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暴力的案例

网络暴力的案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5:13: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暴力的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暴力的案例

篇(1)

【关键词】犯罪社会学;暴力犯罪;社会控制论;微观分析

网络暴力游戏具有血腥、逼真、交互性和竞技性强的特征,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尤其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研究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范网络游戏,抑制其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当务之急。但是不能因噎废食,网络游戏也有自身存在的重大的意义,我们也要认识到网络游戏的正面作用。

一、网络游戏的特征及其发展状况

网络暴力游戏具有虚拟性、社区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增强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虚拟性是互联网世界的最大特点,网络暴力游戏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极尽夸张,华丽,满足玩家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想法和愿望。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也蓬勃发展起来,现在我国网络游戏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几百亿元,而且未来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对于经济的带动也在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

(一)网络游戏引起的“满足冲动型”青少年暴力犯罪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处于发育成长的特殊阶段,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渴望自我实现,而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是很难的,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只有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中找到一种自我满足感。在网络游戏虚拟的世界里,没有道德约束,更没有法律规范,在网络游戏中"暴力犯罪"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其犯罪的罪恶感也会大大减弱。这不仅极易导致青少年不良思维定式的形成,而且会使他们轻易地从最初的冲动作案发展到习惯性作案,青少年连续实施暴力性犯罪行为也就在所难免。

(二)网络游戏引起的“侵财型”青少年暴力犯罪

网络游戏的费用负担是青少年侵财性暴力犯罪的诱因。青少年玩网络游戏需要相当的费用负担,在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直接导致其侵财型暴力犯罪。青少年用于网络游戏的费用数额较大的且是持续性的开销,对于没有太多经济来源的青少年而言,用以支持自己游戏进程的费用负担的确是一个问题。网络游戏的费用承担和游戏中疯狂肆意的打怪杀人即可获得金钱形成鲜明对比,这对于每一位游戏玩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心理冲击,这也正是多数青少年实施抢劫、杀人等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对网络游戏引起的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微观分析

(一)社会控制论的分析

福建省武平县实验中学一名17岁的男生钟平将网络中的血腥杀戮克隆到现实中,将同班一女生残忍杀害后分尸。“他在网络里找到了自我,可能到最后,他已经分不清现实和网络了”,一名老师说。通过进一步了解钟平的成长轨迹可知道他犯罪的真正原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中仅剩年迈的奶奶照顾他。他学习不好,时常逃课。老师发现后,把他赶出教室,钟平就去泡网吧。他经常通宵上网,白天上课就在课桌上打瞌睡。“他喜欢(在游戏里)杀人,战士能量最强、最暴力,很适合他。”他的一个同学觉得这种游戏环境影响了钟平,“在网络里,杀人是不用负责任的。”我们从犯罪社会学的社会控制论对此做一些分析。社会控制论是从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来解释犯罪的一种理论,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不同的是,它不是直接解释人们为什么违法犯罪,而是解释大多数社会成员为什么不违法犯罪,该理论认为大多数人为什么没有犯罪的原因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要受到许多社会约束:个人的、父母的、同事的以及像学校这样的一些重要的社会机构的。当这些约束加强时,个人因担心越轨犯罪行为会危及自己在社会中的相应地位,他就不会冒险去参与越轨犯罪行为。反之,当对个人的社会约束削弱时,他们就会更“自由”地实施犯罪行为。钟平的暴力犯罪正是由于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教育,缺少监护人、学校或者社区来纠正其不良行为,最终导致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亚文化群体及差异交往论分析

22岁的易华面对现实的不如意选择了逃避,躲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很快,他找到了一些同道网友在虚拟世界中“打打杀杀,闯荡社会”,并组建了游戏战队,自封为“忠义造反者”。易华向未成年的队友灌输“忠义”和“造反”的观念,要求队友忠于自己的组织,对队友讲义气,敢打敢拼。但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经济入不敷出,易华感到了现实的无奈,他急需钱,决心在现实中“干一把”,这是网络游戏亚文化群体的典型。差异交往论正好可以解释这个案例,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在交往的互动中习得的。犯罪行为的习得主要发生在与犯罪者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在这种群体中,群体成员频繁接触,其中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都会在互动中被学到,这种接触是不同接触。在这个案例中易华用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渐渐产生影响,使爱好网络游戏的青少年逐渐行成一个群体,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即忠于自己的组织,对队友讲义气,敢打敢拼,在这种亚文化的影响和指导下,他们定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结论

网络游戏并不是引发的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网络游戏只是一个诱发原因。在犯罪社会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引起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原因还是早期教育的缺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乏家庭的正确教育。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有很多:社会方面,可供青少年进行良好的课余生活的地方少之又少,因此许多青少年选择结伙去网吧娱乐。其次,政府对网吧等营业场所监管不力,导致黑网吧丛生,滋生网瘾青少年。通过犯罪社会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引起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只归于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也是一项综合性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集思广益,共同协作来还青少年一片美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陈晨.青少年网络伤害研究报告[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2]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广聪.犯罪学中社会控制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6).

[4]陆玉林.虚拟时空中的角色探索--论网络游戏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6(9).

篇(2)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游戏;原因;危害;防治策略

    网络游戏(On line Game)即“在线游戏”或“网游”。网络游戏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目的在于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网络游戏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可以有多个个体参与。网络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作为当代青少年,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了大量资源和信息,开阔了视野。但也有一些青少年经不住网络的诱惑,对网络游戏过度沉迷以致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青少年上网成瘾,给社会造成很大的隐患和危害,社会各界也早已对此引起高度关注。

    一、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

    (一)网络游戏的特征与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相契合。网络游戏具有新奇性、互动性、娱乐性、开放性,网络游戏的这些特征符合青少年好奇、猎奇、玩性的特征和需求。网络为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载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如网上购物、学习、交流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游戏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成为许多人消遣娱乐的主要途径,青少年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很快成为网络游戏的主力军。网络游戏中,有许多体现性格特征的角色,比如在魔兽世界中有多个游戏角色,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智慧的、温顺的、愚钝的、暴力的,这些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代青少年性格特征相一致。所以,他们玩游戏的时候,能把自己定格为某一个角色,在游戏中和对手进行挑战,通过在游戏中的胜利而获得满足。这样,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他们会不断地在游戏中升级,对游戏越来越爱不释手,继而就会沉迷于游戏而不能自拔。

    (二)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性、叛逆性。青少年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渴望友谊和交流。这些特点使他们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各种需求就难以在现实中完全得到满足。这种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极易使青少年的心境处于压抑状态。在现实处境与构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求别的补偿途径,而网络以它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出了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和实现自身需求的平台。网络游戏中,他们利用选定的角色取胜的方法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网上聊天也使他们有了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青少年自制力相对较弱,在这个神奇的虚拟世界里当他们第一次获得快乐与满足时,便会希望重复获得。当这种重复行为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以至于失控时,他们就会最终沉迷于网络。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的不到位。现在,许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亲对孩子非常宠爱而事事顺着他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会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甚至是无理要求,这就造成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为了让孩子紧跟时展的要求,条件较好的家庭大都主动给孩子配备了电脑,以满足其需要。有的孩子生活零用钱比较多,就经常去网吧上网,由于家长对网络知识的缺乏,或者无暇顾及等原因,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行为。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便迷失于网络当中了。另一方面,在学校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他们容易滋生厌学情绪;教师则由于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学生在学校找不到缓解压力的地方,就会把目光转移到网络游戏上。而青少年的识别能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差,一旦上网接触到不良的内容,很容易被腐蚀并且沉迷网络游戏。

    二、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一)网络游戏成瘾对青少年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2008年出台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公布,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即为网络游戏成瘾。长时间的网络游戏可引起视力下降;在肢体方面,简单重复的按键,手指和手腕极易受伤。据了解,有些学生喜欢游戏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为了玩游戏而逃学,白天在网吧打游戏,晚上夜不归宿,夜以继日地玩游戏。这样不仅影响了学习,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曾经有报道称,一位少年因玩游戏入迷,从高桥上跳下去,在游戏当中,他可以飞檐走壁而不受伤,而当时他还以为自己在游戏中,无所不能。因为上网时间过长而猝死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二)网络游戏成瘾会造成青少年的人格畸形。现在的网络游戏大都以暴力为主,很多青少年为了寻求在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刺激及优越感迷恋上了网络游戏,长期迷恋网络游戏导致他们性格的畸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类似网络暴力的情感和环境时,往往容易丧失理智,会毫不犹豫地把游戏中的行为运用于现实的人际冲突,从而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案例一,青少年胡某在网吧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游戏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人“捅”倒。坐在邻座的一名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大半尺长的防身刀具,捅向邻座少年的胸口,导致其当场死亡,而胡某继续玩游戏,依旧沉浸在暴力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了人,会不会坐牢?”案例二,由于网游成瘾需要钱上网,一个12岁的青少年抢劫正抚养自己的姑姑一家,抢走了2000元钱和手机,杀死了自己的姑姑和表弟表妹。当被警方带走时,这位少年面无悔意,还固执的认为自己没有过错。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

    (三)网络游戏成瘾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网络游戏的繁荣和产业化发展,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因为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网络游戏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青少年人数就越多。很多玩家尤其是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更有甚者,有一些青少年因为网络游戏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案例:郑州某高校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孤独开始到网吧上网,玩游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并在网吧里结识了一些所谓的“朋友”。最终,该学生由于缺钱上网玩游戏而走上了抢劫的道路,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样的实例也屡见不鲜。

    三、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防治措施

    (一)网络游戏行业要加强自律,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随着电脑的普及使用,国内青少年小网民数量日益增多,而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又不足,往往会陷入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青少年的网瘾问题也成为父母和教师的巨大隐忧,而且早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以,网络游戏行业要适时地采取措施,开发一些防治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系统,以有效监控和管理青少年的上网活动。这里即有一个防治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实例:开学前一晚,当许多小网民忍不住又一次登录被称为“儿童版开心网”的摩尔庄园聊天、打怪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份开学“收心”倡议书,而在登录其他的网络游戏和社区时,系统会自动限制他们上网的时间,并减少游戏中的任务数量。这样,小网民们即使想在开学前一晚再疯狂一次,也会受到电脑本身的限制。

篇(3)

关键词:媒介暴力;大众传播;校园暴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32-02

一、媒介暴力

格伯纳将暴力定义为“有意伤害或杀害的公然武力表现”。在该定义中,暴力的发生是以双方肢体接触为前提,由此将暴力的定义局限在行为上。随着人际交往的日益密切,暴力的表述方式变得多样化,包括了财产暴力、家庭暴力、校园暴力、媒介暴力等。

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可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媒介暴力是指媒介内容暴力。指在电视、广播、电影、报刊等大众媒介内容传播过程中暗含暴力情节,并对受众的现实交往产生影响的一种现象;另一方面,媒介暴力指媒介本身,这种暴力体现在大众媒介利用其特有的话语权对涉及相关媒介事件的双方当事人实施的一种“暴力”行为。

二、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概念,理论界目前并没给出明确定义,可以查证的相关文献中,大致可从“校园”和“师生”两个主体进行解释。因此,“校园暴力宜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侵害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1]。

上述概念主要从暴力行为发生的结果的角度来理解。一方面,被害人或施暴者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暴力行为的区域扩大到了学校周边区域;另一方面,校园暴力也包括施暴者或受害人对学校的管理秩序和制度的暴力行为。由于笔者在本文中所要分析的校园暴力事件是以学生或学生勾结校外人员组成的群体为主体对在校学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因此,笔者将媒介暴力定义为:在校园内或周边辐射地域,所发生的行为人个人或勾结社会人员主观故意,客观上造成他人心理或生理伤害或受到威胁的行为。

三、校园暴力事件特征分类及原因分析

根据乐思网络舆情检测中心对2015年上半年媒体曝光的校园事件数量进行检测,仅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曝光就有42起。笔者从阶段分类、男女生参与比例和施暴者人数三方面,对42起事件进行分类汇总,对媒介暴力事件特征进行梳理并得出如下结论。

1.校园暴力低龄化

微博视频的曝光以及各类媒体的报道中,施暴一方为初中生的占所有事件的69%,目前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园内或周边地区,主体多为中小学生。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学习能力强,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并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伯格纳的涵化理论认为,接触电视较多者比接触较少者更容易认同电视所描绘的世界。媒介产品中暗含的暴力内容对青少年有诱导和培养的作用,甚至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对待社会的方式。

2.校园暴力女性化

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是温婉、知性、善良等,在日常认知中也常被当做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但是近年来,女性成为施暴者的案例数量却在上升,根据数据显示,女性暴力逐渐成为目前校园暴力的主要形式。

女性校园暴力相比于男性,形式更加多样化。女性自身生理上处于弱势,因此与男性单一化暴力解决方式不同,女性暴力一般会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结合进行。生理方面多与性相关联:拍、被扒光衣服殴打……上传受害人视频或照片,给其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则是与心理方面有关。

青少年在生理与心理上逐渐成熟,进入叛逆期的他们开始追求标新立异,树立自己的榜样,力求使自己与理想的榜样相结合。大量反映女性英雄主义或女性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进入他们的视野,很多女性便受其影响,将自己代入到影视作品角色中。在这一类影视作品中,施暴者的角色充满着正义色彩,暴力行为的产生只为正义之事,因此,这类影片忽略了对施暴者行为惩罚以及受害中在暴力事件中疼痛感的描述,再这样的气氛渲染之下,青少年女性群体更容易将自己的暴力行为与电影中的女性英雄主义相结合,从而产生暴力行为。

3.校园暴力群体化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为主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方在人数上都存在绝对的优势,而受害方通常势单力薄。对2015年上半年所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分析发现:施暴者一般会采用轮流暴力攻击受害者或者一人主导的暴力方式,其余人员全程拍摄其暴力行为并于网络,成为暴力旁观者。

“许多时候,一群人最终考虑和做的事情是群体的成员在单独的情况下绝不会考虑和做的,当人们身处由持相同观点的人组成的群体当中的时候,信息的交流佐证并加强了彼此的观点,他们因而更有可能走极端”[2]。在校园暴力中,施暴方的群体化使个人的理性思考被淹没,加之青少年在网络中与游戏伙伴协同作战进行暴力攻击,使得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表现得更加残忍和难以理解。

4.校园暴力网络化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网民中初中学历占比为36.5%,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比为30.5%,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网民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使得校园暴力网络化成为可能[3]。校园暴力网络化指的是,施暴者本人或群体其他成员将含有施暴内容的视频上传于网络,给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的行为。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指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对于施暴者来说,拍摄视频上传到网络是对他们暴力行为的延续,依靠人们的猎奇心理对受害者产生二次伤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娱乐消遣的新方式。网络暴力游戏场景设计逼真,代入感极强,青少年在虚拟世界的破坏与虐杀中体验,使真实社会和网络游戏中的社会混淆,在现实社会中表现的更为暴躁,稍有不顺心,就会选择暴力的方式来解决,

此外,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集中报道优势。媒体对各地的校园暴力事件进行披露,微博中的知名大V和反校园暴力的一些自发性组织在自己的微博对暴力视频进行数次转载,校园暴力话题一时间成为媒体头条。作为传播者,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呼吁相关部门严惩施暴者,但却使得青少年群体认为校园暴力具有普遍性,并对类似事件的发生产生麻木感。另外,对于事件的细节性披露也会造成其他青少年的模仿,从而产生新的校园暴力事件。

四、从校园暴力中看媒介暴力现象的启示

1.媒介对策

(1)媒介从业人员恪守“把关人”职责。新媒体时代中,受者与传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打破传统意义上传播者的限制。新媒体以较强的时效性,吸引了大批受众,很多传统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信息加以简单修改便形成自己的新闻报道。但网络信息门槛较低,加之匿名性的特征,使大量的虚假信息在网络中泛滥。这时,就需要信息的加工者以自己的专业素养作为基础来对信息的真伪进行辨认,恪守“把关人”的职责,防止虚假信息的产生造成受众的恐慌和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在影视作品制作方面,媒介相关人员应加强对影视作品剧本的筛选,在以受众是青少年为主的作品中,应在文本内容上加强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使其对社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2)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合作发展。在新闻报道方面,传统媒体更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报道题材以深度报道为主;新兴媒介更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多以短消息为主。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必须在竞争中合作,才能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才能更全面的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防止因信息的不全面导致更严重的人肉搜索行为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2.政府对策

除了媒体行业自律之外,政府方面更应该完善现有的媒介管理制度,来对大众媒介中的媒介暴力现象进行预防。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对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进行审查,将一些暴力内容细节严重披露的报道以及暴力情节严重的影视作品排除在大众传播的范围之外。其次,对暴力画面过于血腥的网络游戏加强管理,甚至限制其在市场的准入。最后,政府应完善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行业规范,限制不良媒体在互联网中进行信息的;建立后台审核机制,对在互联网中要的信息做好媒介的把关作用,防止不良视频在互联网中的扩散。

3.受众对策

由于本文中所探讨的媒介暴力现象是从媒介暴力角度出发的,因此在受众对策中,仅以青少年受众作为受众主体给出建议。一方面,青少年应合理使用大众媒介,防止媒介依存现象的产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对现实社会的认知能力;学会利用媒介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运用媒介的优势完善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青少年应加强媒介素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对媒介的认识,对新闻内容的制作有初步的了解;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多方位多渠道地接触媒介信息,做到不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

[1] 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4).

[2] 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3] 前瞻数据-中国宏观_行业产销_行业经济_全球宏观数据库 - 前瞻网[EB/OL].http:///.

[4] 王玲宁.社会学视野下的媒介暴力效果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5] 范红霞.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2013.

[6] 林秀娟.从涵化理论的视角分析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篇(4)

网络上流行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他,就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关于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也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因为那里是地狱……

名词释义

“人肉搜索”是个啥玩意

提到网络搜索,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百度、Google,但如今,起源于提问回答网站类的“猫扑”、汇集亿万网民力量的重量级武器——“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了网络上最具威力的搜索器。这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计算机搜索技术为“人人”模式的联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无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新型网络搜索方法。它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索不到的东西,更强调搜索过程中的互动。

真人版的拼图游戏

最近被热门“人肉”的延安车祸“微笑门”事件,爆出某领导拥有十余款名表,引发一片网友鉴定及热议;在微博上蹿红,沧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延参法师已经成为网络上最受欢迎的和尚,连他三年前在峨眉山带着口音断断续续地歌颂着人生:“绳命,是剁么的回晃;绳命,是入刺的井猜(生命,是多么的辉煌,生命,是如此的精彩)……”一边讲,一边还颇为无奈地容忍着猴子在身上爬来爬去的视频也被网友重新翻出,网友笑称他在“用生命卖萌”;北大校长周其凤回浏阳老家为母亲庆祝90大寿,长跪母亲膝前痛哭流涕的一组图片,在网友的争相转发中,引发口水一片,再次将北大校长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这个疯狂的网络时代,人人可以参与,人人都能成为“网络侦探”的“人肉搜索”,俨然成了互联网上最为“一呼万应”的游戏。在那些“虐猫女”、“铜须门”、“艳照门”、“很黄很暴力”、“郭美美”等“人肉搜索”经典案例中,当事人的背后细节、隐私、背景成为网民最津津乐道的内容,从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甚至一个网名开始,无数网民从不同途径对其真实身份和隐私信息进行“地毯式搜索”,像拼图游戏一样,照片、地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更多各种个人隐私信息在相互补充和综合梳理之后,一个现实中的人就被完整地“搜”了出来。在搜索的过程中,热衷于此的网民成群结队的对其进行公开评论,甚至通过各种方式入侵当事人的现实生活,让措手不及的当事人很是受伤。

时下热映的电影《搜索》反映的正是当下媒体的推波助澜和网民的“人肉搜索”对一个可怜女孩所造成的巨大伤害。身患绝症的都市白领叶蓝秋仅因为没有在公车上为一位老大爷让座,就陷入了被“人肉搜索”的漩涡,身边不甘寂寞的人不时爆料,全民拿着放大镜争先恐后的围观,对其评头论足甚至谩骂侮辱,在满足自己“窥私欲”和“道德感”的同时,将叶蓝秋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被卷入其中的身边数人也被彻底改写了命运。

更令人值得深思的是,即使是积极向上的新闻,也总是会被质疑是否在作秀。我们已经习惯了看到一条新闻先问“真的假的”,看到一张图片先研究一番“P过没”。不信任感已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媒体真的已经无良到不可能报道真实的新闻和照片了吗?生活真的压抑到需要我们在网上通过谩骂和嘲讽其他人的痛苦来释放吗?“人肉搜索”式的窥探就真的可以给人带来这么大的吗?亦或者,逐渐崩坏的其实是我们的心……

变异版的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背后反映的是复杂的社会心理,包括从众心理、社会认同需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窥私、暴力欲等等。客观地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正义感让网友们发起了“人肉搜索”。比如,“周老虎”事件之所以成为一次“人肉搜索”的总动员,就是因为它挑战了社会的公信力。四川大地震期间,多家大型网站推出的地震寻亲板块,则使“人肉搜索”彰显了人性光辉。但长久以来,“人肉搜索”并没有太好的名声,人们对它的诟病大多集中在其侵犯当事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的客观事实,以及充盈其间的怒气、戾气和霸道,这些对当事人名誉和心理的伤害,已蒙上了“网络暴力”的色彩。

公众先天的道德愿望和后天的窥视欲是“人肉搜索”的社会心理基础。“人肉搜索”的对象通常是与社会公义相悖的人物或事件,除了挑战社会的公信力的事件外,有些则违反了主流的道德规范,如“北飞候鸟”;还有些与民族命运、社会利益相违背,如“圣火事件”、“辱骂灾民”等。这些事件都与人们所拥有的道德观相抵触,于是引起了人们的不满甚至愤怒。心生愤懑的网民希望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聚集强大的舆论压力和情绪能量,在虚拟网络上对当事者进行道德审判,以维系法律之外的一种道德秩序。网络环境的隐匿性,让他们尽情释放对现实社会中某些阴暗面的不满和张扬维护道义的快意,也使得自己被打破的道德观、价值观重新获得平衡。除此之外,对热点事件和人物,大多数人都希望了解更多的细节,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窥私欲,其间的欢娱与嘲讽也提高了人们对“人肉搜索”的传播、参与和关注。

但网民这种自发的力量在缺乏善意的基础上,在形式和细节上也有诸多缺失,很难把握好公平的界线,容易激发盲目煽惑、语言暴力等从众心理,出现矫枉过正,甚至造成“误伤”,从而导致对谴责对象的网络暴力。而当“人肉搜索”从网络舆论演变成现实“追杀”,这种强权表达,更是不但违背了维护道义的本意,也已触犯了法律。

篇(5)

“品牌暴力”经常出现在企业的广告宣传策略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软文。这种文章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体讯息介于新闻和广告之间,通常在媒体上通过“特刊”、“特别报道”等形式出现,由于其具有较高的隐蔽性,而深受广告主和媒体的青睐。企业往往通过购买媒体资源,用第三方的角度来报道和宣传企业的事与物,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但究其根本是一种有偿新闻或者有偿广告,其实是一种间接或者隐性宣传,尤其大众媒体代表着广大消费者的公权力,在软文炒作的过程中,被无情地践踏了。但是大多数目标受众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不明其中原委,而在软性文章的引导甚至“胁迫”之下做出了他们的消费选择。以国内保健品、化妆品和药品市场上的软文为最,而且大量充斥在生活类报刊之中,涉及品牌品种众多,这类软文炒作声势浩大,可以说是形成了不把你“俘获”誓不罢休的“铺天盖地”之势。经过国家工商总局与卫生部重新修订,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中规定,禁止利用新闻形式、医疗资讯服务类专题节(栏)目或变相医疗广告,也就否定了医疗广告软文宣传的做法。同时,也好在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逐渐健全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软文抵御”能力,才使得许多抱着借此“发大财、赚大钱”的企业不能顺利实现他们的“软文广告暴力”,但是又有多少消费者沦为了强大软文攻势下的牺牲品呢?

滥用名人广告,是品牌暴力的又一表现形式。借助名人代言企业可以在短期之内实现品牌较广的知晓度,而名人本着“实事求是”的诚心态度来接拍广告,作为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也无可厚非。但是,当企业在不加深度分析明星个性与品牌内涵之间的关联性,而只借助名人头顶上的“光环效应”来用金钱开路,而所谓“名人”利用自己的知名度来“滥用”代言权利,企业和名人将产品代言看做是“短时期之内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时,名人代言就会成为“虚假宣传”、“恶性宣传”等的代名词。2005年国家工商总局要求任何人包括知名人士在内,都不能够以患者、专家、消费者名义为药品、保健品、医疗和化妆品做广告。甚至还出现了陈小艺与儿子代言的“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广告被北京电视媒体“封播”的事件,充分体现了管理部门对于由于名人代言广告而产生的“品牌暴力”现象的一个有力回击。

此外,“品牌暴力”还体现在企业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在此仅讨论企业在遭遇“产品质量信任危机”(即出现有缺陷的产品)突发事件时的处理态度。企业在遇到由于“缺陷产品”所造成的危机时,往往会使出浑身解数来重建消费者的信任或者安抚消费者的愤怒,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品牌在每一次危机面前,都会以一种“诚实信用”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例如,2006年9月,由于重金属含量超标而发生“SK-II事件”之后,就出现了服务热线无人接听、消费者有条件退货和霸王退货协议条款(如“本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我们决定为您做退货处理……”等词句)。虽然宝洁的SK-II已重新上架,但是,该种产品的品牌形象可能会大打折扣。因为消费者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产生的愤怒与失望在短时间是不可能抚平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另外一个“品牌暴力”就是企业对于消费者隐私权益的侵害。企业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很多时候需要对消费者的产品使用场合、频率等消费习惯进行跟踪或者调查,而这些资料的搜集和获得绝大多数被用于商业目的,尤其是一些隐私信息的获得是以征得消费者同意或者许可为前提的,如果企业违反此原则在获取“不当”消费者隐私信息,就侵害了消费者的隐私权益,各国的法律法规也将消费者隐私权纳入了保护范围,但涉及消费者隐私权利被侵犯的案例还是层出不穷。我们以新型媒体互联网为例来讨论,近几年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流氓软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或未经用户允许,强制性地安装了某些软件,之后搜集用户信息、跟踪用户记录或者强制用户收看广告网页,这些软件严重干扰了用户的日常工作、侵害了用户的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个集商务供求信息群发、留言本群发、邮箱地址搜索和邮件广告群发、论坛群发等为一体,多种途径大量发送网络广告信息的“暴力营销”软件。2005年7月以北京市网络行业协会敦促业内软件公司整改自律为起点,国内也掀起了对于流氓软件批评的热潮,反映了网络消费者保护隐私权益意识的增强。但是,如果没有政策法规和行业自律,类似网络侵犯隐私权益行为的终止“任重而道远”。

篇(6)

沉迷体彩“玩”掉一家人的幸福

【案例】爸爸一次在彩票店购买了2000元彩票,中了10万元大奖后,就成了体彩迷。他觉得彩票比什么生意来钱都快,对足彩痴迷不已。他刚开始买得不多,但总不中,他便越押越多。一年不到,他就把自己约100万元的积蓄全部投进了彩票。由于急于回本,他以高息为饵先后骗取他人200多万元继续购买彩票,结果依然是血本无归。现在,爸爸“失踪”已经两个多月了,追债的人天天来到我家,叫嚷着要妈妈还钱,否则要变卖我们的房子,我和妈妈一直生活在恐惧中。为此,妈妈向法院提起了与爸爸离婚的诉讼……

【法官点评】彩票是一种娱乐性游戏,本质上就是赌博游戏,赌的是一种侥幸,偶尔买点,试试手气,未尝不可。而一旦上瘾,就会使人失去正确的判断,丧失理智,总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久而久之,钱全丢进无底旋涡,把事业荒废不说,还危及家庭和亲人。

沉迷网游“游”散一个家!

【案例】爸爸是一个网络迷,特别痴迷于网络游戏。他工作之余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电脑旁,开始他的网游,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印象中爸妈很少有沟通的时间。为了爸爸网络游戏的事情,近年来,爸爸妈妈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后来还升级为家庭“战争”,影响到我的学习,我感觉郁闷极了。今年6月,爸爸妈妈离婚了,法官问我跟随爸爸还是妈妈生活,我选择了妈妈。爸爸有时会来看我,对我说他爱我。我真的很不理解,爱我为什么不能少玩些网络游戏呢?

【法官点评】随着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深,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人们“触网”非常正常。但有的人将网络当成“沉迷”游戏的道具,进而害人害己,诚为可悲。正如本案中孩子的疑问:爱我为什么不能少玩些网络游戏呢?

沉迷赌博“赌”掉了一个家!

【案例】记得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每天放学后,我都特别怕回家,怕看见我那个赌徒爸爸。不过,现在不用怕了,因为,爸爸妈妈早就离婚了,爸爸再也不会因为赌输了而打妈妈出气,逼妈妈拿钱了。

篇(7)

虚拟化在资源利用率、方便性、可管理性等方面的优势日渐凸显,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自己的IT系统开始进行虚拟化改造。但是,虚拟化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在某种方面增加了安全风险。只有充分了解系统虚拟化之后在安全方面发生的变化,才能部署相应安全措施,做到趋利避害,化解因虚拟化带来安全风险。

一个典型的企业网络架构(如上图)往往都是分为了内网和外网,其中内网区域中有多种业务系统,如用于登录认证的Radius服务器和动态目录(AD)服务器、办公自动化(OA)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服务器、内部Web和文件共享服务器等;外网区域中有例如企业门户网站这样的面对公众服务的多种业务系统服务器。

针对这样的网络架构,企业用户虚拟化多分为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四个领域。服务器虚拟化主要任务是将多个物理服务器用虚拟机的方式整合到一个物理主机上,从而提高就有系统的兼容性,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管理效率,降低能耗。网络虚拟化不是新概念,VLAN和VPN都是网络虚拟化的具体体现,也早已被广泛应用。同时它也是服务器虚拟化的基础。存储虚拟化是将分散的存储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存储池。在很多企业中,还是实现了桌面虚拟化,即将用户终端环境在服务器端虚拟化实现,通过虚拟化交付协议呈现在客户端界面上。

理清虚拟化的衍生风险

企业信息系统在虚拟化改造之后,在某些方面会提高安全性,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这些风险是新技术的必然产物,其表现形式与传统网络环境中的风险类似。本章节罗列的风险只涵盖了因虚拟化所衍生的新风险,而不涉及虚拟机内部与传统网络环境中完全一样的风险,例如虚拟机被植入僵尸程序后发动拒绝服务攻击。

漏洞和配置错误

如同传统的IT系统一样,虚拟化系统中也存在大量漏洞,一部分漏洞是存在于虚拟机上,另一部分则属于Hypervisor。类似地,虚拟化系统中也同样会有配置错误的情况。

Hypervisor上常见的配置错误包括:虚拟机集群非常庞大的情况下多个虚拟网络的配置;对于虚拟机之间通讯的配置存在错误;对Hypervisor管理接口的访问限制的配置不够严格;对虚拟机可访问物理接口(磁盘驱动器和网络适配器等)的配置错误。

当虚拟机上存在漏洞,使得攻击者完全控制一个虚拟机后,通过利用各种Hypervisor安全漏洞,可以进一步渗透到Hypervisor甚至其它虚拟机中。这就是所谓的逃逸威胁。同时还可能导致数据泄露以及针对其它虚拟机的拒绝服务攻击。

脆弱的身份认证

在传统网络环境中,各业务系统是分立的,管理员口令和密码也是单独的。即使口令被暴力破解,影响面也比较小。而在虚拟化环境中,如果虚拟化管理系统的管理员口令被暴力破解,将会影响到整个虚拟化网络。因此在虚拟化环境中使用用户名和口令进行本地认证,风险非常高。

监管障碍

实现虚拟化后,一方面会造成网络流量监控的盲点,因为在传统网络环境中,基于区域(Zone)划分保护的硬件防火墙,以及基于行为特征分析的IDS/IPS对整个网络防护(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从内到内等通信)起关键作用。但在虚拟化环境中,同一物理机上各虚拟机之间通信流量根本不经过这些网络安全设备,这显然是网络安全防护中的盲点;另一方面使得整个系统的安全边界模糊化,传统的安全域有明确的物理边界,而在虚拟化环境下,这种安全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同一物理主机上有多个属于不同安全域的节点。

数据残留风险

数据残留是数据在被以某种形式擦除后所残留的物理表现,存储介质被擦除后可能留有一些物理特性使数据能够被重新恢复。在虚拟化环境中,因为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的公共共享,数据残留有可能会无意泄露敏感信息。但是在企业网络环境中,所有的存储资源都是自有的,这种风险相对要小很多。

虚拟化安全的方案与对策

为了应对虚拟化的衍生风险,需要从技术、管理、人员等几个方面考虑安全方案和策略。即增加必要的技术手段,覆盖因虚拟化产生的管理盲区。调整管理流程并加强人员培训,以适应虚拟化环境下的新要求。与传统网络环境的安全管理类似,虚拟化信息体系的安全管理也需要从变更管理、异常监控、攻击防护、访问控制、身份认证、行为审计、通讯加密、追踪取证、数据管理等方面入手。

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的任务包括:及时安装Hypervisor 和虚拟机的各种更新和补丁;正确配置系统Hypervisor 和虚拟机的各种设置选项(如与可信任的授权时钟服务器同步、虚拟机之间通讯的配置、虚拟机对物理接口访问的配置、虚拟机 集群配置、Hypervisor 的隐形化处理等);监控系统配置的变化,防止非法篡改。

在实际案例中,可以采用VMware vSphere Update Manager和 VMware vCenter Configuration Manager作为变更管理的工具。

Update Manager 可以安全地修补离线虚拟机,即在非启动的状态下直接修改镜像文件中的二进制文件然后再保存,而无需将其暴露在网络上,从而降低了生产环境中非遵从虚拟机造成安全问题的风险。

Configuration Manager可以对系统进行策略驱动的变更检测,并识别变更是否在策略范围内。这些策略是基于整个行业规范的预期的可接受行为或自定义的最佳实践。

异常监控与攻击防护

对虚拟机的监控包括性能和流量两个方面。在虚拟化环境中,由于虚拟机的通信是通过虚拟交换完成的,这部分网络通讯无法像传统网络中那样通过监听或嗅探获得,因此必须找到一种监控虚拟机网络流量的手段,并对这些流量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对虚拟机的性能监控情况也是类似,需要在Hypervisor层部署相应的监控才能获得每个虚拟机的性能情况。对于硬件性能的监控,需要虚拟化平台自身提供相应的支持。

对虚拟环境的攻击防护分为两方面。一方面防止从外部对整个虚拟化系统进行DDoS攻击防护。本案例采了中科慧创的主机主动防御系统进行防护。另一方面在现实虚拟化环境中,已经出现某个虚拟机对其它虚拟机的攻击的案例。因此需要对不同虚拟机集群以及不同的虚拟机之间采取安全防护和隔离措施。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虚拟化平台自身通常都带有访问控制组件,例如VMware vCenter Server提供一个单一控制点。它还提供与活动目录的访问接口,与活动目录相连以获得用户访问控制信息。为防止对虚拟机和Hypervisor的访问认证被暴力破解,本案例中使用双因子的RSA动态令牌认证系统。甚至在某些认证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场合,可以考虑采用数字证书的方式实现身份认证。此外,还可以通过防火墙等访问控制机制,限制远程Hypervisor的管理访问。

镜像管理、灾难恢复与追踪取证

虚拟化环境下是镜像管理可以包括:对镜像文件和快照的访问要进行严格控制,防止非授权访问;检查加密校验和来判断镜像是否被篡改;保存一份好的Guest OS 镜像备份,以便在虚拟机被攻陷或镜像文件损坏后,使用备份的镜像文件快速恢复;一旦确定虚拟机被攻陷,应对被攻陷的虚拟机 操作系统进行研究,查找恶意软件;对被攻陷的虚拟机应立即封装映像文件并留下快照,形成司法证据并作为后续攻击机制分析的资料线索。

管理策略与风险评估

虚拟化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仅靠一些技术手段无法保证安全运行,还要结合一些管理规定和策略,以及必要的人员培训,才能最终达到安全保证的要求。

所以虚拟化改造以后,需要对原有的安全管理流程和规定重新梳理,以适应新的网络环境要求。例如,应对虚拟化环境应制定应急预案,以确保在灾难发生时,能迅速应对。

对虚拟化环境的安全管理,还应包括定期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的评估项目包括:日志审计、漏洞扫描、渗透测试、配置核查、镜像文件一致性核查等内容。这些评估项目在传统IT环境中已经存在,所不同的是需要针对虚拟化环境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