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
时间:2023-09-24 10:58: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因此,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尤为重要,对待自然灾害我们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对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和实地操作演练等形式的实践才能使全校师生熟练掌握预案,进一步掌握逃生技能。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在宽城区教育局学校安全科的大力鼓励和领导下,我校按上级要求及时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防震救灾演练、防踩踏安全行规演练和校车安全逃生演练等各型安全演练,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以便应对自然灾害对我们的侵袭。
我认为如何培养师生应对自然灾害逃生能力的具体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确保学校师生应对自然灾害逃生能力的提升,我校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年级组长为及班主任为组员的“培养师生应对自然灾害逃生能力”的指导落实小组。带领师生学习和领会我国应急管理和综合防灾减灾的工作现状,普及和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推进应对自然灾害逃生能力的技能培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能力。
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
重点是摸清学校师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程度和逃生能力的强度。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方案,从思想和行动上对师生进行改造,让他们认清自然灾害的危害性,从“我得防范”到“我要防范”,变“被动”为“主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具体措施如下:
1. 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和讨论各种自然灾害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
2. 经常收听国家或地方政府和主管灾害部门的灾害信息,不听信谣传,及时关注教育局安全群的信息和来自“校安通”的长春市教育局的安全提示信息,并及时传达精神给学校领导和师生做好相关安全工作。
3. 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质、技术准备。
4. 组织学校学生安全社团和校园安全巡逻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并及时汇报学校做好防备。
5. 告诉师生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不必惊恐。立即上报,学校再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
6. 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应该立即通知全校领导及师生,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7. 灾前选好避难场所,当自然灾害真的来临时,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8. 在救灾行动中,不要惊慌,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9. 加强我校预防自然灾害的硬件设施的管理,比如楼体加固等。
10. 做好师生的防灾减灾的各种演练活动,比如“防震安全演练”、“防踩踏安全行规演练”、“校车逃生安全演练”等,有效提高师生的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能力。
11. 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教育工作,强化宣传教育,联合家长、社会共同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工作。
12. 落实值班带班制度,发现情况及时汇报校领导,有必要时要及时汇报区教育局安全科。
三、强化落实,夯实管理
1. 完善学校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制定好各种安全预案、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不断推进学校安全工作管理规范化,为提高学校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能力奠定基础。
2. 加强法制安全宣传和教育,必要时请专家来学校辅导,切实提高我校师生的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
3. 进一步落实好领导和教师的“一岗双责”。自然灾害来临时,每一位领导和教师既是岗位的业务负责人又是岗位的安全负责人。
关键词:公路;极端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地球及其地球周围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运动、变化的本质规律及其人类社会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后所产生的灾害(人的生命及其技术和所创造的财富之不能承受的威胁),随时威胁着人类局部地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不论人类的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类在一些极端自然灾害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世界上因灾害遭毁灭的城市有53座,因地震而毁灭的为27座,另一半为水灾所致。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54%大多数是被震垮的房子压死的),但人类的技术和综合能力可以避免或减少极端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一、自然灾害的种类
我国地域、海疆辽阔,江河湖泊水系发达,山高盆低,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变化异常,雨量不均,植被不匀,湿地减少,人口较多,各种复杂因素的构成和地球及其地球周围环境运动、变化的本质规律,其自然灾害的潜在与发生是客观存在的。
(一)原生自然灾害的种类
原生自然灾害的种类大致有:地震(特别是地表15公里以内的6级以上的强震)、火山喷发(伴有地震)、海啸(5米以上)、高海潮(5米以上)、大洪水、山洪暴发(强降水)、飓风、龙卷风、台风(12级以上)、砂尘暴、雹雨、暴雪、雷暴、自然森林火灾、沙漠化、泥石流、山体滑坡、大雪崩、连续的高温干旱、连续的低温冻雨等。
以上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将造成人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尤其是大地震,范围大、波及面广,对人的生命(动物)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
(二)次生自然灾害的种类
次生自然灾害是原生自然灾害发生后所产生的另类自然灾害。同时也包括人类行为工程(采油、采矿、开山、围湖、改河、建筑、化工、战争等)后所导致的自然灾害。
次生自然灾害的种类大致有:地震时所造成的海啸、火灾、爆炸、堰塞湖;水灾和地震过后的疫情;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固体污染、液体污染、声污染、光污染、磁污染等);气候异变(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悬河、悬湖、水库决口(堤);地面变形(地陷、地裂);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山体失稳等。
二、自然灾害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各种自然灾害都会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有的自然灾害虽然不是直接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但是,它会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极端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将造成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不但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制约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给减灾救灾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有的原生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所产生的次生自然灾害,如不及时排除或处理不当,将会再次造成人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比如说,发生原生自然灾害是“致命打击”,那么,次生自然灾害则会“产草除根”。
(一)地震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我国地域的地震大多属于地质构造性质的地震。浅地表强震(大于6级以上)往往造成桥梁倒塌,隧道、路面、路基开裂,设施倒塌,路基路面坍塌,山体塌方堵塞路面,电源、通信、交通运输中断。地震发生时,严重威胁着公路工程建设和公路运输过程中人员及其财产的安全。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震级不同的、彼此起伏的余震发生。
(二)海啸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海啸是沿海地区或海洋区域发生强烈地震所引发的自然灾害,海啸形成的海浪高度可达30多米,海啸能量推进可达数千海里,冲击海岸线陆地,对海岸陆地的生命财产将造成重大损失。海啸对沿海公路、桥梁及其设施将造成严重破坏。
(三)台风(飓风、龙卷风)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台风影响范围较大,台风经过的区域将对公路设施造成破坏。台风不但风力强劲,而且都伴带大量的降水,台风经过的局部区域将造成山洪暴发,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塌(坍)方,损坏公路绿化,冲毁或掩埋公路、桥涵及其设施,造成公路交通运输中断。
台风的形成时段如遇天文某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沿海区域将产生较大的风暴潮。飓风、龙卷风经过的区域,公路的设施及其桥梁的局部将遭受破坏,但对公路的影响面比较小。
(四)砂尘暴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砂尘暴是内陆地区某些特定地理环境(山口、风区、戈壁)和大气气流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自然灾害。发生砂尘暴时的风速可达14级,在风力作用下,刮起尘、砂、石。砂尘暴持续时间可长达28小时。发生砂尘暴时,大量的砂石会堆积公路局部路段,公路被砂石掩埋深度可达2.6米,交通运输被迫停止,砂尘暴对公路标志及其附属设施造成严重创伤。
(五)洪水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大面积持续的强降水将导致洪水泛滥成灾,一般情况下,洪水持续的时间在3~6天,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持续了28天。洪水会淹没(冲毁)公路、桥涵及其设施;水面上的各类漂流物随着水的流速会撞击下游的各类桥梁,给桥梁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强降水还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塌(坍)方,冲毁或掩埋公路、桥涵及其设施,造成公路交通运输中断。
地震时所造成的堰塞湖如不及时排除以及江河、水库决口(堤),同样会淹没(冲毁)公路、桥涵及其设施。
(六)高温干旱、低温冻雨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持续的高温(38℃以上)干旱会造成砂石路面结构松散,尘土飞扬,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块拱起,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发软,强度降低,产生拥包、波浪、车辙等病害。持续的低温(-10℃以下)冻雨会造成公路路面严重结冰,路面打滑,车辆无法通行,还会造成电力设施倒塌,电源及通信信号中断。持续的低温天气也会产生大暴雪,导致公路交通运输中断。
(七)雪崩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雪崩是常年积雪的高原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大雪崩所形成的“雪龙”速度可达97米/秒,对高原地区的公路作业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大雪崩产生的大量积雪将会掩埋公路局部路段及其公路设施,导致公路交通运输中断。
三、公路安全应对自然灾害的原则及措施
极端自然灾害发生所产生的危害(破坏)大,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其抗灾、救灾的工作任务单靠一个行业、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多方面的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
(一)应对自然灾害的指导思想
应对自然灾害的指导思想:应从社会全局角度出发,综合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与完善技术、监测、跟踪、预报、预案、制度、规章、法律、行政和科普为一体的防灾、避灾、减灾、救灾、赈灾工作体系。
运用科学技术,把水土保持、固沙育林、保护湿地、增加植被、江河治理、节制汲取等工作做好,努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加强调查研究,把地质、水文、气象、天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自然灾害的宏观、微观规律认识清楚,依靠现有技术与手段,认真做好自然灾害及次生自然灾害的监测、跟踪、预报工作,依照相关法律及时灾害信息,努力实施防灾、避灾、减灾、救灾的具体方案。
大力开展科普,把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技术、防灾的理念、救灾的原理、减灾的方法、成功的经验进行宣传与普及,努力提高民众自身防灾、避灾、减灾、救灾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二)行业、部门(实体、部落)应对自然灾害的思路
认清与把握行业、部门(实体、部落)自身所在地理位置的特征、特点,发生极端自然灾害对本行业、部门(实体、部落)所造成的破坏(危害)程度,以及自然灾害或本行业、部门(实体、部落)遭遇自然灾害所产生的次生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
发生极端自然灾害时,行业、部门(实体、部落)是遭遇自然灾害的第一人,也是第一见证人。因此,行业、部门(实体、部落)一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一切资源和科技手段,建立静态、动态预警机制和联防机制,并认真做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对可预见性的自然灾害,要做好相应的工作《预案》,对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自然灾害(事件),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用自身的规章制度和工作任务保证《预案》、《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开展各种《预案》、《应急预案》演练,完善各类《预案》、《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水平,以达到避灾、减灾、救灾的目的。
(三)公路应对自然灾害的原则及措施
公路安全与畅通是减灾、救灾工作中的生命线。因此,保证公路的安全与畅通是交通公路部门的天职。公路在遭遇极端自然灾害时也将遭到严重破坏,为此,抢通公路就成为交通公路部门的首要任务。
1.针对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的种类与特点,合理提高公路工程的技术设计标准,以增强公路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公路工程的技术设计要严格遵循自然环境自身运动规律,设计与工程施工都要尽最大努力减少对自然环境自身运动规律的破坏。
2.严格把好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关。同时,要努力保护公路沿线的地质、地貌、水流等自然环境;因公路工程建设需要而对公路沿线的地质、地貌、水流等自然环境所造成破坏的,要采取保护性技术措施,加以修复,确保地质、地貌、水流等自然环境的稳定。
3.加强公路安全、畅通的全面养护、巡查与管理,开展公路隐患的排查与整治。同时,要对公路沿线的地质、地貌、水流等自然环境的稳定性进行技术检测、监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确保公路畅通和交通运输的安全。
4.必须坚持重新设计和提高技术标准的原则。公路及公路设施遭受自然灾害破坏需要重新修复时,必须做好工程相关技术的调查分析,重新设计,以避免或减少同类自然灾害对公路造成新的破坏
5.根据行业、部门(实体、部落)应对自然灾害的思路,要以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指挥组织系统、人员力量调动、机械设备调配、通信联络手段、生命线路保障、抢救医疗安排、心理调节安抚、食品调集分发、资金物品管理、次生灾害处治、灾情技术监控、新闻报道主线、发动赈灾方法、恢复生产生活、灾后重建思路等方面的工作任务为模式,建立起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案》和《应急预案》。
如:《地震公路抢通应急预案》(最高层次的应急预案)、《公路、桥梁、隧道突发性应急预案》、《砂尘暴公路应急预案》、《山洪暴发公路应急预案》、《泥石流、山体滑坡公路抢通应急预案》、《公路防汛、防洪工作预案》、《公路防台风(飓风、龙卷风)工作预案》、《公路防冻、防滑工作预案》、《公路防暴雪、防冻雨工作预案》、《公路春节运输保畅通工作预案》、《公路设施防雷暴工作预案》等。
6.开展各类《预案》的演练,验证《预案》的有效性,充实和完善《预案》,保证《预案》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应有价值。
7.加强公路安全信息体系、应急技术储备、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抢险队伍和应急指挥系统的综合建设,不断增强公路应急的总体水平。
8.加强公路应对自然灾害工作的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把公路应对自然灾害的任务列入工作日程。
9.以人为本,加强公路应对自然灾害工作的宣传,大力普及自身防灾、避灾、减灾、救灾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不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认真研究和判断严重自然灾害后果的潜在危险的防范
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需要紧急调集大量的人力和各种资源,即时应急救援,同时还要认真应对和消除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各类次生灾害。
这里需要指出,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同时也产生各类次生灾害,当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实施应急救援、消除各类次生灾害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冷静地认真思考、分析、研究、评估、判断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相对地域内存在的潜在危险。一是同类自然灾害的继续发生和各类次生灾害的再次产生,需要认真防范和再次消除。二是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对原有地质构造的严重破坏,在严重破坏了的地质构造状态下,再加上气象环境各因素变化的作用下,将会发生另类极端自然灾害并产生各类次生灾害,同样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公路桥梁同样将会遭受再次破坏(2010年8月13日,四川遭受强降雨,汶川县城、映秀镇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的袭击,河道上形成了雍塞体、堰塞湖。8月19日,四川一天垮塌四座桥,宝成铁路广汉石亭铁路大桥、安县先林大桥、华阳通济古桥、崇洲怀远老定江大桥。此次降雨至22日)。
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抢险、抢修、抢通、临时建设是必须的,但在改建、新建、重建决策时,则要做好全地域范围内复杂多因素综合性的科学考查与论证,并就改建、新建、重建的时间段给出一个合理起建的时间表。
四、结语
消防演练的应急预案1
为提高xxx公司安全事故应急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科学、及时、有效应对安全事故,妥善处理,有效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本修理厂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能,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一)本修理厂正常维修工作中,发生死亡1人及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
(二)本修理厂维修车辆出现重大维修质量安全事故问题,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及以上的重大险情。
二、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和应急预案以及实施,负责根据应急预案的原则,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组织实施工作。
三、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
在统一领导下,坚持分级响应、分级管理为主原则实行应急工作责任制。根据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本企业的应急救援预案,结合维修车间的特点、范围,对施工现场易发生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监控,制定施工现场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四、应急准备
(一)定期研究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应急救援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加强重大安全的宣传教育、监督检查工作,防患于未然。
(二)定期检查本单位职责范围内安全应急预案落实情况。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应定期演练,器材、设备等应设专人进行维护。
(三)应急抢险救援工作需要多部门配合的,根据情况及需要及时通知和配合地方交通、公安、卫生、消防、安监局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四)建立本单位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重大灾害事故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定期完成风险分析及评估报告,建立健全预警联动机制及时消除隐患。
(五)各部门主管应24小时保持手机开机,以备紧急情况联络。
五、应急响应
(一)事故报告
1、报告原则
应遵循“迅速、准确”的原则,在第一时间上报重大安全险情或重大事故情况。
2、报告程序
(1)发生重大安全险情或重大事故后,相关部门负责人应立即将事故情况如实向主管领导报告。
(2)主管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核实有关情况,并立即报告分管副总经理。
(3)发生严重火灾事故,要及时上报消防、交通等政府部门。
(4)发生死亡1人及以上事故,要及时上报公安、交通、等政府部门。
3、报告内容
重大安全险情或重大事故报告的内容:
(1)险情或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类别、人员伤亡情况;
(2)险情或事故发生的单位名称、资质等级情况,单位负责人、企业法人代表等有关人员的姓名及执业资格等情况;
(3)险情基本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紧急抢险救援情况,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
(4)原因的初步分析;
(5)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与处理的有关事宜;
(6)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及报告时间。
(二)救援程序
发生事故立即启动现场应急救援预案,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组织开展救援行动,迅速控制危险源和现场,组织群众自救互救。 根据事故级别启动本预案,立即成立事故现场指挥小组,具体指挥现场救援工作,按照本预案规定的职责开展救援行动。
(三)事故处置
遵循“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原则,共同做好重大安全险情或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工作。
1、在统一领导指挥下,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迅速赶赴事故现场,
按照应急指挥命令和应急预案中的职责分工,协助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做好抢险救援工作,会同安全监管等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及时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续报有关情况。
2、在公安、消防、卫生等专业抢险力量到达现场前,应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救援预案,全力协助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工作。同时协助有关部门保护现场,维护现场秩序,妥善保管有关证物,配合有关部门收集证据。
(四)信息
重大安全事故的信息和新闻,由政府或有关行政机关单位实施集中、统一管理,以确保信息正确、及时传递,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同时,向公众警告或者劝告,采取严格的防范控制措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六、应急终止
(一)应急组织应根据重大安全事故抢险救援工作进展和结束情况,及时向公司报告。
(二)应急状态终止后,应及时作出书面报告。书面报告的应包括以下内容:事故发生及抢险救援经过;事故原因;事故造成的后果,包括伤亡人员情况及经济损失等;预防事故采取的措施;应急预案效果及评估情况;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事故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处理情况等。
七、保障工作
(一)宣传教育
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及有关知识的宣传,增加预防安全事故的常识和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并通过定期组织实战演习,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二)人员力量保障
对本单位的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基本人员力量进行摸底检查,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并加强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基本人员技能培训和力量:
1、设备抢险力量:主要由车间维修人员、设备管理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组成,承担事发现场的设备抢险和安全保障工作。
2、安全咨询力量:主要由从事现场管理、设备管理、设备维护等工作的技术人员组成,担负事发现场的安全性鉴定、研究处置和应急方案、提出相应对策和意见的任务。
消防演练的应急预案2
为有效防治我社区自然灾害,避免与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根据上级自然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
二、工作机构与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 长:xx(社区主任)。
副组长:xx(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 员:xx(副主任) xx(委员) xx(委员) xx(委员)xx。
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与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3)成员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与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与上报工作。
(4)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与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与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
三、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与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与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社区居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四、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社区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区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自然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自然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社区居民小组购雨衣、手电、应急灯(具体数量由社区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由俞厚祥保管。
消防演练的应急预案3
一、 消防安全工作领导组织机构
组 长:xx 副组长:xx xx
成 员:学校行政班子
二、消防安全工作成员的'责任分工
组长负责定时召开消防安全工作领导组会议,传达上级相关文件与会议精神,部署、检查落实消防安全事宜。
副组长负责各具体负责组织对紧急预案的落实情况,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保证完成校领导部署的各项任务。
领导组各组员具体负责火险发生时全校各年级、各部门突发事件的处理、报告、监控与协调,保证领导小组紧急指令的畅通和顺利落实;做好宣传、教育、检查等工作,努力将火灾事故减小到最低限度。
消防安全领导组织机构下设通讯组、灭火组、抢救组、紧急疏散组,分别具体负责通讯联络、组织救火、抢救伤员、疏散师生等工作。
(一)通讯组:组长:xx(火险发生时,负责立即电话报告校消防安全工作组和上级相关部门,以快速得到指示,视火情拨打119,广播告知全体学生,报险救灾)
(二)灭火组:组长:xx (负责消防设施完善和消防用具准备,负责检查全校各办公室、教室、宿舍、图书馆和计算机房等地的用电、用火安全;火险发生,立即参加救火救灾工作)
(三)抢救组:组长:xxxx(校医)(负责做好及时送往医院的准备工作,负责火险发生时受伤师生及救火人员伤痛的紧急处理和救护)
(四)紧急疏散组:组长:xx成员:各班班主任(负责制定紧急疏散方案,明确各班逃生途径与办法指导,负责所在年级组、所管班级学生紧急疏散中的安全);图书室xx(负责图书馆各处的消防安全与紧急情况下的学生疏散与逃
生)。计算机中心和计算机室有凌均梅负责消防安全。
三、灭火工作预案
1、发现火情,在场人员要立即引导室内人员进行有序疏散,并迅速利用室内的消防器材控制火情,争取消灭于火灾初级阶段。
2、如不能及时控制、扑灭火灾,在场人员要立即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如切断电源等),防止火势蔓延。
3、在场人员要以最快的方式向领导组成员汇报,尽快增加援助人员,协力救火。
4、领导组成员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到达火情现场,并视火情拨打“119”报警求救。
四、 师生疏散及逃生预案
1、火情发生后,按照灭火预案,管理人员及各工作人员要立即通知学校领导组领导,尽快增加援助人员,如发生重大火情,同时向“119”报警,并根据火情发生的位置、扩散情况及威胁的严重程度逐个区域通知人员撤离。
2、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应该正确引导撤离师生奔向疏散通道,并将正确的逃生方法告知负责同志,其余人员按照既定位置,统一使用灭火器灭火,并进行伤员抢救等工作。
关键词 温室设施;防范措施;安全生产;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 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185-02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火、风、雪等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小型温室倒塌,还会造成大型连栋温室倒塌[1]。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气象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大,一些日光温室和简易温室常因受灾而倒塌,给温室种植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不但当年种植的作物无法获得收益,而且对温室的投入也无法收回。如果极端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造成大面积温室倒塌,还会造成当地农业产业链断裂,导致农产品供不应求,物价抬高,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2]。防灾减灾是避免和减少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温室灾害的类型主要有火灾、雪灾、风灾、雨灾、雹灾、弱光、连阴、冰冻、混合灾害等。该文着重介绍火灾、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以及防灾减灾的控制技术。
1 火灾及其防范措施
1.1 火灾发生的原因
冬季是温室火灾的高发期,温室中的易燃物很多,如塑料薄膜、PC板、遮阳网、保温被等,这些材料一旦遇明火将迅速燃烧。同时温室中的热风炉、电热线、电机等用电设备如果使用不当,或是电线老化,也很容易引起火灾。此外,还有自然灾害如雷电等引发火灾和人为因素引发火灾。若温室使用者和管理者缺乏消防知识,在温室附近取暖、吸烟、燃放烟花爆竹等,都可能引发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1.2 火灾防范措施
在温室建筑设计中应采取防火措施,以防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对生命财产的危害。温室建筑防火包括火灾前的预防和火灾时的措施两个方面。对于人流密集的公众温室(如生态餐厅温室、观赏旅游温室等),在建造温室时应严格遵从建筑防火要求;对普通生产温室而言,要加强电源安全、加温系统安全、加温燃料安全的管理,控制可燃物数量,温室周围要有灭火水源,空旷场地应设计避雷针等;同时还要进行防火分区,设置足够合理的疏散通道及灭火设备等。
2 风灾及其防范措施
春季多风是我国气候的一大特点,每年因大风对日光温室生产设备的破坏造成的损失很大,同时因大风从温室顶端风口处落入的尘土,严重影响风口下面蔬菜叶片正常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从而造成蔬菜大幅度减产和品质下降。所以研究温室设施春季风灾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温室设施的防风措施关键在于温室的合理建造和使用[3]。在建造温室大棚时首先要选用质量好的地锚钢筋。在大棚建造中,地锚应该是一次埋设,多年使用。地锚钢筋埋入土中一段,在外面暴露一段,容易生锈,因此用于制作地锚的钢筋必须质量要好,经久耐用,不生锈。在调查中发现,有农户的地锚还没有埋入土中,就已经锈迹斑斑,显然会降低其使用寿命。尤其在大风天气时很容易造成大棚坍塌。其次是注意地锚坑的深度。地锚埋设牢不牢固,关键看地锚埋的有多深。显然地锚埋设越浅,越不牢固,越容易被拔出。调查中发现,新建大棚墙体建成后,在东西两墙埋设地锚处的土层,多为从墙体上滚落下来的疏松土壤。不少农户就在原地埋设地锚,虽然深度足够,但是因该处土层疏松,不易压实,而导致地锚埋设不牢固。在此建议,埋设地锚的深度至少应达到0.5 m,且必须是硬实的土层。若土层疏松,可先埋入一部分地锚,而后浇水沉实,然后再填土夯实。再次是地锚使用前,再横放1根废旧立柱,以加强牢固性。大棚棚面钢丝较多,所需地锚数量也多,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锚的牢固性,建议在其埋设前,在地锚内侧横放一根废旧立柱,让地锚钢丝贴在立柱上,与棚墙面隔开。此种做法还便于使用紧线机,连接钢丝与地锚线。
在温室的使用过程中,根据以往抗风灾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防灾减灾措施:一是春季刮4~5级以上的风时,起风前要把草帘卷起2/3停放在棚膜上并压住风口,这样风载面积缩小,抗风灾能力大大增强。二是安装卷帘机并配套质量好的草帘,在刮大风时卷起2/3停放在棚膜上并压住风口,比不安装卷帘机抗风灾能力强。三是每次风灾首先刮飞的都是旧的、薄的、质量不过关的,安装松容易钻风的草帘,草帘一旦被吹起在棚膜上随风摆动很容易刺破棚膜,导致棚膜被风撕毁。解决此问题可以采取以下3项措施:①草帘的安装要讲究技巧。旧的、薄的、质量不过关的草帘安装在紧挨膜面处,厚的、紧实的草帘放在上一层,因为质量好的草帘重而紧实不易被风吹起。②购买9 m长的草帘要求卷紧截面直径在75 cm以上,并用霜杀以后的蒲草打制。实践中这样的草帘不仅保温效果好,抗风灾能力也强。③对于大多数坐北朝南的温室来讲,如刮西北风后屋面系草帘的铁丝一定要加固,并将草帘系紧,否则大风很容易从后面将草帘吹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雪灾及其防范措施
雪灾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常见的自然灾害。大雪堆积对温室结构安全产生威胁,同时还会因为遮挡光照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由于温室顶部结构不同,大雪会在温室顶部的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厚度的积雪。受温室顶部结构的影响,积雪在温室顶部形成的雪压分布很不均匀,极容易造成温室局部区域压力过大,导致温室顶部结构局部受损或垮塌,进而导致整座温室坍塌。由此可见,降雪超过设计雪荷载是造成温室倒塌的直接原因[4]。雪灾造成的温室倒塌给生产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包括温室本身的价值和室内种植作物),严重影响了温室种植者的生产能力。虽然雪灾造成的温室倒塌是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很多技术细节也应该引起广大温室设计者和使用者的高度重视。为了总结教训,提高今后温室设计和建造的水平,应严格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来设计温室[5]。在温室设计中应注意设计雪荷载、设计化雪管、加大热负荷、拉大温室距、增大屋面角、验算净截面、校核连接件等。管理中应注意及时清理陈积雪、加大温室供热量、开启化雪管化雪、观察处理积雪兜、摘除结构吊挂物、破损薄膜保骨架等。必要时在大雪来临时,要及时进行人工清雪作业。
4 结语
防灾和减灾是灾害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防灾工作做得好不但能够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甚至可以预防灾害的发生。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有忧患意识。只有将可能发生的灾害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在温室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减少灾害的发生。二是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工作。一旦灾害有发生迹象或灾害发生时能够避免慌乱,及时有效采取措施,避免灾害发生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三是尽量避免人为灾害的发生和自然灾害发生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规律,对温室的地址、朝向、结构等进行合理规划。如果温室建造地干旱多风则应该将温室建造在低洼处;在降雪多且雪量大的地区,连栋温室要避免与高大的建筑物相连接。如果在生产中要经常进行人工清雪,则连栋温室的开间不宜过长;在寒冷地区,其温室加温系统要保证在温度骤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将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10 ℃左右。
在温室设备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使用规则和说明,发挥设备应有的作用,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在大风来临前应该及时将外遮阳幕布收拢;强雷电天气发生时,应该将温室内贵重电器设备的电源切断,尽量不使用电器,并及时将数据和资料进行备份;收到台风预报后,要对温室结构进行安全检查并拆除会产生风阻的障碍物。
总之,自然灾害对温室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在面对灾害时,只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就能够避免灾害的发生或减少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
5 参考文献
[1] 周长吉.江苏省张家港市某花卉生产温室倒塌事故剖析[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10):38-40.
[2] 李建新.设施蔬菜灾害性天气防范管理措施[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7):16-17.
[3] 李志.温室设施的使用和维护系列之风季管理[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5):43-44.
[4] 李志.温室设施的使用和维护系列之雪天管理[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4):23-24.
[5] 周长吉.温室中不可忽视的设计阶段[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8):27-29.
1 配电线路常见的故障
配电线路比较常见的问题故障为:农网线路多,线路大多数呈现放射式树状结构,电线之间没有联系,线路大多只有一个总开关限制,线路的防护设备缺乏技术含量,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虽然,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大有提高,但是一些问题事故仍然经常发生,所以,要想做好配电线路的防护工作,必须认识到这些具体问题,采取一些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配电线路之所以会出现很多问题和故障,除了有来自自然灾害、外力破华、电线设备故障等因素外,还有源自周边环境,以及人为管理不善等原因,下面即将对这些问题逐一展开论述:
首先,来自自然灾害方面的因素,每年很多地区都会发生暴雨、雷电、大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因为这些自然灾害所导致的事故常有发生,而且呈现常年上升的趋势,这些自然灾害对配电线路产生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以雷电为例,每年由于雷击造成的配电线路事故非常严重,例如:配电线路的绝缘外壁被穿透或爆破裂开,线路烧断,配变烧毁等等,产生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电气设备质量不佳。
其次,由于遭受外力破坏而产生的问题故障。由于配电线路的架设纷繁复杂,除了配电线路之间纵横交错之外,配电线路还需绕过各类建筑物、道路、堆积物、树木等,很容易发生线路故障,造成这类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树木枝叶的伸展,超过了与架空线路的安全距离,形成线路接地;或者运行的交通工具与架线施工工具相碰撞导致线路接地,或者风筝碰撞引起的架空线路之间的短路等等,由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大量的施工单位对城区进行建设改造,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配电网形成影响,造成破坏。例如:挖掘路基损伤地下电缆设施;施工机械、工具由于过长或者过高会碰触带电线路,城市中心大多数线路都设置在公路边,城市交通拥挤,再加上一些司机的违规操作,交通工具冲撞在电线杆的事故时有发生。
再次,供电设备造成线路中断或跳闸,因为室外电气设备质量不合格,或者安装不合理,会造成室外供电设备发生严重缺陷,设备之间没能形成良好的接触,导致接触电阻过大,或者由于负荷电流过大,导致连接处发热烧毁,线路缺相运行。
最后,周边环境影响或者管理不善也会导致配电线路的安全故障,城市一些工业企业总会排放出浓厚的烟尘粉尘,时间长了,在电线设备的瓷瓶上会积满了固态水泥,如果在持续干旱再遇到小雨时,线路非常容易自己跳闸,一些粉尘颗粒会落到电柱子的开关上,或者高压保险的各个部件上,从而会造成事故。
此外,在电力的运行管理也会对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产生影响,例如:巡视不到位,消缺不及时,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责任意识较差,对于线路的磨损与短缺没能及时发现,事后的检修也不合格。
2 针对这些问题的防范措施
首先,对于自然因素所导致的常见事故,可以采取提高线路绝缘子的耐雷水平的措施,尤其是针式绝缘子的耐雷水平,根据经验表明提高绝缘子的耐雷水平有助于提高线路的防雷能力。
另一个比较节省资金、有力的办法就是装设线路避雷设施,这种设施的避雷效果较好,密封性好,安全性高,耐受打击,安全运行性能高等优点,非常值得应用,但是,为了确保一起安全运行,最好在自然灾害未发生前,与气象部门取得联系,事先获得重要信息,以便采取预防措施,从源头上减少自然灾害。
其次,对于外力所产生的破坏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例如:对交通线路中的杆塔进行覆膜加盖,使其形成比较醒目的标志,引起交通运行者的注意,对于路边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要进行围截,把施工线路,工具设备控制在一定施工范围内,禁止车辆通过,而且要与施工方及时取得联系,签署防护责任书,防止施工不科学造成的线路中断,要严厉惩罚盗取配电线路内部金属的不法行为,相关部门要严厉巡视监督配电线路的杆塔基础。拉线基础,并时刻关注周围是否有不合法建筑物的存在。对于被严重外力破坏的杆塔,要及时进行修复,对于不合法的建筑物要及时进行沟通,整顿和处理。
再次,改善或引进新兴设备,要对配电线路的线路杆塔及时进行检查,对于基础不牢固的杆塔要及时采取加固措施。
由于城市用电量的大增,配电线路规模也变大,接点和支路也越来越多,杆塔上面的标识会呈现不清楚的状态,会给检测与修理带来很多困难,如果能采用现代化的高端技术,例如:全球定位系统来导航并且精确确定每一根杆塔的位置,利用这一系统,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配网自动化,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并且随时掌握网络各个原件的运行状况,解除问题故障。
3 结论
配电线路是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一个地方的线路发生故障直接影响到当地正常的生产生活,衡量一个电力企业工作水平的高低,关键看他能否在有限时间内恢复供电,以及其故障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维护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不仅是电力企业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我们要爱护电力装备设施,积极配合电力部门工作。
参考文献
[1]丁荣,王书孟,佟岩冰.10kV 及以下配电线路典型故障分析与预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李颂华.麦炯斌10kV配电线路故障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2).
[3]肖建升.浅谈配电线路故障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硅谷,2010(22).
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由自然环境本身决定的,人类难以控制和改变;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人类改造生态环境产生的,属于可控因素。
1.1自然因素的存在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为例,这里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1)地形地貌特点从地理位置而言,广元市朝天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交通条件便利,是山洪暴发较为频繁的地方。从地形特征而言,广元市朝天区地貌差细化明显,高差参差不齐。西北部地区多为山地地形,河谷间差异较大,地势陡峭。同时,这里也是山区支流的发源地,呈树枝状分布。从地貌特点而言,山地为高、中、低山,东南侧位于平原地区。对于斜坡处平原而言,呈一级阶梯冲洪积扇状。(2)水文气候特点广元市朝天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冬季阴雨绵绵。(3)地质环境特点就地质环境特点而言,西北部山区体现的比较明显,呈断裂发育。就褶皱形态而言,多为方向多变式推覆体内部次级褶皱,平缓性与陡倾状态并存,岩体破裂,已经呈现出多种裂隙。但就这种地质条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条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
1.2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地质灾害而言,多数灾害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就该地区的地质自然灾害而言,滥砍滥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山区,大面积森林的破坏,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将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矿山的过度开采,不仅会使植被遭到破坏,产生的矿渣与废土被倾倒进河流中,将直接造成河道淤积。如果气候发生变化,会导致河水流量猛增,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同时,山区地震自然灾害的存在,是导致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随着地震的发生,多种自然灾害都会发生,并且会较为频繁。在地震发生之后,也会留下严重的灾害隐患。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区也就成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方也是应做好防范措施的重点地区。
2.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自然灾害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既有灾害体,也有受害体。而在灾害多发地采取应对与应急措施,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同时,为了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应将可能性的灾害源消除,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体活动能量,以有效削弱灾害活动的能力。众所周知,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不可抗拒。而如果受灾体存在,就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提升受灾体的防御能力,尽可能避免其遭受破坏。
2.1地质灾害勘察上文已经提到,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加强地质勘测工作力度,并成立专门的勘察与调查小组,对地质灾害发育状况与潜在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另外,聘请专家进行分析,从地质特点、形成原因等原因认真调查分析,对危害程度加以科学评估,并定期对现场进行深入观察、调查。
2.2保护和治理区域自然环境对于灾害发生频繁的地段,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调动多种力量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自然环境得到相应改善之后,生态平衡能够得到良好保障,这样也会使灾害发生频率降低。
2.3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便于预防地质灾害。在此过程中,还应建立起动态灾情预警系统,充分利用GIS以及测量动态变形监测技术,通过对GIS以及测量变形数据的分析处理,建立起完善的灾情档案与应急方案数据库,一旦发生异常状况,将信息及时出去,并启动应急方案,以得到多方支持,切实提升灾情防治水平。
3.结语
1.前言
自然灾害作为破坏文化遗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针对文化遗产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应及早进行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为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提供决策框架[1],从而降低灾害对文化遗产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最终达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自然灾害风险是由自然灾害系统自身演化而来,因此其导致的损失具有不确定性[2]。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就是利用一些管理手段为文化遗产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和预防灾害的发生并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3]。目前,普遍接受的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评价)、风险管理(处理)等[4]。随着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变化,风险管理理念亦在不断更新。
2.伊朗巴姆(Bam)古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2.1巴姆(Bam)古城概况
伊朗巴姆古城作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现存最古老的土坯结构建筑群,其独特的建筑材料、形式与整体的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再加上工匠们独特的建筑技艺,使巴姆古城成为沙漠中一块精美的翡翠(图1)。
2.2巴姆(Bam)古城的遗产价值
巴姆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及技术价值。其历史价值体现在2000多年里为人们展示的持续性历史文明;文化价值体现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使之成为重要的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艺术价值体现在巴姆古城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技术价值体现在其建筑都是由伊朗大沙漠特有的红土建造而成,彰显了独特的建筑技艺。巴姆古城作为地域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依托其丰富的遗产价值成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2.3应对地震灾害的风险管理策略
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发生里氏6.3级地震,这不但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害,同时也摧毁了巴姆一半以上的历史建筑,古城受到严重破坏。2.3.1地震灾情评估通过航拍和利用GIS等技术手段对巴姆的建筑、道路等受灾图像与震前的图像进行对比,对灾后受损情况进行分类,12063座建筑的受灾情况大致可以分为4个等级:有1597座属于轻度受损;3815座属于废墟旁的建筑;700座部分倒塌;还有4951座完全倒塌[5]。2.3.2地震灾后规划在巴姆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在危机期间立即采取行动进行响应,并制定短期计划,同时也有许多国际组织与国家进行援助。具体措施如:在地震后建立传统建筑材料的实验室;清除城内的废墟、瓦砾和垃圾等;用钢筋支撑摇摇欲坠的建、构筑物;为游客建立参观通道,实现游客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等等[6](图2)。2.3.3灾后重建灾后重建需要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规划,在重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是指派建筑师对巴姆城城市综合规划和设计做出评估和分析。在重建过程中,伊朗政府决定在原址上重建古城风貌,保留地方建筑风格。政府认为,在原址上重建巴姆历史景观可以得到国际上的认同感和支持;其次,也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文化归属感,留下深刻的记忆,增强人与文化遗产的认同联系。同时,伊朗政府积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鼓励公众参与到重建的规划和工程实施过程中,以此增强公众对于巴姆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加强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在灾后的响应意识,同时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知识和技能。2.3.4巴姆古城灾害风险管理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伊朗政府将地震减缓措施纳入到发展规划中,制定了新的《伊朗地震风险削弱战略》[7],战略包括公共政策和公众意识,公共政策旨在改进地震灾害管理质量,使用先进的防震减灾技术及方法;公众意识旨在让公众了解地震知识,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提高知识储备水平,增加公众对地震和文化遗产的敏感性和认知程度,从而采取积极的行动[8]。
3.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策略
3.1文化遗产风险识别
对于文化遗产的评估,应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统计分类和价值评估,比如文化遗产普查,弄清楚文化遗产的类别、数量等基础信息,明确文化遗产所处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明确对文化遗产存在威胁的主要自然灾害,并利用信息技术获取遗产具体坐标及相关图纸信息,做好完整的资料备份,进而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分级,这样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文化遗产受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以及在灾害发生后优先抢救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另外,文化遗产普查的结果应该及时更新,以保证数据的准确以及抢救工作的实施。
3.2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对于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首先要了解到文化遗产之前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历史资料,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范围、等级、频率以及易受到损害的文化遗产类别等,这样就可以对易受到损坏的文化遗产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应对之后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的威胁。根据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预测以及对文化遗产易受到损害的部分采取技术措施进行重点的防御,也许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
3.3自然灾害防灾对策
应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公众的意识方面,对公众进行防灾教育,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二是日常管理方面,完善文化遗产的防范监督工作和日常管理,加强基础性保护;三是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
3.4灾后应急响
应灾后响应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它包括灾后立即对文化遗产的受灾情况进行统计;对受灾不严重的文化遗产进行紧急的抢救措施和支持保护;清理场地的废墟;借助国际救援和国际经验等。
3.5灾后修复重建
灾后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制定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规划。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要将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纳入到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中,同时保留文化遗产的原有特征。另外,在灾后重建中要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让其参与到重建的各个环节,既可以振奋公众的精神,使其不会沉浸在灾害的悲伤中,也可以加强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归属感。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