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5:13: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

篇(1)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师 备课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3] 李茜.基于胜任特征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4):56-58.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82-02

历史课程从初中开始设置,是考虑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能够顺利学习历史知识了。同时,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普遍比较强,希望知道人类的发展历程,希望了解真正的历史事实,这个因素也决定了在初中应该开设历史课程。初中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大概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知道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并且能够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简单的评论。目前,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传授历史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的现象,这个现象制约了历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其实,历史课程和其它课程一样是能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如果注重在历史课程中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把历史学好,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教师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历史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历史在初中各门课程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历史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比较少,很多地方甚至是开卷考试。这些状况就对社会、学校和学生造成一种误导,使他们认为历史不重要。社会认为历史课程和其它课程相比无关紧要,所以不需要关注。学校觉得历史是副科,不应该占用较多的教学资源,所以将历史课的教学课时压缩,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中考分值较多的学科中去。同时学校也不注意历史课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造成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学生会认为历史可有可无,上课不认真听讲,也不愿在课后多花时间复习巩固。这些现象既伤害了初中历史的教学,也伤害了初中整体的教学,更影响到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历史课程对初中学生的价值,加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

二、初中历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历史课程的价值是其它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学生不仅仅可以通过历史课程学到了许多有趣的历史知识,更重要地是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主要可以获得提取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1.提取信息的能力随着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获取、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对个人发展也越来越重要。每一个人要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必须有较强的获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初中生年龄比较小,模仿能力强,正处于一个能力的发展和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初中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在历史课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历史资料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提取关键的信息;学生在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又学会了怎样整理归类信息;在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如何展示呈现重要信息。历史课中会接触到很多历史数据问题,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能够获得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这种分析能力是历史课程独有的。所以历史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准备。2.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新课改对中学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新课改要求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人是无法通过学校教育学到受用一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必须通过终生学习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个时候尝试自主学习是适合的。初中历史课程比较适合让学生练习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相对比较简单,不像理科课程那样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自主学习。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阅读课程教材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学生还可以和同学之间探讨研究课程内容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历史课程特有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流连忘返,这个特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感觉到索然无味。所以,教师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是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的一个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初中历史课程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在学习历史之前,并不是对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游戏作品、畅销书籍、网络文章等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历史知识,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喜欢这些流行的元素。通过这些媒体,学生或多或少地已经知道了一些历史知识。不过这些内容中充满了伪历史知识,学生会不加辨识地全盘接受。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正好可以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分辨哪些是伪历史知识,哪些是具有科学性的历史知识,在分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4.评价的能力评价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一件事情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不同的,一个人物在每个人的眼里也是不同的,如何客观评价一个事物和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具有较强评价能力的人能够对事物和人做出客观评价,这些评价可以帮助他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历史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历史课程中有两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历史事件,一方面是历史人物。比如对康熙大帝的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正的方面可以说康熙大帝的丰功伟绩,康熙大帝缔造了盛世;反的方面可以说康熙大帝使封建社会又延续了一百多年,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后了,让中国承受了很多的苦难。

三、初中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

能力的培养要比知识的传授困难,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下面讨论一些历史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1.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很多的艰难痛苦。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涌现出许多指点江山的英雄人物,也会有很多的小人物被历史洪流淹没其中。所以,教师讲解历史时,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把历史讲得精彩,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除了教师讲授外,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阅读历史资料、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甚至玩历史题材的游戏。给学生创造一个历史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历史文化氛围中学习历史,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学生在感受历史的魅力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修养,自然各方面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2.多让学生分析问题历史一直在重复着,今天的事情都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可以知道今天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去处理应对这些事情。可以让学生多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会得到锻炼。比如,在学习的内容时,让学生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这个问题,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自然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学内容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3.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历史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使用多种教学模式。使用多种教学模式的好处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还可以运用这些教学模式中的积极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可以采用的教学模式有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观看影片、参观博物馆等媒体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程不仅仅可以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真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篇(3)

一、用心备课

在上课前,老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备课,以作为上课时的蓝本。传统的备课只是对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进行简单地誊抄,老师也只是对课本上的知识大概有所了解,对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几乎忽略,而这样的备课形式对于上课是没有多大效果的,也无法应对课堂上会出现的突发事件。真正意义上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对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切因素都要考虑。备教材并不是对初中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简单地誊抄,而是要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融合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设计出让学生易懂且与社会生活贴近的教学语言;在备教法时,不仅要考虑在教学中运用的传统教学方法,还要注意与先进的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资源,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学法”,其主体是学生,即在课堂上通过动手、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我,有效获得历史知识;备学生是备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因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属于不确定因素,在课堂上随时会制造出突发状况,因此老师备好学生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全体学生,设想到所有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并预备好应对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有用的历史知识。备课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因此我们每一位初中历史老师都要用心备课,切不可轻而视之。

二、精彩导课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是躁动的,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活动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集中他们的精力,那么精彩的导课便必不可少。在上课之初,老师可用诙谐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也可用别致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更可以用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虽然是短短几分钟,但是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决定本节课能否上成功,因此老师在上每节课之前都要准备好精彩的导课方式,为成功教学奠定基础。课下,老师要查阅大量资料,总结前辈经验,为学生呈现精彩的导课内容做好准备。

三、多彩上课

一节课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而且历史老师在课堂上需要完成各种教学任务,不仅要灌输学生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因此我们要让课堂变得精彩纷呈,让学生在课堂上受益匪浅。

1.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兴趣的培养一直是我们每位老师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也很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初中生的兴趣是广泛的、随时可以变换的,因此老师在培养学生兴趣时要有持续性。学生的兴趣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加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发生。初中历史在持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有一定优势,历史老师可用精彩的语言描述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使他们变得栩栩如生,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热情,从而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因此老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初中生对于沉闷的事物都有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所以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充分发扬民主,时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让学生体验成功

成功是人人都渴望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渴望得到认可的心理更加迫切。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是敏感的群体,老师在历史课堂上要爱护他们,照顾到全体学生,禁止使用苛刻、指责的言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焕发光彩。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对他们的成功,哪怕是小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找出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要帮助学生渡过难关,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为每一次的成功而惊喜。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案;学生主体

导学案是教师为了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活动而设计的一种包含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学习内容的学习方案。教师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更加明确化,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式学习,而变成以学案为引导的主动学习,因此,这种导学案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如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虽然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但是比起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历史学科的教学时间很少,而历史教学的内容又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效率上保持较高的水平。教师通过在课前设计导学案,然后把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到了上课的时候,学生能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为教师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条件。当然,导学案要想发挥好的效果,设计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教师在设计历史导学案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导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让学生对导学案感兴趣是首要的一步。如果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上来就是一堆枯燥乏味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类的东西,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如果教师能够在导学案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一段小故事、一个小游戏等来引导学生认真地把导学案看下去,这样,才能让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得以愉快进行。

二、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往往把导学案当作教案来编制。在学案中,总是强调教师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应当怎样来学,这样一份以教师为主的导学案实际上只是披了导学案“外衣”的教案而已。由于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这样的学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效果必然不会很好。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作为学案设计的初衷,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使用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卡通图案,运用一些温馨的话语,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比喻修辞等,这样一份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的导学案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拿到学案以后才有兴趣去用。

三、注意导学案设计的层次性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每个学生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往往体现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方方面面。目前,大多数的教学活动采取的都是大班制教学,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学生出现分化。如果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一些具有层次性的导学案。例如,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基础训练,主要是一些熟悉教材以后就能够回答出来的基础类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能力训练,主要是一些在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总结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拓展训练,这部分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涉及到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在课下思考和探究。这种具有层次性的教案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班制教学“一刀切”式的不足,使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机会。

四、注意问题设计的探究性

在历史导学案中,问题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能否设计好问题,对学生的导学效果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之所以要实施导学案式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设计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改革开放”这课内容时,设计问题就从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入手,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的歌词,然后从歌词中提出问题: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故事为什么会出现,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个春天的故事是出现在“南海边”,这个“春天的故事”给我们的国家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就这样,借着歌词,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设计,逐渐将学生引入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之中。这种需要思考一下才能答得出来的问题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对待导学案的设计工作,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导学案设计,努力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导学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亮.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J].新课程学

习,2011(11).

[2]汤晓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

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3]段学会.简析导学案模式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

篇(5)

关键词: 中考开卷 初三历史复习 误区 对策

近年,全国各地在初中历史考查上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实行中考开卷。中考历史开卷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淡化纯记忆的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考前复习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我连续几年担任初三历史教学工作,在历史复习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就中考开卷背景下初三历史复习的误区谈谈对策,以抛砖引玉。

一、当前中考开卷背景下对历史复习认识的误区

1.开卷考试不用复习。

部分初三学生,甚至一些非历史专业的教师和班主任都认为历史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答案都在书上,考试抄书就行。殊不知,这是对学生的误导,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初三历史复习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事实上,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命题都是基本沿袭以往历史闭卷考试的做法,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如若不复习,连选择题都靠翻书来解决,不仅考试时间不允许,而且会对教材生疏,难以从书上快速准确找到答案,更不用说答好题。

2.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由于开卷考试命题基本沿袭以往闭卷考试的做法,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认为对开卷考试试卷中的一些问答题的复习可以降低要求,学生不必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历史内容,只需记住大概。由于开卷考试的命题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从这层意义上说难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为这种题型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扎实积累和系统训练,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即使翻书也难以作答。

3.开卷考试带上所有资料。

一些学生认为在开卷考试时携带的历史资料越多越好。事实上,考试过程中很多考生根本来不及翻阅大量资料,或是考生在考试中遇到平时做过类似的题目,为了找“原题”而耽误时间。考试中不能一味依赖复习资料,没有考前的认真复习难以取得理想成绩。

4.开卷试题书上都有现成答案。

由于对开卷考试的特点不了解,误以为开卷考试都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现成答案,这是初三学生中较为普遍的观点。事实并非如此,就算是开卷考试的有些试题在教科书上有现成答案,考生在作答时也不能照搬照抄,否则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是不切题的。更何况有些综合性、开放性或半开放性的试题本身就没有现成答案。所以,考生要改变这些认识误区,面对现实,积极应对,科学复习。

二、中考开卷背景下初三历史复习对策

1.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考试说明》,把握中考方向。

《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的基础,是中考评价的依据,也是制订《考试说明》的依据。因此,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于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分值及其要求等,领悟测试水平的层次及每一层次的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层次来把握知识,这样在历史复习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2.实施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历史中考有两大特点:涉及内容多、复习时间短。因此复习时不能依据课本逐课、逐节全面复习。教师可将所学历史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形成网络。一方面,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是“横”的联系。比如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联系比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次改革的异同。另一方面,历史事件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是“纵”的联系。譬如复习“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内容,可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对每一时期的历史进行复习,然后将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系统掌握。但在复习不能单纯“纵”或“横”复习,而应“纵”“横”联系,形成专题,构成知识网络体系。如此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不易混淆,运用自如。

3.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

中考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或挑选习题,进行专题或综合训练。训练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新、活题型,练习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等,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认真评阅,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教给学生审题、解题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要领。

4.关注社会生活,提炼热点焦点,归纳掌握解题技巧。

《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中既有对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能力的要求,又有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社会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中适时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焦点问题,如党的十七大,改革开放,民生问题,重大节日活动,和祖国统一大业,等等。历史中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让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归纳解题技巧,训练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纵横联系,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结合时政,强化训练,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能从容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中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陈跃文.浅谈应对历史开卷考试的策略.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3).

[3]詹海.关于开卷考试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1.

篇(6)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更新设计,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努力创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一、关注学生的“学”

学生的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资料、识图等,进行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摆正位置,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只起引导的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关键是学生掌握了什么。因此,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历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个阶段来实现。

第一阶段是学生独立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使用学案的填空部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面到线到点的认识。在编写学案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学案独立自主学习10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现在学生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紧张,课下看历史的时间非常少,只能向40分钟要成绩。

第二阶段是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在这一阶段尝试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创编和表演历史剧、游戏等。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首先是改变小组交流展示的形式。在小组内活动时,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后,整合答案,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集体朗读整合后的答案。全班交流的时候也把“一人讲”改变为“多人讲”。这样有效地克服了学困生的惰性,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

其次是培养学习态度和集体协作意识。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白聆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等。

最后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用得当,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确实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合作学习的方法决不是万灵丹,一服马上见效,它通常需要花长时间苦练才能成功。除了要有良好的学科知识之外,教师还要设计良好的导学案,注重教师的导学,教师适时精彩的导学,是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二、关注教师的“导”

首先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精讲。教师要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三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学法指导到位。教师的讲解时间控制在10钟之内,突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和难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教学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讲得很多,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很辛苦,也是无效学习。

篇(7)

    201 3 年 “ 江苏省历史课程标准培训者培训 ” 活动 于4月24和25日在连云港市 举行 , 来自全省五百余位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活动。 我有幸作为会务组的工作人员,参与了本次 活动 。本次活动形式丰富, 分为专家讲座、优秀课展示、课堂教学点评、教学沙龙等。 因为会务工作的需要,我只聆听了 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 的 专题讲座 和参与了第三组的教学沙龙活动 。 说实话,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参加初中的培训工作,开始心里只是想着做好服务工作。但是,专家 的 讲座 和 教学沙龙会场 上 大家 热情的讨论 ,让我感觉获益匪浅,进而抛弃自己之前 的 想法。在活动结束的两天后, 我 静下心来,去总结其中的所思所得。

    徐蓝教授作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新思路与新变化》专题讲座,对于其中内容的变化,因为我没有接触过初中的课程,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是在讲座中徐教授提到的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说:“课标的修订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所关注也是特别应该关注的是初、高中的衔接,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高中的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而现实情况是因为考试的要求不高,初中老师简单指导学生应付考试,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甚至有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提起自己的初中历史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就喜欢提我们背书。”而高中老师呢 , 更是从来没有见到初中教材什么样。初中时学生已经学的很好的部分,高中老师还在不耐其烦去深挖、去讲解,让学生感到高中历史课的无聊与乏味 , 从而导致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脱节现象的出现。

    25日的沙龙(第三组)围绕着“学生学习方式”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沙龙由来自扬州中学的特级教师王雄老师主持,他用幽默诙谐的开场白活跃了整个会场的气氛,他说:“今天,大家在一起,不要被什么所谓的专家给吓着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家。重要的是,大家畅所欲言,哪怕你发出最微弱的声音,一样可以得到尊重。”在王老师的鼓动下,整个沙龙过程中,大概有十三位老师积极发言,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并由现场专家和其他老师给予讲解。

    有一位老师提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他总结发现,初中学生男女生的兴趣点是不同的,男生侧重于战争,女生侧重于精美的文物和贴近生活的史实。我感觉这很有道理,因为在高中生身上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讲到的,和的一些战役的时候,男生会显得异常兴奋,特别是一些读过这类文章的同学巴不得由自己来讲。在课堂上,有时我也会适当拿出一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来讲述,满足部分男生的成就感。反之,女生在边上听得心不在焉、兴致索然。而当学习到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成就的时候,在欣赏那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时,女生的惊叹声不时响起,男生则流露出不以为然的无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