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13: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专业需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性人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随着社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素质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特点。重视社会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是优化高职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0引言
对于一个学校来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也影响着人才未来的就业能力。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改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让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加适合市场需求。加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化与针对性,提高其应用型特质,是社会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最新要求。
1当前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1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仍然呈供不应求状态就会计人员的整体就业情况来看,大多数会计人员仍然工作在生产部门,各行各业的会计持有量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十年,我国国有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数量减少,非国有企业的会计人员数量减少速度更是惊人,达到国有企业的四倍之多。从这样的现象来看,我国的会计专业人才处于市场饱合状态。但在个体民营企业以及地方小企业的需求来看,其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每一年,我国的会计从业资格人数都在上涨,会计人才队伍正在不断壮大。高职教育给更多人接受与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机会,这些接受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更要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应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去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于会计人员价值的衡量标准不断变化,高职院校不仅要针对社会需求去安排课程,还要对新的会计专业理论与方法进行传播。虽然我国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超过千万,但在专业会计事务所工作的不足五万人,取得国家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我国在数量上看不缺少会计人才,从质量上看会计仍然是社会紧缺型人才。
1.2社会的会计人才需求与院校教育有结构性矛盾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大多数企业希望招聘到高级的、专业的会计人才,而不是只会做简单账务工作的会计人才。近几年来,企业与单位在招聘会计人才时,大幅度提高了对相关专业证书、工作经验以及英语语言水平的要求。这些现象都表现普通的会计从业人员数量过多,而高级财务工作者人数过少的本质。虽然许多会计专业学生从高职院校学成毕业,但并不能满足企业提出的职业要求。如果高职院校不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会让高职院校的就业特色难以突显,造成高职院校教育地位下降的后果。
2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从社会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出发调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调整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细节。只有将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合理安排、设计,才能让会计专业学生在走出学校时为企业所接纳。
2.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会计专业的定位明确,才能让专业学习内容更有针对性。面对民营企业以及地方企业会计人才需求量大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应当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放在中小民营企业上。有了明确的定位,对会计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培养一线会计人员为目标,改革一系列教学活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需求培养会计人才,不仅要注重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学生建立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练习,提高沟通能力。将目标锁定在中小民营企业的会计岗位上,重视岗位的实际操作以及理论知识应用,才能让会计专业学生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栋梁之才。
2.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要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就要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教育、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结合在一起,同时纳入到会计专业教育体系当中,才能促进会计人才的全面发展。知识方面,高职院校要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了解计算机操作方法以及会计专业相关法律知识。能力方面,要结合市场与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将能力视为教学之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更要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素质方面,培养学生建立健全的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积极面对工作中的一切。
2.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满足地方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人才的需求,就要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积极利用工学结合的方法实施会计专业教学。从民营中小企业的需求出发,引进企业的真实工作案例,与企业一起去探究会计人才的培养技巧。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利用一学期理论与一学期实践的模式组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参与工作,才能让当代会计专业学生在走出校门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3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将学校内的教育与学校外的就业需求结合在一起,将课程与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子明.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8:359-360.
【关键词】市场导向;岗位需求;高职会计专业
1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为了解就业单位对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本文对25家就业单位的财会部门进行调研。被调查单位中有8家服务型企业、6家制造企业,此外还有商业、旅游业、物流、行业、学校以及IT行业等多种性质的就业单位。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是能够吸纳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主要渠道,其中会计师事务所需求尤为突出,是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良好选择[1]。
1.1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
就业单位的岗位需求主要是出纳和档案管理,这些岗位的人员需求量较大,技能要求相对简单,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学生普遍以此为目标。此外,总账会计、工资核算和税务会计也有较高的需求,债权债务核算、审计助理和财务经理、稽核等岗位也有一定需求(见表1)。可见,会计岗位需求较为多样化,专业划分也比较详细,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注意岗位精细划分。
1.2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需求
就业单位看中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和职业资格证书,此外毕业院校、社会实践经历、学习成绩和计算机水平也是企业看中的基础要件(见表2)。其中职业资格证书是毕业生从事会计岗位的必要条件,相关培训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视的基础工作。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的提高需要会计专业建设者根据市场需求建立相应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有的放矢为企业输送有用之才[2]。
1.3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需求
就业单位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主要是责任心、吃苦耐劳、团结能力和爱岗敬业,因此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需要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进取精神是学生会计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此外,行动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对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更高要求(见表3)。
2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2.1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高职会计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是缺乏社会实践、工作经验和毕业生供大于求。因此,大幅度进行校企合作,丰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实习经验,是毕业生增加竞争力的主要出路。此外,会计岗位技术性很强,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高,但是专业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差,并且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这些问题容易形成毕业生眼高手低的局面,毕业生应做出客观自我评价和就业预期。只有校企深层合作,有针对性的教学,增加就业单位与毕业生的信息沟通才能有效提高就业率(见表4)。
2.2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有待加强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不熟练的技能主要是报表编制和纳税申报,会计电算化技能亟待加强,这也成为人才培养的新突破点。编制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各种会计资料的装订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传统技能,但在就业过程中看出这些技能学生掌握的仍然不扎实不过硬(见表5)。
2.3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业中存在不足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衔接欠佳以及能力知识宽而不精,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毕业生对自身素质认识不够,缺乏主动性、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等问题,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不足(见表6)。
3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源泉。第一,坚持市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第二,课程体系与企业实践接轨,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重视学生的朋辈式教育和自我管理,加强优秀学生的辐射带动作用。第四,加强会计文化与学生会计协会建设,拓展和提高学生的视野和层次。第五,建立人才需求和培养信息资源库,为毕业生提供后续职业支持,为校企合作积累社会资源。第六,注重教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参考文献】
【1】李启明.构建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设想[J].会计之友,2010(5):118-119.
【2】刘书兰,甘璐.会计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评价社会调查[J].财会通讯,2008(7):58.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大纲都把会计学课程设为必修课。会计学对于,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完整建立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家所认同。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相关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授课内容如何确定,引发了相当多的讨论。如权英淑(2003)、陈亚民和王天东(2003)、刘勇(2003)、王耕、金铭和李志雄(2005)等普遍认为,传统的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采用简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能较好地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如何调整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内容,以便较好地适应非会计专业的特点是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对学生和社会进行了本科会计学教学需求的调查,调查结果为解决在会计教学内容安排上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照。本文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案的一些措施。
一、调查数据分析
(一)学生需求调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接受调查的本科学生覆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所有专业,包括管理和经济两大学科类别。其中,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工程专业;经济类包括国际贸易、金融、保险专业。样本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年秋季学期和2005年春季学期正在主修会计学课程的两届学生。共发出问卷417份,收回有效问卷346份,回收率为83%。其中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三年级样本分别占47%和53%,包含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样本,比率分别为21%、18%、18%,占全体总样本的57%;金融、国际贸易和保险等经济类专业样本比率分别为16%、15%和12%,占全部总样本的43%。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的调查方法。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中发现:首先,学生在会计知识的学习目的上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为会计学课程学习的目的设置了不同选项,要求学生对各个选项按“非常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和“不重要”不同重要性程度进行选择,结果各选项几乎没有选“不重要”的。将各个选项在前三项重要性程度的选择频数分别乘以“5、3、1”求和,得出各选项总得分;将各选项总得分再分别除以各选项总得分之和得出各选项重要性程度,最后结果如(表1)所示。发现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比较分散,差异较大,除去频数过低的一项“其他”,剩余各项的得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如对从事管理工作有用得分最高,为将来从事会计研究得分最低),但总的来讲对那些得分较低选项的需求空间还是很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非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在会计学课程学习目的上,存在明显的多样性,主要是为了辅助其他课程的学习或者辅助以后的管理决策工作。其次,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学习目的的多样化,本科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内容也呈现多样化。我们列出了如下会计类课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和会计信息系统,要求学生按重要性程度选择教学中应该安排的内容。统计出的各项课程的总得分和重要性程度如(表2)所示。从(表2)的结果可以发现,与学习目的类似,所有课程的总得分都不低,没有出现某门课程被提及比例过低的情况。在对不同专业的数据进行独立的分析后发现,不管哪个专业,这种多样性是存在的。学生对会计领域所涉及的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总体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态势。最后,希望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能够结合自身的专业需要。值得格外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问卷的主观意见部分,相当多的同学提出会计学课程教学还应结合其自身的专业特征,进行一些特殊的调整,能够对会计与其自身专业的交叉领域进行介绍,以扩大专业视野。如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希望更具体地了解会计各子系统的特点及各子系统间的联系;了解会计数据的传递过程。又如国际贸易专业很多学生较关心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外财务报表分析、外币业务的处理等;金融专业很多学生则要求强化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对财务流程的管理是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环节,还有很多学生关心企业财务制度如何建设与完善。可见,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对会计学课程学习需求的一个总体特征,即学习或教学需求的多样化,这种需求多样化的来源正是学习目的多样化。
(二)社会需求为了进一步了解本科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需求特点,我们还相应地进行了本科会计学教学社会需求的调查。调查的样本选取的是一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MBA学员。这些学员要求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所处管理职位,且许多来自当今新兴的行业领域,他们的观点可能预示了未来本科学生就业要求的信息。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从调查结果,得出结论:一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相当重要。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在非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加入会计学知识相当重要。在会计学知识是否对企业中的非会计岗位有作用的问题上,大部分被访者认为会计学知识对于企业中的非会计岗位,有着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作用;认为有着一般重要作用的或不重要的仅占少数。二是,对会计知识的需求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多样性特征。问卷中我们提供了7项教学内容,要求被访者在其中选出其认为最重要的三项。结果发现,财务会计被选的次数最高,达到25次,重视率达到0.83(此处重视率等于各选项被选次数/样本总容量30);财务报表分析和管理会计也有不小的重视率,分别为0.70和0.63。成本会计和电算化的重视程度也不低,为0.37;税务会计和审计,被关注的程度相对低一些,均为0.20,具体如(表3)。这些结果表明,社会和企业对本科会计学知识的教学需求与我们所调查的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三是,前本科生会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众多被访者对学校教育中的“重理论、轻实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满。30位被调查者中有5位特别在“目前本科会计教育存在的不足”这一主观问题中提出对这一现象的不满。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的落伍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三)调查综合结论不管出于何种学习目的和使用需求,学生和社会对会计知识都有着比较旺盛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都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在这种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教学中,传统的单纯依据财务会计知识体系建立的会计学教学方案,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学校是学生与社会需求相联接的桥梁,应该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未来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与对接作用。因此,如何针对学生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特征,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研究课题。
二、对现有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方案的讨论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改革是近年来会计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许多学者也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要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多样化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目前的教学方案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很多人也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如权英淑(2003)提出对非会计专业,教学内容要进行较大的调整,仅讲授原理是不够的,还须加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方面的内容,并着重强调会计报表结构、报表构成要素、报表分析和应用。陈亚民、王天东(2003)从MBA的角度探讨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认为传统的会计学教学并不适合MBA学员,对MBA的会计教学方法应当是以案例教学为主,课程相互融合,师生互动,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认为应从通修课程和方向课程两个角度对会计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并对会计学主干课程财务会计的课程结构进行再造,建议放弃常用的先介绍要素确认、计量,后介绍报表编制的顺序,采用按业务循环来讲授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方法,同时增加内部控制内容。刘勇(2003)认为,目前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存在教学目的不明确、内容设置不合理、不能体现专业特色等问题。提出应在会计信息数据来源及会计信息数据分析两个角度上重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并提出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专门设置相关章节确定不同专业的教学侧重点。王耕、金铭、李志雄(2005)对非会计专业中的会计教学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认为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员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把握会计工作组织、会计信息获取、会计信息使用环节;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的能力。研究者认为应该摒弃传统的简化会计系版本的教学方法,按照上述目标重新构建课程内容。具体措施包括加入“内部控制”相关内容,从资源优化分配的高度讲授财务会计,注重案例教学等。在上述的相关文献中,尽管没有直接提出保障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但改革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如何改革教学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方法上不管是权英淑提出的增加课程模块,刘勇提出的专门设置章节,还是王耕等人提出的重新构建课程内容,几乎所有都提出以教学内容丰富化来应对需求多样化,最终形成学生需求――教师教学――社会需求三者同步的局面。
笔者认为,表面看来,这些解决方法符合逻辑,似乎行之有效,事实上以上大部分文献也并未给出具体的可行性分析,因为,这些方案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首先,对于大多数非会计专业来讲,学生的课程负担都比较大,可供会计学相关课程安排的教学资源仍相对匮乏,尤其是课时安排,分配给会计学的课程一般在50个课时左右,完成现有的教学计划仍略显紧张,更不用谈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扩充。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两年的教学安排为例,会计学授课占用54个课时。以平均每周3个课时计算,教学周期长达17周之久,已成为本科学生所有课程当中授课时间最长的一门,客观上已经没有再进行扩充的可能。其次,有学者提出非会计专业培养的只是需要“懂会计”的人才,并不需要对传统会计有深入的了解,可以降低传统教学计划中很多内容的深度与要求,甚至删除掉部分内容,以腾出资源进行内容的扩充。这种观点笔者并不认同,一方面会计学科是个完整的体系,有其独特的学科基础,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也有学科的具体应用,如财务报表分析、审计;还有学科的一些辅助体系,如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这些知识体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知识体系。其中,被众多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方案所包含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都是学科的基础,也是进行其他会计类课程学习的先决条件。如果对学科的基础无根据地删减,对无知识准备的内容随意添加,简单拼凑得出教学方案,不符合“系统教学”的原则,通过这种教学计划给学生建立的知识体系也不坚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能力全面的高层次人才,尽管社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有着多样化的要求,但作为高等院校特别是本科院校,教学上如何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将来他们进一步的学习进行良好的知识储备、打下比较坚实的学科基础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毫无特点地与市场接轨,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是专科教育。最后,从前面的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不管学生还是社会,对会计领域中各门课程知识都有比较旺盛的需求,而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职务的细化,需求可能会越来越分散,需求的变化也可能变的越来越频繁。一方面“计划赶不上变化”,教师主导的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如何紧跟需求变化;另一方面“众口难调”,教师主导的内容多样化如何满足所有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等问题这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难以克服的障碍。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思路及实践
(一)改革思路如何解决需求多样化与有限教学资源间的矛盾以及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但完全以学生、社会的需求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导向也是不合理的。基于以上的分析并结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我们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方案,并在学生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一,授课仍以会计循环、财务会计为主体,教学主体方案不进行大幅度变动。大部分院校在教学上选择的是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两门课,或直接将两者合而为一称为会计学,这是整个会计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进行其他会计类课程学习的预备课程,能使学生比较系统的熟悉会计语言、理解会计原理、熟悉会计流程和一般的会计处理,不管学生将来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这部分内容都是将他们本职工作与会计工作联系的“纽带“。另外,对于从未接触过会计的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讲,这部分课程虽然本身内容难度不大,但入门过程却是比较困难的。很多问题如复式记账的思想、权责发生制的思想,学生都需要通过大量的讲解、练习和分析才能够理解。再者,我们的调查结果也发现,不管需求是怎样的多样化,对财务会计部分内容的偏好仍然是最强的,学生自身也对其极为重视。因此,笔者认为对这部分内容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案是可以接受的。第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我们将为满足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交由学生进行,让学生完成某一扩展方向上某种形式的自主学习研究。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对会计学知识的需求情况,为学生提供选题建议,学生再根据自身的喜好自由选题。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并开展研究。研究的形式不作限制,学生可以灵活掌握,既可以是理论分析,也可以是案例研究,还可以是实际操作。如学生可以对某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也可以选择对某家企业外币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演练,也可以对最新内部控制手段进行研究评价,还可以涉及会计理论或实际应用的各个领域,只要学生对这个研究感兴趣,并且其选题具有一定的价值即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在个体上完成了某一方向知识的扩展,总体上还达到学习内容扩展多样化的目标。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将满足庞大的多样化需求目标分配到每个学生自身,可有效的克服教学资源客观限制的障碍。我们在一项针对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方式的调查中发现,在期末考试、独立报告、课堂表现、作业、期中考试等选项中,独立分析报告这种考核形式的支持率极高,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期末考试。说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方式可能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也是可行的。第三,丰富考核方式,配合多样化学习。对课上所授的会计学基础和原理内容,期末考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且能给大多数学生带来比较现实的学习动力,是比较合适的考核方式。过分的强调期末考试,会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应试内容,影响自主学习的效果,降低多样化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效果。所以,期末考试可以适当地降低难度,并减少考试得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引导学生在实践、研究环节多投入精力。对本科学生而言,其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还是相对较低的,因此,实践环节应着重考察其在过程中的学习收获,相对弱化对实践、研究结果的考察。这些目的,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之前就说明,以取得良好的导向作用。
据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统计,2010—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在创造历史新高,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现状,党的十报告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战略部署,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则早在2010年就指出:“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学科、专业方向的调整与建设,积极推进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
因此,高校专业设置要尝试与市场接轨,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随着资本运作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发展,会计的学科内涵和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近年来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的学科领域,并逐渐形成了“现代会计”领域。如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做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以便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迅速进入角色,并且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丰厚的效益?这个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广大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结合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及教学实践,提出了面向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教育新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要求实现更高端的科学化发展。会计人才不只是要具有会计知识,还要具有职业素质、职业判断、驾驭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和职业技术等能力。为此,本文进行了历时一年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相关方面的调查,主要以走访和函调形式,调查对象以用人单位和财会专业部分毕业生为主。此次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两方面存在着问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现代企业的财务部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会计则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好坏。目前仍存在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的现象,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缺少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不能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不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2.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会计工作要求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然而,在教学课堂上,偏重视理论的讲授而一定程度上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部分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却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时易眼高手低,难以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或难以胜任岗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会计实训、企业ERP沙盘模拟、VBSE综合实训等相关课程的教育活动应相应加强。
3.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人才需求结构中,高端会计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会计人才是稀缺人力资源。而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应摆脱学科型教育、学术型教育的框框,尽量设置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级会计人才,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二、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国外大学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教育的社会需求特性。与之相比,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程度要低得多。因此,本文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培养方面,重点教授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会计专业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重点教会学生交流交际、专业运用和责任心。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会计实训的专业研究成果,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基于社会需求的教育方式。
在教学实验实践中,积极开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尽可能增加实训内容。通过建立校内的模拟实验(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业务,掌握各环节的会计核算,掌握企业经营成果的构成、收入和费用的核算等内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到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去参观,或是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间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在课程设置上还应多增加选修课程。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依照我校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实践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完整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以及初步科研训练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侧重均有不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其中《会计实训》的前置课程是《基础会计》,后续课为《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会计实训是配合《会计学》课程所开设的一门后续实践课程,本实训为以后学习财会专业知识,奠定了良好的账务处理基础。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衔接,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ERP沙盘模拟课程是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通过模拟工业企业的若干会计年度的经济业务,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的真实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行相关技能的演练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到企业内部获得工作岗位,实际体验企业财务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切身感受会计工作的氛围与日常工作的细节,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初步科研训练大多采用毕业设计的形式,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题目,设置研究目标,完成科研流程,从研究流程设计、研究工作开展、研究过程总结、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具备一个会计专业工作者在科研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需要与市场对接,与企业需求对接,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之路。对于会计专业,可以选择会计专业软件研发公司、会计事务所、小型民办企业、大中型商场、集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与之开展长期的校企合作,既可建设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又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订单进行人才按需培养,还可实质性地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合理化建议,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辅以对师资的弹性评价、个性化教学及教学管理等评价方式的改革。如学校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可以要求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论文,由教师出题、学生出力的传统方式转向由企业出题、教师指导、学生出力的方式,将毕业论文同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评估、技术改造项目的评估、企业资产评估等内容紧密结合。
三、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机制的构建
在社会需求导向下,民办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就必须建立两者的互动机制,建立共享平台,针对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民办高校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实践教学基地,展开师资与企业资源的融合研究,将校企联合办学全方位、立体式地推展开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相一致,使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1.建立高校和企业共享平台。基于双方资源优势,进行资源的合理交流与整合,实现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目标。学校改变封闭式教学观念,树立开放办学思路,积极引进校外人员来校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高校与企业相互交流的桥梁,扩大高校信息接收范围,增加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共同创建创新实训实验室,引入全新商业社会沙盘模拟系统,教授学生创新实操能力的同时,学生能更早地接受企业的职业理念,进入职业角色,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其职业凝聚力,为企业进行专业人才“再教育”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共赢,形成密切的互惠互利关系。
3.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校鼓励在岗的会计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各项业务核算操作,弥补实践经验不足。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实践教育中“教师+会计”、“专职教师+专职财务”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四、结束语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议建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互动机制。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做法契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明显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市场需求;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33-02
0 引言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其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准确理解应用型的内涵实质,是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学校首先要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区域发展需要、学科专业积淀、师资队伍结构和优势等,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并按照对应层次建构培养方案;其次从社会服务方面,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
1 目前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1.1需求结构分析据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最新的一项统计表明,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同比增长20%,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而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高级会计人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来看,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级会计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紧缺就更严重了。所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中高层会计人员是各单位所急需的人员。
1.2需求能力分析据调查显示,各招聘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需要应用型人才,比如他们首先注重的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如其次是职业资格证书,而学历、口才、分数、外表等都排在后面。这说明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如敬业爱岗、务实求精的高素质实用人才,能够动手、“一教两证”的第一线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的新职业岗位人才,能进行应用创新、开拓创业的创新人才,懂得管理、了解规则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复合人才。那么就会计专业而言,需要哪些具体的能力呢?鹿亚芹等人认为,会计人才应具有以下几种能力“财务核算能力,会计软件的运用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懂外语,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阳征保、胡进认为会计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五种能力素质:“管理等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能力,专业英语运用能力。会计信息的网络处理能力,以沟通能力为核心的资源构建能力,道德判断与道德实践能力”。李荣认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人文能力:政治素养、个人素养、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专业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税收处理能力;核心能力:会计能力、财务能力、审计业务能力、税收处理能力;发展能力:注册会计师、创新创业能力、考研能力、出国深造能力”。
2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通常我们对应用型的典型特征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我国在不同时期对本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高素质、强能力”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的却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都是其内在要求。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往往都偏向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理论最终向实践的转化,满足于传统人才培养的规格,没有能按照会计岗位实践性要求去开发课程与教学,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移,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在面对市场上激烈的竞争时就出现了一个“怪圈”: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而大批的即将要毕业大学生又面I临失业的两难困境。到底是企业挑剔还是我们培养的不是有用的人才?
2.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善性,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辅助环节,平时会计业务的相关实训课程由于实验经费和实验条件等限制往往很难按照培养计划完整开设;会计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会计实践性的需要,过于侧重讲解会计的核算职能,重复于各种数据的计算和会计分录的编写:教学内容过度专门化,没能有效打通与相关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相互联系,所学知识僵化,缺少适用性和应用性。
2.3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单调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相适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操作环节有待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是分不开的。而与专业实践性教学所需要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全建立。传统教学模式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人为地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会计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单向传授式教育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使实践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同学在上学期间根本没有接触过会计实务中的单、证、账、表,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一下子要面对各种行业的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各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复杂的业务处理方法无所适从,更不要说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
3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3.1合理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是目标培养的风向标。社会需求的层次和需求的能力应是我们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所以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个动态概念,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而需要不断调整的教育目标。况且会计是一门技能性、理论性都较强的学科,技能训练比重大,因此应用型会计人才显然是我们培养时要基本确定的方向。所以各个高校在开设此专业前就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合理定位学校培养层次,是研究型的还是应用型的,从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既能保证会计研究、教学的延续性,又能保证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3.2改革课程设置体系,革新教学内容鉴于实训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实训课程开设时间的滞后性,为了保证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的及时联系,可以把实训分为两部分:一是分段单项实训,一是综合模拟实训。单项实训强调实训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可以
分散在学习各章节的期间进行,根据学生理论掌握情况,灵活安排实训时间。要求学生在认识会计实务中单证账表的基础上分别学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在综合模拟实训阶段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以往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相关课程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操作过程中既要使业务拟真,又不要过于繁杂;在操作方法上既可以采取分组分角色合作完成一套账,使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职责,也可以每人独自完成一整套账,从总体上把握企业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另外,实训也分为手工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的实训,前面讲的内容更侧重手工实训。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算化的能力也是每个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能力,所以应保证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的开设,并且给予时间上的最大保障。在做好校内实训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3.3积极改革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高校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在毕业以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学历较高,取得了某种职业资格证书,但没有从事过会计实务工作,实际经验很少,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仅限于书本。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先天局限性。所以我们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示范能力,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最好从事过会计工作,能很好的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对现有会计教师的后续培训,向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到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弥补其实践知识的不足:积极提倡、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财务实务运作,积累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如可以轮流选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会计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一些理论性强、操作性差的课程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对于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可直接对操作过程和实习成果进行考核,采取上机操作、技能竞赛、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可以会计中“资产、所有者权益、会计循环程序”等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和声音,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为学生提供了高速度、高容量的信息资源.扩充了学习资源,可以延伸课本有限的教学内容,更以其声、形、音、画合而为一的动感场景为会计教学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全面调动学习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让学生感性地认识会计理论,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鹿亚芹。李名威,张冬燕.《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会计之友》2009年第2期,第68页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课程体系 会计 就业 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57-01
1 引言
在就业问题不断严峻的今天,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毕业生人数的增多,让社会应接不暇,也让用人单位的可选择性增大。目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专业方面几乎没有优势。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水平,是解决其就业难度的根本。改变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优化,才能给会计专业学生更宽广的就业路[1-2]。
2 会计专业就业现状
2.1社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减少
自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让通货膨胀问题更加突显。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发展的方式也有所变化。诸多因素导致社会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也正是因为如此,市场经济活动的进度放缓,许多企业开始对企业的运营活动进行调整,更有企业出现暂时停产的情况。新劳动力的成长以及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增多,让诸多劳动力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情况下,社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需求量下降,给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带来了压力。
2.2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普遍增大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用人单位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所期待的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做好基本的会计核算问题,还要具有融资理财的意义与能力。对于刚刚毕业的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来讲,他们的工作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学校内所习得的知识,根本不能满足工作实践的需求。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不能满足对口专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让其就业难度很大。
3 会计专业课程优化方法分析
加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是促进会计专业人才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对职业学校会计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法进行分析:
3.1加强课程门类的精减
从近些年来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来看,会计专业课程门类较多。要满足会计专业的就业需求,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加强课程门类的精减。首先,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实际活动进行充分地调研与论证,加强毕业生专业的细化。更加关注就业空间的拓展,引导学生意识到先就业再就业的重要性,将正确的就业思想与课程的开发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进行课程门类的精减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具有专业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的门类留下来,将一些无必要的课程删除。本着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操作技巧水平的目标进行人本化课程门类的精减。
3.2加强主干课程的固化
加强主干课程的固化,就是要突出主干课程的地位,促进主干课程要挥其重要作用。首先,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者需要考虑到社会对于会计岗位的需求,加强课程体系与社会岗位需求的对接。其次,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将与就业相关,与岗位能力相关的课程进行结合。另外,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测评,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全过程的测评。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学业测评时,教师要多考验学生的工作能力。学生会做专业题目,不表明学生具有实际的工作能力。仅根据学生的试卷去点评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利于学生工作实践水平的提高。在加强主干专业课程的固化时,还要对一些从业素质课进行整合,从而促进会计专业人才的全面成长。像在进行会计电算化以及核算课程的加强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快速解决核算问题,明确电算化的理念,融入更多正确的工作观点,促进学生早日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3.3加强教学方法的丰富
教学方法丰富与否,对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高低有着与此无关的影响。授课内容再好,没有好的教学方法的配合,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就无法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学效果达不到期待的效果。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的同时,教师要主动去开发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加强教学方法的丰富[3]。
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实际化的岗位背景,为学生设计特定的岗位任务。让学生以会计专业的岗位任务为中心,引导学生利用会计凭证、账簿以及报表等用具,利用必要的会计专业摸拟软件,加强真实情景的打造。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优化课程方法,双管齐下,会让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迅速增长。
4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专业人才的素质水平高低。从会计专业需求出发,进行学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关注会计专业的课程优化,是加大会计专业教学创新的重要举动。
参考文献:
[1]黄睿.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导向探究――基于会计专业就业现状和课程优化[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17-21.
高职院校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机构。为使高职会计专业能在信息化背景下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不断改革,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利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出信息化的会计人才。因此,进一步实现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非常重要。
2会计信息化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
2.1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
从管理角度来看,会计专业可分为以核算为基础的课程和以分析、管理、决策支持为基础的课程。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的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方面都是以手工会计来进行设计的。因此,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任务势在必行。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必须围绕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来展开,重构会计专业知识,并将其与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岗位联系起来,进一步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2.2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
大量实践表明,通常情况下,大中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程度非常高,而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实现程度较低,所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将教育目标在横向方面定位在中小企业及基层机构上,而在纵向方面应定为在初、中级会计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上。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在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转变以手工制作为处理手段的思维方式,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变为以信息化处理手段为主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会计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2.3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段在会计专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很难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时候,一定要在科学分析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等。
2.3.1进一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大量的典型案例,“边讲边练、多讲多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3.2运用网络教学手段
会计课程与会计专业项目训练,都应要求学生实施现场案例、演练现场场景,这不仅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条件达到“一人一机”,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网络支持,以利于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学生按时提交课堂作业。
2.4建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是服务于企业的,是为了满足企业需求而存在的,所以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实践教学,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使其能胜任各个会计工作岗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应设置实践模块,形成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模块要包括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纳税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基础会计实训模块等。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建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5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
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时,应着重加强教师参与会计信息化技能的实践,将实践结果同教师的考核、职称等挂钩,从而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技能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会计信息化实践等。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师资水平,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