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数学重点

小学数学重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5:13: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数学重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数学重点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训练;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67-01

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今后智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数学的基础就是逻辑思维的扩展和锻炼,要想教好数学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兴趣和习惯。

1.培养小学生爱动脑的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要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应该好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才更加完美,教学质量才能有很大的提高。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动力就应该让学生知道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思考的乐趣,我们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的思考中。在问题中要明确题目的思考价值,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必要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新奇而熟悉的事物吸引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用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讨论。我们知道思考来源于生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列举学生熟悉的人和事用于思维训练。比如在提问时可以贴切灵活一点:小明、李华、张磊(学生名)三个人一共完成100件产品,公司老板刘达(学生名)发给他们500元的报酬,其中小明完成20件,李华完成30件,剩下的是张磊完成的。问他们每个人应该拿多少钱?这个例题就是以学生们熟悉的人物设计的,我们知道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而是所提的问题要能帮助学生思考,进行思维上的训练。

2.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的脉络

2.1 老师可以在关键的位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点。在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时,老师要注意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给出相应的帮助,而不是全盘插手,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的思想,否则对于学生自身的思维培养极为不利。小学数学的知识脉络是循序渐进的,前后衔接,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学生在看到题目后,往往会有一个熟悉的切入点,可以运用以前积累的知识进行解决,再根据遇到的问题慢慢进行思考,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循序渐进直到完成最后一步。

2.2 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发现转折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止步不前、无从下手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的转折点。在学生遇到问题中的转折点并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时,老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且可以通过讲解这类情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般题目中的难点就是我们所说的转折点,这里我们可以对学生先进行转折点的发现,然后对每种转折点的连接进行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3.1 分析和综合。我们知道思维就是对于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一般我们在理解问题的意思后就会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综合,并建立相应的思维脉络进行思考。有时候将分析与综合两部分有机组合起来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效果。

3.2 具体和抽象的运用。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功能还不成熟,在思维的培养过程中他们的思考方式将逐渐从现实具体的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这是思维的一种成长与成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公式的运用,在课堂上逐渐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抽象灵活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3 学会自己总结。我们知道数学中的问题会多种多样,但是其解决的原理是不变的,只是运用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老师在平时做题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中的规律,这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锻炼。同时,在小学生思维的培养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要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老师恰当运用求同和求异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建立完整的思维体系,锻炼学生思维多样发展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4.1 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新课改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充分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人本身就有差异,在认知方式及思维方式上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也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从而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应当表示赞同,并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实现课堂上都能学到应有的数学知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4.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索的课程,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通过问题的提出创造情境进而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特征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另一种思维方式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对每一位学生发放折纸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猜想并最终裁剪出平行四边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将自身的兴趣带动起来,迫切想通过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小组的相互交流、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问题的逐渐递进将学生带入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环境中来,使他们能够由浅入深逐渐掌握知识的要领,明确问题提出的根源、所包含的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学会主动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逐渐明确数学其实源于生活,让他们逐渐参与到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真正体会数学课程的奥妙。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篇(2)

一、 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突出重点、难点的条件。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依据以下3点找准知识生长点:(1)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难点;(2)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进而突破重、难点;(3)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虽然每个策略都有其适用的题目,但是在形成新策略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已有的策略,如学习替换与假设策略时要用到画图、列表等策略,且综合法与分析法贯穿始终。所以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数学认知结构改造的过程,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

如教学圆柱与圆锥底面积、高、体积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内在联系是六年级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自己采用直观教学与代入求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反复观察分析,做法分为如下三步:

1.将橡皮泥捏成一个底面半径为3厘米(即底面积28.26平方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

板书:已知:r=3h=4求S柱=? V=?

2.再将这个圆柱体捏成一个以28.26平方厘米为底的圆锥体(学生先想象这个圆锥体的形象,再按要求做)

观察发现:什么没变?什么变了?与原来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V不变、S不变、形变、H变)

板书:已知: V=113.04S=28.26求h锥=?

3.把圆锥体捏回圆柱体,再捏成以圆柱高5厘米为锥高的圆锥体;想算结合:什么没变?什么变了?(V没变、H没变、S变)与原来圆柱体又有什么关系?

板书:已知:h=4 V=113.04求S锥=? 113.04Χ3÷4=

通过直观教学和计算相结合,学生发现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学生自己动手,直观教学,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记忆深刻,并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

基本数学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数学经验源于日常生活经验,高于日常经验。小学数学活动可分为4类: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间接来源干生活的数学活动;为数学学习设计的纯粹数学活动;意境连接性的数学活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属于间接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解题过程,进行体验和反思,把解决问题中的体验加以整理,对获得的数学经验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再认知,从而掌握解题策略,感受策略价值,积累数学经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以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为例,教学例1要让学生经历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有条理地列举;教学例2要引导学生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感受用列表、打"?"法列举的简洁、有序;教学例3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进一步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 教学每道例题,都要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积累数学经验,树立主动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

四、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保障:

篇(3)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一)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二)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二)具体与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三)求同与求异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如下图):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的 四边形”,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2.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

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 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篇(4)

一、引言

在新课程进行新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教师的追求和梦想。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如何打造出一个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这是一个值得去深思的问题。

二、教师的精心备课,有利于打造小学数学高校课堂

1.教师的精心备课是创建小学数学高校课堂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前,教师需要对所教的教材研究与钻研,教材的领悟要更深化,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制有深刻的理解,明白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明确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要了解并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创造性的去利用数学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数学教材的作用与优势,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要了解小学数学教材里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例题甚至课后练习题所出的位置及作用。在课堂上精讲细讲,让学生多练习,打造出一个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2.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起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设计编写数学必须先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接受信息,在学生拥有原有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教学前先了解学生,改进知识体系,知识结构重新建造、重新组合,对创建高效课堂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精心制定直接决定了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决定了老师教学的方向,也影响者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所有的小学学生,没有考虑到小学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当然,教学目标不可能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但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制定还是可以的。在数学计算时分成三个目标,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能掌握计算方法就可以,基础一般的学生要会运用多种算法,基础好的学生要熟练运用多种算法,并且还要学会用最适合的方法,制定分层次目标,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原有水平。

三、老师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1.营造学习数学的良好环境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关系,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学习和合作。共同营造出一个快乐、轻松的良好数学教学环境,有利于数学课堂的发展,老师可以用自身的激情来带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氛围,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幽默的语言、鼓励的眼神和微笑等来活跃数学课堂的氛围,课堂变得很有活力,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学生快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2.通过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布卢姆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巧妙的提出问题,针对数学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在合适的情况下设置悬念,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自主意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规定小组任务,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又有相互的联系,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当然,老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倾听,并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善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效果才能达到最好。

3.将小学数学课程与生活密切联系

数学课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数学源于现实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讲课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把一些数学问题给学生提炼出来,然后再把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增强在生活中对数学的学习意识,发挥聪明才智,有利于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对数学学习理解的更加深刻,善于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学以致用。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数学知识的抽象化变得具体化、简单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多媒体电脑制作的课件上课,图文并茂,小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在知识构建时把图片变静止为动态,内容变抽象为具体,简单为复杂,从而解决一些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对内容的精讲,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一个自由愉快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知识,学生轻松掌握数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师紧抓学生的课后学习,有利于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的前后知识都是衔接的,联系性很强,课后复习有利于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给学生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有针对性的复习,找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去复习,让学生多多练习数学的基础,加强对数学重点、难点的演练,让学生在演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能够受到启发,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并把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提高上去,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效果。

五、总结

篇(5)

一、主要任务

1、解读、试用和评价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学课程标准,解析并把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数学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导新教材的教学;通过解读和试用,按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作评价,提出修改、完善数学课程标准的建议。

2、通读、试教和评价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通读并把握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内容体系,将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分析,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发现并把握新教材的“新质”;通过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试用,验证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中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探索总结使用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教法,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及其应体现的基础性、整体性、均衡性、前瞻性作出评价,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试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修订、完善建议。

3、探索研究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实验过程中组织和引导数学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现代课程论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新方式,新方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系统的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与使用新教材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4、探索研究对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评价。在小学数学课程实验的同时,加强对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评价研究,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探索并逐步形成促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

5、总结整理一年来本人在课程改革中好的经验、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并汇编成册。推广符合课改精神,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操作方法,使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二、具体措施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教材,教法,设计教案,制作课件。

2、公开教学,上好实践课,重点探索新课程标准、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4、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活动。

5、定期进行实验课题的研究活动,组织实验教师研究探索教学规律。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版教材;解读;活用

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解读新版的小学数学教材,要将课堂的教学活动立足于新版教材之上,要对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分析、梳理与整合,以此来突破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重点。

一、解读教材,细化数学知识

对于新版的小学数学教材,教师要对其中数学知识编排的顺序、语言、图形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分析与理解,从教材中此类基本要素的构成特点进行总结与探究,以此挖掘出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师要注重小学新版教材中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的关系,充分探究出其中所蕴含的本质联系;教师要注重新版教材整体脉络的解读,从整体上进行数学知识的概括掌握;教师要注重数学单元安排特点与要求的具体领会,明确单元教学的具体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出其内在隐藏的科学性、人文性及现代性,以此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二、活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活用教材,不是将教材中的知识、文字等等一字不漏地进行宣读,而是要在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进行活用。活用小学数学新版教材,在教材固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取舍,对教材中预设的情境上进行整合转化,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细分、简化,将死板的数学知识进行动态化改造,将教材中的各类文字、图形等进行巧妙修饰与精心雕刻,以此跨越教材中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数学知识的真实“面目”,以此创造性地使用新版教材,创新性地精用教材。

三、延伸教材,深化生活真谛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突破方法

数学知识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升入中学的数学学习,并且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包含的内容也是极其广泛的,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水平要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等等。其中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关键结节,难点不突破,关键也会抓不住,重点更掌握不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应用较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抓住难点,突破难点。下面就根据笔者多年所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体会。

一、通过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所谓的“直观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演示实物,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它能够使无形化为有形,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去观,用鼻去嗅,用耳去闻,调动所有的感官。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按照教学的内容,科学而合理地进行这种教法运用,就会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所面对的小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少,知识面窄,学习起来会感到十分困难。而利用直观演示法则能够突破难点,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在讲解“角”这节内容时,我用自制的教具进行了直观演示,学生自然就很快地明白了角的度数的概念,并以此类推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的概念。

二、用关键问题进行启发点拨

难点涉及很多原因,若是把主要的因素抓住,通过一定的问题引导就很容易突破难点。比如在讲析“在含盐25%的盐水500克中加入多少克水,使含盐率降低到20%”这一题时,可以抓住“什么是不变量”,引导学生抓住“盐的质量不变”这一关键展开思考:盐的质量现在盐水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三、应用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