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21:53: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汉语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藏族地区 配套练习 可行性
普通高级中学汉语文教科书(藏族地区使用)配套练习研发的可行性主要基于分析现行汉语文教材使用的情况,通过系统总结研发现行汉语文教材配套练习的政策保障和理论基础,探索研发现行汉语文教材配套练习的有效途径,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管理内容,提高甘南藏族地区“以藏为主”普通高中汉语教学质量。
一、现行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
甘南少数民族地区“以藏为主”普通高中,藏语为第一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单加授课,执行国家教育部转发的《五省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初级中学及高级中学协调性课程计划》。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编写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教辅材料,学生学习的依据主要以教材为主,导致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学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教学资源只有网络、一本教材和学校的多媒体而已。学生学习仅凭老师课堂的授课获取知识,课后没有汉语课本有关的练习材料,阅读材料极为有限。
二、研发现行汉语文教材配套练习的政策保障和理论基础
1.政策保障。教育部于2006年10月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为汉语教材编写、汉语教学、学业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汉语课程的依据,直接指导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发展民族教育的不同阶段管理和实施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课程理念和学校教学目标,以及在具体的教学中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三维目标”和全面发展。
2010年7月29日正式全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家不断统筹规划,加大对西部边缘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师资、资金等方面的倾斜投入和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各少数民族地区要不断探索更适时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环境模式不仅要求少数民族学生继承和弘扬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还要把汉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学习。
2.理论基础。我国较系统地介绍双语教学的专著和论文较多,主要有黄崇岭的《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黄安余的《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他们都初步探索和介绍国内外的双语教学的理论依据,这些探索和介绍推动了我国双语教学的有力发展。相对而言,我国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关于校本教材理论研究较成熟,王秋菊在《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中对校本教材开发的较系统的理论研究,为本论文的研究直接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实际和第二语言教学的特征,杜威实用主义育思想体系中提到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等命题及论述,对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尤其汉语文教育的模式构建及本论文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建构主义为汉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皮亚杰的构建主义“学习观”、“教学模式”、“师生角色的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观点及论述,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教育方针和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文教育也应在不断创新模式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基础上,更好地为民族教育服务。
三、研发现行汉语文教材配套练习的有效途径
1.研究知识点的书面呈现方式和基本属性。通过梳理知识点与考试关系:(1)研究汉语文知识点的书面呈现方式,主要是指该知识点在考试中如何体现,即有多少种出题类型,有多少种出题角度,有多少种变化形式;该知识点的学习要点、学习类型、所需基础、预测难度等。对所教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的书面呈现方式和基本属性应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2)“三题”的编写。掌握知识点呈现方式和属性的目的是精选讲课例题、分层教学的作业题、跟进反馈的训练测验考试题。
2.研究知识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1)教材的整体性把握。知识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材整个知识体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可粗略地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要分析联系的方向、联系的方式、联系的层次和联系的作用等。(2)知识点的串联。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教学思路拓展开来,使课堂教学形式真正地“活”起来。(3)研究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的呈现方式。知识点在考试中的呈现方式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呈现方式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所有的知识点不是只能用同一种方式、同一种思路进行教学。
首先,要研究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仔细区分知识点之间的类型与类别,从而确定采用相应的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知识扩展面。如字词识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听写,课后列入学生课余的学习的主要内容。
其次,根据知识点的性质特点,确定哪些可以让学生采用被动接受的方式学习和掌握,哪些可以让学生采用主动探究的方式学习,哪些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哪些只能采用个体学习的方式感悟。
再次,对知识点呈现方式的形式和步骤进行认真的思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包括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个体差异等),采用适当的学习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与尝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31-02
一、义务教育阶段汉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言文字既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又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实际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有22种。少数民族同胞有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的权利和自由。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国家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出台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成为民族中小学汉语文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尺度。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是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重新编订而成。是汉语文教材编写、汉语教学、学业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汉语课程的依据,对不同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汉语课程标准》针对的是少数民族语言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民族学生,本质上是第二语言教学。但由于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程度较高,因此对此类民族学生的汉语文教学既应该考虑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又要提高教学标准,培养学生的汉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环境对民族学生汉语文教学的影响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依托一定的教学环境。我国学者认为: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概括地说,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教学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主要指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学生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长、教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狭义上讲,专指学校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学设施、班风校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由于环境的复杂多样和随处可感,因此要对教学环境作一严格分类是比较困难的。最得到认可的分类方式是按照狭义的教学环境的含义,将教学环境分为两大类:即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包括校舍建筑、教学设备等,心理环境包括学校中的学习气氛、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社会信息乃至生活经验等等。
关于语文教学环境的理解,温欣荣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教学环境探析》中有这样的解释:“教学环境是一个广泛意义的概念,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诸如影响教学活动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法规、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管理者等。语文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语文教学场地、语文教学设备、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语文教学的外部条件对语文教学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和涵盖性,它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又受国家地区的环境、民族历史的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的环境等的影响。从内容构成上,可以将语文的教学环境分为语文课堂物理环境和语文课堂心理环境。
三、创设良好的汉语文教学环境探究
(一)汉语文课堂物理环境的建设
物理环境是教学环境中有形的、静态的硬环境部分。自然环境:学校的选址、气候条件、自然景观等;设施环境:教学场所、教学仪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桌椅、图书资料等;时空环境:教学时间的安排、班级规模、作为编排方式等。
学校的地理环境是相对固定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学校的选址有较为严格的标准,一般都相对安静,周围社会环境良好,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学校的设施环境主要是由教学场所、教学用具等具体客观的物质因素构成。设施环境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核心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理环境建设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我国推行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以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硬件设施都进行了标准化配备,基本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条件。狭义的教学场所主要指教室,广义的教学场所则包括校园、教室、图书馆、运动场、礼堂、实验室以及各种绿化设施等。良好的教学场所,首先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其次教室的光线、空气、声音、色彩、温度等都是构成教学环境的重要的物理因素。
创设有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增加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汉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楼的布置上,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悬挂简单易懂、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等。使学生在课间,驻足之余都能有所收获。同时要注意材料的定期轮换和更新,应该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原则。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最大限度的积累知识。教室环境至关重要,在教室的布置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资料,进行布置,每一个月更新一次。每次完成布置后,由学生讨论通过这次的布置学习到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优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们各抒己见,并有专门的记录,学期末进行评比。
教学用具包括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品。任何教学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一定教学手段设施的辅助和支持,这些物质设施是否充足、完备,能否满足教学活动的基本需要,以及是否恰当地运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还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率。现代教学用具如电视、电影以及电脑的广泛使用,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料,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多媒体教学,集画画、色彩、声音、内容于一体,在直观可感的情境中传授给学生知识。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成为逐步取代传统黑板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空环境主要包括教学实践的安排、班级规模、座位编排方式等。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展开的,课堂教学内的时间和空间要素构成了特定的教学环境。科学地分配教学时间,能够保证学生劳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又能够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据相关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表现。一天中大脑最敏捷、学习能力最强的时间为上午,而运动能力最佳的时间是下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有效注意时间呈现一定的变化,因此教师在安排上课时间时应该张弛有度,在学生专注的时间范围内,注重基础性知识的教学。课堂座位安排方式是一种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指教室内学生桌椅的排列摆放形式。20世纪30年代,魏拉德・沃勒尔就已经对座位的选择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做了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社会交往都产生着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在汉语文学习过程中,座位的编排方式尤其重要,决定着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程度。
(二)语文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
心理环境又可以称为社会环境,包括学校中的学习气氛、社会交往、各种人际关系乃至生活经验等。如果说物理环境以可看、可知、可感的方式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行,那么心理环境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控着师生的教学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教学心理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关于如何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的研究。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尤为重要。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传道受解惑,还有心灵上、情感上的温暖和感染。民族地区多为寄宿制学校,学生不仅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给予指导,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照顾,教师同时也承担着家长的责任。首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应该在一些细微之处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爱是教育的前提,尤其针对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汉语文教师更具有特殊性,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同时更应该将文化中的精髓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输送给学生。其次,优化汉语文课堂的教学的心理环境。教师可以将汉语文课堂营造成丰富,有趣,饱含知识,饱含哲理的课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多以讲故事、表演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汉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把注重培养民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汉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并注意从学习的各个环节上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实现汉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也决定汉语文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更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2.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汉字笔画繁多,形体复杂,数量庞大,信息量大,使很多外国人望而生畏,汉字障碍成为外国学生进一步学习下去的颈瓶。汉语词汇积累首先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汉字。汉字无法见形知音,是导致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汉字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写汉字意味着思维方式由一维的线性排列结构的认知改变到二维的方块结构符号的认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对汉字“以形别义”的区别方式本来就不敏感,更何况汉字的表义度也很低,很多汉字很难从字面上找到理解词义的阶梯。对外汉语教学界普遍有重听说、轻读写的倾向,且欧美学生听说能力优于读写能力。这些都导致汉字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最大难点。
关键词 :汉字;最大难点;表音;表义;轻读写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77-02
汉字笔画繁多、形体复杂、信息量大,使很多外国人望而生畏,浅尝辄止,中途放弃。在国外大学的汉语学习者中,“经过十年寒窗生活以后,只剩下极少数的学生攀登硕士或博士的高峰”。这些硕、博士的毕业论文通常是用自己的母语撰写的,而不是汉语。他们的汉语口语能很流利,但在阅读、特别在书写方面仍有许多障碍,“最明显的原因是汉字的难关”[1]。在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人学汉语人数增长迅猛,但中途流失严重。大多数留学生浅尝辄止于初级水平,难跨中级,进入高级阶段者寥寥无几。阅读能力较差、书写更加困难是留学生普遍性的现象,原因是汉字识读难,书写更难。张志公指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语汉文,不能像欧美儿童那样,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就能成句地乃至成段地阅读。学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一个一个地记;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是无法整句、整段地阅读的。”[2]汉字障碍成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下去的颈瓶。
论文字数目,《现代汉语词典》共收了13000字以上, 《新华字典》收了8000多,《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个;而日文假名只有46个,俄文字母33个,英文字母仅26个,汉字显然比表音文字有更多的书写符号。原因在于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这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字体系记录语言的理据不同:表意文字是依据意义构形的文字体系,字形与语音没有直接的联系;而表音文字是根据语音构形的文字体系,字形与语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任何一种语言使用的语音都是有限的,依据语音构造文字之“形”也必有限;而任何一种语言表达的“义”是无限的,依据语言的意义构造文字之“形”也必无限。所以,表音文字的书写符号数量很少而不必花大力气学习;但汉字数量庞大,加上笔画繁多、形体复杂,必须专门地花大力气学习。文字书写对于拼音文字为母语者来说就是二、三十个字母,这在儿童的幼儿园阶段就能书写成形;而汉字书写就算是中国孩子的母语学习,很多孩子也要到小学毕业才能写成型,学够量。
马庆株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大纲规定的2905个汉字和8822个词汇大约需要3000学时,而同样单位的拼音文字的汉字与词汇,大概750学时就够了,这主要是由于汉字难学的缘故。而且,词汇量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决定因素,汉语词汇积累首先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汉字——难认、难记、难写,汉字的识读和词汇的积累是同步的[3]。
另外,国内外汉语教学界有一个普遍的重听说、轻读写的倾向。美国的汉语教学非常重视听说交流,而不重视汉字教学;菲律宾曾出版拼音课本,让学生成为不学汉字的文盲;丹麦某大型企业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培训项目曾明确要求:不开汉字课;北京语言大学曾做先听说、后读写的教学实验,遭到留学生的强烈抗议,甚至都不学汉语了……这些事实造成一种现象:外国学生汉语的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差别之大,在世界二语学习中极为少见。这和中国的英语教学恰好相反,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英语笔试总好于口试,读写能力强于听说能力,“哑巴英语”在中国大有人在。中国人碰到口语表达不清楚的时候常常把汉字写出来,以避免同音字的误解,或可依据字形推断字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定然跟两种文字体系的认知模式差异有关。神经语言学研究发现,人脑的语言功能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前脑的“布洛卡区”,汉字的阅读主要在这个区域,布洛卡区的记忆主要靠视觉图形;另一个是后脑的“威尼克区”,拼音文字的阅读主要在这个区域,威尼克区的记忆主要靠听觉听说。威尼克区的认知惯性在学习汉字过程中也表现出来,这是欧美学生听说能力优于读写能力的原因[4]。
从思维方式上看,拼音文字的理据是语音与字形的联系,这是一种抽象思维;汉字的理据是语义与字形的联系,这是一种具象思维。拼音文字线性排列,右向延伸,单向线性排列的视读单位;汉字以方块平面组合的图形来表达意义,是音意结合的平面图形,初学汉字的外国人眼中的汉字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抽象符号或图画。心理学认为大脑处理两种文字的脑机制有差异:左脑负责抽象思维,右脑负责感性思维。音形联系的拼音文字由左脑加工处理;而义形联系的汉字具有极强的图形性,主要由右脑加工处理,形声字也包含语音信息, 是左右脑并用处理。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写汉字意味着思维方式由一维的线性排列结构的认知改变到二维的方块结构符号的认知。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艰难的。
难点的关键就在于此:拼音文字是形声合一,汉字是形声脱节。总体上,汉字的字形与语音形式之间不存在类推的对应关系,仅形声字的声符有一定的表音作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个汉字中,声旁具有完全表音功能,本身又是使用频率高(组字数量在3个以上)的汉字仅18个,共构成96个形声字[5]。在表音方面汉字无法跟拼音文字相比。刘艳妮做了“非汉字圈学生学汉字初期遇到的困难”的调查,其困难主要表现在“见字不见音”“一字多音”上,读音方面的困难甚于书写。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习惯于把语音作为联系文字的纽带,而汉字的表音实在令人头痛,无法见形知音,这是导致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汉字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6]。徐子亮研究发现,“非汉字文化圈”学生认读一个汉字往往要经历3步:音义结合——形义结合——音形结合。儿童母语是懂得音义的条件下只需记忆字形,留学生形音义都要记忆[7]。
汉字选择意义为构形的基本手段,字形只反映造字之初的语义。隶变后汉字脱离图画意味,成为更为抽象化的文字符号,是必然的、合理的。语义和语音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字形却不随之发生变化。这种“不同步”的历史演变冲淡甚至破坏了汉字的构形理据,使汉字的表义度随历史演变呈现越来越降低的趋势。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对汉字“以形别义”的区别方式本来就不敏感,更何况汉字的表义度也很低,很多汉字很难从字面上找到理解词义的阶梯。
汉字的表音度与表义度都很低,难怪吕叔湘认为汉字有五难——难认、难写、字数多、字的形音义之间很多交叉关系复杂、难查[8]。汉字难认读表现在形声脱节,4声变化差别细微,同/近音字太多及多音多义字过多。汉字难写表现在笔画笔顺种类繁多,合体字结构复杂,构字规律不严整(例如形声字声符和形符的位置并不固定),形近字诸如“己已巳”“戊戍戎成戌”等形体差别太细微而容易导致错别字的产生,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对汉字“以形别义”的区别方式本来就不敏感。难查表现在汉字不见字知音影响查字典。张惠芬指出:“汉字构造复杂,符号繁多,每个汉字具有多层次的分析性和高度的综合性,信息量很大。一个汉字的信息量包括:1.语音信息。2.语义信息。3.图形整体特征信息。4.部件种类信息。5.部件组合结构信息。6.笔画种类信息。7.数量(笔画数量多少)限制信息。8.度量(笔画长短)限制信息。9.笔顺限制信息。10.部首选择信息。11.其他相关信息。”[9]
汉语难学,汉字更难学。赵元任认为,汉语语法的难度在世界的语言当中算是中等,但汉字在世界的文字当中比起来就相当难了[10]。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难点列举起来有很多,难度排在第一位的,非汉字莫属。汉字是留学生尤其是使用拼音文字体系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问题。如何让外国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更快、更多地学会汉字, 培养“字感”,突破汉字颈瓶,以便更进一步地提高汉语水平,是对外汉语教学重要却又艰难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柯彼德.汉字文化和汉字教学[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33.
〔3〕马庆株.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意见.世界汉语教学,2003,(3).
〔4〕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李燕,等.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A].现代汉语用字信息分析[C].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6〕刘艳妮.对外汉字教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135.
〔8〕吕叔湘.《“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报告》序[A].吕叔湘论语文教育[C].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9〕张惠芬.汉字教学及教材编写[A].对外汉语教学探讨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留学生 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98-03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 年设立的,旨在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课程设置。许多学者都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主要是针对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而言的,关于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简称“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则较少有专文论及。因此,本文拟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剖析我校留学生汉硕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今后我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兄弟院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概况
江西师范大学于2009年6月获批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并于2010年春季开始招收留学生汉硕,目前已有两届学生顺利毕业,并有一届留学生汉硕在读。我校留学生汉硕的生源以马达加斯加籍留学生为主。虽然我们在招生时要求申请者需具备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备相当于新HSK五级的汉语水平,但班级汉语水平层次区分仍较明显,由于印尼和韩国等亚洲籍留学生一般都有在中国的大学学习四年汉语的经历,他们的汉语水平明显高于马达加斯加和加纳等非洲籍留学生。根据我们的调查,在非洲籍留学生中,有7人在大学孔子学院学习过两年汉语,还有7人在孔子学院学习过三年汉语。相对来说,这些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不长,基础也不太扎实,特别是书面表达的时候,暴露的问题更多。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是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留学生方案》)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其课程体系也是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与《留学生方案》完全一致,只在课程与学分结构方面稍有微调。
(一)核心课程的设置
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包括《当代中国专题》、《高级汉语》、《汉语语言学》。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中华文化及技能》、《跨文化交际》。其中,《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与《留学生方案》稍有出入,《留学生方案》是《中华文化专题》。
(二)拓展课程的设置
我校的拓展课程整体结构与《留学生方案》一致,但每一类里可供选择的课程与《留学生方案》又稍有不同。关于汉语教学类,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汉语语言要素教学》这门课程根据语言各要素分解成3门课程:《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同时,删去了《汉语技能教学》,并增设了《汉语教学研究方法》和《古代汉语》。关于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留学生方案》是2门:《中华文化经典》、《中外文化比较》,我校还增设了2门:《中国思想史》、《国别与地域文化》。关于教育与教学管理类,《留学生方案》是3门:《外语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管理》、《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而我校则增设了《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三)训练课程的设置
《留学生方案》共有4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教学测试与评估设计》、《中华文化技艺与展示》。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第4门课程换成了《课型与教学技能训练》,因为核心课程里已有一门《中华文化及技能》。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我校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对《留学生方案》所做的修改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个别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如《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我校更偏重于文化技能的教学。二是个别课程的类别归属不同,如在《留学生方案》里,《汉语技能教学》属于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而我校实质上把这门课程移到训练课程中了。三是增加了一些课程,并细化了个别课程。那么,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修改是否合理呢?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呢?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重汉语教学类课程,轻汉语知识类课程
在我校留学生汉硕的26门课程中,纯粹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只有3门(占12%),汉语教学类课程却有14门(占54%)。留学生们普遍反映,一个学期的《高级汉语》课根本不够,他们迫切希望有更多的汉语课程,以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这不难理解:一个母语就是汉语的教师若没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仅仅依赖自身作为母语使用者的语言直觉,尚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何况我们的留学生呢?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毕业时连自己的发音、用词造句、书面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又谈何去教别人汉语?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设置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应尽量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从上文提供的数据来看,我校留学生汉硕的汉语教学类课程与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约为4.7∶1。教学类课程设置过多势必造成某些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核心课程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讲语言要素教学,而拓展课程里又分别开设了《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这是比较突出的交叉重复。
(三)部分课程的设置必要性不足
在对我校留学生汉硕与国内汉硕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在留学生汉硕的课程中,约有70%的课程与国内汉硕的课程相同或相近。我们认为,有的课程对于将要去海外执教的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对于留学生汉硕却未必如此。孟瑞森(2011)指出,留学生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中国教师相比,存在着天然的优势:留学生毕业后在其本国从事汉语教学不存在难以适应海外生活环境的问题,不存在因语言、文化、习俗的不通而产生的沟通问题;留学生更了解当地教育的政策、体系、规章制度等,而且他们自身有学习汉语的经历,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地的学生。因此,像《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这样的课程似乎更符合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需要,对留学生汉硕来说,开设的必要性不大。此外,《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也是如此。
四、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加大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
语言学知识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基础和依托,是语言要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前提(田艳,2012)。因此,我们建议根据留学生汉硕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汉语知识类课程。比如把作为学位公共课程的《高级汉语》从目前的一个学期扩展到两个学期甚至三个学期,而且在教材内容及训练重点方面要逐渐向书面正式语体倾斜,要涵盖议论文、杂文、学术论文、散文随笔、文言文和书信尺牍等各种文体,强调学生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特征的掌握与运用,同时注重选文所含的丰富的文史底蕴。其次,针对这两年毕业生在撰写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完全不了解汉语学术论文的结构体例、行文方式,措辞口语化严重等,还可以考虑在第一学期增设一门《论文写作》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将要进行的学位论文开题和写作打基础。另外,由于我校每年都有部分留学生因为第二学期末的新HSK六级没有通过而拿不到汉办的奖学金,甚至不得不中途退学回国,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预备课程中开设针对新HSK六级考试的辅导课程,以利于生源的稳定。
(二)调整部分课程的内容
首先,为避免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汉语语音及其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与学位核心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交叉重复,同时给学生打下更坚实的汉语基础,这三门拓展课程可以只讲授关于汉语语言要素的系统知识,把“教学”部分留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另外,由于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词汇”部分内容较多,而且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和留学生们的反馈意见,语音部分的课时可适当压缩,并把“文字”并入“语音”部分,形成《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汉语词汇概说》、《汉语语法修辞概说》三门课程。
其次,学位核心课里的《中华文化及技能》宜按照《留学生方案》设成《中华文化专题》,本课程的目标是较系统全面地向留学生介绍中华文化,而文化技能的训练则可放到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拓展课程里,开设诸如《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礼仪》、《中国舞蹈》等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文化技能教学时,我们是让国内汉硕和留学生汉硕合班上课,留学生们非常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能增进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我们认为,像《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比较》等文化交流类课程也可以尝试这种做法,使教师、留学生、中国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让中外学生都能更深刻地理解异国文化及与本国文化的差异。
最后,《汉语语言学》这门课程,根据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说明”,会涉及“语用理论与语用分析、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这对于汉语水平都还迫切需要提高的我校大部分留学生汉硕来说,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可以考虑放入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里,供学有余力的留学生选修。
(三)删减部分课程
《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国别汉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这三门课程如前文所述,可以考虑删除。另外,既然要开设以汉语语言各要素为主题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如《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等,为避重复,原来的预备课程《现代汉语》可取消。至于《古代汉语》和《中国思想史》,《留学生方案》上并没有做要求,目前来看并无增设的必要,一是因为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对我校留学生汉硕来说,艰深难懂不好理解,二也考虑到留学生汉硕的学习期限只有两年,上课的时间最多一年半,课程安排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
总之,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深度和研究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顺利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罗尧成,2006)。除此之外,担任留学生汉硕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应该有全局观念,不仅要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有深刻地理解,也要明确所任教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任务,同时任课教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特别是遇到某些内容可能有交叉重复的课程时,更应协商分配好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1] 孟瑞森.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培养[J].语文学刊,2011(7).
关键词:短板原理;华人汉语学习;个案研究;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85-02
一、引言
1.语言学习中的“短板原理”(Short plate theory)。张旺熹(2013):“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听说读写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这就是木桶效应。”
不平衡现象不仅发生在学习者个体身上,一些中文教育机构也存在教学观念上的偏差。如一味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无限容忍对学习汉字的畏难情绪,造成教学上的“瘸腿”现象。换句话说,学校、教师对于“短板”现象负有责任。
2.美籍华人华裔汉语学习现状。赵金铭(2011):“在全世界4000多万汉语学习者中,华侨、华人学习者竟占70%。”“‘华文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应据此全面思考有关华文教学的问题,针对华人、华侨的特点,加强华文教学的教材、教法和师资问题的研究。”
目前,在美国中文教学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带有浓厚家庭背景的华裔学生也开始对选修中文感兴趣”,“总的趋势是增加的”(吴星云,2008)。研究者也注意到,相比其他学习者,海外华人华裔汉语学习者最突出的特点是汉语知识与能力的“短板”现象,即听说及口头表达远好于非华裔学生;对于基本句型、句法的学习和掌握也明显快于非华裔学生;汉字书写认读能力差,进而影响到词汇量的增加以及丰富而有条理的表达(吴星云,2008)。华语和国际汉语教师在指导不同学习者群体时,应充分注意其异同,研究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具体的情况,设定科学的、适宜的教学目的,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总之,如何利用其已有的“长板”,迅速有效地接长“短板”,值得教学指导者、教材编纂者研究。
二、案例
1.学习对象的基本情况。美国女高中生,18岁,中美混血,生长在美国,第一语言为英语。家庭无汉语使用环境,凭幼时数次来北京姥姥家习得汉语基础口语及听力,能够与中国人进行简单日常交流,并已积累了一定语感,结构方面没有大问题,但不知拼音,不会读写,认识10个以内的汉字。
2.学习目的和现有条件。在北京与七旬姥姥一起住,姐姐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汉语,她有时去那里小住。打算读中国传媒大学本科,被要求考HSK五级,准备参加当年4月的HSK网考。计划学习时间:2月末~3月底,每天2~3个小时。可用工具:笔记本电脑、《汉语教程》初级教材。
3.学习步骤与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汉语声、韵、调;听中文句子,用搜狗输入法在电脑上键入字母(拼音),根据出现的汉字,检查拼音掌握情况。所给句子均不超过十个汉字,并敲入对应的英语意思。熟悉拼音,打出正确的句子;熟悉汉字,但不要求记住。第二步:利用汉字卡片,指导其归纳偏旁,结合字义解释偏旁的功能,以达到“形音义”完整记忆的效果;卡片“识字组词”,进而组成词组、结构句子;继续用电脑打句子,增加长度,并作为课后作业,听读,键入,并对照检查。第三步:第八天开始做HSK一级真题,每日一套,五套题全对。HSK二级真题除因“妻子”、“丈夫”不懂而选错外,其余题目全部做对。每次将真题带回,作为课后作业重复练习。熟悉即将面对的考试方式,并以此成功自我激励。第四步:加强偏旁归纳进度,阅读部分练习“跳跃法”、“排除法”,有成效。试做脱离拼音辅助的HSK三级真题,有一两次凭语感甚至读出了全句。鼓励在路上看汉字招牌,根据实地语境猜想其意义,认出路边“卖雨伞”三个字,很受鼓舞。
4.学习收效及检验。45个小时,学会使用汉语拼音;从仅能认出招生简章上的3个汉字,到掌握200余汉字的形音字并能组词造句;能正确说出合体字的部首;能认出、懂意思且能用来猜字义的部首:亻、女、氵、艹、冫、宀、扌、犭、疒、口、饣、纟、辶、门、钅等15个;学会使用词语180个以上。
能够在“搜狗”中文输入环境下,用学过的或听懂的词语打出合格的句子,4号字打满A4纸3页,并能自我检查打出的汉字是否正确;新HSK一级5套、二级5套真题基本全对,每套用时不超过50分钟,三级(无拼音)5套真题中听力做对了80%,阅读做对了20%。
三、反思
1.以拼音为重要辅助工具,利用电脑巩固拼音熟悉汉字。搜狗输入法的连续输入避开了选字环节,基本保证了所用汉字的正确。
2.充分利用偏旁部首的语义联想作用,帮助汉字的理解与记忆。结合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介绍造字原理,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对字形的记忆。
3.以卡片帮助认识、熟悉、记忆汉字,从字到词、从词到句,持续扩展。利用学习者的汉语听力基础,推动其记忆中音与形的关联过程。
4.以做考试真题带动学习。学习者在实战中取得的成功是最好的激励,能够激发其学习热情,保持其学习积极性,同时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
5.汉字学习坚持“先认后写”、“认写分开”的原则,结合其学习汉语的近期目的,不急于练习动手书写,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完整辨认和理解记忆上。
6.借助目的语学习环境的有利因素,努力营造能输入条件,尽可能输入超出其能力的语言信息。成年人的理性知识胜于未成年人,能够接受更多的输入。
四、讨论
1.“短板”与“长板”。如何认识并利用其自身的长板,带动其短板变长呢?首先要了解学习者的长板及短板何在。魏延军等(2013)指出,“由于家庭语言使用环境的原因,优先发展的是听说能力”,“美国华裔母语保持四项技能之间发展不平衡,其中,口语能力低于听力能力,听说好于读写。”在非中文大环境、不完整中文小环境里长大的“香蕉人”普遍存在“勉强可以听和说,完全不会读和写”的状况,因此此个案带有普遍性。
2.新工具老办法VS老工具新办法。本案例引入了电脑,不换键盘便能练习拼音、认识汉字,实属一举多得。首先,练习巩固汉语拼音的学习成果;其次,听到什么音就敲什么字母,敲对了字母就看见了与音相关联的汉字,多次反复促使学习者更快地将声音与字形连接起来,有助于熟悉进而记住汉字;再次,“搜狗输入法”连续键入保证了汉字字符的正确,使电脑服务于汉语学习成为可能,大大方便了学习者认识、熟悉、掌握汉字字符。
3.根据华裔子弟大多输出(output)少于输入(input)的状况,要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输出环节。秉持“输出过程即是学习过程”的理念,输入后尽可能紧接输出,输出的内容即是刚刚输入的内容,且让二者尽可能接近;注重形、音、义结合的整体输出,尽量避免无意义的机械性重复;根据学习情况逐步加大输出难度,一步步推动其的有效输出:从简单词汇到成句表达,再到段落输出;输出内容尽可能贴近其生活现状、家人、愿望……越贴近越有兴趣,吸收(intake)效果越好。
4.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态度,态度决定动力。多篇关注海外华人华裔(包括混血后代)母语保持问题的文章(蓝杨 2009,马慧 2012,张婧 2011),均谈到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对于学习热情的影响与牵制,华裔子弟往往表现出多维动力,如汉语文化基础的动力、考入中国大学的动力、自身取得成就的动力,更有动力来自于工具性动机(魏延军等 2012)调查得出:“欧美华裔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动机”,即以汉语为进军中国不可或缺的工具。
5.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四项传统技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摆对可以互相推动、相互促进,反之有可能互拖后腿、相互牵扯,总之它们是互为正负能量。打好听力基础首先对提高说的能力有直接的作用,反过头来,口头表达也促进了听的进步(听自己说也是听)。同时,听力训练不单对提高听力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熟悉、掌握语言结构也有极大的好处。听不行,说就不行,因为该语言结构尚不牢固。
一种语言的阅读与写练应当与听说同步进行,这与“先认后写”并不矛盾。可怕的是以为语言学习可以止步于听说,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对于书面语的生疏与隔膜,即使能够听出来是什么,会模仿,却不能理解、吸收,就像上文案例里的“妻子”、“丈夫”,等于有音无义的“零信息”,听就成了无用功。实际上阅读能力最终牵制着听说能力的发展,阅读好比牵着表达的线,阅读跟不上,汉字的线性排列不能在其头脑里建立起有意义的组合,表达也不会飞得很高。
注释:
①该案例中的学习者非纯华裔,但因其在语言环境、汉语文化认知等诸方面均与华裔有相同之处,故将其归入华裔范畴。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短板原理[EB/OL].2010-08-03.
/
[2]郭熙.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8,(4).
[3]黄季青.“短板原理”对我教育教学的几点启示[EB/OL].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培训项目.
.cn
[4]蓝杨.美国华裔家庭下一代学习中文的动机及其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2009,22(7).
[5]马慧.美国新生代华裔子女中文学习的调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2012.
[6]魏岩军,王建勤,魏惠琳,闻亭,李可.影响美国华裔母语保持的个体及社会心理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1).
[7]魏岩军,等.美国华裔母语保持与转用调查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1).
摘要: 本文将通过我国传统识字教学的有关经验,以及对新课改后如何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培养自主识字能力,扩大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和以展示与评价相结合,而去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关键词:传统识字教学、经验、展望
识字教学是阅读、写作教学的基础。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有着优秀的教学经验,也有着令人产生争论的问题。下面让我们就其具体的问题进行简略的研讨。望有兴趣的研究者多多给予指导。
一、对传统识字教学的弊端进行辨析
除对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的基本经验的了解之外,还应对传统识字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一下。因为尽管传统识字教学有其很多优点,但也难免无任何其他缺失。下面来看一下这方面有关传统的识字教学辨析,从而使我们对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简略的了解。
1、有些学者认为应先进行学汉语拼音的学习后进行学汉字的学习。
因为认识了拼音,就可以看拼音识字,知道这个汉字怎么读,才能知道自己写得什么字,记得更牢。
2、有些学者认为应先学习笔画少、字形简单的汉字。
因为这样的汉字对小学生来说容易写,容易记。
3、有些学者认为应先从“看图识字”开始学识字。
因为图要比汉字更形象,知道图上是什么,再去学习汉字应更容易些。
4、还有些学者认为应随着年级的升高,增加识字量
许多教育学者在教学中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汉字比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效果好、学得快、记得牢。
二、 传统识字教学的展望
前面我就其传统识字教学的基本经验,方法等进行了有关相应的叙说。下面简单的对传统识字教学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我们知道,识字教育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研究课题,可以说汉字的历史有多久,识字方法研究就有多久。
在我国传统识字教学中,古人开蒙,很在注重朗读和背诵,而蒙书句式整齐、句句押韵,很适宜诵读、朗读和背诵,不但练习了阅读、增加了文化积累,而且还帮助了汉字记忆,起了巩固识字的作用。但是在识字的方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极影响儿童识字的效率,因而不得不对这些问题进行辨析,从而让我们对此加以认识,以便更正。
在识字教学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仍然能看到传统识字教学所给予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识字教学怎样改革,一些识字经验还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可以说优良的传统的汉字教学的法宝。但是从现行教材体系存在的弊端中,发现“认写同步,全面要求”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近些年出现的几十种识字法中,绝大多数是采用传统的识字方法一用韵语口诀形式编写教材,注重诵读,认写分流,集中识字。其中比较优秀的已被借鉴,构建了新的体系、克服了传统经验的不足,改变了识字数量少、速度慢,制约阅读和写作的问题。
关键词:朝鲜族;普通话;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0-02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三项标准的含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数最多的中国的通用语言,在中国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产生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国家提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基本方针推广普通话,各个地区单位也展开了普通话宣传周等活动积极促进普通话的推广。本次研究通过对四个延吉市不同的朝鲜族学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如何在以朝鲜语为母语的朝鲜族学校中推广普通话,更好的设计出有利于普通话推广的可行性措施。
我在这次调查研究中对延吉市部分朝鲜族学校初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其中教师教的方面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音发音,词义把握和语法运用等语言实际运用方面的现状,还包括教师对普通话教学的重视程度的现状。学生学的方面包括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汉语的学习兴趣现状。
下面分析教学过程中的语音,词义,语法方面的现状。
语音是学习普通话的关键,同时也是难点。在汉字中存在大量多音字,如果不能够清楚的发音,就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所说话的含义,进而影响交流和沟通,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朝鲜族初中的汉语教师大多拥有在汉族学校学习的经历,他们汉语的使用频率和母语朝鲜语的使用次数相当,甚至有时高于朝鲜语的使用频率,因此汉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为何学生在用普通话交流过程中却出现了语音不标准的状况呢?在黄安蕾的博士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由于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语言负迁移现象,学生在发音上容易受粤方言语音系统的影响,对粤普语音的差异不能辨别,或者在发音过程中倾向于用粤语中一些相似的音去代替,从而形成发音错误和语音偏差”。由于朝鲜族初中的学生在小学阶段,认知能力没有完全发展,语言系统并不完善,讲授汉语课的教师为会说朝语的朝鲜族老师。这些老师在上汉语课时用朝语授课,防止学生出现汉语授课听不懂的弊端。但随之而来的另一弊端是这些老师发音并不准确,导致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虽然掌握了拼音,却在发音过程中用朝语中相似的音去代替,从而形成发音错误和语音偏差。最常见的语音偏差为平翘舌不分,儿化音使用不当,调值不够等问题。
词义是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即词的内容。学生对于成语的理解和口头用语的理解不透彻。在调查中针对胸无点墨这个成语的含义进行了测试,调查了120人,其中有43.2%的人不清楚胸无点墨的含义。另外对120个人调查了捎东西的含义,40.7%的人表示捎东西是用火点燃物品的意思。在日常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时,每一个词义的正确理解为整个句子的理解奠定基础,是口语交际过程中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语法的运用错误也是导致普通话无法顺利推广的因素之一。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们,从小朝鲜语的语法顺序在心中根深蒂固,而汉语语法和朝鲜语语法则不太相同。朝鲜语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汉语语序为主语――谓语――宾语。例如?? ?????,朝鲜语是饭吃了吗?而汉语是吃饭了吗?
分析师生的重视程度和兴趣现状。
目前延吉市有许多朝鲜语编写的杂志和报刊,许多著名的文学著作也有朝鲜语版;广告、汽车报站均有朝鲜语。朝鲜语在生活中仍然是主流语言。另外,在中高考的升学考试中,口语不占有比例,因此教师和学生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比较低。汉语课在讲授文言文,古诗词时枯燥乏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技巧,它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通过学生的朗读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发音情况,在学生读音有问题时及时提出并要求他们改正。朗读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音,从而逐渐使学生能发标准音,习惯常用词语的标准读法。对于发音特别不标准的学生,朗读这类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应利用课余时间从学生声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韵母舌位、唇形、动程,声调调型、调值,音变形式规则等等最基础的一招一式扎扎实实做起,及时纠正受方言影响产生的偏离普通话的语音习惯。有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勃发的心理特征,为学生们设计别具一格的学习形式,在纠正语音方面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有利于使学生体会所读课文的内容,领会所承担的角色,认真听别人读,减少了溜号的机会。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改变了单一朗读的枯燥乏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语音的变化。
教材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教材应该遵循适当调整难度,在教材中插入色彩鲜艳明丽的插图,删繁就简等原则进行教材改革。贯彻新课改理念的编写意图,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重点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努力探索“口语领先,读写跟上”的教改路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中,严肃的课堂氛围不失活泼,才是值得借鉴的优秀课堂。例如在帮助学生明确词义时,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朝鲜族阿姨去市场买明太鱼,她问:“明太鱼在吗?”因为朝语?? ?????直译成汉语时会译为明太鱼在吗?但是在汉语中应说有明太鱼吗?通过这样的笑话可以充分的让学生理解不同词义的含义,并且能够牢记于心。
由于朝鲜族学校的学生在汉语方面的缺陷主要是阅读写作能力高于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口语交际并不是可以被忽视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不仅仅表现为口才一好,更主要的是思想、思维、文化、学识、心里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学校的口语交际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思维、文化、学识、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普通话最广泛的体现在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上,因此重视口语交际部分是推广普通话的重中之重。口语交际首先体现在教材上,应该在每个单元后设立围绕一个主题的练习题材。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讨论后,每组选择代表到前面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可以通过拍短剧的形式,发展学生的临场发挥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新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充满好奇心积极参与,也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和学生要充分重视普通话教学和学习,普通话不仅仅是学习汉语,说标准的汉语,更是促进汉语在世界繁荣发展的关键一步。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没必要学习汉语的态度是错误的。更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不重视普通话学习是由于现在的应试教育还没有改善,学生们普遍追求考试时的高分数,老师则追求高升学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没有得到重视,因此师生双方只注重阅读与写作,忽视了汉语作为一门语言最重要的交际作用。国家应在注重阅读与写作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口语考试的内容。例如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语考试,内容与普通话考试相似但可增加一些古诗词和文言文阅读的题目,通过对古文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优秀文化的掌握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六次考试中,取平均成绩按百分比计入到中考语文成绩中。这样既不会增添学生学习压力,又真正落实了普通话推广工作。
在日常反馈练习中,应该适当加入一些口语练习的项目,使口语考试涉及儿化音、平翘舌、多音节、语调、语速、命题说话等多方面的训练。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使教师清楚地意识到班级同学普通话得普遍性弱点,这样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改进,从而促进学生普通话的发展。
相信通过对朝鲜族教学中存在的语音、词义等问题进行研究和纠正,对提高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一定进步意义。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团结稳定,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培养更多朝鲜语环境下的双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黄安蕾.论普通话与粤方言的基本差异对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的影响.2009
[3] 梁海艳.普通话水平测试给普通话教学的启示.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1);103―105
[4] 张菁蕊.朝鲜族初中汉语文课的教学策略探究――以延吉市第三中学为例,2013.6.12
[5] 刘宝坤.国内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内容评述.2010.4
[6] 许 令.高师中文专业普通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2008.5
[7] 赵则玲.论方言和普通话教学.2009.5
[8] 王 h.黎 颖.朝鲜族汉语教材研究,文学教育,2011.4;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