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上市公司风险分析

上市公司风险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5:13: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上市公司风险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上市公司风险分析

篇(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也发展迅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上市公司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市公司在运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其中财务风险是当前许多上市公司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论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风险管理;分析;探讨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公司,对财务方面工作的研究都越来越重视,财务风险管理更是许多公司当前关注的重要课题,就我国许多公司而言,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风险,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工作不能落实到位,没有运用适当的方法来规避公司的财务风险,这给上市公司的发展进步带来很大困难。要想促进我国上市公司不断发展进步,就要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来管理财务风险。

一、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1.关于财务风险的预防。

在公司的营运中,财务风险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由于财务风险具有不稳定性,因此给公司带来的财务成果也变化多端。在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中财务风险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其对公司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很大,所以越来越受到公司管理者的重视,只有做好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才能为公司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2.财务管理的控制研究。

在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中,领导者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从公司的制度建设、人员管理等方面对公司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要想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对策,首先要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达到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目的。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不能准确认识财务风险。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不断增多,上市公司的管理体制也逐渐完善,尽管风险管理体制已经建立,但是管理层的许多领导和员工风险意识欠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一味的追求管好资金,没有把规避风险的工作放在首位,这就使得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框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另外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存在着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因此不能对财务风险准确认识。只有对公司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他们才能更准确的认识财务风险,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产生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综合素质的缺陷,风险意识的淡薄是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缺乏系统地、定期地评估,只有事后进行补救,这给公司的运行发展带来很大麻烦,所以,准确认识财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2.缺乏风险管理的策略。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管理比较重视事后分析,没有制定出严谨、规范、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当前的管理体系中存在着很多不足,风险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较为欠缺,表面上风险管理体系比较完善,其实并没有从战略的角度分析公司风险,造成财务风险缺乏策略管理的措施,严重影响了公司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制约着公司的发展和进步。

3.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

对上市公司而言,应对财务风险的重要管理方式是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可以促进公司健康快速的发展,还能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为公司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体制不够健全,领导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不够重视,这给公司财务风险方面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另外,虽然有些上市公司已经建立了财务管理组织系统,但是风险监控职能部门或组织过于简单,风险管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总而言之,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健全。拥有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对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判断。

三、加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员工是上市公司的核心,员工的凝聚力能够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进步,上市公司要想对财务风险充分认识,就必须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上市公司员工财务管理工作的培训,让公司全体员工都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控制。一方面公司要加强内部宜传,在公司的文化建设中把强化风险意识放在首位,让公司的全体员工能够自觉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另一方面公司要更加重视员工的素质教育,定期对员工开展学习培训,让员工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以便在工作中灵活的运用。

2.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模式。

风险管理作为公司发展中的重要部分,贯穿公司的各个环节,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是当前上市公司的重要课题。公司为避免来自外部环境的威胁而导致经营失败的风险,必须构建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只有制定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才能促进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3.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程序。

虽然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已经制订了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但在财务风险管理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善,财务风险管理程序在整个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该引起领导者和管理层的重视。财务风险管理程序的建立,应该由董事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并且根据公司的经营特点制定合理的管理流程,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防范。

四、结语

近年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上市公司不仅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种种挑战。这就要求我国上市公司积极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制定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公司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改变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方式,促进公司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明,叶永钦,金融海啸凸显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缺失[J].董事会,2009(7).

[2]赵萍.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科学之友,2010(7).

[3]蔡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2(8).

篇(2)

[关键词] 内部审计;上市公司;审计模式;公司治理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涉及各种行业和经济类型的企业集团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大型企业集团拥有多家甚至几十家全资、控股企业,但其管理却相对滞后,重投资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潜亏现象比较严重,资金管理不善,造成资产大量流失,给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如何加强内部管理与监督,完善风险管理和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作用已刻不容缓。内部审计模式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上市公司如何选择适合的内部审计模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又特殊的地位,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在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中,随着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各种风险也相应增加,内部审计在改进公司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内部审计为上市公司履行守约责任提供保障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上市公司中形成了制的管理模式。董事会成为连接股东大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桥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守约责任。由于股东大会和经营管理层不在同一管理层面上,必然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时就需要有一个机构对履约双方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而内部审计就担当了这个重要角色,确保了公司双方充分履行守约责任。

2. 内部审计可以协助上市公司完善风险管理,减小上市公司风险

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长期在企业工作,对于公司业务比较熟悉,并且能够随时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了解掌握具体情况,从而发现上市公司中存在风险的隐患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其提出的意见具备一定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同时审计人员还可通过审计评价和审计咨询的方式,协助上市公司完善风险管理,即评价公司以及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确定是否可能存在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评价管理层选择的风险管理方式的适当性。因此,内部审计能够掌握经营风险的关键点,促进上市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减小上市公司的风险。

3. 内部审计可以协助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

内部审计协助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主要通过其监督、评价、控制和咨询这四大职能来实现。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从企业角度出发,保护股东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企业能够持续有效经营及健康发展服务。评价职能就是通过检查审核,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和实施方案等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目标进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控制职能就是站在企业的全局来分析和思考问题,检查控制的程度,提出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提供支持,实现控制的最终目标。咨询职能就是对经营管理、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防止出现大的经营波动和管理漏洞。正是内部审计这四大职能充分发挥,交替作用,方使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4. 内部审计是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推动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上市公司审计部门报送的所有审计报告均会对其中揭示的公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改进管理、提高效益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内部审计也是管理的一部分,是促进上市公司提升管理水平,进而提高集团公司整体效益的推动力量。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的选择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隶属关系上一般有3种模式:(1)隶属于管理层,由总经理、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管理。(2)隶属于监督层,由监事会管理。(3)隶属于决策层,由董事会或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管理。3种模式各有其利弊,那么上市公司究竟该如何选择内部审计模式呢?

内部审计机构说到底是企业机构设置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设置不仅仅是审计的事,而是关系到企业产权界定和各种契约关系明确的问题。上市公司如何为自己“量体裁衣”,选择适合的内部审计模式,主要应从以下3方面进行考虑。

(一)公司性质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脱胎于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这在我国上市公司比例中占绝大多数;二是民营企业性质的上市公司。由于两类上市公司的性质不同,其在公司监督治理和内部审计模式选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1. 脱胎于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

目前,中国内地资本市场上已经有1 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大部分在上市之前是国有企业,是通过国企改制实现上市的。国企公司制改革尤其是在境内外上市,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由于这种改制的不成熟和不彻底,使得这些经改制后上市的公司在股权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

(1)这些脱胎于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都具有其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即国有股在公司股权中占有较大比例。我们还发现,实际上在一些上市公司相当一部分法人股也是国家控股,即变相的国有股。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各级政府都持有公司股份,因而他们可以参与到市场的运营过程中,但他们同时又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这样的特殊关系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国有企业的上市给予特殊照顾。

(2)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把经营自主权不断下放给企业,可是下放给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际上都落到了“内部人”手中;而没有下放的权力则仍然掌握在各级行政部门的手中,他们并没有停止对企业的干预,这样在公司中就形成了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相结合的特殊治理结构。并且,由于在企业中国家持股比重较大,所以国家实际上是处于控股地位的。但是国家又没有以所有者的身份真正进入到企业并行使所有者职能,这样就导致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缺位和产权虚置。上市公司国家股产权主体缺位是一个重大难题。而且,从制定和实现公司目标上来说,对于国有股的持股单位,如国资委、财政局和企业主管部门等政府机构,他们有自己的行政目标,所有者目标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所以当两个目标发生冲突时,他们很有可能会以行政目标取代所有者目标,而使公司利益受到损害;并且他们又不是投资受益人,本身又缺乏监督经理层的激励,尤其是企业主管部门,由于同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他们容易结成一体,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

鉴于此类上市公司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此时若选择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总经理是公司的最高经营管理人员,对董事会负责。而由于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已非常严重,此时再由总经理负责内审工作,势必会为其粉饰公司经营业绩,为自己增添光彩或是舞弊造假谋私利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大大降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这样不仅更加助长了内部人控制的气焰,而且也无法客观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及有关经济活动,甚至会对上市公司利益造成损害。根据《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8号令)》第七条规定: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应当依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备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企业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当由熟悉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等方面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应业务能力的董事组成,其中主任委员应当由外部董事担任。由此可见,选择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效用,并且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若与监事会共同监督,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 民营企业性质的上市公司

对于民营企业性质的上市公司,我们主要从公司治理体系的特点和缺陷来考虑内部审计模式的选择。我国民营企业性质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家族控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创立家族对公司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也就是控股股东。而公司的经理人就是企业创立家族的忠实利益代表,其制定的公司经营决策、方案均是按照控股股东的意愿进行的,充分维护实现控股股东的自身利益需要。因而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也相应产生,即控制性股东通过控制公司的重要决策,侵犯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得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制约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的问题。由于上市公司决策权过多地集中于控股股东,致使公司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不高,中小投资者无法真正参与到公司的决策中,使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受到侵害,其对公司的制约也自然无法得到体现。“一股独大”缺乏制约机制往往使中小股东丧失了对公司决策的影响力。

篇(3)

关键词:信用风险预测;上市公司;KMV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6-0039-05

A Forecast Method of Credit Risk Evalu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Based KMV Model

XIA Hong-fang,MA Jun-hai

( College of Finan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2,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forecast method of credit risk evalu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s presented based KMV model. The default distances are analyzed about four listed companies for five years based KMV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nsitive and forecasting ability of KMV model are very good, And it can be used to predict and exposit credit risk of listed agricultural companies for bank and investor.

Key words:credit risk forecast; listed companies; KMV model

1 引言

传统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预测方法侧重于利用公司历史财务数据,比如Altman的Zeta等单元判别模型和Logstic多元判别模型,这些模型最致命的缺陷是只能以过去预测未来,不能用未来本身说话[1]。目前最新的信用评价方法是KMV模型,其对信用风险的预测是基于股票市场,利用B-S股票期权定价思想求出公司未来违约发生的概率,而股票市场的价格包含了投资者对股票未来信息判断的因素,因此具有前瞻性和灵敏性,更加客观和准确[2]。

KMV模型由Kealhofer,McQuown和Vasick三人创立的信用风险分析专业公司提出,为保持其核心竞争力,KMV公司并未公布信用风险评价中违约距离、违约概率的求解细节。国内学者对该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大都只局限于对其框架的借鉴,对于如何将其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预测尚未见报道[3]。

本文提出了基于KMV模型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预测方法,通过4家上市公司5年信用风险的实证预测分析表明,KMV模型可以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预测。

2 KMV模型理论基础

KMV模型是将公司股票价值具有的期权特征思想推广到公司信用风险预测中。它将公司股权看作是买入一份欧式看涨期权,即公司所有者持有一份以公司债务面值为执行价格,以公司资产市场价值为标的欧式看涨期权。如果负债到期时公司资产市场价值高于其债务,公司偿还债务;当公司资产市场价值小于其债务时,公司选择违约[4]。因此,KMV模型预测公司信用风险的基本思路是:以违约距离DD表示公司资产市场价值期望值距离违约点DPT的远近,距离越远,公司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小,反之越大。违约距离常以资产市场价值标准差的倍数表示。违约点DPT通常处于流动负债与总负债面值之间的某一点。基于公司违约数据库,模型可依据公司的违约距离得出一个期望违约频率EDF,这个期望违约频率是公司未来某一时期的违约概率[5]。

KMV模型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根据公司股票价值的期权特征,利用期权定价模型可以倒推出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二是依据公司的违约距离得出一个期望违约频率EDF[6]。

(1)计算公司资产价值和资产波动率

KMV公司计算预期违约频率采用的是将违约距离与公司的历史违约频率相匹配完成的。由于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这一点在我们国家条件还不具备,所以本文暂且采用理论上的预期违约频率来代替。假设公司资产价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那么理论上公司的期望违约率EDF为

EDF=N(-DD)=1-N(DD)(11)

其中N(•)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3 预测过程

本文的预测方法做了如下假定:

(1)假定公司股票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2)利率使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我国的银行体制决定了银行存款的相对风险较低特点,可以视存款利率为无风险收益率。

(3)股票波动率采取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历史数据进行计算估计。

(4)上市公司的股权市场价值由流通股市场价值和非流通股市场价值两部分组成,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陆续到位和大小非的成功解禁,本文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有同样的市场价值。

(5)不考虑公司具体的债务结构,将公司债务等于短期债务(流动负债)加长期债务的一半。

(6)假定未来时段的收益率的波动率、无风险利率、资产的连续回报与本年度相同。

本文以每年的年末为观察日期,预测其未来一年末或几年末的违约距离DD和期望违约率EDF。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由CCER金融经济数据库,下载个股标的数据。

(2)计算个股标的本年度收益率的日波动率和年波动率,并将其作为预测年度的个股波动率。

假设某股票在第i天的价格为Si,第i+1天的价格为Si+1,则其日收益率定义为

Ri=Si+1-SiSi(12)

日收益率的均值为

R=1n∑ni=1Ri

S2=1n-1∑n1(Ri-R)2(13)

T年波动率为

T年波动率=T×250×S2 ,T为需要预测的年份(14)

(3)计算公司的股权市场价值和违约触发点。

DPT(总负债)=STD(短期债务)+0.5•LTD(长期债务)(15)

(4)将本年度的存款利率视为预测年份的无风险收益率,计算本年度的资产连续回报,并将其视为预测年份的资产连续回报。

(5)联解非线性方程(1)和(2),获得未来公司资产价值和资产波动率。

(6)由(10)式计算违约距离DD。

(7)由(11)式计算理论违约率EDF。

4 实证分析

由于ST公司比一般正常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违约风险),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和对比,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意义的ST公司和正常的上市公司这两类样本进行研究。样本数据取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农业类上市公司,随机选取两家被ST的公司,ST天香和ST秦丰,业绩相对较好的两家公司,伊利股份和赤天化。

股价数据来自于CCER金融经济数据库。农业类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是一定时期积累的结果,判断其是否违约应放大到一段时期内考察。故本文选择2001年1月到2006年12月的市场和财务数据,股价走势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两个业绩相对较好的公司,伊利股份和赤天化股价平稳且有上涨;两个ST的公司,ST天香和ST秦丰股价日趋低落,信用风险日趋增大,但是否会违约,尚需将股价转化为资产价值并结合债务,并考虑其波动性而定。

按照上一节所列方法,本文进行了这4家上市公司2002年至2006年连续5年的信用风险的实证分析和1~4年的预测分析。为节省篇幅本文列出了采用天香集团实际数据的违约距离和违约概率的计算结果,见表1;图2给出了4家上市公司(从左向右为天香集团、赤天化、秦丰农业、伊利股份)5年违约距离的实际值与1年的预测值;表2 列出了 4家上市公司违约距离的实际值与1至4年的预测结果,以及预测的平均误差和方差。

计算结果表明:

(1)通过4家上市公司5年违约距离的1年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对比表明(图2),基于KMV的1年预测模型与实际值较为接近,趋势基本相同,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2)随着预测年份的增多,预测的精度下降,误差加大。

(3)违约距离的结果表明,伊利股份和赤天化的违约距离明显大于ST天香和ST秦丰,与实际情况相符。两家ST公司均在2006年第二季度被特别处理,从表2中可以看出,ST天香有5年的违约距离在2以下,ST秦丰则有4年的违约距离在2以下,而伊利股份和赤天化几乎一次也没有,两个ST公司在2002年没有出现亏损时违约距离就下降到2以下。违约距离2似乎可用于预测公司未来被ST的依据,有待更多的实证检验。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4个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连续5年的信用风险的预测分析,证明KMV模型可用于我国上市公司风险预测。

在我国现行条件下,违约距离和违约概率可以作为银行监控上市公司贷款的预警指标。还可以使用参数调整后的KMV模型对上市公司进行信用评级,以简单的数字直观地表现上市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方便投资者决策。但由于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种种不成熟和不规范,资产价值波动率在短期内有相当多的非理性因素干扰,企业负债只是计算其账面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因此,要更加精确地度量信用风险必须对期权定价公式进一步改进,比如考虑资产价值的跳跃和考虑利率变动对负债实际价值影响的度量模型。

参 考 文 献:

[1]程鹏.上市公司信用状况分析分析新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2,(2):89-93.

[2]鲁炜,赵恒珩,等.KMV模型在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管理科学,2003,(3):30-33.

[3]石晓军,陈殿军.债权结构、波动率与信用风险―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4,(9):24-32.

[4]马若微.KMV模型运用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的实证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9):593-600.

[5]都红雯,杨威.我国KMV模型实证研究中存在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4,(11):21-27.

[6]McOuown J A. A connent on market vs. accounting-based measures of default risk[EB/OL].省略/,2006-12-09.

篇(4)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基本分析与评价

的基本比率分析

在分析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时,我们往往要首先分析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扣除用现金支付本期经营活动的支出后,用“现金”偿还负债、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支付能力的评价用充足率来表示:

充足率=经营活动净额/负债偿付额+资本性支出额+股利(利润)支付额

笔者认为,“充足率”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分析的最基本比率指标。因为它涵盖了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中的负债偿付、投资活动中的资本性支出及股利支付,贯通了各项主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支付能力及风险。一般认为,该指标应大于1,并且越大越好;如果该指标小于1,说明企业来自经营活动的不能满足必要的运用及支出。例如:创业板某企业某年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净额为400万元,本年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为200万元,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为250万元,对外分配利润为50万元,该企业的充足率为400/(200+250+50)=0.8。但如果就此得出企业经营收现能力较差,财务状况不好的结论,就有可能属于错误判断。原因如下:假如,该企业的“三项”支出数(200+250+50)不折不扣地完全是按计划支付的——债务全部偿还,内部投资项目全部到位,“红利”也全部分配给投资者,即使有20%的缺口,企业还能用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来弥补这一不足,即使使用减少“现金”置存额的方法弥补,企业财务前景仍然乐观。但是如果债务的偿还,项目的投资以及“红利”的分配只完成了计划的50%,即(200+250+50)×50%=250万元,那么这个指标的数值将会提高到1.6(400/250),常规分析的结论将十分乐观。如果得出企业很充足,支付能力很强的结论,则又进入了财务分析的误区。因为该企业有许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许多应支付的现金尚未支付,以后年度的压力将会增加,负担将会更加沉重,财务状况实际是不佳的。

对于上述指标评价,应结合企业内部决策的计划来进行,并与企业历年水平比较,与同行业水平比较,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一般来讲,如果企业连续几个会计期间的充足率都大于1,则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在满足偿债、扩大生产、分配利润等必要支出后还有盈余,企业的财务状况应该是良好的。那么,作为供应商来讲,可考虑与之赊销货物;作为投资者来讲,将来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赚取“红利”,进而增强继续投资于该企业的信心。

2.分析的基本评价

在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可了解企业本期及以前各期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结余情况,发现企业在经营与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正确评价企业当前、未来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以及企业当前和以前各期取得的利润的质量,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它本身也有一些缺陷,诸如受信息不对称的限制、行业特点的差异性、公司所处生命周期及规模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差异及变化等,甚至有时会出现假账。为此,有些市场人士和一部分投资者甚至于全盘否定其作用。很显然,片面地强调或者全盘地否定都是不足取的。所以,在理性投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财务报表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并且作出动态的行业性强的稳健分析。笔者认为,注意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表外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不失为弥补本身缺陷的一种好的方法。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特点分析

1.上市公司的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可列表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掌握本公司的各项活动中的变动规律、变动趋势、公司经营周期所处的阶段及异常变化等情况。其中:(1)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流入的内部结构分析。(2)流出结构分析也分为总流出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流出的内部结构分析。(3)流入流出比分析即分为经营活动的入流出比(此比值越大越好);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入流出比(发展时期此比值应小较好,而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时此比值应大较好);筹资活动的入流出比(发展时期此比值较大较好)。财务分析者可以利用入和流出结构的历史比较和同业比较,可以得到更有意义的信息。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经营活动应是正数,投资活动是负数,筹资活动的应是正负相间的。如果上市公司经营的结构百分比具有代表性(可用三年或五年的平均数),财务分析者还可根据它们和计划销售额来预测未来的经营。

2.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分析

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公司资产经过正常秩序,无重大损失地转化为现金以及公司债务契约或其他付现契约履行的能力,它是蕴涵于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动态意义上的偿付能力。根据资产负债表确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虽然能反映流动性但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流动资产重要成分的存货并不能很快转化为可偿债的现金;存货用成本计价不能反映变现净值;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也不能转为现金;应收账款会有一定的坏账发生。许多公司有大量的流动资产,但现金支付能力却很差,甚至无力偿债而加大财务风险,导致最终破产。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所以必须用上市公司债务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客观地反映其真实的偿债能力。主要分析指标包括:(1)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2)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3)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

上述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经营活动越快,流量越大,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内部控制合理有效,从而偿债能力与对外筹资能力就越强,公司流动性越好,抗风险能力越高。一般来说,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票据。通常这两种债务是不能展期的,必须如数偿还。负债比不但可以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还可以预测出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如果该比率大于40% ,表明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而现金债务总额比是评估公司中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预测公司破产的可靠指标。该指标越高,公司承担债务总额的能力越强。对于处于高投资高融资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资产流动性分析固然必要,但债务的比率分析显得更为重要。

3.上市公司获取现金能力的分析

获取现金的能力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资资源的比值。它弥补了根据损益表分析公司获利能力的指标的不足,具有鲜明的客观性。投入资源可以是主营业务收入、公司总资产、净营运资金、净资产或普通股股数、股本等。具体指标有:

(1)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该比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现金大小,即销售收入的货款回收率,既可从一个方面反映公司生产商品的市场畅销与否,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其数值越大越好。

(2)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每股流通在外的普通股的资金流量,它通常高于每股收益,但不能替代每股收益。因为没有减去。它能反映公司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超过此限度,就要借款分红。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100%。该指标说明公司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该比值越大越好,可与同业平均水平或历史同期水平比较,评价上市公司资源配置获取现金能力的强弱。

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数处于创业期到成长期,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折射出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4.上市公司的财务弹性分析

所谓财务弹性是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也叫财务适应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有剩余的现金,适应性就强。因此,财务弹性的衡量是以经营与支付要求进行比较。支付要求可以是投资需求或承诺支付等。具体指标包括:

(1)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5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5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该比率越大,说明资金自给率越高,对外借资金依赖性越小,财务风险越小。此指标达到1时,说明公司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满足扩充所需资金,公司有一定的成长潜力。若小于1 ,则说明公司是靠外部融资来补充,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财务杠杆,但会加大公司财务风险。

(2)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每股,此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公司运用股利分配政策的余地越大。

以上两个比率越大,说明上市公司财务弹性越大,适应各种环境和资金需求的灵活性越强,抗风险的能力越大。这种抗风险能力的分析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广大投资者来说特别重要。

5.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分析

收益质量是企业公开报告收益与其经营业绩之间的离差程度。它是完整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的综合。收益质量分析主要是分析会计收益的比例关系。由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主要受到会计政策的变化和选择,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间,公司对自行列支成本的选择,以及管理者的财务决策等因素的影响,评价公司收益质量的财务比率是营运指数。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其中:经营应得现金是指经营净收益与非付现费用之和,经营活动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可以通过计算营运指数对公司收益质量进行评价。有些项目如折旧、资产摊销、信用政策等虽不影响经营活动的但会影响公司的损益,使当期会计收益与经营活动不一致,但是两者应大体相近。

因此,若营运指数大于或等于1,说明会计收益的收现能力较强,收益质量较好;若小于1,则说明会计收益可能受到人为操纵或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收益质量较差,有虚盈实亏的可能性,必须进一步分析会计方法或会计估计的影响。应采取相应的理财措施,改变企业的营销策略,提高公司的收益质量。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风险分析和控制手段选择

1.上市公司的风险

从目前创业板上市资源的情况看,上市公司大量集中在新技术、新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创新特色。这些企业的发展历史不长,经营的稳定性整体上低于主板公司,经营风险较大,投资风险也大于主板的。 此外,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主打概念“两高六新”中的技术创新,其在面对市场时,科技转化为产品存不确定性;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管离职,技术有外泄风险,这些不确定性在带来巨大机遇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2.流动性风险

所谓流动性风险就是股价变现时价格的波动幅度和撮合成交的速度。因为创业板公司规模比较小,发行的股数少,且公司经营不稳定,从理论上讲,股本较小的企业,往往面临股价大幅波动的风险,变现难度也较大,如果想要及时兑现,则需要价格让利的幅度更大。

3.估值风险

创业板市场上的企业,无形资产比重高、成长性好、经营不确定性大,主板市场中传统的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市盈率(PE)等估值指标在创业板上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如果简单地将主板市场的投资策略、分析方法复制到创业板企业中去,投资风险会被放大。此外,创业板市场还会涌现一些行业划分更细更专业的企业,投资者要想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些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

4.操作风险

创业板交易规则与主板市场相比有所不同。在活跃市场的同时,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股票价格涨跌幅度弹性大大增加,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也带来高风险,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投资风险。所以投资者很有必要在投资创业板之前认真学习创业板的交易规则。

5.信息不对称和理解偏差风险

除了传统主板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诚信风险,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特殊,技术含量比较高,投资者理解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有相当的难度,难以把握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6.盲目炒作风险

创业板市场设立初期,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难免出现短暂的过度“繁荣”,盲目追高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此外,由于中小投资者资金水平有限,不能以投资组合来规避单个企业的非系统性风险。所以,过度投机炒作不仅对于投资者来说容易引发较大的投资风险,也对创业板市场长久发展不利。

7.退市风险

篇(5)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改善,旅游业将成为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行业,为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是旅游企业的必经之路。本文以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其财务数据来分析企业乃至整个旅游业的财务风险问题,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向对降低财务风险提供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财务风险;现金流;偿债能力;财务预警

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改善,旅游业将成为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行业。旅游业作为一个典型的消费行业,涉及了包括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在内的六个行业,横跨了整个第三产业。显然,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消费将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为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旅游人数逐年增加,短途旅游成主流。我国每年旅游人数的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消费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也达到10%。而从旅游的地域角度看,国内旅游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传统旅游胜地,如江浙沪、北京等地。从距离上看,一般以中短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如广州主要以粤湘鄂的旅游者为主,北戴河以京津冀的旅游者为主。

参观型旅游占主导,住宿消费比重大。出于时间考虑,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占据主导地位,而像健身、考察、养生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另外,一般游客的消费集中在吃住上,吃住行比重高达85%,但他们却选择住低档旅馆,饮食较简单。剩余15%的消费则用于游览购物上。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旅游业旅游人数增加,促使旅游企业的收入水涨船高,旅游企业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就当下来说,我国旅游总体具有季节集中性与短途性的特点,加上旅游人员消费水平较低,导致旅游企业的收入不稳定。

一、以中青旅为例分析企业财务风险问题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 年11 月26 日创立,12 月3 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我国旅行社行业首家A 股上市公司。作为我国旅游行业的龙头,中青旅的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能映射旅游行业的整体财务风险状况。

(一)筹资偿债风险分析

1. 筹资分析

由表中数据的分析不难看出,中青旅在2008—2013 年期间的财务杠杆系数均大于1,表明其主要通过负债进行融资。这大大加重了企业融资成本,且偿债负担比较重,财务费用较高。表2列出的是2012 年中青旅财务费用明细:

上图可见中青旅的财务负担很重。为相对减轻财务费用,中青旅选择大量利用短期借款的短期负债进行融资。表中显示中青旅的流动负债比率在近几年不断提高,近两年均在0.9 以上,这表明在企业所有负债中,长期负债几乎可以忽略。比例如此高的流动负债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要求非常高。

2.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上表的数据显示,近几年中青旅的流动比率均低于1.2,2013年更是降到了0.9。而速动比率也在逐年递减。流动比率小于2,速动比率小于1,说明中青旅在短期偿债方面存在巨大的风险,该企业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进行债务的偿还。这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威胁。除此之外,中青旅大量用短期借款的方式进行融资就更需要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或现金储备来应对还债。但实际情况却相反,在短期偿债方面,中青旅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3.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中青旅的资产负债率小于0.5,且利息保障倍数均大于8,说明从长期来看,中青旅的偿债能力还是不错的。从权益乘数来看,2011 年与2012 年的权益乘数均大于2,表明中青旅在这两年又向银行大量借债,企业资产对负债的依赖程度较高,财务风险比较大,不过在2012 年下半年这一现象有所好转,权益乘数与资产负债率均有所下降。虽然从长期来看,中青旅的偿债能力不错,但由于其主要的融资方式是向银行获取短期借款,所以这并不能表明其偿债能力就比较强。(二)现金流风险分析

著名的股票投资家巴菲特曾说过“现金为王”,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上表中的数据表明在2008 年—2013 年这六年间企业的现金流量,现金回收率小于0.1,且一些年度的企业自有现金流为负数,说明对于中青旅来说经营现金流量不够充足,对公司筹资活动的风险保障水平较低。而且该企业的流动性和财务弹性较低,无法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

二、我国旅游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

通过以上对中青旅财务数据的分析,表明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这也正是整个旅游行业的一个缩影。因此,下面我们将从以上对中青旅财务风险的分析总结出我国旅游行业企业的整体财务风险状况。

(一)筹资风险

旅游企业的筹资风险指旅游企业无法偿还到期的因筹资而获得的负债的可能性。旅游企业筹资能力差且成本费用高,其次是筹资渠道过于单一,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比例高,具有较高的现金性风险易使企业出现资本储备不足,经营困难的问题。此外,旅游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的市场竞争力弱,资源浪费严重均不利于企业的再筹资。

(二)偿债风险

由于旅游产品是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的有机结合,旅游企业中大部分为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的特点就是资产定价的灵活与不确定性, 以及在未来偿债时的变现能力的不稳定性。其次,旅游企业大规模采用向银行获取短期借款的方式来获取资金,这也加剧了后期需要偿还的债务。

(三)现金流风险

生产与销售的同时实现, 使得旅游企业有更多的自信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 当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出现负数时也往往被忽略。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是一个企业经营的基础,出现负数意味着企业的获利原动力很有可能已经发生了故障。

三、加强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国家宏观角度

1.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首先应该为加强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继续深化金融、投资、财税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完善针对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改善信用环境,使各家旅游企业能够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获得发展。另外,完善信用评估机制也是重要的一点,应建立全面综合的信用评价指标。

2.加强对旅游行业监督

旅游行业协会作为旅游业的监督组织,应加强其自身组织的建设,协调其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对旅游行业实行统一筹划,分级监督的策略。此外,加强对旅游行业监督,规范其经营,对不正当的竞争进行监督举报,努力为旅游企业的正常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尽量减少外部风险。

3.建立旅游行业风险基金

政府应从财政上引导和支持建立旅游行业风险基金,用于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的救助,一方面能减轻危机发生时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又能够使旅游企业建立自己的风险防范机制,在发生财务危机时能通过对基金的使用来帮助企业度过危机。

(二)企业微观角度

1. 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

首先旅游企业的管理者要有充分的财务风险意识,在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从财务角度出发,对企业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及其互相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探究,充分摸清产生财务风险的各个要素,发现其产生的规律和主要表现形式,并在决策时尽量避免为企业带来更高的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综合决策水平。

2. 正确识别和估量风险

旅游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应通过对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及自身的财务活动的周密分析来正确识别风险,找出对企业未来收益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此外,管理者还应科学地评估财务风险的大小,对各种潜在风险可能的发生频数、造成的损失及其程度进行合理科学地评估。通过这些风险估量,能为今后的财务风险决策和预防提供准确依据。

3.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监测。

一个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往往有明显的表现,例如现金净流量为负,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短期借款筹资比重巨大等。而像失去市场份额、负债金额大、亏损严重、关键管理人员离职等现象的出现可以被认为是出现财务风险的预兆。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准确灵敏的信息监测系统,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并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判断企业是否出现发生财务危机的征兆。若发现有该征兆,则及时制定对策,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经过上述分析,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企业也存在各种财务风险,这些都将会成为阻碍旅游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所以政府和企业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对于政府部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加强对旅游行业监督。(3)建立旅游行业风险基金。企业自身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2)正确识别和估量风险。(3)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张运来, 王储. 旅游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能够降低公司风险吗?———基于2004—201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 旅游学刊, 2014, 29(11).

[2]张继德, 郑丽娜.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探讨[J]. 会计研究, 2012, (12):50-54.

[3]贾皓苏,张田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J].财会通讯: 综合(中), 2012 (12).

[4]刘儒昞,曾宙.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浅析[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1 (8).

篇(6)

Kinney等(2009)通过对萨班斯法案404颁布前披露的未经审计与颁布后经过审计的公司来研究内部控制质量是如何影响公司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在控制了其他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发现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有着显著的高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分析发现,审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确认的改变(包含此前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更改)导致权益资本成本从50到150个基点的重大变化。总之,不管是采用横截面还是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结果都是一致的,内部控制报告质量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评估和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Bonnie K. Klamm等(2012)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实质性漏洞会影响未来内部控制评价的报告。当存在信息缺陷的时候,出现财务报告缺陷和实质性漏洞的概率会更高,将会影响未来的内部控制缺陷的产生,比如说营运能力的下降。

审计费用一直以来就是众多企业一笔比较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集团企业。国外学者研究表明,2002年萨班斯法案的颁布给上市公司增加了一个很大的成本。在很大的程度上说是因为法案的404节所要求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通过调查内部控制缺陷和整改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学者将所调查的内容归为内部控制环境。研究发现:一个持续无效的控制环境将会导致更高的审计费用;如果在连续几年内,相比那些报告不同实质缺陷的公司,报告相同缺陷的公司有着更高的审计费用。如果一个公司采取整改的措施,理论上表明,由于审计师的努力,因此审计费用就会减少。然而,如果审计费用中增加了风险费用,那么这样的一个负向关系不一定成立。结果发现,在变革的前三年内审计费用会处于高的阶段。这个结论说明,那些现在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审计费用的增加是因为风险溢价。进一步表明,报告连续实质性缺陷的公司付出了明显高于进行整改的公司。对于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四大审计师收费要比非四大的收费要高。最后,还有一个影响审计费用的公司是额外缺陷的披露。

目前直接研究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相互关系的文献并不是很多,多数学者都是通过内部控制缺陷表象来研究其他们的相互关系。内部控制缺陷的表现方式繁多,因为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则他们的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说明企业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失去了经营发展的平衡,违背了经济的自然发展规律。内部控制被镶嵌在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中,所以内部控制缺陷的出现可能在每一个环节或流程中,会涉及到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五大要素构成了内部控制五位一体的保护和监督系统,从不同角度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有机运行和财务信息的质量。公司绩效的优劣是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否的直接反应。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多数学者都是从内部控制的要素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一、内部环境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内部环境为内部控制制度的生存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特定且唯一平台。早在1992年英国的卡德伯利报告就将公司治理融入企业的内部控制。学者李维安(2001)认为,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1]。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也就产生了委托关系,虽然人和被人之间会建立契约关系,但是契约制度本身存在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给经理人制造了利用各种空缺打破契约规则的机会。虽然有制度的约束,但是根据经济人假设理论,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并非完全一致,他们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就会以牺牲他方的利益为代价,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共同谋利的现象,因此也就产生了所谓的治理结构的不完整。程晓陵等(2008)以2006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会降低财务报告的质量,也会增加公司违法违规的概率。因此,以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为代表的内部环境缺陷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

二、风险评估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或许居安思危就是对风险评估的最好诠释,风险评估不仅是内部控制要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风险评估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进而提高经营效益。《规范》解释: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部分。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充满了危机性和复杂性,为了提高警惕,公司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纵观国内外,由于缺乏忧患意识而最终破产的公司不在少数,更别说因为对风险没有正确认识而使企业损失惨重的公司。虽然风险总是与机遇并存,但是当经理人或股东与公司的债权人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经理人和股东就会偏重机遇而盲目的追求发展,当然这样的举动是以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如通常公司都会触犯不同的法律风险和合规风险问题,当公司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者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和制裁,那么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包括赔偿、罚款和社会的信誉。毫无疑问,这些后果肯定会对公司的净利润、现金流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也会降低经营绩效。①

三、控制活动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指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控制活动主要有18项,如组织架构、资产管理、工程立项、财务报告。虽然可以将公司的整个控制体系分解为18项,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会计活动的控制。只有真实反映公司业务的会计记录,才会取得利益相关者的信赖,才会使公司的运营有一个良好的基石,并且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绩效直接相关。张龙平(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力度与盈余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田高良等(2011)研究发现当公司的财务活动出现控制缺陷时,公司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财务报告是对公司发生的所有业务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外界评估企业的重要渠道,所以这就要求财务报告应当根据真实、完整、连续的会计资料进行编制。国内外公司中会计舞弊的案例屡见不鲜,一部分原因是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不高,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账目的混乱,对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的编造伪造;另一部分是迫于管理层的压力,若管理层需要所有者对其提高薪酬、增加闲暇时光,那么就有可能粉饰报表进行盈余管理。总之,以会计控制为基础的控制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公司的真正经营绩效。

四、信息与沟通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毋庸置疑,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整个社会的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整个国家乃至全球,企业也是如此。COSO认为,信息与沟通是组织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必备条件。企业的信息沟通,一般来说包括企业内部间,企业与外部之间的沟通。它为企业提供了日常经营活动的各种信息,并且使企业的全体人员能够明白自己的责任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破产重组事件,王佳声(2005)从ERM角度分析了它破产的原因。第一,作为CEO的陈久霖缺乏对信息的掌握。他没有吸取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因为过度投机导致一夜之间破产的历史教训;对当时新加坡的期权市场缺乏科学的分析,而是盲目的购买比正常水平两倍还多的期权。第二,在整个期权的交易过程中,都是由陈久霖的两个交易员操盘,他们没有与CEO进行任何沟通,并且在情况愈发糟糕的时候,陈久霖也没有向集团总部汇报,只是到最后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才向总部请求资金支持。M.D. Beneish, M. Billings和L. Hodder(2005)研究发现,与不存在信息缺陷的内部控制报告中相比,至少存在一个信息缺陷的报告中,出现财务报告缺陷和实质性漏洞的概率更高,并且实质性漏洞存在与未来产生缺陷相关,如盈利能力降低。结果表明,要建立和保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和非信息的公司治理方式都非常关键。台湾学者林有志和张雅芬(2007)认为在会计绩效和市场绩效方面,与信息透明度较低的公司相比,信息透明度较高的公司要高。

因此,信息与沟通缺陷对经营绩效的影响非常值得企业重视。②

五、内部监督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COSO认为,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对内部控制五要素有效性进行连续或独立的评价,并且监督要有时效性和有用性。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与相应的部门进行沟通,必要时应该将严重的问题汇报给高管层。有学者认为公司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也有学者认为,公司最重要的内部监督机构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董卉娜等(2012)以2009年深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年限、规模大小、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强弱与内部控制缺陷呈显著地相关性。即设立时间越长、规模越大、专业资质越高、独立性越强,则对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抑制作用就越强。审计委员会就是公司的免疫机制,可以时刻关注企业的各种问题。可以设想,若是免疫机制都失去了特有的功能,那么公司肯定也是岌岌可危。(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管理学院)

注解:

①李维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42

②林有志,张雅芬.信息透明度和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J].会计研究.2007,(09):26―34

参考文献:

[1]陈芸,彭春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商业会计.2011,(05):72-73

[2]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04):53-61

[3]董卉娜,朱志雄.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14-124

[4]Ashbaugh-Skaife, Collins,Kinney, Ryan LaFond.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6(83)217-250

篇(7)

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1、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长期立足于本企业的具体岗位,比较熟悉公司的业务并能够随时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去了解掌握具体情况。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周密详细的审前调查,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存在风险的隐患问题,进行风险分析,提请管理层注意风险管理和控制等的相关建议。

2、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积极协助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个组织内部应当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董事会负责制定战略目标,高层领导各负责一个方面的风险管理责任,其他管理人员由管理层分配一部分工作,操作人员负责日常监控,而内部审计人员则负责定期评价和保证工作。内部审计师可以促进、协助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

3、内部审计通过将风险管理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以检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1)评价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表现在评价公司以及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确定是否可能存在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检查公司的经营战略,了解公司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层采取的降低风险和加强控制的活动,并评价其有效性;评价风险监控报告制度是否恰当;评价风险管理结果报告的充分性和及时性;评价管理层对风险的分析是否全面,为防止风险而采取的措施是否完善,建议是否有效;对管理层的自我评估进行实地观察、直接测试,检查自我评估所依据的信息是否准确,以及其他审计技术;评估与风险管理有关的管理薄弱环节,并与管理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讨论。如果他们接受的风险水平与公司风险管理战略不一致,应进行报告。

(2)评价管理层选择的风险管理方式的适当性。由于各个公司的文化氛围、管理理念和工作目标不同,风险管理的实施也有很大差别。每个公司应根据自身活动来设计风险管理过程。一般说来,规模大的、在市场筹资的公司必须用正式的定量风险管理方法;规模小的、业务不太复杂的,则可以设置非正式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开展评价活动。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是评价公司风险管理方式与公司活动的性质是否适当。

4、内部审计应积极持续地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和协调。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全面建立了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因此能够担负起风险管理的职能。首先,内部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做出相关评价。其次,内部审计可以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极细微的环节上查找问题,分析其合理性。内部审计人员更多的是以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为依据,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查找并防范风险。再次,内部审计在部门风险管理中还起着协调作用。不仅各部门有内部风险,而且各管理部门还有共同承担的综合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可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风险。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作用

1、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收集有关的经营管理制度、规章和办法,以及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调查了解,运用流程图法、调查表法或记述法等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流程的正确程度和完善程度以及若干控制点进行测试。通过对测试资料的分析,来评价控制系统的健全程度。针对内控薄弱点和失控点,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出改进措施。健全性测试主要解决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合理、健全,以及内部控制关键点是否齐全、准确等问题。

2、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遵循性。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一些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点的测试,分析哪些控制点上建立了强有力的内控制度和哪些控制点上存在薄弱环节,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业务活动中的执行情况,以及审查管理制度在执行中的使用情况,主要检查:控制点虽然有规定,却没有得到执行或未完全执行;规定的控制点不切合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不能或者无法执行。遵循性测试解决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程度如何,查明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都真实的存在于管理系统中,是否完全并认真遵守制度规定。根据测试部位可信赖程度的分析,评价被测试系统内部控制的程度,并找出控制薄弱点和失控点,同时确定审计重点,以决定将其列入实质性测试。

3、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科学性。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测试,评价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制约与控制作用,或者是否取得了应有的管理效果。科学性测试解决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如何,是否发挥作用,效果如何。

三、内部审计在建立道德文化过程中的作用

公司治理是实现企业目标和价值的有效途径,而公司治理过程在履行其职能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公司的道德文化建设。因此,国有上市公司应积极创立企业文化,构筑公司道德氛围,内部审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建议作用。为保证目标的实现,公司董事会或经理人员应通过履行以下四种责任来进行公司治理,即使用各种法律形式、结构、战略和程序来确保其遵纪守法;遵守职业规范和社会公德,满足社会期望;为社会谋福利,兼顾国家、社会、公司三方利益,并考虑其长期和短期利益;全面真实地向有关各方提供财务报告,对其经营业绩与财务行为负责。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通过以下工作对公司治理过程发挥建议作用:通过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议经营者合法经营;通过股权投资审计,建议管理层力求投资回报,在考虑企业短期利益的同时更要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通过财务收支与经营业绩审计,建议企业出具全面真实的财务报告,督促财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