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8: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手套医学外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消毒液;;更换;引流袋
[中图分类号] R472.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6(b)-0162-02
Application of disinfectant′s lubrication action on changing drainage bag
ZHU Mei-ling HU Hong
The First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Affiliated to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Hubei Province,Yichang 443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disinfectant′s lubrication action on changing drainage bag. Methods Patients changed drainage bags for 320 times in our department from March to June in 2013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regular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The time in changing drainage bag,amount of worn-out gloves,pain degree of operator′s fingers,patient′s comfortable degree,and retrograde infection rate were compar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infection rate around the location of drainage in both groups.Time spent and amount of worn-out glov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uch less than those in the regular group.No obvious discomfort occurred in operator′s finge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risks of pulling pain in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decreased more remarkably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the regular group. Conclusion The improved method of disinfection enhances work efficiency,saves material,and reduces sufferings from both nurse and patient.
[Key words] Disinfectant;Lubrication;Change;Drainage bag
外科术后通常要放置各种引流管,多数是用弹性好的医用乳胶管,下端连接一次性塑料引流袋。为了防止术后逆行感染,要根据引流的性质定期更换引流袋。引流袋连接口一端为硬塑,外套的乳胶管为高弹性,衔接非常紧密。尽管有很多专家对引流袋更换时间进行了一些研究,认为腹腔引流袋更换频繁可增加细菌污染的机会,所以以每周更换一次为宜[1],可大大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但是普外科病种多,重患者多,每个手术后患者至少留置1~7根引流管,根据手术时间的不同,每周会有2 d共花费4~5 h更换引流袋,因导管难以分离使得大拇指起泡、起茧,频繁捻破手套,甚至扯动引流管导致患者疼痛或脱管。本科对于接头难以分离导致费时、费力状况,在消毒方法及连接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取得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普外科2013年3~6月更换引流袋320例次,其中乳腺癌术后胸壁引流管78例次,胰十二指肠术后腹腔引流管104例次,脾切除术后腹腔引流管80例次,直肠癌术后腹腔引流管及肛管58例次;患者年龄19~83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0例次,每次以20例次做对比,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更换引流袋的护士定专人负责,排除人为因素。
1.2 材料
引流管为黄色乳胶管、T管和T管改制的引流管;引流袋为康乐保(中国)公司生产的康维抗反流引流袋;无菌手套为广州市加明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
1.3 方法
两组均戴无菌手套更换引流袋,在手套没有明显体液污染的情况下,每位患者更换期间不更换无菌手套,而只用快速手消毒液涂擦在手套表面,作用半分钟进行手套消毒[2]。具体操作:评估引流管,检查引流袋外包装完好无过期,撕开外包装,挂引流袋于床旁,将包装袋无菌面垫于引流管下,血管钳夹于管端上方3~6 cm处,消毒接口处2次[3],常规组取无菌纱布包裹分离,消毒引流管横截面,接上引流袋,松开血管钳,余下均按标准处理。观察组在夹管用0.5%碘伏消毒2次后,取蘸有充分酒精的棉签再次消毒引流管末端与引流袋连接处一次,消毒双手拇指、食指、中指一次,左手固定引流管,右手拇指和食指一上一下以打响指的手法捻开接头,取0.5%碘伏棉签3根依次消毒管口内径、横截面、外径,接引流袋,连接时松紧适度,以轻轻扯动不会滑脱为宜。其余同常规组。
两组除均严格按无菌操作要求更换引流袋外,并按抗反流引流袋说明每7天更换一次[4],还应做好防止感染的措施[5]。观察引流管及倒引流液时,要注意引流袋的位置不能高于患者插管口的平面。指导患者改变时注意引流袋放置的高度不能过高,站立时不要超过切口平面,平卧时不能高于腋中线,防止逆行感染[6]。搬动患者时,应先夹住引流管,注意保持各种引流管与伤口或黏膜接触部位的洁净。保持好病房内空气、物品、床铺的消毒隔离工作,随时观察置管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现象。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的更换引流袋所需时间、操作者手指的疼痛程度、所耗费手套数量、患者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
3 讨论
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是肝胆外科患者顺利康复出院的保障因素[7],因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至关重要[8]。更换引流袋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像操作表演时那样轻松。目前有很多关于引流袋更换间隔时间的研究,刘松霞[9]探讨腹腔引流液监测对一次性引流袋更换时间的影响,黄莉燕等[10]研究腹膜后腔引流管以3~5 d更换一次引流袋为宜,可降低细菌污染率,减少护理工作量,减少患者的经济费用。在严格消毒的前提下,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能使操作更省力、更方便,且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应该探索的目标。袁志敏等[11]以2%碘酊和75%乙醇消毒导尿管口更换抗反流引流袋已证实可减少尿路感染。碘伏和酒精双重消毒不但强化了消毒效果,而且避免了碘伏消毒后的颜色污染问题,间接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应用液体作用,使乳胶管与硬塑料接头之间的间隙得到后不再紧扣,能轻松分离下来。另外省掉取无菌纱布的步骤,减少了资源浪费。在连接引流袋时,不可过松,过松活动时易滑脱,也不可过紧,过紧将增加下次更换难度。所以应以轻轻扯动不会滑脱为宜。使用酒精消毒,即能达到消毒效果[12],本科均使用抗反流引流袋,另国外也有研究证实抗反流引流袋能控制泌尿道感染的概率[13],每周更换一次引流袋,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减少了引流管引起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周春华,刘晓军,陈小艳,等.引流袋更换时间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6,21(18):79.
[2]涂伟妹,王丽,陈谷霖,等.集中更换引流袋时两种不同手卫生方法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8):103-105.
[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护理操作评分标准2010年[Z].
[4]金文兰.一次性防逆流引流袋的更换时间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3):2608-2609.
[5]张颖.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外科引流管的护理[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1):91.
[6]董海云.外科常用引流管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 32(1):183-184.
[7]李锋.外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6-172.
[8]李志红,尹芳.肝胆外科手术后腹部引流管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J].内蒙古中医药,2013,31(21):178.
[9]刘松霞.腹腔引流液监测对一次性引流袋更换时间影响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19-20.
[10]黄莉燕,梁秋梅,付伟金,等.泌尿系清洁手术腹膜后腔引流袋更换适宜时间的随机对照研究[J].全科护理,2013, 11(1):205-207.
[11]袁志敏,苏小聪,张文娣,等.抗返流尿袋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与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1-22.
[12]刘谷秀.前列腺增生患者两种方式尿液引流与尿路感染的探讨[J].西部医学,2003,1(2):105-106.
关键词 外科手术学基础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20
1研究背景
“外科手术基础”是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前必备的基础和基本技能。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如何合理、有效、全面地评估“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一直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该门课程缺乏与之配套的教材或音像制品,加之带教老师对考核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就存在明显的差异,之前我院该门课程的考核基本上是按照平时实验课操作的情况,随机地给学生赋以一个分数作为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严重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故对医学生临床能力无法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因此,亟待建立一种更为有效的考核模式。
2组织和实施
(1)研究对象。选定2013级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24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124名学生的“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考核采用OSCE方案,对照组124名学生的课程考核采用传统的笔试+随机抽取一项操作进行考核。
(2)研究方法。根据全国医学本科教育最低标准,结合重庆医科大学“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借鉴OSCE先进理念,在总结前面多届考核方案的基础上,外科学教研室全体老师集思广益,共同探讨适合于该门课程的OSCE方案,并制定统一的量表对学生的临床能力进行综合平价。如表1所示:
3结果分析
(1)“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考试结束后自制调查问卷,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案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包括学生和授课教师均进行调查,评估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此次在学校网络平台共发出调查问卷248份,回收24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19%,调查问卷显示教学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达到91.9%。两组比较,P
(2)同时,收集学生多站式考核成绩,以t检验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显著性检验。
从表3中可以看出,器械认识打结、穿无菌手术衣这两站的考试成绩,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外科洗手、消毒铺巾、戴无菌手套、切开缝合、伤口换药或拆线等五站的考核成绩,观察组和对照组成绩有明显差异(P
1.1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实习医学生刚刚从理论学习转向临床实践,他们普遍存在重诊疗轻预防的思想,在职业感染的防护方面更缺乏相应的知识及实际经验。在临床诊疗中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保护自己,没有形成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再者,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往往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而造成职业暴露,因此技术有待提高。
1.2工作环境原因口腔科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患者咳嗽喷出的飞沫,口腔治疗过程中的气溶胶,修复义齿打磨的粉末都可造成环境污染。有调查显示,口腔科门诊空气质量检测合格率仅61.4%[1].医学生在实习时较一般医务人员需要更多、直接、频繁地接触大量患者及其体液、血液、分泌物等,由于经验不足和操作不熟练,工作中易被缝针、车针、注射针、刀片等锐器刺伤,工作服易被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浸湿,患者所携带的病原体就可能从皮肤、黏膜的破损处进入人体,造成感染,所以医学生的感染概率极大[2]。
1.3防护措施不力实习医生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全,标准预防意识薄弱,对手的清洁、消毒重视不够,有些人治疗时不戴手套,诊疗前后不洗手,即使戴手套,手套穿孔后也不及时更换。洗手的依从性很低,大部分认识不到洗手的重要性。而综合治疗台的各种器械控制开关的接触频率高,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有些实习医生误认为戴着手套就是最好的保护,用戴着手套的手去调节治疗椅位、开闭照明灯等不经意的小动作,使被手套污染的开关成为传播疾病的中介源头。
1.4无菌观念差个别实习医生无菌观念不强,认为口腔是有菌环境,口腔科治疗与外科手术不同,无菌操作与否无关紧要,忽视诊疗患者之间的认真洗手或流于形式地洗手。有些不了解无菌操作基本技术,不知晓无菌持物镊、无菌手套的正确使用方法。夹取无菌物品后未能正确、及时地盖好盖子,甚至为了节省时间图方便,戴污染的手套去拿无菌持物镊,导致治疗前、中、后不安全隐患。
1.5职业损伤口腔科麻醉、根管治疗等操作中常用的注射针、缝针、拔髓针使实习医生处于针刺的危险中,而锐器刺伤后未引起重视,部分实习医生存在侥幸心理,不报告、不处理,为医源性感染创造了条件。
1.6重金属与化学消毒剂的污染口腔科工作中经常接触一些有毒物质,如汞、樟脑酚、戊二醛等,难免暴露在危险之中。银汞合金是口腔科常用的充填材料,常温下易蒸发,在调剂和充填中患者呼出的汞蒸气和操作中不慎撒落的汞及废弃的汞合金和磨除的旧的充填物产生的汞尘,都可造成污染。而化学药物使诊疗室内弥散着醛味、氨味,长期处于此环境中,对皮肤黏膜刺激并致敏,易引起过敏性皮炎、鼻炎。
2对策
2.1提高实习医生对防止职业暴露、加强个人防护重要性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对实习医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包括口腔科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无菌物品的正确使用,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六步洗手法”,标准预防的意识,个人预防知识的培训及用具使用方法,医疗锐器用后的处理及锐器刺伤后的紧急处理措施等。定期对全体实习医生进行相关知识考核,增强全员消毒隔离无菌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重要性,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来配合口腔科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措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纠正他们的不安全行为。
2.2改善口腔科诊疗环境口腔诊疗室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紫外线消毒空气每月2次,每次30min,就诊前后患者用含漱液漱口,减少口腔微生物含量。治疗中使用强吸力,最大限度降低飞沫喷溅,每次诊疗开始前和结束后用踩踏脚闸冲洗管腔30s,以减少回吸。每天工作前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包括:综合治疗椅表面、工作台面、地面、无影灯扶手等,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诊疗环境。
2.3强调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实习医生的职业防护教育,引入标准预防概念,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治疗中必须穿工作衣、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及佩戴防护镜或面罩,必要时戴防水围裙。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都有一定的要求,每次使用结束后,用水和皂液清洗护目镜和面罩,有血液等污染时用中效消毒剂擦拭,外科口罩被飞溅污染或内层因呼吸潮湿后也应及时更换,治疗过程中禁止戴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接电话等。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诊治患者前后或者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脱去手套后也要洗手,严格遵循“六步洗手法”,规范洗手方法、时间、擦手用具。诊疗过程中保证光线充足,认真仔细,防止锐器损伤。
2.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口腔科诊疗操作中交叉感染的危险远远大于外科,积极将外科无菌观念引入口腔治疗中,努力将交叉感染降到最低限度,确保诊疗过程中的医患安全。对平日操作过程中污染无菌物品,无菌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及时给予指正,纠正诊疗过程中不良行为。督促他们遵守有关消毒、灭菌、隔离的规章制度,正确使用各种器械,降低污染。对口腔科全体实习医生定期进行相关知识及操作考核,不合格者再次培训、再次考核。
1规范化教学是外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外科手术学是一门实践学科,是临床工作的基础,主要是在掌握一定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医学生的外科学基本理念和基本手术操作技能,是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基础[1-2]。然而,由于医学生的数量众多,习惯养成和思想性格各异,理论基础、模仿和领悟能力各不相同,同时教师来自临床一线的不同学科,手术操作手法和习惯往往各不相同,容易使学生的操作不协调一致而产生偏差和误解。因此,实施规范化教学是对师生的共同要求,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2规范化教学的目的
通过外科手术学的规范化教学,使医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学观念和外科无菌观念,培养扎实的外科基本功与专业素养,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临床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规范化教学的基本内容
外科手术学的规范化教学首先是要对医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医学伦理学方面的教育:由于实验动物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付出了生命,因此要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爱伤观念,在手术操作中尽可能地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然后进行规范化的手术操作基本功训练:包括打结、手术器械的识别与正确使用,无菌技术、术前洗手、穿脱手术衣、带无菌手套、术野消毒、铺巾,组织切开、止血、结扎、缝合、分离、暴露,各种外科缝合方法等等。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医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培养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然后再制定密切联系临床的操作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动物的外伤性清创缝合,小肠吻合,阑尾切除,胃造瘘等手术操作步骤、方法和要求;最后,在实践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临床工作的艰辛和责任,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培养科学的理念,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4规范化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外科手术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授课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外科实践经验[3]。由于开展手术学教学困难较多,要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往往需要付出比一般课程更多的努力和构思技巧[4]。我们实施规范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包括:1)授课前由教研室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操作流程,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授课老师集体学习,认真备课,统一思想认识、操作技巧和器械使用方法等内容,轮流进行试讲,并请专家进行评价和改进。2)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分组,实施编组教学,有利于师生尽快相互了解、熟悉和沟通。3)对抽象的外科学基本理论进行概括总结,归纳操作技巧和口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记忆;结合幻灯、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以及教师示教将各种操作具体化、形象化,最大程度的利于学生理解和贯彻施行。4)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严格基本功训练,规范操作方法和步骤,及时指出并纠正其缺点和错误;按严格的外科手术来管理和实施动物手术操作课程,贯彻无菌观念;加强思想教育和纪律观念,杜绝散漫现象。5)组织培训学生骨干和教学辅助人员,保证动物手术操作过程中的秩序和安全,防止事故和意外损伤的发生。6)将学生进行分组配对训练,相互指导和纠正错误,在动物手术操作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整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7)以学生为中心的开展各项技能训练和操作竞赛,根据操作中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点评,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体化的指导和帮助,利于其迅速纠正不良操作习惯,提高操作技能水平。8)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加强督促练习,鼓励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加强心理沟通,对于屡教不改者予以批评教育。9)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考核标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的各项操作技能进行考核,严格贯彻考核标准,杜绝依靠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5规范化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最好方式,能够及时反馈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有利于进行归纳总结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5]。我们通过制定科学合理、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纪律、课堂氛围、考核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采取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专家评价等几个方面对规范化教学的效果进行检验,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学生的考核成绩是评价教学效果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内容,由于外科学教学是以实践操作为主,因此制定标准化的考核指标意义重大。我们根据教学情况制定了各项具体的考核指标,包括:打结速度不低于每分钟60个单结、连续缝合5针的速度不超过90秒等等内容,同时对于穿衣、带手套,器械的正确使用,手术操作和缝合的方法,无菌意识和观念等方面,制定若干细则,对于常犯错误和容易忽视的问题重点进行考核。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完成后还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对教学内容、方法、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方式、课堂气氛、互动程度、多媒体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包括课堂纪律,学习氛围,学习态度,学生参与程度,教学难点和常见错误等等。最后,教学管理机构通过不定期地召开师生座谈会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沟通,然后分别进行探讨,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米娜,李洪艳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肝胆外科,重庆
【关键词】 肝胆疾病;职业暴露;防护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不断提高,临床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而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的现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2]。肝胆病科的工作环境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肝胆病科护士是受到职业危害最高的群体之一。本文就肝胆外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报告如下。
1 肝胆外科常见职业性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的危害
生物因素不仅危害护士健康,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2],其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生物因素损害的主要来源有:肝胆外科护士频繁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严重,是主要的感染途径,这些病毒通过血液传播一次即可感染。
1.2 物理因素的危害
构成物理因素主要包括:锐器伤、辐射危害、噪声损伤、粉尘等元素。如人的眼睛、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灼伤、红斑、眼角膜炎、皮肤过敏。此外,护理人员在配合介入治疗时,放射线对人体能产生负面生物效应,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特别对神经、皮肤、造血、生殖等系统,因此导致近期及远期血液疾病及肿痛等已经被证实。
1.3 化学因素的危害
化学因素指工作中所接触的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主要来自抗肿瘤药和消毒制剂。化疗药物可以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被人体直接吸收,接触化疗药物可能引起细胞突变、癌症及自然流产、宫外孕、子代先天性畸形等后果。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等。
2 职业防护
2.1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1.1 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的防护 护士要严格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在医院内进行的所有操作都视为可感染性操作。配备隔离防护用品,如一次性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在接触每名患者前后都要洗手,包括脱手套后,当预料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确保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做到早期预防[34]。
2.1.2 艾滋病的防护 采用预防hbv感染的标准措施足以防止hiv的感染。当预计血液、体液有喷溅至眼、口腔、其他黏膜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应戴护目镜和防渗透性口罩。护理人员有皮肤损伤、皮炎或黏膜损伤(如口腔溃疡)等,不应参加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治疗、护理、检查工作。操作时不慎被污染的锐器损伤时,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 min;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出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冲洗;用0.5%碘伏消毒后包扎伤口。按职业暴露后预防(pep)的程序进行处理。
2.2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
2.2.1 放射线的防护 人员在辐射场所停留的时间越长所受到的射线辐射剂量越大,因此要尽量缩短暴露时间;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要穿铅衣,佩戴眼镜,戴铅脖套及铅帽;孕期或者将要怀孕的护士应调离辐射危害大的工作岗位。在岗人员要定期检查身体,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2.2.2 环境因素的防护 对高温、噪音、寒冷、潮湿的环境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安装降噪设备,冬季洗涤时使用热水,在高温潮湿的环境安装空调、除湿器等。
2.3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针对挥发性消毒剂可适度扩大消毒间面积,安装排气扇;护士接触消毒剂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如溅到眼睛里、皮肤上应反复用水冲洗干净。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时,应戴口罩、帽子、手套,穿围裙,皮肤有破损者戴双层手套。开启安瓿时应防止划伤手,配制药液时防止药物溢出,有条件的可在净化台内加药。操作完毕后用流动水,肥皂彻底清洗双手、前臂并洗脸。
职业安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工作中,必须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及整体素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操作程序,减少和防止职业性损伤的发生,制定合格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 方咏梅.护士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 65-67.
[2] 张利容,蔡红卫,郑焱玲.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的自我防护[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3(3):206.
[3] 戴 琴,冯正直,谢刚敏.重症监护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 488-490.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在小儿胸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及方法。方法 使用胸腔镜对22例小儿胸外科疾病进行手术。结果 22例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手术时间40~130min,平均70min,辅助2.5~5cm小切口8例,术后住院时间5~12天,平均8天。结论 电视胸腔镜手术在小儿胸外科疾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关键词】 儿童;胸外科手术;胸腔镜检查
2006年2月~2008年2月,我们对22例小儿胸外科疾病进行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4~11岁,平均7岁。自发性气胸8例,胸膜肿瘤3例,周围型肺良性肿瘤2例,纵隔肿瘤2例,急性脓胸6例(均为经胸腔闭式引流后效果不佳者),先天性膈疝1例。左侧病变14例,右侧病变8例。
1.2 方法
单腔气管插管和静脉复合麻醉,使用Rudolf腔镜系统和5mm 30°硬镜及Ethicon Endo-Surgery手术器械,辅以常规开胸包。先于腋中线第6肋间做长0.6cm的切口作为观察孔,置入套管及胸腔镜,在镜视下根据病变的部位及情况分别于腋前线、腋后线处做另外2个切口,其中靠近病灶部位的切口必要时可扩张至可置入1.0cm的套管以便于缝合,置入套管及腔镜器械完成对病变部位的切除、缝合等操作;对于急性脓胸,吸尽脓液后以吸引器刮吸肺叶及胸纤维膜直至肺叶完全复张,必要时修补肺叶破损处;对于胸膜肿瘤、纵隔肿瘤、肺良性肿瘤及膈疝等病例,在置入观察镜后则根据病灶大小于相应部位辅助2.5~5cm的小切口,经切口置入腔镜或常规器械完成病灶的处理,同时便于切除病灶的取出,对于较大的病灶,可经切口置入一次性手套,将病灶放入手套内剪碎取出。
2 结果
22例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8例辅助小切口2.5~5cm。手术时间40~13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50~250ml,平均110ml。术后置管时间2~5天,平均3天。术后住院5~12天,平均8天。
3 讨论
近十年来,随着电视胸腔镜的设备不断发展、VATS技术不断成熟,VATS在小儿胸外科疾病中的应用逐渐开展。儿童胸腔较小,其传统手术时的切口亦较小,有时难以使术野得到充分的显露,且不利于操作。VATS具有良好的照明系统,通过小孔可以深入到手术野,微型摄像机把术野图像清晰显示在监视器上,解决了小切口暴露不充分的矛盾;术者可以用内镜器械进行手术操作,从而使胸腔镜外科以小的创伤达到了与传统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1]。尤其在某些小儿胸外科疾病如自发性气胸,因VATS治疗安全、有效、微创,而将其作为治疗自发性气胸的金标准[2,3]。
在某些小儿胸外科疾病的VATS治疗中,我们认为有时辅助一定的小切口是必要的。对于先天性膈疝,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是安全、微创的[4];对于胸腔内及肺内肿瘤,辅助小切口便于将切除的标本取出,对于比切口大的标本,亦可置入一次性手套后剪碎取出;肺内的肿瘤有时难以定位,辅助小切口后可通过手指的触摸定位,并通过缝合提吊可将肿瘤提至切口处,使用常规器械迅速切除、缝合,从而缩短手术、麻醉时间;对于辅助小切口的部位,应以尽量接近病灶部位为原则,儿童肋骨弹性大,通过甲状腺拉钩的牵拉,辅以胸腔镜系统的照明,可使术野得到良好的显露,而无需使用张胸器,减少患儿术后切口疼痛;此外,辅助小切口可以常规、腔镜器械完成手术操作,减少一次性耗品如切割缝合器的使用,从而降低费用。
以胸腔镜为代表的胸部微创外科是胸外科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5]。VATS在小儿胸外科的许多进展及优势令人鼓舞,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及缺陷,尤其是一些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如复张性肺水肿、大出血等。因此,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以对患儿最有利作为选择术式的标准,且术者应有良好的开胸技术作为基础。相信随着器械、设备不断发展,手术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VATS在小儿胸外科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刘文英,王勇.胸腔镜在小儿胸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5):375-376.
[2]沈祯云,刘丹丹,梁正,等.腋下小切口与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及费用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2):85-87.
[3]崔玉尚,张志庸,候夏宝,等.气胸治疗的手术方式比较[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3):224-226.
我们结合农村医学专业的特点,选择外科无菌术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应用与探索,在应用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本文通过总结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应用与探索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期望对外科学开放式实验教学起到推动作用,现介绍如下。
1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1.1实验内容的多样性
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我们增大了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实验的比例,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多、范围广,随着教学的深入,从最初的密闭式静脉滴注到模拟清创、换药等,在实验内容上体现了多样化和个性化。
1.2实验项目选取的自主性
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做好实验准备,讲解操作步骤,或是学生观看视频、教师示教,然后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学生是被动的、机械的,缺乏思考,且实验内容多是模拟操作,有菌无菌没有明显的差别,学生也意识不到自己违反操作规程带来的危害。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动物、实验内容,也可以根据实验室条件和实验目的自己设计感兴趣的实验,学生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制订实验方案,但实验实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查阅书籍资料,才能进行实验,若违反无菌原则,手术动物就会被感染,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医德。
1.3实验教学的开放性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中,由于时问和实验内容的限制,学生的收获有限,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难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实验室是对学生完全开放的,学生在实验课上完成不了的实验可以在课下继续进行;实验项目也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教师的科研项目。
2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应用
为了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外科学教研室和实验室联合开展外科无菌术开放式实验教学应用。从2011年9月开始对我校2010级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开展外科无菌术开放式实验教学,直至2012年6月,整个外科学教学任务完成。
2.1前期准备工作
2.1.1物资准备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增多,实验耗材随之增加,尤其是要饲养大量实验动物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学校加大投入,新建了一问外科学手术实验室、动物饲养室,以确保实验时有充足的实验动物等。
2.1.2实验室管理制度结合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际,我们调整、完善和规范了实验室规章制度,合理安排实验室、动物饲养室的值班时问以及师资调配。实验室管理是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基础;动物的合理喂养及护理监测会直接影响手术结果。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使实验室的开放时问增加,还极大地增加了实验员、饲养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2确定实验项目
为了满足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多样性的要求,结合我校外科学手术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围绕外科无菌术,根据外科学授课进程,我们确定了5个实验项目,分6次进行实验。术前洗手、穿脱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模拟手术1次,以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清创及换药2次,重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烧伤性实验1次,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等;剖腹探查2次,侧重于学生科研认识的提高和科研素质的培养。同时,在整个过程中穿插显微镜观察,让学生进行无菌技术的创面涂片和未经无菌处理的创面涂片的区别实验,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和失误。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相互合作、互换角色,分别充当麻醉师、主刀、第一助手、第二助手、器械护士、巡回护士。每组实验结束,小组讨论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实验积累经验。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3实验教学的实施
引导学生转变认识,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利用开放实验室加强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比如: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术前洗手、穿脱无菌手术衣、戴脱无菌手套、铺无菌单;手术器械的清洗、保养、灭菌;静脉穿刺、静脉输液药物的配制;患病动物的喂养和护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