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生德育教育

中学生德育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5:13: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德育: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不光是让学生掌握全面深层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仍然不成熟、可塑性强比较强,也就是说,如果有正能量指引、引导着他们,他们就会走在成才的道路的上,而一旦被社会负能量感染、或者是放任他们在社会中不闻不问,那么当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就很容易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感染,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我们首先来分析中学生目前在德育方面的一些表现:

一、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屡见不鲜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例如某女生由于是留守儿童,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那么到了初中,感觉自己“翅膀硬了、能够自立了”,经常出入网吧,随后被社会不法分子盯上,自认为是遇上了社会上的“大好人”,殊不知已经做了社会不法分子钓鱼的鱼饵。与社会不法分子合谋拐骗了不少未成年少女去偏远地区,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被捕之后,该女生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见,德育教育的疏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2.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中学校园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胡侃,三五人成群结队“结帮拉派”、社会上的“行话”、网络上的俗语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其中也不乏女生。更有少部分学生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如在人多或经营店主不注意的情况下会偷拿正在出售的商品,他们本身并不是买不起这些商品才导致偷窃行为的发生,究其原因,在他们看来:反正没人看见,不拿白不拿,别人也拿了,我不拿的话,岂不是吃亏了?这种歪曲思想的形成,正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此问题在农村表现的更为明显),学校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等。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呢?下面来阐述我的几点建议:

二、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我之见

1以班会为基础,增进德育意识

班会课,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们认为好的班会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但我们发现有的人缺乏这种意识,班会课成了“自习课”,成了传达布置工作课。我们可以把班会课变成学生们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形式可以是多样式的,例如,学生们平时上课已经厌烦了说教式的课堂,那么在班会课上就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用真人真事现实说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影像,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样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德育意识。

2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

后进生通常是指学习不好或无心学习的学生,而这二者之间,如果少了德育教育指引的环节,二者变成了恶性循环,及越是学习不好便越是无心学习,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家庭原因:如农村家庭中的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学习的主观条件不足,又如家庭父母离异等造成的学生感到无人亲近,无心上学;二是学校的原因,学生可能在不同的课堂多次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了失落心理;三是学生个人原因,学生自身就没有大的志向,感到读书没什么前途,不想学习,结果就破罐破摔。为此,我们要注重对后进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要经常鼓励后进生积极上进,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例如,他们做了好事,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多亲近和关心他们,与他们促膝谈心,对他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和促成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充满信心,迎头赶上;要坚持建立学校和家长联系制度,共同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商讨解决的办法,抓住后进生的心理和特点,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篇(2)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现状;教育措施

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他说:“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德治,就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我们的国家,法治与德治之所以相辅相成是因为二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法律是主要的治理手段,但不是万能的;道德的涵盖面、辐射面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言行举止的自律作用,无疑要比法律大得多。道德是照亮人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是赋予人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力量,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没有高尚的人。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抓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生活和成长的的时代与以前大不相同。改革开发后的经济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不同价值观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总体情况看,目前中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是进步的,是上进的,是爱国的,能够做到讲文明,讲道德,是一个良好的群体。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现代中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中学生特征现状分析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正在从幼稚向成熟蜕变,随着网络媒体飞速发展,新知识、新事物接受渠道多元化变化,当前中学生已不再是一味听从教师、家长、大人的教育和指导状态,从一些现象分析呈现以下的特征。

1.1 以早恋为代表性的青春期叛逆。中学生刚刚接触社会,接触相对独立生活,尚未有自我规划、控制的能力,在咋脱父母管制的情况下,面对异往问题,是既追求向往又要固守本分,在这种两难抉择中稍有不慎就形成早恋。目前早恋问题已是影响学生学业的一大障碍,据观察外向、虚荣、文采型的学生,以及学习成绩差、缺少家庭温暖和身边环境不好的学生容易早恋。

1.2 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明确。主要体现为自尊心强、报复心理强,不听话、倔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模糊而又只以为是。中学生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对周围世界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开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会有忽然之间成熟了许多的感受,从此对人生观虽然有新的定义但又不太明朗,懵懂之间还是说不太清楚;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尝试理解周围的世界和事物,但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能力深入理解;当然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是从课本课堂上学习的,正真自我的深刻解析和定义还是模糊地。

1.3 道德、纪律观念不强。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强、自私冷漠、麻木等。从对人类自我约束的范畴上讲,有两条是必须得一是纪律,二是道德。纪律规范了人得行为准则和要求,纪律依规定以外的范围自然要依靠道德约束了,就拿公交车上让座来说,没有一条纪律要求必须让座,这就要靠自觉,利用道德去约束了,其实现实中公交车上遇到该然让座的时候很少有人让座,这就体现出一种就自私冷漠和麻木以致道德缺失。对于纪律规定,更是不以为然,比如迟到缺课等现象屡禁不止,更有些学生以违规多少次为荣。

1.4 消费观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盲目攀比不懂节约。由于我国国情决定现在的中学生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不管家庭条件如何,都对孩子全力付出,致使他们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之外,还形成了互相攀比的心里,从而一定量的零花钱,和各式各样的玩具等学习之外的东西成为同学之间炫耀的资本。这种局面的结果除了养成了他们大手大脚花销外,还有就是根本不理解大人工作养家的辛苦,更不用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道理。

2. 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措施

2.1 国家应建立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1)国家建立准确的道德教育理念,即政府明确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什么、怎么进行等。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国家加大投资,建设了许多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基地。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开办“青少年电视台”等。(3)国家应通过各种手段,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政府牵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2.2 重视入学教育 。对于新人学的学生来说 。因为学 校环境 、教师 、同学 、课程以及管理方式的变化 ,会 有一 个适 应过程 ,抓住这个适应过程搞好学生的入学教育 ,就会有一 个良好的开端 .产生事半功倍 的效果 。一方面 ,可 以让 学生 明确学校的制度和要求 。另一方面 。可 以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 。同时 ,教师要利用这种角色转换 ,施以合理 的引导 ,帮助学生完成角色定位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 目标和人生 目标 。

2.3 紧抓心理健康。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 的中学生往往情绪不稳 .意志薄弱 。极易受外界因素影 响。所 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 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培养 丰富 的情感和健全 的人格 ,使其有较强的 自制力和 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 ,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重要 的是结合社会实践 ,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 ,正反两方 面施加影 响 ,提 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学 会 自觉调节情 绪、培养坚强 意志、锻造 良好性格等 ,培养健康 的审美 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讲究科 学的育人方法 ,创造 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

2.4 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的发生地。个人无论从生理形成、心里发展以及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上,都要紧密的依靠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篇(3)

1.教师要以生为本,建立学生自主建设组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材先成人,育人先育德,人才培养,以德为先。”作为教师,要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相结合,进行班级的德育教育活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班级是学校的缩影,根据新时代的德育教育工作理念,教师要提出“德育工作,学生自主,教师主导,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在这个原则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建设的作用,让学生在德育工作中自己教育自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主渠道——课堂中获得自我提升,并在日常生活中与时代同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遇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让班内的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德育水平,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个自治小组,选择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同步,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品格。

2.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培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小组自治以及班级自主管理。在班内实行班干部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辨别是非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总结反思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教师要充分相信班干部,引导学生对自己准确定位,让每一位班干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好调控,引导班干部将班内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教师在开展班内集体教育活动的同时,也要准确结合班内的具体情况组织班干部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帮助班干部准确梳理班内问题,将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工作开展起来,让每一个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二、搭建平台,让学生在自主自治中走向成功。

1.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平台,成立班级自治委员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独立自主的平台,将学生的做人提上班级自治管理日常。教师要让班内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就要为所有的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教师要让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参加到班级事务的管理当中,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因此,教师要懂得放手,要适时发动学生进行班级管理,让班内每一个孩子都能参加到自治委员会中来,能够拥有自我锻炼的机会。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在合作小组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小组长轮流负责制,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小组自治中来。同时,教师可以选择小组表现好的成员,让他们轮流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让学生从自信走到自主,从自主走到自立、自强。

2.对班内学生自治管理,教师要在班干部的辅助下收放自如。班级自治管理,不是让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班级自治管理,不仅是班内的德育教育问题,还包括班内的纪律与卫生、学习问题。首先,教师要在班干部的辅助下掌握班内每一天自治管理的现状,对班级自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解决,进行疏导。对班级自治中出现的好的经验,教师要能够进行表扬。对学生能够独立处理的管理问题,教师要做到“放”,对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收”,让学生在教师的收放中逐步掌握班级管理办法。需要教师注意的是,班级自治管理是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管理,即便是能力有些欠缺的孩子,教师也要给这些学生机会,让每一个孩子在班级自治管理中都有自己的岗位。

三、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1.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确定每月的德育教育重点,让学生自主设计德育教育内容。教师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总体部署的基础上,围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教育核心,结合本班的德育教育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德育教育。教师要发挥学生自治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德育教育主题,或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德育教育内容进行班级德育主题教育,以班会、小品等形式向同学们宣传德育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德育工作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真正受益。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或者学生发现班内有些学生不懂得感恩,学生就可以自主组织关于感恩教育的班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感染,提升自身的德育素质。

篇(4)

1 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正确认识学校德育,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有莫大的帮助。学校通过传播道德、体验道德与实践道德提升师生善解人意的德行。德行者,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总称也。古人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反观学校齐头式的教育,不是立足于平等的教育,而是忽视了学生的德性发展。缘此分析,社会多元化发展使我国的德育显得滞后,教育者对德育教育的认识片面,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德育教育实效性低的内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德育教育的认识片面、个性缺失。目前,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虚无主义观念仍然存在,认为道德教育无非是劳民伤财,在做无用功,这说明在学校教育中对德育功能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学校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没有真正体现德育占首要地位的思想。因此,要逐渐转变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全面的德育教育观,促使学校德育工作更有效率、更科学、合理。

1.2 德育教育目标脱离现实、过于抽象。在德育目标的确定方面,存在这样的疏漏,①德育教育的目标乏力。以班级为主体,德育教育的目标往往是固定统一的,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道德个体。②德育教育目标设计上过于抽象,脱离生活实际。过于理想化、政治化的德育目标,说教成分多,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可操作内容少,不易被学生所接受,起不到德育教育目标的激励作用,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达不到育人效果。③目标的设定层次不清。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处理好总目标和分层次的关系。总体目标过于强调方向性,没有分解成具体的过程性的达到目标,各阶段目标层次不清,互相重叠,没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甚至与科学的德育层次目标体系恰恰相反,严重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

1.3 德育教育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感。我国目前的德育教育内容过于保守,统得过多、过死,缺乏时代感。德育教育内容由于侧重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很少关注学生道德情感、品德、修养等方面,习惯于包办代替,教育没有内化为道德。而把德育误解为道德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记诵,不在意学生的道德体验,这种知性德育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认知与行为的割裂。

1.4 德育教育方法过于单向、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缺失。选择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方法,就选择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德育教育方法是将社会道德的规范要求、标准和理想转化为教育对象主体的需要、准则和信念,用来支配受教育者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教育方法要与教育内容和教育主体的需要相适应,教师必须不断探求新颖、灵活多样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决不能仅将学生简单的视为只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方法上往往为了应付形势的需要,以一律的内容、形式去进行一律的活动。

2 提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的途径

基于以上对中学生德育的分析,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这要求我们要改变中学生的道德状况,解决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减小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德育的不利影响。

2.1 构建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德育模式。实质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德育模式的构建是否科学将直接关系到德育实效的最终效果。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构成这一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它们的矛盾运动与协调发展推动着这一过程向预定的方向前进。我国基本上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纯而又纯的德育,许多教育者只看到了社会环境产生的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因素,于是割断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而所培育出来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却无法适应社会现实。在今天这种“封闭”的做法已行不通,随着国际化的推进,社会的网络化,我们必须改变德育教育理念,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开放性地构建新的德育教育模式,立足于我国现实,继承传统,借鉴和吸收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道德成果,将其融入我国的道德体系中,探求提高德育实效的道路,为德育找到切实可行的出路,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和时展的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2.2 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道德的提升和养成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影响道德个体成长和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是多方面的,宏观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在内,微观上又包含学校、家庭、社区、大众传媒等各种因素。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及存在诸多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因素,要求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为德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1版。

[2] 许明晓:《WTO 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政治及其各科教与学》,2003 年,第 4 期。

[3] 陆道平:《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想政治教育》,2006 年第 2 期。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德育;策略

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无论何时都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培养中学生优秀的道德素质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着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诚实、守信、孝亲、礼义廉耻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永不过时的优良文化。中学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新一代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中学生。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对中学德育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千百年,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学时期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德育教育中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更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在传统的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中学生懂得了何为礼让、勤奋;在百善孝为先中学会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勤俭、忠诚、诚信、仁爱、谦虚、礼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指导着中学德育教育,引领着中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二)能够培养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的实例比比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数先辈和前人用他们的行动教育中学生何为爱国、何为忠诚,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让中学生充分了解到爱国的内涵,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志向,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能够培养中学生高尚的素质

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学生思想价值观还不成熟,中学德育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高尚素质的重要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培养具有高尚素质的中学生。在德育课上充分向学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经典的传统故事启发学生,能够不断培养中学生的高尚素质和修养,避免中学生误入歧途,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

二、对学校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中学德育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认识

我国中学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结合,但是并不深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没有深入研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也没有进一步探索,仅仅停留在表面。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对于中学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深入探索其内涵,将其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充分结合,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法和模式提升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将二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结合起来,运用传统文化更好的引导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促进中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积极开展中学德育实践活动

传统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教育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的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走入中学教育的课堂。中学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在思想观念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在于中学德育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利用实践活动能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深入,在实践活动中深刻的理解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思想,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方能成就大的格局。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活动,例如:九九重阳节举办敬老爱老活动,学校老师可以带领中学生走进敬老院帮助爷爷奶奶做一些利索能力的事情,与他们一起聊聊天;举办大型传统文化诵读活动,选择《诗经》、《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的传统书籍,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品味传统文化内涵,耳濡目染逐渐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培养良好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情操。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传统教育中一直对于中学生的课程设置都是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学德育课程是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的,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政府对于中学德育教育的支持和保障还不全面,导致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发展缓慢,加之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中学德育教育发展缓慢。因此,学校与社会要不断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部门可以积极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学校也要将中学德育教育工作重视起来,社会各界创造良好的氛围,共同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对于全民德育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传统文化传承千年,历史悠久内涵丰厚,中学时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建议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将其与中学德育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能够不断提升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建立健全的人格,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明信 单位: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绍轩.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J].西北师范大学,2004,(11)

篇(6)

1当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不够科学:

首先,目前的农村中学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德育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追求升学率和学生成绩的提高仍然是农村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其次,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德育教学的内容仍然偏重于思想政治知识的背诵和记忆,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农村中学德育教学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德育教学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德育教学水平不高。

1.2家庭德育教育的配合度不高:

首先,农村中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基本上脱离了文盲极端,但是大部分的农村家庭问哈程度仍然不高,家庭德育教育效果不好。其次,农村中学生的家长对德育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德育教育简单粗暴,无法与学校的德育教育进行紧密的配合,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1.3社会大环境变化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当前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多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加上各个方面文化的冲击,农村中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出现了迷茫的现象,加上越来越艰难的就业压力使得很多农村学生的上进心受到挫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4农村中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对农村中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花花世界很多农村中学迷失了自我。加上家长对学生的宠爱以及比较安逸的生活状态,使得很多学生缺乏社会责任心,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受到限制。

2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提升的思路和途径

2.1强化农村中学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强化农村中学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首先就要积极转变过去对德育教育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要将德育教育工作作为中学教育的重点,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对农村中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教师队伍中充分体现德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学校要健全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和体制保障,充分调动学校德育教师的积极性,树立相应的德育教育目标,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道路和方向。另外,要采取积极引进和加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德育教学工作队伍质量,注重专业德育教师人员的引进工作,提高现有德育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水平。最后,学校要对德育教师的工作价值给予科学的评价,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2.2创新农村中学德育教育方式方法:

创新农村中学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首先就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德育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为主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德育工作,杜绝“假、大、空”的教学思路。其次,教师与学而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要学会共同探索,双向反馈的循环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另外,农村中学要注重校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舆论、氛围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校园建设、校园环境以及校园舆论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氛围良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不断成长,获得身心发展的愉悦,进而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给予良好的指导。

2.3家庭和社会要做好相应的配合工作:

首先,农村家庭要做好德育工作的配合工作,从家庭教育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给予正确的影响,家长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意见反馈等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其次,社会要在农村中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学校可以通过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德育实践教育中,并且社会要在各个方面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实现。

3结束语

篇(7)

在当下,素质教育正在各个中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开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中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才的需要,从而,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可以更好地弥补这一方面的缺点。素质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己发挥的空间,它注重的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但是,当下素质教育的开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在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地、认真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开展,然而,德育教育却是孕育其中的重要部分。

二、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的工作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所以要想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第一,在软件环境方面要使是教师工作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第二,在硬件环境方面要为学生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硬件设备。然而,在当下所处的教育环境下这两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软件环境方面是一些老师没有经过一些相关专业的培训,再就是在硬件条件方面没有为中学生专门设置的设施。所以面对当下的德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在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加强培养,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只有这样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软硬件条件才能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原有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

中学生始终是德育教育的主体,要实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突破,从学生的本身出发进行切身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老师知识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言传身教,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一种固有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在个人的德育素质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仍有很大的欠缺。面对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使得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开展,促进了社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四、认识到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德育教育的真正核心是要对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对学生的个人能力、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能够有更好的提高,让他们能够在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教育环境进行改善,还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校的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改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处在核心重要的位置,必须正确认识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五、实时推行课程的改革,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

面对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课程方面必须要做出实时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在学科课程方面要对中学生的学科进行实时的改变,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能够浅显易懂而且能够更符合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其次,在环境课程方面要对学生本身的德育进行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德育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才能让学生能够实时实地地得到更好的教育。最后,要加强德育教育中的活动课程的改革,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和家长能够有很好的配合,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实现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合到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