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12: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风险管理相关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2年全院25个临床科室病房药柜质量管理发现的问题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不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根据我院病房药柜质量管理统一模板来记录2012年和2013年两个年度临床科室病房药柜管理质量检查的分值。
1.2方法 针对2012年检查中发现的现存或潜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自2013年起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临床科室病房药柜管理中。
1.2.1问题分析 对2012年度病房药柜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出现不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临床护士风险意识不足,缺乏对药品使用风险的识别及预防能力;②临床用药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护理人员的药物相关知识更新落后于临床药物发展;③对高危药品的管理不规范,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④护理工作者责任心不强,未及时对药品质量进行检查,对药品数量的清点不重视,导致药品过期变质或使用后未及时补充;⑤临床护士为非专业药学人员,对药品的储存要求掌握不全面,对药品的贮存不当,导致药效降低,严重者还会导致药品产生毒副作用。
1.2.2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1.2.2.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制定出相应的药品管理制度。要实现药品的规范化安全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制定出相应的药品管理制度。医院药剂科应与护理部进行通力合作,要求制定相对应的药品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成立医院三级药品质控体系,对各临床科室病房药柜的管理质量进行检查和督导,采用不定期检查的方式;病区的护士长应保证每月对药柜药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一次检查;各临床科室的质控小组成员的检查频率为1次/w,三级质控体系的建立可以实现药品质量的层层把关,出现问题追责到人的管理目标。三级质控并不仅仅停留于检查出问题,更重要的职责是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重点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
1.2.2对临床科室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培训,提高护理工作者的药物相关知识及药品管理风险意识。培训的内容包括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护士条例,临床药品使用指南等,为了获得更专业的知识培训,可以邀请药剂科的专业药师开展药物知识讲座,通过多形式多内容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临床护士实施安全用药的能力和对临床药品管理风险的识别和预防能力。重点加强高危药品的管理,所有高危药品均应统一标识,标识要清晰醒目,药品应定点放置,并有专人进行管理。
1.3评价指标 以实施风险管理前后各临床科室病房药柜根据我院病房药柜质量管理统一模板来记录的检查得分值为评价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病房药柜检查得分值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各临床科室病房药柜专项检查得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护理风险管理后的病房药柜检查得分值显著高于风险管理前,(P?0.05),见表1。
关键词:压疮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压疮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非常棘手的护理问题,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压疮发生后增加患者的痛苦,增加住院费用和护理难度,可能导致严重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国内外已将压疮的发生率作为评价护理质量指标之一[1]。而压疮重在预防,且绝大多数压疮是可通过风险管理预防的。因此,我们通过对76份压疮风险上报表的管理,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整改措施,进而对我院患者压疮预防进行规范化管理。
1 方法
1.1通过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的76份上报压疮风险上报表的规范性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干预,进行规范的压疮风险预防管理。通过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压疮风险防范意识。
1.2干预措施在护理部的指导下,由内、外系科护士长和压疮管理小组对上报压疮风险上报表的相关科室进行追踪。通过对上报时间、上报表内容完整性、符合上报条件、评估内容正确性等调查分析,找出压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因素,落实压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做好患者与家属的教育,取得患者的配合,以防范非预期性压疮事件的发生。
2 分析问题
2.1结果:通过压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因素进行干预对比,P
2.2护理管理者对院内压疮缺乏预警管理的意识和监管措施,未能很好执行压疮风险管理制度,缺乏对临床护士正确使用Braden评估量表及其他压疮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
2.3护理人员对Braden评估量表的预测作用及院内压疮风险的危害认识不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仍然有以经验判断压疮危险的现象。
2.4高危患者入院时漏评估。护理人员压疮风险的防范意识簿弱,压疮风险知识缺乏,未及时对患者进行全身皮肤情况的评估;交接班不严;记录及评分不准确;护理措施不到位、不正确。
2.5患者自身情况致枕后、耳廓、肩胛、肘关节、髋关节、尾骶部、足踝、足跟等骨突部位易发生压疮,且依从性差、病情变化等原因不愿改变,压疮风险防范知识缺乏,无防范意识。
2.6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薄弱,对患者的擦洗不及时,翻身督促不到位。患者压疮风险防范知识缺乏,无防范意识,不理解拒绝护理人员执行防范护理措施。
3 干预措施
3.1落实管理制度
3.1.1加强护理管理者院内压疮预警管理的意识和监管措施,严格执行压疮风险管理制度。
3.1.2护理部加强追踪监控与指导,成立三级压疮管理小组,明确压疮管理小组职责。健全质量控制体制,充分发挥护理管理的职能作用。
3.1.3落实压疮风险管理制度、认定制度及奖惩制度。患者入科2h内运用Braden评估量表全面评估皮肤,压疮风险高危需在24h以内及时登记上报。压疮小组接到上报表后,即到病房进行评估、认定,符合申报条件的给予科室指导意见并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接到上报后,即1次/w进行追踪指导,督查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对新入患者未进行风险评估、患者压疮风险处于高危分值未及时上报、并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者,导致因护理不当发生的“非预测性压疮”,即与科室质量和护士长绩效考核挂钩。
3.1.4严格执行患者交接班制度。对评估压疮风险高危的患者,采取各班床旁认真交接骨突部位皮肤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3.2建立常规的工作流程
3.2.1对新入、转科、大手术、病情改变、危重的患者,护士应认真检查,运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皮肤情况,当面交清、确认并做好记录、签名。
3.2.2压疮风险评估结果属低、中危者进入一级管理,护士报护士长,每周复评;高危者进入二级管理,24h以内报压疮管理小组会诊,上报护理部,每日复评并做好记录,护士长每日判定、督查,每3d记录效果,压疮管理小组或护理部督导1次/w,记录效果,适时采集图片。
3.2.3对高龄、消瘦、水肿、瘫痪、大小便失禁、昏迷、长期卧床等“压疮风险高危患者”,护士应加强执行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建立翻身卡,床头悬挂警示牌进行提示,以重点护理和监控。并加强交接班,避免发生皮肤的非预期性压疮[2]。
3.2.4对院内不可避免的高风险皮肤,如严重低蛋白血症、强迫、癌症终末期等患者,入院时未发生压疮但有发生的危险,护士长要及时上报,并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3.2.5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针对性压疮预防措施,并严格落实各项措施。
3.2.6护理会诊对极易产生非预期性压疮的患者,护士长可向护理部上报,组织护理会诊。
3.3落实高风险压疮的预防措施定时翻身,翻身后记录时间、及皮肤情况;采用翻身床、气垫床、水袋、减压垫等,保护患者骨隆突处。保持患者皮肤和床单的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维持关节的活动和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压疮发生。
3.4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强化学习压疮风险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压疮风险基础知识、管理制度、管理流程、预防及治疗措施等,通过小讲课、业务学习及晨间提问等方式进行反复强化培训,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增强护士对压疮风险管理的重视。对Braden评估量表逐项进行反复学习,并以具体的病例进行讲解,让护士能正确使用Braden评估量表正确评估,对该表的预测作用有清楚的认识,避免以经验判断压疮风险的现象。
3.5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要求床位护士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教会其正确使用便盆、尿壶等用具,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协助护士翻身、拍背。并由责任护士评估其工作质量。
4 效果及体会
经过改进,2014年1月~10月我院无非预期性压疮事件的发生。在压疮风险的监管中发现,护理管理者对压疮风险的管理都很重视,护理人员能对存在隐患的患者能运用Braden评估量表正确进行全面正确评估。压疮风险的防护是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的措施之一,针对我院院内压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监管及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护理人员的压疮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提高,对高危患者无漏评估现象,防范措施得当[3]。通过对Braden评估量表正确使用的培训,提高了护士对压疮管理的风险预测能力,降低了非预期性压疮的发生。通过对患者及陪护的培训教育,增加了护患合作,对降低压疮发生的风险起到很好的作用。加强压疮风险管理,正确全面评估高危患者,保证护理护措施落实到位,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谢小燕,刘雪琴.对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67.
2009年度全国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统一考试已经结束,从所公布的试题范围、结构和题型分析,本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试题涵盖了考试大纲及教材的主要内容,结构合理,题型同前期颁布的试题大纲相符。由于今年是首次开考本科目,因此总体来看,试题并不是很难,其重点大多体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方面,以下就相关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次考试命题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核了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相对而言是一次比较适宜的命题考试。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的试题来看,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注册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今年首次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从难易程度分析,该科目试题命题的中度,难易程度掌握得较为得当,测试了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命题范围和各部分比例来看,本科目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以及人物观点思想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这一类试题如果能够认真领会掌握教材及其大纲要领,考生是能较为容易地回答出来的。
二是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又能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注册会计师的实际业务相联系。这一点相对于前面第一条,即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初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不熟悉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如试题第一题目中的第1、23、13、16、19、21、23等等,第二大题中的第1、2、3、4、5、6、7、8、10、13、14、15、16等等。这种考察考生从复杂变化的信息中(抑或人为的增加迷惑考生的因素),能透过现象做出判断的能力是依赖于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理解,只有在这一基础和前提上,才能正确运用。这也提醒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比如第三大题中所提的两问,即根据命题者提供的一些信息,来做出判断。本题中要求考生能够做出:判断甲公司上述有关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是否恰当,并简要说明理由;假设考生是甲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考生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将从哪些方面考察候选人是否具备所需的要求。这实际上考察了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是体现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特别体现在第三大题,提出考生可用英文回答,分数要略高于汉语回答。这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对于习惯汉语回答问题,分析判断问题的考生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
二、试题题型、分值及考察能力分析
忪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作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有别于其他注会课程,不只是狭窄地集中于某一领域,而是跨越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范畴,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和风险管理问题。增设《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一科目,就是为了使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员了解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战略制定的方法,学会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成功地实施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
上述要求从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试题中,鲜明地体现出来。本年度试题题型分析,单项选择题共26个小题,计26分;多项选择题16个小题,计24分。上述两大题合计50分。其余为客观试题,其中第三大题4个小题,计20分,其中第1和第2小题如果采用英文回答可比汉语多5分。后两个小题各5分,计10分。第四大题为主观性综合试题共1个大题,计30分。从上述题型结构及分值来看,既强调基础知识,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有关考试题型、分值安排和知识考点的情况,归纳如表1所示: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
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
据笔者统计,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该趋势还会加强。
三、课程复习建议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在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考生需要从应试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提高。参加了注会考试的学员可能体会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相对容易一些,但事实上,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它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学习中、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一是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要像大家儿时玩的积木和魔方两种游戏一样,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
二是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有一种复习方法――“过电影”,即晚上夜深人静或安静之时,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象过电影一样将各章的知识点、相关内容反复在头脑中回放,遇到不流利的地方要记下来,并及时复习。这对考生的复习、应试会有所裨益。利用这种“过电影”的思考方式可以检验考核考生是否掌握了教材的内容。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次考试命题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核了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相对而言是一次比较适宜的命题考试。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的试题来看,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注册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今年首次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从难易程度分析,该科目试题命题的中度,难易程度掌握得较为得当,测试了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命题范围和各部分比例来看,本科目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以及人物观点思想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这一类试题如果能够认真领会掌握教材及其大纲要领,考生是能较为容易地回答出来的。
二是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又能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注册会计师的实际业务相联系。这一点相对于前面第一条,即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初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不熟悉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如试题第一题目中的第1、23、13、16、19、21、23等等,第二大题中的第1、2、3、4、5、6、7、8、10、13、14、15、16等等。这种考察考生从复杂变化的信息中(抑或人为的增加迷惑考生的因素),能透过现象做出判断的能力是依赖于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理解,只有在这一基础和前提上,才能正确运用。这也提醒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比如第三大题中所提的两问,即根据命题者提供的一些信息,来做出判断。本题中要求考生能够做出:判断甲公司上述有关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是否恰当,并简要说明理由;假设考生是甲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考生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将从哪些方面考察候选人是否具备所需的要求。这实际上考察了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是体现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特别体现在第三大题,提出考生可用英文回答,分数要略高于汉语回答。这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对于习惯汉语回答问题,分析判断问题的考生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
二、试题题型、分值及考察能力分析
忪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作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有别于其他注会课程,不只是狭窄地集中于某一领域,而是跨越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范畴,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和风险管理问题。增设《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一科目,就是为了使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员了解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战略制定的方法,学会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成功地实施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
本文由收集整理
上述要求从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试题中,鲜明地体现出来。本年度试题题型分析,单项选择题共26个小题,计26分;多项选择题16个小题,计24分。上述两大题合计50分。其余为客观试题,其中第三大题4个小题,计20分,其中第1和第2小题如果采用英文回答可比汉语多5分。后两个小题各5分,计10分。第四大题为主观性综合试题共1个大题,计30分。从上述题型结构及分值来看,既强调基础知识,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有关考试题型、分值安排和知识考点的情况,归纳如表1所示: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
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
据笔者统计,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该趋势还会加强。
三、课程复习建议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在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考生需要从应试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提高。参加了注会考试的学员可能体会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相对容易一些,但事实上,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它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学习中、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一是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要像大家儿时玩的积木和魔方两种游戏一样,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
二是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有一种复习方法——“过电影”,即晚上夜深人静或安静之时,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象过电影一样将各章的知识点、相关内容反复在头脑中回放,遇到不流利的地方要记下来,并及时复习。这对考生的复习、应试会有所裨益。利用这种“过电影”的思考方式可以检验考核考生是否掌握了教材的内容。
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与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全国注会考试选拔性的特点,其各科考试都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要全面考核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因此,首先要明确注会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命题特点,结合往年考试情况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供参考:
(一)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大纲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考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掌握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去年本科目试题的情况来看,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
(二)重视知识理解、实际应用及职业能力需要。同时联系实际这一点相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猛一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陌生”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许多试题实际上是在考察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需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另外,在本科目的考试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掌握合理学习方法的建议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可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这个趋势还会加强。虽然从表面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容易一些,但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学习方法如下:
(一)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的。
(二)梳理和总结各章要点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三)重视案例
【关键词】
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公司治理
伴随国内各大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促进商业银行稳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内部一项独立、客观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点是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从而帮助其实现增加价值并提高运作效率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发挥和增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监督与评价作用不但是确保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能力的重要条件。本文在分析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职责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内部审计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价作用,并就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定位
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其影响程度,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董事会以及高层管理人员被统称为现代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内部审计承担了监督、分析、评价、检查、报告和改进企业风险等任务,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职责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风险识别
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多种多样,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分类标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简要分为包括信用分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风险在内的四大风险。风险在银行内部具有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各种风险之间虽相互独立,但更多时候是可相互转化的。所谓风险识别是指银行对自身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部门一般先从银行整体的战略目标着手,分析战略目标与银行实践的差距,明确形成差距的风险,进而分析风险的产生部门、风险的类别及其性质。
(二)风险评估
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各种风险指标进行量化,并最终估计出风险指标的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另外,内部审计还需为银行提供风险管理流程的评估和保证服务,对风险评估准确性的保证服务,对关键风险报告的评估和对关键风险管理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
(三)指导和协调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发现评估并运用风险防范措施,帮助银行解决风险问题。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指为降低已识别、已衡量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也称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制定风险防范策略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内部审计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规避和防范措施进行检查,评估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降低风险损失,提升规范和化解风险的效率。
二、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监督与评价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者的介入,参与到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全过程,通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为管理层提供帮助。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建设
现代内部审计已经从一般的查错防弊,发展到对内部控制和经营情况的总体参与,涉及到相关业务的各部门。各家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但随着内部审计的参与,在科技广泛应用和业务不断更新的大环境中,内部控制体系防范的不充分性和失效性显现出来。因此,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将风险作为内部审计的对象,打破了原来的内部审计只关心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局面,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风险管理流程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监督与评价。另外,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实现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评估、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成为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为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建设。
(二)通过风险管理审计,有助于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伴随国内各大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开展风险管理有助于帮助国内各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常规审计及专项审计评估风险,对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设计以及对银行各业务部门执行风险控制制度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提示和报告潜在风险,并提出防范风险及改进工作的建议。通过保证和咨询活动,对公司治理、运营及信息披露系统等项内容的控制过程做出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保证公司管理行为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内部审计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实践中,已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我们认为,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应结合自身特点,并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先进的内部审计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一)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增强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效率
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架构,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的一个独立监督评价体系。商业银行在总行成立审计委员会,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依靠独立的内部审计信息,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大会和监事会都能对银行的内部管理有清晰的认识。而在国内,大多数银行的审计部门隶属于经营管理层,即各分支行的审计部门仍按区域划分,向各自分行的行长汇报问题,对各级行长负责,从而严重降低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增强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效能的首要条件就是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各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要求,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管理规范,切实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提高审计质量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商业银行纷纷将产品创新及业务运作的电子化、网络化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衍生金融产品、电子银行产品等在为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对银行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指出“对于新产品、新业务,银行应确保这些产品、业务在引进来之前就为其制定出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即风险管理程序的建立应先于新业务前产生。要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由原来事后、静态审计变为事前、动态审计,审计人员要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审计,发现其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意见,使银行在保持金融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三)加强技术建设,组建专业化内部审计团队
根据2006年6月颁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的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原则上按员工总人数的1%配备,并建立内部岗位轮换制。”而国外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占银行员工总数的5%。同时,国内一些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差,业务能力不强,无法适应银行业务飞速发展的要求。面临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高低是制约内部审计职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其他专业能力,必须具有独立的收集、分析、评价和记录信息的能力。因此既要加强审计技能的培训和法律知识的更新,还要加强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培训,更要精通国际及国内审计准则、会计准则、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及其他相关知识,以适应审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由此来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注释:
内部审计概念自1947年首次提出至今,期间经历了多次的修改。目前国际范围内通用的内部审计定义是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1999年6月推出的,其具体表述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宝敏,马志娟.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意义[J].经济论坛,2006(19)
[2]林图.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J].财会通讯,2005(11)
[3]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基于管理学视角的理论思考[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4]刘国锋.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J].市场周刊,2007(2)
[5]刘健芝.内部审计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吉林金融研究,2006(6)
[6]蒙赞华,宋健华,李恩胜.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J].广西金融研究,2006(6)
[7]王欣东,张广斌.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7)
[8]王稳,王旭阳.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J].审计研究,2004(3)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98-02
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我国企业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认识的不足,危机下,我国企业终于认识到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于持续经营的重要意义,风险管理开始逐渐向其真正位置靠近。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高水平的风险管理是正常市场秩序下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石(胡俞越,2010)。刘江(2010)以外贸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高风险管理问题,他认为当前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除一般风险还存在信用风险、外汇风险、应收外汇风险以及信用证风险等行业风险。进而指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互关系;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来规避、减小风险,必须构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的管理体系:第一是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第二是规范企业业务流程。董焕(2003)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内部控制的失效,将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他首先分析了内部控制的含义,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和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现状的成因分析:产权不明确、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法制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健全和人员素质低下。指出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法制建设;快速制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加强研究,丰富理论,建立标准,示范指导;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加强相关配套措施和发挥财政金融作用。刘杰(2010)从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提出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从提高内部控制设计水平和保证设计的系统性两个方面提高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从提高管理的观念和执行者的素质,加强执行监督和建立内部控制定期评估制度方面,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从加强政府对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发展经理市场、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发挥社会中介对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发挥外部因素促进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
1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同的管理学家和组织部门都给予不同的概念,但是所有的概念都体现在这样一个范围内,即为了实现企业的有序运行、经济效益的实现以及经营的安全性,对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阻止错误业务和非法业务发生的组织行为。当前企业内部控制概念都与风险管理密切相关,这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种实现手段。风险管理是在企业内部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两者密切相连,良好的风险管理是实现良好有序的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方法,有序的企业内部管理才能更有条件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尽管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企业内部控制主要侧重于企业财务和审计方面的涉及财务状况和审计活动的企业会计控制,它仅仅是设计到企业经营活动某个方面控制的行为,实际上全面意义上企业内部控制没有实现,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基础之上产生,但是它主要是针对项目活动的决策行为的相关风险、成本和收益等方面进行的风险控制,以便为能否采取此项目提供
参考意见,实际上,这种企业整体风险控制的体系也未曾建立。
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首先,企业产权不明确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企业产权不明确问题在国有企业别严重,企业产权不明确存在这样一种问题,企业经济的产权收益主体不明确,主体职位的缺乏,权责不清,造成企业激励机制不明确,企业内部控制关系到审计和会计成本效益测算的活动就会受到约束,项目风险决策不完善。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市场主体意识不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比较稳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小企业开始迅速兴起和发展,较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即使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不好,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短期内的负面效果还难以体现出来,而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也多是农民出身,难以形成长远的发展眼光去增加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规范。
最后,企业规模小、人员素质低、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国内部控制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这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一些小企业规模小,企业结构不完善。专门以生产销售为主的狭隘战略眼光,使得企业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技术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即使受到欺瞒也很难通过自身相关知识去识别到。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均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小企业难以实现。以我国企业绿色经济为例,企业内部一项涉及经济和环境的投资绿色经济的项目,企业在绿色经济效益成本和财务核算上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项目决策就可能受到影响。另外企业员工素质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下,企业员工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法律常识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多种情况下容易受到蒙蔽行为的侵害。
3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1)完善企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防体系。企业风险识别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一个阶段,风险识别就是企业在风险潜伏期就要识别出其危害行为,风险识别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简单的推测。风险就是不确定,一个全面和综合考虑的观察视觉有助于风险识别准确性的提高。简单推测后的确定性风险,就需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评估坚持的最主要的原则是全面客观性的原则,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两种方法,包括对风险发生的确定能概率和不确定能概率进行评估。风险评估必须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这样才是合理的评估,以包装经济为例,进行包装项目的效益测评和风险评估,首先考虑这种项目风险的概率和确定性的概率,然后就要考虑这种项目的其他影响因素,即目前和绿色包装,这种项目是否对环境有危害,有的则进行相应的评估扣分,没有或者促进环境改善,就需要对该项目加分,这样的风险评估才是完善的。
(2)加强和完善企业制度建设,进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首先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了企业主体的明确,更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其次加强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建设,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相关核算知识和风险预防知识,对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增强其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知识的了解,定期实施相关的座谈和培训。使每一个员工都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管理人员的相关素质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个人参与意识,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危害下,有足够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去识别,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3)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对企业审计部门的管理是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的管理,应该坚持把审计部门的设置同企业部门分开,这样才能避免一些行为不端者进行,审计部门的工作才能更为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管理状况、经营状况,才能对企业的管理作出合理的分析、准确的评价,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另外还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工作内容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必须坚持工作原则和职责,以反映真实情况为准,做一个合格审计工作者。
(4)重视对内部管理控制和风险管理信息反馈的收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会不断改变企业经济活动和企业目前所处风险状况,企业会根据相关情况,随着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整和适应当前状况,例如现代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对企业的环保和无公害要求相对加大,我国目前的绿色经济就是其中一例,此种情况下,市场就会对企业的环保风险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即时密切注意市场经济发出的信号,并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其项目环保政策,跟踪项目的相关指标情况,并定期整理汇报相关信息,从而建立一个动态的反馈系统,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胡俞越.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中国企业风险管理[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100(1).
[2]刘江.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0(2):78-79.
[3]董焕.论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7(2):18-19.
[4]刘杰.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52-53.
[5]石涛.浅议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