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务为公司创造的价值

财务为公司创造的价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5:13: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务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财务为公司创造的价值

篇(1)

关键词:创造价值;财务营运;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资本运作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创造价值,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各项经营管理行为都要为创造价值这一目标服务,并坚持所有的工作以创造价值作为评判标准。财务部门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要积极围绕价值创造这一企业目标开展管理服务活动。

公司价值创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防守型,保护现有价值不受损害;一种是进攻型,努力创造更大的价值。财务管理创造的价值与业务创造的价值存在一定的区别,财务管理创造的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表现为收入的直接增加,是一种间接的价值创造,主要表现在:促进和保障业务的发展;公司整体经营成本的降低;业务风险的有效降低。

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财务部门职能的发展和变化。财务管理者要全面融入到业务流程中,通过事前计划决策、事中监督到事后稽核分析等财务管理手段,全程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直接为企业和股东创造价值。

通过财务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下面从常用的财务管理方式进行探讨:

1、财务营运创造企业价值

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升企业绩效。企业运营的成功最重要表现在财务上的成功。因此,财务高管有责任也有权力通过财务管理为企业的营运提供财务上的专业支持。财务通过与业务部门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企业的绩效。在运营层面的预算管理、税收筹划、财务分析等环节,财务高管都可以通过这些财务管理手段使企业形成和保持健康的管理状态,以对企业经营的最终财务结果产生积极影响。

1.1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在企业经营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企业经营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预演。同时,财务预算又能使决策目标具体化和定量化,能够明确企业有关经营管理部门各自职责及相应的奋斗目标,做到人人事先心中有数。在预算管理中,要特别注意预算要为公司的经营战略、经营目标服务,公司的所有资源要围绕完成经营战略目标这一中心任务。预算编制完成后要建立严格的预算事中管理,事后考核制度,不断促进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

在房产开发企业,除做好年度预算、月度预算外,更重好的是要做好项目预算。由于房产开发项目的特殊性,开发周期一般都要数年,需要首先编制项目总体预算,同时对项目预算按年度进行分解,做好项目资金计划的总体规划。在多项目一起开发时,要综合各项目的资金预算做好项目间的资金平衡,把握各项目的开发节奏,使各项目间在资金调度上能相互支持,节约各项目资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日常开发建设中,财务人员要及时深入了解开发、销售计划的安排,做好开发资金的统筹计划,资金的合理安排就是项目效益的提高。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超支情况,要及时分析原因,并做好应对方案,尽量争取在其他支出项目的节约使项目支出做到总体平衡,保证项目预期利润的实现。

1.2、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在财务价值创造中具有重要意义。房地产开发由于资金投入大、行业税种相对较多,税务筹划在房地产开发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从房地产项目的取得、项目公司的设立、房产开发销售、土增税清算等各环节都具有很大的筹划空间。在税务筹划中公司要拓宽思路,在做筹划方案时不能仅考虑某项单独税种最低,要以公司的综合税负最低为目标。

1.3统筹使用各项资源

统筹运用各项资源,发挥资产的最大价值。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暂时未充分使用的资产,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集团型公司要很好地发挥总公司的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各项资源的潜在价值。

1.4财务分析

财务的基本职能包括反映和监督,财务分析是广义的财务反映职能的一部分。财务人员编制的各类财务报表只有通过分析,才能更好地揭示其中包含的信息,更好地为决策服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普及,使财务人员得以从繁杂的记账、报表编制等工作中解放,有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析当中。

财务分析如同对公司进行体检,利用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通过各种财务比率的计算,对公司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负债状况、发展能力等四方面进行评价,运用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客观评价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为优化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财务分析的实际应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它从净资产收益率出发,对影响该指标的因素进行层层分解,深入分析找出影响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变化的各项主要因素。该方法的思想也可以用于其他重要的指标的分解分析,帮助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为财务管理提供努力的方向。

2、内部控制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说得通俗一点,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就是为了合理控制经营中的各项风险,使企业价值持续提高,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五大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其中控制活动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是控制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必要的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对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项目的投资与开发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在内控制度建设中应对相关业务重点关注。

3、内部审计促进企业目标实现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介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从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来看,事后审计、财务报告可靠性审计、制度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占了较大的比重。而事中、事前审计,战略审计、效益审计等相对做得较少。为了使内部审计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内部审计更好地为公司的价值创造服务,内部审计应有意识地扩大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范围:使内部审计除了单纯做好查错防弊审计外,更好地增加价值增值型审计的业务;从事后审计向过程控制转变;从局部审计向整体审计发展。

4、资本营运加速创造企业价值

随着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日渐规范和企业竞争全球化的加剧,资本市场为财务高管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了另一舞台。房地产项目由于开发周期较长,项目的投资开发与资本运作密不可分。

根据资产价值评估收益法,资产的价值通常表现为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益流,而收益有时间价值,因此为了估算资产的现时价值,需要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益折算为现值,这就是资产的评估值,评估值=?Ri/(1+r)i。根据资本资产的定价CAPM模型Rp=Rf+β(Rm-Rf),其中?Rp表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f为无风险报酬率,Rm表示市场组合期望收益率,β为某一组合的系统风险系数,CAPM模型主要表示单个证券或投资组合同系统风险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就是说单个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等于无风险收益率加风险报酬率。无风险收益率可以参考同期国库券利率,风险报酬率与投资项目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其他风险等相关。

根据上面两个关于资本资产定价和资产价值评估的公式,资产的价值主要与资产的预期现金流和投资者预期的收益率相关,而这两个因素在不断变化,不同时间的预期是不同的,资产的价值在不同时间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资产的价值是不断波动的。

在投资决策中,关键是理解资产估值的基本思想,一项资产(或一个公司)的价值与他的预期现金流正相关,与预期的收益率负相关。也就是说,资产的预期现金流越大,估价越高;评估时的预期的收益率越高,资产的估价越小,反之亦然。这就提示我们,在进行资本投资时,要选择经济形势较差人们对未来预期比较低,或者资金成本(利率)比较高时;处置投资要选择在经济形势较好,人们对未来预期较高,或资金成本较低时进行。

篇(2)

摘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下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财务管理目标社会价值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相互适应,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是指发展必须保持持久性和承续性,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改善、优化结构,提升增长质量、提高增长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也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

目标是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根据不同的系统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可以确定相应的目标。财务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

财务目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2.1相对稳定性

财务目标在一定时期或特定条件下,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必须把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外界环境的变化与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结合起来,适时提出并坚定不移地抓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2.2多元性

财务目标的多元性是指财务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适应多因素变化的综合目标群,要以主导目标为中心,协调各目标之间的矛盾。

2.3层次性

按财务管理内容的层次,可把财务目标划分成由整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构成的层次体系,以整体目标为中心,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是,由于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不同,在体现上述根本目标的同时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代表观点有:

2.3.1销售额最大化目标

厂商所追求的是销售额最大化。其理由是,经理阶层的工资和其他报酬与销售额的相关程度大于与利润额的相关程度。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密切注视的是企业的销售额,只要企业销售额扩大并继续增加,银行就乐意向企业提供贷款和服务。如果销售额下降,市场份额降低,就会削弱自己的竞争地位以及与对手讨价还价的能力。

2.3.2利润最大化

有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越近企业目标。假定在企业投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该观点的缺陷:①它不能区分不同时期的报酬,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今天的一元钱比未来的一元钱更值钱;②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公司之间或期间的比较,税后利润最大化不能成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③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如忽视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等;④没有考虑风险因素,高额利润往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⑤会计利润忽略了一项最重要的成本———机会成本。

2.3.3每股利润最大化

通过将企业实现的利润额同投入的资本或股本数进行对比,可以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

该观点缺陷:股票市价除了受企业经营盈亏影响外,还要受其他外部因素影响。以每股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意味着只要资金能投资于内含报酬率大于零的项目,企业就不应该支付股利,但这种股利政策对股东不可能总是有利。

2.3.4公司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

美国学者ArthurJ.Keown在1996年版(现代财务管理基础)中提出“财务管理与经济价值或财富的保值增值有关,是有关创造财富的决策。”可口可乐公司,1995年年度报告中指出:“我们只为一个原因而生存,那就是不断地将股东价值最大化。”Equifax公司,1995年年度报告中指出:“为股东创造价值是我们全部的经营和财务策略的目标。”Georgia-Pacific公司,1995年年度报告中指出:“我们的任务永远是创造新的价值和增加股东财富。”

这种观点认为,投资者建立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这种财富首先表现为企业的价值。公司价值是指公司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股票与负债市场价值之和),它是以一定期间归属于投资者的现金流量,按照资本成本或投资机会成本贴现的现值表示的。

该观点的优点:①财富最大化目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因素,并用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科学的计量;②财富最大化目标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方面的短期行为。反映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因为影响企业价值的不仅有过去和目前的利润水平,预期未来利润的多少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③财富最大化目标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各企业都把追求财富作为自己的目标,整个社会财富也就会不断增加;④财富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克服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顾风险大小,只片面追求利润的错误倾向。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对额外的风险需要有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报酬越大,风险越大,报酬的增加是以风险的增大为代价的,而风险的增加将会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在考虑报酬的同时考虑风险。企业的价值只有在报酬和风险达到比较好的结合时才能达到最大。财富最大化的观点也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因而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2.3.5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公司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目标,但这一目标具有以下缺点:①对非上市公司不能用股票价格来衡量其价值;②对上市公司,股价不一定能反映企业获利能力股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它同时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时期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为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3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从财富最大化的内涵来看,它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在股份有限公司中,企业的总价值可以用股票市场价值总额来代表。这个目标完全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推出来的,从单个企业角度来说是比较合理的目标,因为它满足了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目标,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它却是个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目标。这是因为:

3.1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忽视了企业生产负的外部性问题

一般说来,如果某人或者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危害或利益,而该个体又没有为这一后果支付赔偿或得到报酬,则这种危害或利益就被称为外部经济,也就是外部性,收到的危害叫做负的外部性,得到的利益叫做正的外部性。比如说,空气污染就产生典型的负外部性,因为它使得很多其他的,与产生污染的经济主体没有经济关系的个体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这些个体希望减少这样的污染,但是污染制造者却不这样认为。例如,一家造纸厂排放废气,它可以建造设备以减少废气排放量,但是它从中却得不到收益。但是,在造纸厂附近居住的人们却可以从减少废气的排放中大大受益。

由此可见,单纯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而忽视企业生产负的外部性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也必然会导致企业财富的增长是牺牲整个社会的财富为代价的。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生产应减少负的外部性,增加正的外部性,增强企业生产的社会责任感。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修正为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这存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权衡取舍问题,也是一个企业和社会的利益分配问题。

3.2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削弱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单纯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往往会违背社会发展这个大局目标,比如企业会利用各种渠道得到各种资源,尤其是优质的资源。而资源是稀缺的,企业获得了优质资源意味着社会在配置资源的能力和规模上大大降低。企业单纯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往往导致企业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正说明了这一问题。企业单纯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使企业缺乏改进企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的动力,如果企业还是采用集约式的生产,即高投入、高能耗、高成本、低产出、低效益,这显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笔者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符合企业集约式生产的新要求,应同时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修正为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3.3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不利于人力资源会计和绿色会计的推行

在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中没有反映人力资源增值的信息,而科学发展观指出“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利益和价值,这就要求会计学科的发展也要核算人力资源,加强对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财务管理的目标理应体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应将人力资源对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贡献体现出来。

在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中没有反映绿色价值的信息,而科学发展观指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就要求会计学科的发展也要加强对绿色资源的价值管理。

笔者建议,应将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进行修改,体现出人力资源和绿色资源的价值,而这需要企业不仅站在企业的角度,而且站在社会的高度来定位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修正为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篇(3)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体制不断深化,促使我国企业经营方式发生了改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明确自身价值,并将追求价值创造和实现作为企业发展核心。公司理财创新作为资本规划的重要内容,应加大管理力度,从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公司理财体系的创新

价值管理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管理观念,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司理财是现代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财创新主要是指将价值管理作为公司理财出发点,将会计报告与财务分析作为基础,实现对公司理财的全面、系统管理,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公司理财要与公司目标一致,并将理财工作置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加强对公司理财的管理力度,增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完整、全面的价值管理系统。

在价值管理引导下,理财价值创造和实现,主要通过处理与投资界的关系、战略决策以及全面绩效管理三个方面来达到目标:首先,处理与投资界的关系,主要是指促使企业现有与潜在投资人能够了解和熟悉企业价值创造实际情况,增强投资人信心,实现企业价值目标,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其次,战略决策,企业管理者结合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本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最后,全面绩效管理是执行战略的过程,是战略从理论到结果的行为,在战略决策的指导下,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努力,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战略和价值创造目标[1]。

二、会计报告在公司理财创新中的应用

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真实地反映财务活动、关系以及效率。因此,在进行公司理财创新过程中,应重视会计报告在公司理财创新中的应用。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对外报告,例如:资产负债表等,另一个是对内报告,例如:成本费用表等,这些报告对于公司理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公司理财创新的有力工具,能够真实反映资金运作过程,为企业制定资本经营战略提供有效信息,提高企业战略科学、合理性,完善企业战略方案。所以,将会计报告应用于公司理财创新过程中十分必要。

三、注重财务分析

会计报告在提供理财信息方面十分重要,但是会计报告并不能够满足企业理财创新需要的全部信息,而财务分析作为会计信息提供与需求之间的重要桥梁,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细致、深入分析,从而满足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财务分析将理财目标作为出发点,将会计报告作为决策基础,反映真实的财务信息状况,为公司理财决策提供可靠信息。另外,为了能够提高公司理财决策的准确性,企业要加强对外部和内部报告的控制和管理,促使财务分析能够与公司理财发展需求相一致。

四、资本经营

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是资本所有者的企业,并委托经营者去管理企业,相比较而言,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要比传统的企业复杂,增加了管理难度。企业财务活动主要是运作资本,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资本经营就是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具体体现。因此,资本经营是公司理财创新的根本和关键,资本经营中的资本保值、增值目标、优化资本配置与公司理财创新内容相吻合。因此,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财目标,在进行资本经营过程中,应加强对资本存量、增量等方面的管理,通过优化资金配置,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计划,积极落实决策,达到企业经营目标,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2]。

五、公司理财创新和管理措施

公司理财创新离不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企业做好对资本经营的管理,才能够确保公司理财目标实现。管理控制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为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实现对过程进行管理、控制的总和。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员工通过一系列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主体、职能等方面,管理控制主体主要是企业内部全体员工;职能是管理、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例如:明确目标、制定决策等,管理控制涉及广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主线。在价值管理理念影响下,公司理财创新是将管理控制观念与手段相结合,对资本经营实现全面、系统的管理控制。因此,管理可控制在公司理财创新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公司理财决策科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3]。

篇(4)

新理财:您如何理解“财务提升公司价值”这一问题?在这方面您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郭荣:在任何企业,特别是某一行业的领先企业中,财务总监应该是仅次于总裁的企业负责人。财务提升公司价值,不是“是否需要提升管理意识”的话题,而是由形势、环境和实践所造就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外部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企业要做出准确的预测将更为困难,中国资本市场尚在不断完善和变革之中,产品和行业的集中度正变得越来越高,各行业普遍微利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关系变化,这些都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产生着深远影响。

作为公司的财务负责人,首先,应当与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沟通,并获得他们的认同。在财务支持战略、投资决策以及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我的基本认识是:统一决策思路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前提。

其次,作为公司管理信息化的主要负责人,我注重将公司对外财务信息的“透明”与公司内部运营计划和管理信息的“明晰”结合起来。 在这方面,我担任着公司多个项目的“大”项目经理角色,并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锻炼和培养公司的管理信息化人才。规范基本运营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也是创造价值的基础。

再次,作为财务负责人,我对公司绩效也有一定的参与。只有将财务和非财务绩效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衡量企业价值增值的最终数量和质量。

最后,作为公司的财务负责人,不应将自己的眼光局限于财务,而应延伸至公司价值链管理的各个层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总监的作用。例如,从2005年开始,我比以前更为关注营销计划管理,包括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供应链和需求链的界线划分、未来供应链和需求链的信息网络建设、营销计划的专业编制 (如何结合库存、产品的赢利计划和历史情况、客户或渠道的赢利计划和历史、区域的赢利计划和历史等)、基于销售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的自动滚动等。在执行中检验和修正战略,通过战略修正确保价值的实现和风险的管控。

通过上述这些工作,使公司的价值创造和管理有了更为健全的机制。

新理财:从传统的记账、报表编制到更多地参与企业财务管理,财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转变。在会计流程再造以及财务转型方面,您做了哪些工作?

郭荣:首先,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使财务会计和采购、物流、销售的业务统计结合起来。一方面,基本消除了长期困扰决策准确性的财务账和统计账分离的顽疾;另一方面,通过将存货等业务统计工作转移给非财务人员,使财务人员从这些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事流程管理和面向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等管理工作,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到预算滚动管理和财务分析等更重要的事情上来。这并不是信息系统自身带来的必然结果,而是财务工作在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的,以ERP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为基础的运营和分析系统。

其次,预算流程和运营分析流程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由于财务数据与统计数据“数出多门”,导致我们在进行决策时,首先需要对两方面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才能确定哪个数据更为准确。但现在,我们可以从信息系统直接取得业务数据,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反过来对业务人员的统计数据提出质疑,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真实性,极大地提升了分析质量,也促进了预算计划管理和现金流管理决策效率的提升。

第三,在公司的财务管理中逐步引入“项目会计”概念,特别是对于国际培训等属于项目管理模式的业务。一方面,在这些项目立项时即做出明确的财务计划,制定费用标准或收入规划;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发生的费用和收入分清项目归属,及时对这些项目进行会计核算,并和相关的项目计划进行比较,为项目的及时收款和费用控制管理奠定基础。如今,基于项目会计核算结果进行项目绩效考核的理念已成为公司管理的一大特色。凡是总部发生的超过某一重要性金额标准的费用,一律采取“管理项目活动”方式进行管理,逐步形成管理费用科学人性管理的企业文化特色。

第四,为支持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及业务规划,我们对公司的产品品种、产品渠道、业务区域进行赢利分析,并最终服务于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这样,将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在品种预算管理、渠道预算管理和区域预算管理的基础之上。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子公司可逐步建立多版本、多预测前提下,以上述业务计划变动为驱动因素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新理财:风险管理是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作为公司的财务总监,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郭荣:在公司风险管理工作中,我发挥着核心作用。首先,作为公司的“大管家”,发挥着战略预警的作用。主要工具包括集团合并资产负债率管理、以产品为单元的重点盈利和亏损的预警分析和重点支持决策。

第二,在管理绩效考评过程中,将集团对子公司的考核分为两类综合指标,并进行全系统的历史排序分析和考量:

子公司指标:

财务成果(多年平均)―― 净利润

财务风险(多年平均)―― 库销比、资产负债率

母公司指标:

上市公司投入(大概念)

① 总部直接投入

② 总部间接投入(负债额度支持)

上市公司产出(大概念):投资回报率 = 经济收益/总部直接投入

③ 投资收益(财务会计报表):分配的净利润

④ 经济收益(管理会计报表):经济增值 (EVA)

第三,对总部投资进行严格分析和尽职调查。对于计划的投资项目,一般均要求自己和财务骨干参与前期的实地调查研究,尤其是项目的市场研究、运营队伍的人力资源研究,以及投资或收购项目与集团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财务战略机会成本分析。强调运营总负责人在可行性分析中对未来净资产回报率、现金流预测的把握以及多版本的情景预测,这些往往是财务参与投资分析时所忽略的内容。

第四,强化了或正在逐步强化总部作为上市公司的财务委派制度。为重点子公司配备优秀的财务负责人,并将财务委派制度和审计结合起来,将重点子公司的审计结果和委派人员的绩效考评挂钩。在组织、流程和信息系统上,确保子公司运营信息和财务信息的正确、及时和完整。另外,我们将ERP系统的有关权限开放给审计系统,尝试进行实质审计前先进行前期信息系统审计,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

第五,由于公司产品生产的季节性较强,在业务和投资行为上,注重业务年度而不是财务年度的合并资产负债率等财务安全和“库销比”等安全预警指标管理,将这些指标和集团的对内担保融资和总部对内借款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有效地将子公司的运营风险降低至最低水平。

新理财:在公司资金管理、投融资决策等方面,您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郭荣:在资金管理方面,除了前面谈到的分品种、区域和渠道的预算管理外,一个显著的特色是面向未来半年和全年进行资金计划合并工作和调整工作。未雨绸缪,将未来资金链的风险提前显现出来,并以信息化的方式进行。在风险分析中,不仅单方面研究融资计划,更重要的是分析业务计划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和未来变化趋势如何。

在投资管理方面,注重将前期投资回报预测、后期实际的长期战略成本和长期累计资产负债率结合。反过来指导和支持其他类似的投资项目管理。

而在融资管理方面,我们突破了整体资产少的约束,采取总部担保、子公司贷款的短期流动融资方式。优越之处在于:将贷款期和业务年度 (而不是财务年度)的资产负债率和库销比等指标结合起来;将流动资金的及时返回和下年度的信用贷款额度申请结合起来;之后,将子公司的分红方案和长期贷款计划结合起来等。最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三年连续滚动的收益分析,预测股价、合并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回报率,以此确定融资循环策略;发行、短期融资、长期融资、再发行。从而将运营计划、融资计划和企业价值管理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

新理财:在与公司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您的工作理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您认为财务总监应具备哪些素质?

郭荣:的确,推动公司发展的过程也是我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隆平高科为我提供了很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演出的两年多时间里,我的工作理念发生很多变化。主要包括:将过去基本以日历年度的财务会计信息作为现金流量预测基础,转变为以业务年度的管理会计合并报表作为集团现金流量预测基础;过去,分析和管理主要来自财务人员简单的财务会计分析,内容单薄,易发生偏差,现在,经济分析和预算管理更多以公司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和优秀行业管理理念为基础;过去,主要期望通过自我宣传和培训等单方面获得认可的方式来促进管理提升,现在,通过掌握外部变化趋势来促进管理提升。

作为上市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尽管自己在董事会和公司高层担任管理角色,但心目中应以全体股东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公众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理应是为公众服务。这是一位公众公司财务总监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其次,优秀的沟通能力、国际业务背景下的语言交际能力、优秀的集团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和知识、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自我时间和健康管理能力等。总之,财务总监要发挥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的有机结合:

1.投资项目的组合管理和投资者沟通的结合;

2.企业绩效管理和企业经营目标确定的结合;

3.企业风险管理和企业计划预算管理的结合,结合的关键不是财务会计而是管理会计与业务统计及预测;

4.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除了对外信息披露外,还需要和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战略结合起来。

新理财:在处理股东关系、树立公司外部形象方面,您做了哪些工作?对于广大的社会股东,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篇(5)

[关键词] 绩效棱柱 业绩评价 利益相关者

一、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将成为公司价值取向的一种趋势

公司与其利益相关者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之中,它们之间具有共生互动性。现代企业理论研究得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体(张五常,1995),签约人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公司价值取向研究成果也认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公司价值取向存在两种模式:一是股东价值取向模式,另一种是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模式。“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模式在效率上的优势,是解释公司价值取向历史演进过程趋向利益相关者导向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预测未来公司价值取向演进趋势的重要依据。换句话说,在两种公司价值取向模式的竞争中,很有可能是利益相关者取向占据上风,至少从较长的过程看应该是如此。”(李心合,2004)

可见,公司是利益相关者的公司,只有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公司只注重一个利益相关者――股东的需求就能生存和繁荣的日子已经远去了,公司只注重两个利益相关者――股东和客户的需求就能生存和繁荣的日子即使还没有过去,那也为期不长了”(安迪・尼利,2004)。公司应以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为导向,来进行其战略经营管理和业绩评价。

二、目前公司战略业绩评价方法不能适应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要求

近年来,用于业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经济附加值(EVA)和平衡记分卡(Balance Score Card)等。

1.经济附加值,即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由美国的stern stewart & co.财务管理咨询公司于1991年首创,并很快推广于全球。EVA认为股东权益也有资本成本,在计算公司利润时必要加以考虑以正确评价公司绩效。

EVA=企业息前税后利润-企业总资本×企业综合资本成本

其中,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由股东权益资本成本和公司债务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而得到。股东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会影响公司综合资本成本,进而影响到EVA的大小。

EVA的优点是考虑了股权资本成本,着眼于公司价值的增加,体现了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公司目标的要求。然后,EVA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1)仍是一种财务报表的评价方法,着重可计量指标的计量,忽视公司业绩评价的非计量指标的评价;(2)该方法忽略了除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方,且EVA数值易受操纵。

2.平衡记分卡。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简称BSC)由卡普兰和诺顿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创制。平衡记分卡从四个不同的视角,提供了一种考察价值创造的战略方法:(1)财务视角:从股东角度来看,公司增长、利润率以及风险战略。(2)顾客视角:从顾客角度来看,公司创造价值和差异化的战略。(3)内部运作流程视角:使各种业务流程满足顾客和股东需求的优先战略。(4)学习和成长:优先创造一种支持公司变化、革新和成长的气候。

利用平衡记分卡,公司的管理人员现在可以测量自己公司如何为当前以及未来的顾客创造价值。在保持对财务业绩关注的同时,平衡记分卡清楚地表明了卓越而长期的价值和竞争业绩的驱动因素。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它只考虑了股东和顾客两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供应商、政府、社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然而这些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以及其实现价值的能力都有影响。

公司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之中,他们之间存在共生互动的关系。虽然一些利益相关者比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更为重要,但在当今社会中忽视任何利益相关者都是不可取的。公司只有妥善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公司的战略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公司战略业绩的评价应以利益相关者为价值取向,而EVA和平衡记分卡都不能适应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公司业绩评价,因此,公司业绩评价方法亟待创新。目前,一种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战略业绩评价方法应运而生,这就是绩效棱柱方法。此方法采用新颖的框架把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放在了核心位置,可以用于管理企业与它们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此方法是对公司战略业绩评价方法的创新。

三、绩效棱柱法的基本框架

绩效棱柱法用一个三维框架模型,用棱柱的五个面分别代表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战略、流程和能力的公司业绩评价的五个方面,它是由英国的克兰菲尔德学院的安迪尼利(Andy Needly)和克里斯亚当斯(Chris Adams)等提出的。它的基本框架如下:

1.绩效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主要回答谁是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是什么?公司在执行战略时应该抱着使公司更好地在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价值这样的信念,即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一个公司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应该包括投资者、债权人、顾客、员工、供应商和政府等。

2.绩效的第二个方面是利益相关者的贡献。主要回答我们要从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什么?这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正好相反。由于对于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来说都存在着等价交换:公司想从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所需要的,利益相关者也想从公司那里获得所需要的。

3.绩效的第三个方面是战略。它回答公司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才能保证其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即公司应该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他们的贡献制定相应的战略,同时应使测量方法与公司的战略保持一致,这样就能鼓励那些与战略一致的各种行动;

4.绩效的第四个方面是流程。流程就是那些能(或者不能)使公司运转的东西。它们是关于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时候做以及如何执行的蓝图。通常公司从四个独立的方面来考虑它们的业务流程:开发产品和服务、产生需求、满足需求、设计和管理该公司。这些分类中有各种各样的子流程,事实上这些子流程作用更大。

5.绩效的第五个方面是能力。能力可以定义为一个公司的人力、实践、技术和基础结构的结合,他们共同的代表了企业通过截然不同的运作方式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能力。能力必须与运作的流程相匹配。

绩效棱柱的后面三个方面,即战略、流程和能力,它们应该相互配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满足利益相关者和公司的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

绩效棱柱的五个方面并不是彼此独立,互不联系的。针对第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第二方面公司的需求,第三方面就考虑采用什么战略来满足利益相关者和公司的需求,第四方面则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流程才能执行第三方面提出的战略,第五方面则考虑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来运作第四方面的这些流程。因此可以看出,绩效棱柱的五个方面彼此依从,相互作用,环环相扣,围绕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构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绩效计量贯穿于绩效棱柱的各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可以细分为许多具体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用计量指标来表示。计量指标既包括财务指标,又包括非财务指标;既有历史指标,又有前瞻性指标。通过由众多的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的计量和评价,从而达到责任认定和业绩评价的目的。

四、绩效棱柱法的创新之处

绩效棱柱法为公司战略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体系,此框架体系包含的内容完整、全面,体现了公司业绩计量和评价的新理念。此框架体系在公司绩效评价方面有如下的创新之处:

1.它全面考虑了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绩效棱柱业绩评价方法改变了平衡记分卡、EVA等方法坚持股东价值取向的观点,树立了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观念,考虑了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指标的设置来看,它不仅设置了反映股东满意程度的指标,而且也设置了反映债权人、供应商、销售商、公司员工及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满意程度的指标,指标设置全面,考虑了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便于全面评价公司的业绩。

2.在业绩评价中注重对过程和能力的评价。绩效棱柱业绩评价方法改正了只重评价结果,轻视评价过程的评价方法的缺点,它不仅注重各种业绩评价指标,更注重对为实现公司目标的战略实施过程的评价以及运作公司流程的能力的评价。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公司在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及忽视公司的长期发展的行为。也可以有效防止一些企业在财务数据上造假来达到既定的考核指标的行为,改变由于造假而造成公司账面上利润不断增加,但公司价值却在不断下降的局面。

3.它测量利益相关方对公司的贡献。绩效棱柱业绩评价方法测量了利益相关方对公司的贡献,全面评价了公司的业绩。因为公司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利益相关者从公司得到了需求的满足,如投资者从公司获得投资收益,债权人从公司获得利息,政府从公司获得税收,员工从公司获得工资报酬,客户从公司获得产品和服务等。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也对公司作出了贡献,如投资者和债权人为公司提供了资金,客户为企业提供了利润,员工为公司提供了人力资源,供应商为公司提供了原材料和物品等,利益相关方对公司的贡献大小直接影响公司战略的实施及公司最终目的的实现,因此测量这方面的指标非常有必要。而其他的业绩评价方法如EVA和平衡记分卡等方法则忽视了这方面指标的评价,因而评价不全面。

五、绩效棱柱法对我国公司绩效评价的借鉴

绩效棱柱为公司战略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体系,此框架体系包含的内容完整、全面,体现了公司业绩计量和评价的新理念。目前,我国公司战略业绩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法有待改进,绩效棱柱为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国的一些业绩评价基础工作做得较好的公司,可逐步实现到绩效棱柱的过渡。如采用了平衡记分卡业绩评价方法的公司,分别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及学习和成长方面对公司业绩进行了综合业绩评价。要过渡到绩效棱柱框架,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作一些改进和扩充,与绩效棱柱评价指标基本相同的方面可以保留,缺失的方面进行补充。已实行EVA业绩评价方法的公司,也完全可以与绩效棱柱体系整合,因为绩效棱柱的财务评价指标中完全可以采用EVA作为评价指标。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公司在制定自己的绩效评估体系时,必须结合我国的特定经济环境、企业所处的行业及企业的状况,有选择性地灵活地借鉴和运用绩效棱柱业绩评价方法,任何生搬硬套、照搬照抄西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制定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一些主要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顾客、员工、债权人)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但不要面面俱到,以免造成考核体系太复杂和繁琐,增加考核的成本和难度。关键的是,我们要借鉴绩效棱柱业绩评价方法的新理念,来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而决不是不经消化就照抄照搬。

参考文献:

[1]陈琨 雷娟:财务治理如何影响公司价值.当代财经,2004,(9)

[2]李心合:公司价值取向及其演进趋势.财经研究,2004,(10)

[3]李剑锋等译:战略绩效管理――超越平衡记分卡.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11-9

篇(6)

关键词:财务战略 内在逻辑 基本框架“四因素”模型 财务战略生成矩阵

一、财务战略制定的内在逻辑:“四因素”模型

财务战略的制定是在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只有充分满足了这些约束条件,制定的财务战略才是科学有效的。明确了这些约束条件是什么,以及这些条件为什么对财务战略的制定产生影响,便明确了财务战略制定的内在逻辑。我们认为,制定财务战略时必须同时考虑的约束力量分别是: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的战略目标。

(一)企业生命周期 首先对财务战略制定产生约束的是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美国伊查克・麦迪思(Ichak Adizes,1989)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生命周期细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而根据国内管理学界的研究,企业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创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调整期(或衰退期)。该理论认为企业和生物体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每一阶段都有亟待解决的生长和异常问题。企业生命周期是描述企业如何成长、发展直至衰退,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企业是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有机体”的企业,在经营上和财务上均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面临着不同的主要矛盾。因此,作为企业重要职能战略之一的财务战略就必须与组织一同发展,适时调整以迅速准确地应对处于变化中的风险特征与主要矛盾。

(二)企业内外部环境 财务战略必须适应公司的内外部环境,环境分析是制订财务战略的又一个重要约束条件。所谓环境分析,是对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财务战略的制订提供依据。企业环境分析一般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任务环境。社会环境包括那些不直接影响企业短期行为,但对其长期决策有影响的一般力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技术、金融市场和社会文化等。企业外部经济环境所具有的周期性特征,对企业的投资战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决定着企业对投资或组合投资回报的预期,进而影响到投资或投资组合的价值;二是影响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对预定投资品种的选择;三是影响企业的投资组合。任务环境包括直接影响企业或企业直接影响的要素与团队。企业的任务环境就是企业的运营环境。产业分析是探究任务环境中关键变量的重要方法,而产业分析的重要工具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即产业竞争的五种驱动力量。除了通过外部环境分析以识别外部战略因素,战略管理者还要内省企业自身,以发现内部战略因素。内部分析也称为组织分析,与识别和形成组织资源有关。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该方法包括产业价值链分析和公司价值链分析。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战略活动,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主要在于价值链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除了价值链分析外,内部环境分析还包括组织结构分析以及企业文化分析,“结构跟随战略”原则的遵循以及企业价值文化的形成对于财务战略制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企业发展战略 根据J・戴维・亨格和托马斯・L・惠伦(2002),公司的战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经营战略以及职能战略。公司战略是公司层面上的战略,是公司(或企业)发展战略,是公司发展的总方向,主要有成长战略、稳定战略和收缩战略。经营战略是分部或事业部层面上的战略,强调的是公司产品或服务在某个产业或事业部所处的细分市场中竞争地位的提高,包括竞争战略和合作战略。职能战略则是公司职能部门层面上的战略,包括营销战略、制造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以及财务战略等。一般而言,经营战略支持公司战略,职能战略支持经营战略。但由于财务职能具有综合性与集权性,因此,财务战略更多体现的是对公司发展战略的支持,即财务战略更多是确保公司总体战略方向的推进与达成。这正是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不同之处。因此,作为公司的核心职能战略,财务战略的制定要受到公司战略的制约与规范,这是由战略管理本身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四)企业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战略规划的最终结果,只有完成一系列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公司的使命。因此,目标成为沟通公司使命或愿景与战略方案的桥梁,目标承载使命同时目标又指导战略的制定。对于财务战略而言,上述逻辑也是适用的。因此,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于财务战略制定有着直接的指引作用。我们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目标也必然是实现股东价值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有必要将其予以具体化,从而在增加可操作性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公司在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短期行为。企业战略目标具体化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构成了财务战略制定的直接依据。为了发挥企业战略目标对财务战略的指引作用,在建立相应指标体系时必须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二是具体指标的选择与优化。所谓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是指指标体系中不同性质指标的具体构成。根据指标的不同性质,可以将指标分为两类:滞后指标与前置指标。滞后指标反映的是过去行为的结果,财务指标属于滞后指标。前置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未来绩效的动因,这一类指标有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员工满意度、信息的可用性及协调等。财务指标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业绩,而财务业绩体现着企业价值的创造。但财务指标也存在局限性,表现在描述企业未来走向方面无能为力。为了将企业短期价值的创造与长期价值的创造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必要将反映企业未来绩效动因的前置指标添加到财务战略目标体系中。

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罗伯特・卡普兰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提供了有效的框架。平衡计分卡是根据企业的战略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指标体系,用未来绩效动因或前置指标来补充财务指标或滞后指标。这些指标均来自企业的战略,围绕企业的愿景与战略,分为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以及学习与成长维度。这四个维度的逻辑关系是:公司若要获得财务业绩放量增长,必须满足客户需求;若要满足客户需求,必须改进内部管理和流程;若要改进内部管理和流程,必须获得员工的认可,并体现在员工的执行中。上述四个维度对应不同的指标,这些指标最终构成完整的指标体系。在这一目标体系中,财务维度指标系(即财务指标)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为其他三个维度指标的选择奠定基础。在设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和员工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时,必须确

保这些纳入的指标有助于改善财务成果和实施财务战略。将上述四个约束力量综合,我们构建一个基本模型,该模型可称之为“四因素”模型。该模型直观地体现了在财务战略规划过程中对各种约束力量的考量,因此体现了财务战略制定的内在逻辑。

二、财务战略制定的基本框架:财务战略生成矩阵

(一)投资战略的生成 根据“四因素”模型,在制定投资战略时,首先必须明确界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并将投资战略的制定与本阶段的经营与财务特征以及内外部环境相匹配。在企业的创立期,公司通常面临着相当大的经营风险,其主要问题是寻求公司经营的稳健性,从而确保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此时企业的发展战略通常表现为稳定战略。当企业进入成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快速成长。此时的发展战略表现为成长战略,即通过一体化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实现公司的快速扩张。在成熟期,企业所在的产业成长的空间很小,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也相对稳定,既没有面临明显的机会与威胁,也没有出现大的优势或劣势。此时应采取的最佳发展战略应为稳定战略。通过稳定战略,企业可以在当前市场上获取最大的利润。一旦进入调整期,企业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利用成熟期积累的大量资金进入新的行业从而实现企业的再次扩张;二是通过改进运营效率或出售、剥离公司资产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契机。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企业财务战略中的投资战略也被相应地确定为扩张型投资战略、稳定型投资战略以及收缩型投资战略。

(二)筹资战略以及股利分配战略的生成 筹资战略与股利分配战略主要有两个功能:其一,为公司投资战略乃至公司战略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其二,有效地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两个功能,筹资战略与股利分配战略的规划就必须严格依照“四因素”模型进行。上述第一个功能体现的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对筹资战略和股利分配战略规划的约束,而第二个功能体现的是企业生命周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的战略目标对筹资战略和股利分配战略规划的约束,这些约束作用是通过风险的战略管理体现的。恰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将在以下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的当前价值:有效地降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以和增加企业未来的自由现金流量。由于利得与损失在税务处理上的不对称性,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当企业存在较大的财务危机成本时,正确的风险管理不仅可以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降低财务危机的成本,而且为企业提高负债比例提供保障,而债务的增加可以相应地提升税收挡板的作用。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未来产生更加稳定的现金流,保持较稳定的经营业绩,维持外部投资者的信心,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

企业的融资结构构成财务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最终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从而确保企业的财务稳健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当经营风险较高时,必须通过合适的融资安排以抵消较高的经营风险的消极影响,从而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水平。由于经营风险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推进而呈不断下降趋势,在保持企业综合风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可接受的财务风险水平则呈上升趋势,这是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反向配置原理。这一原理对筹资战略以及股利分配战略的制定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在企业的创立期,公司的经营风险很高,此时可接受的财务风险很低。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这时公司应优先采用权益融资模式。至于股利分配战略由于该时期公司的账面常为亏损,加上现金净流量为负数,因此公司股利分配率为零。所有的期望回报都是以资本利得的形式回报股东的。在企业的成长期,即一旦产品成功推向市场,风险投资者就着手准备新的风险投资计划,从而转向高风险投资,追求高额回报,这是由风险投资的固有特点决定的。因此,此时公司必须找到其他适宜的外部融资来源以取代风险资本,从而为公司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提供资本储备。产品在高速成长阶段,经营风险仍然很高,相对地财务风险很低。因此,新的替代资本和增资融入仍然应通过股权融资模式。风险投资者为了成功地实现资本退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所创立的企业进入股票市场公开上市。因此,为了配合本阶段扩张型投资战略,仍然不可能采取高股利支付政策。最好的股利分配战略是采取剩余股利分配政策,从而将股东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结合起来。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时,相对适度的经营风险使得公司可以承担适度的财务风险,公司此时也开始出现大量正的现金流量。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公司的融资结构发生变化,即公司可以举债经营而不单使用权益融资。此时的公司更乐意采用债务融资,因为在公司有足够利润的前提下,债务融资能使公司充分享受财务杠杆带来的利益;债务融资不会稀释公司的股本结构;银行也愿意为处于本阶段的企业提供贷款。一旦公司进入成熟期,股利政策会发生变动。此时,企业利润很高并且相对稳定,公司的现金净流量为正值而且数额巨大,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分红条件,完全能够支持公司采取高股利政策。此时采用高股利分配政策是基于资金机会成本的考虑,因为这一时期公司往往不具有较好预期盈利的投资项目,如果公司不能以股东要求的报酬水平将这些资本进行再投资,那么,将这些资本留存于公司,股东财富就会受损。当企业进入调整期时,在现有的产品上的竞争不会很激烈,现有市场上的经营风险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这一阶段企业利润和现金流量较成熟期均有所减少,若采用扩张型的投资战略,公司应优先采用债务筹资战略以及剩余殷利分配战略。若公司采取收缩型投资战略,则筹资战略对于此时的公司已没有任何意义。至于股利分配战略,由于未来公司会呈现负增长态势,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会增加,此时公司应该向股东支付股利。

由于融资结构是财务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因而构成风险管理乃至融资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笔者将利用数学模型解决融资结构的具体确定。但该数学模型尚未考虑到企业扩张多带来的营运资金的增加。令:A0融资前公司的资产总额;D0=融资前公司的负债总额;E0=融资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总额;Q=计划融资总额;R=企业确定的目标资产负债率;A1=融资后公司的资产总额;D3=融资后公司的负债总额;E1=融资后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总额;Ad=负债性融资在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We=权益性融资在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则:A1=A0+Q(1);D1=D0×Wd(2);E1=E0+Q×We (3)。由上列(1)式和(2)式可得:1/A1=(D0+Q×Wd)/A0+Q=R(4);则:Wd=[R(A0+Q)-D0]/Q(5);We=1-Wd (6)。

篇(7)

关键词:非理性投资者情绪 市场择时 迎合

一、投资者非理性假设与公司财务决策

(一)投资者非理性假设行为公司财务尝试在行为财务的范式下,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导致的外部市场无效性,对公司投融资决策、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等财务决策的影响。该学说认为,非理性投资者的存在使得投资者情绪借助套利限制得以对市场定价产生持久的影响;而理性的管理人由于洞悉企业真实价值,能够敏锐地识别和把握这种错误定价机会,开展其认为适当的财务行为。本文似定管理者具有辨别市场价格与基础价值的超凡能力既有利于研究的简化,也有其一定的现实基础。首先,管理者拥有企业的内部信息,而且能够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创造信息优势,这突出表现在其通常能够在本企业的股票交易中赢取超额回报;其次,与货币基金管理人相比,企业管理者较少受到行动约束;再次,即便没有真实的信息优势,仅凭经验法则,管理者也可能识别市场的错误定价,如Baker and Stein发现,企业经理常常在市场流动性很高的时候发行权益证券。事实上在存在卖空约束情况下,市场流动性过高通常意味着非理性投资者已占据主导地位,从而造成价格高估。Baker,Ruback and Wurgler认为,面对非理性投资者,理性管理者的公司财务决策需要在追求基础价值最大化、追求短期股价最大化和追求市场择时收益中作出适当的权衡。追求基础价值最大化意味着管理人应选择能够实现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价值最大化的投融资项目,这是一切经理人的远期目标,也代表了公司长期投资者的最终利益;公司基础价值可以用简化的公式表示为f(K1・)-K,其中f是新增投资K的递增凹陷函数。追求短期股价最大化则要求管理者采取一定的财务行为以迎合短期投资者需要,它代表着短期投资者的利益;短期错误定价用8(・)表示。由于代表利益不同,上述两个目标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冲突。此外,市场定价偏误还为管理者择时融资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增进长期投资者利益。如管理者可以选择在股价高估时发行权益证券,在股票折价时回购证券,这样当未来证券价格修正时,财务利益就由短期投资者转入了长期投资者手中。假定利用市场时机发行或回购的股票份额为e,则这部分利益可表示为e 8(・)。

(三)投资资非理性度量指标基于投资者非理性假设的行为公司财务实证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和度量投资者非理性程度。由于非理性投资者对于资产的定价受到其情绪波动的影响,并由此导致资产价格偏离均衡价格,现有研究多从证券错误定价或投资者情绪两个方面寻找适当的替代指标。其中,反映错误定价的指标又分为事前错误定价、事后错误定价两类,事前错误定价以证券市场价值与基础价值之比加以反映,实践中使用最多的是市值/账面价值比率及其改进指标;事后错误定价则通过观察某个事件后的证券异常回报得到。这里将常用的度量指标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表1)。

二、投资者非理性假设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评析

(一)基于投资者非理性假设的融资政策其融资政策主要应控制以下方面的内容:

(1)权益融资的市场时机选择。由于投资者非理性造成的市场错误定价为理性管理人利用合适的时机开展融资活动提供了可能,这是行为公司财务市场择时理论的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当市场上投资者的费力使股票价格偏离了其基础价值时,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成本优势进行融资或回购,即当股票价格高估时发行股票,当股票价格过分低估时回购股票。世界各国证券发行回购的实际情况较好地印证了这一理论,总体来看,高估价公司发行更多股票,而低估价公司回购股票。整个市场越是被高估,则新股发行额越高。就公司层面而言,市值一账面价值比率是新股发行的良好的截面预测指标。Pagano,Panetta and Zingales发现意大利私营公司通常参照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市值一账面价值比率确定IPO时机;LeITIeIT发现生物技术行业IPO融资量与生物技术指数高度相关;Loughran,Ritter,and Rvdqvist的研究表明全球主要股票市场的IPO交易量与市场估值高度相关;Hovakimian,Opler,and Titman等人发现美国上市公司增发股票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等。与发行时相反,股票价格低估是证券回购的重要动机。Bray,Graham,Harvey andMichaely对384位CFO进行的调查表明,86.6%的被调查者认为价格低估是其公司回购股票的主要原因。也有一些学者从回购后的股票收益角度对此加以印证,如Ikenberry,Lakonishok,and Vermaelen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回购完成后的时期内,其股票收益较规模、市值一账面价值比率比类似公司平均高出12%左右。那么,上市企业通过选择适当的市场时机进行权益证券的发行和回购是否真能带来财务利益,Dichev就全球主要的股票市场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市场择时进行证券发行回购的企业较那些随机操作的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平均节约幅度为1.5%,具体到NYSE/Amex市场,这一节约幅度约为1.3%,而在Nasdaq市场上则为5.3%左右。另外,市场择时利益在企业之间分布也不均衡,上述NYSE/Amex市场与Nasdaq市场的差异即可证明。

(2)债务融资的市场时机选择。关于债务融资是否存在市场择时间题目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初步证据倾向于支持择时理论。在Graham andHarvey进行的调查中,大部分CFO选择利率水平作为其债务融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即当其感觉市场利率特别低时会进行债务融资。另外,关于收益曲线的期望也会影响债务期限的选择。CFO通常在感觉短期利率较长期利率更低,或等待长期利率进一步下降时选择借人短期债务。由此可见,经典理论中不同期限债务成本相同的观点并未得到实务工作者的认同。调查中CFO否认自己会利用关于企业信用质量的内部信息,反而特别强调整个债务市场的状况。Marsh以美国企业为样本,发现债务/权益融资方式的选择确与利率水平有关;Guedes and Opler检验了收益率曲线对于债务融资的影响,发现7369家美国企业在1982年至1993年间(这一时期美国不同期限债务利率的差异波动十分剧烈)的债务期限选择,与此期间不同债务期限的利率差异显著负相关;Baker,Greenwood and Wurgler则以美国1953年至2000年的总量数据为基础,证实了这一债务期限与不同期限利率差异的负向关系。另外,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债务证券发行过后企业的股票回报通常较低。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此前的股价高估降低了市场对企业的债务风险评价,从而有助于债务利率降低;也可能是由于管理者自身的情绪会受到投资者影响,当股价高估从而资本

成本降低时,管理者会变得过度乐观,将任何渠道筹集的资金都尽可能多地进行投资;此外还有可能是由于股价高估造成权益资本升值,减缓了企业的杠杆约束,创造出更大的举债能力。不过从第三种解释看,要进行债务市场时机的选择几乎是不可能的。

(3)海外融资的市场时机选择。市场择时在企业海外融资上表现得同样显著。由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分割,即便是在美国、英国这样流动性很强的证券市场上,同一家企业的证券都可能存在相对的错误定价。根据Graham andHarvey的调查,在海外举债的美国企业当中,约44%的CFO表示海外市场相对较低的利率是其决策的主要原因(由于美国企业的股票几乎都是在本土发行的,其调查未涉及海外发股问题)。由于目前美国和英国是世界最大的海外融资市场,Henderson,Jegadeesh and Weiswbach等人研究了这两大市场的外国公司筹资量与其后市场平均收益的联系,发现以相应的GDP为参照,每当这些市场出现大量的外国公司融资行为时,市场的随后平均收益趋向于下降,特别是与筹资企业母国市场相比更为显著。这一发现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海外融资决策的市场择时似设。 (4)资本结构的市场时机解说。证券发行的市场时机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资本结构的截面差异。公司资本结构是历次累积融资决策的结果。假定两个公司具有相似的规模、盈利性、有形资产比例及当前的市场一账面价值比率,按照传统理论,理当具有相似的资本结构。Baker and Wurgler的研究支持这个预测结果,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公司加权平均的历史市场一账面价值比率(所提出的加权平均比率赋予公司发行债券或股票的年度以更高的权重)是目前资本结构中权益比例的良好横截面预测指标。

(二)基于投资者非理性假设的投资决策其投资决策有以下几种:

(1)实物投资。市场错误定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投资者情绪。有关研究认为,投资人情绪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可能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对于存在严重资本约束、从而十分依赖权益资金的企业,投资者情绪、特别是过度悲观的情绪可能扭曲其投资行为。严重低估的股价迫使管理者宁愿放弃良好的投资项目,也不愿意进行股权融资,因而引发投资不足问题。相反,对于权益资金不存在过度依赖的企业,市场错误定价可能影响权益融资的时机选择,却不会影响企业投资计划。当企业股价高估时,虽然投资者以为企业拥有正净现值的投资机会,然而理性的管理者了解这样的机会并不存在,会将此时筹集的权益资金以现金形式保留或投资于其他公平定价的资本市场证券上;当股价由于投资者非理性悲观而被低估时,理性的管理者即便回购权益证券,也不会抽走正在进行的投资项目。这一权益依赖型企业的投资对股价更为敏感的观点,已为Baker,Stein and Wurgler等人的实证研究所证实。其次,接管、解雇等外部威胁的存在,使理性管理者有时被迫屈从于投资者情绪支配进行投资决策。当投资者对于企业前景抱有过度乐观态度时,管理者即使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也会担心拒绝投资人看好的项目可能造成股价下跌,引发接管风险,或使自己遭到解聘。这种受迫于投资者情绪的投资决策常常导致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再次,投资者情绪可能成为管理者谋求私利的借口。管理者的理性假设是指其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基础价值,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会向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努力。传统理论认为,作为人的管理者具有追求私利的天然动机。因此,投资者的狂热情绪刚好为其利己行为。最后,有关的行为理论认为,个体往往在决策中表现出从众行为。即便是理性的管理者,有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投资者的意见,相信投资者观点中包含一定的真实信息,因而可能在投资者过度乐观态度影响下,作出负NPV的投资决策。总体而言,投资者非理性会通过以上渠道造成企业投资行为的扭曲。早期的实证研究在这方面未能提供明显的证据。但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反映错误定价的其他替代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支持上述分析的结论。

(2)并购。关于投资者非理性情况下并购问题,ShleiferandVishny提出了一种收购择时模型,认为对于价格高估的企业来讲,收购动机不在于谋求协同效益,而是为了暂时保持其价格高估状态。通过收购那些股价高估程度较小的企业,收购方可以留给自己的股东更多的每股硬资产,从而缓冲自身价格回调带来的冲击。当然某些时候并购提案也可能迎合了投资者所理解的协同效益观念,从而使得并购后整合体的总体价值被市场高估,这时收购的延迟价格回调效用仍可实现,只不过要为此向目标企业支付额外费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收购高估价程度较少的企业时,进攻方一般采用自身已为市场高估的股票进行收购;在收购定价过低的目标企业时,则通常采用现金收购。这一模型有助于解释Golbe andWhite提出的并购交易量,与股票价格之间的时间序列联系以及收购中的防御动机。此后,Ang and Cheng发现整个市场的错误定价程度与并购交易量呈正相关,其中并购方企业的股价高估程度又超过了目标企业;而针对股价低估的目标企业的并购往往是恶意并购,收购方支付了额外的接管费用。Bouwman,Fullerand Nain发现当市场定价过高时,投资者对并购公告通常持欢迎态度,此时的并购行为具有短期的迎合效应,但此后的股票收益通常也是最差的。Baker,Foley toldWugler的研究发现,海外直接投资(跨境收购)随着收购方股票市场市值一账面价值比率上升而增加,但此后该市场的股票收益通常下降。上述研究结论基本都与Shleifer-Vishny模型提出的高估价驱动下的并购理论相一致。至于该模型未能回答的一个问题,即在市场择时收益相似情况下,为何管理者更为青睐股票收购而不采取发行权益证券方式,一种观点认为,并购行为能够更好地向投资者掩饰市场择时动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收购方企业的股票面临着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部分在增发证券时不愿意购买的投资者却有可能在并购中被动接受对方的股票。

(3)多元化与集中化。传统理论认为企业多元化有助于通过内部市场解决问题、提升协同利益(如提供税盾)等;而企业集中化则反映了公司治理的胜利。行为财务学家则认为,多元化与集中化可能也是企业迎合投资者不同阶段偏好的结果。在美国投资者对于企业集团的热情在20世纪60年代末达到了顶峰,1965年至1968年三年间最大13家企业集团的平均股票收益达到385%,远超过同期S&P425的收益水平(34%);与其他并购相比,市场此时对于多元化并购公告的反应极为热烈。在这种估价激励下,集团化并购在1967年迅速上升并于1968年达到了顶峰。然而从1968年中开始,市场对于多元化行为的估价迅速跌落,随后一年间上述样本股价下跌了68%,三倍于同期的S&P425指数跌幅。此时市场对于多元化并购公告的反应开始趋向平淡,80年代后甚至出现负面反应。可能正是出于迎合投资者对多元化态度的转变,许多企业开始剥离无关产业部门,开始了战略重聚。

(三)基于投资者非理性假设的股利政策根据MM定理,在无税的有效市场中,公司何时以及如何发放股利对投资者没有关

系。如果将税收因素考虑进来,历史上许多国家对股利比资本收益征收的税率更高,投资者应该更喜欢资本收益而不是股利。但现实当中投资者实际好象非常乐意以股利形式接受大部分收益,公司也愿意支付股利。对此,行为财务学家将其归结为投资者偏好以及管理者对这一偏好的迎合。Shefrin and Statman较早分析了投资者的股利偏好现象,认为投资者偏好股利是由于:第一,股利有助于他们通过一些简单规则实现自我控制;发放股利使投资者更容易把收益和损失分开,从而利用心理核算增加效用;发放股利使投资者不至于因消费需要而提前卖出股票,从而可以避免后悔。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对于企业发放股利的偏好是随时间而改变的。Baker and Wurgler用股利支付企业与非股利支付企业的平均市值一账面价值比率之差作为“股利升水”,认为股利升水可以反映投资者对于发放股利的安全企业和不发股利的成长型企业的相对情绪――在成长泡沫累积时,这一股利升水下降,而泡沫崩溃时股利升水上升。FullerandGoldstein更加明确地指出,在市场衰落时股利支付企业表现更好,因此这种时候投资者往往竞购股利支付企业的股票以寻求安全感。Bakerand Wurgler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股利政策的迎合理论,认为当市场对于支付股利的企业给予价格高估时,企业更倾向于发放股利,相反当市场对此不予以高度评价时,企业往往取消股利发放。针对美国1963年至2000年的股利数据,他们分别用事前错误定价指标(即前述的股利升水指标)和事后收益率指标进行检验,结果均支持这项假设。投资者股利偏好随时间改变造成旨在迎合投资人的股利政策也在改变。Fama and French发现美国Compustat数据库中的企业在1978年有67%的企业向股东支付了股利,然而到了1999年这一比例下降为21%,其中部分原因在于近20年来小规模成长性的非盈利企业增加较多。Bakerand Wurgler也注意到,从1978年开始美国上市企业的股利升水指标由正转负并一直延续到1999年,说明此期间取消股利发放的部分原因在于市场对股利支付企业的价值低估;同时还发现在1963年至1977年这段时间,美国企业的股利政策经历了“发放――不发放――重新发放”的过程,而每一次转变都与当时的股利升水指标正负符号的改变相吻合。Ferris,Sen and Yui对英国上市公司20世纪90年代末取消股利发放的行为进行研究并得到了类似结论。行为公司财务关于投资者股利偏好以及企业迎合性股利政策的解释丰富了人们对于企业股利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但目前这一理论还存在较多局限性,尽管如此,迎合理论仍然为我们理解非完全有效市场中的股利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基于投资者非理性假设的其他公司财务研究除上述投融资决策及股利政策外,行为公司财务还试图解释投资者非理性前提下的其他公司财务行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盈余管理问题和薪酬问题等。长期以来,企业盈利与现金总流量对于投资者的意义并不存在明显区别,然而在较短周期内,非理性投资者对于每股利润的关心远胜过实际现金流量。因此,基于投资者非理性假设的研究认为,短视的企业管理者会通过盈余管理迎合投资者情绪,以刺激股价上升或至少保持股价高估状态。有关研究表明,企业CEO持有的股票或股票期权数量越多,则其盈余管理的动机就越强。这种出于迎合需要的盈余管理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Graham等人曾就此设计了一个虚拟场景并对企业CFO进行调查,发现其中41%的人表示为了使企业达到分析家期望的每股利润水平,愿意放弃能带来正净现值的投资项目。由于投资者非理性形成的暂时性错误定价对于薪酬政策制定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如果企业以往保持有较好的业绩,雇员们通常会延续对企业的乐观态度。在此情形下,理性的管理者可以利用有利的市场时机,通过授予员工高估的股票或期权的方式支付薪酬,以此节约财务费用。这样,企业员工手中可能将会持有过多的公司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