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12: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医药行业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医药;人力资本;现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97-01
1 前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一项重要制造业,它是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既可以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科技实力,它的良好发展也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药研发生产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人力资本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技术水平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与走向。比较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制药水平,集中体现在新药研发水平差距较大,这也和我国医药研发人才培养水平有限有最直接的关系。“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对比2005年,年均增长2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快于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实现利润1407亿元,年均增长31.9%。技术创新成果也很显著,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医药创新领域,一批创新药物获得批准。2011年间我国医药制药业的总产值同批增长达到29.02%,虽然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一直趋势良好,但实际上人力资本仍旧是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的瓶颈都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影响。具体现状分析如下:
2 医药行业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不能满足现状
单从医药制造业来看,2011年总从业人员数约为179万人,相较2010年,增加比例约为3%。相较2000年的998万从业人数,十年间增长约为79%。同时由于国家不断加强医药行业的准入政策,规模较小或资质不足的企业不断被淘汰,得以生存的企业一般都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的竞争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强。从另一方面来看,医药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医学类毕业生2010年较2009年就有13.8%的增长。医药从业人员还包括药学、生物、化学等专业。2011年包括生物制药等医药相关毕业生更是达到579204人。可是即使如此,随着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但因为医药行业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且规模较小,带来了巨大的医药人才缺口。根据英才网联旗下医药英才网数据显示,医药行业2012年人才需求与2011年相比增长41.4%,其中一线城市增长幅度较大,北京人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35.2%,广东同比增长36.9%,上海同比增长49%。其中根据多份招聘网站的医药行业人才供需分析,专业营销人才和研发人才是目前最为紧缺人才。
3 医药行业人才基本素质要求较高,重点领域医药人才培养不充分
医药行业对于员工的学历、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根据前程无忧2011年的调查报告,生物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约94.1%拥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其中55.8%拥有本科学历。员工整体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都在所有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医药学类学制通常是5+3+3制,即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整个培养过程将长于其他专业。我们再按照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行政人员来区分医药行业的人员构成。其中除生产人员和少数销售人员学历为医药类专科大专生外,技术人员和主要销售人员绝大多数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而研发工作则主要由硕士、博士,甚至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人员承担。根据IMS在2012年4月的消息,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将医药研发中心向中国移动,医药研发人才对于研发市场的有力支撑,明确表示了“医药研发人员将持续性保持活跃”。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60家大型医药企业研发人员仅占大中型医药研发人员总数33.8%,对比美国39家PhRMA会员企业的研发人会员就占美国全产业研发人员总量72.8%。
4 医药行业人才地区性非均衡
人才分布的区域不均衡,大量高学历、丰富经验的医药人才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和大城市,而西部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软件人才数量较少。根据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图1),超过一半的医药类人才都集中在东部区域,西部共12个省份却仅占17%。吸引这些人才的原因不仅仅是东部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建立了良好的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已批准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省市已达到21个,主要分布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比如上海地区现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新药创新成果最突出的基地;江苏地区现已形成苏州、泰州、连云港、南京一线的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天津地区聚集了500多家从事生产研发的相关机构,中药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这些都是大量吸引医药人才的根本原因。
5 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存在差距,人才流动率较高
虽然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其实总体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医药领域仍存在不同工种间、不公细分行业间的差距。比如从事研发和销售人员的工资明显要高于从事生产员工。随着跨国医药公司的抢滩和本土研发机构的快速崛起,中国本来就不甚充足的研发人才供应更显得捉襟见肘。不可避免的,研发人才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研发人才的薪酬水涨船高。不过以我国目前医药行业发展侧重来看,医药销售人员仍然被医药公司认为是最紧缺的人才。同样,也是因为研发人员学历水平最高,前期的人才培养投入最高,而生产人员的前期教育投入有限,不可避免的使得生产人员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类。
从行业细分来看,生物医药行业一般薪资水平高于流通、化学药、中医药等其他行业。比如2012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维持了仍然11.4%左右的增长速度。因为其中一方面因素就是生物药是我国“十二五”大力支持的医药产业,这也使得它将是未来五年内比较看好的领域。而由于新医改的作用,整个医药流通业受到影响,但仍然保持11.2%的增长。化学医药行业则受到影响最大,由近13%的薪资增长下降到9.5%。此外,中医药行业只有8.6%的增速。
根据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在2012年介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流动率基本在20%-25%之间,高管流动率在7%-10%,就连应届毕业生的流动率也非常高。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医药企业对销售人才过度倾斜,薪资水平不均衡,使得很多充实生产人员转投销售岗位。而研发人员作为稀缺的资源,如果在企业中不能获得足够的重视,也必然导致其流失。
6 总结
随着“十一五”、“十二五”等政府政策相继出台,中国的医药产业形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市场需求存在扩容空间。从产业自身的角度看,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促进市场有序公平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医药行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整个医药产业链出现动荡,甚至引起“洗牌”,因此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由此预见,高端研发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将成为未来医药企业重点引进的人才。在医药产业布局方面,也将更加合理,除了继续保持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地位,集中研发要素向北京上海聚集外,将引导生产制造向山东、江苏等地发展,山西太原、甘肃兰州、福建厦门等地也将依托其原材料的天然优势,带动周边产业集群的简历与壮大。这也会合理疏导医药人才的分布。同时国家也更加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卫生部2011年印发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更是从国家层面上提高了对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进,人才的进步也需要良好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引导,医药行业和医药人才的发展将会是共同促进,协同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 现状 问题 政策建议
生物、医药产业属当今世界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规划和指导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我们对近5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并对未来7年(到2020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谋划和思考。
1.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中成药制造、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医药用品制造以及生物技术的产业链。
1.1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利税总额稳步增长。2008―2013年间,衡阳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由17.62亿元增加到67.0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5%,工业增加值由5.44亿元增加到14.2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01%。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占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43%和1.63%。
2008年至2013年间,衡阳市生物、医药企业的利税总额由1.83亿元增加到13.53亿元,年均增长62%。税收总额由0.71亿元增加到4.65亿元,年均增长46%。
截止到2013年底,衡阳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95%,从业人员数量为6182人,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1%。
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优势企业逐步崛起。从地域分布来看,衡阳市的医药企业主要集中在白沙工业园、衡阳县、衡东县和祁东县。从细分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中成药制造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各项指标均排在首位,其总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88%,中药饮片加工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次之。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处于萎缩的发展状态。
截止到2013年底,衡阳市总产值过亿的生物、医药企业共有11家,累计总产值为29.37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4.61%。尤其是通过近年来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大量民营资本被引入医药行业,一批优势企业快速发展。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研发能力提升较快。从研发人员队伍情况来看,衡阳市医药制造业拥有的研发人员数量从2008年的302人增加到2013年的337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由855人增加到903人;从实验平台的数量来看,医药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较大。截止到2013年底,医药制造业拥有的省级技术中心2个,占比为11.11%。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占比为50%。湖南省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1个,占比为100%;从专利申请和授予情况来看,也是比较可喜的。
医药服务业加快发展,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目前,衡阳市医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零售与批发领域。2013年全市医药流通企业商品购进总额为21.42亿元,较上年增长18.5%,商品销售总额约为22亿元,较上年增长21.6%。衡阳市现有药品流通企业有1320家,其中零售企业有1296家(含县市区),居全省之最。由于企业个数的不断增加,医药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尤其是限额以下的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限额以下的批发及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008年的2421人增加到2012年的5532人,年均增长22%;限额以上批发及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008年的1221人增加到2013年的2071人,年均增长12%。
1.2 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实力不强。目前,衡阳市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业整体实力也不强。2013年医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4.23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63%,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2.9%。2013年湖南省重点医药企业有51家,而衡阳市仅2家,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占比最少。衡阳市最大的医药企业是紫光古汉,2013年销售收入也仅为2.56亿元。目前一批“低、小、散、差”的企业生存相当困难,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可以说,医药产业是衡阳市的弱势产业。
专利授予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2013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专利申请量25件,仅为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1.03%。专利授予量5件,仅为全市专利授予总量的0.48%,专利授予量明显不足;从专业人才来看也相当匮乏。生物医药产业是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其涉及领域包括生物工程、机械工程、制药工艺、化工工艺等。而这样一种交叉产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正是制约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目前,发改委负责制定医药行业发展规划、经信委负责医药行业的立项,商务局负责医药行业的招商引资,而医药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看起来好像“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实则不然。由于这种“分块”管理模式,使得企业更愿意到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去“跑”项目,而忽视行管办对行业的统一协调和管理。而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又不是某个行业的管理机构,并不会重视医药行业的发展。
医药服务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2013年,衡阳市限额以上的医药服务企业仅14家,商品销售总额仅7.6亿元。衡阳市的医药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从批发业来看,8家限额以上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4.2亿元,户均销售总额5000万多一点。从零售业来看,由于医院门诊药房作为特殊的、具有垄断地位的零售环节,占据了80%以上的药品零售市场份额,市区几家连锁大药房年销售在5000万左右,约30%的药店营业面积才40m2左右,全年营业额为200-500万,约70%药店全年销售额不到100万。
从经营管理模式来看,首先,衡阳市大部分的医药服务企业都没有属于自己的零售终端,或者是零售终端数量有限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其次,衡阳市大部分的医药服务企业都没有建立详实的上、下游客户档案,没有制定严格的客户管理制度和客户服务规范。
2.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目前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现状,未来7年(到2020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2.1实施五个重点项目
生物技术项目。衡阳市农科所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5.9亿元建设生物育种项目,包括建设南方农业种质资源信息库、创建湖南北大荒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档优质稻和双晚超级稻的研发等项目。
湖南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2013-2015年投资5亿元用于实施100万头无抗生猪冷链物流及无抗猪肉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和建设微生物发酵无抗生素饲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生物制药项目。南岳制药公司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10亿元,生产年投浆300吨,年生产2600万瓶血液制品。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2013-2020年间投资4亿元用于新建6个单采血浆站及其配套辅助设施,用于解决南岳生物生产原料紧张的困难。并着手基因工程重组人血白蛋白、纤维蛋白胶和疫苗研发。
中药新产品生产项目。紫光古汉集团中药公司立足开发滋补类中成药。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3.7亿元,建设口服液提取和制剂车间及锅炉房等配套设施,以达到年产4亿支口服液的生产能力;新建年产1500吨丸剂、2500吨颗粒剂生产线车间。
化学药品项目。恒生制药在衡阳县西渡镇投资6亿元用于生产青霉素类粉针剂、青霉素类口服固体制剂、部分头孢类粉针剂等产品。同时还将投资4亿元用于冻干粉生产线的续建。
爱民制药将投资8亿元建设生产感冒欣喷雾剂、甘花茶、加伊健等医药产品。
医疗器械设备项目。湖南乐福地医药包材科技有限公司将投资5亿元用于扩大软包装输液材料生产线二、三期产能、产量在原来基础上扩大10倍。
春天制药设备制造公司计划投资5亿元主要生产蒸馏水机、反渗透管、中药提取等方面的器械。
2.2构建支撑平台
积极构建科研机构支持平台。加快建设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衡阳中心,积极促进重大医学成果的产业转化,提高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积极促进新药GMP中试平台的建设,加大新药的研发和试用。加强对医疗实验系统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医疗实验系统软件服务水平。同时要支持中国科学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衡阳基地的建设,大力推广生物技术成果在医药产业中的转化实施。
重点构建企业支撑平台。构筑以项目孵化、设备共享、信息服务为主体的面向全国的技术服务中心,通过支持建设汉森制药企业技术中心、紫光古汉企业技术中心、湖南创新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湘南中药材研发中心,建立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平台。
促进集聚发展。依托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基地,建设1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并大力推动我市医药相关企业向医药产业园区集中,形成我市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
3.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3.1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一是成立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门管理机构,对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管理和指导作用,避免政出多门和管理真空的现象。二是建立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席协调机制,统筹各部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协调各领域要素资源投入,形成合力,促进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完善政策保障。一是加强产业发展政策指导。完善发展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结合衡阳实际,尽快出台《加快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在税费减免、土地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完善相关专项规划。在本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全市现代中医、新化学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医疗器械等专业领域相关产业指引。三是推进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积极研究与医改、新农合、政府采购等政策衔接,探索建立创新药进入医保基本目录的绿色通道和谈判、议价、定价机制,设立试点地区(五大城区),改革和完善医保准入制度,形成医保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提供投融资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作用。二是争取社会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机制。三是支持企业拓宽资本市场,引导企业市场融资。
构建人才团队。一是引进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充分利用衡阳市关于引进人才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的相关政策待遇,积极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三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3.2政策建议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一是将医药企业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二是加强行业指导与服务。市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组织企业积极开展行业技术交流,收集产品、技术信息,推进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帮助企业包装策划,提升行业形象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抓好政策服务。
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大力度建设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促进衡阳医药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以品牌、品种、技术、市场为纽带,进一步整合市内医药企业和行业资源。
【关键词】医药行业;医药人才;需求分析
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 15 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医药行业作为河北省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是今后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们仰仗原料药产能上的实力,技术上的优势,成本上的竞争力驰骋国内外市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人瞩目的市场份额,成为了全国上下公认的医药大省。河北省引进和培养的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人才资源相对缺乏。而且各行业人才需求不均衡,供需矛盾突出。深入分析医药产业的人才需求,对未来人才需求做出较准确的预测,对医药人才的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对河北省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北省医药产业人才现状
1、行业企业空间分布结构
我省医药行业主要集中在省会城石家庄市,其产值、收入、利润、利税均占全省的 70%左右。目前我省的医药营销人员专业技能层次较低,与我省对医药人才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对营销人才需求的质的短缺。
2、医药制造业人才分布情况
据一组数据显示,我省目前医药企业有四百余家,汇集了化学原料药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药饮片加工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制药机械制造业等等人才。其中,化学原料药制造业企业数最大,人才聚集也最多,占据了58.8%,排在第二位的是中成药制造业,汇集了20.8%的人才,排在第三位的是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企业人才占据12.4%。人才最少的医药企业是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企业和制药机械制造业,均不足1%。
3、医药产业人才数量情况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辖 11 个地级市,36 个市辖区、22 个县级市、108 个县、6 个自治县,总人口达 7037 万,2009 年河北省生产总值实现 17026.6 亿元。全省共有卫生机构 14757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3086 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85 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 371 个。卫生技术人员 25.9 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 11.4万人,护师、护士 7.4 万人。卫生机构床位 23.3 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 21.4万张。乡镇卫生院 1962 个,床位 5.4 万张,卫生技术人员 5.1 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 96%,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9.4 万人。
二、河北省医药产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医药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如何,可以从《薪酬报告》中窥探一二。在该报告中指出:在医药行业中薪酬最高的人员是销售和研发人员,与其他人员相比,他们的年度总现金收入要高于很多,尤其到了高层,这个差距就可以达到 40%,而生产、人力资源和财务人员的薪酬相对而言比较接近,行政人员的薪酬最低。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医药行业研发和销售人员是该行业赤手可热的人才,同时也是在该行业中流失率最高的人员。他们体现了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医药行业离职率一路走高,跟医药行业人才短缺不无关系。就河北省而言,医药产业人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从量上看,总量不足;从质上看,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三 、河北省医药人才需求分析
医药行业是河北省的主导产业,企业开发进程不同,对生产、销售人员的需求也会有阶段性差异,一般开发初期企业大都需求生产人员,成熟的企业则多需求销售人员。尽管需求不同,但企业不约而同地表示,应聘者的“创新性”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素质。在医药行业,仿制药大量充斥着市场,由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产品竞争力下降。正如某大型生物医药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所说:“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形势下下,最重要的是开发出新的产品来。”因此,制药行业急需有创新性、能突破思维定势的人才,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对河北省医药行业的调查和对我国医药行业现状的分析,我省医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层次高,结构呈多样化。
1、用人单位青睐复合型人才
从目前情况来看,医药企业需要的是既有一定的药学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营销技能的复合型营销人才。除此之外,还需要营销人员具有灵活的头脑和开阔的思路,善于分析面临的情况,及时做出决策,需要有丰富的销售经验,踏实勤奋。同时具备以上要求,才是目前医药企业所真正需要的营销人才。这种人才在目前的销售队伍中是十分稀缺的。在这种人才奇缺的情况下,行业内部的挖墙脚现象就会时有发生了。除了销售人员外,医药企业对于一些辅助部门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2、企业需求的是高质量的营销人才
医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医药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对医药产品的销售队伍就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河北省是一个医药大省,医药企业数量很多,近年来,医药行业以超过 20%的速度持续增长,因此,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也持续增长。从河北省来看,我省目前共有 3.2 万多人的医药营销队伍,从数量上来看,基本上能满足需要。在这些人员中,首先从毕业的专业来看,从医学、药学专业毕业的人数非常少,大多数人都是从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国内贸易专业和其他与医药没有多大联系的专业毕业的;其次,从学历水平来看,大学生仅占到 8%左右,专科生占到 32%,没有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占到了 37%左右。从专业上和数量上看都不尽人意。
进入 20 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医药制度改革和规范措施,使得以往那种单凭好的销售政策就能做好市场的时代逐渐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企业还必须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方便消费者使用的产品作为营销的坚强后盾。基于这个基础,医药行业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开始转向同时具有药学理论知识和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研发人员上。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医药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对研发速度、生产速度、销售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销售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未来的几年中,各医药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支更加强大的营销队伍。
3、研发人才未来需求数量巨大
在研发领域,由于医药商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外资企业科研本土化的进行,使得医药企业对研发技术人员也有热捧趋势。一位从业人员介绍说,“原先医药行业中许多中小企业并不重视研发,仅依靠仿制来扩大自己的产品增量,销售终端获得利润。如此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回报率较高,却并非长久之计,尤其是如今市场的转变和一些列政策的出台,使得新产品的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数据显示,近研发技术类人员的薪资较去年有迅猛增长,增幅达 26%,也从侧面反映了此类人才的脱销。随着河北省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很多生物医药企业不仅加工药剂、销售产品,还开始设立研发机构。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医药产业的研发人员需求数量巨大。
作者简介:
刘薇,(1982.5-),经济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翟少华,(1979.12-),讲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杨博,(1978.3-),讲师,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转化医学就是希望将生物医学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如何将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转化导向为有利病人诊断、治疗方法的提高上。”张永信教授这样介绍“转化医学”的概念。张勘处长一直致力于推进上海“转化医学”研究工作的进程,他进一步解释到“转化医学是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新模式,其核心是在从事基础医学发现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医生、卫生工作者间建立有效联系,集中在分子基础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增高,医疗消耗增大,医疗负担加重,传统单因素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这些慢性病的防治需求,需基础与临床多学科相结合合作研究。现今“转化医学”主要研究应着重于促进预测(predicion)、预防(prevention)和个体化治疗(personatization)3P医学发展。即疾病危险度评估、疾病诊断和分型、治疗反应和愈后评估,以及新治疗方法和新药开发。
正如张永信教授所说“临床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药物研发机构、生产企业需要更多地倾听来自临床的需求。本次高研班邀请的6位讲师是来自临床的专家,他们分别代表抗生素、糖尿病、抑郁症、肺癌、心血管疾病等不同领域传达临床上对治疗药物的需求,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为参会者提供新的药物研发思路。例如治疗糖尿病的DLP-1激动剂与DPP-4抑制剂、当前最有希望的新抗抑郁药调节谷氨酸能神经递质的化合物等。
干荣富研究员指出,企业发展驱动力和研发之路的目的是满足临床上的需求。医药研发与临床的综合发展原是上海的一大特色,原有基础全面而扎实,近20年反见衰退。对于如今的行业形势,张永信教授认为,企业不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司兼并、资产操作上,应看重产品的临床价值、占有率及其发展潜力。同时,临床不该成为仅是防治疾病的机器,而能静下心来做学问,不断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真功夫,与企业、相关科研单位携手协作攻克难关,力求学科创新性发展。这也是张勘处长所说的“产、学、研联盟”。
医药行业在投资界拥有“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美誉,20**年英国《金融时报》500强企业所属行业中,制药业是仅次于银行业的全球最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医药行业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医药工业包括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中成药工业、中药饮片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医疗器械工业、制药机械工业、医用材料及医疗用品制造工业、其他工业八个子行业。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的特点
1、高技术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高投入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20**年,世界制药业的“三巨头”——美国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达71亿美元、46亿美元和35.5亿美元,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均在15~16%之间。
3、高风险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还需要经历人体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且各环节都有很大风险。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4、高附加值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回报利润能达十倍以上。5、相对垄断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年,世界前10家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3%,前20家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我国制药业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物为主,自主研发实力不强,R&D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世界发达国家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二)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20**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18种,其中部分药品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中成药产量60余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多个品种、110**余个规格的产品。
1、近6年医药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产量稳步增长,连年创出新高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年的1712.8亿元增长至20**年的3876.5亿元,年均增长17.75%;工业增加值由20**年的468.3亿元增长至20**年的1133.2亿元,年均增长19.33%。2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1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8位;实现利润273.9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1位。
2、重点子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中药工业稳步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1)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年,我国化学制药业共完成总产值2383.76亿元,完成增加值607.4亿元,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50%以上。化学制药业中的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增长速度不一,化学原料药业增长势头好于化学制剂业。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原料药生产量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未来3-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将保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制剂业随着我国医药健康防疫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医疗扩大等也将平稳增长。
(2)中药行业是医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中药行业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门类。20**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00.9亿元,完成增加值294.9亿元。20**-20**年间,我国中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4%,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8.8%。从整体状况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不高,缺乏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难保证。2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将推动中药、生化药出口列为科技兴贸的基本战略之一,这对中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3)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生物制药业是我国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增加值7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年国家加强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紧急防御体系,启动了十余亿元的疫苗计划,列出了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的6类生物医药项目,这些举措将带动我国生物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4)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但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20**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188.7亿元,增加值7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04%、16.27%。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常规、普及型产品,高精尖产品数量少,缺少能拉动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的核心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医院下游市场发展趋于完善我国医药商品的销售,以委托医药商业贸易公司和企业自销为主。目前我国已有药品批发企业7486家,药品零售企业151760家。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4、重点医药生产区域已经形成从地域效益分布程度来看,20**年医药行业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03%、实现利润的73.12%。在华北、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具有医药工业基础,有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医药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成为医药工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0**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年以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强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等;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行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医药产品制订了药品注册制度,对中药、医疗器械等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一系列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保障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医药行业已形成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促进一些国产普药生产企业的发展20**年底,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药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20**年6月,国家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用药范围主要确定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基本治疗用药。一些疗效好、价格低、质量可靠的普药、国产药生产企业将会扩大在医疗保险用药中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非处方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0**年,我国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启动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截止到20**年底,国家已正式公布了非处方药物(OTC)目录共六批。OTC药物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并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在宣传和流通方式上有较大的优势。我国OTC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1990年OTC销售额为19亿元,20**年达32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药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TC市场将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
3、GMP认证制度的实施淘汰了近千家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医药小企业,提高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0**年,国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制度。GMP的中心内容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年7月1日前通过GMP认证,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产。据统计,截至到20**年6月31日,全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60%,有197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未通过认证。
4、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强势医药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药品定价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10**多种药品与医保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20**年以来,国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金额累计达16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从20**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全国重点城市的试行范围,要求医疗单位在采购临床上应用普遍、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时必须进行集中招标,以进一步降低基本药品价格。国家根据市场和医疗消费情况实施药品降价政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药品的“虚高”利润,促使药品利润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合理分配,而强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价格、成本、品牌上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些中小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淘汰,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将得到加强我国将从20**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化学原料药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原料药生产能力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其盈利空间将日趋狭窄。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化生产效益,产品成本较低,在降税后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行业。
(五)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3-5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生物制药成为发展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中一支骨干力量。
1、《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明确了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发展优势原料药业,继续发挥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胜,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和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在现代生物制药方面,重点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加快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防治严重传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载体、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性疫苗。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及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仿制产品的生产审批将考虑市场供需情况和技术水平状况;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鼓励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大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要求对其中的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坚决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对限制类项目中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并进行清理整顿。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目录如下:禁止类限制类手工胶囊填充维生素C原料项目软木塞烫腊包装药品工艺青霉素原料药项目塔式重蒸馏水器劳动保护、三废治理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项目无净化设施的热风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项目安瓿拉丝灌封机药用丁基橡胶塞项目铅锡软膏管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粉针剂包装用安瓿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药用天然胶塞直颈安瓿项目
3、外商投资指导政策20**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中对外商投资医药制造业的指导政策: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产品鼓励类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维生素类:烟酸生产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不高20**年,世界前20家医药公司在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达60%以上。20**年,我国医药行业前20名企业(以销售收入排序)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16.5%,销售收入占20.3%,实现利润占21.2%。前60强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数量上来看,2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业占79.1%,中型企业占13.9%,大型企业仅占7%。从效益情况看,20**年4600多家企业中微利和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的8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过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也难以适应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相对垄断的行业特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药”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跨国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总额的15%以上,而在我国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较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二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装备还以机械化为主,距发达国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自动化装备生产阶段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只有2-3%。
3、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药物制剂研发水平低,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现阶段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产品,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甚至几十种制剂产品。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造成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依赖进口。
4、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我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7%,而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全美市场份额的60%,我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医药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批发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我国医药流通的批发环节以委托医药商业公司销售和企业自销为主。近年来,医药生产企业出于对产品价格加以控制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了自营自销力量。
二、我行医药行业业务发展现况分析
(一)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1、近三年我行医药行业信贷业务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截止20**年底,全行公司类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信贷业务余额181.91亿元,较20**年底增加35.3亿元,增长24.1%,其中:贷款余额168.3亿元(含票据贴现10.21亿元),占92.5%;票据承兑余额11.57亿元,占6.4%;贸易融资业务余额1.19亿元,占0.7%;保证及信贷证明余额0.85亿元,占0.8%。医药行业贷款余额近三年增长较快,20**年底医药行业贷款余额为168.3亿元,比20**年底增加29.5亿元,增长21.2%,与同期全行公司类贷款15.2%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年底的1.13%上升到20**年底的1.28%。
2、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截止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不良贷款客户389户,占医药行业客户总数的32.42%;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5亿元,比20**年底减少4.2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5%,较20**年底下降6.8个百分点;“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35亿元,比20**年底减少3.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8%,较20**年底下降5.4个百分点;欠息户409家(其中有息无本户20家),占客户总数的34.1%,欠息额7.33亿元,比20**年底减少2.62亿元,其中催收利息7.26亿元,比20**年减少2.2亿元。从不良贷款形成时间来看,20**年以前发生的信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余额为19.95亿元,占20**年底不良贷款总额的67.6%;欠息额6.3亿元,占欠息额的85.9%。受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以及剥离因素的影响,20**年6月底,医药行业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下降为12.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1%;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0.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虽然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医药行业资产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医药行业的不良客户数、欠息户比例较高,进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年底、20**年6月底我行前十大不良客户贷款余额分别为16.1亿元、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4.5%、74.5%,不良贷款客户集中度很高。
3、医药行业客户总数减少,户均信贷余额有所提高与20**年相比,20**年底医药行业客户总数有所减少,其中商业客户减少了近一半。工业客户信贷余额有所增加,占医药行业信贷业务的比重有所提高。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比20**年减少170户,其中:工业客户1095户,比20**年减少41户,信贷余额173.05亿元,比20**年增加40.78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0.2%提高到95.1%;商业客户105户,比20**年减少129户,信贷余额为8.86亿元,比20**年减少5.44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8%下降到4.9%。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户均信贷余额为1516万元,比20**年提高446万元,其中:工业客户户均余额1580万元,比20**年提高416万元;商业客户户均余额844万元,比20**年提高233万元。
4、区域分布分析医药行业在我行地区分布广且较为分散,与医药行业自身的地域发展分布不相匹配。截止20**年底,全行有39个分行(含总行公司业务部)有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其中上海、河北、浙江、深圳、陕西、山东、广东、四川等前八位分行信贷余额91.96亿元,占医药行业信贷资产总额的50.55%,其余约50%的信贷资产分布在全国其他的31个省、区的医药企业中。从不良资产分布来看,除宁波、厦门、海南、、三峡等五家分行无不良贷款外,其余34个分行均有不良贷款,其中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吉林、河北、深圳前五位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7.51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9.30%,不良贷款分布区域较集中。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新疆、吉林、甘肃五个分行的不良率最高。
(二)我行在医药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户结构不合理,客户规模偏小截止20**年末,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共1200户,其中:信贷余额10**万元及以上的403户,占医药客户总数的33.58%,不良户56家,不良率15.61%;信贷余额1000万元以下的797户,占总客户数的66.42%,不良户412家,不良率34.89%。我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支持重点不够突出,信贷余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89户,仅占总客户数的7.41%,贷款投放多数集中在医药行业的中小客户上,而中小客户集中体现了不良户数、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不尽合理,在医药行业的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国内优势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信贷投放,逐步退出小规模医药企业。
2、我行医药行业存量信贷资产的区域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相匹配我行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地区发展结构不相匹配,在部分医药行业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区域,我行信贷市场份额较低
3、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行业客户多在工行、农行开户,是工行、农行的传统客户,企业基本结算户主要开立在工行和农行,在我行基本户开户率较低,资金结算量较小,我行对其资金回流及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力度较弱。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深层次的营销难度较大。
4、竞争产品无特色,缺乏个性化服务医药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呈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基本特征。医药行业受国家管制较严,在审批、生产、销售环节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多级审批,国家配套政策的变化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医药行业技术专业性强,产品分类细,种类繁多,需要对医药行业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行对医药行业客户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资产业务中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在资产业务以外缺少与医药行业特点相配套的服务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医药行业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营销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类型医药客户的市场细分以及需求特点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三、医药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1、融资业务需求(1)固定资产贷款需求。20**年后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与此相关带来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厂房和生产线的资金需求;二是医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三是为实现医药产业化,建设新医药生产基地和老医药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2)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医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类存货、季节性物资储备等生产经营周转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3)其他融资需求。一是医药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产生的贸易融资需求;二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型设备采用租赁或分期付款方式所产生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和保理业务需求;三是医药企业由于支付及结算需要所产生的法人帐户透支等临时性融资需求。
2、资金归集及电子化产品需求(1)资金归集需求。医药工业类客户和医药商业类客户具有各地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结算量小但频繁等特点,下游客户(包括各地商、经销商以及医院和药店等)相对稳定但数量较多。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对加强资金归集提出了要求,可通过网上银行、重客服务系统等为医药客户组建资金结算网络。(2)电子化结算产品需求。药品、设备招标采购网上信息平台以及医药经销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提供相配套的移动POS、金融IC卡等电子化结算产品。
3、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需求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推进医药流通及生产企业的重组,由此产生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业务需求。同时由于医药行业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筹资的多元化,可向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医疗及保险业与每个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可办理银行卡、代收费、保险等中间业务服务。
四、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定位
近两年,我行在医药行业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信贷余额年均增长超过20%,在全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时,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幅度超过25%,信贷资产质量有所好转。但是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客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匹配、优质客户不多等。针对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确定未来3-5年内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的思路是: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加大对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的营销力度,提高我行在医药行业发展较好地区的市场份额;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退出医药行业中效益及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
(一)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确定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较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较快、较稳定。该区域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医药行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医药行业中的重点优势企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根据医药行业发展的地域结构,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四川、黑龙江和陕西等十二个省(市)作为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二)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客户结构
1、重点支持类客户各分行应视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本地区的重点支持类客户。重点支持类客户应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有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强,财务指标在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③我行信用评级在AA级及以上。十二个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所在地分行可选择1-5家医药企业作为分行重点发展的客户,其他地区的分行可选择1-2家医药行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各分行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与我行合作情况等,及时对重点支持类客户进行动态调整。对分行确定的重点支持类客户,应根据医药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授信、组建资金结算网络、提供保理、投资理财、财务顾问、个人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加我行在医药行业优质客户市场的业务份额。各分行在确定重点支持类客户时应注意:①企业所处的子行业。我国医药行业重点发展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业、中药业和生物制药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具有较大优势,预计未来3-5年内,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具规模、有成本优势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药行业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传统品牌优势、拳头产品突出、拥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销售网络畅通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表现出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目前不宜进行大规模信贷投入,营销中重点关注疫苗和生物工程技术药物生产企业。②企业产品的特点。将医药企业产品列入医保目录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对仿制尚在专利保护期的国外新特药的国内生产企业应持谨慎态度;关注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支持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强大营销能力的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对主导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的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的支持要慎重。
2、维持类客户对目前在我行有存量信贷业务但未列入分行重点支持类的医药企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向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其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进入规模化生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及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但原则上不增加新的信贷投放。对维持类客户应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增加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减少信贷风险。新晨
3、退出类客户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客户数在我行医药行业客户中占较大比重,这部分客户集中表现出客户数量多、户均余额低、不良户数及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各分行应把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地区医药企业发展状况及与我行的合作关系等,制定本地区医药行业客户退出标准和退出名单。退出类客户应包括:①未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GMP、GSP、GCP、GAP认证的医药企业;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产品列入国家20**年《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列入20**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③产品无特色、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④贷款余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及在我行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医药企业。对退出类客户应制定具体的退出计划,同时注意保全我行债权,以免债权被悬空或各种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五、医药行业客户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医药行业是受政府管制较多的行业,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国家环保标准的变化以及出口退税等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变化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对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及药品供求结构的引导,国家政策最终将影响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医药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确定医药企业项目成本和收益时,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二)关注市场变化由于地方保护的普遍存在以及所有者缺位等原因使制药企业重复投资过多,整个市场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科技含量高、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医药企业逐渐会形成垄断态势,那些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小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关注医药企业的市场变化,一是要关注产品的市场特征,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替代性;二是产品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潜力及潜力的持续时间;三是关注产品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三)关注医药行业技术风险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相对垄断,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旦技术失败,整个项目的投资将不能收回,因此技术风险是制药项目的首要风险。对于新药项目来说,技术风险包括新药是否能够研发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国家临床研究和生产上市的审批,以及取得生产批文后在工艺和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等。对于仿制药来说,主要是生产的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和稳定。
(四)加强对客户的审查
1、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对医药客户的准入审查医药行业是一个市场准入限制极严格的行业,制药企业从取得生产资格到药品上市以及最后价格制订都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如果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产品将不能在市场销售。在客户和项目审查中应注意:(1)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审查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目前国家对医药行业产业政策主要有医药“十五”发展规划、20**年下发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年下发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录》;(2)根据医药行业准入要求,审查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准入资格:医药工业企业应通过GMP认证,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批文、医药产品注册证等;医药商业企业是应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GSP认证,进口药品应具有进口药品注册证等。
2、借款人应具备较好声誉医药产品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药品的药效和副作用缺乏了解,在选择药品时往往依赖以前的经验。因此制药企业以往的产品记录对于现有产品的销售成功与否至为重要。
生物制药是现代生物技术研发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领域,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Charles和Brennan[1]研究表明,改善生物制药供应链运行模式可以大规模降低其成本,并指出全球的生物制药产业处于一个分散、复杂的经营环境之中,大大影响了生物制药产业的经营绩效,使得构建生物制药供应链体系变得非常重要。Grabowski[2]和Lerwent[3]主要围绕医药流通领域对生物制药流通渠道的开发管理进行了研究,包括大型分销中心、二级配送节点的设计、选址,生物制药物流规划和运行等。Pamela和Pietro[4]集中研究了协同计划、预测、补货(CPFR)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该方法在药品、汽车、机械三个行业的应用。Gatica等[5]对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生产计划和排程进行了研究,主要根据区域内品种需求分布状态来确定药品生产企业的物理位置布局。Shah等[6]利用各种数学建模方法对实际运行的生物制药供应链进行动态模拟。Denis[7]的研究表明:通过内部整合能降低15%的生物制药供应链成本,并且实现基本业绩4%的提升。Selcuk等[8]研究表明:构建一个完善的、各个节点企业共享的医药供应链信息平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很重要的。杨舒杰[9]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医药行业的可行性,对我国医药行业实施供应链一体化进行了探讨。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只是对生物制药供应链作了初步的探讨,还没有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国外关于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研究主要内容集中于生物制药供应链的改善能多大程度降低成本及其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问题。但目前国内外完整分析和构建生物制药供应链公共物流平台的文献几乎尚无。本文将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运营模式。
2我国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的现状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是为了满足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药品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配送中心选址、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废弃药品回收处理等一系列需求为目的的内在系统。为了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运营模式,必须在分析我国生物制药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消费者对生物医药的需求也大量增加,作为医药市场重要部分的生物制药物流市场也相当巨大。然而我国生物制药物流现状却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生物制药物流作为专业化和特殊化的供应链环节,其对生物制药企业的软硬件要求极高。而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缺乏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造成了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从而推高物流成本,降低整个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绩效。其次,我国生物制药现代物流起步较晚,主要是仓储、配送等传统职能。近年来,各地自筹资金兴建的物流中心也在快速增加,如成都有五大医药物流中心,重庆有三大医药物流中心。但是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我国医药物流发展水平却相当滞后,缺乏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据研究显示,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在美国该项指标仅为2.6%。第三,为了保证药品安全,国家对药品流通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规定。生物制药公司的物流运作必须符合GSP的规定。然而,我国部分生物制药企业物流条件达不到GSP要求。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存在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生物制药企业不注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采用专业化的第三方生物制药物流模式,这将大大增加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流通成本。(2)药品在流通环节出现药品安全责任问题,消费者将会对其施加安全压力(表现为抵制购买),从而严重影响整个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绩效。因此,开发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运营模式,提高生物制药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生物制药物流成本,确保药品在流通环节的安全性能,是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的运营模式生物制药物流和其他行业的物流相比,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生物制药物流品类划分、药品运输管理、药品配送、药品仓储及药品包装等方面具有较大特殊性[10]。针对生物制药物流的特殊性,要降低物流成本和确保药品安全性能,可主要从药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采用专业化的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模式和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药品安全责任防控协调体系入手,开发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运营模式。
3.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由于生物制药行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药品物流的高效、准确安全地运作离不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基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信息系统网络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核心企业药品生产商拥有自己的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通过一个接口与Internet连接,从而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同步作业和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高效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架构。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指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生物制药供应链信息系统网络,提供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制药物流信息、生物制药设备等资源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具有整合生物制药供应链各环节物流信息、生物制药物流监管、生物制药物流技术和设备等资源,面向社会用户提供生物制药信息服务、生物制药管理服务、生物制药技术服务和药品交易服务的基本特征。设计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目的是改进生物制药组织间协调机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而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缺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造成了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为了使得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物流信息快速流通、彼此共享,达到保障药品物流安全和减低物流成本的目的。本文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架构。该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具备数据交换、信息、在线交易、货物跟踪、决策支持、金融服务、综合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由图2可知,该生物制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生物制药供应链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的加入,使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传递将会更快捷、信息共享更高效、物流管理过程将更“智能”。(2)专业化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加入使得物流企业的货源信息、车源信息将最大化地保持真实性和有效性。(3)政府参与使得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务信息更具备公信力,确保了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所的信息具有权威性。(4)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集成生物制药物流企业管理系统,便于生物制药物流企业更好地系统管理和信息共享。(5)该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更快的共享速度、科学的资源整合将使生物制药物流企业更具备效率。(6)“云计算”技术融入到该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之中,具有虚拟化、超大规模、可靠等特征。
3.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是一种专业化的物流体系,其模式是为生物制药流通领域中供需双方提供物流外包服务。这种物流外包模式有利于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降低成本、保证药品的安全性,从而增强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大量的中小生物制药企业自身不具备承担药品物流的能力。同时在生物制药产品安全责任方面,众多的生物制药企业自身的物流系统,既不能满足国家新出台的法规,又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从而造成既不能保障药品的安全性,又难以提升企业绩效的困局。尽管生物制药物流市场被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如邦达物流、中邮物流等)看好,但专业化的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形成规模,更缺乏大型的专业化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完整的生物制药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使用”是一个整体。但目前我国生物制药物流并没有实现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此外,各生物制药企业之间几乎没有物流合作,从而达不到整合资源、增效降本的目的。因此,要建立高效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有必要开发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专业化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运营模式,如图3所示。从图3可知,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专业化的生物制药物流外包模式采用双向(正、逆)物流和双向(供、需)信息流,且可供选择的是基于政府部门监管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可以有效地整合生物制药供应链的资源,以及实现信息共享,达到降低生物制药企业物流成本和确保药品安全性能的双重目标。应该指出,为确保生物制药供应链运作的稳定性和药品物流的安全性,生物制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生产商)可以协调各节点企业选择同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这样有利于降低成本、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减少运输坏损率、方便信息流通。
3.3生物制药供应链公共物流平台药品安全责任防控与协调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对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的药品安全责任进行防控与协调,对于生物制药行业保证生物制药产品安全、提升生物制药企业的绩效,加强对生物制药产品安全的监管、提升政府监管部门的服务水平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生物制药供应链高效运营决策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1-0027-05
1 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江苏省是我国医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江苏省医药产业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规模稳步增长,效益表现良好。从表1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医药产业在2006年医药政策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指标仍均增15%左右;2007年医药行业经济恢复时期均增长20%以上;2008年增幅最大,均增长30%左右;2009年平稳发展,在上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均增长20%以上。2009年,江苏省医药实现利税居全国第一,医药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位于全国第二。江苏省医药经济发展的基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行业整体素质,为江苏该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 相关理论及其拓展
2.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了一套解释一个国家产业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产业上,并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探讨了产业的聚集现象,其整个理论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另外,还有“机会”和“政府”这两个辅助要素。由此构成了一个国家产业“完整的钻石体系”(图1)。
2.2六因素钻石模型
钻石理论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提出来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和完善,正处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全面转型的变革之中。结合医药产业的特点,政府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创新在产业的竞争优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政府和创新将作为核心要素构建六因素模型。组成六因素钻石模型的六大要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政府;创新。机会是一个辅助要素,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上述要素彼此相互作用,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六因素钻石模型(见图2)。
六因素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双向强化的系统,模型本身内部各要素之间在竞争优势的提升过程中具有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即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
3 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分析
3.1江苏省医药产业的要素条件
3.1.1先天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和工农业的兴盛之地,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江苏省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据统计,共有各类中药资源种类1600余种。但是中药资源储量不够丰富,属于中药资源小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省中药行业的发展。同时,江苏省沿海地区北连环渤海经济圈,南接长江三角洲,海洋资源较为丰富,为海洋药物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证。在基础设施方面,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最发达地区,毗邻上海,省内基础设施建设良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长江和运河穿越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3.1.2外资医药企业相对集中
目前,江苏省已成为国际医药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首选之地,众多外资企业纷纷落户江苏省,为该省的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全球500强的13家制药企业中,落户江苏省的有10家:惠氏、礼来、普强、葛兰素史克、百特、阿斯利康、诺华、拜耳、强生、辉瑞。此外,还有法玛西亚、碧迪、卫材、华纳一罗伯特、通用、西门子等一大批公司相继落户江苏。全省纯外资企业有40家,主要集中在苏州、无锡和泰州。近几年,江苏省外资利用总额增长迅速,2007年完成利用外资73.15亿元。江苏省医药制造业新批准的外商项目投资共有25笔,累计投资额达40077.01万美元,居全国首位。
3.1.3人力资源丰富,科研机构、院所众多
江苏省是教育大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截至2008年,江苏省科学研究机构达77家,占全国的10.3%;从事科研活动人员9148人,占全国的10.07%。并拥有代表中国科学领域最高成就和荣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82人。江苏省拥有众多全国知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较高专业水准的新药临床、药理试验基地以及省药物研究所、省中医药研究所等一大批医药科研单位。这些都为江苏省的新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众多企业纷纷引进人才,建立实验平台和实验中心。目前,全省重点大型医药生产企业扬子江、恒瑞、豪森、正大天晴、康缘、先声等都设立了新药研发中心,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与国内外医药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发,促进了创新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强了医药创新研发的实力。
3.2江苏省医药产业的需求条件
在国际医药市场总体继续保持巨大需求和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医药国内市场也将出现旺盛的消费需求环境。江苏省2008年年底老年人口达1218万,占户籍人口的16.5%,80岁以上老年人口178万。到2010年,江苏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260万,占全国老龄人口的7.54%,老龄化系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17%以上。而到2020年,江苏省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1648万,约占全国老龄人口的6.65%,老龄化系数将达21%。人口老龄化则会进一步促进药品消费。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6元,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80元,增长14.1%。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2元,增长10%。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市场的启动与进一步开拓,人均用药水平将逐年上升,中国药品市场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786元,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795元,增长15.3%。2009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08元,增长16.3%。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比例的加大,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为江苏省医药产业集群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环境。
3.3江苏省医药相关和支持产业(产业群)
3.3.1南京“药谷”
江苏省以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依托,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法人投资为主体,建立和完善新药筛选中心、药效学评价中心、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药物代谢安全性评价中心、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中心、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中心、中药复方制剂和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药物提取和合
成技术研究中心、医药知识产权申请指导服务中心等多个开放性技术创新平台。这些平台面向全省医药企业,形成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集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南京“药谷”。
3.3.2泰州中国医药城
泰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三角和沿江开发的重要板块。2009年,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销售收入达272.70亿元,同比增长20.78%;利税35.37亿元,同比增长4.89%;利润19.55亿元,同比增长12.23%。至此,泰州市医药经济总量连续7年、经济效益连续10年居江苏省首位,占全江苏省医药行业份额1/5以上。
2010年2月,国家科技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决定与江苏省共同建设泰州中国医药城。医药城着力打造科研开发、生产制造、会展交易、康健医疗、教育教学、综合配套六大功能区。目前,该医药城已集聚50多家国内外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200多家医药生产服务型企业,并取得200多项具有较高水平的医药创新成果。
3.3.3省级重点医药产业园
江苏省以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进一步加强对医药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重点建设南京、连云港、苏州、无锡和常州这5个省级医药产业园。
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把生物医药作为发展的“拳头产品”,目前已有先声东元、赛尔金、中脉科技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落户。
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现代中成药、医药包装材料、消毒灭菌设备等产品。现已涌现出恒瑞集团、康缘制药、正大天晴、中金药包、豪森制药、千樱医疗设备等一批骨干生产型企业,建成以新型合成药和新型中药为主体,医药包装材料、医疗器械为两翼的特色鲜明的火炬产业基地,基地企业生产的新型抗肿瘤药、新型肝病治疗药物以及中药新剂型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苏州工业园以吸引国际医药跨国公司投资为主导,重点发展化学制剂、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医疗器械等产品。无锡新区科技创业园重点发展新型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生物医药和基因工程药物等产品。常州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心血管类、生物技术类药物和医药中间体等产品。
3.4江苏省医药产业的主体、结构和竞争
3.4.1产品与子行业结构
江苏省医药行业以制剂和原料药产品生产为主,是化学制剂的大省、强省。2008年,全省有化学原料药生产品种781个,其中常年生产的有520个品种,占全国的1/3。生产化学制剂17个剂型(2840个品种),生产中成药21个剂型(792个品种)。全省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具有中西药和医疗器械产、供、销相结合的医药行业体系,成为产业基础较好、医药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医药市场繁荣的医药大省。从规模来看,化学制剂行业最大,资产和收入占到该省的一半左右,盈利能力也最强,占有绝对的份额和优势,多项指标排名居全国第一。
江苏省有良好的化学制剂基础,但仍需注意的是,该省的化学产品结构仍然有待提高。国际上先进的缓释、控释剂型以及靶向制剂等,江苏省生产还较少,且水平较低。中药产业虽然盈利能力较强,但是整个行业较为混乱,标准、规范不健全。江苏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速度迅猛,扩张速度较快,但仍然存在着重复生产严重、企业规模小、效率低的情况。另外,生物技术制药企业整体的研发实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差,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3.4.2企业结构
2009年全省注册的医药生产企业有477家,大多以生产原料药和制剂为主。江苏省化学制药优势明显,有扬子江、恒瑞等一批骨干企业。2009年,扬子江药业集团的销售收入达180.3亿元,占到全省销售收入的14.3%,实现利税22.06亿元,企业纳税总额在全国医药制造业中排名第一位,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中,江苏省有16家,在全国居第一位。但是与河北、山东的骨干企业相比,江苏省的骨干企业作用明显不足。河北拥有华北制药和石家庄制药两家大型企业,前者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制药企业,后者则是由石家庄多家制药企业强强联合而成,产业集中度接近70%。山东规模以上企业有587家,医药大中型企业占14%,销售收入占56.53%。
3.5创新
江苏省医药行业依靠技术进步,以科技为“龙头”,注重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此促进医药经济的发展。据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企业申报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共60个品种,上报审批的新药有168个品种。同时,江苏省的医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对全省157家主要制药企业的统计分析表明,创新产品在全省医药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一是制药企业创新产品产值增幅大于医药工业产值的增幅,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同比增长16.52%,其中,创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33.07%。二是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09年全省医药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93%,其中,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03%;同时,创新产品销售的集中度也明显提高,全省销售收入前10位的企业,占全省创新产品销售收入的73.9%。三是创新产品盈利水平增幅加快,2009年全省医药主要产品利税同比增长15.32%,其中,创新产品利税同比增长29.00%,创新产品利税占全部产品利税比重达43.89%。
与其他省市相比,江苏省在医药创新方面有不少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从总体看,江苏省医药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但还存在的有些问题不容忽视:江苏省虽然是教育大省,有着很好的科研优势,但是与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如在R&D折合全时当量,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申请专利数、拥有发明专利数,技术引进经费,科技机构等创新指标上仍落后于其他有关省份。
3.6政府政策方面
江苏省将医药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一起作为培育壮大的四大新兴产业。在政策上,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立足本省具体情况,积极制定发展规划纲要,在《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中指出了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100个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开发100个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的重点产品。至2012年,形成10亿元产品5个以上,超过50亿元企业10家,100亿元企业3家。达到2010年全省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的目标,不断提升江苏省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医药产业政策扶持上,江苏省虽然有一些政策法规,但是在具体的措施和扶持上,与其他有关省市相比较,还是不够的。例如《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对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为主、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可以按照
不超过实际投资的10%支持项目开展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鼓励产业基地所在区政府设立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基金,对获得市级基金扶持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支持;设立市级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并给予自与奖励。
4 结论与对策
通过影响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六因素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对影响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性产业要素、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要素、政府、创新这六个要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江苏省医药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仍有很多机会和空间。结合六因素钻石体系中各要素的互动及相互强化关系,就提升江苏省医药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出下列对策和建议。
4.1必须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
政府要为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产业中的设施和公共产品很难由单个企业自主提供,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在道路、环保、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或准产品方面为产业提供有效保障。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需要政府实行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鼓励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科研和居住等环境。在规划建设中进一步重视各项基础设施。在产业发展过程的创新活动中,政府应通过法律、经济和组织管理手段,在制度、环境和政策层面上引导创新活动的方向,鼓励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尽力协调解决创新主体之间的矛盾。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
4.2突出技术创新,加大企业R&D投入
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新产品产值、利润、获证新药等几项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新药研发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不足,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江苏省医药产业2008年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7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比。江苏省要大力提高医药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尽快制定自主创新的战略计划及实施规划,不断加大用于自主创新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从基础上保证自主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要扶持优势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企业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形成一批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中成药、海洋药物和药物新制剂的创制基地,在此基础上实现集成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医药产业。
4.3优化江苏省产业集群模式
可根据全省各地各不相同的发展模式及已经形成的医药产业基础,促进区域整合,培育特色医药产业集群,以点带面,促进江苏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为推进全省医药产业加快优化升级,江苏省确立了“一谷一城五园”的产业布局。未来园区建设要以现有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强对医药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着力推进园区医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结构的水平,加快创新产品的研发。以南京“药谷”和泰州“医药城”为医药创新研发的核心基地,带动南京、连云港、苏州、无锡、常州这5个省级医药产业园。同时还应考虑到,南通、徐州是江苏省需要积极培育的第二层次医药产业发展集群区,以便形成产业发展与转移的梯度。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是振兴江苏省医药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