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8: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震灾害防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矿震监测与矿震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我市矿震监测及矿震灾害防范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加快推进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一)各县区要加快推进测震台网和强震台网建设,2012年年底前,每县区要完成1个深井数字测震台和1个数字强震监测台的建设任务。要加快推进流动地震监测仪器的配备,强化地震现场流动观测。矿区所在地的县区,要进一步提高测震台网密度,努力增强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和矿震监测预警能力。
(二)大型煤矿企业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煤矿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任务,保障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正常运行,并将监测信息纳入全省地震监测系统。要结合各矿区地质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对采矿层及岩体结构本身特性变化、重力场、区域应力场水平的监测,确保矿区生产安全。市、县地震部门要做好对煤矿企业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台网的监测作用。
二、加强矿震监测、防范及应急处置工作
(一)积极开展地质构造探测
各煤矿企业要积极开展对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探测,探明区域地质构造分布、采空区分布以及地质构造活动情况,建立煤矿采矿分布地理信息数据库,定期更新数据库内容,为快速判定地震类型提供依据。
(二)加强矿震分析研究
各级地震部门要加强对天然地震、矿震和工程爆破等地震波形的研究,建立区域精密速度结构模型,努力提高震源定位精度,提升矿震速报水平。要加强矿震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加强矿震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分析与研究,准确把握矿震灾害的发展演变趋势。
(三)加强矿震信息报送与资源共享
各煤矿企业要加强与地震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依托省、市地震监测网络,建立矿震信息报送和矿区地质构造、矿区开采分布等资料共享的机制,对易发生矿震灾害的危险地段、区域定期进行检测、评估和监控,并及时将相关情况报告煤矿安全监察、地震等部门,共同做好矿震监测与矿震灾害防范工作。市、县公安部门要对煤矿爆破作业单位资质进行严格审批、定期审核。煤矿爆破作业单位要将超限用药齐发爆破作业情况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并备案,以避免因人工爆破造成地震误传引发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
(四)完善矿震应急处置机制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矿震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认真做好矿震灾害事件的信息分析、灾害调查、人员疏散、医疗救护、搬迁安置、秩序维护、抢险调度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各煤矿企业要建立完善矿震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应急培训和演练,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更新和完善,保证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做好地震观测技术和设备在矿震监测中的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矿震监测与矿震灾害防范工作水平。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带,且地形构造复杂,多为山地和丘陵,是个岛国,人口密度大,且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高。无论从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的角度来说,如果发生强震,面临诸多的不利因素,日本这个国家将会有极大的损失。但是由于他们对地震的研究与重视,具有相当丰富的应对地震灾害的经验,使得“地震之国”面临强震却比一般国家的人员伤亡等都要少,该国在地震防范与减灾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地震的前兆与预报
虽然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识和预测的。日本该国在地震可预测性之一灾害前兆的预测和预报这一方面就为地震的防范树立了新概念。该国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和健全了相对完善的地震监测与预报网,多次地震预报的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地震的减灾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震前的应急预案
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本身国土上多火山地震,为了降低地震带来的威胁,日本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结合本国地形构造复杂、人口密度大、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的国情实际,制定出了许多较为完善且合理的应急预案。一但发生地震,有关部门可以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根据地震监测数据,政府可以迅速启动相关预案,做出及时且较准确的救灾措施,有效的减轻地震所带来的损失。
国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日本本国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一般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来对本国国民进行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较强的防震减灾意识,使日本国民在面临地震时,一般都会保持相对的冷静,懂得应急措施,清楚防灾紧急通道,在灾中自救和互救意识比较强。在日常时候,日本国民有防震的准备,家庭或公司通常都备有地震应急包等应急设施。较强的防震减灾意识,使得日本国民在面对地震灾害时,有效的降低了人身的易损程度,有效的降低了人员伤亡。
建设防震减灾工程
日本具有较发达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使得日本在建设防震减灾工程这方面为世界树立了榜样。该国的房屋建设一般由相关部门严格的检测与规划、地理专业的地质堪测、建材的抗震合格性三大部分组成。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建造,有效的提高了日本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对地震灾情起到明显的“缩小”作用。
目前存在问题主要:一是我国《保险法》缺少相关的巨灾保险的法律条文;二是缺乏专门的巨灾保险管理机构;三是缺乏巨灾保险的整体规划,未将地震保险纳入国家灾难风险管理体系灾前防范环节中;四是政府未明确在巨灾保险体系中与商业保险公司的职能划分;五是对巨灾保险的再保险没有明确规定;六是缺乏相关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包括计提巨灾保险准备金、免征巨灾保险保费收入营业税等法律规范。实施商业地震保险的强制性不足。目前国内各家财产保险公司所实行的财产保险条款都将地震保险责任列为免除条款,如建筑、安装工程险是以附加险形式扩展地震保险责任,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明显把地震保险责任列为免除条款,健康保险、人身意外责任险也将地震保险责任列为免除条款。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保险法》条款中进行修订增文,把地震列入保险责任,尽快恢复地震保险职能,使利国利民的保险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地震保险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目前存在问题是:一是在建建筑物存在制度性缺陷。我国政府自1989年起就出台法规,要求在建建筑物的设计标准要达到一定的防震能力,但现实中不少在建建筑物仍没有严格遵守防震标准,如偷工减料等现象,削弱了抗震性能,增加了保险承保的难度。二是缺乏对地震风险的有效评估。巨灾风险承保必须建立在对巨灾损失进行有效评估的基础上,但目前国内对地震数据与保险数据进行有效对接方面做得还不够,难以从保险角度对地震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三是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缺乏。大多数人只能从国民教育地理课本章节中了解地震、防震减灾知识以及人员逃生的常识,有关部门向社会大众开展普及宣传地震知识和提高防震抗灾能力的活动较少。
商业保险公司要主动恢复承揽地震保险业务。商业保险公司恢复办理地震保险是广大客户的迫切需要,是充分发挥保险补偿职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表现,主动为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排忧解难,分担风险,从而提升保险业在社会的影响力,有效提升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商业保险公司要充分发挥再保险功能。再保险的作用在于有效地分散风险,使保险人利用分保手段对自身所承担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散,保证其承担的保险责任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由于承保地震险的保额巨大、风险集中,保险人将超过一定比例的责任分保出去后,不仅可以保证公司财务的稳定性,使其业务量得以扩展,又不影响其偿付能力。采用分保形式不失为分散震灾风险的最好方式,通过相互转分保,保险人和再保险人既可将过分巨大的风险责任进行合理转移,同时又能吸收其他风险责任的转入,使保险公司所承担的总保险责任数额变化不大,但却实现了地震灾害风险单位的大量化及地震灾害风险责任的平均化,确保保险人财务稳定性得到较大提高。政府部门要为商业保险公司开办震灾保险提供政策支持。地震灾害保险不是单纯的商业性保险,其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震灾害风险发生频率较低,公众投保意识不强,而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大,商业保险公司难于独立承担,需要政府部门为商业保险公司开办震灾保险提供政策支持。首先,政府应加快立法,在《保险法》条文增加相关的巨灾保险法律条款,并赋予实施地震保险的强制性措施;其次,国家抗灾主管部门应与保险监管机构联合设立专门的巨灾保险管理机构;再次,应明确对震灾保险给予相关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在《保险法》中增加巨灾保险的法律条款,制定与地震保险相关的经济补偿实施细则。
强化对在建建筑物工程防震抗震达标的监督管理。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在建建筑物工程的设计标准和施工标准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提高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地震灾害保险的可行性。商业保险公司可根据不同建筑物的防震抗震级别厘定不同的承保费率。如,防震抗震级别较高的建筑物,可实行较低费率承保;防震抗震级别较低的建筑物,实行较高的费率承保,以全面促进在建建筑物工程设计施工达到国家防震抗震的标准和要求。地震灾害保险可列明自负额和免责条款。强烈地震一旦发生,往往财产损失较大,商业保险公司难以承担所有损失,只承担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进行补偿,所以在地震保险条款中可以列明被保险人对地震灾害损失风险中应承担一定的自负额,以及免除条款。此举有利于增强被保险人对投保标的责任和保护意识,也有利于商业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运作和地震灾害保险的持续开展。
作者:蓝振家 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分公司
关键词:大跨度桥梁,抗震程度,检测技术
引言
在以往地震灾害事故发生的经验下,政府相关部门对地震防范的意识逐渐的重视起来。我国地域范围较大,地震区域分布比较广泛,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因此在交通运输方面,一定要让桥梁抗震意识强大起来[1,2]。传统的桥梁抗震检测技术其拉力与压力都较小,不能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支撑住整个桥梁,为此,对大跨度桥梁的抗震程度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3,4]。首先使用现场检测抗震性能评估、已有信息性能评估、精准计算桥梁抗震程度检测技术对大跨度桥梁的抗震程度进行了检测。其次,为验证该技术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由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桥梁抗震程度的检测技术能够改善传统技术作用力的问题,还大大增强了防范的力度,为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1大跨度桥梁的抗震程度检测技术
1.1现场检测抗震性能评估技术
为了预防地震灾害的发生对桥梁的损害,使用现场对大跨度桥梁检测进行抗震性能的评估。该评估的方法可以根据桥梁外表的情况进行桥梁的检测,通过标记不同颜色来评估桥梁受到地震灾害导致危险情况的等级。从轻到重的颜色分别为:绿、蓝、黄、橙、红来标记桥梁结构的危险等级,损伤程度较小的用绿色进行标记;轻度损伤用蓝色进行标记;损伤程度较大的用黄色进行标记;严重损伤用橙色进行标记;损伤程度已达到最高或桥梁坍塌用红色进行标记。
1.2已有信息性能评估技术
在已发生的地震灾害的经验上进行总结与分析,按照实际情况建立桥梁的模型,进行模拟地震灾害的发生,由此观察出桥梁抗震性能的级别和损伤的程度,进而完成对桥梁抗震的检测。该方法对模拟环境要求标准非常的高,不仅需要考虑大跨度桥梁的整体结构,还要对桥梁的位置与地面的高度和地震强度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已有的信息对桥梁抗震性能进行评估有利于在地震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的对灾区的交通情况进行维护,起到全局运输性能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外界与灾区不能通信的状况下,其优势能够较大的体现出来。
1.3精准计算桥梁抗震程度检测技术
在对桥梁进行抗震程度检测的时候,以支座为保险的桥梁最先需要进行检测,桥墩出现易修复或者损坏的时候,桩基是万万不能被损坏的。应该优先考虑群桩的基础承受力,避免使用桩柱式的基础,在桥墩上方设置塑性较强的耗能机制,避免脆性的损伤,对极易发生损坏的地方进行维修,墩柱的抗剪能力计算公式如下:其中,Fn为墩柱的抗剪能力;Fc为承台的支持力;Fs为桥梁盖的支持力;αc为大跨度桥梁弯曲的角度;fc为桥梁之间的拉力;fc'为各个小阶段之间的拉力;Dc为脊柱的支持力;Pc为墩柱极限弯矩的力度;s为桥梁的面积。基于墩柱抗剪能力的计算公式,对桥梁抗震性能进行评估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能力需求比法、能力谱法。能力需求比法是将地震数据进行分析,而后得到信息的总汇,对比桥梁构造中的任何一个构件的地震能力来估量大跨度桥梁的抗震程度。如果抗震性能的需求大于1,那么桥梁的结构就不会受到地震的破坏,否则该结构将存在较大的危险。这种方法主要在可能会发生地震灾害情况下的桥梁结构抗震程度的检测中使用。能力谱法是将桥梁的框架当成一个独立的框架,运动的状态为刚性状态,分析使用情况极限下的状态,并将设计与实际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大跨度桥梁的抗震情况。
2技术对比
桥梁内力的分布与结构的位移情况在理论上是不对称的,其内力与主桥梁竖向的位移相对来说比较大。由此可得出该结构总体抗震技术性能与传统的检测技术的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由此可得出结论:传统桥梁抗震技术的拉力与压力都较小,不能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支撑住整个桥梁。抗震性能与大跨度桥梁的桥型有关,也与场地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而且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具体的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思想,本文技术的应用充分结合了上述的这些优点,其检测技术能够在实际的桥梁工程建设中解决抗震设计的问题。
3结语
大跨度桥梁作为当前建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产业,其整体结构的设计与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桥梁的安全性,对于桥梁的结构原则太过于宽宏,应该进行细化,并对桥梁结构的不同位置与不同的构件在不同地震级别的水平下,使用不同的量化指标。现场检测抗震性能评估技术、已有信息性能评估技术、精准计算桥梁抗震程度检测技术都能够充分的满足桥梁抗震性能的检测,为我国未来的桥梁抗震检测技术提供了启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修身,戴胜勇,陈兴冲,等.川藏铁路大跨度桥梁抗震设防标准研究[J].铁道学报,2016,38(10):85-89.
[2]张新军,张超.大跨度悬索桥合理抗震结构体系研究[J].世界桥梁,2017,45(1):39-44.
[3]沈星,倪晓博,叶爱君.大跨度斜拉桥边墩横向抗震体系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6,29(11):82-89.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在校园内进一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二、目的要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为防震减灾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让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进课堂、进家庭,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和行为。
三、活动安排在2011年秋新学期开学后,集中安排一周时间,开展以“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地震科普进校园宣传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大*力宣传地震科普知识,进一步加大学校防震减灾宣传力度,认真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组织师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全体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广大师生应急自救自护能力。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结合9月份新学期开学各项工作,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利用班会教育课和图文资料展示与分发、广播站结合此次汶川抗震活动经验与教训)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
2、开设地震科普知识专栏,组织学生集中观看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在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挂图,分发《地震知识百问百答》、《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地震科普读本。
3、通过组织班队会等活动,在师生中宣传普及应急知识,让学校师生进一步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灾
害发生前的防范方法、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按计划,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完成,届时发生破坏性地震,我国将能提供秒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数秒钟即地震预警可谓“生死时速”,是在和地震波“赛跑”争抢时间。工程项目总设计师金星研究员解释说,地震发生时,具有破坏性的S波是以每秒3.5千米的速度从震中向四周扩散,比如10秒钟S波只扩散到距震中35千米左右的区域。而一般7级以上的地震都有很大的断层,如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范围超过200千米。因此10秒左右对外地震预警,就抢在S波到来之前,为老百姓逃生避险赢得宝贵时间。
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需要在未来投资18.5亿元,在全国建设1960个配置测震仪和强震仪的基准站、3309个配置强震仪的基本站、10241个配置烈度仪的一般站。在包括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新疆天山地震带的重点区域内,三类台站平均间距为12.5千米。
据了解,国家地震烈度速蠛驮ぞ工程将包括站点观测、数据处理、信息、网络和运行保障五大系统。除了能为重点区域提供秒级的地震预警服务,还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1至2分钟地震基本参数速报信息,2至5分钟烈度速报信息,30分钟至24小时持续提供地震灾害评估信息,24小时后产出更为丰富的信息产品。
一、指导思想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在校园内进一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二、目的
要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为防震减灾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让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进课堂、进家庭,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和行为。
三、活动安排
在今年秋新学期开学后,集中安排一周时间,开展以“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地震科普进校园宣传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大力宣传地震科普知识,进一步加大学校防震减灾宣传力度,认真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组织师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全体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广大师生应急自救自护能力。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结合9月份新学期开学各项工作,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利用班会教育课和图文资料展示与分发、广播站结合此次汶川抗震活动经验与教训)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
2、开设地震科普知识专栏,组织学生集中观看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在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挂图,分发《地震知识百问百答》、《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地震科普读本。
3、通过组织班队会等活动,在师生中宣传普及应急知识,让学校师生进一步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灾害发生前的防范方法、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