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1 18:28: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业通风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CDIO;流体力学;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1引言
“流体力学”作为理工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它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作为力学分支,其在安全工程专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泄漏、火灾、爆炸、通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后续工业通风、消防工程等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流体力学学科发生深刻变化,对流体运动认识加深,测量手段更为先进,对流体运动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空前强大,与工程应用结合更加紧密。然而“流体力学”这门课程概念抽象、数学公式多,在以往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等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借鉴国际流行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拟对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理论知识服务于后续的安全知识学习及工作实际,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地更好地融入之后的安全工作中。
2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的简称。“C”构思指系统性的构想、思考,明确产业需求。“D”设计是把将要被实现的计划通过视觉的形式描述出来的活动过程;“I”实施是执行、施行实际的行为,指把设计转变为产品的过程;“O”运行是指产品实现之后(即实施之后)使用其来达到想要的价值的过程。从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的全过程就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用它来代表工程的范畴[1]。CDIO教育模式提倡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符合产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并重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学生,这种模式在安全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CDIO强调在系统和产品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使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3基于CDIO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实施
3.1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时,教材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一本好的教材,然后围绕教材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内容设计。湖南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选用的教材为蔡增基、龙天渝主编的《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该教材详细介绍了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的基础知识,并配有丰富的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巩固,另围绕教学大纲,每章设置了思考题。但教材内容多是从供热通风空调类专业角度出发,内容较多。按照安全专业职业能力与素质需求为导向,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对该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学生文科生多,理科基础薄弱的特点、安全工程专业需求及其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1)流体静力学。掌握流体平衡的规律,对其中与安全工程关系不大的小节进行删除。(2)流体动力学。研究流体在运动状态时,作用于流体上的力与运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流体的运动特征与能量转换等。(3)有关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孔口与管嘴恒定流、管道恒定流等。注重与工业通风、消防、安全工程中常见的泄漏等问题相结合。(4)泵与风机工作原理及运行知识,重点掌握如何选择泵与风机。由于课时有限,其他知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内容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因课时少而删除其物理背景、力学建模和求解过程等方面的学习,只讲授结果、计算公式、图表等这种短视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现成公式的计算机器,面对新的问题将束手无策,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基本概念和流体运动一般规律,才能认识特殊规律,才能有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正确应用和处理流体力学商业软件。
3.2转变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思维、系统思维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以问题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基于问题学习。(1)首先要讲授该门课程的性质及作用,让学生掌握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价值,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生的整体知识架构中建立起清晰的课程逻辑联系[3],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2)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先由老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完之后让学生思考学了什么,有什么用;除了基本的教学过程外,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小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对知识的应用,学生通常将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目标而专注于记忆考试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相应知识点的讲解的同时,注重对各知识点的应用和拓展,各知识点多方面地与安全工程专业相结合(如在讲述孔口管嘴出留时与危险化学品物质泄漏进而导致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相结合;讲述流动阻力时与工业通风管道设计、消防水管道设计相结合),强调其对专业的支撑作用,要求理论知识必须服务于安全工作实际,将知识教育和工程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3.3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环节是CDIO模式下教学环节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此环节[4]。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建设流体力学实验室,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实现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模块分为基础验证类实验模块、综合性实验模块和开放性实验模块。基础验证类实验主要包括雷诺实验、能量守恒验证实验、沿程阻力实验、局部阻力实验、文丘里管实验、流量计实验、离心泵实验等[5]。这些实验过程简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但缺乏创造性,没有与安全工程专业实际相结合。综合性实验如与工业通风课程相结合,设计一个通风除尘管道模型,学生通过流体力学知识制定实验方案,使用仪器测量风速、压强等相关参数计算通风阻力。让学生把流体力学知识更好地与安全工程专业相结合,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综合类型的实验相对较复杂,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通过互相交流讨论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散思维,实验结束后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开放性实验模块通过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自主实验、参与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实践平台。如学生可进行计算机虚拟流体力学实验、利用flunet软件模拟火灾发生时烟气流动过程。开放性实验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4结论
1)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其教学改革应以专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引入CDIO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大工程观。2)基于CDIO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用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除了基本的基础验证类实验外,组织学生做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佩华,等.重新认识工程教育一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景钢.基于CDIO的创新型安全工程培养方式研究[A]//安全科学理论与创新[C].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92-96.
[3]赵庆贤,葛秀坤,毕海普,等.“变焦式”教学法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第26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262-265.
[4]王海江,彭静,杨玲,等.CDIO模式下的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593-596.
关键词:地方高校;建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cultivation model
Xie Dong, Liu Zehua, Chen Gang, Xiong Jun, Li Huimi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current status of practice 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en built a set of practice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major from practice curriculum sett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arrangement,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sis arrangement, etc. arou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The reform results show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is also can provide new concepts for reforming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major;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1 地方高校工程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用人单位对高校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地方高校受地域和教育资源的限制,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因此,地方高校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促进就业,便成为解决其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关键。受教学经费和资源的限制,地方院校工程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专业实习是参观性的,专业实验是验证性的,专业设计是模版性的等问题,如此造成实践教学失去了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的本质功能,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1]。
2 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内容
针对当代社会对于建环专业人才素质的新要求[2],结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生源结构特点和在相关学科改革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本课题组建立了使现代工程素质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就业和科研中的竞争能力。按照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对目前分散于教学中的“专业实验”“专业实习”和“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的子环节进行整合重组,制定新的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采用模块化设置(实验、实习及设计3个模块)的模式构建教学内容,通过各模块环节的落实来保证实践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2.1 优化配置实验内容,单独开设实验课程
课题组针对原有实验课程中验证性实验较多,内容单一等缺点,建立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辅的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分类,整合为专业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设置基础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并分别单独设置学分,同时将暖通空调、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测试等课程中内容重复的部分实验项目进行整合,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如将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和暖通空调中关于温湿度测试部分及建筑环境学和暖通空调中关于室内环境参数测试部分,一并放到室内环境与空气品质测试中。专业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通过毕业设计和创新型实验的方式开展各种创新能力训练和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2 强化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实习内容和实习管理
建环专业实习一般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部分,独立开设,各有侧重点。认识实习的特点是实习单位较多、实习时间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与友好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实习合作的同时,积极寻找一些节能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企业。除了重点把握通风空调系统和冷源热系统外,还引入一些新的节能型或环保型工程项目,从系统到设备,从中央机房到末端系统,让学生从设备的生产到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都有一个初步认识,建立专业系统轮廓,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生产实习强调“生产过程”和“以动手为主”。2008年建环专业与南华大学三力高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了“工艺风力与湿能技术”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并建立了建环专业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实习的一半时间安排在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完成,主要实习内容包括:风管(圆形、方形)制作与连接、水管套丝与连接等,涉及下料、剪切、折方、焊接、铆接、咬口连接、法兰制作等工艺流程。此外,我们与南华大学附二新医院、晶珠广场、电力宾馆、江东冷库等合作建立了5个校外生产实习单位,学生可以去现场进行系统和设备的操作实习,学习系统的运行和管理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毕业实习是实习的重头戏。我校建环专业已经与广州凌云置业有限公司、广州鼎泰净化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华德工业有限公司、广东西屋康达空调有限公司等合作5个企业单位签订了长期实习基地合同,每年安排学生到1~2个新开工的建设工地进行实习,既带来了新建项目“新”的效果,同时能达到一定“量”的要求,能够保证毕业实习顺利完成。经过长期实践,我们探索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毕业实习形式,在保障毕业实习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一方面采用集中实习,由带队教师集中指导,集中答疑,方便学生集中学习;一方面提倡部分学生分散实习,针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扩展学生的兴趣,为这部分学生“学习-就业-创业”的发展之路创造条件。作为对分散实习的补充和延伸,我们还实行了开放性实习,以实习单位负责指导为主,定期向带队教师汇报实习状况,甚至可以与毕业设计融为一体,在毕业实习中进行毕业设计,如此实现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的一体化教学,在弹性教学与弹性就业方面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3 面向工程设计,注重实践,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2.3.1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工程应用能力过渡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重要部分,是毕业设计的预演,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具体工程实际问题。为了加强对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结合专业实际,整合课程设计内容,优化开设方案,紧密结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原则。
针对建环专业水、电、暖紧密结合的特点,课题组提出了水电一体化、冷暖不分家和风系统、水系统并重的课程设计总思路,将相关课程中涉及冷暖、水电、风和水系统等分别综合设置课程设计内容,即提出了空调冷热源课程设计、建筑水电课程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包括风系统设计和水系统设计)。三大课程设计内容涵盖了冷热源工程、暖通空调、建筑电气、通风工程、建筑消防设备、建筑给排水等多门专业课程,体现了综合性和系统性;同时课程设计内容上紧密结合节能减排和低碳设计的思路,体现了时代性和应用性。
2.3.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阶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训练及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的过程,是架起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是学生从应试能力走向工程素养的分水岭,是学生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进行的“总决赛”,是4年大学教育的总阅兵。
除了继承课程设计遵循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指导原则外,我们更注重学生工程素养的锻炼。工程素养是对工程概念、范围及应用等所具备的常识和技能。课程设计注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技能的学习。而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工程能力向工程素养过渡的过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升华。
毕业设计的重点是工程方案优化设计、系统的经济性分析和社会效益分析、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的实现方法和手段等,针对当前“系统设计可能节能,但施工和管理都不节能”,一味追求“空调系统就是要冷”的现状,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特点和实践经验,课题组确定了“节能贯穿系统设计、安装及运行管理全过程”的总方针,提出了“地位突出化、设计综合化、题目多样化、方案个性化、过程立体化”的改革总目标[3],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课题,总结出“一题多方案、一方案一人,多方案比较”毕业设计新的指导方法,既体现了“一人一题”总思路,又体现了毕业设计的个性,同时还利用各方案之间的相互比较,确定优化系统方案,以上过程大大提升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使得毕业设计中融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可能。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上做模拟预试验,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目前已经应用到我校建环专业通风空调系统方案设计中,通过对风系统的数值模拟,确定最优的气流组织方式、风速、温湿度等参数,为系统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网络技术为毕业设计指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目前,我校建环专业的毕业设计部分内容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如负荷计算、设备选型等),通过QQ、微博等方式完全实现了毕业设计小组在线答疑,此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
3 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经过近三年建环专业(建环2005级、建环2006级、建环2007级)共计6个班210人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试验,学生普遍反映实践学习兴趣提高,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显著增强。其中有3人次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取得了成果,分别发表科研论文并获得国家专利;2010年有2名学生到清华大学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近三年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均在20%以上;建环专业毕业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备受用人单位和企业的青睐。从最新的2007级就业信息了解到,98%以上学生已签订就业意向,通过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促进了学生就业和考研。与此同时,以工程应用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汪筱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工科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121-123.
关键词: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47-02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1,2]是将“空气调节”、“供热工程”、“制冷技术”、“工业通风”等专业课程中牵涉到流体热质交换原理及相应设备的内容抽出,经过整理、充实而形成的一门课程。整个课程不仅覆盖面广,且各章内容相互比较独立,整体逻辑性较差,这就形成了这门课程如下特点:知识点多并相对独立,内在规律性知识融合力度不够。这样一门课程,对于授课教师的知识面及授课技能与方法是一种挑战,对于学生的学习归纳及演绎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本文针对“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的这些特点,结合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两个方面,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一、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当今社会对当代大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师爱岗敬业、良好的师德等传统要求,还要求教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大学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掌握所授学科教学的系统设计,还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特别地,也要研究不同个人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目标。
如今,青年教师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比例高达62%。对于广大青年教师而言,研究和掌握教学艺术,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这对于教师自身的成长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非常必要。青年教师应当发挥本身与大学生年龄相近的优势,在学生中间树立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建立“自己人”效应,学生一旦对教师产生“自己人”感觉,就会逐步对课程产生兴趣。[3]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了解教学规律并掌握专业教学方法,了解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这些理论和方法灵活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二、组织活跃的课堂氛围
大学课程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试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试验和实践教学的基础,在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的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整个课堂教学以教师“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相较于这种消极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当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教学氛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通过课前的时间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状态和想法,以便在后面的课堂中有效地将课堂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相联系;或者在课堂中穿插学生关心的问题,以便迅速抓住其注意力。二是借鉴欧美课堂教学方法,注意课堂多样化,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平等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高高在上”的审判者态度,做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信,鼓励并引导学生展现自己的理解,允许学生犯错,不以标准答案或简单的对错给学生最终结论。比如说,给定一个热量交换要求,让学生选择热量交换设备,调动学生积极发言。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让同学们从第一直觉给出自己的方案;然后,让同学们结合热质交换原理这门课给出较深入的方案;最后,让同学们相互分析所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更有利于理解并应用专业知识,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原理和相应设备。由于本课程是将原专业中的供暖工程、区域供热、工业通风、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等课程中牵涉到流体热质交换原理及相应设备的内容抽出整合而成的一门课程,所以,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比较零碎,容易给学生造成系统性不强、逻辑性较差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要讲好绪论中的内容,以便使学生建立起对本门课程的整体的系统印象,[4,5]并且在后面的理论和设备学习中,不断加深学生从整体扩展到具体知识点的理念。
其次,对于理论部分,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虽然课程原理部分公式繁多,内容复杂,但是与先导课程中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有很好的衔接性和类比性。如果学生对上述课程掌握不好的话,教师需对工程热力学中焓湿图的构成和空气各状态参数以及流体力学、传热学中动量传递、热量传递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定律进行回顾,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自己通过类比的方式理解知识点。第二,提倡基本公式的推导,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各项参数的物理含义。通过推导公式可以使学生理解基本公式的来龙去脉,进而引导学生对基本公式进行拓展,得到更多的相关公式。另外,通过公式推导也让学生学会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来说明公式的产生及适用条件,从而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记忆。在推导过程中,始终强化学生对“取微元体”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最后,对于设备部分,这是热工计算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从以下三步展开教学:第一步,建立学生对设备组成及结构的直观印象;第二步,通过选取典型设备介绍详细计算过程;第三步,通过对所有设备的横向比较和与理论部分的纵向联系,回顾和应用本课程原理部分的知识,解决实际传热传质问题,引导学生做优化思考。
四、与工程实际和科研相结合
我国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就业和继续深造,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基本明确了自己的毕业去向,多数人是进入专业相关行业,解决与专业相关的问题。那么,如果教学内容与将来学生可能从事的工程实际相结合,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联系一直是工科学生的弱项。因此,在“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具有工程背景的案例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讲授热质传递的理论时,可以对健身中心的游泳池进行举例,说明游泳池中水的蒸发问题,解决向游泳池补水时间及水量的实际问题。通过该例子,使学生感受到热质传递现象就在自己身边,并且对他们的就业有切实的帮助,树立知识是有用的这样一种概念,从而增强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另外,需要注意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还对学生未来从事科研以及教师本身的科研活动有帮助。大学生处于一种对新鲜事物的有着强烈好奇的阶段,如果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动向和具体的科研问题融入到教学中,同样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不再认为这些知识是一直存在的、旧的,而是新鲜的、不断更新的。比如,在讲授空气中水分子迁移的问题时,涉及到传质速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向室内甲醛等污染物的挥发和转移进行思考,引入国际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深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五、丰富教学手段
鉴于“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这门课程的特点,丰富的教学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好该课程的关键。目前主要的教学手段有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笔者认为在本课程中将二者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而在时兴多媒体教学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老师忽略,尤其是当代大学青年教师,一方面没有受到系统的师范教育,在板书方面没有经验;另一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自高校,多年的科研报告生涯使他们过度依赖多媒体。笔者认为,板书能够发挥对课堂知识的规划性、整体,仍然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内容相互比较独立,整体逻辑性较差,那么,教师在课堂板书过程中就可以以一个点展开建立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使学生一步步跟着教师的思路建立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可以从板书上清晰地反映出来,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实际上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
比如,对于第二章传热传质原理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给学生建立从基本概念到基本过程,从基本过程再到基本原理,然后,基本原理部分再分别包括扩散传质中的传质微分方程和斯蒂芬定律以及对流传质中的传质边界层微分方程等。如果这些仅仅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则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闪而过的印象,学生对整体框架不清楚,就会认为学习内容多而乱,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反之,则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后面几章的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可以看出,板书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被高校教师广泛使用,主要是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活动。在“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建立抽象的原理知识与直观的设备之间的联系,发挥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的优势,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教师应当注意掌握好多媒体使用的“度”,避免将大段的文字、公式、计算过程直接打在屏幕上,讲课时照“屏”宣科,以致教学对象对所学内容难以消化。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各有优势和不足,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只有两者互为兼容,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六、改进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结合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最终评定课程成绩。这样的考试内容和形式趋于定向化,只能考查学生对已有专业知识的记忆水平,体现不出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必须对现行考核方式进行全面改进。
鉴于“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是一门联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平台课,考核时应该既注重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检验学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将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比较合理。第一部分为卷面考试,占总成绩的50%。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点和具有工程背景的综合性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基本概念、基本解题能力和推导运算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分析实际工程问题,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的能力。第二部分为论文加课堂PPT介绍,占总成绩的30%,这一部分的考核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完成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解决,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做汇报。通过这一过程,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锻炼学生运用本门课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部分为课后习题、课堂提问和考勤。通过这些方式将一次考试的“一锤定音”改为多阶段的考核,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
七、结语
笔者作为一个青年教师,结合自己在“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中的教学体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的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思考,对本课程以及教学方法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其他老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也对笔者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总之,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学习和借鉴,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连之伟,张寅平,陈宝明,等.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魏琪,吴玺,戴苏鹏.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汪敏.21世纪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船海工程,2008,37(4):199-202.
【关键词】成品油;存货;损耗;内部控制;库存管理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在如今,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经营重点从扩大销售、提高各自的市场份额逐渐转变向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资金比重大、品种繁多,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存货的损耗是零售行业里增长得最快的开支之一,任何一个零售商都要承受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损耗管理作为公司存货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减本增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长期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2.研究内容
存货损耗问题已经由来已久,本文对成品油在各流转环节发生损耗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具体分析,并以内部控制管理思想为指导,从成品油零售业务的各个环节着手研究如何控制和降低加油站成品油损耗的问题。
3.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本课题的研究对存货损耗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补充。目前,关于存货的损耗问题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生鲜制品和超市这类整包装商品或易变质但数量可明确计数的一般商品,而成品油,特别是汽柴油属于特殊商品,它们易变质、易挥发,数量难以精确计量。对该类商品损耗的研究不同于其它一般商品,它必须要做好以下三件事:(1)明确出损耗发生的原因;(2)知道如何计算这些损耗的数量;(3)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存货损耗控制程序。因此,对成品油损耗问题的研究是对目前一般存货损耗研究的一项补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基本概念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出售,不论是可供直接销售,如企业的产成品、商品等;还是需经过进一步加工后才能出售,如原材料等。
简单的来说,损耗就是指账面结存数大于实际结存数的情况。用公式表示就是存货损耗=期初库存+本期进货-本期付出-期末实际库存。目前,国内零售企业对损耗还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美国零售业对损耗(Shrinkage)的定义是:不明原因的库存短缺金额,而把已知原因的库存减少,如报损的商品称之为损失而不是损耗,报损商品相当于商品毛利的损失,是降价金额的一部分。这种定义方法让管理者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控制不明原因的损耗上,突出了例外管理,是比较科学的;国内大部分零售企业则把不明原因的库存短缺和报损商品金额合在一起作为损耗,这种方法的观点是,损耗是未对销售产生贡献的商品金额,强调了损耗对利润的影响。
存货内部控制是企业为管理好存货,针对存货收、发、存与供、产、销各环节的特点,事先制定的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内部监控制度。存货内部控制是企业整个内部控制中的重点内容和中心环节。
2.一般存货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1)存货ABC分类管理
ABC库存分类管理法是依据库存物资的重要程度,分别进行不同管理,又称为重点管理法。其基本方法是:将企业的存货分为A、B、C三类,属于A类的是少数价值高的、最重要的项目,这些存货品种少,而单价却较高,实务中,这类存货的品种数大约只占全部存货总品种数的10%左右,而从出库的金额看,这类存货出库的金额大约要占到全部存货出库总金额的70%左右。属于C类的是为数众多的低值项目。属于B类的介于A和C类之间。
(2)存货经济批量模型
所谓存货经济进货批量是指能使一定时期的存货管理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的每批进货数量。经济批量模型除了被应用于采购批量管理外,还被推而广之地运用于企业存量资产管理的其他方面,如:经济生产批量的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等等。
假设前提:
1)企业能够及时补充存货,即需要订货时便可立即取得存货;
2)能集中到货不是陆续到货;
3)不允许出现缺货,即TCs为零;
4)需求量稳定且能预测,即D为已知常量;
5)存货单位价值不变,即U为已知常量;
6)企业现金充裕,不会因现金的短缺而影响进货;
7)所需存货市场供应充足,不会因为买不到所需存货而影响其他。
(3)零库存管理
零库存管理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的存货管理方法。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处于周转的状态,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即理论上讲存货的库存量等于每天生产市场所需的量,在每天生产经营结束后,存货的库存量是零。实施零库存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节约社会劳动成本和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
(4)存货的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存货内部控制是企业整个内部控制中的重点内容和中心环节,是企业为管理好存货,针对存货收、发、存与供、产、销等各业务环节的特点,预先制定的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内部监控机制。企业制订存货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保障存货资产的安全完整,加速存货资金周转,提高存货资金使用效率。
三、损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蒸发损耗
蒸发损耗是成品油损耗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油气蒸发损耗的原因主要有:
(1)温度变化。油气储存过程中,当温度升高时,罐内油气体积膨胀,部分油气蒸发出罐外,当温度降低时,罐内油气减少,罐外部分空气进入罐内。另外,储存温度越高,油气蒸发的速度就越快。
(2)油罐上方空间的影响。油罐中装油量越少,则相应蒸发损失也就越大。
(3)油罐严密程度。如果,罐顶不严密,有孔眼,且孔眼不在同一高度,则罐内外气体因比重不同将发生对流,形成自然通风,引起自然的蒸发损耗。造成油罐自然通风损耗的原因有:油罐破损;液压阀未装油封或油封被吹掉;冬天因防冻结取下呼吸阀阀盘;采光孔或量油孔被打开而未及时关上等造成的蒸发损耗严重,不仅使油蒸气大量逸出罐外,而且会加速液面蒸发。
(4)油罐大呼吸损耗。大呼吸是指油罐进油和发油时的呼吸。油罐进油时,由于油面逐渐升高,气体空间逐渐减小,罐内压力增大,当压力超过呼吸阀控制压力时,一定浓度的油蒸气开始从呼吸阀呼出,直到油罐停止收油,所呼出的油蒸气就造成了油品蒸发的损失。
(5)小呼吸损失。油罐在没有收发油作业的情况下,随着外界气温、压力在一天内的升降周期变化,罐内气体空间温度、油品蒸发速度、油气浓度和蒸汽压力也随之变化。这种排出油蒸气而吸入空气的过程造成的油气损失,叫小呼吸损失。
2.进货损耗
(1)油库发货短少。在加油站进货的流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原发升数和实发升数,所谓原发升数就是加油站入账的进货数量,在损耗计算中的进货数量也是以原发升数为准,而实发升数就是油库实际发货的数量,这两个数据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统计中我们发现这两个数量经常存在差异,往往原发升数要大于实发升数,这就造成了加油站的损耗,这部分损耗虽然不多,但也占到了总损耗的5%以上。
(2)接卸损耗。由于成品油是液体商品,一方面油品接卸导致油罐内油品液面发生变化,引起大呼吸损耗;另一方面每次进货加油站都不可能做到完完全全接卸干净,即使严格按照接卸流程操作也必然存在一定损耗,所以一个加油站接卸的次数越多这部分损耗就越大。
3.发货损耗
加油站发货都是通过加油机,加油机实际上就是一个计量工具,允许存在千分之三之内的误差。
4.设备老化造成跑冒滴漏
加油站的设备长年累月在频繁使用,目前多比较陈旧,经常出现渗漏现象。
5.管理不善形成人为损耗
(1)违规操作。
(2)做假账。
四、石油公司成品油损耗管理体系的完善
1.优化二次物流系统
(1)合理安排加油站库存量降低损耗
加油站油品的库存量对加油站的损耗有着直接的影响,合理的库存水平不但能有效降低损耗,同时也能节约资金的占用,是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加油站的进货都是采用省一级公司二次物流根据每日早上盘点时上报的库存量和前一日销售来决定当日进货的数量和进货时间。扣除运送途中所耗费的时间,周转较快加油站基本都是处在一个低库存的状态下在运转,部分周转较慢的加油站一般进货也不会一次性将油罐装满,库存一般维持中等水平,随着销量库存不断降低到低液位时再进行补货。前文提到低库存状态下会增加油品的蒸发损耗,而如果一直在高库存的模式下运转又会增加进货和仓储的成本,因为油罐车运送的时间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容易受到天气、道路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过早到达油站则有可能遇到油罐装不下需要等待等问题,增加了运油的成本,因此如果采用满库存的模式经营已经不现实,应该将加油站的警戒库存量提高,确定每个加油站的警戒库存量和最优库存量制定进货的数量和次数,通过优化二次物流系统实现合理安排加油站的库存量。
(2)优化二次物流系统
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成品油从油库到终端用户的整个物流配送过程信息化管理,其中包括配送、仓储、油品接卸等业务管理流程;最终要完成对自营加油站、机构用户的需求预测,对相对稳定终端用户的配送优化,二次配送业务管理以及与其他规划实施系统的接口集成。
目前的二次物流系统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进货的警戒库存。既要考虑低库存低带来损耗增加的问题,也要考虑高库存所带来的存货占用资金的问题。由于加油站储油罐存货的多少基本不增加额外的保管成本,因此可以适当的提高最低限量库存,将系统中设置的最低库存提高到油罐安全容积的20%,当库存接近或低于20%时应立即进货,考虑到进货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油品在途的大致时间和销售量提前安排进货。
2)减少进货次数。根据加油站销售量确定加油站进油数量和进油次数,尽量减少加油站的卸油次数,从而减少地下油罐由于卸油引发的损耗。
2.实行分类别的库存管理
在一般存货的管理中,可以采取ABC库存管理法,同样的道理,在加油站的存货管理中同样适用。每个加油站几乎都经营的相同的品种,成品油的种类也不过区区5种,价值也大致相当,因此如果把成品油的几个品种分类进行管理肯定达不到损耗管理的目的。所以与ABC库存管理不同的是,我们将一座座加油站当成我们需要管理的库存,把公司管辖范围内的加油站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3类进行管理,达到降低损耗以及节省人力物力的目的,即识别最大的改善机会。对于库存损耗全面而彻底的评估,应该用降低损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单位。
损耗的指标都是用损耗率表示,损耗率=损耗量/销售量*1000,因此销售量越大的加油站损耗占全公司的损耗的比例越大,同样降低一个千分点的损耗率,销售量越大的加油站损耗对降低全公司损耗率的贡献度越大。
因此,可以把加油站按照销量分成A、B、C三类。将所有加油站按照销量排序,A类站的损耗量占公司总损耗的70%,B类占20%,C类10%。
在保证所有加油站都按照公司制定的库存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对以上三类加油站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还是应该区别对待。
在管理上,A类加油站是损耗管理的重点,对这类加油站应该加大管理的力度,将主要精力放在对A类加油站的库存管理上,增加对A类加油站存货的盘点次数,不但月末和年末进行常规性的盘点,在平时也应时刻关注其库存的情况,并经常不定期的进行抽查盘点。
在人力上,对A类加油站应该增加管理人员的配备,保证一个站除了站长之外还配有两个管理员。
在财力上也应该对A类加油站进行倾斜,由于公司的资金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加油站安装液位仪、摄像监控等电子设备,在有限的资源下,应该有限A类加油站,B类次之。
在损耗考核上,要对三类加油站实行相同的考核制度,不同的考核指标,实行超额损耗赔偿制度,目前国家规定的汽柴油定额损耗分别是3‰和1‰,A类加油站凡是汽油损耗率超过3‰,柴油超过1‰,超出部分按零售挂牌价全额赔偿;B类加油站凡是汽油损耗率超过4‰,柴油超过1.5‰,超出部分零售挂牌价全额赔偿;C类加油站凡是汽油损耗率超过5‰,柴油超过2‰,超出部分零售挂牌价全额赔偿。
3.通过扩大销售降低损耗率
(1)通过营销手段扩大销量
销售量越大的加油站损耗率往往越小,实践工作中我们得到的也是这样一个规律。因此,提高销售量是降低公司损耗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降价促销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竞争方式,但是为了降低千分之一的损耗而降低百分之一的价格,这显然不是我们要的结果。因此本文讨论的通过扩大销售来降低损耗率是建立在销售价格不下降、网点不增加的基础上的。在整个前提下,公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油站的零售量。
1)顾客满意的营销策略
对成品油零售企业来说,销售业务的发展,核心在于市场的拓展。分析市场,抓住用户,占领市场,做大销售则是关键。在以市场为中心、客户为导向的企业中,所有的资源都应该指向客户的需求,服务于企业最终价值的实现。菲利普・克特勒认为:保持顾客的关键是顾客满意;市场营销是指在可盈利的情况下提供给顾客满意;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都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非企业自身利益的观点来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加油站的经营重点必须是注重顾客满意。
2)与目标客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客户关系营销认为,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建立在积累客户价值的基础上的。盈利的公司通常更善于获取、保留和发展新客户。根据国外的市场营销资料,一般来讲,20%的客户为公司提供80%的盈利,虽然成品油市场并不一定适合这种比例划分,但是其原理是一样的。与目标客户建立合作伙伴管理就是与其建立、维系和发展一种互相依赖、长期稳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关系,目的是延长客户关系的寿命,并通过分享利益、交叉销售等方式开拓每个客户的增长潜能。
3)开展非油品业务
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单站的销售量虽然可能造成总体损耗量的增加,但相对数据损耗率必然会有所下降,这也就达到了通过控制损耗增加公司盈利的目的。
(2)通过优化网点结构提高单站销量
1)通过关闭、出售或置换布点重叠的低效网点,将优良资产与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向具有区位优势的网点进行集中,按照非油品业务的整体经营战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优势网点的改造与科技升级,逐步改善硬件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实现油品与非油品业务经营场所的一体化经营,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统一形象标识、统一规划设计,稳步提高单网点总体销售量,从而实现油品与非油品业务的规模化经营,进而达到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有效度的最佳结合。
2)强调“成品油零售网络的建设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协调、同步”,并综合分析区域内机动车辆增长、道路往来车流量、车辆加油需求、网点加油量需求与网点规模需求之间的关系,认真研究各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行业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以网点的基本销量、位置销量、经营销量及预期收益等为主要参考因素。
3)注重站点商圈因素,科学制定相应的多元化经营策略,明确非油品业务的经营方向与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营销,充分挖掘商圈内部市场潜力,健全和完善非油品运营与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保持零售经营网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存货各个关节的内部控制
(1)进货环节
1)运输环节。运输过程中油品损耗是加强加油站损耗内部控制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到站验收超出规定损耗范围,超出部分由运输方承担(可以采取月末结算运费时扣除的办法弥补加油站损耗)。为避免运输过程中人为盗油,需加强对油罐车运输过程的抽查和监控。具备条件的单位可以采用GPRS定位跟踪油罐车运行线路、停留时间等,对油罐车进行全程监控。
2)把好加油站接受关。“收”――加油站接收油品的验收是核实运输过程中油品损耗的关键。加强这个环节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验收油品时首先要检查铅封是否封紧和完好无损,铅封号是否与“铅封传递单”上面的一致。
②认真计量空高体积等数据,防止出现卸不下而溢出油罐的数质量安全事故,接卸过程必须在驾驶员和1名加油站管理人员的共同监督下完成。
③务必将车内余油接卸干净,卸油完成后双方确认签字,由加油站人员将油罐车空车的铅封逐个打好后方可使罐车离站。
(2)保管和销售环节
1)建立业务、财会、零售网络系统,加油站主要账表电子表格化,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填报人无权,也无法修改账表。
2)加强回罐油品管理。回罐油应包括加油机检定、校泵、维修、加油枪进气等回罐油。回罐油必须经上级零售主管部门派人监督,并且由站长、计量员、上级部门监督员签字后,监督回罐。
3)加强溢余油管理。加油站溢余油应每月如实上报,不得隐瞒,不得私用,溢余油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可进行调账处理,增加库存量。
4)定期或不定期校泵。如果发现储罐油品损耗无原因增大时,应进行校泵。
5)加强加油站账务管理。作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推行加油站计量员、账务员集中管理模式。推行零售片区经理(制,建立区计量中心,将片区内的计量员、账务员集中由片区经理管理,并将加油站的库存及计量账务等_kS0管理。
(3)盘点
1)月末结账时,地市公司业务部门负责人或授权有关人员,会同加油站管理人员,对加油站账面商品数量、实物数量、购油结算协议款回收等情况,进行盘点。加油站记账人员根据《加油站油品分罐保管登记账》填制《加油站商品盘点月报表》,由加油站站长、计量人员签字确认库存数量及“损溢分析”,报数质量管理部门审核,经地市公司分管经理批准后,相关部门在零售电子帐表管理系统核销。定额损耗每月核销一次,超定额损耗部分按存货盘亏处置权限进行审批。
2)财务部、零售部根据实际情况,共同指派人员抽查资产结存状况,抽查日期及项目,以不预先通知加油站为原则,组织工作可适当简化。抽查可采取由账至物或由物至账的方式,抽查人员应将抽盘结果填写在《抽盘表》上,若由差异则须计算出差异数量,并要求资产保管人员在《抽盘表》上签字确认;抽查盘点后账目处理若发现重大问题,则应立即与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情节严重追究刑事责任。
(4)岗位设置
1)建立对人员的监管制度。由片区经理负责对加油站人员的监管和控制,实施对加油站基础岗位人员的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
2)建立对商品实物的监管制度。严格将计量员和帐管员的岗位分开,凡是年销售量在5000吨以上的加油站均应配备帐管员和计量员各一名,年销量在5000吨以下的加油站配备帐管员一名,由站长兼任计量员,严禁站长兼任帐管员。市公司计量质量管理部在每个片区设一个计量质量监管员岗位,派出计量质量监管员对加油站油料进行监管,计量质量监管员每月多次定期不定期的对各加油站的进油、加油机校验检测、油料损溢、账实是否相符情况等进行监管和盘查核实,让加油站的商品实物情况掌握在计量质量监管员手中。
3)建立岗位轮换制度。岗位轮换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优秀员工,又可以杜绝某些习惯势力的不良行为,以降低成品油的非正常人为损耗。
4)持证上岗。加油站站长和计量员要经过一定的岗位培训,考核通过后持证上岗,资格证由省(市)分公司颁发。杜绝无证上岗的现象,减少由于岗位技能不足导致工作失误造成油品的损耗现在发生。
五、结论
对于存货损耗管理问题的研究,专家学者们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本文研究的着眼点在于成品油零售行业损耗管理现状,结合近些年成品油损耗控制存在的经验和教训,在分析当前石油销售企业成品油流转流程和数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成品油各流转环节发生损耗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内部控制和管理为指导思想,从二次物流、分类存货管理、提高周转速度、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探讨进一步控制成品油损耗的问题。
由于对存货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时间较短及学识水平有限,对存货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案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磨合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国尧.上海石化库存管理对策[J].金山油化纤,2003(3):53-56.
[2]王远革.ABC分类管理法在成品油库存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08,35(7):54-57.
[3]黄少清.加油站油料损耗的控制[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6,15(2):25-28.
[4]罗保华.加油站油品损耗的管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6,15(3):
28-29.
[5]王史永辉.零售损耗的分环节控制与管理[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8,17(1):54-57.
[6]单文年,白蔚萍,崔阿海.石油销售企业成品油损耗控制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2007,2:
25-27.
[7]天屹.油品“蒸发”拷问库存管理[J].中国石油化工,2005(9):66-68.
[8]檀大水.石化行业供应库存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9):50-51.
[9]李鑫,陈大恩,贺春.存储论在油品库存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石油经济,2005(4):28-30.
[10]王安乐.库存管理在降低成本方面的应用[J].郑州.Y-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1):
66-69.
[11]乔智.石油销售企业须重视物流管理[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4(3):27-28.
[12]王旭东,孙培锦.整合营销――转变成品油销售业务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J].国际石油经济,2010(4):9-13.
[13]王长江,吴红峰.中国石油加油站经营模式探讨[J].国际石油经济,2002(02).
[14]张丰胜.国际石油石化公司营销业务发展战略浅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1(08).
[15]刘梅.存货损耗:这些利润都流失到哪里去了[J].安防科技,2004(2):28-29.
[16]张丽,吴凯.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存货管理[J].物流计数,2009(9):38-40.
[17](英)沃尔斯特(Waters.D).库存控制与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8]陈专.CZ石油销售公司成品油损耗控制研究[D].广州:中南大学工商管理,2008.