科研合作、进行短期工作等,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工作方式;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和使用,灵活管理学校和学院引进的双聘和兼职的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全职高层次人才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和服务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实现他们的价值。

四、着力建设重点优势学科,提升学科知名度

重点优势学科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实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与知名度。广西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基于广西经济社会长期以来的工业需求、农业需求等,工学、农学等学科起步和建设较早,有长期的学科专业历史积累,有利于这些学科形成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土木工程、动植物等学科历史悠久,现在不仅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也是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学校集中力量建设重点优势学科,不仅能带动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还可以通过重点学科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

(一)探索重点学科管理模式改革。长期以来,重点学科建设以院级管理为主,主要在各二级学院独自规划并进行建设,影响了学科之间的关联度,重点学科不能较好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探索“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将管理重心下移至重点学科,学校和学院对重点学科进行总体规划和资金支持,重点学科成立学术委员会进行全面协调;基于科研平台,负责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整合临近和相关学科的资源,负责科研活动的具体管理与开展,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

(二)投入专项资金加强重点优势学科建设。在重点建设特色学科群中的土木结构工程、动植物遗传与繁育、生物学等重点优势学科和专业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和良好基础,其中一些重点学科甚至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先进科研成果。学校集中力量建设重点特色优势学科,设定专项建设资金,加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学科的经费投入,建设重点优势学科的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基地,增加学校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资金,有利于学校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取得,重点优势学科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三)加快重点学科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等研究基地不仅是学校特色重点科研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区域特色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加强重点学科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科研资源的整合,带动这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科建设所需的高水平人才。 例如,重点学科土木工程现建有相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3个:工程防灾与(下转第117页)(上接第87页)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广西北部湾重大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继续加大对土木工程重点科研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已有的重点实验室也为工学学科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与区内外高校签订重点学科合作协议。积极与国内具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水平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借鉴它们的重点学科建设经验,与中西部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等同类办学层次与定位的高校签订特色办学和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合作协议,相互交流与学习。此外,学校基于自身所处的区域环境、区域发展方向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区内高校在区域重点建设项目相关的重点学科加强学科和科研合作,例如在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加大与桂林理工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在动物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加大与广西医科大学的交流和合作;在民族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方面加大与广西民族大学的交流和合作,进而全面加快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步伐。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资助项目(2011JGZ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