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5:13: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型民营企业标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

篇(1)

关键字民营企业融资金融支持动产抵押

1金融支持不力是造成目前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

充足的资金供给与合理的资金安排是企业良好运行的基础。但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无论是在观念上、体制上还是在技术上,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都不如国有企业。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资金困难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极大地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调查表明,在整个商业银行客户当中,大户占比约0.5%,得到的贷款额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50%以上。而中小民营企业户头占80.9%,得到的贷款额却不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

在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继续忽视甚至轻视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可能形成诸多不良后果。如民营企业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资金,只好选择地下融资,或非正常渠道融资,可能会增大国家的金融风险;由于民营企业受资金困难拖累使生产经营活动受阻,将会使我国面临更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不利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积极辅助作用,进而影响国有资产重组的效果等。因此,有必要将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摆到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予以考虑,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推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寻求支持途径。

从我国的现实原因与操作情况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虽然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当前的融资困难已经不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实践与落实相关的政策。而实践与落实相关政策的关键,除民营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与风险防范水平以外,一方面在于对我国金融制度与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在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如何加强对稳健经营原则和产品创新风险之间的权衡与协调。因此,在高度重视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与急迫性的前提下,在政府财政对民营企业给予必要资金支持的同时,在金融组织结构上,在整个金融布局的组织结构上,要能够使我们的组织结构更加有利于向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切实从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来解决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才是解决当前民营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根本办法。

2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支持制度安排构想

2.1合理金融制度设计,化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体制障碍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央行的信贷政策也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但由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计对象主要是面向国有企业,导致了现有商业银行面对民营企业的可操作性水平较低。因而,追究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回归到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问题上来。

笔者认为,从完善金融制度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尽快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选择贷款对象。其次,在时机成熟时,有必要将一部分金融机构进行非国有化,或者放开一些小的金融机构,从制度上给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开放一个融资渠道。再次,还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的授信体制和政策。

2.2搭建资金供求对接平台,谋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协同效应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融资体制、信用环境、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等诸多因素,需综合协调、配套解决。因此,政府有责任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问题的解决。

在当前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不能完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搭建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资金供给对接平台,协调信用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贷款银行共同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服务,通过谋求金融支持协同效应,争取更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2.3直接融资与债券融资共进,寻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多重渠道

一方面,要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上市融资或是具有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另一方面,还应鼓励民营企业以吸引外部直接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另外,要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的来源,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尤其是发行实用性较强的短期债券。要摆脱民营企业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依赖,构建民营企业更为广泛畅通的间接融资体系。

2.4建立专门金融机构,构建全方位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根据国外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发展经验,金融业务专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鼓励与规范民间金融或合作金融,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地方性、社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

实践表明,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偏爱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重视不够。而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则在贷款成本、信息收集成本、经营灵活度等方面,具有大型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有能力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与此同时,还应抓紧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开发性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票券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构建全方位的、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国家还可以考虑成立一家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构建良好金融支持环境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发展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专门对符合担保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包括民营企业集资联合建立的商业性担保公司,政府拨款建立的非盈利性担保公司以及其他的小型担保公司,民间组织建立的互担保基金,企业集资建立的行业内互担保基金等。还可以考虑直接由担保公司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小额的特定项目融资。同时,为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加紧研究和建立再担保机构,以利于提高担保机构资金放大倍数,扩充融资担保额度,也有利于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促进担保机构与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3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支持实践操作建议

3.1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发展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各种产品

各个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好大型企业的同时,也要寻求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客户服务。因为,大型企业的融资将来会更加依靠于资本市场,包括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因此,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开展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将会成为其未来业务增长的必然选择。而且,银行开展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也是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理性选择。各种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以便更好地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从花旗、汇丰等大型跨国银行的经验可以看出,要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常是私有企业)进行分类,且分类越细致越好。对每一个风险点进行拆分,拆分后实行专业化操作。这样一来,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与营运成本就会降低。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民营企业市场进行多层次细分,针对不同类型民营企业采取有区别的操作性强的对策与措施,加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品种创新,开发民营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民营企业不同的金融服务需要。

目前实行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式中,综合授信、项目开发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融资、金融租赁和典当融资等都突破了金融业传统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针对中小企业抵押能力弱的问题,人民银行还推出鉴证贷款的新业务。只要满足规定条件,企业可以在无抵押担保的情况下获得贷款。

真正的市场化利率是可以完全或基本覆盖金融机构所有的风险和营运成本的,因为,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都有自主定价的能力。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还比较弱,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定价权尚未充分运用好。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定价技能培养。

3.2强调灵活性与实效性,改革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实践操作

首先,要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合理确定和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手续和程序;加大基层行的贷款权限和责任,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民营企业可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信额度。其次,要制定符合民营企业特点和要求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为贷款发放提供便于操作的可靠依据。最后,商业银行在对民营企业加强金融支持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性与操作的实效性,从不同角度审视、运用多种方法处理遇到的各种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如可以考虑支行的贷款审批额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2倍;适当增加民营企业的抵押贷款的比重;信用放款的比例可由目前的10%增加至30%等。

篇(2)

一、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现状

1、相关金融制度和金融支持政策的滞后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的政策重心主要放在引进外资上,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金融制度,而海外投资金融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担保法》《会计法》等金融相关法律立法基点以国内环境为主、金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信贷等各类金融政策也未充分考虑到企业海外展业的需求,客观上影响了民营企业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与此同时,目前国家为促进企业海外投资而出台的金融优惠政策主要还是面向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占据我国海外449亿美元投资总量65%的民营企业能从中得到的实惠微乎其微。

2、困难的融资环境制约民营企业的海外拓展

由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普遍较小,国际知名度较低,很难得到被投资国银行的信任,加上文化背景差异和相对国内较高的融资成本也阻碍了民营企业向国外银行融资。反观国内,尽管国家政策已经允许和鼓励银行业向民营企业开放,但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海外投资的民营企业一方面很难从计划经济烙印很深的政策性银行获得优惠贷款,另一方面要让国内商业银行对涉及更多信用、政治与市场风险的海外项目进行贷款更是难上加难。从现实看,国内商业性海外业务开展最多的中国银行境外贷款中用于制造业、能源、采矿及农业等行业的余额仅有5.21亿美元,而这几个正是国内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行业,与同期民营企业291.85亿美元的海外投资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

3、我国银行业发展步伐难以满足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日益旺盛的金融需求

根据商务部预测,借助长期改革开放的资本积累和人民币升值的历史机遇,未来5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年均增长将超过22%,到“十一五规划”末期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按目前比例计算,民营企业将至少新增400多亿美元的对外投资额,由于企业海外投资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涵盖信息获取、商业咨询、投融资、国际结算等诸多方面,而我国银行业以目前的发展步伐和国际化进程仍无法满足企业对这类综合性金融需求。

二、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金融需求分析

分析现状,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民营企业在规模、经营方式、海外投资方式和目的地等方面均存在多元化特点,因此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1、有利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环境需求

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对涉及海外投资的相关金融制度、政策进行调整,并加快《海外投融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形成内涵全面的完善法规和制度体系,使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拥有明确的法律基础。同时,还要彻底打破现行按所有制形式和企业规模分配优惠政策的局限,改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作为优惠扶持政策的选择标准。

2、宽松透明的良好融资环境需求

一是要求政府积极参与新一轮WTO谈判,在WTO框架内为民营企业争取到更加宽松的多边融资政策和国际融资条件,特别是要优先争取民营企业重点投资地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优惠政策;二是建立统一、动态的征信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确保民营企业各项跨国经营活动都能得到可靠的信用信息平台支持;三是建立健全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改革监管考核机制,提高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的支持力度。

3、全面、一体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整体上看,全面的一体化需求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要求商业银行能提供包括国内外结算、资金调拔、多种授信、信息服务等专业化、全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二是要求与商业银行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即商业银行要将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视为一体,以相同的标准提供服务;三是要求商业银行能将对企业的服务人员一体化,建立高效的反馈和决策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4、降低成本和提高盈利水平的需求

作为具有强烈盈利期望的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商业银行能根据企业投资国、投资行业和企业经营特点制定完善的服务方案,特别是在减少资金在途、节省资金成本、规避利率风险、降低服务价格方面有较高要求。同时,在可能的前提下,还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在其投资国能建立分支机构,这样既可以省去文化和语言上阻碍,又能延续在国内建立的信用关系,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盈利的最终目的。

三、银行业支持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着力点和战略建议

1、银监部门应促管并举,起到保驾护航与政策传导的作用

银监部门首先应牵头组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对银行业如何应对即将出现的海外投资进行调研,并形成导向性意见供国务院政策研究机构参考;其次应利用好当前梳理金融规章制度的时机,充分考虑银行业在支持海外投资中的制度需求,参考先进国家监管法规,未雨绸缪地增加相应内容或对现行不适应的制度进行调整,尽早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法规体系;第三是在监管过程中应鼓励银行业积极创新,提高对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并将银行业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上反馈,促成有关政策的及时调整;第四是改进监管理念,培养一批通晓国际业务的监管专才,提高对日趋国际化银行业的监管能力,从这项业务拓展伊始就把它纳入规范的轨道,达到规避风险、促进良性发展的目的;第五是强化监管指引作用,采取单列监管考核指标或是硬性规定民营企业业务占比等方式引导银行业海外业务均衡发展;第六是注重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合作,掌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海外展业情况,提高危机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

2、政策性银行应适时调整战略定位和部署,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从长远看,建议改革中国目前出口信用担保体系,将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的国际业务进行整合,组建统一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专职办理出口信用业务,通过有效融合资源,提升机构实力,在实现业务品种优化和业务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形成对出口金融的全方位服务,创造出良好的出口和对外投资金融环境,带动商业银行开展出口融资业务。同时,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应建立专门的民营企业业务分区,选择一些规模虽然不大,但创新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市场敏感度高的优质民营企业,根据其特点设计相应的政策性出口金融服务套餐,把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用好、用活,力争培养出一批中国籍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从近期看,担负出口及海外投资信用职能的政策性银行应认识到其业务经营与发展的原则应是在实现国家利益目标的前提下,尽量防范金融风险,以最少的政策补贴提供最大的金融支持。因此,应及时调整目前着眼于大企业、大项目的经营战略,将这块对商业性金融有一定吸引力的市场转让给商业银行,转而将有限的服务能力投向有强烈投资愿望、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因受资金、信息和人才因素制约影响其正常开展海外投资的民营企业,设立专门的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提供担保,从而达到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当然,这种支持还可以根据国家需要对不同行业进行差别化设置,从而达到既支持民营企业海外发展,又兼顾到政策性效应实现的双重效果。

3、大型商业银行应发挥主导作用,实现与民营企业的“双赢”

随着相关配套制度和政策的出台,以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大型商业银行将成为支持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主导力量:

(1)提供良好的融资服务

大型商业银行应在政策性银行专项基金的担保下,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发展潜力和需求特点,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并建立相对独立的专项考核体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使金融资源得到有效释放。

(2)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搭建海外服务平台

目前除了中国银行外,其他几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还比较低,这种传统的本地化经营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发展的需求,同时,随着各行股改上市的实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建议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跨国银行的成功经验,以自身实力为依托,根据国家政策引导方向和对企业未来海外投资热点区域的判断,提前在有关市场热点地区设立营业网点,通过创造需求的方式,积极与民营企业携手于国际市场,形成双方良性互动发展局面。

(3)以业务创新和综合经营提升对海外投资的支持能力与水平

随着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银行业可以吸收各种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和手段,另一方面跨国民营企业也将对银行的服务提出更多、更高、更杂的要求。这两种主客观因素的交替作用将迫使大型商业银行转变过去的“官商”的作风,加强对市场和客户的调研,大胆突破传统业务范围,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原产品的优化完善,并根据不同民营企业特点进行差别化营销,在提升对企业服务能力的同时也达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效果。

(4)加强境内外机构的联动,实现银企双方效益的最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银行业实现境内外机构高速内外联动,及时分析跨国民营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发展方向和面临风险,并及时采取发出投资建议和风险提示、调整支持力度与角度等应对措施,达到以下四种效果:一是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融资和资金运营成本;二是维系企业的忠诚度,将企业新设分支机构也纳入自己的服务范畴;三是通过信息和资源融合,降低银行单位营销成本;四是促成银企业双方合理规避风险,最终实现银企利润最大化。

4、中小型商业银行应成为支持民营企业走出海外的有力补充

民营企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大部分金融服务需要在国内完成,能够提供这种服务的最好产品就是离岸银行业务,目前我国批准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四家商业银行均为中小型银行。因此,中小型商业银行应当运用好自己的业务优势,大力开展对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市场分析,把其作为业务营销的一个重点,同时利用自己传导机制快捷、创新能力强、激励机制灵活的竞争优势,为企业量身订做各种离岸银行业务组合。

5、外资银行在支持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方面也大有可为

目前我国境内外资银行多为世界性大型跨国银行,由于对市场的不熟悉,其业务定位目前还局限于大型优质客户,随着2006年末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际上一些有良好信誉的中小银行将进入我国,这些银行本身的业务定位就是中小企业,同时那些大型跨国银行已经对中国民营企业有较多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争夺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将成为这些外资银行的一个重点目标,相对于中资银行来说,他们将以自己服务质量高、业务品种全面、市场经验丰富、海外机构多等竞争优势为这部分企业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篇(3)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以其48.5%的资产吸纳了近70%的就业,提供了57%的社会销售额,创造了43%的税收。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因素,将会对我国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认识还存在偏差,现有的政策扶持理论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在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对于辽宁省而言也要注意积极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从而为当地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急需的帮组和引导,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1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民营企业己遍及全省各地,并涉足各个行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特别是在县域经济中民营企业己占据了主导地位。根据2013年统计报告,共有民营企业约202万户落户在沿海经济带,创造约22万的就业岗位,总营业额收入达到381亿元,总计利税总额接近29亿元。除去垄断行业外,在大多数工业类行业里均有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在一些传统行业占据了民营企业主要的主营业务收入。辽宁中小企业厅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辽宁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1.6%,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9.7%,缴税年均增长24.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9%。民营企业吸纳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使总就业人口达到1123.2万人。辽宁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矿业、食品工业、石化工业、纺织服装业和冶金工业等[1]。辽宁沿海6市(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组成的沿海经济带,沈阳等8市(沈阳、鞍山、抚顺、营口、本溪、阜新、辽阳、铁岭)组成的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市(阜新、铁岭、朝阳)组成的辽西经济区,民营企业分工协作,发展平稳。众多数量中小企业的创办,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加快实现全省民营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3]。

2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行政审批服务不到位,民营企业创办难

近年来,辽宁省各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改革效果较明显,一系列的审批环节和收费项目被取消了,但行政审批服务仍有不到位的地方,集中表现在对创办民营企业的审批事项上。第一,一些行政部门在利益的驱使下,借加强对民营企业管理之名人为地提高审批门槛,巧立名目设立行政审批收费权,造成政府部门之间的行政审批职能交叉,效率低下,挫伤了投资者创办民营企业的积极性。第二,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机制不透明,审批准入制度含混模糊。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企业的发展,对外来的民营资本持排斥态度,往往在行政审批上做文章。口头上说欢迎投资,但涉及具体项目,地方政府哪些限制、哪些鼓励便语焉不详,在行政审批时故意拖延时间,投资者无奈只好放弃投资。第三,与国有、集体和外资经济相比,辽宁省许多地方政府在对民营企业资格的认定、贸易渠道的开放、投资许可等方面实行更多的前置审批程序,致使民营投资手续多、事项杂、时间长、见效慢,无形中造成民营企业在与非民营企业竞争中天然处于劣势,扼杀了民间投资创办民营企业的信心。

2.2融资服务门槛高,民营企业融资难

辽宁省民营企业多属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大多不合理,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借贷抵押资产不足,加之辽宁省资本市场发育相对滞后,民营企业缺乏直接融资途径,致使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直接借贷门槛高,融资困难,很难从银行和资本市场凑集资金。据辽宁省工商联2013年对该省102家中小民营企业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90%以上受访的民营企业存在资金问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资金成本较高,现有的融资渠道无法满足中下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由于辽宁省资本市场不发达,民营企业正规的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是向银行贷款,但其他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性也较强,这就造成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争夺借贷资金的局面,出于风险和利益方面的考虑,商业银行往往倾向于将资金借贷给大企业,在信贷资金供给有限时,民营中小企业获取信贷资金可能性就大大低于大企业,民营企业无奈只好通过非金融机构融资,融资成本大幅提高。

2.3政府帮扶力度不够,民营企业运营难

政府帮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内外部环境,有利于民营经济合理、有序和健康发展。目前,辽宁省对民营经济发展疲软的态势与政府帮扶力度不够是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辽宁省民营企业增长方式普遍比较粗放,这需要政府通过财税政策引导经济朝集约式发展,促进民营企业进行创新。仅有少数的大型民营企业享受财政贴息,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在税收上未受惠,难以进行技术革新。第二,对民营企业出口的支持力度不够。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提高退税率,以缓解国内需求不足对民营企业造成的冲击,但该措施对辽宁省出口型企业的影响有限。辽宁省出口型以生产大型装备为主,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出口商品价格需求弹性较小,价格受需求的影响不太明显。因此在国外对大型装备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加之生产周期长的因素,出口型企业每年出口的商品数量较少,出口退税对其影响不大。此外,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出口退税手续比较繁琐,成本较高。

2.4家族式管理普遍化,民营企业发展难

辽宁省民营企业在创办之初,创办者多把“家文化”植入企业,造成民营企业长期以家族经营为主,出资者和管理者没有分离,“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代代相传,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复杂多元化,内部分工专业规范化,以往那种任人唯亲,用道统代替制度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弊病百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家族式”管理体现在:第一,家族成员把持民营企业的主要职位和部门,企业成员按照家族辈分等级进行排序,“任人唯亲”导致近亲繁殖,不同的利益集团勾心斗角,与现代的管理理念格格不入。第二,“家族式”管理下的民营企业,往往忽视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致使职工整体素质低下,企业效率不高,企业经济效益长期停滞不前。此外,民营企业管理者往往缺乏现代企业家必备的素质,目光短视,缺乏创新意识,他们在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式上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不愿意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技术革新,不利于辽宁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长期发展。

3促进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3.1优化行政审批服务,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有利于构建一个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有利于提高民间资本投资民营企业的积极性。第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行政审批人员的素质。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制度两种方式使政府工作人员彻底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其在对待民营经济审批事项时全力以赴做好服务发展的工作。另外要加强对行政审批人员的培训,使其在审批工作中要突出“快”字,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为民营企业服务效能。第二,要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改革的方针政策,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便捷创业环境。工商、质监、税务部门要通力合作,通过“一站式窗口服务”推行民营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管理制度,加快实行“一照一码”制度,通过制度创新让办事人员参与对行政审批人员的绩效考核,激发民营资本创业热情。第三,探索对民营企业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法无禁止皆可性”的管理思想创造性地把事前审批事项变为事后备案事项,最大程度提高提高市场主体准入便利化。

3.2优化金融借贷服务,营造便捷的融资环境

辽宁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存在融资难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创造宽松的金融支撑环境。第一,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民营企业创办“自己的银行”,以减少民营企业外部融资渠道单一的困境。具体做法是通过政策优惠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民营企业设立村镇银行、民营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方式进入金融领域参与金融创新,通过搭建金融平台解决其他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第二,针对辽宁省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的局面,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鼓励励民营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通过发行公司债、私募债等方式直接融资,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第三,通过民营企业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的方式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发展。例如,针对那些创新型的民营企业,相关部门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专项科技小额贷款,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过程的金融借贷服务,科技创新成果由企业和金融机构共享。第四,直接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例如,在贷款金额、贷款利率和还款期限上,政府部门可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让金融机构根据抵押物和信用等级情况给予适度照顾,防止民营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第五,降低政策限制,鼓励行业融资平台建设。辽宁省政府可以考虑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外部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树立信用典型,大力推广信用管理先进模式和经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大平台,利用信用平台依法披露相关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技术交流以及实现资金需求者和提供者的接口。第六,加快民营企业有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种创新。民营企业一般规模小,需要开发专门适用于小微企业的授信制度、贷款抵押和担保方式。制定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标准、授信体制标准和程序,使评定标准科学化、小微企业信用等级合理化,促进小微企业信用状况的改善。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产品的宣传和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决策咨询、金融信息和金融产品应用指导等服务[4-5]。

3.3加大财政帮扶力度,营造有利的营运环境

财政帮扶是对民营企业的直接援助,有利于缓解民营企业的税收和资金流压力,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辽宁省应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政帮扶力度,帮助民营企业渡过经济发展换挡期的寒冬。第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费压力。税务、财政、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具有强制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落实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和创业负担举报反馈机制。第二,对出口型民营企业而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对民营企业进行间接扶持,鼓励民营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帮扶[6]。政府采购重心要逐渐向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转移,要优先采购同等条件下中小民营企业的产品。政府采购能刺激民营企业的发展,解决民营企业国内需求不足的发展困境。第四,借鉴国际经验,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直接减免税费。例如,对于高新技术型民营企业和在落后地区新建的民营企业,其社会保险费用可按人数比例由政府承担或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对于盈利再投资的部分直接免税。再如在税收上,可将中小民营企业用于技术研发、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准予税前扣除以减轻企业税负。

3.4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营造现代的管理环境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最重要的部门,是企业提高经营能力的重要条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7-8]。辽宁省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家族式”的组织管理方式盛行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管理者应采取以下措施去家族化。第一,在选拔机制上,管理者应鄙弃传统“任人唯亲”、“因人设事”的用人思想,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选拔优秀人才,为民营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第二,在组织结构上,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聘请管理精英到民营企业任职,逐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第三,在对公司经营者的管理上,不再是依靠传统的监督机制,而是依靠激励和绩效考核并重的机制。第四,积极培育“创二代”健康成长。民营企业多是代际传承发展,为保持辽宁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创二代”培育计划,使民营企业接班人增强依法经营意识,帮助其掌握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技能,转变“家族式管理”思维,引导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结语

篇(4)

(一)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以转变发展理念为牵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确保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为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一流的营商环境。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全力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力争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效果最佳省份。清理规范审批事项,按照“合法、效能、责任、监督”原则,加大对审批事项的梳理、规范和清理力度;建立健全审批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制度,切实解决互为前置、权责脱节和多头审批等问题;按照“整合资源、共享信息、统一平台”的原则,以电子政务应用为先导,以工商网上办事系统为突破口,探索实行“一证多用”、“一证通用”电子认证服务系统;加快推进电子审批平台建设,制定网上审批规范和流程,实现网上公开申报、受理、查询、办复,全面推行证照电子化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

2、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按照“非禁即准”、“非限即许”的原则,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估制定“负面清单”,并以条例、法律的形式,大幅放宽民营资本进入限制。制定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的具体实施意见,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投资风险”的投资运行机制,推行特许经营管理模式,探索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投资主体,支持民营资本公平竞争进入相关行业和领域。设立民间资本投资项目库,形成向社会公开推介项目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机制,使各类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3、建立规范透明法治环境。树立良法善治理念,加快建立符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能够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营商法律体系,打造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加快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深化权力内控机制建设,加大权力运行监督力度,推行涉企收费公示制度。建立民营企业法律帮扶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行为,整顿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密切跟踪调控和监管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推进第三方监管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建设,探索大市场大监管模式。

(二)着力培育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按照培育一批、引进一批、扶持一批、壮大一批的思路,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加。

1、培育一批市场主体。强化创业载体和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民营市场主体倍增计划。一是实施民营企业倍增计划。设立自主创业奖励资金,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对创业典型进行奖励,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实施“扶持创业行动计划”,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的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机构,扶持一批省级重点创业投资项目,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初创期企业。二是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加大省市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支持力度,综合采用拨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每年评估认定20处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园区,优先保障创业基地用地供应,对创业基地创办3年内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租金补贴。三是构建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流程指导、风险评估、技术支持、融资援助、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依托院校、企业、园区等,给予培训补贴,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和订单式培训。

2、引进一批市场主体。构筑高效招商合作平台,打造投资乐土,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汇聚山东创业发展。一是打造公共招商平台。整合招商信息资源,建立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信息资源库,构建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科技招商、网络招商、展会招商、旅游招商等,着力引进一批有利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绩优型、科技型、旗舰型企业。二是实施“鲁商回归”工程。建立针对全球鲁商商会的信息库和重大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使全球鲁商及时了解掌握山东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惠政策,吸引鲁商回归创业;每年召开一次全球鲁商商会联谊会,在鲁商密集的地区开展驻点招商,加强宣传推介,鼓励鲁商回乡投资创业。三是实施省外商会“引凤”工程。建立与驻鲁商会常态化联系交流机制,成立由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联络服务小组,发挥其宣传山东、招商引资的作用;制定驻鲁商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每年召开总结表彰大会,重奖在“引凤”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商会。

3、扶持一批市场主体。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承担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帮助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一是实施危困企业救助工程。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建立企业呼叫系统,对因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纳入重点帮扶困难企业名单,制定一企一策扶持办法,开展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二是支持危困企业转产转型转移。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对“退二优二”就地转型发展企业,其土地用途不改变的,各地可按该企业当年经法定评估机构评估的生产设备净值价,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对腾出的排污指标,可实行有偿收储。对“退二进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退出企业,经认定符合城乡规划、环保、产业发展等要求的,对原土地在依法补偿的基础上,可再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因成本因素需要转移的企业,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在省内转移,最大限度减少市场主体退出数量。

4、壮大一批市场主体。着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做强一批中小企业,加快推动“个转企”,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的市场主体结构。一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设立大型骨干民营企业名录,将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民营企业列为省重点培育对象,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制定大型民营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资产重组的扶持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省级重点项目的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提高中型企业的协作纽带效应。支持现有中型企业扩大产业规模,鼓励生产相同产品的小企业通过经营权和资产转让、联合并购等方式实现兼并重组,使其尽快成长为中型企业,在接受核心骨干企业辐射带动的同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新节点,充分发挥承上启下、聚散调节的重要作用。三是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行动计划。搭建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帮助小微企业扩张资本、扩张规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对高新技术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开展小微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试点工作,增强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制定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网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型企业加强与关联小微企业的协同联动。四是实施“个转企”工程。建立“个转企”重点培育库,全面掌握个体工商大户的经营状况,在税收优惠、收费减免、融资服务等方面制定个性化的扶持措施,支持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设立提供“个转企”咨询、指导及业务办理的绿色通道,落实配套政策,优化服务环境,开展政策宣讲、法规讲解、登记答疑等舆论宣传,引导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

(三)着力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完善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机制,放大名牌的带动效应,夯实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民营企业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民营企业经营模式,提升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促进民营企业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方向发展。一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开展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规范试点,加强政策倾斜,在费用减免、手续简化、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民营企业推进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民营企业由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搭建平台,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引入资本雄厚、技术实力强、品牌价值高的战略投资伙伴,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升发展素质。二是创新企业经营模式。顺应现代企业扁平化、无边界化、弹性化、网络化、虚拟化发展趋势,引导民营企业再造管理流程,探索建立事业部群、矩阵组织、模块小组等组织体系,创新经营模式,提高运行效率。引导行业民营骨干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库,围绕产品研发建立合作机制,基于互联网进行联合设计,提高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产品研发、装备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精密制造及虚拟制造,促进传统制造模式转型升级。

2、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支持政策,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试点工作,引导民营企业优化服务模式、强化集成创新,加强在线维护、合同能源管理、连锁销售、现代物流、专业化的总集成总承包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应用,深入挖掘产业价值,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商业模式创新带动民营经济发展。发挥电子商务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加强专项资金支持,打造一批网络零售平台、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好品山东”做大做强,大力推进“鲁货网上行”活动,鼓励民营企业应用互联网强势平台“上网触电”,引领消费理念,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需求,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3、提高名企名牌比重。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带动工程,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全面提高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丰富商标内涵,增强品牌竞争力,提升民营企业国内外知名度。一是提高品牌数量。实施商标品牌培育工程,加强商标战略工作专项资金的扶持,加大对品牌创建活动的奖励力度,打造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民营企业,在全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提升知名民营企业的要素资源保障能力,支持开展品牌创新、质量创新和标准创新;支持知名民营企业申请中国工业大奖、中国质量奖,优先推荐其产品出口,优先纳入政府采购名单。在具有传统地方特色并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的区域,依托产业集群或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开展区域品牌创建试点,加强集体商标、联盟标准、区域名牌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民营经济区域品牌。确定一批商标战略示范县(市、区)、园区、企业和运用效益较好的地理标志商标,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民营企业主导或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制订修订,落实好《山东省联盟标准管理办法》,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山东民营企业标准。二是强化品牌经营。加强品牌推广平台和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发展专业品牌运营机构,提供信息咨询、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实施品牌质量提升工程,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开展品牌资本经营,加强品牌创新和品牌管理,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经营品牌,实现品牌价值提升。实施国际化推进工程,选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民营经济品牌,设立“山东制造精品”指导目录,依托各类媒体和国内外知名展会,重点加以推广。三是加大保护力度。坚持创牌与保牌并重,实施商标保护工程,建立健全政府、司法、企业三方联动的品牌保护机制。加强品牌保护的法制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知名民营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假冒行为和侵犯商标、专利、版权、商业秘密及仿冒知名商品包装、装潢等违法行为,创造有利于品牌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指导民营企业加强商标权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企业解决商标纠纷问题,努力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着力发挥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按照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合作组织,提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塑造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新优势,发挥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1、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核心技术产业化、先进装备更新、信息技术应用、工业设计改造等手段,推动产品向终端、优质、精细、高档方向发展,提高传统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支持民营企业加强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建链、强链、补链、断链等形式,拉长产业价值链条,强化原材料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设计营销、终端服务等对行业发展控制力强或利润空间大的关键环节,促进民营经济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对向境外转移过剩产能的民营企业,可按规定享受出口设备和产品退税政策。妥善解决民营企业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过程中的人员安置、债务处理、企业转产等问题,支持相关民营企业向提供配套、提供服务转变,实现产能化解淘汰与转型发展的有机结合。

2、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各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采取委托贷款、优先股、可转债等方式,优先支持一批持续进行研发和成果转化、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科技金融,建立完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押、小微科技型企业贷款担保等,优化投融资环境,推动民营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汇集。加大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出台适宜基地发展的政策,放大资金的集成效应和政策的叠加效应,促进技术、人才、项目、资金加快向基地集聚。选育50家技术含量高、特色鲜明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依托其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力争到2017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民营企业比重达到80%以上。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工业化夯实产业基础,以城镇化拓宽发展空间,以市场化注入发展活力,以信息化增强技术支撑,集聚各类资源向服务业倾斜,努力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惠民生、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支持民营企业走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网络化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养老养生、社区服务、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生活业;制定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产品营销、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战略咨询等生产业;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工程和创意山东计划,扶持发展一批能够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的文化创意民营骨干企业;完善支持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新业态。

4、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按照构建完善的“产地运输加工转化配送市场与销售”的全产业链思路,培育一批旗舰型农业龙头企业;以合同契约或产权联结等多种形式,加快构筑“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机制,提升全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水平。结合乡村旅游工程,加大支持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形成一批集观光、体验、科普、休闲、旅游等内容于一体的民营企业。

5、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顺应产业融合发展、制造业服务化趋势,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多种服务形式,积极提品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研发设计、在线支持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运行维护、精准化供应服务、电子商务、多元化融资服务等,促进制造业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尽快形成高端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先导性带动作用,推进电子商务研发、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网商,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传统行业”融合发展模式,促进电子商务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五)着力构建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整合社会资源,增强服务意识,着力构建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打造高效服务平台。

1、构建生产要素保障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强化资金保障,着力破解“融资难”。鼓励金融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扩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贷规模。支持民营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私募股权基金,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担保机构,探索设立“互助合作基金”,完善再担保制度,提升融资担保水平。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发有针对性的新型金融产品,发展无形资产抵押、供应链金融、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贷款信用保险等业务,缓解民营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二是强化土地保障,着力破解“用地难”。充分发挥各类园区作用,鼓励和引导民营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引导和促进项目落地。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改造利用闲置场地等方式,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实现“少用地、集约用地,努力保障民营企业的用地需求。三是强化人才保障,着力破解“用工难”。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柔性化引才机制,发挥人才中介、猎头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作用,畅通引才渠道。鼓励民营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期权激励、技术入股、成果奖励等多种形式,吸引高层次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规范民营企业薪酬增长机制,增强民营企业人才的职业归属感。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劳动力资源的储备和培训,立足需求开展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2、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民营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为民企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政策导向。大力推动省级民营企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健全网上企业库、项目库、产品库和技术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汇总企业相关信息及动态变化情况,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指导和帮助各市建设分网站,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网和信息共享,加快建设区域内统一认证的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在平台网络上免费信息,积极为企业提供最新最全的全国各地政府采购信息及其他相关采购信息,设置“民营经济信息服务热线”,为企业“打包订制”各类商业信息、投融资信息、会展信息、人才信息、行业动态等,畅通民企与政府、金融机构双向、多向信息交流。

3、构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破除单位、部门壁垒,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等资金的扶持力度,制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加快构建由科学数据和仪器设施共用、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协作、创业孵化基地与推广服务中心联手、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人才共享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创新提供服务支撑。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科技信息、成果转移、知识产权、大型仪器设备以及专业技术服务资源市场化运作,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信息、检验检测等资源的共享共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委托开发、联合开发、技术入股、对重大技术难题组织联合攻关等多种方式,培育建设一批由民营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新型创新联盟。

(六)着力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破除发展障碍,激发全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努力将民营经济打造成为山东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和强大支撑。

1、建立投资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创业服务机构,积极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融资贷款、政策扶持、跟踪指导等服务。构建省市县三级创业培训咨询服务机构网络,加强对创业者的培训工作,扩大创业培训的覆盖面。加强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利用平台整合投资信息资源,为我省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提供服务。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十五大以后,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措施,为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让出了一条大路。这不仅为民营经济放手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中国还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少数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决策得当,超过了初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跃升为企业明星。而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与此同时,却有不少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又消失了,也有一些虽一时赫赫有名,但并未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还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的夹缝中惨淡经营。政策环境的局限和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有这些中,尤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论企业项目如何,大多都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

一、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资金是民营企业生命力得以扩张的砝码,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

诚实经营,讲究信誉与消费者和企业密切相关,它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好的信用会给银行好的印象从而能比较顺利地取得贷款,而不良信誉或信用等级偏低则会取到很少的贷款甚至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

1.欠息,无偿债能力;

2.贷款用途不大;

3.不守信誉;

4.企业管理混乱;

5.经营无固定场所;

6.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7.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

8.信用等级BB级以下。

当然,其它企业比如国有企业等也会出现一系列信用问题,但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更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一个数据是,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是BBB级或BBB级以下的信用等级,而从评级经验和指标体系的严格程度来看,这仍是一个保守的数据,更别说依照国际指标体系。

(二)民营企业税负以外的乱摊派、乱收费等问题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

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利润和大企业无法比拟,但却要承担比大企业多得多的税外费用,从而拖住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步伐。给民营企业减负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

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优势使得贷款者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贷款者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而不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利率。这样,就会对那些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借款者不利,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素质就会下降,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贷款者常常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得到贷款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使贷款不能归还的高风险投资或者故意逃废债务。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的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可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问题已成为金融市场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障碍。

(四)民营企业贷款难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关。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为赶超发达国家而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的结果,导致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垄断想象较为严重。我国金融机构也以大银行为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与产业中的高度垄断相一致,大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的互生关系非常明显,导致大银行不愿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这就必然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象。

(五)所有制的歧视势必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局面。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同为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而只要是民营企业贷款,大多都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额等诸如此类的现象。

打破所有制的歧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上述五个原因,归纳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体制上的原因。民营企业是非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差异,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此外,政府在信贷支持体系渠道开启方面,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多。

第二,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民营企业由于数量众多,层次参差不齐,财务制度不规范,从而导致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银企联系不强。另一方面,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同时,有些民营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从而直接恶化了银企关系。

第三,社会服务体系的原因。

首先,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其次,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再其次,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最后,政府财力扶持的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二、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僵局

为了能让民意企业更健康地成长,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打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僵局。

(一)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

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

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常A级以上信用级别企业的各项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利息支付倍数达到4倍以上,全部资本化比率在40%以下,资金流量比率在50%以上,存货周转率在4次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

另外,民营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

信用虽然是一种主观性偏好,但仍需要客观性约束。即在金融系统,要建立起民营企业的一整套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和指标。包括对民营企业进行分类,择优建立信用等级档案,建立完善区域物业和产权交易的二级市场,使银行能将抵押品变现,解除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后顾之忧。

民营企业要构筑信用体系,需建设好以下五个子系统:

1.信用体系法制保障系统。首先必须建立起各个方面、多种层次的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的信用程序。

2.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经营者个人信用和企业资信。构筑这个系统的基础性要求是真实、完整、准确。完成这个系统的建立要靠统计、工商、税务、法院、银行、海关、房地产管理和公安等掌握企业和个人重要信用信息的部门应依法开放信息。

3.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可以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建立一整套信用评级的确定信用类别的理论和方法。加入WTO,它会强迫你、督促你建立一整套信用体系,这是WTO最核心的价值。企业信用评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考虑到评价的权威性、公正性、严肃性,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第一阶段,由政府有关机构主持;第二阶段,政府机构由主持评价转化为监督评价;第三阶段,在前段运行形成了有可信程度的信用指标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区域企业信用评价中心。

4.信用激励和失范惩罚机制系统。

5.公正、中立的信用中介系统。信用服务作用于交易的全过程,可以帮助企业防范坏帐风险,降低成本,追收帐款。这类中介服务机构是信用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方面已有较成功的实例,如欧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主要信用管理机构都是企业,有些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他们通过提供作信用调查、欠款追收等服务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明晰企业的税费用,禁止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收费。

(三)大力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

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步骤。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

减少逆向选择,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创建市场化担保机构。

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担保企业资金来源可多家负责,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民营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一般来讲,能获得担保的企业应具有这样的条件:企业具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为本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三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主要产品有市场、有收益等等。

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搭建民间金融机构平台。尽快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建立私人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毛病”与“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自爱相对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甚至又有点回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老路子上的倾向。

尽快允许开办私人投资银行有限公司或财务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建立行业协会性质的资本流通管理与仲裁机构,规范民间拆借或借贷行为。

另外,要研究符合市场经济特色要求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创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风险投资同产业直接投资和银行信贷不同,这是一种集融资、投资、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全新的资金融通形式。风险投资具有风险排他性,其逆向选择的程度较小。我国风险投资业务较晚,但只要政府大力支持,努力营造出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可能成为民营企业一种重要的融资形式。

(四)政府应鼓励银行积极地向民营企业贷款,给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已有政策的作用,同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单一,就股权融资而言,没有发达国家的风险基金和公众基金。在债务融资方面,我国民营企业所能得到信贷资金品种也比较单一。因此,政府应该做的就是让银行与民营企业携起手来。值得庆幸的是,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增加民营企业的融资力度,且有关方面正在落实和完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四)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国“”版权所有

民待遇”。

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

应既允许民营企业发信A股,也应允许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发行B股、H股、N股等特种股票和存托凭证以筹措外资。因此,有必要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的市场条件。在资本经营已被企业普遍重视的今天,应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与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产权重组,谋求更大发展。此外,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允许民营企业在符合发行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发行债券筹资。

参考文献:

[1]罗国勋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谢朝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经济管理,2001(3)。

篇(6)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一、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信用差异造成筹融资困难

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国家信贷资金的供给量有所增加,信贷闸门有所松动,但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并没得到有效缓解。大量的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受惠较多的多为大型中央、地方属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由于经营波动性强、贷款高违约率、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使其商业银行对之束之高阁。目前,虽然中小板市场已经开放,但较高的监管要求与苛刻的上市条件只能满足少数早欲上市融资的民营企业的要求,而不可能成为广大民营企业的融资主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依然是举步维艰。

(二)资金周转不畅且呆账较多

受传统理财观念影响,许多民营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营运策略过于保守,导致大量资金停滞于银行账户之中,无法参与经营周转以形成价值的再造或升值,从而无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良好支撑。再者,许多民营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月末存货占用资金超过其营业额数倍的情况,从而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现象的发生,极大增加了企业自身的支付压力。而对于应收款项的管理,民营企业也时常出现有心无力的现象,赊销政策的松散性,摧收措施的无效性,以及严重的呆账坏账是其资金营运状况的真实再现。

(三)投资领域狭窄且风险较高

目前,从国内民营企业的经营现状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主要从事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且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虽然具有组织灵活、经营便利的优势,但由于其普遍缺乏先进技术、现代管理手段以及核心竞争力,因此从长远看其前景并不太被看好。虽然目前国家向民营企业开放了一部分基础性行业和垄断性行业市场,但由于准入门槛较高,自身技术水平又较低,民营企业真正介入因此还需时日。

(四)不具有成本控制的言语权

当前,来自于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所造成的成本压力,使民营企业与大中型国企、外企的市场竞争中正在失去话语权。以广东省为例,2008年广东全省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7.9,比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高出4.8个百分点,生产成本的涨幅明显高于制成品价格的涨幅,这大大增加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而自此之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又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出口退税、利率汇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这些政策力度大、范围广、适应期短,民营企业短期内却又难以消化。

二、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改革

(一)探索新融资方式及渠道

为了解决目前的融资窘境,民营企业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及渠道,以拓宽其生存空间。首先,引入风险投资;风险资本作为一种股权性质的资本介入,给民营企业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资本来源,其若操作得当便会赢得跨域式发展的良机;其次,借助资本市场;相对于主板上市的高门槛,中小板或创业板或许正是为众多民营企业量身打造的,其为后者解决了上市融资的难题;最后,创新基金融资;民营企业可按条件申报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以获取资金支持,一旦成功便可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

(二)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

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民营企业一方面应加快产业转移园建设,积极推进结构调整,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并力争在绿色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占得先机。而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也要努力发展科技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引入、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轨道,努力提升产品品质和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硬件实力。而在此过程中,民营企业还要适时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和升级,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企业未来占领制高点。

(三)积极拓宽对外投资领域

金融危机过后,民营企业作为对外投资的先遣军,一定要抓住时机,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实现低成本扩张,进而达到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配置资源,进一步拓展对外发展的空间的目的。2010年,国内民营车企的领军者吉利控股集团,经过一年多的谈判与竞购,宣告成功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的轿车部,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对外最大并购的案例,也开创了民营企业并购国际化大公司的先河,为国内诸多民营企业的对外发展指明了道路。

(四)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

为了有效减轻现时期的成本压力,民营企业应通过改善成本管理机制,引入现代成本管理手段,来增强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例如,民营企业可通过对量本利分析法的应用,合理测定自身的最佳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最优销售价格和最佳库存量,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再如,民营企业还可通过引入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零存货管理、价值链分析等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以进一步达到降低成本,保持产品竞争优势的目的。

三、总结

后金融危机时代,民营企业面对的不仅是挑战,而且还有更多、更广阔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应以此为契机,通过大胆创新、理性经营,以及财务管理的合理、有效改革,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自己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为自身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努力使其自身在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然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历程并不顺利。麦肯锡的统计数据表明,过去20年全球大型企业兼并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不到50%,而中国67%的海外并购不成功。

为什么民企比国企更容易成功

2009年6月5日,中国铝业公司以195亿美元注资全球第三大矿业巨头澳大利亚力拓矿业公司遭力拓毁约流产。2010年8月2日,吉利控股集团却正式完成对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国企的并购一般来说金额巨大,成本较高,因此失败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再就是政治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国企是国家的企业,本身拥有行政级别,其政治色彩很浓,其经营者也由上级部门选派并在一定任期后另选他人。自2003年国资委设立、大型国企的改制基本完成后,以海外投资表现的“走出去”的成果即成了考察国企领导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样,行政的“政绩激励”和一定时期后(3至5年)的换届往往会使国企的经营者有短期化行为。还有就是,国企做的事情往往会被认为与国家的事业有关而上升高度,大力宣传。如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一案,完成交易谈判的新闻出现后,中方的官员、国家部委、国有银行纷纷表态支持,使本来就敏感的政治问题再次凸显。另外,国企部门臃肿繁杂,长期缺乏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缺少竞争力和效率,这都可能丧失原有的优势,使失败的可能性增大。

相对而言,民营企业是在市场机制环境下生存发展起来的,其产权清晰,风险意识、机遇意识敏锐,决策果断,主动性和创新性强。这样,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反映敏感,就有了更强的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动力,易于完成开拓国际市场业务活动的任务。再有,民营企业一般都是做事不张扬、效率高,这反而使事情容易成功。

另外,民企相对国企政治风险小、全资收购多、收购目标小。国有企业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使目标企业所在国难以适应,以至于将事情复杂化。具体来说,目标企业所在国担心中国国有企业对当地企业的收购,特别是对大型企业的收购会垄断本国的经济,过分夸大所谓的政治风险,将中国国企的行为说成是“政治行为”。民营企业没有国家的政治背景,其产权私有的属性使它们的并购行为往往容易被看做是纯商业性质,目标企业所在国的关注度也没有那么高。民营企业虽然也会有政治风险,但至多是提高收购价格,最后还可能收购成功。如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中,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就曾提出该收购可能让联想在北卡罗莱纳州的研发中心窃取美国的商业机密用于中国政府,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为使并购顺利进展,联想为此有意阻挠多付出了13.5亿美元的代价。

中国企业以海外并购方式“走出去”的建议

(1)将企业自身建立为跨国公司。

中国的企业要先将自己建成为跨国公司,在海外设子公司或办事处,寻求国外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当地资源,实现国际化的生产,并输出品牌。当然,在此期间就可以寻找资源互补的当地企业,以合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待时机成熟时对外国公司开展收购。这样做的另一好处是,并购过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样知己知彼,游刃有余地选择目标企业并购,成功的概率会大得多。否则,即使并购成功了,将来的整合等企业难题,也可能会使一时的成功再陷入失败。

(2)鼓励优秀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当先锋队。

“走出去”的形式有多种,从货物出口到对外直接投资,再到更高程度的海外并购,我们应当鼓励众多的民营企业去尝试。中国当前应选取的战略推进方式可为,尽量避免以业内龙头企业为首选并购对象,先由民营企业采取由小及大的并购业务、逐步积累谈判技巧及国际化经营经验,再由国企去并购海外行业龙头,即由“点”、“线”、“面”向“立体纵深”方向发展。民营企业“船小好调头”,有条件和能力率先走出去,堪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