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12: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世界古典文化成就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精选篇】
1.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2. 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3. 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4. 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5. 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6. 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7. 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8. 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9.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10. 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11. 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12. 珍爱优良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13. 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14. 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
15. 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16. 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17. 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18. 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19. 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20.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热门篇】
1. 传承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2. 学传统文化,做当代圣贤。
3. 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4.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5.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6. 播传统文化,不再迷茫畅天下。
8. 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9. 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
10. 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尊重学术,发扬民主。
11.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创造人类先进精神文明。
1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魅力。
13. 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1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5. 保护古迹,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16. 提高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增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7. 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18.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新。
19. 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20. 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21. 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22. 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23. 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24.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25.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经典篇】
1. 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2.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 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4. 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
5.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6. 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7.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8. 温习东方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
9. 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
10. 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神。
11.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2. 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土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13.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4. 留下历史, 保护古迹。
15. 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爱护薪火传承。
16.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17. 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18.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9.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20. 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看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的人还看了:
1.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益广告词
2.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益广告词
3.保护文物古迹宣传标语有哪些
4.2017如何保护文物的警示语
作为一个中国读者,处于国内文学界对于这个“诺奖”的焦虑、期盼、争取、自信、失望、阿Q式的拒绝等等如此复杂的情绪和文化语境中,我也十分关心这次“诺奖”得主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勒・克莱齐奥获得“诺奖”这一殊荣之前,《今日法国》杂志曾经对他有过一个专访,勒・克莱齐奥谈到了自己的家族渊源、异域气质、混合文化的影响和文学思想。他在小说中,比如《虚构的祖国》,所描述的人物经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他们都在寻找祖国,一个超越传统概念和狭隘民族观念的祖国”。对这种评论,勒・克莱齐奥谈到他对想像中的祖国的认识:“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流亡者,因为我的家族来自毛里求斯,我们从毛里求斯的民俗、饮食、传说和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是一种混合性的文化,它结合了印度、非洲和欧洲文化成分。我在法国出生,在法国接受教育。长大的我对自己说,另外一个地方才是我真正的故乡。有一天,我会去那里,我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在法国,我经常有点‘外来人’的感觉。可是,我非常喜欢法语,或许它就是我真正的故乡?但是,如果人们把法国看作一个民族,那么我还是难以认同它的专制倾向……”
对于勒・克莱齐奥来说,这是一种“寻找”。“寻找”,其实是我们当代社会许多人面临的精神问题。当人类被从稳固的庇护所里拉出来,抛入现代生活当中,失却了理想和信仰,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越来越与传统、与源自的那个古典世界渐行渐远时,这种文化的、精神的和灵魂的寻找就开始了。而对于一个从事心灵和精神工作的作家来说,这种“寻找”会来得更加焦急、更加迫切、更加刻骨铭心。勒・克莱齐奥的“寻找”,是寻找他的生命的生存之地、精神之乡和灵魂的皈依的栖所,是要找到他的真正的“根”。但这种“寻找”,他现在却仍然感到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困惑、焦灼的抉择。这是对于一种“历史”和“传统”的寻找,因为,这种“历史”和“传统”,是他建构文学、建构生命和建构自我的需要和基础。没有这种“历史”和“传统”的寻找,作家在文学表现中的自我意识就无法产生,绝对的东西就无法稳固地建构自身,作家的生命自身、文学自身和精神自身与历史的同一性就无法成为可能……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的历史元素主要分布在高年段,高年段4册书中有4个单元相对集中地呈现了历史内容,五上第四单元集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成就,五下第三、四单元集中介绍了近代中国遭受的屈辱和中华民族的不屈抗争,六上第三单元集中介绍了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腊的文明成就。其余的历史元素都是散在地分布于各个单元,总体上呈现出“散点式”分布的形态,历史元素呈现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历史知识,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强调借助这些历史元素加深学生对当今社会生活的认识。这些历史元素往往以古典诗词、格言警句、传统节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历史叙述、历史照片、历史图画、历史图表、历史回忆等多种形式广泛分布于各课之中。从年段上看,中年段多以古诗格言、节日来历、历史故事和历史图画等形式呈现,往往借助一些有明显教育意义的历史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彰显本门课程的本质特征,如借“一诺千金”、“曾子杀猪”的故事来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借《弟子规》来介绍尊敬长辈应有的礼节,借各类实物图片来展示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年段则多以历史故事、历史资料配合历史照片、图画、图表等相对集中地反映历史内容。大量生动翔实的文字材料和丰富直观的图片配合出现,使历史显得有血有肉,对于达成课程的培育目标有着较好的作用,也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全面,只求其与生活的连结”,强调历史学习的感受和体会,注重借助历史学习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特点。
历史元素的呈现方式
(一)图文并茂教科书在以文字描述各种历史现象时,不管是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传统习俗,还是考古资料、历史遗迹、实证材料,都配备了大量相关联的图片,图片是文字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和佐证材料,文字则是对图片的阐释和进一步说明,图文两相对照,互为补充和印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二)同一页面中的文字往往使用不同字体、不同颜色和不同的背景图案,视觉上较为活泼在表述方式上,有些文字材料直接以第一人称叙述,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如六下第三单元第10课《战争何时了》开头,以一名伊拉克儿童对自己悲惨经历的自述来控诉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害,第11课《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以一名俄裔美国人在原子弹爆炸3周后到广岛的见闻来突出核武器的可怕。涉及到需要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时,往往采用第二人称,以学生和文本对话的形式展开,如五上第四单元第12、13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上、下),多处出现询问的表述语气:“你知道在没有纸张的时候,人们书写文字用的是什么材料?”“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名医?”“你所知道的孔子的得意门生有哪几位?”“咦,这么漂亮的艺术品你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等等。有时还以学生同龄人的亲身经历来导入历史内容的学习,如六上第三单元第8课《金字塔下留个影》,从放暑假了,李小佳要去探望在埃及工作的父亲,她对金字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入古代埃及文明史的学习。
(三)历史图片类型的多样化教科书中的相关历史图片有实景照片、艺术作品、漫画、卡通画、历史地图、历史示意图、统计表格等多种样式,照片使学生感到真实,艺术作品能让学生获得形象的感受,漫画使学生印象深刻,卡通图片让学生感到有趣容易接受,历史地图、示意图和统计表格则让学生学习的思路更明了,条理更清晰。
几点思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编写以种种方式着力体现了诸多的历史元素,充分显示了历史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培育未来公民素质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元素应如何定位才能与课程理念实现更加密切的契合?如何呈现才能更加合理地实现课程的培育目标?历史元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结构中的形态分布、内容选择和结构配比如何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这其中仍有不少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历史知识的学习问题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历史知识更多时候不是作为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是作为学生的学习媒介和体验材料而呈现的。历史知识的这样一种定位表明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学习与系统的历史学科课程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也体现了本门课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特点。然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它却可能会带来师生认识上的困惑和实践中的错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仅仅将教科书中出现的历史知识视为学生道德学习的媒介和情感体验的材料的话,那么在课堂上就往往会将其处理为渲染课堂气氛、完成道德塑造和达成体验目标的工具,而忽略了历史知识本身的价值及其应有的科学性。据笔者在小学听课所见,日常教学中,即便是很优秀的老师,也常常会犯许多常识性的错误。这固然与老师的知识储备和课前准备不充分有关,但与一些老师对于品德与社会课上知识学习价值的认识偏差恐怕也有着莫大的干系。在一些一线教师的眼中,历史不仅是可以在课堂上被改造的,甚至讲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如果教师课堂上不能清楚准确地讲解,则学生的理解也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把道听途说得来的知识或影视媒体的戏说和网络的歪曲大量搬到课堂上来,从而把历史变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任何学习都不可能离开正确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知识,何来正确的道德认知和恰当的体验感受?又如何能够达成课程的理想目标?道德教育不应是无知的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建立在丰厚的社会科学学习的基础上。如果作为一个国民连起码的历史常识都不懂,何谈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又何谈各种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历史知识本身既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又是培育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多角度地进行思维的根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历史知识积淀,教学起来就会言之无物;而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则也很难空穴来风地进行课堂创造和意义生成。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究竟应该以怎样的一种面貌呈现在师生面前?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好历史知识教学与课堂体验创造生成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1906年,美丽而宁静的汉堡郊区――令无数收藏家心动不已的万宝龙名笔就诞生于此。旖旎的风光,古老的建筑,坐落在这样世外桃源般的景色之中,万宝龙(Montblanc)以卓越的书写工具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辉煌,让书写艺术备受尊崇。笔顶的六角白星标志,象征着欧洲的最高峰勃朗峰,也代表着高雅、优美、卓越的品质与完美的工艺。在万宝龙的产品中,古典与经典往往集于一身,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用时间磨砺出的精神光芒,看到一段沉淀了近百年的文化。
万宝龙(Montblanc)、奔驰汽车、德国马克,因其名字的开头字母都是“M”,而被德国人引以为荣地称为“德国的3M”。如今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马克也被欧元所替代,只剩下万宝龙像欧洲最高峰勃朗峰一样还挺立在德国人骄傲的心中。万宝龙,这颗高雅而又热情四溢的六角白星恰恰是欧洲最高的山峰勃朗峰俯瞰的形状,而每支笔尖上的“4810”字样,正是勃朗峰的高度。纯手工制作、经过25道工序打造的笔头,更使得MONTBLANC书写工具如勃朗峰般坚实而又高贵。勃朗峰高耸入云的巍峨气魄,正好象征万宝龙工艺登峰造极和力臻完美的宗旨,它代表着高雅恒久的生活精品,反映着今日社会对文化、素质、设计、传统和优秀工艺的追求和礼赞。
万宝龙带给我们的除了不朽的精品,还有生活的艺术和哲学。古典与经典往往集于一身。当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新月异地发展时,古老文化的魔力演化成了心中的艺术品。“放缓脚步,尽享生命”正是万宝龙的哲学。1908年发表第一款高品质安全钢笔――“红与黑”。1910年以“MONTBLANC”注册成为正式商标。1924年万宝龙经典之件MEISTERSTUCK大班笔隆重面世。1935年开始生产小皮件。1992年推出限量发行的大文豪系列及艺术赞助人系列(又名帝皇系列)。同年成立的万宝龙文化基金,以一年一度的“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人大奖”表彰全球范围内长期支持艺术事业的艺术赞助人,并长期赞助和支持由多国青年音乐才俊组成的国际管弦乐团,以此弘扬高雅艺术,促进世界和平。1997年,万宝龙腕表系列进入市场。2000年,万宝龙以波希米亚系列开创了书写艺术的新篇章,设计简洁流畅,小巧典雅,成为现代流行文化的新符号。
作为世界两大奢侈品集团之一的励峰集团旗下的著名品牌万宝龙,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高档品牌。作为生活品位的倡导者,万宝龙的产品总可以让人感受到对人类伟大文化的敬仰。为向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致敬,万宝龙特别在2000年推出了别具收藏价值的“千禧金龙年限量纪念墨水笔”。1992年起,万宝龙限量发行的 “艺术赞助人系列”和“大文豪系列”,更是表达了万宝龙对历史上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人物以及伟大作家的崇高敬意。
万宝龙名笔系列
卡拉扬音乐家系列
正如音乐是艺术家表达心声的载体,书写工具则是平凡者演奏心灵舞曲的乐器。为了表达对古典音乐界最杰出人物的敬意,万宝龙推出以他们名字命名的高雅而优美的墨水笔和圆珠笔是对这些乐坛泰斗最忠实的纪念。万宝龙先后推出了三款音乐家系列书写工具,分别纪念伯恩斯坦、梅纽因和卡拉扬这三位杰出的艺术家。
这款墨水笔和圆珠笔的笔夹是一个特别制作的象牙色指挥棒。两款笔的笔帽圆环上都刻有象牙色和黑色相间的琴键,以表示对卡拉扬钢琴成就的纪念。笔嘴由18K黄金雕刻而成,并刻有卡拉扬的签名。
向哈里逊致敬
面对大海的神秘和诱惑,远航、征服世界是很多人的梦想,还记得曾经被辛巴达航海历险的故事深深吸引吗?是否依旧对哥伦布的无畏探索精神心怀崇敬?把玩一支万宝龙精心设计的“向哈里逊致敬”限量镂空墨水笔,你的梦想将被重新开启。
18世纪,英国的钟表专家约翰・哈里逊在当时尚不发达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以卓越的远见、坚毅的精神及过人的才智,发明了首座航海天文钟,提高了人类的航海能力,大大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表达对哈里逊这一重大发明的敬意,万宝龙特别推出了“向哈里逊致敬”限量发行系列镂空墨水笔,以此颂扬哈里逊对人类探索世界的努力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向哈里逊致敬”镂空墨水笔代表了万宝龙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传统,表现出万宝龙产品特有的精美绝伦的工艺、优雅别致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大班149作为设计蓝本,在18K黄金笔杆及笔帽上镂刻出陆地的图案,露出蓝色透明树脂部分象征海洋,18K黄金笔嘴上,哈里逊的肖像雕刻得栩栩如生。笔的整体设计浑然一体、流畅饱满,极富创意和气魄,以珍珠贝母制造的万宝龙星形标志,更为这款限量生产的精品增添了非凡的气派。
新传奇时代
1924年推出的万宝龙大班系列一直是当代最知名的书写工具,从千禧年开始推出的波希米亚系列则尽显现代波希米亚人的想像力,为他们提供了集快乐与奢华于一体的书写工具。
在《大转向:看世界如何步入现代》中,这个关键性的瞬间是:1417年的一个寒冷冬日里,一名“瘦小、和善、机警、年近40的男人”走进一家修道院的图书馆,从藏书室的书架上,“取下一本陈旧的手稿,一边翻阅一边为自己的发现而欣喜,紧接着他把手稿全部复制了一份。”
“这就是瞬间的全部了,这就足够了。”
这个男人名叫波焦·布拉乔利尼策。如果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一点也不和善。英国历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曾这样描述过包括文艺复兴时期在内的人文主义者:“其实人文主义者的队伍也不是清一色的正人君子,其中也不乏书呆子与趋炎附势之辈。他们就像今天的纽约、伦敦和巴黎的任何一个文化圈子一样,是一群自负好辩、脾气暴躁、性好妒忌的人,总是会不停地相互写信进行指责与抱怨。”
波焦受过良好教育,而且曾经身居高位。他做过一位教皇的私人秘书。按照格林布拉特的介绍,教皇法庭大约有100位文书,6位教皇秘书,在6位教皇秘书中,又有一位特别的“私人秘书”。波焦正是从文书开始,一步一步击退他的多位竞争对手,成为教皇私人秘书。
教廷是一个“谎言工厂”。教皇的秘书们会聚集在教廷的一个房间内,像今天的无聊男人们一样,交换各种笑话和故事,“他们之间的这些唠叨非常琐碎、虚假、狡猾、充满诽谤,还经常夹带着下流。”波焦后来将这些段子全都用拉丁语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本叫《滑稽故事》的书。在这本书里,波焦写道:“在这里,才能和诚实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依靠诡计、运气或是金钱。说到金钱,似乎在全世界都是最重要的。”
在1452年的一次争吵中,波焦和同为教皇秘书及人文主义者的乔治大打出手。争论的主题是“在翻译古代作品的过程中,谁应该获得更多的荣誉”。73岁的波焦称乔治是个骗子,53岁的乔治报以老拳。然后经过一段短暂的停顿和沉默,两个人又厮打在一起。波焦一手抓住乔治的脸,另一只手试图抠出对方的眼珠。后来在总结这次学者之间的斗殴时,乔治说:“说句实在话,刚才我可以把你伸进我嘴巴里的那只爪子咬下来,但我没有这么做。而且刚才我坐着你站着,我完全可以两手抓住你的,然后把它扯断,但我也没有这么做。”
这样的描述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但不要忘记这些好争吵的人文主义者也都是文艺复兴的骨干。而且他们创造力的炫目程度让后人惊叹。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引用了一位学者的统计说:“1420年至1540年,意大利总共出现了600多位富有创造力的精英人物。算上他们的上一辈人,总数也不超过一千。再加上那些不太著名的人也不会超过两千。然而正是这区区两千之众,创造出了令后世难以企及的文化成就。”
正如我们对“文艺复兴”的最粗浅的理解,这种文化上的创造力与贡献是建立在对古希腊和罗马作家哲学家作品的重新发掘上的。“对古代世界的重新发现不仅恢复了许多过去被湮没或扭曲的文化价值,而且还释放出了新的能量,刺激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最终触发了新的真理的发现与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阿伦·布洛克说。
对古代世界的重新发现,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寻书”,在古迹之中、在权贵和修道院的图书馆中,将尘封的哲学著作发现,并且再次传播出去。波焦效仿的对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诗人和学者彼特拉克,一位写入了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彼特拉克在1330年代将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作品《罗马史》重新拼合,公之于众。他还找出了包括西塞罗和浦洛佩提乌斯等的作品。“彼特拉克的成就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并为意大利人找书开了先河。彼特拉克的成就激励了其他人也开始寻找那些尘封已久的古代名著,这些名著都已被埋没长达数百年之久。这些重见天日的名著被复制、编校、评注,并迅速地传播开来。在找书之人的推动下,这些名著还获得了很好的社会认可度,并为日后的人文主义研究奠定了基础”。
波焦正是在彼特拉克的激励之下,翻遍中世纪的图书馆,想要找到失传古典名著的寻书人。由于印刷术发明之前的书籍稀少又珍贵,“它们”代表了整个修道院的“声名和威望”。因此,一个优秀的寻书人至少要具备以下条件:良好的教育带来的语言水平和鉴赏能力;誊抄书籍的能力—对,是誊抄;以及一定的声望和人脉帮他叩开图书馆紧闭的大门。
他在那个冬日找到的书是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一本“最终将会摧毁他的整个世界的书”。《物性论》是本高深的书,按照格林布拉特的概述,这本书的大概思想是:宇宙按照平等的进化原则构成了万事万物,地球或者是地球上的物种并非宇宙的核心,人类和动物也是平等的。“讨好与满足上帝没有任何意义,宗教狂热没有立足之地,苦行修道之人没有必要克己忘我,对无限权力和绝对安全的幻想失去了支撑,依靠战争获得征服与扩张的妄想失去了依据,挑战和战胜自然是不可能的,万事万物都无法摆脱不间断的形成—恢复—改造的过程。人类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战胜自身的恐惧,并接受一个事实: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都是瞬息无常的,不可能永恒,所以,要学会享受当下,拥抱美丽的世界。”它否认上帝、否认永生,认为世界由原子构成,灵魂自然也无从说起。它认为当下更重要,苦行自然没有必要。
关键词:枯山水,造园手法,中国特色,应用
1研究背景
枯山水根源于中国古典园林,结合自身地理自然环境以及民族特色文化成就了如今独特的风格。作为日本庭院的典型代表,其禅宗气息,超脱一切的纯净美、自然本性美,使得寥寥几笔就能幻化出一个让人倍感安宁的出尘境界。随着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很多枯山水园林,但这样的枯山水是否合理合情,是否有存在的生命力,都要在枯山水及其在国内的应用中进行研究探索才能找到答案,进而指导现代中国特色风景园林的营造。
2枯山水及其特点概述
枯山水,最早见于日本平安时代的造园书《作庭记》(又名《前栽秘抄》)中,即在没有池水溪流的地方仅立山石而名之为枯山水。它产生于日本的南北朝时代,曾先后以枯瀑石、石庭等形式出现,崇尚自然,将禅宗思想与中国宋代山水画中的意境结合,形成象征性的缩微式庭园景观,闲庭小园,面积不大,受禅宗影响,呈现宗教化特点。3
枯山水概括来说有以下特点:
1、枯山水节约资源,小巧精致、以小见大,可以在方寸间造就意境深远的景致。
2、日本枯山水根源于中国佛教文化和古典园林,深受中国山水画影响追求一种诗意的美,重在写意。它的简洁雅致是当代越来越推崇的一种审美倾向。
3、日本造枯山水,重在烘托“禅”之意境,其雅致情调和稳重气氛,能使人驱除浮躁,平和心气。
无论是在文化根源上还是在现实发展条件上,日本枯山水都有着在中国发展的可能,也可以说是中国一直都有着枯山水生存成长的土壤。
3中国园林中的枯山水
3.1应用现状
枯山水在中国已挣脱纯宗教气氛,走入现实生活,如私家庭院、饭店前厅、展览馆中庭、公园、小区中心绿地甚至餐厅等小空间也会辟出一角,造此庭园,烘托气氛,增加艺术气息。
优美的景观环境是居住小区最基本的要素。枯山水清新淡雅的格调、如山水写意画一般的美感受到居民的欢迎。嘉兴百盛花园小区内景观采用枯山水设计手法。而私家庭园是营造枯山水的好地方,以小见大,精致耐看,成本低便于管理,尤其是那些日式园林的爱好者们的选择。杭州西溪名园别墅的一个后院以枯山水为主题设计,用白色的小石块象征江水,铺成潮水扑打的滩上的样子,岩石象征礁石,充满诗意,小中见大,令人心旷神怡。临安青山湖旅游风景区的枯山水深得游人喜爱,“水”是很细小的白沙,草坪如陆地缓缓与河流相接,河上有汀步,岸边有条石即象征桥又可供游人坐靠。因为枯山水不需要真的水就可以营造美妙的水景,土方量相较也很小,比起其他的园林形式在室内环境中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台中市文心路上的“Morimoto森本日本料理”餐厅的枯山水景观是仿日木枯山水景观佳作之一,设计在餐厅旁边,让人们在品尝日本料理的同时,能沉淀心灵的杂念。水被耙出曲直两种“波纹”,岛的形态深得大自然之精华,如同一个微缩的海岛景观。4
3.2应用评价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在中国,枯山水得到了广泛和综合性的应用。有很多枯山水景观既在观赏性上下了功夫,更在功能性上下了功夫。然而这些却鲜有达到真正日本枯山水的高度,大多只重表面对日本枯山水的模仿,在中国,枯山水不管是形式还是意境的塑造,离日本枯山水作品还太远。总的来说有这些特点和不足:1、选材本土化2、多表现静态水3、功能性强4、“水”的形式单一5、滞后于时展 6、缺乏意境,不够纯净精致。
4思考与启发――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枯山水
单纯的模仿和捕捉风韵都会沦为西施效颦,枯山水要应用在中国的现代园林,对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差异的文化传统都促使设计师需要针对中国的情况作出相应的修正,赋予中国特色。
枯山水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特别是在材料方面,中国与日本不同,可用资源种类更多,也更经济实惠,选用本土出产的材料,也更能体现地方特色。
只有当枯山水与中国的特色文化结合才能在情感和精神上与中国民众发生共鸣,进而接纳和喜爱这种园林景观。
1、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手法就是传统民族文化中重要的元素,在中国特色的枯山水景观中应该充分应用。
2、在我国营造枯山水时不妨增加植物的比重,枯水、山石的形式也可以更有趣味性,而非一味的浩瀚无边、苍茫孤寂之感。这样的枯山水园林景观是含蓄而有趣味性的,更能为中国民众喜爱。
3、在中国的枯山水园林中可以增加游赏园路,最好是以汀步的形式,既不破坏枯山水的美感,又能使人在其间游赏。集观赏性和功能性于一体。
4、建筑及景观小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可以在中国的枯山水中适当添置一些小品,比如犁车、石磨、石水槽等,这些更能唤起民众的传统情感记忆。
现代园林景观注重生态性、功能性、系统性等等,这些都是时展的需求。而人们对视觉的刺激要求也越发明显,可以打破传统的构图手法,利用新材料,用抽象手法表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各个方面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只要不流失其文化内涵和神韵即可。
总之,就是要抓住枯山水的特点和优势,以中国传统民族特色为灵魂,结合具体环境条件。打上中国特色烙印的枯山水才是适合中国的,也才能使枯山水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5总结
枯山水源于中国却在融合日本特色之后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气韵。在中国园林中应用枯山水的手法艺术营造景观是有很大潜力的,根源关系使其在中国也有生存的土壤。但也有很多地方需要考虑和更深入的推敲。我们在借鉴日本枯山水的手法艺术的同时更要思考,日本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何以如此成功,枯山水在今天依旧保持着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将超前创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道路上该引以为鉴的。特别是对旧事物的创新不能抛弃传统文化。蕴含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创新才能得到公众认可,获得生命力,园林景观才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逐渐形成现代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进而也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芳超,袁逸倩,王荣:浅谈枯山水在中国生成的新气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03).
[2] 孙琴:枯山水在中国现代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3] :枯山水造园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 陈慧:传统园林对现代景观的影响研究[D],同济大学,2006.
[5] 吴传道: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借鉴与发展对中国景观现代化的启示[J],中外建筑,2010,03.
1作者简介:余韵,女,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读;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北苑5舍;
电子邮箱:,联系电话:139-8048-7486。
2 刘琨,女,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发展。
关键词:儒家文化;创造力;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90-02
文化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实的活动,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的。创造力不仅仅体现了人的思维特性,而且在行动中彰显。作为中华文化中主流的儒家文化与创造力之间在功能上的关系是很值得探讨的;儒家文化的“基因”如何一步一步地成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而后又导致了后期的落后挨打的局面也是令人深思的。
一、创造力的理解
什么是创造力?德国的海纳特在《创造力》一书中认为,“从词源上来看,创造力是在原先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的东西”[1]14。这个定义基本体现出了创造力的实质,但是却没有展现其具体的内容。《辞海》中对创造力的解释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新,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大体上由感知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四种能力所构成。”[2]517笔者认为《辞海》给出的定义是比较确切具体的。
二、儒家文化对创造力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能够“屹立”千年而不曾中断,这其中的原因想必大多数人并不知晓。国学大师梁漱溟就曾指出:“中国文化在其绵长的寿命中,后一大段(后两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协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大成者。”[3]8的确,正是儒家文化的早熟,成就了其历史的“不衰”。这种早熟,是理性的早熟,使中国人过早地认识到“和”的重要性。即使“人各有志”,也可以“和而不同”。“和”的思想为形成“大一统”的文化倾向奠定了文化基础;因为,统一而不能做到和而不同,必定会再次迅速分裂。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一统的时间要长于分裂的时间,而统一是稳定的前提。此外,儒家文化提倡人伦、尊崇礼乐;这些被后来的儒家逐渐发展成伦理纲常,更进一步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如此,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为发展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稳定的社会环境首先有利于物质生产,有了物质生产的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的生产经验的总结才有可能。总结、改进生产技术,创造、发明生产工具,如此便成就了中国历史上长达千年而遥遥领先的物质文明。“四大发明”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的创造力了。
物质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样以后人们才有相对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从事艺术创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正体现了中国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力。
儒家文化是极具包容性的文化。古人常讲“四海之内皆兄弟”,即便开始是敌人,最终也可能被我同化,成为我们的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管其他民族的文化如何入侵,儒家文化始终能够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内核,为我所用,不断充实自己。不同的文化碰撞交融,对于知识的分享与传播,对于智力的开发都是很有益的,当然也是有益于创造力的。比如:儒家就融合了佛家和道家的某些精神,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提升了儒家的文化内涵与境界,难道这里没有创造吗?此外,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有别于印度“大乘佛教”而和儒家一样入世的“小乘佛教”,这也是包容文化创造力的体现。在这样理性、成熟、包容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在天文、地理、文学创作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以说不胜枚举。
常言道:“此一时,彼一时”,到了清朝末年以后儒家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已经无能为力了。这说明潜伏在儒家文化内部的某些消极作用已经显现,并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西方,所以才有百年的屈辱历史。
三、儒家文化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
(一)“仁”“义”“中庸”的理念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继续对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孟子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认识论。渐渐地,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德性修养,都以正人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人对事,人们强调“三省吾身”,常常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生矛盾习惯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总是向外苛求他人。这种仁的理念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但过于关注人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减对自然的关注,对外在的追问。长久以往,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把握能力就会停止不前,也就会限制创造力的发挥。
所谓“义”可以理解为韦伯那里的“价值理性”,那么“利”即是“工具理性”。儒家文化更关注“价值理性”,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因此我们没有那么功利,所以在改造自然的魄力上,没有西方那么彻底,外在的创造力也就受到了制约。工具理性把人当成手段,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总是考虑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也最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中庸之道”,就是为人处世不偏不倚,明白事情总是过犹不及。这种处世方法某种程度上把握了自然的本质。可是如此的处世方式很容易产生对知识的不求甚解。这种态度不能把对知识的渴望发挥到极致,容易把好奇心给抹杀了。果真,不走极端、不敢追问,如何能有更多新的发现。殊不知正是“极端”才产生了德国哲学的辉煌,尤其是近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大部分都出自德国;因为德国人只要一谈问题就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甚至常常无穷地追问到本体论的层面。由此可见德国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与认真。文化基因一旦如此这般,就会在方方面面体现出它的影响。比如:德国人在制造技术上的精益求精终于成就了德国的高端制造的世界性地位。德国的这种在制造上面的创造力想必国人无人不知。与之相反,国人却总是偏爱“差不多”的中庸思想,正是如此我们在制造业上的创造力才很难彰显。
“中庸”的理念直接产物就是“谦虚”。当谦虚成为美德同时也意味着某种程度的个性不张。不张的个性很难产生怀疑精神,而怀疑精神是破除迷信的关键。要知道“不破不立”,创造就是“立”,没有怀疑精神去“破”,哪有创造的“立”。而事实上,儒家文化到后期甚至形成了“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提倡“三从四德”,更是限制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家庭伦理与耕读方式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
从西周建立分封制的宗族国家之后,家族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最重要的一个单位。国法、家规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同等的作用,可以说并行不悖。钱穆先生认为:家族制度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柱石。就连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也曾断言:“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是家庭孝敬。”[4]65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是家国不分的。但是,在家庭中讲求的伦理过于强调远近亲疏。这样的家的概念,就必然预示着某种程度的“闭关锁国”,所谓“家丑不外扬”,便是此理。中国自古以来,很多经验、技巧都是家传的,几乎不外传。这很不利于技术、知识的保存、推广与创造,最终导致很多技术、文化成果失传:神医华佗的重要的医学著作《青囊书》已经失传,诸葛亮的“车水马龙”也难以复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我国是典型的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以来占据主导地位。自古以来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而商业是末业。这样长此以往就限制形成广阔的统一大市场;到后期又闭关锁国,因此海外市场也没有了。没有广泛的市场交换也就阻碍人们信息的充分交流。要知道信息是知识的基础,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之一。更重要的是,即使像四大发明这样的技术产生了,如果没有向外拓展的市场需求的诱导也很难有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比如指南针西方用于航海,而我们用于“风水”;西方用火药研制武器,而我们却只会制作鞭炮。
说到读书,中国人自古读的是圣贤之书,学的是孔孟之道。之所以读这些书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讲的多是如何“做人”的学问,关注人际社会而不太精通自然学问。人际关系是研究透了,所以人们精于世故人情,可是对自然科学的了解却是大大不足。为了在科举中夺得头筹,大部分最优秀的人才,投身于世故的旧思想、旧学问,可以说浪费了大批的最优秀人力资源,极大地减少了最具创造力的主体。在考试的内容上多是“本本主义”,并不太注重实践的知识,甚至鄙视劳动实践。因为儒家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不注重实践,创造力谈何容易。
(三)儒家文化的思维模式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是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黑格尔的话似乎是在批评贬低孔子[5]119。但是,他所指出的内容无疑是对的。西方哲学思考喜欢用概念、知性范畴、逻辑来阐述分析问题;中国哲学理解、分析问题凭借的是直观的生命体验而非逻辑。儒家的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能够直达知识本身。可是,没有理智的分析过程,这种知识就只能靠人的悟性了,中国文化早熟也正体现在此。这种早熟早期有优势,但是到后期便成了劣势。要知道没有逻辑的演进过程,直接一步登天,虽然快,但毕竟不稳。就像盖房子,没有稳固的根基作为基础,自然是不能稳固的。所以,尽管开始我们成就非凡,到后来就一败涂地了。西方人虽然晚熟,可是在坚实的逻辑分析基础之上终于建立了现代科学,人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从此“分析科学”战胜了综合的理性,中国渐渐开始落后西方了。
“风水轮流转”,虽然西方文化在创造力方面,在近现代表现出暂时的优势。但是,西方文化那种内在的“冲突”“异己”的特性终究不能取带崇尚和谐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再次显现其在创造力方面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德]海纳特.创造力[M].陈钢林,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2]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