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12 22:26: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语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语文

篇(1)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一:谈《定风波》一课

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风波》,有三个可说之处:

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 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彻的。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轼的旷达实质上是历经磨难志不得伸的沧桑,是忍下眼泪亮给我们的坚强。那么到此学生应该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了。而且学生又见到了苏轼不少其他的词句,知识面扩宽了,课堂也丰厚了。

如何使课堂流畅自然,循循善诱,逐步加深?在备课中,我做了多种设计,也做了多个否定。河蚌痛苦的眼泪孕育了闪亮的珍珠,苏轼一路坎坷一路歌,阅读苏轼中思路逐步清晰。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二:1、教态:马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情境创设:这几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夏老师的激情创境,苏芊老师的漫画创境,张蕾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调查报告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学科特点:几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教师适当的范读,给学生以示范,并且能通过声音把学生带到文章情境中,进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因此,我觉得以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还是必要的。这一方面,夏辉老师特别突出。

4、教学目标的确立: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李杨老师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课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从导入感知--联系文本--体会作用--总结归纳--实战演练,到最后的补充说明,课堂容量大,学生接受知识多。马振丹老师的《小狗包弟》,课堂朴实,实实在在,没有任何玄虚。注重当堂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落实,讲解细致。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六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问题设计: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几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学生活动、课堂氛围:六位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吴静老师的《边城》、苏芊老师的《庖丁解牛》、张蕾老师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三: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程 早读环节 新课程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的早读环节是提升学生知识积淀、有效推进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早读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不正确的教学定位,形式单一的教学表现及目标的模糊性导致高中语文课程的早读环节教学效果不够显著。老师的放任自流使得学生在语文早读环节流于形式,不愿意投入课程内容的熟悉了解中。面对高中语文早读在实际操作环节面临的问题,老师要依据教学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

一、高中语文早读课程的教学意义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学生学习、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充分利用早晨这一黄金时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程的早读环节是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教学方式。与此同时,由于语文课程的教学特性决定了学生需要掌握必要的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能力,在早读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是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最佳方式。

语文课程的有效推进需要学生广泛阅读,养成热爱阅读的学习习惯,而有效的朗读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请,在对语文课程的憧憬与渴望中投入课程学习。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早读环节,老师可以及时完成信息的反馈与纠正功能,在早读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也可以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遗漏的知识要点,发现在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优化教学结构。

二、高中语文早读课程的实施措施

(一)具备充足的时间基础。

高中语文早读课程的顺利开展最重要的是具备充足的时间。学校可以每周至少安排三次早读课程,每次的时间保持在三十分钟左右。倘若时间太短就难以达到早读的效果,时间太长学生就容易陷入疲惫、无聊的消极情绪中,不利于学生投入课程内容学习中。所以保持高中早读环节的时间是开展语文课程的重要前提,坚决避免老师任意占用早读现象的发生,学生的早读课程不能随意地被挪作他用,坚持高中语文早读课程开展的连贯性,避免被外界客观因素所打扰是保证早读效果的基础条件。

(二)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早读环节的顺利开展需要老师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强烈目标意识的指导下井然有序地开展语文早读。首先,早读环节的内容主要以背诵与朗读为主,老师要给学生制订明确的早读内容。引导学生在压力的指导下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老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将具体的高中早读环节细化到每一天或者每一个小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可以依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制订集体朗读计划或者个人化的朗读计划,以不同层次的朗读操作内容更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强化机制。

保证高中语文早读课程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建立有效的监督强化机制不可避免。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形成不同层次的监督群体,比如在早读课程开展之前教务处可以进行长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对课程的人数及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记录,依据检查情况对班级的管理情况进行不同层级的评比。对于值班的教师人员来说,老师要提前五分钟进入课堂进行早读环节的准备,在早读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老师不可以坐着上课,也不可以在课堂上批改作业,刷看手机或者进行课程的讲解。在正式的早读课程开展过程中,老师只需要在教室内巡视查看,帮助学生提高早读效率。

(四)创新表现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早读课程的内容安排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不同的划分。比如将不同的学习内容分配到不同的朗读单元,拼音、成语及字词句段进行不同时间段的划分以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对于早读需要背诵的篇目老师可以灵活地选择诗歌、现代文、文言文进行不同种类的背诵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自己难以解决的学习问题,从而在拓展学生学习思路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高中语文早读课程的形式表达中也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比如领读、范读、分段式朗读,灵活运用。在领读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领读的环节有效地培养吐字清楚、发音准确的小老师。范读是指老师依据课程的重难点亲自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新课程的了解并且扫除基本的学习障碍。分段式朗读是指将早读环节进行不同层次的时间划分开展不同的学习内容,比如一部分时间用于复习,一部分用于预习,剩下的一部分用于拓展,在不同阶段的时间划分中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高中语文课程的早读环节是语文课程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对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度与学习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面对不同情况的早读教学现状,老师应该明确认识到早读环节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影响,在明确早读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开展早读课程。一方面老师需要对早读课程的开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监督早读环节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老师需要不断地丰富早读内容与具体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足的时间基础是开展高中语文早读环节的重要因素,在科学合理的安排中发挥早读环节设定的初始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冬梅.《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服务意识与行为的研究》实验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

[2]王金玉,杨军,陈岳纯,曾强.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3]陈伟.新时期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报告[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2.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修辞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95-01

修辞是修饰文词或者词语的一种常用手法,这种观点当前已经在语言学界得到了普遍认可,认为修辞能够促使语言表达形成美感效果的关键辅助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修辞可以看做是语言的一种属性,没有修辞语言也就会失去魅力。就当前来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忽视了修辞教学,使得学生在修辞理解上存在困难。因此,应亟需对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加以改进。

1 高中语文常见修辞

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与对偶、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比喻与象征。

1.1排比与对偶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且语气一致所组成的修辞方法,而对偶是指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同且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相排列在一起,形式较整齐。学生往往将排比与对偶相混淆,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五更角鼓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此句则为对偶句,两句的字数相同,且结构相似,每一个词语都有相对词语,语意较丰富,表意凝练。又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此句则为排比句,每一个句子都是平等独立的,可提高语言感染力及表现力。

1.2比喻与比拟

所谓比喻是让语言形象化,强调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而比拟则无拟体,用鲜活的一事物来表达模糊不清的另一事物。如:“希望是一座亮在前方的灯塔”,此句为比喻,其中本体是希望,喻体是灯塔。又如:“月儿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静静地享受着夜间轻云的,那神态如同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此句则为比拟,将月儿拟为人,其神态如同母亲怀中的婴儿,使得月儿显得可爱。

1.3借喻与借代

猛然一看,借喻与借代仅一字之差,但是所包含的意思则相差较大。学生在修辞学习中往往不能够辩证该两种修法,主要是借喻与借代的本体都不出现,就增加了辨认难度。其中借喻是指比喻的一种,重在比方,本体与借体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最终目的是描写事物,使语言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则是借喻,通过采用“梨花”来比喻“雪花”,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而借代则是旨在强调两者的相关性,本体与借体有一定的联系,其中借体往往是其中某一部分、特征或材料等。如:鲁迅《药》中有这样一句话“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在该句子中“驼背”指的是“茶客”,此句子为借代。“驼背”与“茶客”都是人,通过共同的外貌来代替人,这种修辞手法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较为常见。

1.4比喻与象征

象征是利用具体形象,进而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出与其相关的抽象概念、思想等。与比喻相比,象征往往带有全局性,在刻画人物、制造气氛及构思全文上有重要作用。如:鲁迅的作品《药》中有这样一句话“红白相间的花环”。认真阅读过鲁迅的这篇文章,则可了解到这句话是象征着革命的希望,此处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又如:高尔基的作品《海燕》中通过海燕来象征革命先驱者,来赞叹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当然,在某些文章中所采用的象征也包含有比喻的性质。因此,单就这方面而言,象征与比喻是密不可分的。

2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有效途径

修辞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高中语文修辞教学效率,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对比教学

由于高中修辞手法较多,学生极易混淆。因此,教师在修辞教学中可采取对比教学法,通过举例对比进而提高学生对修辞的认识,使学生深入了解。如:在讲解“比喻”修辞手法时,需要对不同的比喻进行形象化。若句子为明喻,本体和喻体都会在一个句子中出现,通常情况下,在本体与喻体之间有一个比喻词来连接。若句子为暗喻,尽管本体和喻体都会出现,但是并未有比喻词连接。又如:学习博喻时,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比喻同一个事物。应整体分析文章,从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加强文章的理解。

2.2加强与生活联系

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今后的生活、工作都会产生影响,甚至是一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修辞,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语言对话能力。如:在学习《日出》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所以我顶悲剧,顶热烈,顶没有法子办”,学生往往并不注意“顶”字的用法,觉得采用这种副词来修饰名词在文章中比较常见。然而,巴金作家在选词时则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通过这种消极修辞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上具有重要意义。可在生活中也试着使用修辞来对话,可提高语言的艺术化。

2.3渗透修辞教学

高中时期,语文课本中每一节课都涉及到修辞手法。因此,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修辞教学,而不是邻近考试,集中来讲解。在讲解文章字词内容时,渗透修辞教学,可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字句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句子的修辞效果进行探究,弱化单独语句中的修辞效果,进而从宏观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3 结语

高中语文修辞内容较复杂,且不具有系统性,往往出现在文章词句中。作为学生学习难点,教师应加强日常课堂中的修辞教学,探究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进而使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同时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增强文章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丁志周.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实践分析[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7):28.

[2]张娱颉.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研究[J].语文学刊,

篇(4)

【关键词】 活动教学 高中语文 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1.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特征

我国语文课堂教学因其长期被禁锢在传统教学形态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优势,所以要想进行有效的、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需对我国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态进行研究,摒弃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发扬其优势。

1.1 重知识,轻情感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一切的语文教学活动都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虽然传授知识是高中教学主要的任务,而且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学生们学习的时间。但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虽然不能快速的显现其作用,但是他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面对人生、如何做一个人。

1.2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教学的通病,说教式教学活动主导了整个课堂教学,教师苦口婆心、掏心掏肺,而学生昏昏欲睡、不知所云。这种课堂教学形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当成了接收知识的存储容器,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的对象应该是人而不是“物”,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是教师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与“物”之间的交流。

1.3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长期以来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教师往往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学生身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这种课堂教学常用的方式。在这种课堂教学形态中,教师就是权威,教师永远是对的,学生没有权利质疑教师的答案,甚至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上都是不允许的。语文教学注重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因此设计的问题要激发学生思考,最好采用开放式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1.4 不注重知识的扩展,只在乎考试内容

由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很多,教师上课的时间又有限,为了抓住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只在课堂上教授高考中要涉及的知识,对课外知识补充的很少,甚至不做补充。据调查研究发现,只有30%的教师会利用45分钟的课堂时间进行课外知识扩展,而且课外知识扩展的时间也只占到了45分中的四分之一,教师一般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或者是快要下课的最后几分钟教授一些课外知识。

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活动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师生关系依旧以教师为主,虽然形式上有所改变但是本质上学生还是处于被动位置。随着学生主体性思想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学生的地位有所改变,教师会利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参与到教学中来。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合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美感,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但是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被运用到语文课堂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教师过度利用多媒体技术,甚至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了正常教学,还有教师没有亲身感受课文,学生在毫无思考的情况下观看多媒体课文,虽然在观看的时候津津有味,但是过后便成过眼云烟什么都忘记了。

3. 在活动中学高中语文的实施策略

3.1高中语文课堂活动流程描述

构建“在活动中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形态,具体到一堂课的基本流程,应该是随着教学主体的不同、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环境条件的差异而千变万化的个性化存在。但是,能够创造开展活动的氛围、契机的教学流程,不管在内容形式上怎样体现,不管在细部环节上怎样分合,都应该在基本走向上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路。

3.2依托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预设活动

新的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必须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2 精心营造活动开展的课堂环境氛围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指导者,其对课堂活动要拥有理想的高度,理解、应对、调整、评价等方面尽量要高出学生。要充分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对活动中随机生成的体验、感悟有一个充分的把握。所以基于以上可能,教师还是要有所预设的。

4. 结束语

“在活动中学高中语文”这一新型的课堂形态还在不断的发展中,有关与它教学手段、教学评价都在不断的发展。随着这一课堂教学形态的不断成熟,也许在会发展出专门适合于高中生的“在活动中学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形态,甚至可能从这种课堂形态上衍生出更新的课堂教学形态。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不可能脱离以学生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这一中心。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天雪等.基础教育改革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10.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

版,1980.

篇(5)

时代要求人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更要求人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研究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对师生心理的积极影响将更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深入而高效开展,这也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然而,把探究性学习定位成一门课程是欠妥当的,它应该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且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甚至学生的整个生活,而不是游离于其他课程之外的另外一门课程。一般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自主择定研究对象、课题、内容、方法、独立实施研究计划,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所谓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主动探求开展研究,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体性。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作为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讲、消化知识,而是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能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己选课题、设计方案,选择研究的方式、方法。二是探究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并不重在引导学生研究出什么结果,而重在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在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立足本地,如方言研究、名人研究、民俗研究、县史村史研究等。三是开放性。就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来说都是开放的。学生在课余、双休日、寒暑假等进入图书室、阅览室、搜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信息,还可开展社会调查,从生活中获取材料。另外,形式也是开放的,可以采取个人、小组、班集体多种形式。四是实践性。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探索、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获取正确的结论。

2、探究性学习的选题原则。由于学生个体在性格、兴趣、能力、知识等诸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以及研究条件的局限性,课题的提出与选择应该充分照顾到这些因素,因而课题的提出与选择就应有一定的要求。选题要求大体应考虑到层次性与组合性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可研性与可行性结合,基础性与创新性结合。一是层次性与组合性结合。由于学生个体能力上的差异,课题的内容应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显示层次,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与此同时,这一些课题内容最好是有系列的,是一组子课题与母课题组合的“套餐”,分则可各自为政,合则可组“大家庭”,既可分别探讨,又可综合研究。二是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非专业性特点,在选题时不仅要注意到课题内容所具有的知识性,更应充分考虑其趣味性,使学生更自愿、自觉地去进行探究性学习。三是可研性和可行性结合。课题的提出与选择,一般多考虑其可研性,往往忽略研究的条件许可性。有些课题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一般中学生来说是不可行的。四是基础性与创新性结合。自然科学的探究性学习课题,往往能给学生提供较大的创新空间:如对环境、生态的调查后提出“对策”性意见,即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机会。与语文相关的课题,这种空间似乎小多了,因而也更应重视这一点。如无直接可创新之处,也应尽可能提供探索空间。

3、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对学生长远发展影响巨大。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会对学生的社会性需要、内在动机、科学探究兴趣、正确价值观、有意注意品质、知觉水平、心象丰富、思维能力、言语能力、情操陶冶、意志品质、良好习惯、良好性格等产生积极影响。学生从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发掘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总之,实施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形势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形势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提高的过程。

篇(6)

关键词 新课标 培养 探究能力 主动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高中语文应“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同时,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然进入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具体说来,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参与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发掘其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我认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真正的问题意识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也是探究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一方面,高中语文探究学习,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指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新的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例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通过自读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提出,诗的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应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真正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其探究能力。

二、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提倡以人为本,它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大可以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做一个导演,或作为参与者提出个人的看法。课外活动也是如此,学生想探究《水浒传》中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风俗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老师要进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使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进入更新、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和进行沟通,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收获更为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探究式学习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引入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加强语言的感受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流与合作,使交流与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式语文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又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四、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想环境,有力促进探究式学习的实现。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

高中语文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探究式学习是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开了一扇窗口。探究式学习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放在怎样的高度都是不为过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三好”课堂;学生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全体学生的有所侧重的多指向多层面立体化的发展。为此,我提出了高中语文“三好”课堂教学理念,“三好”指学生好才是真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考试好才是真的好。

一、课堂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学生好才是真的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得到好的发展,才是真正好的课堂。

高中语文学科有极强的艺术性,与其他学科侧重于科学性不同,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生着重解决的是知识和技能问题。而语文学科,学生需要着重解决的是审美问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对不对,而语文学科的效果评价通常不是对不对,而是好不好,或者美不美。其他学科的答案通常是唯一的,一千个人的答案只有一个,否则,通常为错误答案。语文学科的答案则是多样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是正确的。还要体现语文学科的艺术性,要让语文学科的审美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掘,要让语文散发多姿多彩的魅力,要让语文课堂生气勃勃,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获得发展,光靠传统的教师的讲授,是断然不行的,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多练习、多反思,才能真正让学生好,能真正让学生好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

当然,让学生多练,绝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不讲,而是指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一些简单的知识,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确实不需要讲了。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不足则应予以及时的指正,对学生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应给予科学、精当、切实的讲解。

二、课堂是所有学生的发展空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古语云:“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都得到发展。要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学习,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在这方面,我借鉴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小组建设,这是能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小组建设的关键是确定组长,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组织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有效开展,跟组长的组织能力分不开的,因此,必须确定好组长,尽量让那些积极、主动、有号召力的学生当组长。组长的产生,可以由同学选举,也可以由教师指定,组长确定之后,教师应对组长进行培训,再由组长培训并确定各位组员的学习、交流、展示等课堂常规活动中的职责,如发言人、记录人、检查人等。分工的原则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让各小组成为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学习的团队。各位组员团结协作,发挥特长,合作探究,共同进步,攻克一座座学习的难关,同时,还应让各小组间形成竞争的态势,和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是学生人生发展的空间,考试好才是真的好

这种说法,在社会各界,乃至世界各国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狠狠批判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鼓吹应试教育之嫌。但是我认为,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树立对考试的正确观点。

其一,考试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二,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历史的进步。考试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运用的最科学,最公正,最合理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为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选拔人才的高考,也是科学、公正、合理的,我们不能否定考试存在的价值,也不能否定高考的价值,只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高考,否则社会将开历史的倒车,陷入混乱的局面。

其三,我们不但不能否定高考,我们也不能否定平时的考试。因为考试除去选拔功能外,还有检测、评价等功能。学生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只有通过考试的方式,才能做出相对科学的评价。再由考试结果的反馈,警示学生注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